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科学巨人玻尔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l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l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相关链接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l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l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摘自《辞海》第六版)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摘自戈革《玻尔集》)(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6分)(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2)答: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3)答: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③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4)答: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2.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模式、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会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法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烈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是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愛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扩到报师长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的进取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史要精神纽带。家庭关系的另外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重玄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明以后问题才越来越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精品文档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9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郭齐家《家和万事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家庭给予人生命,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精神保障,承载着人的情感,决定着每个人的幸福。B.中华民族有其特有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每个成员都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就可以使家庭关系和谐、模式稳定。C.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最终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D.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夫妇关系,一个人对待配偶的态度可以反映其道德品质,因此对在汉唐时出现而宋朝变得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作者持批判态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取总分式论证结构,在提出“家和万事兴”的总论点后,从家庭关系的两个方面论证了保障“家和”的重要条件。B.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的。C.文章强调家庭成员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但并不否认成员之间会有矛盾,对传统夫妇之道有否定亦有肯定,这些辩证思维使文章的论证更为严密。D.文章以宋弘、梁鸿为例,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论证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并不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从而论证了自古至今夫妇关系对于家庭稳定、和谐有重耍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礼记》的“家之肥也”到“家和万事兴”可以看出,家庭和谐是向卉至今所有人共同的愿望。B.浓厚的家族亲情和稳定和谐的夫妻关系不仅对于个人、家庭有說要意义,对于社会和国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C.要让家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就应该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理想和事业,弘扬祖辈可贵的精神意志。D.虽然西方与中国感恩教育的方式不同,但从文中可以看出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西方推崇的美好品质。参考答案:1.C
2.D
3.C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A项,“家庭……决定着每个人一生的幸福”说法错误,原文中是“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B项,转述错误,“就可以使家庭关系和谐、模式稳定”是充分条件,原文“这些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模式、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必要条件;D项,“在汉唐时出现”说法错误,原文是“在汉唐时并不明显”。故选C。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项,“论证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并不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内容理解错误;“论证了自古至今夫妇关系对于家庭稳定、和谐有重要意义”论点分析错误,文中举例论证是为了引出“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这一观点。故选D。3.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C项,原文为“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的进取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选项犯了逆推错误。故选C。点睛:这是一道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类的题目,题目一般以“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3.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离
婚鲁迅庄木三和他的女儿——爱姑——刚从木莲桥头跨下航船去,船里面就有许多声音一齐嗡的叫了起来。“木公公上城去?”一个蟹壳脸的问。“不上城,”木公公有些颓唐似的,“就是到庞庄去走一遭。”“也还是为了爱姑的事么?”好一会,八三质问了。“还是为她。……这真是烦死我了,已经闹了整三年,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这回还是到慰老爷家里去?……”“还是到他家。这回连城里的七大人也在……。”“七大人?”八三的眼睛睁大了。“他老人家也出来说话了么?……那是……。其实呢,去年你们将他们的灶都拆掉了,总算已经出了一口恶气。况且爱姑回到那边去,其实呢,也没有什么味儿……。”他于是顺下眼睛去。“我倒并不贪图回到那边去,八三哥!”爱姑愤愤地昂起头,说,“我是赌气。你想,‘小畜生’姘上了小寡妇,就不要我,事情有这么容易的?‘老畜生’只知道帮儿子,也不要我,好容易呀!七大人怎样?难道就不说人话了么?他不能像慰老爷似的不通,只说是‘走散好走散好’。知书识理的人是讲公道话的,我倒要细细地对七大人说一说我这几年的艰难,且看七大人说谁不错!哼!要撇掉我,是不行的。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我总要闹得他们家败人亡!慰老爷不是劝过我四回么?连爹也看得赔贴的钱有点头昏眼热了……。”八三被说服了,再开不得口。船在寂静中前进,“木叔,你老上岸罢,庞庄到了。”船家说道。木三跳上岸,爱姑跟着,向着慰老爷家走。他们跨进黑油大门时,爱姑不由得局促不安起来了,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不一会,她已经和她父亲跨进慰老爷家客厅的门槛去了。客厅里有许多客,在这中间第一眼就看见一个人,这一定是七大人了。虽然也是团头团脑,却比慰老爷们魁梧得多。再向四处一看望,只见她后面,紧挨着门旁的墙壁,正站着“老畜生”和“小畜生”。慰老爷转脸向庄木三说话:“我没有这么大面子,说不通。七大人是最爱讲公道话的,你们也知道。现在七大人的意思和我一样:走散的好。七大人说,两面都认点晦气罢,叫施家再添十块钱:九十元!”“…………”“九十元!一添就是十块,这话只有我们的七大人肯说。”七大人睁起细眼,看着庄木三,点点头。爱姑觉得事情有些危急了:“七大人是知书识理,顶明白的;”她勇敢起来了,“不像我们乡下人。我是有冤无处诉;倒正要找七大人讲讲。自从我嫁过去,真是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七大人对她看了一眼。“我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呵!那么容易吗?……我一定要给他们一个颜色看,就是打官司也不要紧。县里不行,还有府里呢……我就拼出一条命,大家家败人亡。”“那倒并不是拼命的事,”七大人这才慢慢地说了,“公婆说‘走!’就得走。莫说府里,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爱姑觉得自己是完全孤立了;爹不说话,弟兄不敢来,慰老爷是原本帮他们的,七大人又不可靠。但她在胡里胡涂的脑中,还仿佛决定要作一回最后的奋斗。可她打了一个寒噤,连忙住口,因为她看见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围着的嘴里同时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来了。“来--兮!”七大人说。她觉得心脏一停,接着便突突地乱跳,似乎大势已去,局面都变了;她这时才又知道七大人实在威严,先前都是自己的误解,所以太放肆,太粗卤了。她非常后悔,不由的自己说:“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全客厅里是“鸦雀无声”。她的话虽然微细得如丝,慰老爷却像听到霹雳似的了;他跳了起来。“对呀!七大人也真公平;爱姑也真明白!”他夸赞着,便向庄木三,“老木,那你自然是没有什么说的了,她自己已经答应。我想你把当年的红绿帖(旧时男女订婚时两家交换的帖子)是一定已经带来了的,我通知过你。那么,大家都拿出来……。”慰老爷将两份红绿帖子互换了地方,推给两面,算是离了婚。庄木三数着洋钱。爱姑见一木棍似的那男人进来了,将小乌龟模样的一个漆黑的扁的小东西(鼻烟壶)递给七大人。
(有删改)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六日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七大人知书达理,讲公道话,让施家给了庄木三和爱姑九十元的赔贴的钱,便使原本仗着有理、准备大闹的爱姑,依从了七大人的调解,无声地降伏了。B.爱姑理直气壮,因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她。她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C.在结尾处,爱姑与出场时桀骜不驯的形象完全不同,临末乖乖地说“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这些场景,无不充满讽刺。D.庄木三早就带来了红绿帖,可知事先庄木三已经同意女儿离婚,他和慰老爷业已通好了气,这次是专程来拿钱的,可见庄木三比爱姑要通情达理。E.“来--兮!”七大人说。这句话表明七大人见爱姑振振有词,是想叫人来威吓她。11.赏析文中划线句子。(6分)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围着的嘴里同时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来了。12.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爱姑的形象的特点。(6分)13.结合全文,分析爱姑最终屈服的原因。(8分)参考答案:10.B、CA、七大人那句“公婆说‘走!’就得走”,可看出七大人是维护封建伦理夫权族权的代表人物,并非真的知书达理,讲公道话。D、庄木三早就带来了红绿帖,可见,庄木三已经同意女儿离婚,这次是专程来拿钱的,庄木三争取的并不是女儿的幸福,更看重赔贴的钱,不能说是通情达理。E.结尾处“一木棍似的那男人进来了,将小乌龟模样的一个漆黑的扁的小东西〔指鼻烟壶〕递给七大人。”可看出七大人的“来--兮!”是叫人来拿鼻烟壶。(答对1个2分,2个5分)11.①“一翻”“一仰”“一种……声音”运用了个性化的神态描写(或动作描写、细节描写),②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高大摇曳”形容七大人的“声音”,化无形为有形,③活灵活现的刻画出了七大人故作威严、拿腔拿调的滑稽形象;④这形象给爱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她很快就“缴械投降”,屈服于这种“威吓”之下;⑤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乡村“大人物”的讽刺和批判。(答出①②③⑤,每点计1分,答出④计2分)12.①勇敢泼辣强悍。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最后对方不得不请出七大人来调停;多次宣称“总要闹得他们家破人亡”,有种豁出去不计后果的泼辣强悍;②有反抗和斗争精神。爱姑不像封建社会的一般女子那样任人摆布,忍气吞声,而是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当她感到自己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毫无顾及,大胆抗争;③言语粗鲁,缺乏教养。丈夫和公公被她称为“小畜生”和“老畜生”经常挂在嘴边;在外人面前口无遮拦地指责父亲:“看见赔帖钱有点头昏眼热了”。能从三个不同角度概括并简析,每个角度2分(其中简析1分,概括1分)。其余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亦可。13.①孤立无援。爱姑是完全孤立的,“爹不说话,弟兄不敢来,慰老爷是原本帮他们的,七大人又不可靠”,可见,爱姑虽然据理力争,但家人不同情她支持她,七大人、慰老爷的调解,也只是一场配合默契的狼狈为奸;②封建势力的强大。以慰老爷、七大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忠实捍卫者,自觉的维护着旧的封建礼法和秩序,势力依然很强大,七大人凭借自己的权势、地位,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爱姑压服了。③对于有权势有地位的对手存有天然的惧怕和天真的幻想。认为他们“读书人,都是知书达理,会说公道话的”,没有认清他们的虚伪和残酷。听到七大人说:“公婆说‘走!’就得走。莫说府里,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欺骗恐吓之后,感到无助,甚至绝望,心里防线就此崩溃;④斗争的盲目和不彻底。“我是赌气”,可见爱姑没有明确的反抗目标和斗争方向。面对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她只是本能的抗争,“在她胡里胡涂的脑中”,并没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我解放的自觉意识。(能从三个及以上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语句通顺,言之成理即可。答对1点计2分,2点计5分,3点计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齐、邓二州,会妇党①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恻然。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注]①妇党:妻子的亲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B.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C.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D.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对去世的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B.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也指夫妻、朋友间的爱称。C.学田:我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的薪俸和补助学生等的费用。D.河东:文中指地区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因本地区黄河以东而得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元发富有才智,深得神宗信任。神宗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得到神宗的肯定;他和神宗亲密无间,跟神宗议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B.滕元发处事公允,反对不正之风。有人指责宰相跋扈,滕元发不完全认同;宰相任命官员没有避嫌,谏官反对,皇帝没有接受,滕元发发表意见,皇帝醒悟。C.滕元发刚直易折,遭受打击排挤。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神宗相信了王安石,滕元发被贬;滕元发受妻子亲族牵连被排挤,流落外地将近十年。D.滕元发体恤百姓,关心教育事业。有地方发生大地震,造成了破坏,他不顾个人安危,安抚百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他还解决了多年积累的公田争端问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2)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参考答案:10.B
11.A
12.C
13.(1)朝廷中没有朋党,即使是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也能成功;不是这样的话,即使是高明的君主也很危险。(2)恰逢滕元发妻子的亲族李逢谋逆,有人趁机来排挤他,被贬为池州知州。【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愤而致伛”的主语应该是“颖”,结合句意内容分析,“直”后面应该停顿,排除A项、C项。结合后面“失伛”分析,前面应该是“致伛”,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句意:百姓王颖有金钱被邻居家的妇人盗藏,经历几任府尹查问都没有得到公正判决。王颖气愤得成了驼背,拄着手杖到开封府上诉。滕元发一次审问就得到实情,把金子返还给王颖,王颖抛掉手杖抬头道谢,驼背也就消失了。故选B。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去世的君主和尊长”错,也包括在世的君主和尊长。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故选A。【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神宗相信了王安石”错。结合“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分析可知,应是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而神宗会认同滕元发的看法。故选C。【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虽”,即使;“中主”,中等才德的君主;“济”,成功;“然”,代词,这样;“殆”,危险。(2)“会”,恰逢、适逢;“为”,做、行;“或”,代词,有的人;“因”,趁机,介词;“以”,表目的,连词,来;“之”,代词,他;“黜”,被贬、被贬退、被废免;“为”,担任。【点睛】参考译文:滕元发,起初名甫,字元发。因为避高鲁王名讳,改用字作为名。召入朝廷考试,担任集贤校理。神宗登上皇位,召滕元发来问他治理混乱局面的方法,神宗说:“你知道君子和小人各为其党吗?”滕元发说:“朝廷中没有朋党,即使是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也能成功;不是这样的话,即使是高明的君主也很危险。”神宗认为是名言。掌管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议论宰相在朝会时不领班是跋扈,神宗问滕元发这问题,滕元发说:“宰相固然有罪,但认为宰相是跋扈,那我就认为这是欺瞒天理陷害人了。”授任御史中丞。宰相让他儿子担任鼓院长官,谏官们认为不可以这样。神宗说:“鼓院传达事情而已,这对于事情有何妨害。”滕元发说:“假如有人控诉宰相,却让他儿子传达,行吗?”神宗明白了,就取消这个任命。黄河以北的地区发生大地震,朝廷命令滕元发为安抚使。当时城中房屋多数倒塌,官吏和百姓怕被压,都睡在帐篷和茅草屋中,滕元发独自住在房屋下,说:“房子倒下百姓死去,我自己应当和他们同命运。”免除田租,修筑堤坝,纠查贪污残暴的官吏,责罚盗贼,北路因此安定。担任开封府尹。百姓王颖有金钱被邻居家的妇人盗藏,经历几任府尹查问都没有得到公正判决。王颖气愤得成了驼背,拄着手杖到开封府上诉。滕元发一次审问就得到实情,把金子返还给王颖,王颖抛掉手杖抬头道谢,驼背也就消失了。滕元发在神宗面前议论事情,像家人父子一样,说话不加修饰,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心中的想法。神宗知道滕元发忠心诚实,所以事情不论大小,人物不论亲疏,常常都去问他。滕元发随事解答,一点也不避嫌隐瞒。王安石刚想立新法,天下人纷纷议论,王安石怕滕元发有所进言,神宗会听信他,因此借事,让滕元发出任郓州知州,历任齐州、邓州知州,恰逢滕元发妻子的亲族李逢谋逆,有人趁机排挤他,被贬为池州知州,又改为安州知州。流落在外地近十年,还因为以前的过错贬到筠州居住。有人认为他还会复官,滕元发谈笑自若,于是就上奏为自己辩解,神宗看了很怜悯他。哲宗登上皇位,滕元发调任郓州知州。当地供应学生的粮食不足,而百姓中有为争夺公田二十年没定下来的,滕元发说:“学生没有饭吃却把良田供顽民吃饱吗?”于是请求把公田作为学田,于是这场争讼停止。当时淮南、京城东边闹灾荒,滕元发担心流民将要到达,爆发瘟疫。先准备城外作废的军营土地,把富裕户召来,让他们出钱建房屋。滕元发威名流传西北地区,号称著名将帅。河东的十二将,其中有八将担负守备西部边界,分一半人轮休。因年老竭力要求去淮南任职,担任扬州知州,没有到达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5.(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五代史记一行传叙(宋)欧阳修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①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注】①俛:同“俯”。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
怪:对……感到奇怪B.风俗隳坏
隳:毁坏C.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
负:辜负D.处乎山林而群麋鹿
群:与……为伍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君幸于赵王B.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C.泯没而无闻者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D.吾得二人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0.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2分)译文:
(2)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境,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2分)译文:
(3)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2分)译文:
(4)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何为?(《上枢密韩太尉书》)(2分)译文:
11.作者在《一行传叙》中记载了那些人物?他们各自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简要作答。(4分)
答:
1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参考答案:8.C(负:具有)9.B(A介词,引出时间,在/介词,表被动关系,被;B均为表因果的连词,因而;C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句末(33分)10.参考答案:(1)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满足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啊。(2)终究不能回归汉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或“表现在哪里”)呢?(3)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至人)忘却自我,神明的人(神人)不求建功立业(忘却功利),圣贤的人不求任何名望(忘却名利)。(4)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向慕大的方面,即使知道得再多(或“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11.参考答案:郑遨、张荐明: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石昂:坚守道义;程福赟:忠于君主,顾及大局,以忠获罪而至死不言;李自伦:恪守孝悌之道。12.参考答案: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参考译文】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作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作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满足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时疾世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的人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也会名声显扬。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为伍,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我找到了两个人,名叫郑遨、张荐明。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石昂。如果对君主有利,因为忠诚而获得罪名又何必为自己表白,有直至死亡也不说出来的人,这就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程福赟。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一直到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没有不严重毁坏的,而伦理几乎灭绝了。就在这样的时刻,能够以孝悌之礼修身于一乡并且像风一样推行到天下的人,还是或许有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而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他叫李自伦。于是我写了一篇《一行传》。
略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共21分)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选自《战国策·燕策》)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祭路神B.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币:指礼品C.恐惧不敢自陈陈:陈列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掷击1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斧斤以时入山林C.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D.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15.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C.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16.从选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面见秦王得以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一定的作用。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D.忠义赤诚,荆轲愿生擒秦王,进而谋求秦燕长久和平的局面,以此酬谢太子丹。17.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3分)译文:(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3分)译文:(3)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3分)译文:参考答案:13.C(陈:陈述。)14.B(以:均为介词,按照;A.乃:上句,连词,表承接,就;下句,动词,表判断,是。C.因:均为介词,上句,表情景,趁势;下句,表凭借,凭借。D.而:均为连词,上句表修饰,不译;下句,表假设,如果。)15.C(定语后置句。)16.A(荆轲并未“屈于权势”。)17.(1)用匣子封好,燕王在朝堂行亲自拜送,派使者来禀告大王。(函、庭、使使,各1分)(2)荆轲取过地图奉送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开跟着露出匕首。(奉、发、见,各1分)(3)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卒、不意、度,各1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语段有四处语病,请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寒假实习计划例文
- 2025年客服工作计划例文2
- 全国川教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13课《算算自家的开支》说课稿
- 2025年高考后留美计划
- 冬季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范文
- 诊所控烟管理制度范文
- 人教版信息技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玩益智游戏 14 上网玩游戏(二)》说课稿
- Unit 5 Family Activities Let's Check(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三年级下册
- 2025年秋季初二班主任工作计划
- Unit 5 Our toys Lesson 2 I like my toys(说课稿)-2024-2025学年粤教沪外教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当食物成为抚慰:善待自己重塑大脑告别情绪性进食
- 员工行为风险预警培训课件
- 水上交通行业安全培训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方案
- GB/T 26940-2023牡蛎干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钢材深加工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 香港朗文英语2B期中试卷
- 慢性乙肝护理查房课件
- 林区防火专用道路技术规范
- 缆机安装方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