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四川省广安市大佛中学高二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四川省广安市大佛中学高二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四川省广安市大佛中学高二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四川省广安市大佛中学高二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四川省广安市大佛中学高二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四川省广安市大佛中学高二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肯定的是梭伦改革()A.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度B.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C.创立抽签和差额选举公职制度D.确立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参考答案:B2.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入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B.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D.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参考答案: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元明两代云南地区的农业体系。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云南行省由元朝设立,“逐渐形成……云南开发格局”体现了元朝统治下的经济开发;“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体现了明朝统治下的经济开发,故A项正确;关于元、明在云南地区进行农业开发的材料只提到了云南行省机构的设置,无法体现完备,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了云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体系,C项以偏概全,故错误;材料只提到了元、明两代,缺乏足够信息来反映历史进程,故D项错误。3.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参考答案:D4.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行动纲领》中指出:“要使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重新健康发展,并向集约化过渡,不能通过惯用的方法或只是部分地改变使用行政命令进行管理和计划的制度系统来实现,而是‘根本改变’现行的经济体制。”这实际上是

A.照搬苏联模式

B.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C.用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

D.要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参考答案:D5.1929年福建《同安县志》记载:“男女常服皆尚长,而今尚短;……今则以革履为雅观,而且眼戴金边镜,手执镶金杖,此风倡自学堂,谓此不足称时髦也。”这说明同安县A.奢侈之风日渐盛行

B.社会风气日趋开放C.传统风俗荡然无存

D.西方文明已成主流参考答案:B材料信息反映了同安县以西式服饰取代了传统服饰,且将西式服饰称为“雅观”“时髦”,说明了社会风气的日趋开放性,B项正确;材料中的“时髦”不等于“奢侈”,A项错误;材料只说明了西式服饰的流行,凶而既不能说明传统风俗已不存在,也不能说明西方文明成为主流,C、D项错误。6.2008年,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曾建议西欧盟国出手相助,但西欧盟国反应冷淡。美国有人因此指责西欧盟国忘恩负义,他们最主要的依据是()A.二战中美国帮助西欧盟国打败法西斯

B.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遏制苏联C.美国建立北约以保证西欧安全

D.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复兴欧洲经济参考答案:D这里的“恩”指的是:二战后,美国曾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7.清雍正帝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商业发展而改变参考答案:D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从材料可知,雍正帝认为“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的现象很可笑,这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故A、C项错误;学而优则仕仍是中国的传统,故排除B项;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这体现的是传统观念的改变,故应选D。8.董仲舒认为,“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人君就无以持一统。”为此,他主张A.君权神授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合一

D.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参考答案:B9.郭蒿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A.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B.批评洋务派与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都没有触及根本C.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学习西方技术D.认为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参考答案:考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器物到制度层次的推进,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2、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还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4、维新变法思想将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虽然没有取得实践上的成功,但是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对于开阔眼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人们的参政热情,仍然有深远的影响.答案:中国的洋务运动只学西方的器物(即是材料中标注的“专注造船、制器、练兵”),是作者观念中的“末业”,作者观点中的本业是指“政教”,是西洋的政教,不是中国的纲常伦理,故AC错误;作者在批评洋务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表明了他不仅要学西方技术又要学西方政治制度的观点,故B错误,D正确.故选D.10.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奠定了中国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 B.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C.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D.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参考答案:B11.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指的是A.钱学森

B.邓稼先C.袁隆平

D.贾思勰参考答案:D在谈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12.“洋务派和改革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A.发展近代工业

B.创办新式学校

C.实行民主政治

D.编练新式军队参考答案:C13.假如穿越到古希腊梭伦改革时期,作为平民的你能享受到的政治权利是A.参加五百人议事会B.参加公民大会C.领取工资和观剧津贴D.参选首席执政官参考答案:B梭伦时期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故答案为B项。梭伦时期只有四百人议事会,没有五百人议事会和首席执政官的制度;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实行领取工资和观剧津贴制度,不是梭伦时期。故排除ACD项。14.《西游记》刊刻于明万历二十年,主角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参考答案:A15.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参考答案:C【详解】唐代法律对土地买卖行为的限制意在防止土地兼并,体现了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选项C正确;法律规定不能随意买卖土地,可见当时土地买卖较为严重,但是买卖土地并不影响土地私有的属性,选项A排除;材料只涉及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无法得出经济立法完善的结论,排除B;材料中无法看出士族门阀对经济的把控,排除D。16.201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深圳考察工作时,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发表讲话,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性。中国近代史上首先拉开政治体制改革序幕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参考答案:C略17.《申报》曾刊登如下公告:“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俗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新文化运动兴起

D、五四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参考答案:B18.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一事件指的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粮食税的实行C.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退出一战不是妥协、退让,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愿望,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妥协、退却,可以判断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战略退却”,或者叫做“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材料的妥协、退却,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故C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是斯大林时期,不是列宁,故D项错误。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19.下图是建于宋代的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老君”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仁”

B.“礼”

C.“道”

D.“法”参考答案:C20.建立世贸组织的设想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的,当时设想在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时,成立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从而使它们成为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货币一金融一贸易”三位一体的机构。三位一体的设想A.表明美国在该经济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B.反映了世贸组织是该经济体系的核心C.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制度化 D.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形成参考答案:C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的事就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后来成立的关贸总协定,成为二战后初期协调金融和贸易的三大支柱,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化,故C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主旨;世贸组织此时尚未设立,故B错误;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21.据《管子?大匡》载,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由此可见春秋时期A.小农经济成为基本的经济形式 B.商税成为齐国主要的赋税来源C.齐国重视商业经济的社会效益

D.全国性的商品市场已基本形成参考答案:C22.16世纪,一些教师和教育思想家发表“新教育”的论著。主张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政治、文艺、商业等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他们力主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这反映出A.教育摆脱了天主教束缚B.人文主义影响教育理念C.启蒙思想推动教育改革D.宗教改革思想开始传播参考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时间“16世纪”可知题干中体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新教育”以“人”为中心,“主要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力主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新人”,重视现世生活,体现了反天主教会神学的人文主义精神。因此这反映出人文主义影响教育理念,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摆脱”一词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启蒙运动出现在17、18世纪,此时期启蒙运动尚未开展;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教育,并未体现宗教改革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23.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种精神A.科学B.自由C.民主D.爱国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由材料中的“国耻纪念日”,可知体现了爱国精神。故答案选择D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24.下列科技、教育方面的成就,不属于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是A.颁布《义务教育法》

B.培育“南优二号”杂交水稻C.“银河—Ⅰ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D.建成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参考答案:B25.明清时期,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的白话小说蓬勃兴起。这主要是因为A.文人创作意识的觉醒B.文学素材的不断丰富C.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的渐趋放松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文学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市民阶层的逐步壮大,出现了以此为读者群,适合其需要的文学作品,其特点是通俗化.生活化,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B选项是表现不是原因;D选项说法错误,明清时期思想控制更加严格。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小说26.自从有了“美团”、“饿了吗”等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材料反映了A.餐饮业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B.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人们饮食习惯的革命性变化D.人们饮食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参考答案:B由材料“订餐软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说明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餐饮业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排除A;材料主要突出上班族的餐饮受互联网的影响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饮食结构问题,排除D。27.有位名人曾放言“90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这不是梦想,是我的理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

B.这种说法说明了社会上形成严重地浮夸风气C.这是新科技条件下水稻杂交的新目标

D.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之一参考答案:C28.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参考答案:C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今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29.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和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深远影响是A.维护国家统一

B.确保社会安定

C.打击外敌入侵

D.体现皇帝权威参考答案:A30.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参考答案:D此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转自历史风云网材料三(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材料四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3)结合三四材料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原因。(4)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真实意图。

参考答案:(1)商鞅措施:提高粮食价格.目的:增加农民收入.王安石的措施:实行免役法.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商鞅:主张抑制商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3)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4)意图: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试题分析:(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废除原来……原不负担……”等关键信息可知,商鞅的措施:提高粮食价格;目的:增加农民收入;王安石的措施:实行免役法;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由材料“……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负责平价收购……商人商贩赊货物及借款……”等关键信息可知,商鞅:主张抑制商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3)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三讲的是王安石变法只是进行小修补,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也就是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材料四讲的是王安石变法顺应朝代的潮流,现在还有影响,即是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4)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顺应朝代的潮流,其变法的有些主张现在还没有废除,这为梁启超主张变法维新提供了依据,方便其宣传自己的主张,借用其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措施及作用;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评价32.《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节选自《颜氏家训》

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一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参考答案:答案举例1:《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经济史研究资料。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颜氏家训》规定:“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从中可以透析当时的家庭收入来源和当时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而透视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幅典型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式风光。答案举例2:《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的研究资料。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极力倡导,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强大精神支柱。家是微缩的社会,《颜氏家训》强调人伦道德教育,承袭了儒家孝悌仁义的传统思想。将夫妇、父子、兄弟三亲当作人伦之重,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作为治家的基本法则,体现了儒家伦理纲常在家族中的实施。《颜氏家训》以《礼》、《论语》等儒家经典作为家庭教育的教材,这是儒家文化不断向下层社会普及与渗透的结果。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33.中国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mò,泛指北方少数民族)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明末士人朱宗光(1)概括材料一中对西学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一中国欲自强,则英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嚣,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画》材料三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这种变化的时代因素。参考答案:考点: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分析:(1)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2)本题考查近代向西方学习历程的分析与认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即经历了由“器物”(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理论”三个阶段.解答:(1)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分析归纳.如材料“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2)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向西方学习历程的分析与认识.首先要明确材料二及材料三中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及特点,再结合所学归纳总结.回答“原因”要结合近代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的影响等分析解答.答案:(1)认识到西方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比中国先进.新航路开辟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思想界对传统观念的突破.(2)变化:从重视器物层面转变为更重视政治制度层面.原因:清政府甲午战争战败,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运的破产;中国梦在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点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奉行的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