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五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五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五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五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五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五中学高三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所有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最能表达和抒发书法家感情的是(

)A.篆书

B.隶书

C.草书

D.楷书参考答案:C书法。草书使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达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2.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日心说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参考答案:B3.舒曼认为,“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辖之下。”这一设想()A直接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B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C使法德之间不可能在发生战争

D反映了经济多极化趋势参考答案:B4.唯物史观是分析历史问题的重要史观,首次系统阐述这一史观的著作是A.《神圣家族》B.《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德法年鉴》参考答案:C5.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A.《时务报》

B.《国闻报》

C.《申报》

D.《民报》参考答案:D6.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A.民族独立和富强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扶清灭洋

D.建立社会主义参考答案:A7.1931年,中共中央在干部问题上提出,“要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又号召“要派遣大批的工人干部去担当红军的指挥员与政治委员”,同时要求各地“洗刷党内富农小地主”的成分。中共中央的上述做法A.确保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B.表明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C.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D.没有发挥农民阶级的作用参考答案:C8.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30年代,苏联几乎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例如: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上述材料表明A.苏联由封闭走向开放B.苏联利用西方危机进行经济建设C.美苏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消失D.西方各国向苏联转移过剩产能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出现了经济危机,再从“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苏联几乎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的信息可得出苏联利用西方发生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广泛引进西方技术来进行经济建设,故B项正确。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9.宋代圩田开辟十分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这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参考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圩田是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更多,生产力水平提高,并非重在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选项错误,圩田开辟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0.在某部电影中有这样的镜头:在某教堂的门口,张贴着一篇文章,反对出售赎罪券。人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整个国家为之震动,并由此席卷欧洲,教皇大发雷霆……这样的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参考答案:C11.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江南五万九千家“富户”迁到首都,他们的土地则转变为“官田”,由政府分租给农民耕种。此举的主要作用是A.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B.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C.将地方财政权集中于中央政府D.有效的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参考答案:B由题干可知,江南富户的土地转变为“官田”,由政府分租给农民耕种,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故B项正确。明政府虽然将部分地主的土地转变为国有,但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态,故A项不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所以C项不正确。D项说法过于绝对,可以说朱元璋的做法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不可能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12.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这四次战役特征的认识,符合“引敌深入”、“予敌主力以打击”等特征的是台儿庄战役。13.1787年,汉密尔顿说:新宪法的支持者是“商事行业的美好意愿……(他们需要一个政府)有能力管制、保护和扩展联邦的商业”。这说明1787年宪法A.增加了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D.明确规定了中央与各州职权参考答案:C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中1787年汉密尔顿提出新宪法代表了资产阶级“商事行业的美好意愿”,以便政府“有能力管制、保护和扩展联邦的商业”,可见上述观点表明1787年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故选C。政府管理职能的提出在罗斯福新政后,故A错误;B、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14.清同治三年,有四位法国人在巴黎一咖啡厅里聚会聊天。甲说:“我参加过滑铁卢战役。”乙说:“我给路易·波拿巴上台投了一票。”丙说:“我参加过第三共和国成立庆典活动。”丁说:“我进过中国皇宫。”他们当中谁的话不可能符合史实(

)A.甲

B.乙

C.丙

D.丁参考答案:C15.至19世纪,有两个国家已经大规模拓展了疆域,影响至今,成为当今世界上疆域辽阔的国家。这两个国家是:①英国②法国③美国④德国⑤俄国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③⑤参考答案:D16.“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但这种经济形式在其他国家也有体现,以下表现这种经济形式的有:①“海禁”政策②夜市出现③苏俄的新经济政策④西方福利国家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参考答案:A17.“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吴玉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的题诗,主要是指李大钊(

)A.是《新青年》的撰稿人

B.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C.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D.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题干所指是李大钊同志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创建共产党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所起的重要作用。李大钊是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之后,又一位"登高一呼",各方响应,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人物,分析选项,只有B项最符合题干对他的高度评价,答案为B。18.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对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由此可知董仲舒对“春秋大一统”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所以应该实行大一统 B.西汉刘邦实行“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他认为对国家不利,所以提倡一统 C.春秋大一统,是说《春秋》一书特别不重视一统,所以分裂,这里“大”字是动词。 D.董仲舒认为,要保持汉武帝时期一统的局面,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参考答案:D考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公羊春秋》的基础上,融合法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建立了新儒学。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提出了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19.据记载,春秋战国之际有了尧舜禅让的故事,战国后期出现了三皇的传说,司马迁等众多史家努力融合三皇五帝的华夏神话,构建了一个血缘世代传承、政治谱系递传的体系。这一做法A.为维护宗法制提供了理论依据B.有利于增进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C.反映了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形成D.推动形成各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参考答案:B【详解】材料“司马迁等众多史家努力融合三皇五帝的华夏神话,构建了一个血缘世代传承、政治谱系递传的体系”强调的是中华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有利于华夏民族的认同感,B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标准是血缘,A选项排除。专制中央集权强调的是君主和大臣、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C选项排除。三皇五帝的传承世系与宗教无关,D选项排除。20.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②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③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④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去卖了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参考答案:C21.几乎法国所有的启蒙学者都推崇中国文化,他们赞颂中国自尧舜以来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结合”,用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的发现对思想界来说,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发现是同等重要的大事。说明了A.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了法国启蒙思想B.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宣扬人文主义C.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反封建的思想武器D.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参考答案:D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作用,启蒙思想家目的构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反对本国宗教迫害的武器和建立理性哲学基础的依据,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借鉴学习的内容,而不是“蕴含”,排除。启蒙思想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丰富和发展人文主义的内涵,而不是“宣扬人文主义”,排除B。材料强调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而不是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排除C。22.1890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要求宰相俾斯麦同意取消一份1852年签署的指令。这份指令规定,宰相本人不在场或没有宰相同意,大臣们不得向皇帝进行汇报。但俾斯麦不同意,第二天,这位举世闻名的“铁血宰相”辞职。据此可知当时的德国A.皇帝独揽行政大权 B.皇帝有权任免官员C.丞相权力威胁皇帝 D.丞相只对皇帝负责参考答案:【知识点】B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答案解析】C解析:由材料中“宰相本人不在场或没有宰相同意,大臣们不得向皇帝进行汇报。但俾斯麦不同意,第二天,这位举世闻名的“铁血宰相”辞职”的信息说明当时的丞相权力较大,威胁到皇帝。故C项符合题意。【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理解2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参考答案:A24.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政令传达的是①统一度量衡

②统一货币

③统一文字

④修筑驰道

A.①②④

B.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C25.山东又称齐鲁大地,燕赵是河北省的别称。这些称渭源于(

)A.秦朝郡县制度

B.西周分封制度

C.西周宗法制度

D.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参考答案:B26.某小组在探究“唐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

)A.史籍《旧唐书》B.唐朝“开元通宝”铜钱C.唐朝传奇作品D.电视剧《唐明皇》参考答案:B27.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A.格物致知

B.经世致用

C.三纲五常

D.发明本心参考答案:A【考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格物致知)本题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朱熹对山石的看法,体现了他深刻探究事物的本源,即“格物致知”,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则强调儒家经典为现实服务,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发明本心”是王阳明的观点,故D项错误。2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参考答案:A本题考查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反映的现象是南京国民政府自主决定关税,这与《南京条约》相关,这一条约规定“协定关税”,故选A。29.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参考答案:B根据材料“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可知,“通榜”使主考官有了自由裁量的权力,主观性、随意性大大增强,考生为了能够中举,就必然会多方奔走,寻求名人推荐,或者对考官进行活动,这会使科举考试的开放性和公平性受到质疑,故B项正确;“通榜”是唐代科举制中的一个程序,无法体现科举制的发展程度,故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通榜”与君主专制的加强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点睛:明确“通榜”的做法,是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从中分析出“通榜”使主考官有了自由裁量的权力。30.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参考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春秋战国时期,领主的封邑大都被国君收去,封邑中的农奴,有的转化为地主的佃农,其余的则成为国君的佃农,这类农民在当时数量是较多的。《孟子》中载,小农一般都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养八口之家”。

地主经济在战国时已有了很大发展,但领主经济仍未绝迹,《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公作”是指农奴共耕公田。由于领主经济已成为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领主也感到农奴“公作”不如把田地分散给农民去耕作有利。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从影响方面来看,l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l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诚然,耶稣会士传入了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西方科学,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一小撮儿士大夫。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走向近代所体现的特点及积极影响。(6分)(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3分)参考答案:(1)变化:新兴地主正在形成和发展,贫富分化加速;传统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崩溃,农奴成为佃农;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3分)影响:新兴地主阶级掌握了统治权,加速了封建国家的形成;土地兼并之风出现;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地主经济的发展。(3分)(2)特点:不是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在外力的冲击下被动开始的。(2分)影响:救亡图存运动中,引起对君主专制反思;救国求富旗帜下推动近代工业兴起和发展;追求民族独立中,近代民族观念形成;朝贡外交解体,近代外交开启;积极学习西方。(4分,任答4点即可)(3)原因: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推动社会转型;外力压迫下的民族觉醒促进社会转型;政治障碍的扫除保障社会转型。(3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片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清朝官员出访护照影印件

图2国民政府颁发的护照影印件结合所学知识和时代背景,指出图1、图2的异同,并说明理由。(12分)参考答案:示例:同:图1和图2证章都比较齐全。(2分)理由:护照主要用于证明公民的个人身份,是进出国家的通行证,使用频率高,必须保证证件的安全性,并反映出国际化趋势。(4分)异:图1比较简单;图2制作比较精致,还附有持照者的照片。(4分)理由:与印刷技术、影像技术的发展有关。(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3.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和奥地利那样行动。——《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材料二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材料三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适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20世纪世界史》材料四

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日本史》材料五我们在亚太地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将植根于美日之间历久弥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