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市骆集乡骆集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市骆集乡骆集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市骆集乡骆集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市骆集乡骆集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市骆集乡骆集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市骆集乡骆集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⑴中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使各种名列“正史”的著作也不能免俗。以居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为例,它就广采博纳了许多传说,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作了增删,叙述上更富于文学气。比如,秦始皇巡幸江东时,项羽夹在人群中观看,傲然评论道:“彼可取而代也!”英豪之气溢于言表。陈胜贫困时,对同伴说:“苟富贵,毋相忘。”气概相差一筹,只念念于个人能否翻身转运。而刘邦在咸阳看见秦宫殿的壮丽时竟失声大叫:“大丈夫生世,当如是也!”一脸的贪婪与鄙俗,气质更低下了。关于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著名反秦领袖在失意时各言其志的这些传闻,前人往往视为司马迁个人的文学性笔法,把它解作一种人物性格的对比描写。其实差矣,司马迁在这里肯定依据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否则哪能描写得这样栩栩如生。⑵《史记》中那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史学家司马迁一手“创作”的。离开民间传说的哺育,个人的想像是达不到如此多样化的地步的。司马迁曾以“网罗天下放失(佚)旧闻”作为自己治史活动的座右铭。他公开宣布,自己非常重视参考、吸收民间传说。再如《鸿门宴》这样的场景,当事人早已死尽,又无官方的详细记载予以披露,司马迁的想像力再丰富,也不可能活现出如此生动的个性冲突的戏剧性场面。其中“项庄舞剑”一段,与后代民间说书的风格十分接近,与其说是后来的民间说书艺人受了《史记》这部巨著的影响,还不如说二者同受汉代及以后的民间传说形式的影响。司马迁的这种态度,对以后史学界有直接影响。“二十四史”均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间传说,以至于有志者完全可以从中勾勒出一部“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为数更多的稗史、遗闻、野语、历史演义和历史剧里的历史传说。如果把二者加在一起,总量将在被视为“宝库”的希腊神话传说和印度故事之上。⑶中国三千年以上文字记载的历史,产生了庞大的文献记录。从春秋时代,中国历史著作就一直没有断绝过,形成了传统。从汉朝始,每代统治者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进行官方的修史活动。民间的历史著述也很繁多。即使在社会动荡、文明解体的南北朝时代,这一传统也未从根本动摇。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时间跨度上看,都十分惊人的历史记录体系。16.对第⑴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因为采用民间传说撰写历史,所以形成了我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B.司马迁对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著名反秦领袖的描写并不属于文学性笔法,只不过是采纳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而已。C.离开了民间传说,像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就不可能撰写出真正的历史著作。D.多样化的想像是司马迁能在《史记》中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不可缺少的因素。1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二十四史”中大多数历史著作吸收了民间传说,所以据此编写出一部“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是完全可以的。B.《史记》是“二十四史”中首部借鉴民间传说来撰写历史的史学著作。C.把“二十四史”中的民间传说和真实的历史故事加起来,数量将超过希腊神话和印度传奇故事。D.官方修的所谓“正史”和民间的历史著作构成了十分惊人的历史记录体系。“正史”中的民间传说成分少一些,民间历史著作中民间传说则多一些。18.第⑵段画线句子“司马迁的这种态度,对以后史学界有直接影响”中的“这种态度”具体指什么?简要概括这种“影响”的具体内容。(6分)

19.“戏说历史”已成一种电视时尚,《康熙微服私访记》《戏说乾隆》《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真是层出不穷。对这一文化现象,专家看法不一。参考本文的有关观点,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不超过80个字)。(6分)

参考答案:16.D(A从全文第一句看,该项当为因果颠倒;B从原文来看,作者并未否认这种描写中的文学性笔法,只是说不是“司马迁个人的文学性笔法”,即不是个人创作,而是“肯定依据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来写的;C“不可能撰写出真正的历史著作”说法绝对化,应为“不可能写出这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17.B(A不是“大多数”而是“全部”,原文:“二十四史”均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间传说;C应是“二十四史”中吸收的民间传说加上稗史、遗闻等;D“正史中的民间传说成分少一点,民间历史著作中民间传说则多一些”文中无此说。)18.(1)非常重视参考、吸收民间传说(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算对,答“广采博纳许多传说,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加以增删,叙述上更富于文学气”也算对。)(2)正史和野史中都吸收民间传说,且数量可观。19.可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支持以“尊重历史,再现历史”为原则的“正说”;二是支持把“重写历史,艺术表达”作为原则的“戏说”。(有观点有原则得2分,能具体阐述进行分析佐证得4分。)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徒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舱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1.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D.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并影响着城市的“和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谐”作为一种理念或理想,早就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如《礼记》《论语》中;另一方面,西方先贤如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

B.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和谐城市”的理念进行探讨;只是到了今天,“和谐城市”的模式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C.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同样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开始寻求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理想状态。参考答案:1.A(A项错在偷换概念,将原文“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换成了“和谐与文化”。)(3分)2.B(B项错在将原文“大多围绕”换成了“都围绕”。)(3分)3.B(“模式”与“理念”颠倒了。)(3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精神文化是用符号来表达的。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最终都要转化为符号的形式,才得以保存、理解、传播、发展。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符号、规则与观念。符号是高度浓缩的文化表征。一种文化的定型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表征形象逐渐形成、塑造、定型的过程。文化的表征形象是多方面的,文化的典型表征就是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文化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但一种文化现象上升和抽象化为一种文化特有的表征符号,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变革中,经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不断选择、淘汰最终定型的。春秋时期的孔子在鲁国不受待见,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只是到了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统治地位,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所以,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文化符号的形成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为标志性的特征,说明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被人们普遍认同,从而产生群体的一致性。孔子只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之一,但他的思想被后人逐渐认同,上升为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思想。孔子所主张的儒学思想为传统社会所普遍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共同心理基础。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对文化自身特质的文化自觉过程,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文化符号就是文化自觉的符号化。凡是没有符号化的文化现象都是偶然的、分散的、表象化的,不能产生文化的一致性。文化符号是文化群体共同认可的文化标志,是文化共同意识的表征。人们可以在文化符号中找到现实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李白的浪漫潇洒,杜甫的悲天悯人,既是中国人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的理想追求。他们做了我们想做的事,我们已经或将要做他们做过的事。他们就是我们的形象,这就是我们认同他们代表我们的原因。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文化符号是浓缩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语言文字、英雄人物、神话故事、唐诗宋词等都是符号化了的生活,接受了这一切,也就接受了中华文化。同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主要是通过文化符号实现的。没有文字的原始民族缺乏文化符号化的能力与手段,通过长期耳濡目染,口口相传,也能传承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必须上升到符号层面,才能充分实现。西方世界认识中国,是通过丝绸、长城、故宫、京剧、中医等文化符号来实现的。中国人认识西方世界,也是通过电影、芭蕾等文化符号实现的。非符号化的文化需要生活体验,符号化的文化易于扩大影响,为人们所理解、认识并接受。

1.下列关于“文化符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符号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如丝绸、故宫、京剧、芭蕾等,它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B.文化符号具有群体的一致性,因而能使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被人们广泛认同。C.文化符号就是文化自觉的符号化,是文化共同意识的表征,它的形成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D.文化符号是浓缩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如果没有形成文化符号,那么该文化既不能传承,也不能传播。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只有转化为符号的形式,才能够保存、理解、传播、发展。B.儒家思想能够成为我国一种文化符号,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密切相关。C.李白、杜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就意味着我们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到现实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D.西方世界和中国虽然文化不同,但在长期交流过程中形成了相同的文化符号,因而能相互认识。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某种文化的定型过程也是该文化的表征形象逐渐形成、塑造、定型的过程。文化的表征形象是多方面的,文化符号是其中之一。B.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就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C.凡是没有符号化的文化现象都是偶然的、分散的、表象化的,它不会被某一文化群体共同认可,也因没有价值而不会被传承和传播。D.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英雄人物、神话故事、唐诗宋词等符号化了的生活,那就说明他已经接受了中华文化。参考答案:1.C(A“它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错,由原文可知,“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是文化,而“文化符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经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不断选择、淘汰最终定型的,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B因果关系颠倒,原文是说“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被人们普遍认同,从而产生群体的一致性”。D“如果没有形成文化符号,那么文化既不能传承,也不能传播”错,原文是说“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主要是通过文化符号实现的”,意即除了文化符号外,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小题3分)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纪载者忽之欤?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注】:屩:草鞋。

零丁:招贴。10、下列加点词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辄榜之宫观、街市间

榜:告示B.觉而以为不祥

觉:醒来C.以视府君,爱恶顿殊

视:比较D.缮写其兄里、系、年、貌为零丁

缮:抄写11、下列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钳口槁肠而不恤

将成家而至汝

B.英宗惟恐其弟之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以视府君

以吾一日长乎尔D.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小雷府君为寻找外出经商十年未归的兄长,在没有任何音信的情况下,不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B.这篇文章透过写兄弟的有爱,讽刺了帝王因“富贵厉害”而“伐性伤恩”,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虚伪。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寻找哥哥的故事却没出现过。D.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而当他历尽艰辛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家室,他最后只好惋惜而归。

第Ⅱ卷

(主观题,共114分)

四、(28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4分)译文:②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纪载者忽之欤?(4分)

译文:

③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项脊轩志》)(4分)

译文:参考答案:10.A榜:张贴(告示)

11.B

A转折/顺承

C用/因为

C取独

D在/比12.D最后带伯震一起回乡13、①他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②难道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吗?或者是有这样的事,却被写书的人忽视了呢?③又在庭前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所围的花圃,也就增添了光彩。(得分点:倒装、植、栏楯、胜)【参考译文】

一天,先生进入厕所,将伞放在路边。伯震经过那个地方,看见伞,心里被触动说:“这是我家乡的伞。”顺着伞把儿看,看到上面有一行字:“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正惊诧的时候,先生出来了,兄弟二人相互看着,好像在做梦一样,忍不住放声大哭。路上旁观的人也叹息着流下眼泪。这时,伯震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妻子,先生最后还是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我曾经看史书和传记。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难道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吗?或者是有这样的事,却被写书的人忽视了呢?当先生穿越险阻,冒着风霜大雪、爬越山川,饿着身体,冻着肌肤而不顾惜,没有吃食,瘪着肚肠面不体恤自己,穷尽天地之间的地方,到达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急迫匆忙,只有寻找哥哥这一件事情,认为天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代替哥哥。而当时正是明朝景泰、天顺年间,明英宗和景泰皇帝,难道不是兄弟吗?景泰皇帝害怕他哥哥回到国内,明英宗害怕他弟弟活着。富贵利益和祸害,损害着人的本性,妨害着恩情德惠。用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难道不可以说,天地之间的三纲五常所寄托的地方,反而是民间吗?

略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邓元起字仲居,南郡当阳人也。少有胆干,性任侠。中兴元年,为益州刺史,仍为前军。元起进屯西平,季连始婴城自守①。时益州兵乱既久,人废耕农,内外苦饥,人多相食,道路断绝。季连计穷。会明年武帝使赦季连罪,许之降,季连即日开城纳元起,元起送季连于建康。

元起以乡人庾黔娄为录事参军,又得荆州刺史萧遥欣故客蒋光济,并厚待之,任以州事。黔娄甚清洁,光济多计谋,并劝为善政。元起之克季连也,城内财宝无所私,劝恤人事,口不论财色。性能饮酒,至一斛不乱,及是绝之,为蜀士所称。元起舅子梁矜孙性轻脱,与庾黔娄志行不同,乃言于元起曰:“城中称有三刺史,节下②何以堪之。”元起由此疏黔娄而政迹稍损。

在政二年,以母老乞归供养,诏许焉,征为右卫将军,以西昌侯萧藻代之。时梁州长史夏侯道迁以南郑叛,引魏将王景胤、孔陵,攻东、西晋寿③,并遣告急。众劝元起急救之。元起曰:“朝廷万里,军不卒至,若寇贼浸淫,方须扑讨,董督之任,非我而谁?何事匆匆便相催督。”黔娄等苦谏之,皆不从。武帝亦假元起节,都督征讨诸军,将救汉中。比是,魏已攻克两晋寿。

萧藻将至元起颇营还装粮储器械略无遗者萧藻入城求其良马。元起曰:“年少郎子,何用马为?”藻恚,醉而杀之。元起麾下围城,哭且问其故。藻惧曰:“天子有诏。”众乃散。遂诬以反,帝疑焉。有司追劾削爵土,诏减邑之半,封松滋县侯。故吏广汉罗研诣阙讼之,帝曰:“果如我所量也。”使让藻曰:“元起为汝报仇,汝为仇报仇,忠孝之道如何?”乃贬藻号为冠军将军。赠元起征西将军,给鼓吹,谥忠侯。

(节选自《南史·邓元起传》)(注)①婴城自守:绕城布兵坚守。②节下:犹言麾下,此为对元起的尊称。③晋寿:县名,今四川梓潼。5.对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连即日开城纳元起

纳:迎接

B.军不卒至

卒:马上

C.武帝亦假元起节

假:假装

D.使让藻曰

让:责备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元起为汝报仇

及是绝之,为蜀士所称

B.乃言于元起曰

元起送季连于建康

C.以母老乞归供养

并厚待之,任以州事

D.董督之任,非我而谁

忠孝之道如何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藻将至/元起颇营还装/粮储器械略无遗者/萧藻入城/求其良马

B.萧藻将至元起颇营/还装粮储/器械略无遗者/萧藻入城/求其良马

C.萧藻将至/元起颇营还装粮储/器械略无遗者/萧藻入城/求其良马

D.萧藻将至元起颇营/还装粮储器械/略无遗者/萧藻入城/求其良马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兴元年,益州兵乱,人民流离失所,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刘季连无计可施。恰好第二年梁武帝派使者到益州,赦免季连抵抗的罪过准许他投降。

B.元起勤勉于政事,抚恤百姓,从不贪钱财女色,曾任用同乡人庾黔娄为录事参军。后因其舅舅的儿子梁矜孙的挑拨,元起开始疏远黔娄。

C.梁州长史夏侯道迁在南郑举兵叛乱,众人都劝元起急速发兵救援,元起原来认为此时不适合出兵,但是后来皇上下诏,元起马上出兵,于是攻克东、西晋寿。

D.萧藻因向元起求援不得,大怒,将元起杀死。对元起部下谎称杀元起是皇上诏令。然后向皇上诬告元起谋反,梁武帝表示怀疑,但最终得知真相。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黔娄甚清洁,光济多计谋,并劝为善政。(3分)

②与庾黔娄志行不同,乃言于元起曰:“城中称有三刺史,节下何以堪之。”(4分)(2)从文中找出导致元起死亡的两点原因(可以用原文的句子,也可以自己概括)(3分)参考答案:5.C

(假:给)6.D(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为:介词,替、给/介词,被。B.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对/介词,到;C.以:介词,因为/介词,用;)7.A8.

C

攻克东、西晋寿的不是元起。9.(1)①黔娄非常清正廉洁,光济足智多谋,都劝(元起)施行德政。(“清洁”给1分,补出省略的宾语“元起”1分,答对大意给1分,共3分。)②(梁矜孙)与庾黔娄志气行为不合,于是对元起说:“城中之人都说益州有三个刺史,您凭什么忍受得了呢?”(补出省略的主语“梁矜孙”1分,答对“志行”给1分,“言于元起”状后句1分,“堪”1分,共4分。)(2)元起大肆打点行装,将储备的粮食器械全部收拾起来,都准备带走,不留给萧藻。元起讥讽萧藻说:“少年郎君,用马做什么?”(参考译文)邓元起字仲居,南郡当阳人。年轻时就有胆略才干,生性侠义……和帝中兴元年,任益州刺史,仍为前军将军。

元起进兵屯驻西平,刘季连才急忙调兵绕城坚守。这时,益州兵乱已经很久了,人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城内城外都饥饿难忍,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乱兵盗贼,断绝道路。刘季连无计可施。恰好第二年梁武帝派使者到益州,赦免季连抵抗的罪过,准许他投降,刘季连当日就打开城门迎邓元起进益州。元起送季连到建康。

邓元起任用同乡人庾黔娄为录事参军,又得到荆州刺史萧遥欣的故交蒋光济,并厚待他们,将州府公事委托他们办理。黔娄非常清正廉洁,光济足智多谋,都劝元起施行德政。元起攻克刘季连时,城内财宝都不据为私有,勤勉于政事,抚恤百姓,从不谈论钱财女色。他生性能饮酒,喝光一斛也不醉乱,但这时完全戒了,因而受到蜀地人士的称赞。邓元起舅舅的儿子梁矜孙性情轻佻,与庾黔娄志气行为不合,于是挑拨元起说:“城中之人都说益州有三个刺史,您受得了吗?”元起从此疏远黔娄,因而政绩稍不如前。

元起在益州任刺史两年,因母亲年老,向武帝上表请求回家奉养,武帝下诏批准,征召邓元起回京任右卫将军,以西昌侯萧藻接替益州刺史。正当此时,梁州长史夏侯道迁在南郑举兵叛乱,招引北魏将领王景胤、孔陵,攻东、西晋寿,两晋寿告急。众人都劝元起急速发兵救援。元起说:“朝廷在益州万里之外,军队不能很快到达,如果寇贼势力不断扩大,才必须出兵征讨,督军的任务,除了我还有谁呢?为什么现在就急急忙忙地催促我呢?”黔娄等苦苦劝谏,他都不听。后梁武帝派人送来诏令兵符,命元起统领征讨诸军,元起正要发兵救汉中,这时,北魏已攻克东、西晋寿。

萧藻将到益州,元起大肆打点行装,将储备的粮食器械全部收拾起来,都准备带走。萧藻到达城内,向元起要好马。元起讥讽他说:“少年郎君,用马做什么?”萧藻大怒,灌醉元起,将他杀死。元起的部下包围成都,哭着问为什么杀他们的长官。萧藻很害怕,谎称:“天子有诏。”元起部众才散去。于是萧藻上奏,诬元起谋反,梁武帝表示怀疑。有关官员追加弹劾,削元起爵位封土。武帝下诏,减去元起封邑的一半,改封松滋县侯。元起故吏广汉罗研到建康奏明事实原委,为元起辨冤,武帝说:“果不出我所料。”派使者入益州责备萧藻说:“元起平益州为你报仇,你杀元起即是为仇人报仇,还有忠孝之道吗?”于是贬萧藻为冠军将军。追赠元起为征西将军,给鼓吹仪仗一部,厚葬,赐谥号为忠侯。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9分)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④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⑤,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欺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

[注]①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②传,凭证。③制,帝王的命令。④横草,使草倒下。

⑤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偃使行风俗

行:巡察

B.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

矫:假托

C.干名采誉

干:求取

D.臣宜被坚执锐

锐:锋利的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去长安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不会再返回。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D.终军请缨赴南越,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参考答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依例仿写,要求字数、内部结构一样。(3分)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四季,那么便有寒来暑往,草荣草枯,花开花谢。仿句:如果把人生比作____

___,那么便有____

___,____

____,____

__。参考答案:如果把人生比作登山,那么难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升降浮沉。(3分)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上学的路上,小明在小区碰见了邻居王奶奶,询问王奶奶的年龄:

“王奶奶,请问您芳龄?”B.在高三的复习中我们既要有自己的复习计划,更要紧跟老师的步伐,在碰见难题的时候,应该多向同学请教,多向老师垂询。C.今天是犬子新婚大喜的日子,我对各位高亲贵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感谢您给予犬子的深深厚爱。D.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德高望重的王教授,请您抛砖引玉做个报告,指导同学们如何放飞理想、实现自身价值,为母校增光。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类题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A项,“芳龄”改为“高寿”。芳龄:女子的年龄。一般用于年轻女子。犹妙龄。称女子青春之期。文中使用对象是老奶奶,明显不当。B项,“垂询”改为“询问”。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文中表达的是我们向老师请教。D项,去掉“抛砖引玉”。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是谦词,不能用于别人。本句中用于王教授,使用错误。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某校邀请著名学者刘教授来校讲学,校长在向全体师生作介绍时说:“刘教授是敝校校友,长期从事学术研究,成果丰富,贡献卓著。”B.4月18日,该犯与两个哥们儿一同到博物馆踩点,回来合计好行动步骤,当晚乘月黑风高之机,潜入博物馆,盗窃有价值文物多件。(法院公告)C.梅,落叶乔木,性耐寒,叶子卵形,早春花开,花瓣五片,叶香,果实球形,味酸,可以食用。(工具书)D.我受答辩委员会委托,对毕业论文进行斧正,受实际资料、时间限制,评论仅代表一家之言,敬请作者包涵。参考答案:C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年羹尧是清代杰出的军事奇才,曾在康雍两朝立下赫赫战功,更被雍正视为股肱之臣,饱受恩宠。然而,这位封疆大吏却最终落得了个_________、身败名裂的下场,成了一位悲剧英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__________的年羹尧,最终成了雍正痛恨的罪臣呢?随着年羹尧屡立奇功,他居功自傲,并逐渐提拔亲信,笼络势力,这成为年羹尧倒台的重要原因。如年羹尧家仆桑成鼎,因平藏之时,随军有功,于是官至直隶守道。不仅如此,年羹尧________,还对政敌加以参劾,无情打压,致使四川、西安一带的官员均成为年羹尧的心腹。另外,年羹尧还十分贪婪。他借口以治理盐枭为名,杀死数十人,甚至围攻民堡,还擅自通过征用正课,私占大量财产,招致朝中官员纷纷参劾。更为重要的是,年羹尧出入时,竟然要求朝臣下跪相迎,甚至还命蒙古的额附向其跪拜。(

)。雍正帝对其早已_________,将其革职削衔,并命朝中大臣对其加以参劾。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借口治理盐枭,杀死数十人,甚至围攻民堡,还径自通过征用正课,私占大量财产,招致朝中官员纷纷参劾。B.他借口治理盐枭,围攻民堡,甚至杀死数十人,还擅自通过征用正课,私占大量财产,招致朝中官员纷纷参劾。C.他借口以治理盐枭名,围攻民堡,甚至杀死数十人,还擅自通过征用正课,私占大量财产,招致朝中官员纷纷参劾。D.他借口以治理盐枭为名,杀死数十人,甚至围攻民堡,还径自通过征用正课,私占大量财产,招致朝中官员纷纷参劾。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年羹尧培植亲信,招摇不避嫌的举动,以及贪赃枉法,对于任何一个皇帝均无法容忍B.年羹尧培植亲信,贪赃枉法,以及招摇不避嫌的举动,对于任何一个皇帝均无法容忍C.年羹尧培植亲信,贪赃枉法,以及招摇不避嫌的举动,对于任何一个皇帝而言均无法容忍D.年羹尧培植亲信,招摇不避嫌的举动,以及贪赃枉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