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复习_第1页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_第2页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_第3页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_第4页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总论部分学说:<广义>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狭义>因为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医家学说>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四大学派:河间、易水、伤寒、温热。(三、四版)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汇通。(五版)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攻邪、丹溪、温补。十大学派:医经、经方、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汇通。4.学术流派分述: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1.启发学术思想2.深化临证经验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一)医经学派①校勘注释家:全元起、王冰、吴鹤皋、张志聪。②分类研究家:杨上善、滑寿、张景岳、李中梓、汪昂。专题发挥家:秦越人(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刘完素、骆龙吉。(二)经方学派(娴熟于临床辨证论治及方药应用(12)以及近代曹家达(字颖甫、吴櫂仙等,均属经方家一脉相传者。(三)伤寒学派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雍。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晋唐收集整理阶段】①王叔和收集《伤寒论》整理伤寒(从脉证方治入手。②孙思邈著《千金翼方“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式,是唐代唯一。【宋金深入研究阶段】①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脉证分辨,以脉为先)②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寒毒、异气之说)③朱肱著《伤寒类证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④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强调八纲辨证)⑤郭雍著《伤寒补亡论(伤寒补亡,搜集诸说,丰富内容)⑥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首创“以经释论,以论证经)【明清发展兴盛阶段】<错简重订派>代表人物:方有执.力主错简重订论2.风寒中伤营卫说、喻昌(三纲鼎立说其他医家:吴仪洛《伤寒分经》吴谦《医宗金鉴》章楠《伤寒论本旨》黄元御《伤寒悬解》<维护旧论派>代表人物: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代表著作:《张卿子伤寒论》、《伤寒论集注》、《伤寒论直解》、《伤寒论浅注》<辨证论治派>①以方类证派:柯琴(第一个提出汤证的概念;提出“六经地面说、徐大椿②以法类证派:尤怡《伤寒贯珠集》、钱璜《伤寒溯源集》③分经审证派: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包诚《伤寒审证表》(四)河间学派(以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机。(五)易水学派(以张元素为师祖,以李杲为中坚)脏腑病机学说研究对象辨证治疗

河间学派着重于外来邪气清热泻火养阴

易水学派分辨脏腑寒热虚实调整脏腑机能发展趋势 攻邪派、丹溪派、温病学派(六)攻邪学派(七)丹溪学派(注重养阴)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补土派、温补派(八)温补学派(继承东垣脾胃学说,注重探讨肾和命门病机)以阴阳水火不足立论。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和辨证治疗,治疗特点:温养补虚。重阳轻阴,重气轻血,重补轻攻,重热轻凉。《医、高鼓峰、吕留良。(九)温病学派(早期)吴有性、戴天章、余霖(中后期)形成过程:①奠基阶段②形成阶段(明末清初:明末吴有性《瘟疫论疹一得》③成熟阶段(清代中叶:叶天士《温热论《温热经纬》。(十)汇通学派代表医家:唐容川、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师承关系: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各论部分孙思邈 (初唐时期)23353001892900(一)医德(创立医德规范和行医准则)核心思想:精、诚,论述范畴包括医学誓言、医德医风、行医规范等。大医精诚大医习业--谦、勤、博、精大医执业(标准)--精诚精—技艺精湛(知识、技能、变通)诚—医德高尚(态度、作风)对待病人:仁慈恻隐,无欲无求。对待同道:不可道说是非,议论人物;不可“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诩之貌,谓天下无双。”(二)养生(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养生十要: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室、反俗、医药、禁忌。养生理论与方法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散步、按摩、导引、调气内视。食养食治饮食养生基本观点“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于存生”详论饮食宜忌:尊奉内经详论食物分类、功效、主治和宜忌主张合理饮食注重饮食安全提倡饮食清淡合理搭配食物勿偏食五味主张少食多餐强调食物治疗慎护养老老年: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念;饮食及疾病防治:宜轻清淡,常宜温食,推崇食甘润和血肉填精之品;(三)创建疾病分类与脏腑辨证相结合的方证理论体系1.以脏腑类归为主体的疾病分类法2.脏腑辨证纲领的完善(P61)以脾胃病为例分脾实热,脾胃俱实,脾胃俱虚,胃实热,胃虚冷(四)伤寒温病的方正论治体系(方证同条,比类相附)1.仲景方证,比类相附2.瘟疫证治,防重于治:提出“治未病”思;治疗大头瘟创制普济消毒饮3.重在清热解毒,配伍汗下养阴(五)方剂成就集成名方化裁古方出新意(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独活寄生汤。收集单方验方。创制新方:独活寄生汤、温脾汤等。剂型丰富用药方法多样。(六)杂病治疗经验中风治法:从内中和外中两方面进行论治,创立了大小续命汤虚损治法:包括五劳、六极、七伤诸病其子气;子气充盛,必能上感其母,使母气受益而康复。如补养肺气的白石英丸。严用和(南宋时期)主要著作《济生方》(一)脏腑虚实论治(五劳六极论治、水肿论治等)(二)论脾肾两脏关系1.重视脾胃,以肾为主2.强调“补脾不若补肾”(三)对方剂学的贡献创制新方:四磨汤、归脾汤、蠲痹汤、实脾饮、橘核丸、加味肾气丸、小蓟饮子、消风散化裁名方: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广集单方验方:蒜连丸、鸣聋散等(四)病症论治要说观点: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五秘论治四个治则。李杲(号东垣老人,宋金时期)著作:继承张元素的学术理论《内外伤辨惑论(一)脾胃内伤学说(确立脾胃内伤学说)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本)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二)阐发内伤热中(阴火论)1.内伤热中病机2.内伤热中临床表现:①脾胃气虚类证候: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②火热亢盛类证候: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以及三焦九窍积热3.内伤与外感的鉴别诊断①辨阴阳证②辨脉③辨寒热④辨手心手背⑤辨口鼻⑥辨头痛⑦辨筋骨四肢⑧辩渴与不渴4.内伤热中证治法①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②升阳散火法:升阳散火汤③升阳除湿法:升阳除湿汤(三)其他用药经验四时用药:清暑益气汤、升阳汤脏腑用药:肺之脾胃虚:升阳益胃汤;肾之脾胃虚:沉香温胃散随病用药治疗瘟疫:创制普济消毒饮化裁古方:枳术丸的化裁等(四)学术传承王好古:阴证的提出、病因病机、鉴别、治疗罗天益:发挥脾胃学说朱震亨 (尊称丹溪翁,金元时期)阳有余而阴不足论相火论(一)相火论认为世间各种事物,无非处于“动是基本的、主要的;自然界万物及人的生命现象,均以动为常;至于“动”的产生,则基于相火的推动作用。相火妄动则为贼邪(阳常有余阴亦不足则易产生火朱丹溪“相火”与李杲“阴火”的比较朱丹溪概念 相火之常为人身动相火之变为元气之强调相火的两重性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过极、色欲过病机 相火妄动,煎熬真阴治则 滋阴降火方剂 大补阴丸

李东垣阴火戢敛则元气充沛强调病理性阴火饮食失调、劳役过度、精神刺激气火失调,阴火上冲补中升阳(甘温除热)补中益气(二(朱丹溪阐述人体阴阳状态的基本观点(☆与P197张介宾的“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相区别)1.人之阴阳动多静少2.人之阴精难成易亏3.人之相火易夺阴精(三)无有穷也”(四)摄生养老论(五)治疗经验:气、血、痰、郁越鞠丸(后世说法:杂病用丹溪)12(3虚火可补(中气不足,药用甘寒;阴虚火动,滋阴降火4.痰病论治(百病兼痰5(六郁汤,六郁:气、湿、热、痰、血、食。总以气郁为关键,郁久又都可化热生火,治疗特点——重在调气,郁久兼以清热泻火)6.妇科论治创制方剂——越鞠丸、六郁汤。:戴思恭(降之、咸冷以折之、壮水以制之、温热以济之、升散以发之、王履(清热养阴、刘纯、虞抟(阴阳互根、气血互生的角度进一步阐明“阴”的重要性、赵良仁、王伦(重视气血,主张气血互补,尤善用黄芪、汪机(营卫论、徐用诚张介宾(号景岳,明清时期)(历代内经研究中最为系统,考据诠释最为详尽者(含《类经附“道产阴阳,原同学派:医经学派、温补学派。(一)阴阳学说阴阳一体思想(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论点。深入阐发了“阴阳互根)五行互藏和阴阳水火五行互藏:五行的每一行中还有五行,以此类推,五脏的每一脏中都有其他四脏之脏气。五行之中水火为重。阴阳的常与变(二)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与P151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相区别)朱丹溪与张介宾关于阴阳学说的异同点:张介宾阴阳概念 阴指阴精、真;阳指人体真阳元从阴阳互根的关系论阳气与真阴的

朱丹溪阴指肾精;阳指相火妄动从阴阳消长关系论相火妄动与阴精耗伤阴阳关系病机治则方药

重要性命门水火不足,阴阳虚温补阳气,填补精血左归丸 右归丸

的因果关系气有余便是火,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大补阴丸,四物汤加知柏相同点 人体阴精难成易亏☆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主要是在阴阳相对关系上论述相火妄动,阴精耗损的问题;而张介宾的“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则是在阴阳互根的关系上,论述阳气亏乏与真阴不足的因果问题。张介宾的论说补充了丹溪学说的不足,其有关阴阳理论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阳非有余:根据阴阳互用的关系论述。阴亦不足:难成而易亏,从真阴之象、真阴之脏、真阴之用、真阴之病方面论述(之脏,即是人体真阴之所在的命门)(三)命门学说(体现温补学派的学说特点)1.命门为人身之太极2.命门与肾关系密切,不可分割3.命门兼具水火,为脏腑之化源重视人体阳气;用药:善用温补(四)方药八阵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五)治疗经验遵《内经气于肾”等治法。1.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左归丸--滋阴补肾;右归丸--温补肾阳;左归饮、右归饮)(喻昌治疗脱证的“畜鱼置介”法,遵《内经)2.养阴治形,填补精血谨守病机,审证而治治病用方,本贵精专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明末时期)明末清初三大名医:喻昌、张璐、吴谦(错简重订三纲鼎立(医案集)(一)秋燥论1.正本清源,阐论秋燥“秋伤于燥”包括凉燥与温燥,重点论述温燥之气23清燥救肺汤(二)大气论1①为统摄营卫,经络及各脏腑之气②人体的一切活动,以及生长壮老过程,皆靠大气支持。2.大气的实质:为胸中阳气3.大气的临床意义(三)错简重订派”最主要代表医家)伤寒:外感病中,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2.温病三大分类①冬伤于寒,春必病温②冬不藏精,春必病温③冬伤于寒+冬不藏精之温病=“两感温证”3.三焦论疫上焦之疫→清邪中于上焦→大头瘟下焦之疫→感受重浊之邪→绞肠瘟(四)治疗方法①逆流挽舟——提邪出表:治疗痢疾的特殊方法,用方:活人败毒散。夏秋季感受热、暑、湿三气,邪气由外而入,形成下痢。治疗主张重在扶正败毒、发汗解表主治方剂:活人败毒散禁忌:热毒炽盛,津液亏脱者,下痢热入膀胱,下焦气化不利的小便黄赤等畜鱼置介(理论指导: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上脱--孤阳欲绝--实质是阴虚而阳无所依,用七分阳药,三分阴药。下脱--实质是阳不化阴--用七分阴药,三分阳药。治单腹胀三法:俱不言泻,而泻在其中,熔攻、补、消于一炉(五):为门诊规范病历的先例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清朝时期)(阐发温病邪入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及其证候、治疗原则等,介察舌验齿等诊法(门人所著(一)创建卫气营血辨治纲要,充实温病诊断方法(二)(一是认为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二是认五脏六腑中易伤津液的为:胃、肾阴虚,或年老阴亏,复加外感温热燥邪,劫耗胃阴④热病后期肺胃阴伤治疗: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常见的临床表现:温病、咳嗽、肺痿、血证、泄泻、呕吐、虚损、不食、便秘、失音等方药:沙参、麦冬、石斛、扁豆、ft药、粳米、甘草等。(三)阳化内风说“阳化内风”治法:滋液息风、镇阳息风、和阳息风、缓肝息风、养血息风、介类潜阳。“身中阳化内风,非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木,提出“滋液息风孙思邈:内风:外风由腧穴而入中所致→大小续命汤;外风:劳心烦神,嗜欲杂念,摄养不慎等内在发病因素→初发病是清热涤痰治标为先,续平肝熄风,清热养液。叶桂:阳化内风王清任:半身不遂→气虚血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补气活血(四)久病入络说治法:①辛润通络②辛香行气③辛咸搜络认为新病再经,久病入络(五)奇经病证辨治(奇脉的分经论治;创立奇经辨治法则)冲脉、督脉、任脉、带脉;奇经主要与人体的下焦(肝、肾)密切相关1.通补固摄,分经别治任脉为病:一身之阴易损,首选龟板补任脉带脉为病:下焦不固:收涩之品:鹿角霜、五味子、金樱子、覆盆子督脉主一身之阳,督脉为病则一身之阳尽虚之类;2.血肉有情,重在填补(六)虚损证治、中下兼顾)甘药培中“小建中汤23治中损重在安谷,补中药酌加熟地;理下损重在精生,补肾亦须注意胃气。人参、ft药、熟地、五味、天冬、女贞等药组成平补足三阴法。王清任 (字勋臣,清朝时期。医馆“知一堂)重视尸体解剖,临证善用活血化瘀方药,对解剖学、临床医学有贡献。著作《医林改错》“亲自改正脏腑图”(一)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解剖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