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_第1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_第2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_第3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_第4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

要求学生在课程结业(第十五周2013-6-4至6-6)之前上交一篇2000字以上的论文(手写版)。论文成绩计入学生总评成绩。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第三节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首次提出和使用了马列经典著作中所没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地位,较全面、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从而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执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国营经济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经济上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

①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

②个体经济(资本主义性质)

③合作社经济(个体私有、集体合办;半社会主义性质)

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公私合营;带有社会主义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两重性: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1949.10.——1956.底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地表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学习提纲》的草稿。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这条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主体)(两翼)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③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国内因素各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国营经济的构成

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经济条件★

全国大陆的解放,各级政权的建立★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完成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致开幕词。

政治条件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思想进行学习和宣传,使这些思想日见深入人心,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文化条件。思想文化条件

④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

1950年2月22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际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有领导、分步骤、分阶段平稳过渡大力发展生产力,补充物质基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特点

经过10到15年的时间“全线进攻”一举完成社会主义过渡问题建设与改造同步并举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想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第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三,

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要,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恩格斯说:“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化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发展步骤第一步互助组第二步初级社高级社第三步稳步稳步

图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多少和参加劳动的数量质量多少,对社员进行粮食分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

王凤英的父亲是地主,她家也加入了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依靠贫农,巩固和团结中农,对富农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

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1、互助组2、初级社3、高级社51年底----53年底830万个53年底----55年夏67万个55年底----56年底75.6万个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入社农户96.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到1956年底,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入高级社农户比例图入高级社农户87.8%

手工业生产经营方针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2、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一九五三年毛泽东在武汉与小商贩交谈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方针: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第一步供销小组第二步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第三步稳步稳步

步骤和形式: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福建闽侯县的手工业合作社工人在制造水车,为农业生产服务。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入社手工业产值93%全国手工业总产值比例图

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者已占其总数的92%,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

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太原市手工业者举行庆祝合作化胜利的游行。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过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这两种方式,并认为如果能用赎买的办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便宜不过了”。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对“文明的资本家接受苏维埃国家改造的)”和“不文明的资本家(破坏苏维埃国家改造的)”分别采取“赎买”和“无情惩治”两种不同方法。

所谓赎买,就是由国家拿出一定数量的钱给资本家,赎买其生产资料,同时对那些有技术才能和管理才能的资本家,给予较高的薪水。和平赎买的设想在俄国没有实现,而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并取得胜利。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官僚资本—剥夺、没收的政策。

对民族资本—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利用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对国计民生有利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继续存在,并有一些发展。

天津恒源纺织厂把国家供应的棉花加工成为成品出厂。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限制就是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

上海黄浦区的资本家到国际贸易业的“五反”委员会递交坦白书。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上海大康药房不法资本家王康年出售伪劣医药用品坑害志愿军指战员。图为逮捕王康年。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改造就是把资本家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利用、限制都是为了改造,改造是政策的核心。天津盛锡福帽厂公私合营后,挂上新厂牌,职工向经理祝贺。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在内容上包括两个方面:对企业、制度的改造对人的改造(团结、教育、改造)

和平改造内容企业、制度的改造人的改造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步骤。2、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1953年前高级形式工业: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商业:委托经销、代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1954年-1955年夏全行业公私合营1955年秋-1956年

四马分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前的利润分配原则)国家税收职工福利企业公积金资本家红利国家税收:34.5%职工福利:15%企业公积金:30%资本家红利:20.5%定息(公私合营后,把原来分给资本家的那部分利润改为按照固定资产价值付给定额利息,年息5厘。)私股共24亿元,从1956年起,国家每年支付5%的定息,支付期限10年。到1966年国家共支付32.5亿元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形式项目支出四马分肥13亿定息11亿资本家高薪8亿5千万共计32亿5千万和平赎买支出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形式高级阶段:

从1955年秋到1956年底,是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按地区、按行业将所有的私营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组成一个企业单位。

上海工商界代表荣毅仁等带着申请书参加公私合营大会。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在党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展顺利。全国99%的工业企业和82%的商业企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1956年1月中旬北京市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首都各界20多万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联欢会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形式1956年毛泽东视察上海公私合营申新棉纺九厂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采取“包下来”的政策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荣毅仁和毛泽东参观纱厂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个体农民私有制个体手工业私有制改造后性质改造前性质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二)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从建国初到1956年工农业产值比例的变化比例年份工业农业1949年30%1952年1956年43.1%51.3%48.7%56.9%70%第二节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合计78.7%国民经济比例年份1952年1957年社会主义性质经济非社会主义性质经济国营合作社公私合营合计个体资本主义19.1%33%1.5%56%0.7%8%21.3%97%71.8%3%6.9%不到0.1%3%1957年国民经济总收入与1952年比较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主要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突破

这些突破集中到一点就是: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大国里,走出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路子,解决了社会变革与物质基础、和平过渡与阶级斗争的矛盾问题。(二)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1、“四过一留”的失误和偏差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主要是认识上的一些问题: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3、如何评价?两个罕见的事实: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中共中央历来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邓小平: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2、江泽民: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3、结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

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第三节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