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习惯法的伦理规范及其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法理学论文_第1页
京族习惯法的伦理规范及其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法理学论文_第2页
京族习惯法的伦理规范及其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法理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京族习惯法的伦理规范及其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法理学论文与汉民族相比,我们国家很多少数民族生存在祖国的边疆地区,那里一方面地理条件相对恶劣,而另一方面又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了有效地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国家很多少数民族在历史实践中构成了保卫自然资源的习惯法。这些习惯法既反映了该民族的民族精神,为我们理解其民族文化的内心世界提供了直接的材料,也具体表现出了该民族的民族智慧,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的保卫,为我们今天制定和施行环境与自然资源保卫的法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京族是我们国家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现有人口约2.5万,主要聚居于广西东兴市江平镇辖下的京族三岛(澫尾、山心、巫头)及其周边的潭吉、贵明等村。根据我们国家学者的考证,我们国家的京族和越南主体民族京族都是中国古代骆越人的后嗣[1,2]。骆越人在南迁的经过中,吸收了周围的不同民族,到公元十世纪以后才重新组合成的一个民族京族[3]。到公元15世纪左右,寓居于越南涂山(今越南社会共和国海防市附近)等地的京族的祖先因生活所迫陆续迁到京族三岛地区[4],这标志着中国京族的构成。我们国家的京族起源于古代百越,迁徙自越南北部,构成和发展于北部湾沿海,这使得其文化在时间和空间的不断变化中趋于丰富多元,且具有海洋性的特点。作为一个在历史上不事农事的海洋民族,京族主要以渔业捕捞为生,兼以林木种植,故而京族习惯法所要调整的保卫对象,主要是海洋和森林资源。笔者从2018年起,持续对广西东兴市江平镇京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本文以京族地区的历史习惯法文本(封山育林保卫资源禁规〕[5]为考察中心,并根据笔者调查整理的关于当代习惯法的民族志,探究京族习惯法对自然资源的保卫。一、伦理:京族习惯法的自然观一般以为,生态伦理是人们处理本身与周围的动植物、大自然等生态环境之间互相关系的各种道德规范。生态伦理从概念上讲属于道德的范畴,浸透着人们认识自然界的哲学思维。笔者以为,人们对各种生态概念的基本认识是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也是人们合理处理人与生态关系的前提。京族习惯法的生态伦理,首先表如今京族习惯法对自然这一概念的认识上,也就是讲,京族习惯法的自然观是其生态伦理的基础。通过考察清末京族地区的(封山育林保卫资源禁规〕(下面简称(禁规〕),我们能够大致勾画京族习惯法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禁规〕开篇写道:兹民村从前先祖遗居成邑,系千万年以来,原沿地六路多歧,最掌养山林木条秀茂,以济风水,多赖神安民乐。此处(禁约〕对其保卫对象进行了总体的规定,即山林木条,在下面之后详细各条规定中,(禁约〕对山林木条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规定,有民居后林一带析生枯木树木根木条生藤木根地头高坡等等。通过分析可知,(禁约〕保卫的山林木条,实际上不仅仅只包括树木本身,还扩大到了树木所处的位置、土壤(地头高坡),也不仅仅只包括树木活体本身,还扩大到了枯枝落叶等等。也就是讲,(禁约〕保卫的对象,从空间上看,是以树木为中心,上至树端叶冠,下至树根及其所蔓延之土壤的立体系统;从时间上看,包括空间范围内树木的各个阶段的状态,由生到死,由枝芽到落叶的全经过。假如从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保卫效益来讲,(禁约〕似乎做了一些没有必要的规定:或许根据常理来讲,对于枯枝落叶应该能够利用。但是,为何(禁约〕保卫的范围要那么广泛呢?其实,这正是京族习惯法自然观的具体表现出。(禁约〕对立法的原因做了这样的概括:至兹系二十余年以来,其内各邻村利之徒,用力为强,不遵不咱,兹村约擅入盗斩散败,致以神不安民不利。为此等因,会合足目同群,兹立券约。(禁约〕以为,过去京族地区的山林木条都长得很好,特别秀茂,但近二十多年来,竟然有些贪心逐利的外村人(利),盗窃山林木条,以致于毁坏了神灵安定,进而侵犯了京族人的利益。从(禁约〕的规定可知,一些人盗伐林木是使得京族地区由过去的神安民乐变得神不安民不利的最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讲神安民乐是(禁约〕追求的核心法益。那么,神安和民利两者的关系怎样呢?笔者以为,神安应是民利的前提和条件,民利则是神安的结果。也就是讲,我们不能从纯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以当代产权的思路去分析(禁约〕的规定,而把其当成是京族人维护林权的法律。事实上,(禁约〕对山林木条的保卫并不是在于维护其专属的经济利益,不是将其看做是一项财产而主张其物权,由于(禁约〕规定本民族成员也同样不能盗伐。因而,(禁约〕对于山林木条的保卫,并不是为了维护其财产权(尽管以当代法律逻辑而言,财产权的享有是保卫的前提条件),而是为了维护具体表现出于山林木条之上的神,只要保养好这一区域的风水,才能使神灵安定。京族人没有明确的单一神宗教信仰,而是信仰多神,并相信万物有灵。因而,在京族人的世界里,其周围的动植物均有可能为神灵附体。假如我们把(禁约〕等京族习惯法所保卫的山林木条等统一归纳为自然的话,那么,京族习惯法自然观的本质就是把自然世界神灵化。这种神灵化主要有下面几种表现形式:幅不长,但内容丰富,有一定的法律逻辑。(二)(禁规〕的特点解读通过对(禁规〕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它具有下面几个特点。1.民间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权利互动。所谓民间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权利互动,即习惯法的贯彻和施行借助于国家法的权利,而国家法也允许习惯法在相应范围内发挥作用,并成认和借助习惯法维护相应地区的秩序。首先,(禁规〕是以国家的法律为根本根据的。(禁规〕曰:兹民系从官长国家之法律,为乡上良心善俗为根。这表示清楚在制定者看来,(禁规〕是以成认国家制定法的约束力为前提的。其次,(禁规〕以国家的法律为最高强迫力来源和最后救济方式。也就是讲,(禁规〕以为国家法律是其得以贯彻的最坚强后盾和最终防线。五约中的第三条规定,假如违禁者不依约受罚,拒绝缴纳罚款,则乡民就会将其送官究罚。可见,(禁规〕的贯彻和施行在特定条件下是借助于国家法的权利的。当然,尽管最后防线是送官究治,但送不送官这一决定本身就是由(禁规〕规定的,所以,(禁规〕本身的强迫力还是主要的贯彻气力,而国家法的强迫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仅起到一种威慑的作用[7]。民约在适用时是优先于官法的。由于民约调整之事,乃是族内的事,用族内的民间法即可解决,只要族内的民间法不能解决或其权威遭到挑战之时,才应求助于官法[8]。2.财产性惩罚和精神性赎罪结合。所谓财产性惩罚与精神性赎罪结合,即(禁规〕的法律后果既包括对违禁者的经济处理惩罚,也包括精神谴责。从外表上看,(禁规〕的法律后果主要是财产性惩罚,但实际上经济性处理惩罚的根本目的在于精神性谴责。如(禁规〕第一条规定,违禁者:捉回本村,定罚铜钱三千六百及猪首一只、糯米十斤、酒五十筒,谢神有恩不恕。前面所罚的钱、物,目的都是为了谢神又如(禁规〕第二条规定:守禁捉得,本村定罚禁钱二千六百正,收入香灯,所罚禁钱也是为了收入香灯。以为祭祀花销。这也是京族习惯法自然观的具体表现出: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求得自然背后神灵的宽恕。3.惩罚性措施与奖励性措施并行。所谓惩罚性措施和奖励性措施并行,即(禁规〕的实行,既包括对违禁者的惩罚,也包括对捉禁者的奖励,以此来促进(禁规〕的贯彻。如(禁规〕的第一条,除了规定对违禁者的经济处理惩罚外,还规定:或余村人等何系可堪,捉得赃物回详,定赏花红钱一千六百正。又如第二条规定,违禁者被村内诸人捉得,本村定赏红花钱六百正。对捉禁者的奖励有利于调动更多的积竭力量促进(禁规〕的实行。从规定的数目来看,(禁规〕对捉禁者的奖励金额比拟丰厚,这也讲明(禁规〕强调努力凝聚一切社会气力保卫其法益。三、京族自然资源保卫习惯法的现代价值以(禁规〕、京族哈节习惯法中相关规范为代表的京族自然资源保卫习惯法,是京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构成的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尽管这些习惯法中也存在一些糟粕,但总体而言,它作为一种具体表现出民族精神的地方性知识,长期以来为保卫当地的自然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它华而不实包含的一些普遍性的价值观和一般性的规则,对于现代我们国家完善环境资源保卫的相关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京族自然资源保卫习惯法为当地自然资源的保卫提供了文化和道德气力的支持。尽管像(禁规〕这样的习惯法在当代已经不再严格执行,而且也没有法定约束力,但其已经内化为京族社会成员的文化传统,并构成道德自觉,促进人们构成习惯。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禁规〕规定的高山庙、水口大王庙等区域的山林一直秀茂,而采访当地村民也得知,对于这些区域的山林人们一般都不敢砍伐,理由是祖祖辈辈都这样教育后代子孙得罪社神会遭报应、走霉运。除此以外,京族哈节习惯法中关于的哈节期间不能出海捕鱼的规定,不仅使得他们一般都能理解和遵守国家的休渔制度,而且在客观上还延长了法定休渔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渔业资源的保卫和合理利用。另一方面,京族自然资源保卫习惯法的某些价值理念和立法原则在如今看来仍具有可借鉴性,它们为国家法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立法资源。例如,(禁规〕所具体表现出的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式方法,十分是华而不实以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为人们利用自然设定限度规定,为我们国家环境资源保卫立法提供了借鉴制度。从立法的价值目的上看,首先不能按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来立法,而应在立法伦理上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立法目的。不能把环境资源保卫法规定简单地制定成环境资源利用法。从立法的详细规则上看,能够考虑通过明文规定的方式,在各地都相应地划定针对自然资源的保存地和保存季。又如,(禁规〕中关于经济性惩罚和精神性赎罪的规定,为我们国家环境资源保卫立法提供了重要启示。从立法的价值目的来看,要摒弃过去那种经济主义至上的价值取向,不能以为环境资源保卫法是毁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罚款法,扭转那种出钱买毁坏的错误意识,减少越罚环境越恶劣的闹剧。当然,当代立法不能通过引入宗教信仰而以精神控制的方式保卫环境资源,但法律却能通过社会规范促进保卫环境资源的道德教育。再如,(禁规〕中关于惩罚性措施与奖励性措施并行的规定也具有借鉴意义。十分是对于公民个人、NGO等社团组织介入环境资源保卫的详细行为,不仅不应该排挤,而且应该赋予其权利主体资格,并对其合法有效的行为进行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奖励。以下为参考文献:[1]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519.[2]秦钦峙.中南半岛民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242.[3]王文光.越南京族、芒族的来历与发展之我见[J].广西民族研究,1994(3):124-127.[4]徐杰舜.京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8.[5]广西编写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契约资料集[M].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