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08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4_第1页
CH08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4_第2页
CH08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4_第3页
CH08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4_第4页
CH08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2经济增长因素分析§3经济周期概述1990-2007年世界主要地区

实际GDP增长率比较1990-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世界2.94.72.22.83.64.94.55.15.0发达国家2.74.01.21.61.93.22.632.6美国3.13.70.81.62.53.62.92.82.0欧元区-3.81.90.90.82.11.62.82.6日本1.52.90.20.31.42.71.92.42.1其他发达国家3.45.21.73.32.54.03.33.83.9新兴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3.25.93.84.86.37.57.17.99.0非洲2.33.54.96.25.46.55.86.16.3中欧和东欧1.24.90.44.24.86.96.16.75.7亚洲国家和地区7.27.05.86.98.28.69.09.910中东1.35.52.63.67.15.85.75.74.9西半球2.94.10.70.52.26.14.75.55.6亚当·

斯密

(1723~1790)经济学鼻祖,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著有《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等。提出分工促进经济增长国富论1976年首次出版全书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本书之一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1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二、增长的利弊分析三、经济增长的源泉四、关于经济增长的争论五、经济增长的涵义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包括两个主要问题:1、国民收入长期增长的趋势问题。2、实际国民收入围绕长期趋势而作出的周期性波动问题。经济衰退期,一国实际GDP低于潜在GDP,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成为未利用的资源或闲置资源,经济的实际产出低于其潜在产出。经济扩张期,一国实际GDP高于潜在GDP,意味着经济在那个时期出现了过渡就业,即工人加班加点,机器运转超过正常的使用率。经济增长研究的主题是:①为什么一些国家如此富裕,而另一些国家那么贫穷

(经济增长率的差别,P549-550)②什么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③怎样理解像日本和中国香港这样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奇迹?

美国1900~2000年人均实际GDP图中实际GDP根据对数比例画出,即纵轴上相等的距离代表相等的百分比变动(一)

展(1)20世纪40~50年代,建立模型代表人物:哈罗得、多马:哈多模型

索洛、斯旺:新古典增长模型

卡尔多:卡爾多經濟周期模型

(2)60年代:分析影响因素代表人物:肯德里克、丹尼森、库兹涅茨(3)70年代:经济增长极限代表人物:麦多斯、米香(4)80年代:知识外溢长期增长模式代表人物:罗默、卢卡斯:内生增长理论(5)9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科斯、诺斯、斯蒂格勒二、

增长的利弊分析1、增长的好处普遍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分配平等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综合国力2、增长的弊端耗费大量资源环境污染带来社会问题欧洲复兴:马歇尔计划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今日举行:促进经济增长是核心议题三、

经济增长的源泉⑴资本⑵劳动劳动力数量(人口、就业率、劳动时间)劳动力质量(文化技术水平,健康水平)⑶技术进步生产率的提高:用相同数量生产要素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⑷制度的变革Yt=(Kt,Rt,Nt,At,St)P551分别表示:资本存量、自然资源、劳动投入、应用知识储量、社会文化环境四、关于经济增长的争论1、增长极限论2、增长怀疑论3、对增长极限论的批评1、增长极限论又称“零经济增长论”产生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是否定经济增长的可能性的一种观点由美国经济学家麦多斯1972年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出“罗马俱乐部”的由来

1968年,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董事长帕塞伊邀请西方30名经济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等云集罗马,讨论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特点是人类对资源的运用限度和生态平衡等问题。罗马俱乐部主席在美国环境会议上的演讲1、增长极限论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麦多斯等人出版《增长的极限》一书,以系统动态学为基础,通过电子计算机的计算,得出了一个所谓“崩溃的模型”或“世界末日模式”。该模型认为: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5个:

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资源耗竭1、增长极限论

结论:在所有经济增长因素按级数增长时,资源(尤其是不能再生产的资源)却不会增加,因为这些资源的总量有限,将会很快被消耗殆尽。麦多斯等人估算了铜、铁、煤、石油等近20种自然资源的现存蕴基层量、消耗的平均增长率和按几何级数计算的耗用年数,计算出煤可维持111年,铀21年,铁93年,天然气22年,石油20年。1、增长极限论

他们把世界人口增长率、工业化程度、人均工业产量、人均食物量、不能再生产的资源的消费,以及环境污染等指标加以综合考虑,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世界将在2100年来到之前,将因不能再生产的资源耗竭和严重污染而崩溃,整个经济将会停止增长。1、增长极限论摆脱困境的措施:(1)人口到1975年不再增长(2)工业资本到1980年不再增长,为使工业资本保持不变,应使投资率等于折旧率,工业产品的单位物质消耗降到1970年的四分之一(3)经济重点从物质生产转移到服务业上(4)环境污染降低到1970年数值的四分之一(5)增加对粮食的生产,农业投资重点用于增加土地肥力与水土保持等。2、增长怀疑论从价值判断的角度对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表示怀疑和否定的一种观点。由美国经济学家米香提出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社会和文化的代价太大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使人们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享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仅仅是物质享受的增加,但物质财富的享受不是人类快乐的唯一源,物质享受不作为唯一目标人对幸福的理解取决于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结论: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应当停止经济增长,恢复过去那种田园式的生活。3、对增长极限论的批评增长极限论是新形势下的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翻版,有人认为他是带着电子计算机的马尔萨斯(1)人口增长率不会急剧增长(2)粮食的供给问题可以解决(3)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减少并不可怕(4)环境污染问题可以治理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的批评:麦多斯的末日模型是一个伪科学,也是公共政策的负导向;末日模型从假设到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简单和明显,该模型更像是一个假设而不是一个结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中等收入陷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视频:中等收入陷阱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以及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财政部部长楼继伟2015年4月24日表示,中国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并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太快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引起的。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尽管多年两位数的GDP增长率被认为是“中国奇迹”,然而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表现出超常的高速度,并不是一个经济史上的特例。因为中国长期依赖劳动力和投资拉动经济,却在劳动力生产率、资本边际生产率上出现下滑。克服“中等收入陷阱”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GDP增长,日本度过这个阶段只用了3年时间,实现了每年9.5%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韩国在这个阶段也实现了劳动生产率提速。中国却可能出现劳动生产率减速(下降约0.8个百分点)。劳动力生产率和资本边际生产率的下降意味着,中国无法再依赖“人力+投资”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全要素生产率(TFP)”才应该是衡量经济的标准,即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作为资本和劳动投入之外的增长。从“低级收入”到“中等收入”的这个发展阶段,控制经济对政府来说非常容易,因为“投资”和“人力”在这一阶段是发展的动力,而从“中等收入”这一阶段开始,“效率”和“创新”取代了“投资”和“人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这时,政府就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而企业才是创新的源泉,效率的推动者。虽然中国一直强调对外开放和技术创新,目前外资企业仍然只把中国作为“生产和销售场所”,而不是“创新场所”,不愿意与中国共享重要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更核心的问题在于制度改革。改善效率肯定比技术创新更加重要,和解决速度问题需要的方法相反,解决效率问题靠的不是投入,而是结构调整,是制度创新,归根结底靠的是改革。制度改革要求两个撤出,即政府从经济活动中撤出,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部门撤出。五、经济增长的涵义1、定义经济增长是一种长期经济现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p547)2、衡量总产量增长率:

其中,Yt

~t

时期的总产量人均产量增长率:

其中,yt

~t

时期的人均产量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也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的总体进步(p548)

即经济发展是反映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的概念。宏观经济学着重研究经济增长§2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一、经济增长方程二、丹尼森理论三、库兹涅茨理论一、经济增长方程假设前提只生产一种产品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和资本劳动、资本都是同质的已存在的生产方法不变Y=AF(N,K)Y=ANαKβ

产出的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组合起来的增长~产出增长率~资本供给增加率

~劳动供给增加率

β~资本产出占GDP的份额α~

劳动产出占GDP的份额劳动和资本的综合增长率=

1、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如果:规模报酬不变,没有技术进步,则例:假设资本产出占国民收入的1/4,劳动产出占国民收入的3/4,资本供给每年增长3%,劳动供给每年增长1%,

则产出的增长率为:2、技术进步①技术进步的测算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肯德里克在测算一些国家长时期投入和产出的增加时,发现:

产出的增长率一般大大高于投入要素的增长率。

产出的实际增长率与劳动和资本的综合增长率之间的差距称为剩余。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A:又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核算方程技术进步理论推导:552页②技术进步的内容1°人力资源配置的改善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2°规模经济企业规模扩大后,收益增量大于成本增量3°知识进展

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被称为经济增长的两个车轮

肯德里克计算出,1889-1957年间美国国内私营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增长1.7%,同期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3.5%。这就是说,经济增长中来自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和来自生产效率提高的比例大致为1:1。他还计算出在1958-1966年间,实际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3%,要素投入增长率为2.3%,全要素增长率为2.99%,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要素投入量的增加。①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构成②工时数③就业人员的受教育年限④资本存量的大小⑤资源配置:主要指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比重的减少⑥规模的节约,即规模经济⑦知识的进展劳动要素增长

资本要素增长

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要素供给增长

技术进步

二、丹尼森理论丹尼森测算了美国1948年~1981年的经济增长率,是3.2%,其中要素投入增长1.1%,贡献为34%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2.1%贡献为66%

教育因素的贡献占19%知识进步的贡献占47%丹尼森进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量的测量,把产量增长率按照各个因素所做的贡献,分配到各个增长因素上去,分配的结果用来比较长期经济增长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结论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总增长率的贡献已大大超过要素投入量增加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开发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知识进展是最重要的增长因素,知识进展包括的范围很广,它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进步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识而产生的结构和设备的更有效的设计,还包括从国内的和国外的有关组织的研究,个别研究人员和发明家,或者简单的观察和经验中得来的知识。丹尼森所谓的技术知识是关于物品的具体性质和如何具体的制造、组合以及使用它们的知识;管理知识就是管理技术和企业组织方面的知识。

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进步的重要性是相同的,不能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三、库兹涅茨理论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是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在人均GDP增长中,

25%归因于资源投入量增长,

75%归因于要素生产率(效率)提高人均产值高增长率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资源投入数量的增加。生产效率的提高由技术进步引起的,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们增长的历史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变迅速。从部门来看,先是从农业活动转向于非农业活动,后又从工业活动转移到服务性行业。从生产单位的平均规模来看,是从家庭企业或独资企业发展到全国性,甚至跨国性的大公司。在美国,1870年的全部劳动力的53.5%在农业部门,到了1960年则降低到7%以下。

不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变动缓慢,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比较小,主要表现在,不发达国家传统结构束缚着被聚集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的60%以上的劳动力,而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阻碍着经济增长。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依据推测和经验提出了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关系的倒u形字曲线假说。库兹涅茨设计了两个部门,一个是农业部门,另一个是非农业部门。这种分法实际上相当于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产业部门。库兹涅茨设计和研究了它们之间结构变化对收入差距变化产生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创造"与"破坏"改变着社会、经济结构,并影响着收入分配。库兹涅茨利用各国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鲍克尔特(Paukert)于1970年代通过对五十六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实证证明。从知识转化到生产力知识本身不是直接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经过科学发现、发明、革新、改良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需要有一系列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是对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训练所进行的大量的投资;企业家要有能力克服一系列从未遇到过的障碍;知识的使用者要对技术是否适宜运用作出准确的判断等。在这些中介因素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最终会变为现实的生产力。§3经济周期概述

一、定义二、分类三、原因

一、定义

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扩张与衰退,两者相互交替,使经济总量螺旋式增长的经济现象。软着陆和硬着陆TYt1t2t3t4t5衰退萧条复苏繁荣二、经济周期的特征

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衰退阶段的特征为:1.通常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同时,汽车和其他耐用品的存货会出人意料地增加。由于厂商会对此做出压缩生产的反应,所以实际GDP会下降。紧随其后,对工厂和设备的企业投资也急剧下降。2.对劳动的需求下降。首先是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其后是被解雇员工的数量和失业率上升。3.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其价格跌落。工资和服务的价格下降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在经济衰退期它们的增长趋势会放慢。4.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由于预期到这种情况,普通股票的价格一般都会下跌,同时,由于对贷款的需求减少,利率在衰退时期一般也会下降。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的情景是衰退阶段的镜像,上述所有特征正好呈现相反方向的变动。三、分类1、基钦周期(英国,1923)短周期,平均长度:3~4年

2、朱格拉周期(法国,1860)

中周期,平均长度:9~10年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俄国,1925)长周期,平均长度:50年

4、库兹列茨周期(美国,1930)

中长周期,平均长度:20年5、熊彼特周期,1939

各周期关系长周期包含6个中周期中周期包含3个短周期长周期包含18个短周期美籍奥国经济学家,奥地利最年轻的财务部长,却在赴任很短时间内就引咎离职;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逝世各周期长度

短周期约40个月,3.4年

中周期约9~10年长周期约48~60年熊彼特周期的划分以重大创新为标志,划分了3个长周期

1780s~1842年:以纺织工业为主的产业革命时期

1842~1897年:蒸汽和钢铁时代

1897~1930年: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

在这3个长期中,根据中等创新和小创新,又可划分为若干中周期和若干小周期§4经济周期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周期理论二、乘数-加速数理论外生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体系之外的一些要素的波动中寻找经济周期的根源,如战争、政治事件、金矿的发现……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体系内部寻找经济周期的产生机制一、经济周期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投资过度理论创新周期理论政治性周期理论心理周期理论太阳黑子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消费不足理论早期有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和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近代则以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为代表。该理论把经济的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消费不足又根据源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穷人购买力不足和富人过度储蓄。投资过度理论(1)货币信用过度论(哈耶克,米塞斯)哈耶克(1899-1992):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货币供给↑利率↓投资↑对投资品需求↑投资品价格↑

制造消费品的要素转移消费品供给↓消费品价格↑消费↓消费品过剩……泡沫经济投资过度理论(2)非货币投资过度论(卡塞尔,威克塞尔)

新技术发明、新市场开拓投资↑重复上述过程创新周期理论熊彼特(1883-1950):美籍奥国经济学家,当代资产阶段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分析史》等创新生产效率提高创新者盈利其他企业效仿对资本品需求增加繁荣创新普及盈利机会下降对资本品需求下降危机技术革新和发明不是连续和均匀的,因此形成了经济周期政治性

周期理论萧条、失业政府实施扩张性政策充分就业、繁荣、通货膨胀治理通胀,进行干预人为制造停滞和衰退人民反抗扩张性政策治理失业下一个循环心理周期理论凯恩斯:心理因素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与预期会导致经济的周期太阳黑子理论

杰文斯(1835-1882):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逻辑学家。边际效用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数理经济学派早期代表人物。太阳的周期造成农业产出的变化边际三杰: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法国的瓦尔拉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根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冲击一般分为来自于货币的冲击和来自于实际因素的冲击,以及由预期未来生产率变化产生的消费和投资的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总供给冲击主要由五种因素引起,即一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些不利变化包括地震、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给农业产出带来不利影响;二是能源价格的突然升降;三是战争、政治动荡等会扰乱现有经济的运行秩序,破坏经济结构;四是政府干预破坏了市场激励结构,改变了经济主体的行为约束,使企业家才能转向寻租活动;五是资本、劳动投入的质量改变,新的管理方法,新产品的开发及新的生产技术的引进所引起的冲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将第五种因素宽泛地定义为是“技术冲击”。经济繁荣大多得益于有利的生产率冲击,而多数经济衰退则源于不利的生产率冲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货币政策理论的批判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现实中,央行在经济过热时减少货币供给,经济衰退时增加货币供给不能说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是其中的因果关系:有利的技术冲击导致经济景气,因此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央行增加货币供给以适应其需求,因此,货币供给量的增加给人以短期内货币非中性的错觉。二、乘数加速数理论乘数和加速数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前者表示投资的每次增加所导致的收入增加的倍数;后者表示产量或收入的变动对投资的影响。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以观察和分析经济周期波动的观点,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1939年提出来的。乘数-加速数模型乘数变化是指需求变化引起国民收入多倍变化乘数原理:需求决定产出水平加速原理:产出的变化率决定投资量经济增长前景(经济增长率)对企业投资有很大的影响该模型说明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如何导致总需求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波动。即从经济体系内部及总需求的角度解释经济周期的发生,把投资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化率联系起来解释国民收入周期波动的一种理论,是最具影响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模型解释了经济体自身的变化就会引起经济的扩张与收缩。在经济中投资、国民收入、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在这种自发调节中,投资是关键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投资引起的1、加速原理加速原理是由经济学家汉森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资的若干倍增加,而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减少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减少。

加速原理是用来描述国民产出水平变化如何影响投资变化的一种经济学原理。(1)资本-产出比在任何时候,企业总认为有一个最优的资本-产量的比率。

资本数量产量

资本-产出比某企业资本总量为200万元,产值为100万元则:资本-产出比=200/100=2

表示每生产1元产值,需要2元资本。

资本-产出比在不同行业之间差异较大引入时间的概念则上式变为:Kt=vYt资本存量增加量就是净投资:It=Kt-Kt-1=v(Yt-Yt-1)=v×ΔY(2)加速数

v

指资本变化量与产出变化量之比反映新增加一单位产出(产量、收入)所需要增加的资本量。

在技术水平和规模收益不变情况下,资本-产出比等于加速数即:

资本变化量产出变化量假定生产3000万元的产品需20台机器,每台机器300万元,总价值6000万元,加速数为2,随着生产的进行,机器发生折旧必须进行更新换代,每年更新1台机器,重置投资300万元,总投资也是300万元。第二期消费增加1500万,机器数量增加至30台,净投资为3000万,重置投资300万。销售额增加了50%,而总投资从300万增加到3300万,增加了1000%(10倍),这种投资对产出的加速反应,使加速原理因此得名。第三期消费继续增加1500,总投资仍为3300,这说明消费以相同数值增加时总投资与前一期保持相同水平。但总投资最少只能为0。机器设备过剩时,加速原理不发挥作用

2、乘数-加速数原理

(1)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

(2)乘数-加速数原理的基本内容(3)乘数-加速数模型(1)乘数-加速模型的基本思想投资↑收入↑乘数作用商品销售量↑加速数作用消费↑模型假设:加速数作用的条件是资本存量充分利用;而乘数作用的条件是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2)乘数-加速数原理的基本内容假设由于外部因素(一项发明的出现)使投资的数量增长。投资扩张时,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增加作用,收入的增加又通过加速数作用对投资产生加速推进作用,这样,经济进入循环扩张阶段;这样,经济就会出现繁荣。然而,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顶峰。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顶峰,收入便不再增长,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销售量增长的停止意味着投资量下降为0。由于投资的减少,根据乘数原理收入减少,进而销售量也减少,根据加速数原理,会使投资进一步减少,整个经济进入衰退期。收入的持续下降会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由于长期的负投资,生产设备逐年减少,仍然营业的部分企业维持生产有必要更新设备。衰退持续一定时期后由于固定资产更新,即大规模的机器设备更新又使投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再增加,从而经济进入另一次繁荣。经济进入下一轮循环。三、乘数-加速数模型(汉森-萨缪尔森模型)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和政府支出代入均衡条件,可得注释:根据加速原理,净投资是本期与上期收入(或产出)之差的加速数。但是,实际影响企业净投资的决定因素是消费的增长而非收入(或产出)的增长,相反是净投资决定了产出增长,而且一般情况下,消费和收入会保持固定比例(边际消费倾向b为常数),因此投资函数用本期和上期的消费之差来代表收入之差,以简化模型参数表示加速原理。表11.2汉森-萨缪尔森模型例释假定边际消费倾向b=0.5,加速数v=2,自发消费10。且第1期的引致消费为50,第1期的收入或产量为100。前两期的自发投资均为40,从第3期起增加10达到50且在以后各期中,这个数字保持不变。政府支出为0

Y1=10+0.5×100+40+2(60—60)=100Y2=10+0.5×100+40+2(60—60)=100Y3=10+0.5×100+50+2×0.5×(100—100)=110Y4=10+0.5×110+50+2×0.5×(100—100)=125(1)时期t(2)自发消费C0(3)引致消费b·Yt-1b=0.5(4)自发投资I0(5)引致投资v(Ct-Ct-1)v=2(6)收入或产量Yt11050.00040010021050.00040010031050.00050011041055.000501012551062.5005015137.50061068.7505012.500141.250(P)71070.625503.750134.37581067.18850-6.875120.31391060.15650-14.063106.093101053.04750-14.21998.828(T)111049.41450-7.266102.148121051.074503.320114.394131057.1975012.246129.443141064.7225015.049139.771151069.8855010.327140.212(P)161070.106500.442130.548171065.27450-9.664115.610181057.80550-14.938102.867191051.43350-12.74398.6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