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选做题-语文(新课标)-湖南省专用_第1页
第四部分-选做题-语文(新课标)-湖南省专用_第2页
第四部分-选做题-语文(新课标)-湖南省专用_第3页
第四部分-选做题-语文(新课标)-湖南省专用_第4页
第四部分-选做题-语文(新课标)-湖南省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湖南省专用课件编辑说明本课件是由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专题十文章写作与修改目录第四部分选做题返回目录考情纵览返回目录1.湖南卷的选做题,在选考内容上与其他省区试卷有明显的区别。湖南指定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五本教材的内容为选做题的命题范围。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命题越来越贴近教材,考查的知识点基本上是选修中的核心点,如2012年第19题,就是紧扣了《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八个主题来设计的,2013年的第19题就是《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一单元课后练习的模拟题,2014年的第19题也是紧扣《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单元来命制的。这提醒考生,对选修教材的复习也要以教材为主。考情纵览返回目录2.命题具有开放性,强调个性化的感悟和有创意的剖析以及多元化的解读、探究等,注重考查考生对有关材料的多层次解读、多角度解读、有个性的解读、有创意的解读、比较阅读、质疑阅读以及文意的整合、提升、迁移与拓展,如2013年的第19题第(2)题拟写关于“保护天鹅”的文段,2014年的第21题等。3.分值基本稳定。2011年设9分,最近三年都是12分。4.命题形式主要是分析概括与评论类。一是分析概括材料的大意或主要观点,二是对给出材料发表看法。考情纵览返回目录5.《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外国小说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四本选修基本上轮考,一个选考内容最多连续考查三年,但同一考查内容在具体命题上每年都有变化。考情纵览返回目录真题体验阅卷警示专题对练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阅卷警示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伦敦当地时间18日17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为期3天的伦敦书展落下帷幕。在此次书展上,中国以迄今最大规模的主宾国活动隆重登场,向英国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出版商、版权交易商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各类图书出版现状。今年的中国展台上有近3000种英文图书展出。书展推出的中国作品包括《钱锺书英文散文选》和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书的英文版,以及《红楼梦》《聊斋志异》《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国古典名著英文版。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伦敦书展落下了帷幕,但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推动意义,将留下长远影响。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指出,长期以来,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了解,远比英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多,英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古典文学,像《红楼梦》等。中国一般读者,对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当代作家作品,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2013年度伦敦书展将于明年4月15日—17日举行,市场焦点主宾国是近年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土耳其。(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4月20日第4版“要闻”版,有删节)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6分)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答案]标题:伦敦书展“搭台”,中国图书“唱戏”。理由:从标题的内容看,新闻所述事件为伦敦书展,此次书展的主宾国是中国,有近3000种图书在这个平台展出,也就是说,中国图书借助伦敦书展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从标题的形式看,“搭台”“唱戏”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且两句形成对偶,句式整齐。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6分)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答案]示例1:(“展示”的角度)在刚刚落幕的2012年伦敦书展上,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包括古典名著在内的近3000种英文图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因为语言的障碍,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图书一直不被国际社会充分认可。近年来,许多出版社对中国图书在世界上的尴尬处境深有认识,逐步迈出了走出国门的步伐。伦敦书展是一个展示的平台,这种展示既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中国图书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尝试。任何事物,只有敢于展示,才会敢于突破,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提升。图书和文化也是如此。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示例2:(“交流”的角度)2012年伦敦书展已然落下帷幕,但中英两国乃至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会落幕。本次书展展出的全是英文图书,将汉语翻译成外文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也是中国图书走出国门的必要条件,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突破了语言障碍,中国图书才能被世界各国看懂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才可能是双向的、双赢的。大胆地将中国图书推介出去,将中国文化输出出去,才能让自己成为文化交流中自信的平等的一方。伦敦书展这样的交流方式也应该持续下去。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示例3:(“平台”的角度)2012年伦敦书展已然落下帷幕,中国图书借助伦敦书展这一平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肌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图书也是浩如烟海,但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尴尬状态。中国图书需要这样的平台来推介自己,来证明自己。正如经济需要改革开放一样,文化也需要走出国门,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平台甚至自己搭建平台,放眼世界,将中国图书推销出去,展示出去。也只有在这样的平台上,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信心,也才能发现中国图书与世界的距离,从而推动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解析]紧扣选修中的新闻写作,考查的重点是新闻评论的写作。答题要求:体裁应该是新闻短评。所写短评应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所做的评论,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结构基本完整。考生答题可从如下角度切入:①“展示”的角度;②“交流”的角度;③“平台”的角度;④“影响”的角度;⑤“推动”的角度。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重视规范答题,注意观点鲜明、语言简洁。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一、新闻标题的拟写拟写新闻标题,其实质就是对新闻导语的高度概括与归纳。因此,只要快速而准确地找出新闻话语材料中的导语句(或段),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要点(或关键)信息,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一般来说,导语句(或段)都比较长,不可能是现成的答案,必须对导语中的要点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才能够达到指定的要求。一般说来,标题必备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用主谓句的形式表达,即“谁干了什么事”。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中新网8月5日电综合外媒报道,5日,菲律宾一家法院判决去年4月被捕的12名中国渔民“非法捕鱼”罪名成立,他们被判6至12年不等的监禁。报道称,法院判处船长12年刑期,而他的11名船员刑为6至10年。另外,这些渔民每人被罚款10万美元,而他们的船也被没收。这12人否认了被控的一切罪名。另外,这12人还将因持有受保护物种的行为接受审判,据报道,依据菲律宾法律,这一罪行最高可判处20年监禁。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据路透社报道称,一名为这些渔民辩护的菲律宾公共检察官办公室(PAO)的律师表示,他将会提出上诉。“我们认为中国渔民是无辜的,他们不是故意进入菲律宾领土,而是受恶劣天气迫使,”该律师说。这些渔民静静地坐在法庭里,听着法院工作人员用英文宣读判决书。判决书亦被翻译成中文。去年4月,菲律宾海岸警卫队称,一艘中国渔船在菲律宾西南部的图巴塔哈群礁地区搁浅,12名中国船员因涉嫌“侵渔”被逮捕,渔船被没收。(节选自2014年8月5日“中新网”)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请为上述消息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思路导引此则消息的导语是第一段。交代了时间(2014年8月5日)、地点(菲律宾)、人物(菲律宾一家法院判、12名中国渔民)、事件(判决6至12年不等的监禁)。其中的人物和事件信息是很关键的。【参考答案】12名中国渔民被菲律宾判刑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二、一句话新闻的拟写一句话新闻实际上就是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新闻的六要素,特别是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素。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自从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的旧居因为当地官方的热捧而备受舆论的关注。近日,山东省旅游局调研组也来到高密,考察将莫言旧居开发成旅游线路的可行性,并提出要修缮旧居。前不久,高密市一位官员就如何劝说莫言父亲同意修缮其旧居,准备了这样的说辞:“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儿子已成为公共资源,“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思路导引从导语中可以筛选出人物(山东省旅游局调研组)、事件(将莫言旧居开发成旅游线路)、原因(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等三个基本要素。将这三个要素组合即可。【参考答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山东省旅游局拟将其旧居开发成旅游线路。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三、新闻短评的写作1.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所谓“就实”,是指以新闻事实为由头、为依托,一切观点都必须从新闻事实中来,不能是空洞的,必须有针对性;而“论虚”,则是指不满足于“就事论事”,而要能“就事论理”,要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溯因,从政策法规、思想上、理论上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透过现象深入事实的本质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升华人们的认识,深化短评的思想内涵。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例

[2014年湖南考试说明样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题目。新华网(2009年)7月22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引用中国先哲孟子的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中美两国政府的任务就是要为后代共同探索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以防止彼此间出现互不信任的情况。双方都应注意随时维护这条道路,即便在双方发生分歧的时候,也不要让这条道路被荒草埋没。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奥巴马在讲话中特别引用到孟子的话,请你就此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6分)【参考答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引用中国先哲孟子的话,表达了对中美关系发展的看法,他的引用准确而恰当,这说明他了解并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细节彰显出他的友好态度,体现了他对中国人民及中国文化的尊重。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精要点评】“他(奥巴马)友好的态度,体现了他对中国人民及中国文化的尊重。”这个观点是不是评论者的主观臆断?不是,它是从新闻事实出发得出的结论。因为奥巴马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恰当地引用了孟子的原话,如果透过现象来分析,这一事实隐含着这样的信息:他了解并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2.正反对比,说理透辟。正反对比,往往是将古与今、新与旧、正与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或以反衬正,或以正驳反。运用对比说理需要注意的是: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之间须“貌合神离”,即它们在时间、空间、状貌等方面有相似点,但本质却迥异。要学会在现象的对比中揭示本质。在对比中,往往是以正为主,以反为次。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例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题目。新闻提要:某直属部门需购置设备,有关人员向主管领导递来报告,请求拨款3万元。但该局局长并没有立即拍板,没有信口开河“说了算”,而是对所需资金精打细算,货比三家,结果只花了1.5万元。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请就上述新闻材料,写一则新闻短评。【参考答案】这种不轻易“说了算”,慎重“算了说”的做法,值得称道。我们正处在世纪之初的重要发展时期,各个领域都需要资金投入,没有摆阔的资格,那么就必须坚持过“紧日子”,必须坚持精打细算,力争少花钱、多办事,从而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而眼下,少数能“说了算”的领导同志却显得有些随心所欲,“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甚至将艰苦奋斗的美德视为僵化守旧,而将挥霍浪费的作风看作潇洒派头。至于“挥”下去的大笔经费是否能发挥应有效益,并不在意。如此不调查论证就武断办事的做法,无疑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势必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算了说”是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经过计算,才会懂得“一分钱掰两半花”的意义,才能做到凡能节约之处绝不奢侈,凡能节俭之事绝不铺张,一扫铺张浪费之陋习,大兴勤俭节约新风,充分发挥每一分一厘钱的效益。【精要点评】这篇新闻短评写得非常精彩,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既正面分析了“算了说”的必要性,又从反面阐述了“说了算”的危害性,寥寥数语,一语中的。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3.多层析理,并列展开。即在分析时运用并列的方式,从几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发。运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是对一个中心论点从不同的侧面来加以阐释,或者从中心论点解析出若干个并列的分论点,每个分论点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之间在内容上不能交叉、重复或包含,排列顺序要合理,孰先孰后要遵从论述的需要并符合读者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使文章论述全面,层次分明,说理清晰。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例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题目。国际足联宣布,克罗地亚国家队队长、知名后卫西穆尼奇将在国际赛场被禁赛10场,从巴西世界杯小组赛算起,原因是他在球场上有种族歧视的言行。在上个月世预赛淘汰冰岛杀进世界杯赛后,西穆尼奇被拍到手拿话筒、带领一群球迷高喊口号,内容和有纳粹色彩的克罗地亚前政权“乌斯塔沙”有关。“乌斯塔沙”是克罗地亚的独立运动组织,奉行纳粹法西斯集权和种族政策,它统治下的“克罗地亚独立国”在1941年参加了德意日轴心国集团,1945年被消灭。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国际足联的声明称:“执委会注意到,该球员和球迷一起,叫喊着一条克罗地亚语的口号,是二战期间乌斯塔沙运动使用过的……该口号是侮辱性的,侵犯了某一特定人群的尊严,涉及种族、宗教因素,明显违背了FIFA的纪律条款。在考虑了事件的严重性后,执委会决定对该球员禁赛10场。”除了禁赛之外,目前效力萨格勒布迪纳摩的西穆尼奇还将被罚款约2万英镑,而且巴西世界杯期间,他将被禁止进入各比赛地的任何体育场。10场国家队禁赛对于35岁的他来说,有可能意味着其延续了105场的国脚生涯走向终结。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克罗地亚方面对国际足联的禁赛处罚表示了不满,他们认为,FIFA是把西穆尼奇当成了“杀鸡给猴看”的牺牲品,因此做出了超重的处罚。(节选自2013-12-18《温州日报》)请就上述新闻材料,写一则新闻短评。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下面是《人民日报》就此事撰写的一篇专栏评论,这篇文章运用了多角度并列展开析理的方法,驳斥了“杀鸡给猴看”的谬误。【例文展示】“杀鸡给猴看”常被作为警世的手段,被某些人反复运用。然而我却有几点疑惑:疑惑之一:会不会错杀了“鸡”?如果仅仅为了“儆猴”而杀了不该杀的“鸡”,岂不是错杀“无辜”吗?疑惑之二:“杀鸡”为什么定要给猴看?既然是该杀的“鸡”,那你“动刀”就是了,为什么非要让“猴”看不可呢?让猴看惯了,它非但不怕,反而会觉得挺有意思,这样杀鸡,与其说是“儆猴”,不如说是给猴增添了几分乐趣。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疑惑之三:为什么不杀“猴”给“猴”看?如果想警告那些尚在作恶、又没有足够理由杀掉的“猴”,为什么不杀一个该杀的“猴”给它们看看?同类被杀,对它们也许更有威慑力吧?所以,“杀鸡儆猴”,既不合情理,也不合法规,还未必有效。比较有效的,恐怕是“猴们”犯法与“鸡们”同罪,谁的罪就是谁的罪,不论“鸡猴”。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精要点评】全文分为五段,主体部分三个段落并列展开,集中议论自己对“杀鸡给猴看”的疑惑所在,三个问题又彼此衔接,环环相扣,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鸡猴”犯法应当同罪。分层析理,多角度挖掘,把道理分析得非常透彻。返回目录阅卷警示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

【阅卷现场】

[2012•湖南卷]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6分)(原文见本专题“真题体验”)试题解析此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求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还要求阐述理由现场答案标题:中国书展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理由:新闻主要介绍了中国书展对推动中英文化交流的意义现场得分3分理由此答案一是在内容方面对新闻的文本内容和新闻的重点理解失误,二是在阐述拟写标题理由时忽视新闻标题形式的特点阅卷总结新闻标题的拟写,不仅要准确把握新闻材料的重点,而且在形式上应具有概括性、生动性、简洁直接性等特点,这需要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如比兴、拟人、对偶、夸张、对比等参考答案标题:伦敦书展“搭台”,中国图书“唱戏”(2分)理由:从标题的内容看,新闻所述事件为伦敦书展,此次书展的主宾国是中国,有近3000种图书在这个平台展出,也就是说,中国图书借助伦敦书展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从标题的形式看,“搭台”“唱戏”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且两句形成对偶,句式整齐(4分)返回目录阅卷警示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

【失分警示】

1.评论中没有观点或者观点含糊其词。尤其是不能在开头就亮明观点,让阅卷者不能迅速明确你的看法、论点。因此观点要有针对性,切不可泛泛而谈。2.大量转述原材料,没有分析,说理不透。3.条理不清,语无伦次。4.字数严重超限。5.观点偏激,强词夺理,令人无法接受。返回目录专题对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日前,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赶集网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而这份来自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同时,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近年来,“就业难”已成困扰大学毕业生的普遍问题。2012年6月,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发布的一项对201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69%大学毕业生起薪不到2千。另有报告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平均每月起薪为2443元,但也比2013年增加了324元。(节选自2014年8月5日“光明网”)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专题对练(1)请根据材料内容,为上述消息拟写一个标题。(4分)

(2)请你就这则消息自选角度,写一篇新闻评论。(8分)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专题对练[答案](1)示例:大学应届毕业生月薪仅够买半个“苹果”(2)角度提示:政府积极创设就业岗位的角度;大学毕业生就业培训的角度;大学毕业月薪与未来职业发展关系的角度;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变的角度,等等。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专题对练示例:大量的应届毕业生起薪每月2000余元,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乃至“月光”,在我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绝大多数毕业生没有特殊的技能和才华,更没有充分的社会实践经验,哪一家用人单位也不可能就给刚入职的他们定高薪。更何况,多数毕业生被招聘上岗是作为普通劳动人员来对待的,他们原本就应该拿相当于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这没什么可稀奇的。一个月收入2000余元,已经高于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平均工资,这一收入标准符合劳动价值和用工需求规律。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专题对练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其中规定“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这意味着,体测不达标的大学生将无法获得毕业证。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名大学生、高校体育老师和专家,多数人认同新政策,相信新政策实施后,多少能对提高学生体质发挥一些作用。但很多受访对象也担忧,光凭一纸政策,很难真正改善学生体质,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毕业证绑架体测的做法,很可能在实际操作中走入歧途。(节选自2014年7月27日《中国青年报》)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专题对练(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2)请你就这则新闻自选角度,写一篇新闻评论。(8分)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专题对练[答案](1)教育部颁布新规:体测不达标的大学生将无法获得毕业证。(2)角度提示:教育部政策制定的角度;学校落实的角度;大学生体质的角度;学业与体质锻炼关系的角度,等等。示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一切都无从谈起。青少年不断下降的体质,早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有关部门将学生的体育成绩同毕业证挂钩,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也符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我们应该无条件支持,而不是找各种理由推三阻四。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专题对练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材料一】新华网天津频道8月2日电7月25日上午9点多钟,柴女士六岁的女儿突发急病,浑身抽搐,紧接着就休克了,想打车去医院,她站在保定道与大沽路交口附近的马路中间急切地招手拦车,这时一位好心的出租车司机见此情景,主动停车,柴女士对司机说:“帮帮忙快救命啊,我的孩子快没气了!”在得知此紧急情况后,这位司机二话没说,立刻请柴女士和孩子上车,急速驶往附近的总医院,一路上,司机打开出租车双闪,闯了多个红灯,在津汇广场路口遇交警说明车上载有危重病人后,交警闻言立即指挥周围和前方车辆让路,很快就将女孩送到了最近的总医院,通过120急救绿色通道,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专题对练柴女士赶紧抱着昏迷的孩子进入医院,将孩子送进急诊室抢救,出租司机则悄然离去。(节选自2014-8-2“新华网天津频道”)【材料二】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选自《吕氏春秋•察微篇》)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专题对练(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给材料一拟写一个标题。(6分)

(2)请结合材料一、二及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做好事不留名”的看法。不少于150字。(6分)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专题对练[答案](1)示例:六岁女孩突发急病需救治热心的哥免费送医不留名(2)示例:①做好事要留名。好心的哥在帮助人之后悄然离去,体现了他的无私爱心。不过孔子的观点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孔子认为做了好事,不仅要留名,而且要去领取应得的奖励,这样能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做好事中来,于人于己都有利,何乐而不为?在如今很多人怕麻烦、怕损失自己利益而不愿做好事、不敢做好事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做好事后留名,给更多的人做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做好人做好事成为我们的习惯,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专题对练②做好事不留名更好。我赞同材料一中出租司机的做法。首先,我认为出租司机热心帮助他人绝不是为出名或图谋回报,而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爱心。其次,现代社会的人们素质越来越高,做好事的人也很多,小到让座,拾金不昧,大到公益慈善,救人性命,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发生。再次,如果我们像孔子一样,强调用自己率先做好事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可能反而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果做事可得利,人们可能会慢慢质疑别人做好事的动机,而导致更多的人不敢做;或者会出现为了做好事留名得名利而不择手段,造成更大的损失的情况。所以,以平常心看待好人好事,才是形成社会良好风气的长久之计。(观点鲜明,1分;对材料的分析,1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4分)专题七新闻阅读与实践返回目录真题体验答题指津阅卷警示专题对练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返回目录真题体验[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是庄园的看门人。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者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作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活的慰藉……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她”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佣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来;他比着离地半阿尔申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有几个人的确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答了。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盖拉新便又跑出院子去了。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他对着太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里还叫了一次“木木”。没有木木的应声。他走开了。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讲一句话。……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卜卡在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返回目录真题体验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呻吟了一个整夜”的心理活动。(6分)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答案]木木,你怎么能忍心离开我呢?我们相依为命,一起生活了这么久。我们吃一个碗里的饭菜,取一个被窝的温暖,我们一起在夕阳下散步,一起在屋檐下乘凉……木木啊,你何曾远离过呢?你就是我生活的全部啊!木木,你到底去了哪儿呢?饿了谁给你吃的?冷了谁给你取暖?遇到居心不良的家伙又该怎么办啊!木木,你回来吧!是不是跟着我后吃不饱穿不暖?可我们是同甘共苦啊!是不是我陪你的时间不够长?可是主人交代的事多得做不完啊,不去做我们就不会有吃的住的,我们不是就要到处流浪了吗?木木,我的木木,你要是不回来了,我的心,我的魂,也就回不来了啊,活着还有什么期待呢?木木……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返回目录真题体验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6分)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答案]示例1:所选文段采用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农奴的不幸遭遇,从而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而又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2分)之所以采用全知视角,首先是因为主人公盖拉新又聋又哑,无法告知与倾诉,全知视角有助于刻画出盖拉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做所想,从而弥补盖拉新聋哑带来的叙述上的不便;(2分)其次,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这一切,冷静客观,更能让读者体会到盖拉新遭遇之悲惨,更能全方位地表现出盖拉新所受折磨之多、之真实。(2分)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示例2:所选文段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善良、孤独、执着而又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2分)文段大部分内容正面叙写盖拉新寻找木木的过程,用“跑”“唤”“冲”“比着”等动词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盖拉新的执着、焦急,反映出他的善良,也衬托出他的孤独。(2分)文章也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如没有写盖拉新是如何跑遍半个莫斯科,而是用“疲倦”“摇摇不稳”“尘土满身”等词侧面写出寻找木木的过程之执着、艰辛和最后的失落。又如以马夫转述“呻吟了一个整夜”侧面写出盖拉新丢失木木后痛苦的心情,饱受折磨的状况。(2分)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解析]考查外国小说鉴赏,强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属于探究范围。答题角度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叙事视角的角度;②情节设置的角度;③动作描写的角度;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如考生的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言之成理也可。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一、分析小说的主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白菜汤屠格涅夫一个农家的寡妇的独子死掉了,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那母亲在家里。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九岁的小女儿死掉了之后,她很悲痛,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里面放盐了呢。”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思考角度】①文章的标题。一般来说,标题可以表明写作对象、写作范围,也能暗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②文章的首尾段。一般来说,文章的首尾段具有引出话题、开宗明义、遥相呼应、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的作用,因此它能揭示出文章的主题。③文章中的标志性语言,包括:反复出现的词句、议论抒情语句、段中富有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过渡句等。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例本文通过对……的描写,反映了……的精神(社会现实),等等。【答案印证】①本文通过记叙一个农家寡妇死了儿子后还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白菜汤”这件事,深刻地揭示了农民的穷困和苦难,立意深刻。(如答“贫富悬殊”“母爱”或“对儿子的爱”也可。)②小说主题主要是通过形象和情节暗示出来的。农妇“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因为她贫穷,她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放弃,结尾她回答地主太太的话揭示了她喝白菜汤的真正原因是她不能“糟蹋”“加盐了”的白菜汤。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小说通过对农妇的神态、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妇失去独子后内心的惨痛,充分表现了农妇赤贫的生活状态,凸显了小说的主题。【特别提醒】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分点回答。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加以阐述,答案要能够自圆其说。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二、分析小说的情节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必要的前奏契诃夫一对刚举行过婚礼的年轻夫妇从教堂乘马车回到家里。“喂,瓦莉娅,”丈夫说,“抓住我的胡子,使劲揪。”“天知道你想出什么主意!”“不,不,有请啦!我求你呢!抓住,使劲揪,别客气……”“得了,你这是何苦呢?”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瓦莉娅,我要求你,……简直是命令你!要是你爱我,就抓住我的胡子揪……这是我的胡子,揪吧!”“说什么也不行!叫人痛苦,而这个人我又爱他胜过爱自己的生命……不,我永远也不干!”“可是我求你!”新婚的丈夫生气了,“你听明白了吗?我要求你,而且……命令你!”最后,经过长时间的争执,大惑不解的妻子才把小手伸进丈夫的胡子里,使出全身的劲揪了一下……丈夫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你看,我可是一点也不痛!”他说,“真的,不痛!好了,你等一等,现在该我来揪你的了……”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丈夫抓住妻子鬓角上的几根头发,使劲揪起来。妻子大声尖叫。“现在,我的亲爱的,”丈夫总结说,“你要知道,我比你强壮许多倍,比你有耐力。今后,一旦你挥起拳头想打我,或者扬言要挖出我的眼珠的时候,你必须记住这一点……总而言之一句话:妻子要惧怕丈夫!”一八八五年七月二十日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方面的技巧特色及其作用。【思考角度】①首先把握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分析其展开方式,概括各部分所叙述的相应情节内容。②其次锁定题干的答题区间。③结合文章,对情节具体发展环节做进一步的分析。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答题模板一(概括情节)开篇叙述……然后写……接着(笔锋一转)写……结尾写……(+收到出人意料、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等效果。)答题模板二(情节作用)某一情节简述+起到了(为……埋下伏笔,为……做铺垫,为……设置悬念,塑造……的形象,表现了……的中心主题等)作用。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答案印证】①情节的展开由缓到急,由松到紧,节奏有起有伏。丈夫提出要妻子揪他的胡子,开始时是“请”的态度,在妻子的推托下,转变为“要求”,最后是不得不“命令”。这种情节展开的节奏切合了读者的阅读心弦。②设置悬念。小说一开始便设计了一个悬念:一对新婚夫妇,丈夫却莫名其妙地要求妻子“使劲揪”他的胡子。这个悬念一直贯穿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这不合常情常理的情节扣紧了读者的心弦,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小说结尾运用突转的方法,即“欧•亨利式”的结尾。小说最后揭晓了丈夫要求妻子“使劲揪”他胡子的悬念。这个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既暗扣了小说的标题,又巧妙地点化了小说的主题,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三、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好兄弟一天,汤姆和好友库尔驾着飞机飞过一个人迹罕至的海峡,半小时之后将着陆。忽然,汤姆发现飞机上的油料不多了。汤姆一边关小油门,一边安慰库尔:“没关系的,我们有降落伞!”说着,他将操纵杆交给也会开飞机的库尔,从机尾拿来两个降落伞包,并在库尔身边放了一个。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汤姆说:“好兄弟,我水性比你好,我先跳了!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我的夫人和孩子把它当宝贝呢!我爱他们!当然,撑不到海岸你就跳吧!”说完,他就冲出了舱门。不一会儿,油料耗尽,库尔也决定跳伞。他一手抓过降落伞包,大惊,包里没有降落伞,是汤姆的衣服!库尔大骂汤姆!就在库尔彻底绝望时,奇迹出现了,一片海岸出现在眼前。他大喜,用力猛拉操纵杆,飞机贴着海面冲了过去……半个月后,库尔回到小镇。他拎着那个装着衣服的伞包来到汤姆的家门外,吼道:“汤姆,你给我滚出来!”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汤姆的妻子问他发生了什么。库尔生气地讲了事情的原委,最后抖动着那个包,大声地说:“看哪,他就是用这东西骗我!居然还要我保住那架破飞机!”汤姆的妻子怔了半天,才吐出几个字:“可是,他,一直……”接着,她认真翻看那个包,衣服被倒出来了,从包底掏出一张纸片。她只看了一眼,就大哭起来:“好兄弟……”库尔一愣,拿过纸片来看。纸上写着两行极潦草的字:库尔,我的好兄弟,机下是鲨鱼区,跳下去难以逃生;不跳,飞机不堪重负,我们俩都是死……你一个人驾着飞机肯定能滑翔到海岸,相信,你会成功的!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汤姆的形象特点。【思考角度】①画出文章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②分析小说情节发展,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所处的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注意把握情节的矛盾变化,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③借助作者的议论或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答题模板一人物行为→表现人物……性格;+人物肖像→表现人物……性格;+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模板二性格特征一,从……(肖像)表现出来;+性格特征二,从……(行为)表现出来;+性格特征三,从……(语言)表现出来;+性格特征四,从……(行为)表现出来;+性格特征四,从……(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答案印证】①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汤姆发现飞机上的油料不多,一边关小了油门,一边安慰库尔,将操纵杆交给库尔,又走向机尾拿来了降落伞包,并在库尔身边放了一个降落伞包,这一连串的动作都有条不紊,显得十分镇静。②舍己救人,用心良苦。从留下的纸条看来,汤姆在跳伞之际,叮嘱库尔“你开好飞机,尽可能给我把它弄回去”,为的是不让他跟自己一起跳伞,并坚定信念,尽可能驾飞机滑翔到海岸,保住生命;而自己毅然选择了死亡。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③热爱生活,深情地爱着家人。从后面汤姆的妻子看过纸条“怔了半天”并“大哭”等反应来看,汤姆一家生活幸福,他留恋并热爱着家人,跳伞之际一句“我爱他们”更可见他对家人的深情。【特别提醒】主人公以外的人物多为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为主人公服务,对主人公起衬托作用。②提示或凸显主旨。③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四、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例[2013•山东卷]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思考角度】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⑤段落位置(开头、中间、结尾)在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答题模板……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了一种……的氛围,奠定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的心境,体现了人物性格;……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是结尾应该答: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答案印证】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答题指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返回目录阅卷警示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

【阅卷现场】

[2012•湖南卷]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呻吟了一个整夜”的心理活动。(6分)(原文见本专题“真题体验”)返回目录阅卷警示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叙述人称和叙事角度。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什么是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其次,题干要求是“描述”心理活动而非“概括”心理现场答案对木木的失踪,我感到十分地伤心,跑遍了整个莫斯科也没找到她,开始的时候还不以为然,发现她不在了才意识到她对我的重要性,她再也不会回来了,我哭了一整夜都没有消停。我害怕真的失去木木啊,我不敢设想失去木木后我的生活会怎样……一切都不堪设想我来评分3分理由此答案不是心理描述,而是进行分析和概括。所谓描述,就是设身处地地以“我”的角度来描写和叙述当时的心理活动,通过具体的一些细节描写来体现,而不是直接告诉读者“我”很伤心、痛苦、着急,等等。阅卷总结叙述中采用第一人称,通常以“我”的方式来叙述。其作用主要有:①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②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情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个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③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我”的身份和经历有限,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参考答案木木,你怎么能忍心离开我呢?我们相依为命,一起生活了这么久。我们吃一个碗里的饭菜,取一个被窝的温暖,我们一起在夕阳下散步,一起在屋檐下乘凉……木木啊,你何曾远离过呢?你就是我生活的全部啊!木木,你到底去了哪儿呢?饿了谁给你吃的?冷了谁给你取暖?遇到居心不良的家伙又该怎么办啊!木木,你回来吧!是不是跟着我后吃不饱穿不暖?可我们是同甘共苦啊!是不是我陪你的时间不够长?可是主人交代的事多得做不完啊,不去做我们就不会有吃的住的,我们不是就要到处流浪了吗?木木,我的木木,你要是不回来了,我的心,我的魂,也就回不来了啊,活着还有什么期待呢?木木……返回目录阅卷警示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

【失分警示】

1.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生搬硬套场景功能;作答时遗漏要点。2.没有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只从局部某一点草率作答,导致片面理解甚至误解小说主题;不联系文本具体分析,而是居高临下做架空分析;对主题的分析不到位,不能自圆其说。3.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不甚了了,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不全,对人物的评价欠妥。4.对情节展开方式的判断不准,不能辨识小说的情节安排技巧。返回目录阅卷警示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5.对小说的几种结构模式特点辨识不清,不能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不能深入文本准确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对小说情感的处理方式把握不准。7.误把小说的故事等同于现实世界的事实;对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段不甚了了。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说虚构了什么、怎样虚构的以及为何要这样虚构等问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提示】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白夜》描述的是:天真无邪的娜斯简卡爱上了年轻的房客,后来年轻的房客要到莫斯科去一年,姑娘向他表白了爱意,并且带好了替换衣服,要跟他一起走。房客把她劝住了,答应她,他一定回来,回来后如果姑娘不改变心意,他就向她奶奶提亲。一年后到了约定日期,夜晚十时左右,她就在河岸边等候。但房客没有来,她却和故事叙述者(小说的“我”)邂逅。“我”出于同情,给了她安慰,甚至帮她一起等候。连续等了四夜,当绝望的姑娘决定投身到“我”的怀抱时,房客却赶来了。于是姑娘立刻向房客奔去……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下面是从《白夜》中选取的文段,发生在姑娘奔向房客之后:我望了望玛特莲娜……这还是一个精力相当充沛的年轻的老太婆,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觉得她目光灰暗,满脸皱纹,腰弯背驼,老态龙钟……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觉得,我的这个房间也像老太婆一样,老态百出。墙壁和地板已经变色,一切都变得暗淡无光,蜘蛛网也越来越多。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向窗外望去时,我觉得对面的一幢房子,也是老态龙钟,灰暗无色了,圆柱上的灰泥纷纷销蚀、剥落,房檐变黑了,而且均已开裂,深黄色的墙壁,原来颜色鲜艳,现在也到处是斑斑点点,简直不堪入目了……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莫非是阳光从乌云里面钻出来,又藏到一朵云后面去了,所以我眼中的一切,又变成一团漆黑;也许在我面前闪过的,是我未来的全景,它是那么不友好,令人伤心!于是我发现整整十五年以后的我,还是像现在一样,只是老了一点,还是住在这间房里,还是那么孤孤单单,还是和玛特莲娜在一起。后者在这些年里,一点也没有变得聪明起来。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要我记住我受到的委屈吗,娜斯简卡?要我驱赶一片乌云,在你明朗而宁静的幸福头上,留下一片阴影吗?要我狠狠地责骂你,让你的心灵,蒙上一层愁苦,暗暗地用良心上的谴责,去刺痛你的心,迫使它在最最幸福的时刻,忧心忡忡地跳动吗?当你和他一起走上祭坛举行结婚仪式的时候,要我把你扎在您的黑卷发上的鲜花踏碎,即便是其中的一朵也罢,行吗?……啊,不,永远也不!但愿你头顶上的天空永远晴朗,你迷人的微笑永远爽朗、平静,但愿你在幸福的时刻,非常幸福,因为你曾经把幸福给予过另一颗孤独的、满怀感激的心!我的天哪!整整一分钟的幸福!即便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来说,难道这还少吗?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1)请描述“我”的心理变化。(6分)

(2)谈谈所选文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6分)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答案](1)在娜斯简卡走后,“我”心情低落,内心委屈,失意孤独,觉得整个世界都暗淡无光,甚至对生活丧失了希望;经过一番矛盾的心理挣扎之后终于解脱出来,并做出了豁达的选择——放下委屈、痛苦和怨恨,给娜斯简卡祝福;最后,自己觉得幸福、安宁。(每点2分,要点是:委屈、失意、痛苦——豁达、祝福——幸福。)(2)所选文段通过叙写“我”在娜斯简卡离开“我”之后的痛苦,炽热的爱并没有转化成无情的恨,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转而祝福她的情节,塑造了一个胸怀豁达、无私的青年形象,突出了“我”情感热烈、胸襟宽广的性格特点。(内容概述3分,性格特点3分)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笑者[德]海恩里克•波尔每当有人问起我干哪一行时,我就窘态毕露,满面通红,口结不已。我很羡慕那些能说“我是个泥水匠”的人,因为他们的职业不言自明,无须冗言解释,而叫我回答这类问题,却感到十分局促:我是个笑者。我的确靠发笑维生,而且笑得很好,我的笑声是供不应求的。只要报酬合宜,在导演的要求之下,我的笑声就能轰然而出。我已经变得不可或缺了。无论何时需要何种笑声——我都得笑。每当拖着疲惫的身心,庆幸自己总算下班时。回到家中,总会发现有电报在等着我:“即刻需要你的笑声,星期二录音。”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数小时之后,我已经坐在暖气过强的特别快车上悲叹我的命运了。当我下了班或休假的时候,我是一点也不想笑的。那就像卖糖果的喜欢吃酸黄瓜,肉贩子喜欢杏仁饼,烤面包的宁可嚼香肠也不要啃面包。我是个严肃的人,很多人认为——或许十分正确——我是个悲观厌世的人。在我们婚姻生活的头几年中,我妻子常会对我说:“笑几声嘛!”但后来她就认清了我是无法满足她这个愿望的。说真的,连别人的笑声我都受不了,因为那太令我想到自己的职业。所以说,我们的婚姻是十分静寂、安详的,因为连我妻子也忘了怎么笑了;偶尔我见她脸上挂着一丝微笑,我也回她一个浅笑。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我一生都是一副无动于衷的表情,偶尔让自己也挤出一丝温柔的浅笑,我常怀疑自己可会真正笑过。我想没有。我的兄弟姊妹始终认为我是个老气横秋的孩子。不错,我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笑,但我却从没听过自己的笑声。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小说中的“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的?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6分)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答案]工作中“我”虽然尽力,能力超强,但对工作厌倦,缺乏热情,完成的只是机械化的动作。(3分)看法示例:工作是安身立命之本,不仅要尽心尽力,更要充满激情,要享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样我们工作起来才会有干劲,才能创造出出色的工作成绩。(3分)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巢[美]W.S.默温在一个被牧羊人废弃的货仓里,梁上倒挂着一把撑开的雨伞。一对鸽子见了,把它当作巢,在伞里生蛋,孵出了小鸽子。小鸽子长大,学飞,倦了回巢,休息够了,又学飞。有一天,鸽爸爸对小鸽子说:“你学会了飞,可以出去看世界了。”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小鸽子飞得很远很远,忽然下雨,它看见地面上有很多雨伞,都是倒转的,它害怕了,以为是自己倒转了,于是转身,背向下面的雨伞,没料到身体失去平衡,掉在伞上,再摔在地上,动弹不了了……然后鸽子的弟弟妹妹相继学飞,在雨天都回不了巢。鸽爸爸和鸽妈妈都老了,鸽妈妈在巢里埋怨小鸽子们都不愿回家,鸽爸爸说:“那是很自然的事,孩子也有自己的家。”鸽妈妈叹口气说:“它们要飞得很远很远,才找得到另一个这么好的巢……”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小鸽子们为什么都回不了巢?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选一个角度来谈谈你的认识。150字左右。(6分)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答案]①父母教育子女要得当。鸽爸爸鸽妈妈溺爱子女,给小鸽子们提供了舒适安逸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始终在“温室”中长大。所以,长大了的鸽子们一旦独自面对外界,遇到意外就不知所措,以致回不了巢,酿成悲剧。由此可见,父母教育子女不该溺爱,而要让孩子在风雨中接受磨砺、培养其自立的能力。②当自我磨砺,自立自强。小鸽子们从小就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没有经历生活中的风雨,所以长大后,一旦遇到困难,就不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以致回不了巢,酿成悲剧。可见,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努力走出安逸的“巢”,自我磨砺,以自立自强。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③遇事要冷静分析,随机应变。小鸽子们一碰到意外的情况就慌张害怕,盲目行动,以致回不了巢,悲惨死去。可见,在人生历程中,我们处事一定要学会观察,冷静分析,随机应变。(任答两点即可,要求观点鲜明,分析合理)专题八小说阅读与欣赏专题对练返回目录真题体验答题指津阅卷警示专题对练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返回目录真题体验1.[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曲礼上》)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注】敬起孝,说则复谏。(《礼记·内则》)【注】起:更加。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返回目录真题体验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答案]要点提示: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母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德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第一则材料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尊重落实于外出道别、回家告知等细节之中,努力使父母宽怀、愉悦。在当代社会,做子女的应该更多关注、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慰父母。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或: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面对父母的过失,子女不应阿顺曲从,而应该和颜悦色地坚持规劝,帮助父母改正。当今社会,人们很有必要从古人的行为规范中汲取智慧,努力构建既明是非、讲原则,又知礼节、重亲情的和谐亲子关系。(本题考查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看法,表达情感的能力。)[解析]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其次,回答“谈谈你的理解与认识”之类题要注意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另外,平时要苦练文言文阅读基本功,并有意识地多读文化经典语句,特别是诸子百家的言论。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返回目录真题体验2.[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返回目录真题体验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返回目录真题体验(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答案](1)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2)示例:我认为,学习应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中的学习,贵在学思并进,思问同行,如此方能有大学问、大思想,然后方得“腹有诗书气自华”。远游中的学习,其实是实践书本理论的关键,将书本上的道理与实践相结合,则始有大胸襟、大眼界。在无止远游中,学习方有了更高的升华,人心亦终得到天地的洗涤。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等)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返回目录真题体验3.[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视人之国若视其【注】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注】其:反身代词,指自己。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返回目录真题体验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答案]要点提示: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从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从儒、墨兼用,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现实谈看法。(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言之成理也可)返回目录真题体验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经典研读。要求能够从材料中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概括,并对作者的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本题须抓住儒、墨的思想内核“仁爱”与“兼爱”的异同点来分析,且要结合原文展开。先表明观点,后分析。返回目录真题体验[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经典研读。要求能够从材料中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概括,并对作者的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本题须抓住儒、墨的思想内核“仁爱”与“兼爱”的异同点来分析,且要结合原文展开。先表明观点,后分析。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一、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从表现手法来看,不少经典论说较多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谈古论今,以小见大,借物喻人。而一些学生往往不理解寓言讽喻的意义,仅停留在对个别的、特殊的事物的理解上,出现就事论事的倾向。因此要弄清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推因求果,或溯果寻因,从而更好地掌握内容,准确理解寓意,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庄子•在宥》中有一则寓言:云将在东方遇到鸿蒙,见他正拍着腿跳跃游行。云将肃然恭立,问道:“先生是谁?为何来到这里?”鸿蒙跳跃不止,回答一声:“遨游!”云将说:“我想请教一个问题。”鸿蒙仰面看他一眼,发出一声:“唉!”云将问:“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失调,四时失序。如今我想要融合六气的精华来养育万物,应该怎么做?”鸿蒙拍着腿跳跃着,转过头说了句:“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三年后,云将又在宋国的原野上遇见鸿蒙,心中大喜,快步上前叩头行礼,希望鸿蒙给他指点,鸿蒙说:“随意漂游,不知道有何追求;任心狂放,不知去向何方。无拘无束,游于无穷。此外,我又知道什么!”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联系《逍遥游》分析这则寓言表明了庄子在治理社会和对待人生上有怎样的观念。

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思路导引解答这类题目,应先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甚至分层次概括出段意。力争做到深入分析,即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上例中,第一段通过云将和鸿蒙的对话反映了鸿蒙回避了云将如何“融六气以养万物”的提问,表明了无为而治的观念;第二段,云将在原野上遇见鸿蒙,希望鸿蒙给他指点,鸿蒙说:“随意漂游,不知道有何追求;任心狂放,不知去向何方。无拘无束,游于无穷。此外,我又知道什么!”充分表明了庄子主张无拘无束,逍遥天地间,追求人生的绝对自由的观点。回答题目时要看清问题的关键因素:在治理社会和对待人生上的观念。一个中心词,两个方面。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参考答案】①庄子借鸿蒙回避如何“融六气以养万物”的提问,表明了无为而治的观念。②庄子主张无拘无束,逍遥天地间,追求人生的绝对自由。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二、体察入微,求同辨异从近几年的湖南卷来看,文化经典研读试题侧重对不同材料中观点的比较,既要求概括相同的观点,又要求辨析观点中的细微差别。此类试题要求考生认真阅读试题材料,体察入微,细心比较,以期探求观点的不同角度与侧重点。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例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①。”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③我者也,何故止我?”(《墨子》)【注】①不若已:不如停止。②如:应当。③劝:鼓励。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1)根据上面两段文字,概括孔子和墨子所具有的共同的精神。(2)根据上面两段文字,评述孔子和墨子在实践道义过程中情感的差异。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思路导引材料一中孔子说:“(人)与鸟兽是不可同群的,我不同世人一起生活又同谁呢?假若天下太平,我孔丘就不参与变革(现实的活动)了。”由此看来,孔子认为自己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因为社会动乱、天下不太平。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材料二中“故人”劝墨子放弃自己“为义”的理想,认为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了,墨子又何必独自为之而苦苦追求呢。墨子用十子中一耕九闲的事例告诉他,不能因为做的人少就放弃,恰恰相反,正因为“行义”者少,才更应该积极而为。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两则材料都表现出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但孔子有种对现实的迷惘和无奈,而墨子则是积极乐观,信心满满。这可以从他们回答的语气和内容中分析出来。【参考答案】(1)坚定地为理想而奋斗、献身(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2)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充满着深深的怅惘。虽然“为义”的人很少,但墨子对实现自己的理想充满信心,乐观而自信。孔子更具人情、人性,墨子更具英雄气。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三、议古论今,辩证分析文化经典中的某些观点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可能有落后的方面。对此,分析时应一分为二,辩证看待。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②“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弟子规》)③“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吕氏春秋》)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发展到今天,请就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的传统,谈谈你的认识。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思路导引三段材料都围绕“孝亲敬老”的主题来阐释,但其中某些观点是落后不可取的,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因此在阐述如何“孝亲敬老”时就要辩证分析。【参考答案】对中华传统孝亲敬老文化,应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发展创新。对传统孝亲敬老文化中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要辩证地看待。如,父母辞世,要“守孝三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男婚女嫁,要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以及君对臣、官对民、父母对儿女的绝对专权等等糟粕,应一律摒弃,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新的孝亲敬老文化,以适应协调代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答题指津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返回目录阅卷警示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

【阅卷现场】

[2013•湖南卷]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原文见本专题“真题体验”第1题)返回目录阅卷警示专题九文化经典研读试题解析此题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