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促反应动力学_第1页
酶促反应动力学_第2页
酶促反应动力学_第3页
酶促反应动力学_第4页
酶促反应动力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kineticsofenzyme—catalyzedreactions第一页,共四十五页。

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此速率的各种因素的科学。影响酶速率的各种因素1.底物浓度

2.酶的抑制剂3.温度4.pH5.酶的激活剂第二页,共四十五页。第一节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

速率的影响

第三页,共四十五页。底物浓度对速率影响的曲线图当底物浓度较低时,表现为一级反应(其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能以单分子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表示:v=dc/dt=kc(线性关系)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表现为混合级反应。当底物浓度达到相当高时,表现为零级反应(与底物浓度无关)。

第四页,共四十五页。为解释这一实验结果,Henri和Wurtz提出了酶底物中间络合物学说。该学说认为当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时,酶首先和底物结合生成中间复合物(ES),然后生成产物(P),并释放出酶。反应式:

S+EESP+E第五页,共四十五页。

二、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1.米氏方程式的推导(假设K4为0)k1k3k2k4对于ES的形成速度:d[ES]/dt=k1([E]—[ES])*[S]对于ES的分解速度:-d[ES]/dt=k2[ES]+k3[ES]S+EESP+E第六页,共四十五页。二、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当酶体系处于动态平衡时,ES的形成速度和分解速度相等k1([E]—[ES])*[S]=k2[ES]+k3[ES]移项([E]—[ES])*[S]/[ES]=(k2+k3)/k1令:Km=(k2+k3)/k1

[ES]=[E]*[S]Km+[S](1)第七页,共四十五页。因为当底物浓度很高时,酶反应速率(v)与[ES]成正比,即v=k3[ES],代入(1)式得:V=k3[E][S]/(Km+[S])(2)当底物浓度很高时所有的酶都被底物饱和而转变为ES复合物,即[E]=[ES],酶促反应达到最大速度Vmax,所以Vmax=k3[ES]=k3[E](3)V=Vmax*[s]

Km+[S]米氏方程,Km米氏常数第八页,共四十五页。该方程式表明:当已知Km及Vmax时,酶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若以[S]作横坐标,v作纵坐标作图,可得到一条双曲线vVmax½VmaxKm[S]第九页,共四十五页。

1.Km值的物理意义当反应速率达到最大速率一半时,即υ=1/2Vmax,可以得到[S]=KmKm值的物理意义,即Km值是当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三、Km值的意义

υ=Vmax*[s]

Km+[S]第十页,共四十五页。三、Km值的意义2.Km值是酶的一个特征常数:Km值的大小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的浓度无关。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Km值来区别不同的酶。Km值随测定的底物、反应的温度、pH及离子强度而改变。各种酶的Km值相差很大,大多数酶的Km值介于10-6~10-1mol/L之间。

酶底物Km(mmol/L)脲酶尿素25溶菌酶6-N-乙酰葡萄糖胺0.006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0.058胰凝乳蛋白酶苯甲酰酪氨酰胺2.5甲酰酪氨酰胺12.0乙酰酪氨酰胺32.0Km=(k2+k3)/k1第十一页,共四十五页。三、Km值的意义3.Km值可以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

有的酶可作用于几种底物,因此就有几个Km值,其中Km值最小的底物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也就是天然底物。Km愈小,达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所需要的底物浓度就愈小,底物最适。第十二页,共四十五页。三、Km值的意义4.判断反应速率v和Vmax之间的关系:若已知某个酶的Km值,就可以计算出在某一底物浓度时,其反应速率v相当于Vmax的百分率。反之。

V=Vmax*[s]

Km+[S]第十三页,共四十五页。三、Km值的意义5.Km值可以帮助推断某一代谢反应的方向和途径,这对了解酶在细胞内的主要催化方向及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

催化可逆反应的酶,对正逆两向底物的Km值往往是不同的,测定这些Km值的差别以及细胞内正逆两向底物的浓度,可以大致推测该酶催化正逆两向反应的效率,第十四页,共四十五页。四、Vmax的意义

在一定酶浓度下,酶对特定底物的Vmax也是一个常数。pH、温度和离子强度等因素也影响Vmax的数值,同一种酶对不同底物的Vmax也不同。第十五页,共四十五页。转换数的定义当底物浓度很高时,Vmax=k3[ES]=k3[E],k3表示当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分子数,这个常数又叫做转换数(简称TN),又称为催化常数(catalyticconstant,kcat)。kcat值越大,表示酶的催化效率越高。第十六页,共四十五页。五、Km和Vmax值的测定主要利用作图法测定(1)测定不同底物浓度的反应初速率,以v-[S]作图,可以得到Vmax,再从1/2Vmax,可求得相应的[S],即Km值。

Vmax½Vmax[S]vKm第十七页,共四十五页。五、Km和Vmax值的测定(2)双倒数作图法将米氏方程式两侧取双倒数,以1/v-1/[s]作图,得出一直线.第十八页,共四十五页。五、Km和Vmax值的测定(3)Hanes—Woolf作图法将前式两边均乘以[S]得:以[s]/v~[s]作图,得一直线,横轴的截距为-Km,斜率为1/Vmax第十九页,共四十五页。第二节酶的抑制作用第二十页,共四十五页。抑制与失活之间的关系失活作用(inactivation):使酶蛋白变性而引起酶活力丧失的作用,变性剂对酶的变性作用无选择性.抑制作用(inhibition):酶的必需基团化学性质的改变,但酶未变性,而引起酶活力的降低或丧失一种抑制剂只能使一种酶或一类酶产生抑制作用,因此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是有选择性的.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五页。抑制与失活之间关系的总结失活抑制酶蛋白变性未变性机理酶蛋白结构解体必需基团性质改变变性剂或抑制剂无选择性有选择性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五页。一、抑制程度的表示方法

酶受抑制后活力降低的程度一般用反应速率的变化来表示(vi-加入抑制剂后的速度;v0-不加抑制剂时的速度)

(1)相对活力分数(残余活力分数);a=vi/v0(2)相对活力百分数(残余活力百分数);a%=vi/v0x100%(3)抑制分数:指被抑制而失去活力的分数;i=1-a(4)抑制百分数;i%=(1-a)x100%通常所谓抑制率是指抑制分数或抑制百分数。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五页。二、抑制作用的类型

根据抑制作用是否可逆:

1.不可逆的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而引起酶活力丧失,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的作用.

2.可逆的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以非共价键结合而引起酶活力降低或丧失,能用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抑制作用是可逆的v[E]12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五页。根据可逆抑制剂与底物的关系,可逆抑制作用分为3种类型:(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I)和底物(S)竞争酶的活性部位(一般抑制剂与底物类似),解除方法:其抑制程度取决于底物及抑制剂的相对浓度,这种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解除。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五页。(2)非竞争性抑制:这类抑制作用的特点是底物和抑制剂同时和酶结合,2者没有竞争作用。EI+S—ESI或ES+I—ESI。但三元复合物不能分解为产物,这类抑制剂与酶活性部位以外的基团相结合,其结构与底物无共同之处.(3)反竞争性抑制:酶只有与底物结合后,才能与抑制剂结合,即ES+I-ESI,不能分解为产物。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五页。三、可逆抑制作用动力学

1.竞争性抑制底物或抑制剂与酶的结合都是可逆的,存在着下面平衡式:

Ki:为抑制剂常数Ki=Ki2/Ki1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五页。

1.竞争性抑制曲线图

(1)V下降,发生抑制(2)Vmax不变(底物浓度增大,抑制剂结合机率减小)

(3)Km增大,亲和力下降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五页。

1.竞争性抑制曲线图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五页。2.非竞争性抑制

第三十页,共四十五页。2.非竞争性抑制曲线

(1)V下降,发生抑制(2)Vmax减小(一部分酶始终失活)(3)Km不变,酶与底物亲和力不受影响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五页。2.非竞争性抑制曲线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五页。3.反竞争性抑制

这类抑制作用的特点是酶先与底物结合,然后才与抑制剂结合,存在以下平衡: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五页。3.反竞争性抑制的曲线第三十四页,共四十五页。总结第三十五页,共四十五页。四、一些重要的抑制剂抑制剂:使酶活性降低的物质。抑制剂作用分可逆抑制剂与不可逆抑制剂可逆的依据:能否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使酶复活机理:实际上是底物的类似物,专一地作用于某一种酶活性部位的必需基团而导致酶的失活,第三十六页,共四十五页。第三节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

第三十七页,共四十五页。

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

最适温度机理:温度导致酶蛋白变性第三十八页,共四十五页。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之前,一般温度越高,反应速度就越快。Q10(温度系数):反应温度提高10℃,其反应速率与原来反应速率之比,对大多数酶来讲,温度系数Q10多为2,酶的固体状态比在溶液中对温度的耐受力要高。通常酶制剂以固体保存为佳。第三十九页,共四十五页。第四节

pH对酶反应的影响

第四十页,共四十五页。pH对酶反应的影响第四十一页,共四十五页。

pH影响酶活力的原因:

(1)过酸或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引起酶构象的改变,酶活性丧失。(2)当pH改变不很剧烈时,酶虽未变性,但活力受到影响。影响了底物的解离状态;影响酶分子活性部位上有关基团的解离;影响到中间络合物ES的解离状态,不利于催化生成产物。第四十二页,共四十五页。第五节

激活剂对酶反应的影响

第四十三页,共四十五页。1.激活剂(activator)激活剂: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无机离子或简单有机化合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