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联供应链新质发展智库发布主编单位万联网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银雁科技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研究项目自2022年10月起历时数月,我们希望从繁复的司法判例材料中抽出具有实操指导价值的内容提供给市场,同时也感谢法律专家扈纪华对本项目的主编单位中仓登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万联网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银雁科技服务集团扈纪华教授曾任全国人大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巡视员,是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建设专家组成员,中仓登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参与《民法典》编纂工作,参与《物权法》等法律的立法工作,出版有《民法总则起草历程》等专著。邓洁中仓登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蔡宇江万联网创始人梁超杰万联网首席金融顾问许书川万联网高级分析师张春艳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本报告版权归属于报告主编单位,欢迎因研究需要引用本报告内容,引用时需注明出处。对于未注明来源的引用、盗用、篡改的商业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目录第一篇司法判例研究1 (一)研究项目概述2(二)判例数据分析 3(一)融资性贸易认定问题 8(二)融资性贸易主要风险点 (三)货物特定化问题 (四)交付问题 (五)持续占有问题------------------------------------------19(六)权利竞合 (七)证据问题23(八)权利凭证问题 (九)权利宣示与对抗第三人问题-----------------29(十)道德风险及内控问题------------30(一)货权管理关乎贸易之实33(二)货权确权贯穿业务各环节-------------34 主编单位简介40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司法判例研究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一)研究项目概述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编制的《中国资产负债表2019-2020》统计与测算,中国的存货资产规模近120万亿,根据世界银行(IFC)相关研究预估,我国的动产资产达到50万亿-70万亿,而根据中国大宗供应链市场CR4机构供应链运营业务营收和占全国供应链运营市场占比测算,中国大宗供应链市场达45万亿。以上三个维度的测算数据表明,中国围绕商品贸易活动展开的供应链运营市场空间巨大。同时,以商品存货为标的的供应链运营市场也与金融机构开展的贸易金融和动产融资相关。而近年来,大宗商品市场货权风险频发,基于商品存货的交易、贸易和融资活动深受影响,而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仓储”类型的业务在发展过程中遇阻。我国金融仓储类型的业务自1999年开始探索尝试,2007年《物权法》颁布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以2012年“钢贸案”为转折,进入低潮。近年来,从国家、地方政策到市场,又开始关注到这个业态的发展。对于基于存货与仓单开展的交易和融资业务而言,一边是政策先行,业务创新开始萌芽,一边是市场时有“暴雷”风险未断,机构在开展相关业务时,更需要了解风险,提升应对风险的能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组(以下简称“研究组”)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对海量判例进行初步检索,进入司法程序的大宗商品相关纠纷主要集中在合同条款纠纷、货款支付纠纷和货权风险上,而其中由货权风险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更多,且争议焦点更为复杂,2022年10月起,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在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建设专家组的支持下,中仓登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联合相关机构共同成立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组,通过检索司法判例、行业相关机构访谈、仓储调研、法律专家闭门研讨会、还原并分析典型风险事件等多种形式对行业风险展开研究。本次研究检索抽样了大宗商品货权纠纷相关司法判例4259件,并结合对货权风险的行业访谈调研等为基础,对当前基于存货与仓单的贸易、交易(交割)、融资市场参与机构面临的货权风险点进行归类、梳理和深度分析。根据贸易和融资参与主体和业务场景的差异,本次对司法判例的研究进一步分类,分为供应链企业篇、商业银行篇、物流仓储篇。本篇报告则面向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运营企业,从司法视角归纳出典型货权风险,并以此为基础,为供应链运营企业提供相关业务场景下的货权确权解决方案。(二)判例数据分析本次通过设定货权风险相关的关键词,“研究组”从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司法判例4259件涉及大宗商品、商品存货交易、融资中的纠纷,并对司法判例进行多轮数据整理,由于抽样标准和数据整理的方法差异,本次研究不完全能够覆盖市场中所有货权风险,但样本司法判例充足,并结合行业调研情况来看,此次司法判例数据分析具有典研究组对本次样本司法判例中各角色进行标注和归类,由于业务场景主要有融资和交易两类,部分司法判例中基于同一批存货的融资和交易两类参与方同时存在,因此,本次研究将参与方的角色划分为融资中的债权人、借款人和交易中的买卖双方以及该业务中的典型相关方仓储人、监管人等进行划分。经统计分析,司法纠纷中败诉方角色分类占比数据如下图:图1.货权纠纷案件败诉方统计败诉方分类占比败诉方分类占比8.83%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卖方(注,相关司法判例中败诉方不唯一,且有同一案件涉及不同阶段诉讼结果不同等因素)研究组给判例中的相关方加注了身份标签,并对败诉方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存货融资债权人主要是指开展货押业务的商业银行,借款人则是金融机构动产融资业务中的融资人,买卖双方和融资性贸易参与方主要是针对参与大宗商品交易的一般商事主体(贸易商或供应链运营方)。从数据来看,金融机构在动产融资的判例中,败诉比例较高,这不仅跟金融机构与产业运行离得较远有关,还和在一些传统货押业务的风险控制上对仓储和监管机构的依赖度较高等问题相关。贸易买卖双方的败诉比例相当,无特异性,但研究组将司法判例中被法院倾向于认定为是融资性贸易的案例单独提出来,占比达到8.3%,说明在司法实践中,融资性贸易已经算是供应链业务中货权纠纷的一个典型问题。对于融资性贸易的认定问题、司法裁判思路下文中有详细分析。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2.按涉货物类型统计分析经统计分析,司法判例中涉及货物品类分类占比数据如下图:钢铁粮食工业品(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煤炭农产品(原糖等)权利质押(仓单等凭证)木材汽车酒类肉类(含冻品)其他从数据上看,钢材、粮食、煤炭、有色金属等传统大宗商品领域发生货权纠纷的比重较高,其市场体量很大,纠纷和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大。近十年来,很多著名的“暴雷”事件,也都出现在这个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基于农产品、工业产品领域的货权风险也不低,呈现出散点、小规模、多品种的特征,说明供应链运营业务在从传统的大宗商品原材料逐步向各产业链延伸。对于供应链企业而言,这个过程既是新的业务发展和增长机会,也将面临更多更复杂的供应链服务场景,开展这类业务要有更具针对性的货权确权解决方案。3.抽样司法判例涉案金额统计经统计分析,抽样司法判例涉案金额分布数据如下图:货权纠纷研究司法判例涉案金额分布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本次研究中所选的全部司法判例均是独立的司法判例检索,但实际内容来看,很多司法判例有关联,存在因同一批货物导致多方的货权风险问题,如果并案分析则涉案金额会更高一些。整体而言,大宗商品交易和融资相关的涉案金额普遍较大,一旦发生风险,容易给涉案企业和相关机构带来重大经济损失。4.判例研究典型风险点统计“研究组”以司法判例研究为基础,结合法律法规和行业调研访谈以及行业解决方案梳理,归纳出十一项典型的货权风险类别,以此给检索判例打标签并进行相关统计,具体货权风险类别风险分布情况如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图4.货权纠纷司法判例研究中风险分布情况抽样案例货权风险点统计抽样案例货权风险点统计22.70%其他这十一类问题加上其他(未在本次研究中按照风险类型进行标注的问题)在具体司法判例中存在叠加,货权风险纠纷通常涉及涉事方多,且存在很多关联案件,分析起来比较复杂,所以通过标注标签来细化研究是对司法判例数据进行整理的一个有效方式,按此方式对风险类型进行的分类统计和分布情况分析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从这组数据来看,“证据问题”占比高达36.6%,在货权纠纷中,司法裁判主要看证据,很多的证据是源于业务的过程管理。证据问题占比如此高,实际上暴露出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运营和金融机构的动产融资业务中,各方缺乏真实场景下的业务过程管控。“交付问题、持续占有问题、存货特定化问题”与货物所有权的法定确权要件保持一致,“交付、占有、特定化”加上“货权宣示”是权利人“防范恶意相对人,警示善意第三人”的主要手段。数据显示,这几个问题出现占比很高。在具体判例中,这些问题与证据问题还有一定比例的叠加,说明很多企业在具体业务中管控货权的思路和执行措施都有所欠缺,这导致无法理清货权确权的关键问题,也无法掌握关键证据。这组风险分布的数据也提示供应链企业开展相关业务过程中,要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回归到真实贸易场景下,进行充分的过程管理,对于这些风险点的界定和执行应对措施,下文中有详细分析。二、供应链企业典型货权风险点分析上文抽样统计数据中,融资性贸易参与方在败诉方的占比是8.83%,考虑到一些买方或卖方的败诉问题中也叠加着融资性贸易的一些特征,这两类败诉占比超过20%,在司法实践中,融资性贸易是众多供应链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从合规和风险控制两个方面认清该问题的影响,一些典型司法判例也给企业提供了合规和风控过去十年来,融资性贸易业务的监管思路在发生明显变化,国资委对融资性贸易的监管方向从2012年的“加强管理”2023年的“禁止”、“清理”、“打击”,并发布了财务结算、审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计、责任追究配套规则,融资性贸易业务已经在急速压缩,业务合规也是当前供应链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2023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贸易管理严禁各(国资发财评规【2023】74号),市场简称“十不准”条例,监管开始发布认定标准,对虚假贸易做了清晰的场景式细节总结,并且将违规后处理形式提上新高度,合规是当前供应链企业自查存量、谨慎新增业务的首要考虑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十不准”条例中有五条都与货权管理和货权确权高度相关,包括:“不准开展任何形式的融资性贸易、不准开展对交易标的没有控制权的空转、走单等贸易业务、不准开展风险较高的非标仓单交易、不准在内控机制缺乏的情况下开展贸易业务、不准违反会计准则规定确认代理贸易收入”。新增业务要避免踩线“十不准”,供应链企业必须要将业务流程深入到管控货权层面,并针对这五条,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融资性贸易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我国的法律和法规没有针对融资性贸易有过专门的界定和规范。司法实践中,融资性贸易一般认为属于《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的通谋虚伪行为,即各贸易主体间以虚假意思表示实施的买卖合同法律关系无效,按其隐藏的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效力处理,最终会认定为“名为贸易,实为借贷”。“名为贸易,实为借贷”通常有以下几个特征:(1)参与主体至少为三方,各方均同时兼具买方和卖方的角色;(2)对同一批货物进行闭合性的循环贸易,实质上构成自买自卖;(3)各方均没有实际的货物买卖意图,且实际履行中不注重货物的交付、验收等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环节,更注重货款的支付和流转;(4)至少有两方对“名为贸易、实为借贷”的事实明知或者应当知道;(5)融资方同一批货物“高买低卖”,承担出借方的资金利息与各通道方的通道费用;(6)仅有资金在交易各方之间的实际流转,货物从始至终在融资方或其指定方的控制之下,甚至从始至终都没有真实的货物存在。从案例分析来看,主流裁判思路是否认合同效力,即在被认定为双方交易名为买卖,实为借贷的相关纠纷中,各级法院倾向于遵循严厉的金融政策逻辑而认定合同无效,从而不会支持基于虚假买卖行为的权利主张。若被认定为“名为贸易,实为借贷”后,各方签订的买卖合同均无效,突破合同的相对性,由实际使用资金的融资方承担还款责任。若作为通道方有过错,则按各自的过错程度对于融资方不能还款部分的损失承担一定比例的补充责任。实践中,融资性贸易、虚假贸易的债务方一旦出现资金链条断裂或者债务方卷款跑路时,出借方会受到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出借方为挽回损失通常以合同纠纷或者侵权纠纷为由向通道方主张民事责任,通道方如在合同纠纷案由下无法完成名为贸易实为借贷的举证责任,或在侵权纠纷案由下无法举证自身无过错,均有可能承受巨额经作为出借方和通道方的国企供应链公司,其经营管理人员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如造成严重损失,则涉嫌触犯《刑法》规定的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滥用职权罪以及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除此之外,如在促成融资性贸易、虚假贸易业务环节中存在行贿、受贿行为的,还涉嫌触犯《刑法》规定的行贿罪、受贿罪等贿赂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2022年1月,某省区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因为滥用职权开展融资性贸易、虚假贸易造成重大损失被立案审查。2022年12月,法院以受贿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判处该党委书记、董事长有期徒刑十六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因此,国企供应链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违规开展融资性贸易、虚假贸易可能会涉及刑事风险,请务必提高风险意识,预先识别,精准融资性贸易和正常贸易的分界在于目的和手段是否名实相符。融资性贸易中,融资是目的,贸易是手段,不管是贸易背景还是交易环节,无不体现出一种人工雕琢的痕迹,既缺乏商业实质,也不合商业逻辑,名实不符。很多司法判例中,涉案的相关协议、存货交割的风险责任承担约定、相关补充约定、交易对手方是否存在循环关系、以及配套证据等方面呈现出的业务实质是围绕筹集资金、循环使用资金,且有意撇清贸易业务中相关责任承担,则会被认定为“名为贸易、实为借贷”。2.无货权管理证据供应链公司在做业务时,除了要关注商品的品质、供应商的交付能力、价格波动、客户的履约能力、货物的验收、合同与单据的完善与完整性等方面的风险外,尤其需要对货权进行管控,并掌握相关的现场证据。较多的司法判例都因为无法证明货物真实交付、供应链公司无实质管理货权的行为和证据,而未得到法院支持。【典型性案例:(2021)京民终771号】,某公司向央企贸易公司购买货值为49【典型性案例:(2021)京民终771号】,某公司向央企贸易公司购买货值为4900余万元化肥,实际货物交付由某公司自提。央企贸易公司向法院起诉,要求某公司支付货款。法院认为,央企贸易公司无法举证贸易中货物交割的具体仓库地址,无法说明提货人提货的具体提货时间和提货具体过程,无法提供交付货物的单据、验收单、货物交付过程的相关证据,不能证明货物真实交付,并且交易过程不符合常理,驳回央企贸易公司的起诉。由于各级国资委对于融资性贸易行为的监管趋紧、认定标准趋严,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一些正常贸易业务中的交易对手方,试图通过举证对方为融资性贸易而逃避履行付款义务。此类案例警示供应链公司,正常贸易业务中,管控货权留存证据同样重要。【云南省国资委2023年第四期“以案释法”典型案例】,【云南省国资委2023年第四期“以案释法”典型案例】,A公司与B公司签订《冶金产品买卖合同》一份,约定A公司向B公司出售某冶金产品百余吨,A公司按合同约定向B公司完成货物案经过一审、二审两次法院判决,由于A公司补强提交了以证实货物仓储、交割的客观信息,进一步夯实了买卖合同关系的确立。B公司无法印证其所谓的隐藏的借贷关系形成,或A公司与其他卖方交付货物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将货物特定化,货物特定化是货物风险转移的重要前提,也是货物所有权转移的前提。货物特定化问题在货权风险中占比较高,本次判例研究中,有17.8%的案例中存在货物特定化的问题,尤其是在多方竞争货权时,货物特定化是货权锁定的一个前提。市场普遍认知中,大宗商品中的很多种类物品种因为混合堆放等问题难以被特定化,因此在具体业务执行过程中,放松对货物特定化的要求,而最终令机构在相关货权风险中遭受损失。货物特定化,简而言之,就是把业务协议中约定的货物在实际交付中具体对应上,尤其是存放在第三方仓库的货物。市场中,有一定数量品类是货物本身具备明确的特定化条件。但由于大批量的因素、高周转的因素以及供应链企业框架合约项下的持续多笔业务,使得供应链企业在此类品种货物上疏于进行货物特定化的管理,进而在相关的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货权纠纷中产生损失。实际业务中,很多的产成品是有较好的特定化条件,包括产成品批号、存放场地区分、包装标识、喷涂标记等方式。在工厂加工环节,无论是原材料供应,用产成品作为贸易协议履约的担保物,还是委托加工的业务模式下,对产成品的特定化,都是实现产成品抵押权、所有权的重要一步。在这类业务进行的过程中,有特定化条件的存货,需要做好特定化的工作,建立好货物特定化的规则,并融入动态业务执行流程。【典型性案例:(2019)浙民申3243号】该案例是委托加工环节【典型性案例:(2019)浙民申3243号】该案例是委托加工环节中,当事人已经做完货权种类物本身不具备货物特定化的条件。种类物相关的业务,无一定之规,在很多业务场景中,存在货物无序混堆、仓储方出于便于作业的因素,不配合执行一些特定化措施等情况。但这类情况中所有可能产生货权竞争的主体面临的问题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不是种类物不需要做特定化,反而是要在具体业务监管上,尽可能多做出特定化工作,就需要从仓库、区隔、标识、时间记载、巡查证据等多个维度着手,借助宣示权利等各种公示手段,应对各类“第三人”问题。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典型性案例:(2015)民申字第1430号】:该【典型性案例:(2015)民申字第1430号】:该案例是在委托加工场景下,A公司提供原煤仓库是存放货物的场所,是具有公共属性的节点,然而由于仓库的基本要素不确定、不公允,无法实现清晰描述货物所处的位置,则对大多数业务来说,都无法实现货物特定化。在本次研究中,仓库名称、位置等基本要素不公允而产生的问题显著。而在一项2021年由中仓登法律与规制研究团队做的涵盖仓储合同纠纷的调研分析中,8.7%的纠纷都与仓库要素不清晰、不公允相关。仓库不确定,后续所有业务发生都存在信息数据、监管行为和证据准确性问题。对此问题,中仓登借助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为全国仓库提供“仓库登记”服务,并将经确认的仓库基础要素信息写入国家工业互联网,为仓库建立一张“身份证”,我们也在倡导市场在能公开、有身份标识的仓库上开展业务,防范因仓库基础要素不清而带来的货权风险。【典型性案例:(2018)湘07民初40号【典型性案例:(2018)湘07民初40号】某仓库库区中仓库有两套名称编码体系,仓库分别【典型性案例:(2019)浙01民终5926号】该案例中,存在冷库扩容后长期存在冷库编号是【典型性案例:(2019)浙01民终5926号】该案例中,存在冷库扩容后长期存在冷库编号是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四)交付问题货物交付是货物所有权和质权确权的关键环节,在本次案例研究中,26.4%的案例中存在交付问题,是货权风险中排在前三的主要风险点,交付问题往往与权利生效与否相关,也是供应链企业在各类业务场景下需要强化管理的地方,货物的实质交付也是供应链企业业务区别于融资性贸易业务的关键,大多数“走单”不走货的案例显示,供应链企业因为没有货物交付的物流环节,导致货权丧失。1.签订合同不等同于货物交付在商事领域“一物多卖”的风险时有发生,这类纠纷最终落脚到对特定货物所有权的竞争上,按照买卖合同的司法解释,一物多卖时,特定货物所有权的确定按“受领交付”>“支付价款”>“签订合同”的顺序。因此货物实际交付尤为重要。而本次司法判例研究中,大量司法判例显示,很多企业在实际业务中以合同、货转单据为货权生效的要件,而疏于对货物交付的实际管控,一旦发生货权争议时,拿不出任何与合同约定数量、质量对应的货物真实存在,且明确交付的证据,而因动产交付条件未成就,丧失货权。此外,大多数此类案件,与融资性贸易、虚假贸易中“走单不走货”的特征高度吻合,因此货物交付管理也是防范陷入融资性贸易风险的关键环节。【典型性案例:(2023)最高法民申500号】该案例中,最【典型性案例:(2023)最高法民申500号】该案例中,最高法院认为,当事双方对于货物交付方式有争议,但无论双方哪种主张,仅凭货权转移证明无法从码头提取、转让煤炭,后续交易环节中的交付货物无法进行;而在未提取货物的情况下,双方不存在核实存放于码头的煤炭数量是否与交易数量相吻合的行为。当事人主张权利,却无证据证明与合同约定的数量、质量相对应的煤炭真实存在,且货物已经真实交付或者货权已经真实流转,亦未提供其他仓单或者提货单等物权凭证证明案涉货物真实存在及货物流转过程,因此当事人关于已经交付案涉煤炭,主张对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仓储是重要的货物交付环节,通过一系列协议条款约定和物流行为的执行与确认,明确仓储企业是在替“谁”保管货物尤为重要。在有色金属、煤炭、钢材等大宗货物的贸易交易过程中,权利人与仓储方的关系不清在动产物权变动的纠纷层出不穷。本次判例研究中,明确与仓储方之间的货物保管关系包括明确实际货物保管人是谁、企业与仓储方之间就某特定化货物的保管关系是否明确、相关单据凭证确认的具体内容等。【典型性案例:(2021)最高法民申1855号】【典型性案例:(2021)最高法民申1855号】该案例中,当事人持有A公司以港口经营人身从合同履行情况来看,一个完整真实的多方大宗交易链条必然会涉及三个要素:资金、货物、仓储。买卖合同核心特征在于货物所有权的移转,若当事人在法官存疑时,无法还原资金流、货物流、仓储在履行环节的实际情况,仅凭货权转移凭证是不足以证明货物真实交付的。对于货物的交付流转首先应避免陷入有货权转移凭证就足以证明货物真实交付的误区,由于货权转移凭证不是法定的物权凭证,无法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单独作为认定已完成货物交付义务的证据,需要结合货物流转的其他证据综合予以认定。而关于货权转移证明的证据效力,供应链企业也要注意风险防控要点,货权转移证明不能只是交易对手单方面出具、务必核实清楚货物的实际占有人是实际仓储方还是名义仓储方、仓储方在货权转移证明上确认的具体事项是什么、实际货权转移手续的内容与形式与贸易相关联的买卖合同和仓储合同是否吻合等问题。【典型性案例:(2013)最高人民法院民申字第1065号】该案例中,A公司与B公司签订货《港口作业协议》,其并非登记的乙醇存储人,B公司并非涉案乙醇的存储人,虽然其签订了【典型性案例:(2018)最高法民终786号】该案例中,涉案当事人无法向法官还原货物仓【典型性案例:(2010)最高人民法院民提字第93号】该案例中,供货方向货物仓储人发出《货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五)持续占有问题持续占有是货物所有权和质权确权的关键环节,在本次案例研究中,22.7%的案例中存在持续占有的问题,是本次梳理货权类型中排在前三的主要风险点,持续占有问题也往往与权利生效与否相关,研究组通过对这些标注“持续占有问题”风险的案例进行分类研究,持续占有问题在金融机构的货物质押业务中比较显著。在司法判例研究中,货物脱离控制或灭失,首先考虑的是其货物所有权和担保物权也灭失,管住货物是货权成立的必要条件。其次,法院根据一般动产以占有作为对外权利公示手段,在收储类业务中,有很多判例因为委托收储方代储商品存货,一旦发生纠纷,委托方没有实质性占有货物的证据,也没有清晰的委托代储货物特定化和权属管理的措施,在货权纠纷中会比较被动。【典型性案例:(2021)吉0202民初【典型性案例:(2021)吉0202民初3536号】该案例中,A企业委托B企业代储化肥,将化肥大宗商品数量和体积巨大,商品本身的特定化标识不明显。此时,买方应注意在取得货权的同时,需要和仓库签署仓储协议委托仓库保管货物,或者租赁相应的场地,取得存放场地的控制权。此时租赁相应场地与存货的对应性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在没有更多的特定化措施时,对场所、货物位置的控制权范围会影响到货权认定。《货物货权转移确认书》的方式将存放在指定货场的44万吨矿石转让给A公司。货场同时存放有其他公司的矿石,其后因其他公司经济纠纷,法院查封了货场的三堆矿石。A公司要求法院解除其中属于其的部分的矿石查封。法院认为,货权转移确认书没有明确指向矿石存放位置,租赁协议也并未对存放场所控制范围进一步明确,不足以证实涉案矿石存放在租赁范围内,不能证明矿在大宗商品交易和融资业务中,货物通常是委托第三方进行保管和监管,不少纠纷发生在委托监管环节,金融机构或货主企业对受托方是否实现实质监管的情况并不完全掌握,甚至有案例中出现循环委托,最终控制货物的相关工作转回给出质人或卖方。此外,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第三方仓储机构的准入要求过高,必须为国企仓储机构,而实际业务开展的场景难以满足此要求,就出现国企仓储机构代为签署仓储协议,再转委托,实际控制货物的机构为其他机构,而产而这家国企仓储公司将日常管理工作反委托给卖方相关方,货物被卖方出库,造成质权灭失。(六)权利竞合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权利竞合是大宗商品领域最为显著的货权风险,在本次案例研究中,14.7%的案例存在权利竞合问题,由于本次很多案例是独立分析的,一些案例之间还存在关联关系,所以权利竞合问题在这些案例中的纠纷和争议占比会比统计数据更高。由于各种权利确权要件并不一致,且并不都有统一登记作为基础,而是存在于商事主体背靠背的交易和约定之中,因此市场的单一参与主体没有可能把“一女多嫁”问题解决掉,对于参与主体而言,要做的是建立机制和采取措施,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权利竞合风险的影响,为此我们进一步解析“一女多嫁”涉及到哪些因素。重点注意以下要点:又押又卖的问题主要发生在金融机构可能和一般商事主体的第三人形成权利竞合,由于双方的尽调义务要求水平不一致,构成“善意”的基础条件不一致,金融机构除了做好充分尽调,做好查询以外,需要在锁定权利生效的独占性节点上采取措施,比如在交付、持续占有、线上现场权利宣示环节都能做好证据留存。值得注意的是,浮动抵押下,在未结晶(即未特定化抵押物),其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优先顺位规则是劣后于价款优先和正常经营交易中买受人。金融机构在做相关业务时,按照基本规则会将其担保物权登记在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平台,供应链企业做相关业务时,可以将第三方登记查询作为尽职调查的一个手段,需要结合登记公示查询结果和仓储保管的相关行为来考虑业务风险控制。仓单是提货权凭证,虽然提货权并不等同于货权,即提货人并不要求是货物所有人。但在做相关业务时,供应链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存放货物的仓储方出具仓单的情况。因为仓单的交易以及仓单下设立担保与仓单项下货物设立担保,存在多种组合,各自效力不同,且可能存在相关风险:其中,仓单目前只能质押,仓单下的货物可以设立抵押或质押,如果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需要对仓单下的货权有一致性管控措施,否则可能出现仓单和货物动产分别担保而产生的权利竞合风险。按照相关司法解释,此种情况按权利设立时间确定优先顺位。因此在开展电子仓单业务中,业务模式的设计需要有仓单和货权一致性保障措施的前提下开展业务,或需要对仓单的担保和货物的担保进行同时管控,多数电子仓单创新业务都是在通过电子仓单运营平台实现货单对应性的数据管控,还需借助货权登记公示、司法存证等公共性服务来确保货单一致性。3.一货多单从2011年开始爆发的上海钢贸案到2022年出现的佛山铝锭案,都跟一货多单相关,在同一批货物上,有多家机构持有相关仓储机构签发的仓单,此类案件比较典型,且持续不断,这其中都与仓储方或操作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人的违法行为相关,也跟仓储方出具仓单的行为缺乏透明化机制有关。其中一些典型案件中,存在着系统中签发电子仓单和公司相关部门签发纸质仓单并存的问题,这既要求在操作层面上做好规则建设,也要需要借助社会化的第三方登记平台对仓储方的电子仓单签发和管理唯一路径向社会公众公示。留置权是担保物权的一种,与抵押权和质权不同,留置权不是通过当事人之间创设,而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法定权利。但《民法典》沿袭了《担保司法解释》的司法精神,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留置权的使用范围作出限制性规定,即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不得留置的动产,不得留置。所以如果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排除留置权,那么即便满足法定留置权积极要件,该留置权未成立。【典型性案例:(2018)苏01民初246号】本案中出质人拖欠监管机构的监管费,监管商诉【典型性案例:(2018)苏01民初246号】本案中出质人拖欠监管机构的监管费,监管商诉金融机构要求其代为支付监管费。法院认为依据监管合同,有权要求金融机构支付监管费用或行(七)证据问题在本次案例研究中,近36.6%的案例中存在证据问题,证据问题和其他风险问题也有一定程度的重合,本次研究中,其他货权问题大多是在探讨事实依据,证据问题是在探讨支持相关事实行为的留痕以及留痕的准确性问题。从尽职调查、交付、占有、特定化、登记公示等一系列货权成立涉及的环节都存在证据效力的问题。本次研究不再重复归类相关问题,而是从相关案例中梳理出以下一些在业务操作层面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典型的值得关注的证据问题风险点:由于货物保管、监管业务场景常常在第三方物流仓储环节,权利人对过程的管控有限甚至无管控,一旦发生风险,保管、监管机构存在相关过失,甚至监管机构和委托方是纠纷的对立双方时,权利人可能面临不掌握相关证据的情况。在本次研究中,不少的案例都体现出此特征,权利人与保管方只存在协议层面和部分单据的传递关联,而对很多关键环节面临无“证”可举的局面,而导致败诉。本研究报告在前文交付问题中,对交付之于货权确权的重要性有详细描述。在大量司法判例中,证据问题和交付问题叠加的情况比较显著,这就要求供应链企业在制定相关的合规、风控规则时,不仅要重视协议约定和在操作规则层面明确交付问题,更要重视操作执行过程中的留痕、存证问题,否则会陷入举证不利的局面。高法审理的许多判例中都对此问题做了详细注解。【典型性案例:(2021)最高法民终1032号】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案涉15990吨热轧卷板属于生产镀锌钢卷的原材料,即于生产镀锌钢卷的原材料,即A公司需要将该批热轧卷板卸货并运至工厂进行加工生产,通常应产生相应的运输单证、装卸记录、货物过磅单等涉及热轧卷板运输、装卸和交付的凭证,而B公司自提起诉讼至本案二审期间,无法提供除物权转移确认单、增值税发票之外的证据以证明热轧卷板已经实际交付,与大宗货物的一般交易习惯严重不符。由于证据不足以证明B企业向A企业实际交付了《购销合同》项下的货物,即不足以证明双方存在真实的买卖关系,应承担举证不利的货权纠纷中,不少案例都呈现出以单一单据凭证为货权证明的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可能是上文分析金融机构不对过程进行相关管控,也存在相关机构默认“做实单一凭证就足够了”,我们发现有些案件中,相关机构仅有一份单据凭证,试图通过对单一凭证上加公证等增信措施,来提升其证据的有效性,但这并不符合货权确权的本质要求。货物交付、持续占有的过程中分别涉及三方、两方的交易关系、交付行为和委托关系,要证明这些环节没有问题,就要求证据层面反映三方、两方共同确认相关证据。但是由于疏于参与这些过程,一些案例中相关机构举证单方制作的证据,此类情况法院不予采纳。在权利竞合的争议中,法院审理是基于双方通过举证呈现出的事实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来做裁判,近两年的案例中,对证据链完整性的要求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很可能是因为各类机构业务的精细化运营水平提升,加上技术系统的应用普及的原因。【典型性案例:(2021)辽民终1321【典型性案例:(2021)辽民终1321号】本案中胜诉方和败诉方举证呈现出较大差异,胜诉虚假证据包含证据被证实存在数据伪造、篡改、证据间呈现的数据要素出现矛盾等多种情况,其中也包含许多非法行为。机构要防范这类风险在自己的业务体系中出现,是对业务执行的配套系统工具建设、存证等基础服务的接入和应用提出新的要求。【典型性案例:(2017)沪民终252号】本案中买【典型性案例:(2017)沪民终252号】本案中买方主张在铁矿粉交易中对货物是善意取7.查封执行异议货物被法院查封后,如能第一时间提出书面异议,并提交完整证据,有证据证明属于错误查封,法院可以解除查封措施。【典型性案例:(2017)湘民终605号】本案中金融机构申请对其委托的监【典型性案例:(2017)湘民终605号】本案中金融机构申请对其委托的监管机构监管的货址)不清晰的问题。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八)权利凭证问题动产业务中存在各种“权利凭证”的问题,其中以“仓单”为典型。法律规定中对动产相关权利凭证的界定还是“粗线条”,与市场广泛认知、共识还有一些差异。由权利凭证引发的风险问题也存在。在本次案例研究中,4.54%的案例中存在权利凭证问题,本次统计中本风险点的统计中非仓单单据(各种名称混乱,不利检索)产生纠纷没有纳入其中,同时数据占比较低也说明仓单的应用还并不广泛,此外,也有一些非权利凭证也被认为是仓单被市场机构“错用”的问题。研究组通过对这些标注“权利凭证”风险的案例进行分类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值得注意的情况:1.是不是“仓单”本次专题研究时,无论是在判例分析过程、调研访谈过程还是咨询接待过程中,常常会碰到“是不是仓单”的问题。将这类案例事实还原后进行归纳:入库单不是仓单、不一定名为仓单的单据就能认定为仓单,民法典对仓单要素记载有相关规定,但不一定需要具备全部仓单要素,才能认定为仓单,但关于仓储场所、保管物等相关要素信息的记载不能缺失,国家标准《仓单要素与格式规范》正在修订中,将于2024年发布,本次修订重点界定了必要要素、可选要素以及根据电子仓单出具规则而产生的一些关键要素。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典型性案例:(2020)津72民撤1号判决】该案中某企业【典型性案例:(2020)津72民撤1号判决】该案中某企业持有仓储公司出具的仓单,要求执行仓单下货物清偿欠款。但由于该实际操作中仓单并未与货物对应,且合同约定限制了仓单提货功能,法院认为此仓单只是形式上存在,不能提取货物,不认可其为“仓单”。中国的仓单没有实施二元主义,不存在仓单与副本仓单,同一批货物的权利凭证分为电子仓单与纸质仓单的业务设计不合法。本次案例研究显示,市场不仅存在一货多单的恶意行为,还存在一些机构为了增强风控措施,在同一批货物作出线上线下的仓单管控约定,这相反会让仓单质押的设立风险增大。相关国家标准与团体标准《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运营管理规范》中,对此问题都有明确规定。【典型性案例:(2018)京02民初227号】该案中存在电子仓单质押和约定电子仓单导出纸【典型性案例:(2018)京02民初227号】该案中存在电子仓单质押和约定电子仓单导出纸质文件盖章的情况,仓单质权的有效设立得有配套的仓单质押合同与配套的控制占有组合。电子仓单和纸质仓单分别实现约定交付和占有,并不增强风控措施,反而会增大仓单质押设立风险。3.是否算“权利凭证”这个问题在两类案例中比较典型,其一是在汽车金融业务中质押商品车与质押合格证和车钥匙的差异,合格证和车钥匙并非质押商品的权利凭证,对合格证和车钥匙的控制只能算是提高转移质押物的难度。相关典型性案例较多,时至今日也一直存在此类模式产生的纠纷,不重复列举。第二类情况是以《货权确认单》作为货物交付的唯一凭证,这在大宗商品买卖交易纠纷中比较典型的,在较多的案例中有体现。《货权确认单》并非法定的物权凭证,不能单独作为认定出卖方完成合同交付义务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如一方主张没有收到货物,则卖方人有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已经履行实际交付的举证义务。【典型性案例:(2016)京0102民初11681号】本案中汽车质押业务【典型性案例:(2016)京0102民初11681号】本案中汽车质押业务,金融机构保留质押30【典型性案例:(2021)最高法民再54号】该案案件事实发生时间为20【典型性案例:(2021)最高法民再54号】该案案件事实发生时间为20仓储现场宣示货权(质权)是劝退善意第三人的一个有效方式,实务中因为随意更换公示牌而造成一系列问题,在大宗商品各类业务中时有发生。案例和实地调研中,“公示牌数据难支持随时更新问一张纸随意贴在货上”,“谁来了换谁的牌”等这类问题的存在,说明一些项目执行中对现场公示这一重要环节不重视,致使有些企业在现场货权牌上“做功夫”,对金融机构和其他可能参与交易的企业形成误导。货权牌承载的货权权属信息是其设立的核心根本问题,需要借助第三方机构与货权牌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权利宣示,将此规则纳入货权管理规则之中,或借助技术防篡改手段来有效解决现场货权宣示的问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虽然货物所有权和质权不是以登记作为变动生效要件,但最高法院认为,第三方虽然并非法定登记机关,但其登记记载具有一定的公示效力,对外公示是物权排他性的必然要求,符合物权公示公信原则,有利于维护市场主体的商事信赖利益。在实务中,确认占有外观时,因为多数情况占有人本身也不是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仓储人间接占有,如有仓储人参与登记或公开对登记的相关信息进行确认,实质上是在帮助市场各方调查占有状况,协助其完成“善意”的举证。【典型性案例:(2016)最高法民申1514号】该案存在一物二卖的情况,卖【典型性案例:(2016)最高法民申1514号】该案存在一物二卖的情况,卖方通过营口港第三方登记公示平台登记货权,通过登记而产生卖方通过营口港间接占有的外观,最终登记成为本(十)道德风险及内控问题道德风险是以上分析的多类风险点的成因,存货、仓单的融资交易业务,由于货物多为存放第三方仓库或委托第三方进行监管,仓储公司或仓储公司旗下具体负责监管的员工道德风险,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风险诱因。很多一货多卖、一货多单、重复质押、私自放货假货权牌等相关案例中,都有仓储公司员工参与其中。研究组在本次案例分析和行业调研中,也了解到这类案件中不少涉案人员被移送司法机关。但由于大宗商品业务规模巨大,从法律层面对从业人员形成的约束力仍很有限。国外一些地区在针对此问题在保险服务上有所创新,一些地区推出监管责任险、员工忠诚险等产品支持,但这类保险服务在国内鲜有供给,因此归纳这些道德风险管控方式主要还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事前需要对仓储企业的企业内控、业务规范性、业务规则执行能力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进行充分评估,引入相关专业机构进行评价、评级,以协助机构实现合作伙伴的准入。2.从行业层面上,中仓登登记公示平台和行业自律平台在多家行业协会的支持下,逐步建立“好人举手,坏人上墙”的行业自律体系和行3.从操作层面上,引入技术手段,借助物联网等设施实现部分现场管控功能,并为人员监管行为进行系统化监管,实现行为存证和过程管理等措施,提升人员造假门槛和快速识别能力。货权风险还涉及交易合同、支付、查封执行等其他货权风险点有关,这些问题也占抽样案例的一定比例,但并不属于货权风险的典型问题,则不在本次研究中详细分析。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第二篇行动指南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一、货权管理在供应链业务中的定位通过司法判例的研究,研究组高度还原了市场的一个模糊认识,那就是大宗商品贸易和动产融资领域中一货多卖、重复质押的风险一直存在,而且货权风险往往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一旦发生货权风险往往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严重的还可能影响公司的生死存亡。同时,通过司法判例的研究,也给供应链企业一个明确的提示:供应链企业要对自己业务中涉及的货权进行主动管理。“十不准”政策出台后,供应链企业的贸易业务需要紧扣真实场景,而货权管理关乎贸易之实,在贸易活动中扮演着核心的、实质性的角色,对贸易的顺利进行、风险防控以及各方权益保障至关重要。清晰、有效的管控货权是防范虚假贸易的重要防线,通过严谨的货权管理制度,可以确保货物的真实存在、权属清晰、流转有序,货权管理能够形成有效的证据链,这是货权确权的底层逻辑。因此,供应链企业在开展贸易业务中,应该高度重视货权管理,通过本研究报告,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供应链企业应该可以系统性的了解货权风险防控的要点,才能做到不因无知而误判,进而做实贸易。很多供应链企业能够充分认识到货权管控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普遍出现“重审批,轻业务管控”的问题。而货权管理贯穿于供应链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之中:在采购阶段,通过签订合约明确货权转移条款;在物流仓储阶段,实现的货物(权)交付环节;委托加工和智能工厂相关业务中,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货权管理同样重要,通过物料领用、在制品流转、完工入库等环节的严格控制,确保货权随生产流程的推进而有序转移;对于委外加工、联合生产等复杂情况,需明确各方货权责任,防止货权混淆或流失;在经销环节中,商品交付是确定货权转移的重点环节,也是结算或应收账款形成的关键节点。除此之外,公司法务在合同审核、纠纷处理中,需关注货权条款的合规性、严密性;项目审批在尽职调查中,需核实货权的真实存在、权属清晰,评估货权风险。由此看来,货权管理需要落实到组织、岗位设置、日常作业的各个环节,供应链公司做好货权管理,需要根据业务场景通盘考虑,从组织落实与机制保障上做到位。根据研究组调研,不少供应链企业的业务发展迅速,团队扩展和各方面能力自建速度跟不上业务扩张速度,随之而来的合规、风控和业务管理压力较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供应链企业可以采取“自建能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力”与“借力补强”并举的方式。根据司法判例研究可以看出,货权管理的关键点在于公司按照货权确权的思路制定相关的规则,以及最后规则实施的证据掌握在公司手中,而如果规则清晰的情况下,可以依托行业相关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生态中的各类配套服务来实现“借力补强”。研究组深入研究司法判例,就是通过分析货权风险纠纷,为市场理出相对标准化的货权确权解决方案,为供应链企业能够有效“借力”提供参考依据。二、供应链企业货权确权的实施策略“货权”确权问题之于供应链企业而言,既是业务合规的底线问题,又是风险控制的关键一环,供应链企业开展相关业务,需要围绕货权风险和业务合规,从底层业务规则建设开始,设立“货权风险防火墙”。研究组进行的海量判例研究,是为了从司法实践中归纳出货权风险控制的要点,为供应链企业开展相关业务提供参考依据和思在司法实践中,货权确权的本质需要明确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交易对手货权核查、哪是我的货、货(权)如何交付、谁在替谁实现占有、用什么方式防范第三人。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涉及到多责任主体、多场景,因此供应链企业面临的货权风险复杂程度高。在解决这五大问题的过程中,会面临信息不对称、各环节数字化程度不一、内控与道德风险、风险管理成本等多方面问题。供应链企业最终货权确权是依靠一系列的业务操作和执行证据来实现的,因此在考虑做货权管理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的时候,要有多层次货权管理思维,制度建设与业务流程实施和执行证据反馈要具有对应一致性。供应链企业在了解了众多司法实践经验后,不妨对存量业务做一次从合规到风控的体检,查找货权风险隐患,并通过规制建设、业务流程调整、加强执行和反馈三个层面构建其货权风险的防火墙。由于供应链业务的多样性,在货权确权的底层规则和业务执行之间,隔着场景特性。委托第三方仓储保管货物、物流-厂库交付模式、港口货代业务、委托加工等各类业务场景下,执行货权确权的侧重会有所不同。因此供应链企业要将货权确权的底层规则与业务场景结合考虑来建立业务流程和执行规则。而货权确权是依靠一系列的业务操作和执行证据来实现的,为了确保不发生执行偏差,导致产生货权风险,供应链企业可以考虑建立同类型的业务场景的货权管理SOP(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标准操作程序)。货权管理SOP基本框架包含货物特定化执行规则、货物交付与验收标准流程、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在库阶段货权管理要求、合约条款与单证格式要求、数据与证据管理、权属登记公示机制等。在同类型业务场景内,有完善的货权管理SOP,既能确保货权管理执行的有效性,还能借助市场中标准化服务来进一步降低货权管理的成本。(三)细致分工并锁定证据数据当供应链企业通过业务诊断形成业务场景匹配的货权管理SOP,并且能借助系统工具去实施货权管理SOP时,货权管理的具体工作已经足够标准化,就可以执行更为细致的分工和社会化的协同。在这个过程中,供应链企业作为权利人,可以与市场中相关的法律服务、登记公示服务、司法存证服务、现场管理、技术平台等机构合作,确保最终证据数据能回到权利人手中整合和管控,这将会进一步的降低执行货权风险管理的成本,和企业内控及控制人员道德风险的成本。(四)通过货权确权打开“电子货权”的市场应用空间货权管理是用准确的操作形成的证据链来实现货权确权的过程。在中国货权风险判例研究报告(供应链企业篇)经过业务诊断和货权管理SOP设计后,执行阶段最好是借助系统化的工具来实现,这样能确保货权数据的有效取证、存证和货权的动态管理。一套货权管理系统应该兼具项目动态管理功能和货权权属保障功能,并衔接第三方登记公示的功能,以此实现“通过登记公示劝退善意第三人、通过证据链数据管理防范恶意第三人”的目标。而一旦供应链企业能够有与业务场景结合的货权管理SOP作为指导,能够通过系统工具、证据数据防篡改措施、权利公示与司法存证等方式,这一过程就是形成“电子货权”的过程,也是存货资产数字化的过程。通过系统工具执行货权确权而形成的电子货权,会进一步打开供应链业务中商品存货的交易和融资的市场应用空间。近年来,各地纷纷成立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供应链公司),主动应对“需求不足、预期不稳、供给冲击”,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安全韧性,促进地方产业经济的稳健发展。新成立的供应链企业,常常选择在贸易、物流、仓储、单证处理等价值链的若干节点切入供应链链条,以达到较快获得市场化收入。随之而来是这些供应链企业在各类贸易业务中面临货权风险和业务合规问题。针对这类这些供应链企业的共性问题,研究组通过本报告帮助供应链企业全面认识供应链业务中的货权风险,万联供应链新质发展智库已围绕货权确权问题组织生态合作伙伴,为供应链企业提供包括诊断、咨询、培训、场景解决方案、货权管理工具、作业实施在内的一体化的货权确权解决方案。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