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古今原始资料文献_第1页
第3讲 古今原始资料文献_第2页
第3讲 古今原始资料文献_第3页
第3讲 古今原始资料文献_第4页
第3讲 古今原始资料文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古今原始资料文献

一、起居注与实录二、诏令奏议三、古文书:敦煌文书、吐鲁蕃文书四、档案五、调查报告六、现当代传记、回忆录、纪录片七、文史资料八、年鉴、手册九、报刊、文摘十、统计

从整体上宏观文字记录的历史文献,可分为两大部分,或两大类即原始记录文献与编述文献。原始记录,又称原始资料,在情报学上称一次文献,章学诚称之为“记注”。文史家对特定历史发展过程或专门课题,根据一次历史文献进行有观点、有材料、有体例的文字编述,也就是一般称之为论著的典籍文献,就是二次历史文献,章学诚称之为“撰述”。现存的甲骨文、金文、古文书、档案、记录、诏令奏议等,就是古代的一次历史文献,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所有撰述的史籍都是二次历史文献,例如《二十四史》就是二次历史文献。但是,由于古代大量记注文献的失传,而《二十四史》却以实录笔法转录了许多原始资料,带有浓厚的记注成分,在史学研究中,一般都被视为一次历史文献。

一、起居注与实录

中国古代的国史纂修以帝王为中心,汉以后有专职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称“起居注”,以起居注一类史料为根据纂修的资料长编称为“实录”。这两种文献,从编纂体例看,属于编年体;从性质看,属于资料汇编,是国史修撰之前的资料准备,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一、起居注与实录(一)起居注

起居注,在汉时又称注记,由宫内女史主修。魏晋时,起居注多由著作郎兼修。北魏时,始置起居令史,又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员。隋复置著作郎一人,著作佐郎八人,隶秘书省,掌国史集注起居。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与起居舍人分掌起居注。元代则以给事中兼修。明时专设起居注官。清代则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任,称日讲起居注官。

大清皇室起居注

一、起居注与实录(二)实录

实录是当代人所撰的当代史资料编年,修撰者都是专职史官,既有严格的专业素质,又能接触最原始的重要档案,因之,所引资料十分繁富,也较可靠。而且所记内容十分广泛,除皇帝政治活动外,凡有关军国大事之政治对策、经济措施、各地社会动态等等,都有极详细的记录。这是实录值得珍视的地方。但实录为官修,受当权者的干扰很多,多有曲笔回护,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实录的修撰始于齐、梁时期,但都已失传。完整一代之实录保存至今的,只有《明实录》和《清实录》。

二、诏令奏议

诏令是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民间则一般称为“圣旨”。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是发布重大制度、典礼、封赏的文书;二是日常政务活动的文书。概括起来有制、诏、诰、敕、旨、册、谕、令、檄等。制皇帝颁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玺;诏书是政务文告。“制”和“诏”相比,制书要比诏书级别高些。

诰起初是用以指告诫之文,后用以封赠,明清一至五品的以诰命授予。清代又以诰命特指受封赠的妇人。

敕用以封赠较低级官的一种文书,清代封赠六品以下官或妇人用敕命。明清官吏受封赠的文书统称为诰敕。旨宋以后专指皇帝的意见、命令为旨,一般称“圣旨”。

册帝王封爵的策令,凡立皇后、立太子、封王尊贤都用册书。谕皇帝施于臣下的文书,亦称谕旨、上谕。

令皇帝的命令。

檄古代帝王作征召、晓谕、申讨之类的紧急文书,多插上羽毛,称为“羽檄”(俗称“鸡毛信”),后泛称紧急之类的文书为“檄”。

二、诏令奏议现存重要的诏令奏议有下列几种:《唐大诏令集》一百三十卷北宋宋绶及其子敏求所纂辑。为唐代各朝诏令的总集。可补两《唐书》之不足。部分内容直接涉及到唐代的政治、经济、法律、选举、职官、婚姻制度以及与各族的关系,保存了丰富的资料,是研究唐史的重要依据。《宋大诏令集》二四十卷本书原名《本朝大诏令》或《皇朝大诏令》。共收录宋太祖至徽宗时的诏令3800余篇,是研究北宋政治的重要原始资料,可订补史书之误漏。《两汉诏令》二十三卷此书资料来自三史,故价值不大。但辑录详备,便于参考。清代官辑本朝诏令多种,可为研究清史之参考,不再一一介绍。

二、诏令奏议奏议是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的统称。据刘勰《文心雕龙》的说法,“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可见在较古的时候,章、表、奏、议四者还是有区别的,后来这种区别就逐渐消失了。章体文字久已失传,表体文字大量可见,其内容比较广泛。奏是进的意思,臣下言事称奏事。奏事的文章战国时称上书,如李斯《上秦始皇书》。汉朝称上书或上疏、奏书。疏的本义是条陈,即逐条陈说。如司马相如《上疏谏猎》、枚乘《奏书谏吴王濞》。议对即议政、对策的文章。对策,简称策。《文心雕龙·议对》篇说:“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应举时由皇帝出题目,题目写在简上,故叫策问;应举者按题陈述自己的意见,故叫对策。汉代晁错、董仲舒等都以对策著名。此外还有封事,也称封章,这是一种秘密的奏议,进奏时加以密封,以防泄漏。书说(shuì)包括书和说。书指一般的书信,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说一般是指游士的游说之辞。如苏代《说齐不为帝》,范雎《说秦昭王》。

二、诏令奏议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杨士奇、黄淮等应诏编纂,张溥为序。该书是中国从商朝到元朝的奏议汇编。全书分为君德、圣学、孝亲、敬天、郊庙、法祖、储嗣、宗室、经国、用人、选举、考课、水利、赋役、御边等64门,上自商周,下至元代,凡有关奏议之文,尽量收入。该书辑录包括晏子、管仲、李斯、陈平、贾谊、诸葛亮、魏徵、柳宗元、富弼、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王禹偁、辛弃疾、完颜素兰等名臣奏疏八千余篇。尤其是南宋后期和元代之奏议,史书多未载,甚至宋人的某些奏议在现存文集中也没有,而此书均保存下来,可为研史者参考。该书取材广泛,举凡历代政治得失、典制沿革、用人赏罚,无不收录,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古文书(一)敦煌文书敦煌文书又称敦煌遗书,是1899年住在敦煌莫高窟的道士在第十七号窟藏经洞内发现的,有三万余卷写本和课本,艺术品一千余件。这批遗书是北宋西夏进占敦煌时,由和尚藏入洞中。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与第17窟(藏经洞)入口。王圆箓伯希和Pelliot整理经卷斯坦因Stein三、古文书(一)敦煌文书

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考古旅行时,来到敦煌,取得了王圆箓的信任,被允许进入藏经洞拣选文书。他最终只用了200两银两,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两向王圆箓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这些藏品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从迪化赶到敦煌。他在洞中拣选了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菁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王圆箓藏匿起来的写本,除了卖给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卖给了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罗斯佛学家奥登堡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件文物碎片,收集到大批敦煌写本,还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块壁画,目前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希伯来文粟特文回鹘文于阗文雕版印刷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吐蕃文三、古文书(一)敦煌文书梵文从文字种类上说,汉文典籍为主,兼有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粟特文、梵文等多种文字的抄本。对研究我国北魏至唐宋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古文书(一)敦煌文书

敦煌遗书从时间上说,起于北魏直到宋初,约公元5—10世纪。从内容上说,除大量佛经外,还有经、史、子、集四部的多种抄本写卷,以及宗教俗文学、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敦煌遗书内容丰富,主要是佛教经典,约占90%以上。敦煌佛教典籍,经中外学者的研究,藏有古逸佛经368种,对于丰富佛经内容和佛教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敦煌佛经有多种抄本,可据以校正传世佛经的讹误。此外,敦煌遗书中还有景教经典六种、摩尼教经典三种,以及道教资料,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古文书(一)敦煌文书敦煌遗书中关于历史学和古地志资料,虽然数量不多,但涉及的内容广泛。有些可补史籍记载的不足,有些可订正史籍的讹误。特别是一些有关西北边地的历史地理资料,尤为珍贵。敦煌遗书的古地志著作十余种,有些是关于全国性的区域志,如《贞元十道录》、《诸道山河地名要略》、《唐代地理志》等,大部则为西北边地的地志,如《西川图经》、《沙洲地志》、《敦煌实录》、《沙洲都督府图经》、《寿昌县地境》等。这些珍贵的方志,对汉唐间丝绸之路的研究及西北史地的考证,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敦煌本《大唐西域记》存卷一至卷三,是目前所见到的《大唐西域记》的最古传本。据此以核传本,订正的不妥之处就有104条,有些关系到中亚古史的一些重大问题。此外,敦煌文书中还保存了不少的社会经济史料,诸如户籍、手实、计帐、书信、日记、告身、牒文、诉状,以及在中原地区从未发现的唐代租佃契约文书等,是研究中古土地制度、经济关系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科技史方面,还保存了不少医学、天文历法、数学等内容的写本。古典文学资料有诗、曲子词、变文和俗曲。以敦煌文书为核心的综合研究,已形成国际性的专门学科,即敦煌学。

三、古文书(一)敦煌文书一个世纪以来,我国敦煌学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从公元1909—1924年,是我国刊布和研究敦煌文献的第一阶段,主要成果有罗振玉的《敦煌石室遗书》、《鸣沙山石室秘录》和李翊灼、王仁俊、蒋斧、王国维、罗福苌等人的一些著作。②从公元1925—1948年为第二阶段,以刘复的《敦煌摄琐》和陈垣的《敦煌劫余录》为标志。此外,还有许国霖、王重民、罗振玉、李盛铎、向达、陈寅恪等人的研究著作。③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六十年为第三阶段。主要成果为王重民等人编撰的《敦煌古籍叙录》、《敦煌曲子词集》、《敦煌变文集》,任二北校注的《敦煌曲校录》,商务印书馆编的《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及当代学者的一批著作、论文等。自1982年起,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或国际性的敦煌学学术研讨会。

1983年,以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为标志,敦煌学的研究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研究队伍扩大,组建新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1984),高等院校设立研究机构的有北京大学的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室、兰州大学的敦煌学研究室、西北师范大学的敦煌学研究所等。

三、古文书(二)吐鲁番文书吐鲁番地区古为“车师前部”地,西汉时以“高昌壁”得名,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在今高昌故城。吐鲁番文书就是从西汉高昌郡到唐西州这段历史时期,被高昌居民埋藏在地下的文物的一部分。自1879年至1914年,先后有俄国雷格尔、柯兹洛夫、克列门兹、奥登堡,德国格林威德尔、勒柯克,日本橘瑞超、吉川小一郎和英国斯坦因等人,到这里劫夺了大批地下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吐鲁番文书。现存于国外的吐鲁番文书有“大谷文书”、“斯坦因文书”、“橘瑞超文书”、“敦煌特藏”等。吐鲁番文书是指自十九世纪未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先后由外国探险队、考察家及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古遗址和墓葬中陆续发现的各种文字的古文书,总数在三万件左右。这些文书除大量汉文外,兼有古藏文、回鹘文、古突厥文、粟特文、焉耆·龟兹文,于阗文和梵文等各种语言文字。

三、古文书(二)吐鲁番文书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进行了发掘,先后在阿斯塔那与哈拉和卓两村古墓群进行了十三次发掘,出土有文字碎片五千余件,经过拆剥、拼合,共整理出各种文书二千七百多件。这些文书,从1981年起由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定名《吐鲁番出土文书》,至今已出了七集。文书原件,少量存吐鲁番文物管理所,大部藏新疆博物馆。

三、古文书(二)吐鲁番文书

吐鲁番文书,除少量是直接随葬的衣物疏、告身、契约等外,大部是二次利用,被当作废纸的古文书用来制成死者的服饰,如鞋靴、冠带、枕衾等,或是一些俑的构件,所以多残缺。也正由于此,吐鲁番文书中经卷极少,绝大部分为世俗文书,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所以对吐鲁番文书的研究很快形成了吐鲁番学。研究成果,目前国外的以日本成绩最大,有不少研究书论著、专集问世。六卷七册本《西域文化研究》,可以说是日本学术界对大谷文书的一个总结。国内研究,除刊布《吐鲁番出土文书》外,散见于刊物的论文有近三百篇。研究文集,主要有四种:一、《敦煌吐鲁番研究文集》一集二集,北京大学季羡林主编;二、《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唐长孺主编;三、《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沙知编辑;四、《新疆考古三十年》专题研究《文书研究》,新疆社会科学院主编。

三、古文书(二)吐鲁番文书

吐鲁番文书的主流汉文文书,可归纳为三类:一为官府文书,从高昌郡至唐西州时期各个不同时期的官文书都有,包括辞、呈、启、条、关、属、敕、令等,以及各种官案、文簿、帐目等。二为各种私文书,包括契约、帐目、信札、衣物疏等。三为古代典籍、杂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文书大多有纪年,为研究晋唐时期的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四、档案

档案是政府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某些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并作为历史记录,按一定规律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材料。现代档案还包括技术图纸、有历史内容和价值的影片、录音、录像等。档案在古代又称为文书、文案、案牍、簿书等等。我国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和数量档案是人类历史活动的最原始最真实的记录,因而也是最珍贵的历史文献。我国的历史档案十分丰富。殷代甲骨文就是我国最早的文书档案。到了秦汉时期,文书档案已有了相当的数量,并设置了专门史官执掌。魏晋以后,历代都对档案的收藏管理十分重视。清代正式使用“档案”这一科学名词,今天所能看到的,主要是明清以来的档案。明以前的文书档案,除甲骨、简牍、敦煌、吐鲁番文字中偶有保留外,余皆荡然无存。明清以来的档案,数量惊人。据全国3000个档案馆统计,历史档案总数近三千万卷。四、档案

今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为数有九百万件左右。明档包括明王及其各级政权在行使统治职能过程,形成的各种类别的文件。其大宗在明末战乱中毁于兵火。现在贮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明档案是清修《明史》征集来的,起于洪武,终于祟桢,而以天启、祟祯朝的档案最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档最多、也最完整。时间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直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共305年。清档的内容,几乎包括了有清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民族、外交、教育,以及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许多珍贵资料。此外,秘密结社、反清斗争、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原始文件,也都十分珍贵。内阁大库明清档案

四、档案

民国档案是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各政权、政党、社团及其所属机构和著名人物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民国档案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自然现象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主要由南京临时政府档案、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档案、北洋档案、南京国民政府档案、伪满洲国档案和汪伪档案构成。包括各政权的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中国国民党和其他党派、团体,文教卫生和科研部门,工商企业,外国驻华机构以及著名人物等的档案。

民国档案的文书种类繁多,除通用文书外,还有各部门为数众多的专用文书,载体以纸张居多,也有唱片、照片、电影胶片等。除中文档案外,还有英、法、俄、日等外文档案。民国档案

四、档案

民国档案在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时带走一批,现分别保存在台北国民党党史会、国史馆、总统府机要室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留在大陆的民国档案进行了广泛收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政权中央机关,包括各政党、社团、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和具有全国意义的名人档案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管,计近897个全宗,157万余卷。各政权地方机关的档案分别由相应的地方档案馆保管,数量不等,如甘肃省档案馆存有5.4万卷,辽宁省档案馆存有90余万卷。民国档案

四、档案

地方档案是反映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的第一手材料。这里列举介绍西藏历史档案、巴县档案和孔府档案。地方档案

四、档案

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历史档案初步确认约有300余万件(册)。其中除元、明两代档案外,清代、民国至1959年前的档案数量相当可观,占馆藏历史档案的大多数,这些档案90%以上皆为藏文历史档案。从现今已经整理出来的档案看,馆藏藏文历史档案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的元朝,并历经明、清、民国直到上世纪50年代,时间跨度长达700余年。其内容涵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语言文字、宗教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历算、工艺建筑、科技文学、民俗风情、文化历史,等等。载体有纸质、木质、叶质、骨质、金石、缣帛等;书写用料除藏墨外,部分典籍尚有以金、银、铜、翡翠、珊瑚、珍珠、朱砂等珍品研磨调制后书写的罕迹。这些藏文历史档案年代久远、数量庞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珍贵,可以说是研究西藏社会各方面情况的百科全书。

西藏历史档案

清代巴县档案约11.3万余卷,上自乾隆22年(1757年),下迄宣统三年(1911)年,有仅比较全面记载了巴县的历史,也为研究重庆的城市发展史保存了大量的史料,而且省道府的普发文件和其他州县的来往文件对研究四川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年代之长久,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在全国所存一个县的清代档案中首屈一指,被史学界誉为“一座内容极其丰富的文献宝库”。

四川巴县档案

四、档案

四、档案

孔府档案是山东曲阜孔府留存的孔氏家族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孔府(即衍圣公府)是孔子后裔中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所藏档案起自明嘉靖十三年(1534)迄于1948年7月。内容包括衍圣公封袭,祀典,先贤,宗族事务,家谱编纂,属员、庙庭官员及府内官员的铨选,各项租税的征收,徭役任使,刑讼案件,各种灾情记录及府内庶务文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孔府档案分散在府内各处,设专职官员管理,并立有档案分类目录。目录从明崇祯元年(1628)起,至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止,以千字文编号法编号,分天、地、元、黄、宇、宙、洪、荒8类。其中天字号主要有皇帝登基、大婚、南巡、太后加徽等案卷;地字号主要有先贤、先儒位次,升哲及祭器等案卷;元字号主要有圣庙祀典、各贤儒书院学录博士及后裔讲学、先祠乐制、林庙各户人地亩册籍、修墓等案卷;黄字号主要有皇帝遗诏、御极恩诏、纂修等案卷。此外还有明代几个不连续的单号案卷。孔府档案

四、档案

全档共分28个案类,如庆贺案、宸翰案、祠祭案、承袭案、巡幸案、奉祀案等等。乾隆以后的档案目录不完整,只存零乱抄单。1956年以后,对孔府档案进行了重新整理,将全部档案按时间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内又分袭封、祀典、先贤、宗族、家谱、属员、庙庭官员、府内官员、学录、庶务、租税、徭役、刑讼、宫廷、灾异、文书等。共编目至9200余卷,还有部分卷宗在整理中。孔府档案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财富,它是中国最大家族遗存的、系统地反映一个家族活动的历史记录,是研究孔氏家族的可靠史料,对研究当时社会状况及经济关系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孔府档案四、档案

现代的文书档案是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录,反映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现代档案不是一份一份的孤立文件,也不是杂乱的文件堆积,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体系,有着许多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档案来源广泛、内容丰富。(2)现代档案具有全新的多样的形式。(3)现代档案管理完善,分类编排细密,形成了科学的体系。我国现代档案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革命历史档案,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档案。现代档案

五、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物事或者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所写出来的汇报材料。调查报告是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总结出具有方向性和普遍意义的经验来推动工作。调查报告的类型,依其内容和作用来分类,大体上有四种类型:①总结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②新生事物调查报告。③社会问题调查报告。④揭露事件真象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与新闻报导的异同:二者都是原始的一次文献,但特点不同。

新闻报导,只要求记叙事实真相,是记注体笔法,从史料角度看,价值最高。调查报告有两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二是用事实说话。可以说,调查报告是撰述性的一次文献。

六、现当代传记、回忆录、纪录片(一)现当代传记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因此也称人物传记。在我国,人物传记有悠久的传统,传记通过对人物生动逼真的记述和描写,也从而生动逼真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人情等各方面的历史画卷,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史实。现当代传记主要有自传、传记、评传、回忆录等。自传此体是传主自述的文章。自传有繁有简。传记传主事迹由他人所写,篇幅小的称小传或事略,长篇的称传或传略。评传评传是带有研究性质的高层次的人物传记。评传要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思想、生活和贡献,所写的对象大多是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家、艺术家等。

六、现当代传记、回忆录、纪录片(二)回忆录以追述人物生平事迹为主的回忆录,是现代人物传记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是传记,又不完全是传记,可以是一个生活片断、一个特殊事件、一段故事,也可以是全面记述的生平事迹。全面记述生平事迹的回忆录与自传就没有多大区别。回忆录总是抓住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再现历史事实和人物形象,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六、现当代传记、回忆录、纪录片(三)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七、文史资料文史资料是全国政协和地方委员会的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或文史工作组以及各地文史研究馆所征集、整理、编写、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地方史资料,从而为编纂各地地方史志提供比较可靠的资料。文史资料的产生与发展文史资料的编纂是周恩来同志1959年4月在全国政协专门会议上倡导的。文史资料已成为历史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历史研究和普及历史知识的重要资料来源。

七、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的价值作为历史文献的一个部类,文史资料是属于史料性文献的范畴,它对历史研究和普及历史知识以及社会政治效应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1)可以补文献之不足,匡书刊之谬误;(2)是研究历史、编写史书的重要参考资料;(3)保存了即将失去的大量史料;(4)普及近现代历史知识;(5)具有特殊政治效应。八、年鉴、手册年鉴是一种内容丰富、篇幅适中、时间性强,按年增删出版的工具书,是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以备参考检阅的连续出版物。手册,取“人手一册”的意思,是汇集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资料和经常需要查考的文献资料,供读者在手边随时翻检查阅事实的便视性工具书。我国《宋史·艺文志》曾著录《年鉴》一卷(刘玄),原书早逸,无法知其内容。近代意义上的年鉴是从欧洲传人我国的。1980年以来年鉴编纂出版发展速度很快,类型可分为中国年鉴、世界年鉴、地方年鉴、专科年鉴。下面介绍专科年鉴中的《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是中国史学会《中国历史学年鉴》编辑部编辑。1979年开始逐年出版,是一本资料性工具书,主要反映本年度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状况和成果。《中国历史学年鉴》逐年综合报道和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成果,以及史学界的重要学术活动,为历史学工作者和历史学的爱好者提供了一种比较全面的和带有工具书性质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我国历史学的发展进程留下了一个历史的记录。年鉴

八、年鉴、手册我国体系完备的近代手册也从西方传入,但类似手册的工具书资料读物,早于欧美数百年就出现了。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公元九、十世纪的与类书近似的《随身宝》以及十五、十六世纪的《万事不求人》等就是常识性知识汇编读物,实际上就是古代人使用的手册。元代阴时夫编的《居家必备》、清代石天基编的《万宝全书》也具有手册的性质。手册具有主题明确、实践性强、内容集中精炼,信息量大,查阅频率高,使用灵活等特点。手册的种类除了一般工作手册外,主要可分两类,一类是综合性的,另一类是专门性手册。手册

九、报刊、文摘(一)报刊报纸和期刊的发展与近代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同步的,属于近现代新形式的历史文献。但报纸的起源却很早,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现代报刊的特点报纸是现代社会新闻的重要载体,它的特点是内容新,出版快,数量大,开本大,传递及时,阅读面广,现已成了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报刊

报刊是报纸和期刊的合称。由于最早出现的报纸与期刊比效接近,所以积久成习而合称报刊,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科学研究和社会信息最迅速的出版物和媒介。报刊的起源与发展

九、报刊、文摘(一)报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