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校教育的产生_第1页
第一章学校教育的产生_第2页
第一章学校教育的产生_第3页
第一章学校教育的产生_第4页
第一章学校教育的产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教育发展第一章社会变迁中的教育教育的概述教育的起源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目录第一节教育的概述一、教育的概念

在甲骨文中,“”(教)为左右结构,是一个会意字。左上是“爻”字,左下“”“子”,表示小孩子,右边是一只手持鞭子。意思是教育者强行施压,要受教育者接受。后来演变成模仿。“”(育)为上下结构,《说文解字》:“不顺忽出也,从倒子。”现代医学名“难产”,意即孩子先天具有叛逆性,不好教育。目录第一节教育的概述第二节教育的起源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第一章社会变迁中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概述

从社会发展过程看,教育活动伴随着人类产生和发展,一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育活动,人类可能还停留在类人猿时代,更不用说人类巨大的创造力和丰富多样文明的出现。

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角度看,教育活动是人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教育活动,一个人没有受到来自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的濡染、熏陶、教化,那与一般动物无异,因此,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第一节教育的概述一、教育的概念

最早出现“教育”一词是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辞源》解释“教育”为“教诲培育”。

英语的教育,动词是educate;名词是education,该词源出拉丁语的educat,其意为引导、导引。第一节教育的概述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指自有人类以来就产生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这种教育存在于各种古代生产和生活之中。其定义表述为: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部分。

狭义的教育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和促进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为努力方向。主要指学校教育,但并不限于学校内的教育,如函授教育、远程教育等也属于此类。第一节教育的概述二、教育的结构(一)教育活动过程的结构(内部结构)

教育的结构就是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关系,包括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教育的内部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第一节教育的概述二、教育的结构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或者媒介(如,MOOCs课程),都可称为教育者。(一)教育活动过程的结构(内部结构)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或者群体、组织,他们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3.教育措施。教育的三要素中,教育者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活动均要以教育措施为中介。它包括教育媒介、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教育场地和设备等。第一节教育的概述二、教育的结构(二)教育系统结构(外部结构)教育系统结构(教育的“外部结构”)教育纵向系统的层级之间的比例和相互衔接关系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教育系统的结构由于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不同,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见“教育结构表”)。第一节教育的概述二、教育的结构

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出生至六、七岁儿童的教育,包括学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或称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不限于小学教育,在欧美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高等本科阶段教育也被理解为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通常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这种教育对提高国家民族文化水平极为重要,因此各国在其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都把它定为实施义务教育或普及教育的目标。中等教育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实施中等教育的各类学校为中等学校,普通中学是其主要部分,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中等专业学校包括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类型结构普通教育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教育结构表第一节教育的概述二、教育的结构(二)教育系统结构(外部结构)分类标准具体内容纵向构成关系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横向构成关系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办学形式全日制、半工(农)半读、业余和函授、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等管理体制公办、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办学、私人办学等形式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内容和目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有无组织形式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目录第一节教育的概述第二节教育的起源第一章社会变迁中的教育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第二节教育的起源

教育起源指的是教育的源头,也就是最初的教育活动的形态、来源。关于人类教育的起源问题,教育史上有多样化的观点,其中比较典型的主要有三种:一生物起源论二心理学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一、生物学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等。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harles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他认为,“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他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社会现象,大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便是教育行为,昆虫界也有教师与学生,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是教育的基础。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一、生物学起源论

在野鸭中间,正是母鸭带着一窝雏鸭下水的,开始的时候还特别注意选择浅水区;也正是母鸭训练幼鸭捕获苍蝇、蚊子、和金龟子。母绒鸭则用自己的嘴仔细托着幼鸭,轻巧而又挨个地放到水上;然后,渐渐的把幼鸭引向深水区,教会幼鸭潜水哺鱼。幼鸭如果累了,母鸭就钻入水中驮着幼鸭,小心的送到岸上。

[法]利图尔诺:《教育的起源》,张人杰译,见瞿葆奎、沈剑平选编:《教育学问集·教育与教育学》,第17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一、生物学起源论“生物起源论”者认定,教育是由生物进化而来。动物为了保存自身和群类,就须顺应求生本能并将这种本能传给下一代,这种活动就是教育或者教育的基础。

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一、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它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它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这是一巨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这种观点,在提出之初曾有过较大的影响,但这种学说,将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等同,模糊了人与动物的界限,将人类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二、心理学的起源论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批判生物起源论,提出教育“心理学起源论”。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因而模仿是教育的基础,摹仿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他认为原始社会,儿童是通过观察和使用“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用弓箭射击,如何加工被杀死的动物,如何烹饪,如何编织,如何制作陶瓷。重复的模仿,成功的使失败越来越少,这给予了原始时代的儿童在技艺方面所获得的全部东西。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二、心理学的起源论缺陷把教育等同于无意识的活动,否认了教育的有目的性和有意识性。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是有意识的,是自觉的生命存在,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能动活动,否认了这一点,就是否认了人的自觉的生命活动。其一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虽然有模仿的成分,但却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正是这种社会性,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也使人不断朝着更高的水平跃进。忽视了这一点,就是对人的本质的抹杀与歪曲。其二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三、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产生于社会的生产劳动,所以也称为“社会起源说”。

这是前苏联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是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命题的延伸。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米丁斯基在其著作《世界教育史》中提出: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著名的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三、劳动起源论

人类和一般动物一样,首先面临着生存的重要问题。但人类的生存斗争和动物的生存竞争不同。动物,即使是高等动物,也只能依靠遗传的本能去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完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人类则不同,人类的生存不再是纯粹的适应环境。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三、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从揭示人类的生存和物质生产的关系出发,并把工具的制造作为教育产生的一个显著的标志。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劳动创造了人”的结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按遗传学的观点,不是劳动创造了人,而是劳动选择了人,保留了人。而且人也创造了劳动本身。”劳动是人的属性,人、猿的分化,劳动并非惟一的因素。据此,只有说:人“选择”、“保留”或“创造”了教育。事实上,在人、劳动和教育这三者之中,很难作出源、流之分。不同看法目录第一章社会变迁中的教育第二节教育的起源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第一节教育的概述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历史形态主要指在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变化。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把教育的分为:三现代形态的教育二古代教育一原始教育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

原始人的教育是人类最早期的教育,由于其无明确教育意识,无专门的教育形式,教育的进行主要和生产劳动、生活活动过程本能地、紧密地结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模仿中、在做中学。

原始社会的教育注重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方法是通过参加实际生活引导儿童在应用中锻炼实际的本领。一、原始形态的教育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一、原始形态的教育主要途径游戏、模仿和由做中学由于儿童在童年期缺乏参加实际生活的能力,所以他们的学习一开始则是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行为。解说、训诲和启发诱导长辈的解说,训诲和启发诱导,同样是原始社会中重要的教育方法,这在社会道德的培养方面最为显著。奖励、帮助和鼓舞引导许多原始民族都在教育儿童青年时注意有意识的指导,知道奖励的效果大于惩处,能够把善良的习惯与愉快的后果联系起来,以求其巩固;使不愉快的后果跟随在不善良的行为之后,以求其改正。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劳动过程就是教育过程,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密不可分。在原始社会,教育原与生产劳动直接联系(到了阶级社会才分离开来),并为当时的生产服务。

由于原始社会不存在剥削、压迫的现象,没有阶级,所以,教育也没有阶级性。教育属于公共性质,是完全平等的。在氏族社会,男女两性间的教育逐渐有所差别,是由于社会劳动的分工所引起的。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社会开始出现剩余产品,从而出现了阶级分化、体脑分工,主要反映了以农业、手工业个体经济为主的小生产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特征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学校教育的产生是古代社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学校教育是形式化教育与非形式化教育的分水岭,它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在奴隶社会萌生有其现实的条件:(一)学校的产生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的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④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③文字的创造发展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教育内容和专门传授知识、技能的社会条件。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在这样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学校产生了。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学校的萌芽,但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则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据考证,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王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据我国《礼记》等书记载,在夏朝已出现了“庠”、“序”、“校”等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了“学”、“瞽宗”、“辟雍”、“泮宫”等教育机构的设立,这些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学校。(一)学校的产生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和兴盛于封建社会,在古代学校几千年发展的历史轨迹里,其特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二)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校已具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1

学校教育对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2

学校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3

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4

教育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施教的组织形式5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知识传授活动和知识分子和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机构。学校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固定的教育场所,使学校有了一个稳定的场地,从而使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二)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校已具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1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由于阶级的产生,学校一开始就被剥削阶级所垄断,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统治阶级控制着教育权,把学校作为培养奴隶主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接班人的场所,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二)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校教育对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2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四书”“五经”,与生产劳动毫无关系。(二)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校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3

在欧洲奴隶社会,出现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斯巴达是一个农业国家,奴隶主为了维持他们的统治,特别重视军事的镇压。斯巴达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雅典是一个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当时雅典提出了以“身心既美且善”的精神作为教人的理想。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中的“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王冠是神学,“七艺”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论证神学的合理性。(二)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校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3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官学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地方官学率先兴起,它由地方官府所办,所需经费来源于官府,西周时的“乡学”即是典型的地方官学。中有官学创于汉,盛于唐,衰于清末,是由封建王朝直接举办和管理,旨在培养各级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

私学起于春秋,是与官学并行、行于民间的教育,中国的私学伴随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二)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4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生产的手工业方式决定了教育上的个别施教形式。在古代社会,教育的形式是个别教育,即一个教师教几个或十几个学生,学生不分年级,教材各不相同,在教学方法上崇尚书本,引经据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等。这种形式适应了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文化发展的要求。(二)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施教的组织形式5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社会是以18世纪末到19世纪世界产业革命浪潮为基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各国进入工业革命的时间不同,各国进入近代社会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同样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变迁,教育受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制约。

关于近代教育起始年代的划分,教育界的争论很多。我们一般认为,欧洲近代教育肇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成熟于20世纪初的美国;而我国的近代教育发轫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1904年“葵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始年代的划分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三、近代社会的教育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洋务运动”为标志。其特征有:(一)我国近代教育的特征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办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类新式学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用性”课程,开设“格物”、“天文”、“舆地”、“算术”、“化学”等。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曾国藩是倡导者,他们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产生的,随后逐步酝酿成“实业救国”思想。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科学教育指导思想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三、近代社会的教育(一)我国近代教育的特征

出于对传统教育的质疑,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并派“志趣远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的聪颖子弟去欧美留学,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还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科技人才。尤其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以后,许多进步思想家将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于教育,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2“广开学校”,创建新式学堂,强调国民教育的重要性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三、近代社会的教育(一)我国近代教育的特征1904年颁布的“葵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制,虽然它里面包含许多“忠君、尊孔、尚公、尚实”的教育宗旨,但它为以后学制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壬子葵丑”学制等,新学制的实施,使中国近代教育进人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各级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3

确立近代教育体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三、近代社会的教育(二)西方近代教育的特征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在英国兴起,手工劳动、作坊生产开始被现代大工业取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三、近代社会的教育(二)西方近代教育的特征

随着机器大生产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日益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既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又掌握一定生产技能的新一代劳动者。

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德国最早在1763年就作出了普通义务教育的规定,英国在1891年在全国实施初等免费教育,当年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就达到90%。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有下列特征:1

扩大了教育对象,初等义务教育开始实施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三、近代社会的教育(二)西方近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与生产,由分离到结合。近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既不是和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也不是和生产劳动完全脱离的,而是处于一种独特的状态:它们既作为两个过程互相独立,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由于大工业生产要求劳动者在从事体力劳动时,发展智力,掌握科学知识,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劳动者的体脑结合创造了条件,而科学知识的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也丰富了教学内容,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成为掌握这些知识的必要手段。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成为历史的必然。2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逐渐紧密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三、近代社会的教育(二)西方近代教育的特征

近代学校教育一经产生,就与古代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差别,科学教育的内容、新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成为近代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形式日趋多样化,在欧洲逐渐出现了“拉丁学校”、“文科中学”、“公学”等等。教育内容逐渐丰富,自然科学的内容如数学、物理、力学、天文、地理等都成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学科。随着受教育人数的大量增加,出现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这与以个别教学为主的古代学校教育相比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还改革了教学方法,革新了教学设备。3

教育内容日益丰富,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应用而生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三、近代社会的教育(二)西方近代教育的特征19世纪以前,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并实行宗教与国家分离的世俗化教育,规定学校可以不进行宗教教学,允许学生不参加学校的宗教教学或课外的宗教仪式。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重视教育立法,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和提供保障。4

国家重视对教育的干预,以法治教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

随着政治民主化、科技现代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当代教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形态和存在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2义务教育3职业教育4高等教育1基础教育5终身教育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

基础教育的“基础”,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教育体制上看,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二是从学生的成长方面看,认为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为获得社会生存和发展而必须接受的最低程度的教育。(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基础教育1

现代社会对其成员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国家将小学和初中纳入基础教育,而高中也越来越成了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即这些教育都成了每个人接受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前或职业教育前的预备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中小学教育概括为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来加强基础教育。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

所谓“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所有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义务教育2

第一,国家指定有关法律强迫儿童、少年在学龄期接受教育。

第二,国家在开办学校、任用教师、供应教材等便利儿童入学的义务。

第三,儿童及少年在学龄期有入学教育的机会。

第四,家长有送子女入学教育的义务。

第五,社会有交纳捐税或集资兴办学校,发展教育的义务。内涵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义务教育2普遍性强制性基本特性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义务教育2(1)义务教育产生与发展

义务教育发端于欧洲。在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德国新教领袖马丁•.路德为了争取人民信仰新教,提倡广设学校,并主张教育机关应该由公费设立,政府有强迫人民送子女入学的义务。西方一些教育史家曾称他为“国民教育之父”。然而,路德提倡并开办初等学校,并不是具有普及教育的思想。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学校法令,规定牧师和学校教师,应将6~12岁的男女儿童的名单造册报送学校;6~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读书;不愿送儿童入学的父母,“应以俗界政权之手强迫其履行这一不能改变的义务”,并给父母以惩罚。一般认为,这是义务教育的开端。自1763年到1819年,德国三次制定法令推行义务教育,德国也因此成为推行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义务教育2(1)义务教育产生与发展

义务教育的大规模实施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大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极为迅速的发展,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科学技术在生产上得到空前广泛的应用。生产的迅猛发展,不仅要求大大增加劳动者的数量,而且要提高劳动者的质量,从事机器生产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因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普及初等教育就成为急迫的问题。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义务教育2(1)义务教育产生与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义务教育的年限进一步延长,全世界义务教育的平均水准为8.63年,其中七大工业国家中,德国为12年,英国为11年美、法、加拿大均为10年,日本9年,意大利为8年。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义务教育2(2)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

我国义务教育的提出,可追溯到20世纪初。“壬寅学制”规定“儿童自6岁起受蒙学4年,10岁入寻常小学堂修业3年。俟各处学堂一律办齐后,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7年教育,然后听其任为各项事业。”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在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古代的职业教育是在作坊里的手工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掌握这种手工技艺,既不需要读写的一般文化知识,更不需要科学技术知识,而是通过模仿和实践中的体验获得。(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职业教育3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职业教育3

第一,随着现代科学和现代生产的发展,使职业教育有了越来越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即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的普通教育水平要求欲望来越高。

第二,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总是和当代的科学水平和职业门类密切相关的。

第三,职业技术教育总是和生产单位及一定的生产劳动实践相联系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职业教育3一、在学校中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

在学校中进行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为两类:主要在普通中学中进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美国、日本属于此类,另一类主要在各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苏联和法国、德国属于此类。二、企业和学校结合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和学校合作共同培训新职工是很普遍的,德国称之为“双重职业训练制度”(双元制),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日本称之为“产学合作”。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职业教育3

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生产工作者有更高的普通科学文化技术水平,因而推动了中学的普及。普通中学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人要走上工作岗位,这样对普通高中的学生就有两个方面的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则不能只掌握狭窄的职业知识,应有从事职业的基础知识,于是就产生了两种趋势: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高等教育4

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会第27届会议(1993年)批准的《关于承认高等教育学历与资格的建议》指出,高等教育包括“有大学或有国家主管当局批准为高等院校的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各类中学后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培训”。(1)入学资格:一般要求完成12-13年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后,获得高级中学毕业证书,方可学习这些课程。(2)学制:理论累计时间,大学学位或同等学力要求4年及4年以上;非大学学历2-3年。(3)文凭类型:大学学位或同等学力毕业证书;非大学学历或同等学力证书。基本特征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高等教育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之上实施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职业性教育,是传授、创造、转化高深知识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一)当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结构终身教育5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从东方到西方,从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这种思潮已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所普遍接受。

终身教育对当代世界教育的实践的影响正越来越清楚的显示出来,教育制度正越来越多地向终身教育的方向迈进。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二)当代教育的基本特征3.教育形态的多样化2.教育的国际化1.教育的民主化基本特征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二)当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所谓教育民主化,就是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特点。1.教育的民主化包括:取消等级制教育制度,给广大民众以受教育权利,实行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主要内容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二)当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教育普及化。普及教育在今天看来似乎很平常,但它在教育发展史上乃至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一个大转折。随着社会向前发展,特别是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普及教育的年限呈现逐步延长的趋势,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已经逐步普及高等教育。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方面投入逐年增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大众化”水平。有些省份甚至已经达到了“普及化”水平。1.教育的民主化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二)当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其次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此外,教育民主化已逐步深入到教育教学过程的内部,强调平等的师生关系,反对强迫学习和强迫纪律,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地主动地发展。1.教育的民主化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二)当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际化”是双向双边的活动过程。一方面是国家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或过程),另一方面是双向度的交流活动(或过程)。2.教育的国际化“引进”就是一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输出”就是一国把本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广到世界,让世界各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本国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国际化是作为一个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跨国合作的动态过程。引进输出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二)当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国际化是当今时代教育的整体特征和历史趋势,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国家之间竞争的全球化为背景,以实现人的国际化为目标,以具体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是不同国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过程。2.教育的国际化第三节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四、当代社会的教育(二)当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多元化是指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