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课程与教学目标_第1页
第4章课程与教学目标_第2页
第4章课程与教学目标_第3页
第4章课程与教学目标_第4页
第4章课程与教学目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课程与教学目标(4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三、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及相互关系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三、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四、板元昂的教学目标分类五、梶田睿一的教学目标分类六、唐文中的教学目标分类七、李秉德的教学目标分类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一、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二、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与要求三、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的方法四、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二、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三、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及相互关系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它可以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具体体现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预期的教育价值。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最宽泛、层次最高,指导范围最广。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其结果需要学生经过漫长的学校教育之后才能逐步显现出来。它是抽象性的、观念性的。培养目标次之,它针对的是一个学段或一种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对教育目的的解释具有独特性、针对性,也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课与教学的目标是最具体的,它的制定必须要考虑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计,反映国家、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期望,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原则性强的特点,对各级各类学校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它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

aim——goal——objective教育目的(教育宗旨或教育方针)。——《教育法》培养目标(又称教育目标)。——《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含:科目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程标准》以上表述以文本的形式分别呈现于《教育法》、《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之中。图4-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外延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1—9年级)课程目标指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结果。案例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牛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7.案例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

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总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案例3: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既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课程与教学目标系统教学目标系统的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小学教学总目标┍━━━━━━┻━━━━━━┑课∶课程∶程目∶目标∶标┍━━┻━━┑┍━━┻━━┑单∶单单∶单元∶元元∶元目∶目目∶目标∶标标∶标┍━┻━┑┍━┻━┑┍━┻━┑┍━┻━┑课∶课课∶课课∶课课∶课时∶时时∶时时∶时时∶时目∶目目∶目目∶目目∶目标∶标标∶标标∶标标∶标教学目标系统图教学目标系统是一个由大小、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如小学、中学)、课程目标(如艺术、社会)、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几个层次组成。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系统的特点

:各级目标之间具有层次性、递进性、融合性。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与教学目标对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课堂教学等具有导向、调控、评价等功能。具体来讲,即第一,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第二,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第三,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第四,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三、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及相互关系不同的课程与教学观会有不同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认为课程与教学目标应该分为行为目标、问题解决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类型。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表意)取向三种类型。也有学者将其分为四种目标取向:见下页。课程目标的基本类型1.普通目标、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按照目标取向分)(1)“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依据一定的哲学思想或政治见解,推演出一般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再将这些宗旨或原则运用于课程领域,使之成为课程目标。“普遍性目标”取向为课程目标设计提供了一般性原则,但它比较模糊,不够清晰。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是将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作为课程所要达成的结果。行为目标以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为指向。如:“能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

“行为目标”精确、具体、可操作,但创造性、个性化目标难以行为化、具体化;行为目标关注可见的结果,可能导致对教学过程的忽视。(3)“展开性目标”取向(或称“生成性目标”取向)斯滕豪斯(L.Stenhouse)认为学校教育过程由四个不同的过程组成:技能的掌握;知识的获得;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思想体系的形成。而行为目标只适合于前两个过程,所以,他主张用展开性目标来代替行为目标。

“展开性目标”取向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展开性目的的实质是从目的的内在性出发来立论的,即课程目标是内在于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于教学情境之中,它不是预设的、外在的。如:“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等展开性目标过于富有理想化而难于操作,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挑战。(4)“表现性目标”取向美国课程专家艾斯纳(E.W.Eisner)也认为行为目标并不能概括所有的课程目标,他将学生的活动分为行为活动、解决问题的活动和表现性活动三类,并相应设立了行为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活动领域(表现性活动)中得到的结果。表现性目标不事先规定具体结果,它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自主性和主动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如:“用不同的物体和方法制造声音,描述自己对这些声音的感受”、“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作品”。“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学生反映的多样性,而不是反映的同质性。但表现性目标运用范围有限。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三、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四、板元昂的教学目标分类五、梶田睿一的教学目标分类六、唐文中的教学目标分类七、李秉德的教学目标分类国外学者的教学目标分类

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运动技能领域目标认知领域目标分类(1956年)——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目标分类(1965)——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运动技能领域目标分类(1972)——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动作、适应、创作(辛普森)认知领域目标分类(1)知识。如记住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领会。如解释平行四边形,什么是底,什么是高。(3)运用。如能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4)分析。如知道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关系,并能分解多边形的面积。(5)综合。如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撰写一篇文章,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如,所有多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三角形来推导。(6)评价。如对某篇文章(小说或诗歌)的写作风格发表评论。(1)知道。主要指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如术语、具体事实、抽象概念、普遍原理等。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记忆。1.10具体的知识1.11术语的知识有关波状运动的短语,哪一个是描述周期的?ABCDE1.12具体事实的知识美国有百分之几的人口居住在乡村?A10%;B20%;C35%;D50%;E60%1.20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1.21惯例的知识为了方便计算,常常用

来表示力。A直线;B圆圈;C圆弧形;D三角形;E立体物1.22趋势和顺序的知识家蝇生活史的几个阶段,其顺序是A幼虫-卵-蛹-成虫.B卵-幼虫-成虫-蛹.1.23分类和类别的知识探讨生命有机体结构的生物科学分支是A生理学;B病理学;C生态学;D解剖学;E胚胎学1.24准则的知识在《物种起源》第二章中,达尔文用来区分少变异物种与多变异物种的准则是:A该物种中个体的数目;B该物种中个体变异的频率;C该物种个体变种的个体数目;D与该物种紧密相关的其他物种的数目;E该物种所能适应的不同气候条件的数目1.25方法论的知识科学家发现新事实是通过____来完成的。A查阅亚里士多德的论文;B考虑各种可能性;C仔细观察和试验;D与朋友教学辩论;E参考达尔文的著作1.30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1.31原理和概括的知识如果一团气体的容量保持不变,那么其压力可以通过___来减少。A降低温度;B提高温度;C加热;D减少密度;E增加密度1.32理论和结构的知识下列项目是一些支持生物进化论的合理的证据,从答案表中挑选出各项目提及的证据所属的类别A比较解剖学;B比较生理学;C分类学;D胚胎学;E古生物学1.不同于早期物种的植物和动物,其渐次变化的形式说明了在至今还活着的有机体中,进化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2.从各种脊椎动物的血红蛋白中提取的正铁血红素结晶体,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3.人的心脏在胚胎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两个心腔()(2)领会。指能把握所学知识材料的意义。三个标志:一是转换;二是解释;三是推断。2.10转化从一种抽象水平到另一种抽象水平的转化当一个导体和磁场的相对运动队电流产生感应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就形成了一个逆向运动的磁场,本原理可用

例子来说明。A磁铁吸引铁钉;B电动机或发电机;C指南针指针的运动;D电铃从一种言语形式到另一种言语形式转化2.20解释下面以段引自托马斯·杰弗逊的就职演说,第二段采自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著的《联邦党人》中的一篇论文,阅读这些引文,旨在识别其中所含的重大争论问题。然后,请你撰写一篇简明扼要的短文,指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材料1……材料2……2.30推断1.数据、图标资料及其问题(略)2.对八年级学生进行一次抽样检查,把获得的测验成绩分布,根据频率用多边形或直方图以及光滑的曲线表示出来,并对照人们能够做出的各种解释。3.移民倾向于居住在离大城市或商业中心区最近的贫民区。最有可能在哪里找到他们的后代呢?(3)运用:指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中。“运用”是以“知识”和“领会”为基础,代表着较高的认知水平。一块长方形土地的长比宽多出20码。如果每边增加20码,那么,这块土地的面积增加了一倍,计算原来这块土地的面积是多少?指出下列哪个是你解得的答案。A20;B30;C35;D40;E上面都不是假如有人去晒日光浴,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最有可能沐浴到强烈的阳光,在中午(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他最有可能沐浴到强烈阳光,这是因为:ABCDE

(4)分析:指能将整体的、复杂的知识材料分解为各组成部分,并能理解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4.10要素分析伽利略由于没有测定极短的时间间隔的工具,他把球放在非常光滑的并不断增大倾斜度的平面上,让球沿着这样的平面滚下来,他是通过这种方法来研究下落物体的加速度问题的。他从所得到的数据中推断出自由落体的实情。下面哪一种情况是该推断中所含的一个假说?A在自由落体中,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B物体以不变的加速度下落;C用斜面观测到的加速度等于自由落体的加速度;D平面没有摩擦力;E…4.20关系分析下列表格展示了某些家庭的年收入与他们接受医疗之间的关系:家庭收入年内没有接受医疗家庭成员的百分比1200美元以下471200—3000美元403000—5000美元335000—10000美元2410000美元以上14结论:低收入家庭的成员,比起高收入家庭的成员的健康状况要好些。下列哪一个假说是结论得以成立所必须的?(1)富庶家庭有较多的钱用于医疗保护(2)需要接受医疗的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接受了医疗。(3)低收入家庭的许多成员无力支付医生的账单。(4)低收入家庭的许多成员常常不去接受医疗。4.30组织原理分析乐曲的一般结构是:(1)主题和一些变奏曲(2)主题、展开和复奏曲(3)主题1、展开、主题2、展开(4)序曲、主题、展开(5)综合。

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加以组合,形成一个知识整体。“综合”强调的是创造能力。5.10进行独特的交流5.20制订计划和操作程序5.30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6)评价

指能对知识材料(如论文、小说、诗歌、研究结果等)或某一方法做出有价值判断的能力。6.10依据内在证据来判断6.20依据外部准则来判断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仃的二维框架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四种知识(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和从低级到高级的六个认知过程(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总计有30个具体类别。新的分类学将学习、教学和评价紧密联系起来,面向教师,面向教学实践,突出其一致性。知识维和认知过程维所构成的二维矩阵中每一种具体结合为教师利用教育目标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落实课程标准提供了便利

盛群力、诸献华:《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9期。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1)接受或注意。(2)反应。(3)价值评价。(4)价值观的组织。(5)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1)接受或注意。指学习者感知到外界刺激,包括意识到某事物的存在。例如:当教师讲解某一历史事件时,学生安静地听着。它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2)反应。指学习者不仅注意到某种现象或活动,而且主动参与,并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和较高的兴趣。例如:自愿阅读规定范围外的阅读材料,学生就教料中的某些历史事件提出问题等。(3)价值判断。指学习者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判断,与“态度”和“欣赏”类似。例如:学生对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或事件,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4)价值组织。指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标准时,形成个人的价值体系,形成价值序列。例如:学生能在不同的参照框架中,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个性化。形成了具有长期控制自己行为的价值体系,即价值与价值体系的个性化。例如:形成自己的历史价值观,并据此审视现实。动作技能领域的分类(1)知觉。(2)准备。(3)有指导的反应。(4)机械动作。(5)复杂的外显反应。(6)适应。(7)创作。

三种目标领域、学习水平及其定义领域学习水平定义认知领域1、知识事实性信息的回忆

2、领会理解的最低水平;提供理解的证据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应用用抽象原理来解决问题

4、分析区分和领会各种相互关系

5、创造结合各个组成部分以形成一个新的整体自在地面对刺激情感领域1、接受自在地面对刺激

2、反应自愿地对刺激做出反应

3、价值判断对刺激形成一种态度

4、信奉一贯地按照内发的、稳定的价值体系行事动作技能领域

1、模仿按照指示和在指导下从事简单的技能

2、操作能独立的地完成一项技能

3、熟练能准确地、自动化地完成一项技能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教授豪恩斯坦(A.DeanHauenstein)在其著作《教育目标的一种概念架构——对传统分类学的整合》一书,着眼于教学系统的结构——功能机制,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的新架构。他将三领域的目标划分为五个层次。认知领域以描述性信息和符号性信息输入为主,具体目标分为形成概念、领会、应用、评价、综合等五个层次。情感领域目标是以处方性信息和符号性信息为输入主,具体目标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展露个性等五个层次。动作技能领域目标以技术性信息和符号性信息输入为主,具体目标分为知觉、模仿、生成、外化、精熟五个层次(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态度2.动作技能3.言语信息4.智力技能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5.认知策略加涅学习目标的层次态度学习态度学习的步骤:①分析学习者是否具备培养某种态度的相关认知信息和认知能力。②分析伴随对认知信息的了解而应产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③分析学习者形成和改变态度后,应能做到哪些相应的行为,即能做什么?动作技能学习第一阶段是分解模仿阶段。第二阶段是整体掌握阶段。第三阶段是协调熟练阶段,最后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言语信息学习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的学习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的获得阶段,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知识获得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第二阶段是保持和巩固阶段。在知识获得之后,新建构的意义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第三阶段是再现或运用阶段。学习者提取新知识,并运用此类知识于相似情境或类似情境中。智力技能学习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学习认知策略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支持认知策略学习的内部条件主要有:1、学习者的原有知识背景。2、元认知水平。3、学习者的动机水平。

加涅、布鲁姆、梅耶等提出的学习结果近似对应关系三、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1.教养目标。“掌握科学知识、形成专业的和一般的学习技能和技巧”2.教育目标。“形成学生的世界观,形成他们的道德的、劳动的、审美的和伦理的观念、观点和信念,形成他们在社会中相应的行为方式和活动方式。3.发展目标。“发展学生思维、意志、认知兴趣和能力。”四、板元昂的教育目标分类理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理科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表目标领域目标层次知识1.命名2.利用技能1.测验2.操作3.建构思维1.认知2.分类3.推理4.综合5.评价态度1.发表2.要求3.动力4.追求5.情操社会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

目标领域目标层次理解1.叙述2.说明能力

观察能力1.指明2.寻找资料利用能力1.分类2.应用3.表述思维能力1.分析2.联系3.推理4.总结5.判断态度1.关心2.共感3.协力五、梶田叡一的教育目标分类

目标类型达成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认知领域知识,理解等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等发现等情意领域兴趣,爱好等态度,价值观等感触,感动等动作技能领域技能,技术等熟练等技术成就等梶田叡一的教学目标分类1.基础目标(达成目标)这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具体知识的能力。它是任何人都应达到的教学要求。2.提高目标(向上目标)这是要求学生向某个方向不断深化、不断提高、发展的指标。3.体验目标这类目标不是以学生中产生的某种行为变化为目的,而是以产生特定的内在体验、感受为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话和分析学生习作等来了解学生这种内在体验到达的程度。以上三类目标中都包含认知、情感和精神运动领域的一系列目标,并有具体到达要求。三类目标相互渗透、互为表里、互相交叉发挥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梶田叡一提出的教学目标按内容和形态的分类,把它们结合起来可以得出下列几种亚目标

国内学者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研究唐文中《教学论》的教学目标分类观:二维分类李秉德《教学论》的教学目标分类观:三维分类山东烟台的教学目标实验研究。(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上海青浦县的教学目标实验研究(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或马云鹏教材,P86-88)六、唐文中的教学目标分类唐文中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中主张,教学的基本任务可以从两条线索去理解:一条线索是从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去理解,教学的任务应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几方面的任务;另一条线索是从教学具有的价值和功能方面去理解,教学的任务应该包括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使学生获得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行为习惯几方面的任务。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张关于教学基本任务的二维明细表。内容如下表(见唐文中教材)。表2-6唐氏的教学目标分类表

从三个主要的维度对教学的一般目标进行分类:1.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简称德智体美劳;2.教育教学所要形成的学生个性心理要素。包括知识、能力(智力、能力、创造力)、价值(理智的、道德的、审美的)、情意(情感、动机、态度、意志)和行为(动作技能、行为规范、行为习惯);

3.教育目标的各部分和学生个性心理各要素的发展水平。通过从以上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就可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三维立体结构(见李秉德教材)七、李秉德的教学目标分类教学目标分类至少应该从下来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教与学的水平,即记忆水平、说明性理解水平和探究性理解水平等;第二,教与学的行为,按照通常的认识,它应该包括让学生获得识、应用知识和教学评价这三种;第三,为使教学目标更为具体实用,应当结合详细的教学内容加以阐明。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三维结构模式:教学水平(3级水平)X教学行为(3种行为)X教学内容(如教P86图4-2-1所示)。八、青浦的教学目标分类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一、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二、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与要求三、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的方法四、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1.对学习者的研究学习者身心发展水平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五个层次泰勒的分析:健康、直接的社会关系、社会—公民关系、消费者方面的生活、职业生活、娱乐活动。2.对社会的研究(1)研究“现存社会需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需求”。泰勒关于社会生活领域的划分: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公民。(2)明确区分“学校课程能够满足的社会需求”和“学校课程只有通过社会上其它各种机构的合力才能完成的社会需求”。(3)重点突出,区分层次。3.学科的发展

学科知识领域及其发展。典型的学科知识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如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人类学等);人文科学,等等。获得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学科知识及其逻辑体系,包含: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探究方式、学科发展趋势、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课程编制时对学科专家提问:“你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儿童的教育有什么贡献?你认为这门学科对于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目标的筛选问题:为什么筛选,过滤什么?两个筛子:

教育哲学与学习心理学

流程图如下:来源1学生来源2社会生活来源3学科专家尝试性的一般性的教育目标筛子1:教育哲学筛子2:学习理论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目标筛选与整合需要考虑问题:考察课程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程度。关注课程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协调各类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二、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与要求(1)确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2)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要三者是怎样的关系?课程开发究竟应以什么为基点?(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在“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等取向之间作何选择?怎样处理这几种目标取向之间的关系?(4)运用“需求评估模式”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多种人员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评估,以便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并确定各种需求之间的先后顺序。其步骤为:系统阐述试验性目标,确定优先的目标;判断学生达到每一种课程目标的可能性;根据目标优先顺序编制明确而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系。主题发言:我国新课程目标设计有哪些变化?设计教学目标的一般步骤①钻研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分析教材的内容。②分析小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寻找教学起点)对小学生社会特征的分析对小学生预备技能的分析对小学生目标技能的分析③确定小学教学目标分类。④列出综合性教学目标。⑤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三、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的方法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表述目前主要有认知观的描述方法、行为观的描述方法和内外结合法。认知观的描述方法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教学目标,通常适用于表述概括性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以及无法行为化的教学目标;行为观的描述方法强调用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内外结合法主张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来描述教学目标。“ABCD”模式学习目标编写方法该方法认为明确的行为目标主要包含四个要素:

1.教学对象(A,即Audience),是指学习者,是行为的主体。

2.行为动词(B,即Behavior),它是教学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

3.行为条件(C,即Condition),指产生学习行为的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要求。

4.行为标准(D,即Degree),指学生对行为目标所达到的最低水准,用以评定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它可以是定量的或定性的,也可兼而有之。关于行为动词,可参考教材P119-120,或者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第5章.129-130。实例1:通过这一单元共5课时的教学,全班学生都必须学会参照课文例题或其它参考资料在40分钟内独立解答至少10个不同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式,解答步骤和答案的正确率至少达到80%。

实例2:请你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能比较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实例3:在指认和书写中,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和写出10个生字。实例4:中等生至少能够举出3个具体实例说明分数的3个基本性质。实例5: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的口述要具体涉及事情的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实例6:在热胀冷缩实验中,每个实验小组要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填写出实验报告。内外结合法实例实例1:1领会“余弦定理”(一般目标);1.1会画图说明这一定理的条件和应用背景;1.2会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推出这个定理;1.3能叙述“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区别。内外结合法实例实例2:1领会专门术语的含义(一般目标);1.1将专门术语与它所代表的概念联系起来;1.2在新造的句子中使用某个术语;1.3区别术语之间的同异。内外结合法实例实例3:1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一般目标);1.1正确说出植物生长的四个因素;1.2连贯、迅速地说出影响植物生长的各个要素;1.3解释为什么黑暗地方不长青草;1.4设计一个在月球上培育植物的实验。实例4:1掌握装卸和维修××实验仪器的技能(一般目标);1.1能够依次说出该仪器的各个零部件的名称,正确率100%;1.2依次拆卸该仪器,并按正确的顺序重新安装好;1.3能发现该仪器几种常见故障,并能及时予以排除;1.4能正确地说出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各个零部件的功能1.5装卸和维修的动作连贯、协调,没有多余的动作,在10分钟内完成。可以要求全体学生达到前两个目标,那么后三个目标则是对能力较强和有特别兴趣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教学目标制定的偏离与误区把教学目标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含糊、不明确教学目标单一、不全面教学目标缺乏启发性、引导性教学目标忽视了整体性与个性的统一四、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1.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原则2.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3.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4.外显性和过程性相统一的原则5.学科特殊功能与课程整体功能相统一的原则(二)制定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思路(1)根据社会需求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2)根据学生发展需要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3)从课程与教学内容或其载体的逻辑和系统性需要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4)对课程与教学目标各类需要进行整合第一,考察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关注课程与教学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第三,协调各类课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二、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一、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1.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2.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未能完整体现学科发展的需要。3.过于重视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版。9月,新课程在实验区启动实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一、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见教材)二、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一)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二)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三)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三、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具体目标形成体系(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课程总目标又被分为学段目标,学段的划分大致规定在1-3年级、4-6年级、7-9年级。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A(如科学课程):(1)认知性目标(2)技能性目标(3)体验性目标三维课程目标B(如物理课程):(1)知识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课程目标C(如生物课程):(1)知识技能目标(2)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数学课程: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问题:语文课程如何体现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进而给予证明,而是让学生自行先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下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有的说是175度,有的说是178度等,随后老师又让大家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结果大家看到三个角拼在一起底边近乎于一条直线了,这时老师再反问“这说明了什么呢?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证明一下!让事实说话。”同学们在好奇之中随老师一起步入新的一课。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既不是让学生一味自己探索,科学的结论不是光凭几十分钟的自主学习就能得出的;也不是整堂课都在传授枯燥的理论,否则会扼杀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而是先让学生自己“量一量,拼一拼”,进而指引给学生方法和思路。(1)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2)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写、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制订、解决、绘制、尝试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3)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同化):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阐述方式:学习领域+学段。如语文、数学、艺术。学习领域+水平。如体育与健康。目标领域+等级。如英语。主题分级。如化学、生物、科学、历史、地理。语文课程标准(1—9年级)阶段目标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1)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3)科学知识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