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国际贸易新理论_第1页
第5章国际贸易新理论_第2页
第5章国际贸易新理论_第3页
第5章国际贸易新理论_第4页
第5章国际贸易新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

产生的原因:二战后,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与战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相对扩大,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已难作出有力的解释。主要的新理论:可获得性说、熟练劳动说、人力资本说、研究开发要素说、偏好相似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说、原料周期说、规模报酬递增说、产业内贸易说、国家竞争优势说等。第五章国际贸易新理论第一节规模报酬递增说第二节产业内贸易理论第三节技术差距论第四节产品生命周期说第五节国家竞争优势说第六节其他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一节

规模报酬递增说

规模报酬递增说(theoryofincreasingreturnstoscale)也称规模收益递增理论,是克鲁格曼(PaulKrugman)在与艾瀚南(HelpmanElhanan)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985)一书中提出的。

规模报酬递增OQY1QY2QY3YQX1QX2XCIC1CIC2PAE主要观点:规模报酬递增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因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规模报酬递增是因为大规模生产经营,一能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能,更好地组织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提高厂房、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取得内部规模经济效益(internaleconomiesofscale);二能更好地利用交通运输、通讯设施、金融机构、自然资源、水利能源等良好的企业环境,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externaleconomiesofscale)。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intra-industrytradetheory)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differentiatedproducttheory),是当前国际贸易理论最热门的课题之一,该理论博采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研究成果,着重产业内贸易的探讨,即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产业的产品,国际间进行同产业的产品异样化竞争,并认为这是更符合现实情况的国际贸易。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

佛丹恩迈凯利巴拉萨考基玛20世纪70年代中期

格鲁贝尔和劳尔德格雷、兰卡斯特戴维斯克鲁格曼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

主要致力于研究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和趋势,以及在不同类型国家、不同产业中的发展状况及原因

和集团内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于同种贸易类型之内,交易的产品具有较大的异质性。高收入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呈明显的相似性,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相反。欧共体制成品贸易的增长大部分是产业内贸易。高度发达的、类似的工业国之间横向制成品贸易增长迅速。

技术差距、研究与开发、产品的异质性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结合以及人力资本密集度的差异与收入分配差异(或偏好的差异)相结合均可能导致产业内贸易。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从市场的障碍和规模经济的角度揭示产业内贸易的成因。强调规模经济的原因,并认为,各国的生产要素越相似,产业结构的差异便越小,其贸易越具有产业内贸易的特征。产品差异性

各国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的约束和科学技术的差距,必须进行某些差别化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以获取规模经济利益。因此,每一产业内部的系列产品常产自不同的国家。而消费多样化造成的市场需求多样化,使各国对同种产品产生互需求,从而产生贸易。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与不完全竞争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某一产业部门内,各国将各自专于该产业部门的某些差异产品的发展,再相互交换(即开展产业内贸易)以满足彼此的多样化需求。国家间的要素禀赋愈相似,愈可能生产更多相同类型的产品,因而它们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量将愈大。偏好相似发达国家间产业结构相似,它们之间的分工大多是部门内产业内分工。它们收入水平相近,消费结构大体相同,对对方的产品形成广泛的相互需求,所以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量大。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三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产业内贸易指数注意:界定一个产业的范围大小不同,会得出极不相同的B值。界定的范围越大,B值也越大,因为某一产业的范围越大,一国越可能出口该产业的某些差异产品,而进口另一些差异产品,反之亦然。

B=1.0-X-MX+MX与M分别代表属于同一产业的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B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当某一产业产品的进口、出口相等,即X-M=0时,B为最大值1;但当某一产业只有进口没有出口或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即没有产业内贸易时,B为最小值0。工业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第三节

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gaptheory)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innovationandimitationtheory),由波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的。理论内容:技术差距论认为一国在出口方面的优势是由技术优势决定的,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当一国创新的技术为外国模仿时,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将逐渐缩小;随着技术差距消失,贸易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在动态的经济社会,科技发达的国家是不断会有再创新、再出口出现的。重要概念模仿滞后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滞后(imitationlag)时期,全期又分为反应滞后(reactionlag)和掌握滞后(masterylag)两个阶段。反应滞后是指技术创新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他国家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时间。掌握滞后指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新产品进口为零的时间。需求滞后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开始出口新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反应滞后阶段的初期。A国的生产

A国的出口,B国的进口

B国的出口,A国的进口

掌握滞后反应滞后需求滞后模仿滞后

t0

t1

t2t3Q胡弗鲍尔的图形描述B国的生产

第四节

产品生命周期说

产品生命周期说(productlifecycletheory)由弗农于1966年在《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后经威尔斯(LouisT.Wells)、赫希哲(Hirsch)等人不断完善。

内容提要:产品生命周期说是战后解释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先后经历五个不同的阶段,即:①新生期;②成长期;③成熟期;④销售下降期;⑤让与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生命周期特点产品供应的市场比较优势贸易流向新生期新产品研发阶段,生产技术尚不确定,产量较少,无规模经济收益,成本很高生产国本国市场,满足本国高收入阶层的特殊需求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高收入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无成长期生产技术确定并趋于成熟,生产规模随之扩大国内消费者普遍接受创新产品,国外开始模仿消费新产品,国外需求发展新技术尚未扩散到国外,创新国仍保持其竞争优势向外出口成熟期生产技术已成熟,批量生产达到适度规模。研发要素已不重要,产品由R&D密集型变成资本密集型本国与外国市场生产技术扩散到国外,外国厂商模仿生产新产品,竞争加剧;经营管理水平和销售技巧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一般发达工业国有竞争优势向外出口销售下降期产品已高度标准化,国外生产者利用规模经济大批量生产,生产成本降低国外生产能力增强到能满足其需求,开始在第三国市场上以低于创新国产品售价销售其产品创新国渐渐失去竞争优势,品牌竞争让位于价格竞争创新国出口量不断下降让与期创新国的该产品生产急剧下降,R&D要素不重要,甚至资本要素亦不甚重要,创新国又利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丰富的优势进行再创新,开发其他新产品模仿国在创新国市场上低价销售其产品。创新国因完全丧失竞争优势而变为该产品的净进口者,产品生命周期在创新国结束低工资的非熟练劳动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具备这个条件的是有一定工业化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创新国变为该产品净进口者

产品生命周期、竞争优势与贸易流向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某发达国家消费生产t1t2t3t4t5数量O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创新国生产消费生产消费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模仿国-模仿国时间第五节

国家竞争优势说

涵义国家竞争优势说(thetheoryof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文中提出的。

国家竞争优势说的核心是“创新是竞争力的源泉”。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一国的竞争力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的能力高低。国家的作用随着竞争的基础愈来愈转向创造和对知识的吸收而不断增强,国家竞争优势通过高度地方化过程得以产生和保持,国民价值、文化、经济结构、制度及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均有助于竞争的成功。竞争优势的四个方面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及支撑产业要素状况要素状况——指适于一国在某一产业竞争中获胜的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指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及其健康程度。相关和支撑产业——指企业所有相关产业及供应商的竞争能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指资助或妨碍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国内环境。竞争优势发展的四个阶段阶段竞争优势与发展动力1.要素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的要素禀赋优势,即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2.投资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优势。大量投资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产品竞争力3.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研究与开发4.财富推动阶段创新竞争意识明显下降,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推动力对国家竞争优势说的评价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弥补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的某些不足,回答了理论界长期未能解答的一些问题。现实意义:首先,国家竞争优势决定因素系统为分析一国竞争优势的基础、预测其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潜力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分析框架。其次,国家竞争优势说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弥补了以强调静态比较利益、注重现有要素禀赋为特征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再次,国家竞争优势说注重国内需求的重要性,并强调国家在决定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第六节

其他国际贸易新理论可获得性说可获得性说(availabilitytheory),亦称存在性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Kravis)1956年在《可获得性与其对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可获得性商品:指一国能以有利条件,如特殊的资源、先进的技术进行生产的供给弹性大的产品不可获得性商品:是指一国无法生产或即使能生产也必须付出很高代价、供给弹性小的商品

各国对某种商品的获得可能性的不同,亦即供给弹性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拥有可获得性商品的国家将出口这种商品到不可获得这种商品的国家,对某种商品供给弹性大的国家将向对该商品供给弹性小的国家出口这种商品。国际贸易商品熟练劳动说

熟练劳动说(skilledlabortheory)的雏形:1953年,里昂惕夫在解释“谜”产生的原因时,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是其他国家工人的三倍。熟练劳动说的形成:美国经济学家基辛提出这一学说,主要代表作包括:1965年发表论文《劳动技能与国际贸易:用单一方法评价多种贸易》,1966年发表论文《劳动技能与比较利益》。熟练劳动说主要内容1.劳动的熟练程度是不易达到和不能迅速达到的2.劳动的熟练程度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国际贸易又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3.国际资本边际生产力均等化和国际劳动边际生产力非均等化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发达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则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劳动划分出口商品构成原因分析按劳动的复杂程度把企业人员分为八个等级,两大类。第一至第七级分别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技术员和制图员、其他专业人员、厂长和经理、机械工人和电工、熟练的手工操作工人、办事员和销售员,属熟练劳动;第八级是不熟练和半熟练工人,属非熟练劳动。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说(humancapitaltheory)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创立的。该学说用人力资本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的对外贸易类型。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指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本,它是对物质资料投资的结果。

人力资本指寓于人体中的人的智能,表现为人的文化水平、生产技巧、熟练程度、管理才能及健康状况,它是对人力投资的结果,即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结果。人教育与培训可长时间使用的智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初级产品的生产需要较少、较低的人力智能,新兴产业的产品需要较高的人力智能人力资本缺乏,但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人力资本丰富的发达国家出口信息、生物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研究开发要素说

研究开发要素说(theoryoffactorsofresearchanddevelopment)是基辛(Keesing)、格鲁伯(W.H.Gruber)、弗农(R.Vernon)和梅达(W.D.Mehta)等人提出的。

主要内容:研究开发要素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研究开发要素比重大的产品,其国际竞争力也强,而研究开发要素比重较小的产品,其国际竞争力也较弱。偏好相似说1961年,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推出《贸易与变化》一书,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偏好相似说(theoryofpreferencesimilarity)。OABCDαβI1I2商品档次人均收入主要内容:两国经济发展程度愈相近,人均收入愈接近,需求偏好愈相似,相互需求就愈大,贸易可能性也就愈大,两国的贸易量将愈大。因此,林德的偏好相似说似乎较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更适合于解释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现象。

偏好相似与国际贸易

原料周期说

战后,合成代用品不断涌现,原料贸易的流向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1978年,经济学家梅旨(S.P.Majee)和罗宾(N.LRobin)提出了原料周期说。主要内容:梅旨和罗宾将初级原料产品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原料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类国家在原料的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在原料周期的早期,发展中国家凭借其自然资源优势,成为原料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但随着发达国家以先进技术生产合成代用品,使该项初级原料进入后期阶段,发达国家在该原料的合成原料贸易中占据优势,他们不仅减少了初级原料的进口,而且开始出口合成原料。

初级原料产品周期三阶段

阶段特点以橡胶为例第一阶段:“派生需求繁荣”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对原料的派生需求急剧增加,价格急剧上涨第一阶段(1885—1910年),汽车工业发展使天然橡胶价格在1900—1910年的10年间上升了78%,巴西和一些非洲国家供应的橡胶占世界市场61%第二阶段:“供应和需求来源替代”由于初级原料供应来源的增多和使用相对便宜的产品,初级原料价格上升势头减弱;甚或价格下降第二阶段(1910—1940年),传统的供应者逐渐丧失控制世界橡胶市场的能力,到1930年,后起的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控制了世界橡胶市场的92%,期间天然橡胶消费量增加了10倍,价格却逐渐下降第三阶段:“合成代用品和/或研究与开发的介入”研究开发的介入,新的合成代用品的形成或节约使用原料的科学方法的发现,将初级原料推向生命末期第三阶段(1940年至今),人工合成橡胶出现并很快替代天然橡胶,1940年合成橡胶仅占世界橡胶消费量的20%,1962年达50%,1970年已超过70%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上,1962年丁伯根(Jinbergen)首先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用以说明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及其基本思想,建立类似的贸易引力模型,说明产业内贸易流量与流向的决定问题。主要内容:引力模型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利用力学中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