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主要农作物的灌溉技术_第1页
第7章主要农作物的灌溉技术_第2页
第7章主要农作物的灌溉技术_第3页
第7章主要农作物的灌溉技术_第4页
第7章主要农作物的灌溉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章主要农作物的灌溉技术

水利学院农水系7.1概述7.1.1灌溉影响对环境的影响:土壤理化性状、温热状况、小气候、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等对作物的影响:产量、品质7.1.2灌溉方法要求:1)灌水均匀。能保证将水按拟定的灌水定额灌到田间,而且使得每棵作物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水量。常以均匀系数来表示。2)灌溉水的利用率高。应使灌溉水都保持在作物可以吸收到的土壤里,能尽量减少发生地面流失和深层渗漏,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即灌水效率)。3)少破坏或不破坏土壤团粒结构,灌水后能使土壤保持疏松状态,表土不形成结壳,以减少地表蒸发。4)便于和其他农业措施相结合。现代灌溉已发展到不仅应满足作物对水分的要求,而且还应满足作物对肥料及环境的要求。因此现代的灌水方法应当便于与施肥、施农药(杀虫剂、除莠剂等)、冲洗盐碱、调节田间小气候等相结合。此外,要有利于中耕、收获等农业操作,对田间交通的影响少。5)应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得一个灌水员管理的面积最大。为此,所采用的灌水方法应便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使得管理所需要的人力最少。6)对地形的适应性强。应能适应各种地形坡度以及田间不很平坦的田块的灌溉。从而不会对土地平整提出过高的要求。7)基本建设投资与管理费用低,也要求能量消耗最少,便于大面积推广。8)田间占地少。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得有更多的土地用于作物的栽培。分类及适用条件:灌水方法一般是按照是否全面湿润整个农田和按照水输送到田间的方式和湿润土壤的方式来分类,常见的灌水方法可分为全面灌溉与局部灌溉两大类。(一)全面灌溉灌溉时湿润整个农田根系活动层内的土壤,传统的常规灌水方法都属于这一类。比较适合于密植作物。主要有地面灌溉和喷灌两类。1.地面灌溉水是从地表面进入田间并借重力和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壤,所以也称为重力灌水法。这方法是最古老的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主要的一种灌水方法。按其湿润土壤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畦灌、沟灌、淹灌和漫灌。(1)畦灌畦灌是用田埂将灌溉土地分隔成一系列小畦。灌水时,将水引入畦田后,在畦田上形成很薄的水层,沿畦长方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主要借重力作用逐渐湿润土壤。(2)沟灌沟灌是在作物行间开挖灌水沟,水从输水沟进入灌水沟后,在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借毛细管作用湿润土壤。和畦灌比较,其明显的优点是不会破坏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结构,不导致田面板结,能减少土壤蒸发损失,适用于宽行距的中耕作物。(3)淹灌(又称格田灌溉)淹灌是用田埂将灌溉土地划分成许多格田,灌水时,使格田内保持一定深度的水层,借重力作用湿润土壤,主要适用于水稻。(4)漫灌漫灌是在田间不做任何沟埂,灌水时任其在地面漫流,借重力渗入土壤,是一种比较粗放的灌水方法。灌水均匀性差,水量浪费较大。2.喷灌是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并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象天然降雨一样进行灌溉。其突出优点是对地形的适应性强,机械化程度高,灌水均匀,灌溉水利用系数高,尤其是适合于透水性强的土壤,并可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但基建投资较高,而且受风的影响大。(二)局部灌溉灌溉时只湿润作物周围的土壤,远离作物根部的行间或棵间的土壤仍保持干燥。为了要做到这一点,这类灌水方法都要通过一套塑料管道系统将水和作物所需要的养分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并且准确地按作物的需要,将水和养分缓慢地加到作物根区范围内的土壤中去,使作物根区的土壤经常保持适宜于作物生长的水分、通气和营养状况。一般灌溉流量都比全面灌溉小得多,因此又称为微量灌溉,简称微灌。优点:灌水均匀,节约能量,灌水流量小;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能提高作物产量,增强耐盐能力;便于自动控制,明显节省劳力。比较适合于灌溉宽行作物、果树、葡萄、瓜类等。(1)渗灌渗灌是利用修筑在地下的专门设施(地下管道系统)将灌溉水引入田间耕作层借毛细管作用自下而上湿润土壤,所以又称为地下灌溉。近来也有在地表下埋设塑料管,由专门的渗头向作物根区渗水。其优点是灌水质量好,蒸发损失少,少占耕地便于机耕,但地表湿润差,地下管道造价高,容易淤塞,检修困难。(2)滴灌滴灌是由地下灌溉发展而来的,是利用一套塑料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每棵作物根部,水由每个滴头直接滴在根部上的地表,然后渗入土壤并浸润作物根系最发达的区域。省水,自动化程度高,可以使土壤湿度始终保持在最优状态。但需要大量塑料管,投资较高,滴头极易堵塞。把滴灌毛管布置在地膜的下面,可基本上避免地面无效蒸发,称之为膜下灌。(3)微喷灌微喷灌又称为微型喷灌或微喷灌溉。是用很小的喷头(微喷头)将水喷洒在土壤表面。微喷头的工作压力与滴头差不多,但是它是在空中消散水流的能量。由于同时湿润的面积大一些,这样流量可以大一些,喷洒的孔口也可以大一些,出流流速比滴头大得多,所以堵塞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了。(4)涌灌涌灌又称涌泉灌溉。是通过置于作物根部附近的开口的小管向上涌出的小量水流或小涌泉将水灌到土壤表面。灌水流量较大(但一般也不大于220L/h),远远超过土壤的渗吸速度,因此通常需要在地表形成小水洼来控制水量的分布。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地区,其特点是工作压力很低,与低压管道输水的地面灌溉相近,出流孔口较大,不易堵塞。膜下灌膜上灌(5)膜上灌(覆膜灌溉)膜上灌是近几年我国新疆试验研究的灌水方法,它是让灌溉水在地膜表面的凹形沟内借助重力流动,并从膜上的出苗孔流入土壤进行灌溉。这样,地膜减少了渗漏损失,又和膜下灌一样减少地面无效蒸发。更主要的是比膜下灌投资低。玉米灌溉技术玉米栽培管理要求1良种选择2耕作3施肥4田间管理5收获1、硬粒型2、粉质型3、马齿型4、爆裂型5、有稃型1、半马齿型2、马齿型3、糯质型123生育阶段苗期(播种-拔节):30-50天,根系建成为中心,培育壮苗穗期(拔节-抽雄):营养、生殖生长同时并进,促叶、壮杆、促穗分化花粒期(抽雄-成熟):生殖生长为中心,养根保叶防早衰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种子实际上是果实(颖果),俗称籽粒。其形状、大小和色泽多样。千粒重一般200-350克,籽粒颜色有黄、白、紫、红、花斑等。果穗出籽率一般为75-85%;鲜果穗含水量一般为50%左右。

种子的形态结构种子发芽出苗过程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胚根鞘,接着胚芽向上生长突破胚芽鞘,随着胚轴延伸,芽鞘伸出土面。胚芽鞘具有背光性,出土后就停止生长,随即从芽鞘中露出第一片真叶称出苗。

根系的发生与建成根的形态、种类和生长

玉米的根为须根系。初生根系和次生根系。种子发芽时首先长出一条幼根,称初生胚根。初生根的功能是在幼苗生长的l-2周内吸收土壤水分、养分供给幼苗需要。次生根次生根支持根基部叶组,着生在地下稍许伸长的茎节上。本组叶片是从出苗至拔节期逐渐伸长形成的,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主要供给根系生长,故称根叶组。下部叶组,着生在地面以上的数个茎节上。本组叶片是从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雌穗小花分化)伸展形成的,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主要供给茎秆,其次为雄穗生长发育的需要。故称茎(雄)叶组。叶片功能及分组中部叶组,着生在果穗节及其上下几个茎节上。本组叶片是从大喇叭口期至孕穗期伸展形成的,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主要供给雌穗生长发育,故称穗叶组。上部叶组,着生在雄穗以下几个茎节上。本组叶片是从孕穗至开花期伸展形成的,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主要供给籽粒生长发育,故称粒叶组。花与花序雄花序为圆锥花序,由主轴和若干分枝组成,着生若干行成对小穗。每对小穗,一个有柄小穗位于上方,无柄者在下方。雌花序属肉穗状花序,为1个变态的侧枝,由茎节上叶腋中的腋芽形成,由穗柄、苞叶和果穗组成。果穗的穗轴粗大。穗轴节很密,每节着生2个无柄小穗,成对纵行排列,每个雌小穗基部有2片护颖,中间有2朵小花,一为退化花,一为结实小花,有内、外颖和一个雌蕊及退化的雄蕊。开花授粉和结实雌穗抽丝比雄穗晚3-5天风力传粉,远者可达500-1000m

籽粒尖冠出现黑色即可收获籽粒物质来源:叶占63%、茎25%、穗轴12%

玉米的栽培技术一、玉米的种植制度(一)一年一熟制:冬闲土一春玉米。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半山区,气温较低或土壤较瘠薄。(二)一年二熟制:小麦一玉米、油菜一玉米、马铃薯一玉米等。主要分布在低山及丘陵地区水利条件较差的旱地。(三)一年三熟制:以小麦/玉米/甘薯为主体,演化出粮、经、饲结合的三熟三作、三熟四作、三熟五作等多种形式,主要有大麦+小麦/玉米/甘薯+大豆、小麦/玉米/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等。适合于光热条件二熟有余、三熟不足的四川丘陵及河谷地带。播种适时播种

温度10-12℃,墒情,栽培制度播种方式窝播条播育苗移栽施肥

需肥规律

玉米对氮素的需要量最多,吸收磷较氮和钾少。一般每生产100kg籽粒,需氮2.2~4.2kg、磷0.5~1.5kg,钾1.5~4kg,三要素的比例约为3∶1∶2。施肥技术

1.基肥基肥占总肥量的50%左右,过磷酸钙或其他磷肥应与有机肥堆沤后施用。一般每公顷施硫酸铵或硝酸铵75~105kg为宜。微量元素肥料用于拌种或浸种,用硫酸锌拌种时,每1kg种子用2~4g,浸种多采用0.2%的浓度。施肥技术2.追肥

①苗肥一般在幼苗4~5叶期施用。②秆肥又称拔节肥,一般在拔节期,即基部节间开始伸长时追施,约占总追肥量的10%~30%。③穗肥是指雄穗发育至四分体、雌穗发育至小花分化期追施肥料。此时为玉米大喇叭口期,距出穗前10d左右,是决定雌穗大小和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穗肥一般应重施,施肥量约占总追肥量的60%~80%左右,并以速效肥为宜。④粒肥种植密度一般高秆大穗的平展型玉米,每公顷密度52500~60000株,紧凑型玉米67500~75000株。其种植方式有:①等行距单株留苗,一般行距50~65cm,株距20~30cm。②等行距双株留苗,一般行距60~75cm,株距35~60cm,每穴留双苗,苗距6~10cm,相邻2行以错穴呈三角形为宜。③宽窄行,宽行距85~100cm,窄行距30~48cm,株距视密度而定,一般25~36cm,窄行以三角形错穴种植,宽行可以套种其他作物,这种方式种植密度较大,既保证了单位面积总株数,又便于田间操作,适用于肥力较高的土壤种植。田间管理苗期管理苗期生长的特点:苗期是以根系建成为中心,茎、叶等营养器官分化、生长为主的时期,三叶前依靠种子内养分生活,三叶后则以根吸收水分、养分和叶的光合作用供给养分独立生活。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通过促控措施促进根系发育,控制地上部徒长,培育壮苗,达到苗全、苗齐、苗壮,为穗粒期的健壮生长和良好发育奠定基础。

苗期管理措施l.破土防旱,助苗出土玉米播种后,常遇土壤干旱,导致缺苗。亦有播种出苗前遇大雨,引起土面板结,空气不足,玉米幼苗难以出土,故应注意破土及防旱,助苗出土。2.查苗补缺玉米播种后常因种子质量、整地和播种质量、土壤温度、水分以及病虫害等原因造成缺苗,所以,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缺。玉米缺苗在2叶后不宜补种,否则造成苗龄悬殊,株穗不整齐。因此,播种时应在行间增播1/10的种子,或按5%-10%的比例人工育苗。苗龄2.5-4叶时,在阴天或傍晚带土移栽,栽后浇水,覆土保墒。成活后追施速效化肥,促苗生长,提高大田整齐度。3.间苗、定苗为了确保种植密度和整齐度,播种时一般应播超过种植密度l-2倍的种子,因此,出苗后3-4叶期要及时间苗定株。以达到苗匀、苗齐、苗壮。间苗原则是间密留稀,间弱留强。为避免早间苗造成缺苗或晚间苗形成老苗、弱苗,可分次间苗,第一次在幼苗3-4叶时间去过多密集的幼苗。第二次在4-5叶时结合定苗间苗,定苗要掌握定向、留匀、留壮的原则,在一穴内留苗要大小相等,整齐一致,株距均匀。4.中耕除草苗期中耕一般进行2-3次,苗前期可浅耕一次,以松土、除草为主。随幼苗生长到拔节前,再中耕l-2次,掌握苗旁宜浅,行间要深的原则,以促进根系生长,控制地上部徒长。5.水肥管理玉米苗期需肥量不足总需肥量的10%,需求量占总需水量的18%以下。若基肥、种肥以及底墒不足,严重影响幼苗生长,应早施重施苗肥和浇水。穗期管理穗期的生长特点:穗期是茎、叶的营养生长与雄、雌穗分化发育的生殖生长并进的双旺时期。此期玉米开始拔节,同时生长锥开始进入雄穗分化。体内营养物质迅速向茎、叶和雄穗、雌穗输送。所以,穗分化前期光合产物供给茎叶为主,后期逐渐转向雄穗和雌穗。此期是吸收肥水量最多的时期。主攻目标:加强管理,协调水肥供应,达到控秆、促穗,植株健壮,根系发达,气生根多,基部节间短粗,叶色深绿,叶片挺拔有力的丰产长相,才能为穗大粒多打好基础。

穗期管理措施1.追肥

穗期追肥包括拔节肥和穗肥。苗期缺肥、长势差的春玉米,或生育期短的夏秋玉米和未施底肥、生长势弱的套种玉米,拔节肥与穗肥并重。拔节肥促进生长发育,搭好丰产架子。对底、苗肥充足,苗势旺,叶色深的玉米,可不施拔节肥,而在大喇叭口期集中重施穗肥,既攻大穗和穗三叶,又防止基部节间过长而发生倒伏,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2.中耕培土中耕培土要结合追肥进行,一般浅锄利于根系横向分布和下扎,中耕过深伤根多,影响对肥、水的吸收。追肥结合培土,既使肥料深埋,减少养分损失,又利于支持根入土发生分支,对后期水分、养分的吸收。南方多雨或秋旱地区,培土还具有排涝或增强抗旱的作用。培土的时间以追施穗肥的大喇叭口期进行为宜。培土早,根际温度低,空气不足,抑制节根的发生和生长,进而影响玉米产量且抗倒力减弱。

粒期的管理粒期的生长特点:植株抽雄后营养生长基本停止,全面转入开花授粉及籽粒成熟的生殖生长。此时绿叶面积达最大值,籽粒重量的90%-95%靠授粉后叶片光合作用积累,故要求粒期绿色叶面积稳定时间长,根系活力旺盛,植株清秀、健壮不倒。主攻目标:通过促控管理措施防止叶片退黄、根系早衰。保持源流畅通是提高结实粒和粒重的关键。

粒期管理措施1.补施粒肥在早施穗肥或用量不足,出现叶片落黄脱肥现象时,于开花或灌浆期以追肥总量的10%的速效氮肥补施一次粒肥,可起到延长绿色叶面积的功能期,养根、保叶,提高粒重的作用。2.去雄在玉米抽雄散粉前拔除雄穗,让雄穗所消耗的养分、水分转供雌穗的生长发育,可使果穗增长,穗粒数和粒重增加,秃顶减轻。去雄能改善群体光照条件,在玉米螟、蚜虫严重的地区,拔除雄穗可减轻虫害。去雄的时间以抽雄未散粉前进行为宜,过早容易损伤l、2片顶叶,过晚已散粉,降低去雄作用。去雄宜在晴天10-15时进行,利于伤口愈合,避免病菌感染。阴雨连绵天气不宜去雄。去雄可隔行或隔株,去弱留强,去雄不宜超过总株数的三分之一。山地、坡地或迎风面的两行不宜去雄。

3.人工辅助授粉人工辅助授粉宜在盛花期晴天上午9~11时,露水干后进行。可用二人拉绳或竹竿作成的丁字形架推动雄穗或摇动植株,促使花粉散落到花丝上,隔天一次,一般进行2-3次。在花粉量不足或缺乏花粉的条件下,需要从采粉地块一次采集50-100株的混合花粉,用授粉器逐株授粉,隔天一次,连续3-4次,这种方法速度虽慢,但效果好。

4.排水防渍玉米乳熟期降雨过多,田间持水量长时间超过80%以上,或田间渍水,会使根系活力迅速下降,叶片变黄,也易引起玉米倒伏,应注意排水防渍。

玉米的需水与灌水

蒸腾系数: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量。几种主要作物的蒸腾系数:谷子293、高粱322、玉米368、小麦513、燕麦597、马铃薯636、水稻710、豌豆788、蚕豆794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比较高玉米生理需水量定义:玉米一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水分量。一株玉米一生所需要的水分当中98.96%用于蒸腾0.92%作为组成成分0.12%用作反应媒介玉米需水量定义:又叫田间耗水量,指玉米一生所消耗的水分量包括:植株蒸腾量和棵间蒸发量(渗漏、径流)单位:m3、吨、mm玉米耗水量:280~300m3/亩影响因素:产量水平、品种特性、气候因素、土壤条件、栽培技术等产量(公斤/亩)需水量(mm)玉米产量与需水量的关系(郑卓琳等,1992)玉米需水规律苗期需水较少,占一生的18%~19%穗期需水较多,占一生的37%~38%花粒期需水最多,占一生的43%~44%抽雄、吐丝期需水强度最大1.播种至出苗:要求土壤水分含量不能太低,田间持水量在60~70%。这段时间占全生育期的10%左右,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2.4%。2.幼苗期:苗期以生长根系为主,要求水分不要太多。这段时间占全生育期的30%左右,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19%。田间持水量在60%较合适。3.拔节孕穗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占全生育期的20%,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25%,田间持水量在70~80%。4.抽雄开花期:这段时间占全生育期的10%,需水量占的31.6%,田间持水量80%,是玉米一生对水分的要求最高时期,故该时期为玉米水分临界期。这时水分不足,就易造成授粉不良。5.灌浆成熟期:占全生育期30%,需水占22%,田间持水量75%。高产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需求(郑卓琳等,1992)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干旱的反应苗期、灌浆后期对干旱反应不敏感吐丝对干旱反应最敏感离吐丝期越近对干旱反应越敏感吐丝期是玉米需水“临界期”“开花不灌、减产一半”“前旱不算旱、后旱减一半”2030405060708012/722/71/812/822/831/8产量(克/株)日期(日/月)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缺水对单株产量的影响(Classen&Shaw,1970)ControlWaterStressSilking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干旱的敏感指数(孙景生等1999)00.20.40.60.81出苗拔节大口抽雄吐丝灌浆蜡熟生育时期干旱敏感指数玉米涝害拔节前怕涝拔节以后抗涝性较强播种至三叶期对涝害最敏感(芽涝)玉米灌溉技术

(一)灌溉时期播前灌水大喇叭口期灌水抽穗期开花期灌水粒期灌水底墒水春玉米:播前灌溉套种夏玉米:麦黄水(麦收前10~15天)免耕播种夏玉米:蒙头水(播后灌溉)作用:保证正常出苗2大喇叭口水方式:常结合穗肥进行作用:促进果穗发育、促进小花分化干旱危害:雄穗抽出困难、造成雌雄不协调(卡脖旱)3开花水时间:抽雄吐~丝期灌溉作用:保证正常授粉和受精、减少籽粒败育、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干旱危害:花粉活力低、花丝活力下降4.灌浆水时间:籽粒灌浆期间灌溉作用:保证籽粒正常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干旱危害:粒重降低华北地区常常出现秋旱灌水方法

漫灌:受地形限制沟灌:破坏玉米垅型垄灌:使水分充分滋润根系喷灌:采用喷水机(电动、水动)砂土——20㎜/h砂壤土——15㎜/h壤土——12㎜/h粘土——8㎜/h滴灌灌溉定额根据作物生育时期需水量和土壤含水量来确定阶段灌水量。一般要求阶段灌水量与原土壤持水量之和不超过土壤计划层内持水量的范围。阶段灌水量㎜/亩=1.5(土壤持水量%-灌前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土壤计划水层深度×666.7

式中1.5是转换系数,1.5㎜降水=1m3/亩玉米的排涝玉米不同生育期耐淹能力和抗湿能力不同,在雨季高峰期要加强沟渠的检查和疏通,保证退涝能及时排出。排水作用1.保证根系呼吸所必须的气体环境。2.使土壤速效养分充分供应。水多,氧少,好气微生物活动受限。3.减少土壤的酸度。水多,好气微生物少,嫌气微生物多,酸度增加。4.减少土壤有毒物质的产生。嫌气微生物分解出有机酸、H2S等毒物质。排水方法在垦区主要是采用条田的方法。小麦灌溉技术

小麦生产概况小麦在世界上分布极广。其中,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栽培面积占世界总栽培面积的90%,非洲由于干旱小麦面积很少,赤道附近只能种在3657米以上的高度。世界栽培小麦主要是冬小麦,与春小麦的面积比例约为3:1。春小麦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约占世界春小麦总面积的90%。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国同世界主要农作物生产比较

(2000年平均单产比较)

(单位:kg/ha)小麦的栽培管理要求1土壤2需肥特性3需水特性小麦的生长发育一)种子发芽1)种子活力–发芽率、发芽势发芽率=(7d内发芽种子数/供试种子数)100%发芽势=(3d内发芽种子数/供势种子数)100%2)品种特性–休眠期的差异3)环境因素—水、氧气(田间持水量以70-80%为宜)温(1℃<下限;最适15-20℃;上限<30-35℃

根系的生长小麦的根系是须根系,由初生根(又叫胚根、种子根)和次生根(又叫节根、不定根)组成。在种子发芽时先长出一条主胚根,随后在胚轴基部两侧长出l-2对初生不定根。初生根的数目,一般多为3-5条。次生根在主茎和分蘖的基部节上长出,一株小麦次生根数目,多的70-80条,少的10多条,因品种类型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异。影响根系的因素1、温度2℃<下限;最适15-20℃;上限<30℃2、水分田间持水量以60-70%为宜3、光照根冠比随光强增而上升4、肥料N、P、K配合施用能促进根系生长偏施N肥叶蘖过旺,根系生长减弱5、土壤通透性CO2或H2S等还原性产物积累过多可造成根系中毒。

分蘖是小麦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分蘖不仅直接构成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产量,而且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以协调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分蘖俗称“发蔸”,可分为胚芽鞘分蘖和分蘖节分蘖,而分蘖节分蘖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分蘖

影响分蘖的因素1、温度3-4℃<下限;最适13-18℃;上限<19℃2、水分田间持水量以70-80%为宜3、光照光强增大分蘖力增强4、肥料N、P配合施用能促进分蘖发生5、品种6、措施播种深度、中耕调节穗分化过程影幼穗分化的因素1、光照短光照可延长小穗小花的分化期光强不足易造成不孕小花2、温度5℃以下持续期较长,花粉发育不良5-10℃穗分化期延长,利于形成大穗3、水分(临界期)田间持水量以70%为宜,水分不足将缩短穗分化期导致穗小粒少,结实率低。4、肥料充足的N肥能促进幼穗分化延长分化期,配合P肥可提高结实率、增加籽粒数影响籽粒形成与灌浆的因素1、开花、授粉

①温度10℃<下限;最适18-20℃;上限<30℃②空气湿度70-80%为宜,<30%影响受精结实③水肥此期代谢旺盛,需要充足水肥供应2、籽粒形成与灌浆①温度12℃<下限;最适20-22℃;上限<25℃②光照籽粒形成时光照不足—库小灌浆时光照不足—源小③水分75%为宜;水少或多----籽粒空秕④肥料N—适量可防早衰,过量则贪青晚熟P、K—促进同化物向籽粒中转移生长状况诊断1、长相弱苗—马耳朵;壮苗—驴耳朵;旺苗—猪耳朵2、长势心叶对比:在最上一片叶则展开时弱苗—心叶露尖很少,壮苗—心叶长度达到前一片则展开叶片长度的一半旺苗—心叶尚未展开,它包裹着的新叶已露尖3、叶色:苗期—N代谢为主叶色显“青”拔节—碳水化合物增多叶色显“黄”孕穗—又以N代谢为主,叶色显“青”花后—同化物的转运与贮存,叶色显“黄”小麦各生长阶段栽培管理一)播种出苗阶段目标:争取出苗早、全、齐、匀,为壮苗增蘖打基础措施:选用良种、处理种子、适时播种、补苗追肥二)分蘖越冬阶段目标:促根长叶、促发分蘖、保苗越冬措施:早施苗肥、冬灌防旱、镇压三)拔节孕穗阶段目标:协调营养与生殖、个体与群体的生长关系,巩固分蘖成穗、增加可孕花数,壮秆防倒。措施:施好拔节孕穗肥,春灌防渍,水肥调控加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