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第1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第1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第1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第1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成就。

——洪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

请思考: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想是什么?第1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至隋唐:宋明时期:明末清初:19世纪末:

新文化运动: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受统治者冷落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魏晋至隋唐: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出现危机宋明时期:吸收佛、道,儒学思辨化,走向成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明末清初:传统儒学思想被批判继承(李、顾、黄、王)19世纪末:利用儒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儒家思想,封建思想受到动摇。(吴虞“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左倾思想泛滥,批林批孔运动。儒家思想遭到批判。改革开放后:继承发展儒家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秦朝: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第13讲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古代思想文化史)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发展:百家争鸣含义背景表现意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儒学独尊宋明时期成熟:理学明末清初批判继承:李、顾、黄、王6“争鸣”指争论和辩难。一、“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百家争鸣?二、“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1、经济:2、政治:3、阶级:4、文化: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发展(物质条件)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政治基础、社会环境)“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人才基础、舆论阵地)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感悟高考深化教材(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10(一)儒家学派三、表现: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二)道家学派(三)法家学派(四)墨家学派11材料1、子曰:“仁者爱人。”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一)儒家学派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12(一)儒家学派1、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尊为“至圣”)(1)政治思想:A、“仁”的思想(核心):“仁者爱人。”三层内容:爱自己的亲人;爱他人;统治者实行仁政方法:“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德治)——民本思想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什么是仁?仁人二“爱人”,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B、“礼”的思想:含义:实践方法:“克己复礼”于社会:

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于个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周礼(具有保守性)C、中庸之道——选修《人物》P22①中庸的含义: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②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③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对待鬼神:

“敬鬼神而远之”你怎样理解他的“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2)哲学思想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④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学校:——创办私学(3)教育思想(5)整理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儒家五经”)(4)伦理观:性相近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感悟高考深化教材(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23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阅读下列材料:24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四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民本)伦理观:性本善2、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尊为“亚圣”)感悟高考深化教材(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2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27伦理观:性恶论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君舟民水3、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重“礼”感悟高考深化教材(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已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

强调:儒家“民本”思想与现代“以人为本”理念有本质区别: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没有现代民主思想意识,而现代“以人为本”则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儒家不受重视的原因:“仁”不适应社会大变革和争霸战争的需要。“礼”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感悟高考深化教材(2014·北京文综·12)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

图8A.《春秋》B.《孟子》 C.《荀子》D.《离骚》(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迎江寺徽州牌坊群涡阳老子庙包公祠图3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32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四: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道家学派阅读下列材料:请思考:老子有哪些思想主张?(二)道家学派1、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客观唯心)朴素辩证法: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帝道)、“小国寡民”评价: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感悟高考深化教材(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④

D.③④2、战国:庄子——继承和发展哲学思想:①道为最高准则,宣扬天道和自然无为②“齐物”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③“消遥”;“无所恃”;(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④天与人“不相胜”,顺从自然。(与荀子相反)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哲理智慧和浪漫主义风格;36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三)法家学派阅读下列材料:请思考:韩非子哪些思想主张?37韩非子理论来源观点主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改革观: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①法、术、势三派②道家思想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发展趋势作用当时受用。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为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三)法家学派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课堂探究: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备受推崇?(感悟高考深化教材(2016·上海单科·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2015·海南单科·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2012·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41墨子(四)墨家学派

阅读下列材料: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请思考:墨子有哪些思想主张?42墨子核心:兼爱

(兼相爱、交相利)

哲学主张非攻尚贤节俭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政治主张:认识论:三表法;逻辑学(四)墨家学派评价: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但不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历代都不受重用。感悟高考深化教材(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2010·海南单科·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 B.法家C.墨家 D.道家44角色转换: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你会用哪一派哪一学说来治理自己的国家?四、“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变革(5)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思想和措施;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中国古代的三种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2)法家提倡“法治”(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往往采用

“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国家稳定后为宜)(动荡年代受重用)(动荡后受重用)王道霸道帝道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刚健自强、刻苦勤劳的精神天人和谐、贵和尚中的思想“民本”与“德治”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优秀的文学、艺术、科技成果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妇女的“三从四德”“八股取士”迷信思想我们怎么样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拓展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13讲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古代思想文化史)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发展:百家争鸣含义背景表现意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儒学独尊背景措施影响宋明时期成熟:理学明末清初批判继承:李、顾、黄、王现实需要思想优势①(土地问题、边境问题与王国问题严重)现实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②汉初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形势的发展);1、现实需要:2、思想优势: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了统治者的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求。一、儒学独尊的历史背景二、儒学独尊的措施

1、兴起措施1)思想上:2)政治上:3)教育上:起用文学儒士参政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中央:兴办太学②地方:郡国学(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③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2、强化措施——科举制——儒学在民间独尊——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儒学垄断教育1)、选官制度的变化2)、确立: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2、强化措施——科举制3)、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A、扩大统治基础,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发展,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

E、阻碍科技发展,导致近代中国科技落后

[难点探究]对当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对后世: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消极积极对后世:其负面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三、儒学独尊的影响原因对儒学态度手段作用目的实质作用秦刚刚统一;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排斥、打击尊崇简单粗暴倡导、劝勉、教化儒学发展陷入低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错误;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D2.(20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题中的话题主要是原始儒学和董仲舒思想关于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到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B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骷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非打倒孔家店不可”

——李大钊

指出以上三段材料是谁的什么主要思想,分析出现这些思想的原因。

材料一是孔子“仁”的思想;

原因: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孔子提出“仁”和“礼”,用以恢复社会秩序。材料二是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原因:汉初为了休养生息,实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材料三是李大钊反儒家思想。

原因:西方民权思想的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辛亥革命的失败,新文化运动的掀起,提出反对旧文化、旧道德。了解历史:汉初的治国思想秦因法而亡吸取秦亡教训,弃法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道家)(道家黄老之学)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材料: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出现了怎样的后果呢?1.经济恢复2.社会稳定3.国力日盛积极:消极(面临问题):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

边境不宁王国问题缓和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理解历史——董仲舒《春秋繁露》

——《汉书•董仲舒传》

1)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2)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d、提出“三纲五常”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既要百姓服从统治,加强了君权又要求统治者爱好百姓,限制君权过度膨胀,同时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迷信色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形成文化专制氛围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b、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发挥“仁政”:轻徭薄赋.◆1、内容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的有哪些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的统一“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解决之道面临问题董仲舒的学说边境不宁诸侯王势力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2、特点:◆3、实质: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②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应批判(唯心主义)加强君权,巩固统一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4、影响:对太学的评价:(1)对教育:(2)对社会风气:(3)对统治基础:(4)对政坛: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性质: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现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阶级(激进派):中国共产党: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中国共产党:

继续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辛亥革命后----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新文化运动前期---全盘否定儒家思想,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后第13讲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古代思想文化史)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发展:百家争鸣背景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儒学独尊宋明时期成熟:理学明末清初批判继承:李、顾、黄、王含义过程影响创立成熟发展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并遭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2)韩愈等人的思想,成为理学创立的先声(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儒学复兴提供条件(4)宋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二、理学的含义

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以儒学内容为核心,吸收佛、道教思想的有益内容,对传统儒学进一步改造和发展。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宋代的新儒学体系,以“理”(或“天理”)为世界本原,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一)、创立:北宋二程等人(客观唯心主义)三、过程1、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源)——核心(客观唯心论)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方法论: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世界观:(二)、成熟:南宋朱熹(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理(三纲五常)是万物的本源(外在),先有理后有气

方法论:1、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2、存天理灭人欲(人性论)理学经典方面: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三)、发展: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①本心是良知,良知就是理(本心是万物的本源)②“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发明本心”(即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反省内心)主观唯心主义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程朱与陆王思想的异同?同:异:都是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是儒学的新形式①从内容看:②从目的看: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前者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客观唯心主义)后者认为“心即理”是主观的(主观唯心主义)①从哲学上看:②从穷“理”的方法看:前者主张“格物致知”;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赏花》假设: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二程说:“天生的。”朱子说:“对,天生的。”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世界本原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①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后世,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1、消极影响:2、积极作用:②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应该加以摒弃。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13讲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古代思想文化史)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发展:百家争鸣背景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儒学独尊宋明时期成熟:理学明末清初批判继承:影响李黄顾表现特点王思考:十七世纪左右,西方在文艺复兴的思想洗礼下逐步迈向近代化;同一时期的中国也涌现了一批先进的思想家,使明清之际成为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那么,明清之交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呢?明代施复的手工工场明太祖朱元璋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思想文化明清科举考场思考:你从这些图片中能得到相关的信息吗?一、背景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1.国际形势:2.国内形势:⑴政治:⑵经济:(3)阶级:⑶思文: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理学日益僵化,摧残人性;西学东渐的局面出现,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工商业阶层队伍壮大(根本原因)(一)、李贽的反正统思想1、内容:⑴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否定存天理灭人欲)⑵反对盲从孔子,否定儒学的正统权威性⑶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倡导个性自由发展⑷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⑸主张男女平等,批判封建礼教二、表现3、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的启蒙思想的先驱。2、著作:黄宗羲

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材料二: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夫治天下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