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货币概述_第1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_第2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_第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_第4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第三节

货币的计量

第四节

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一、货币的起源二、货币形式的演进与发展三、货币的定义及本质货币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但在货币的起源问题上,却众说纷纭,存在争议,由此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货币起源学说。图片来源:

一、货币的起源

(一)货币起源的种种学说

1.先圣创造说

2.货币国定说

3.自然产生说

4.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1.先圣创造说法国经济学家N.奥雷斯姆认为,人们在物物交换中常常产生纠纷和争议,聪明的人便发明了货币,因此货币是被发明出来的便于交换的人为工具。2.货币国定说代表人物(1)亚里士多德的思想(2)鲍鲁斯的货币国定思想

(3)巴本的货币国定思想(4)德国的克拉普、彭迪生的思想观点:认为货币是国家创造的,货币的价值及其购买力和支付能力,完全是由国家赋予的。3.自然产生说(1)亚当·斯密的思想观点:货币不是由国家随意规定、随意取消的,而是在交换过程中自发产生,是聪明人为克服直接交换的困难而协商出来的。

(2)司马迁的思想观点:货币是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自然产生的,随着农、工、商三业的交换和流通渠道的畅通,货币和货币流通便应运而生,随之兴盛。4.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古今中外有各种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因停留在对现象的解释上,局限性较大.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观察问题,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破解了货币之谜。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续)(1)从逻辑的线索——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下,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与货币产生的关系:

☆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

☆交换是解决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方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体力、脑力耗费)(凝结)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劳动在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价值共同的质劳动产品凝结着抽象的劳动交换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续)(2)从历史的线索——马克思把交换过程浓缩为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货币从萌芽到形成的过程。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扩大的价值形式;③一般的价值形式价值

货币形式。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2、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的价值形式4、

货币形式基本结论

首先,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是随着商品和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的。★其次,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发明、人们协商或法律规定的结果。★再次,货币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二、货币形式的演进与发展

(一)货币的形式按照载体的不同可分为

有形货币商品货币非商品有形货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无形货币:电子货币(例如:纸币或塑料制币)二、货币形式的演进与发展(续)(二)按货币价值与载体的关系商品货币(足值货币:包括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不足价值的可兑换货币)现代信用货币(不足价值的不可兑换的债务型货币)

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它是指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相等的货币,其货币面值等于其币材价值。商品货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来充当的货币。如:龟壳、海贝、蚌珠、农具、皮革等,其中时间较长和影响较大的有贝币和谷帛。实物货币(续)

实物货币的缺陷:(1)体积笨重,不易携带、运送;(2)不能分割;(3)不易保存。金属货币金属货币:以金属如:铜、银、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包括:称量货币和铸币两种。称量货币称量货币:指以金属条块的形式发挥货币作用的金属货币。称量货币的局限A、重量不等;

B、成色不一;

C、切割不易铸币

A、定义:

指经国家证明,具有一定的重量、成色,并铸成一定的形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B、意义铸币是国家权力、意志的体现。贵金属货币的局限性(1)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与金属资源有限的矛盾;(2)金属货币的诸多不便如:自然磨损运输困难不易分割等代用货币1.定义代用货币:也称为代表实质货币,即代表金属货币的货币。是指在金属本位之下,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并且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属货币的货币,代用货币与金属货币是同生共亡的。代用货币通常采用纸质材料,是一种兑换纸币。

典型形式是早期的银行券。注:当时市面上还有少量政府发行的不可兑现的官票、宝钞,是一种典型的纸币。不是代用货币。代用货币的典型形态

——早期银行券的产生缘由:(1)保证贵金属货币的安全;(2)弥补贵金属资源的不足。做法:将贵金属或贵金属货币存放于银行、钱庄,而银行、钱庄则开具一张书面凭,以证明存款人的权益。如:英国早年的金匠师傅(GoldSmith)出于财产保管而产生的保管凭条(金匠券),当金匠券这种保管领取凭条被用于商品交易的支付时,就发展为银行券。

代用货币的特点(1)材质:多为纸质,系金属货币的替代品;

(2)发行体:商业性金融机构;

★(3)与贵金属的关系:有明确的比价关系,承诺自由兑换;(4)无发行管制:商业性金融机构均可发行

(例如:早期银行券就是由商业银行自由发行)。

优点:

(1)节省了货币的制造成本,满足了交易要求;(2)节省了流通费用,提高了交易效率;▲缺点:

(1)易破损;(2)易造假;(3)信用基础不稳,易“超发行”。信用货币1.概念

2.形式

3.特点

4.信用货币与代用货币的区别

5.缺陷信用货币的概念信用货币指一国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一种信用工具。

信用货币发展的基本线索:商业票据央行钞票存款货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的形式

广义:(1)商业信用货币:商业票据(商业本票、商业汇票)(2)银行信用货币:

A、银行券(典型的信用货币:包括现钞和辅币)

20世纪中后期包括辅币。

B、存款货币——主要指活期类存款资产。

C、部分具有货币性的支付结算工具。如银行本票。

D、电子货币。(信用卡、电子钱包等,是信用货币发展到信息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狭义: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早期代用货币性质现代不兑现的央行钞票现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的特点(1)前提——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2)实质——信用凭证,价值符号

(3)功能——支付结算工具现代的信用货币与代用货币的区别(1)货币制度背景不同

“代”尚处于金本位制阶段;

“信”已实行信用货币本位。

(2)与贵金属的关系不同

“代”与贵金属有固定的比价关系,并承诺自由兑换;

“信”已与贵金属彻底脱钩。

(3)发行管制不同

“代”产生于央行制度形成之前,任何银行均可发行;

“信”仅限于央行或法律指定的金融机构。信用货币的缺陷(1)防伪困难(2)使用过程中的诸多不便如:自动售货机等对纸质货币的低识别问题;找零问题等。电子货币1.定义

指以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为前提,借助卡内集成电路板和互联网作为资金信息储存和转移载体的一种新型货币。

2.主要形式:IC卡型(俗称电子钱包,产生于英国)和网络型(产生于荷兰)

电子货币的分类电子货币分类:按支付方式划分,可分为:(1)“先存款、后消费”的预付型电子货币,如现阶段在我国广泛使用的借记信用卡和储值卡;(2)在消费的同时从银行账户转账的即付型电子货币,如通过ATM机和POS机使用的现金卡;(3)“先消费,后付款”的后付型电子货币,如目前国际通用的VISA卡等贷记信用卡。电子货币的性质

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在信息化时代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虚拟货币,是一种资金信息,所以其本质依然属于信用货币,所变化的只是作为货币载体的形式。纸币

(一个笼统的概念)纸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纸币泛指用纸做的货币。狭义的或本来意义上的纸币,是指国家纸币。纸币的产生:北宋年间就有了纸币流通,此时的纸币称为“交子”,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广义纸币包含:代用货币(即:银行券可兑换纸币)、政府纸币(金属货币流通时一般为不可兑换纸币)以及现代的信用货币(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不兑换纸币)。——从货币材质角度。狭义的纸币,仅指不可兑换的政府纸币,是国家强制力发行、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比如我国在历史上北宋的“交子”、南宋的“会子”、金代的“交钞”、元代的“中统元宝交钞”、明代的“大明通行宝钞”,流通100多年,中国历史上流通最长的纸币。

现在各国使用的货币都集中由中央银行发行,是不兑换的纸币。早期纸币和典型银行券的区别典型的银行券:是持票人可以随时持券向发券银行兑取黄金的银行券。早期纸币:是金属货币流通时,产生于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不可兑换的纸币,由政府发行。(1)发行主体不同“早期纸币”———政府“典型银行券”——商业银行(2)发行的背景和基础不同;“早期纸币”———A、弥补财政赤字

B、满足皇室奢侈的生活需要“典型银行券”——A、弥补自身贵金属货币储备不足;如:银票

B、业务扩大的需要。早期纸币和典型银行券的区别(3)所发行货币的目的、功能和手段不同“早期纸币”——便于交换流通;执行“流通手段”(交换媒介)的职能;强制发行、流通。“典型银行券”——产生于商业信用,便于支付结算;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信用发行(主要通过贴现、信贷等形式发行)(4)与贵金属的关系不同“早期纸币”——通常与贵金属无关。有些国家虽也规定单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但不承诺自由兑换。“典型银行券”——以银行信用为基础,通常与贵金属建立稳定的兑换关系。(5)稳定程度不同“早期纸币”———发行基础不稳,主要借助于政府和法的强制力。后果:过度发行,通货膨胀。“典型银行券”——发行具有“双重保证”,比较稳定。

A、贵金属保证

B、信用保证中国的货币文化灿烂辉煌中国的货币史有3500多年中国的先秦时期,牲畜、兽皮、珠玉、贝币、布帛及金属都充当过货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公元前1500年,商代已有铜贝币

公元前800年,春秋初期已有青铜铸造的布币、寰钱和刀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有鹿皮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公元1023年(宋仁宗天圣元年)建交子务,发行纸币交子.三、货币的定义及本质(一)货币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涵义其主要代表性涵义有三种:其一,常指通货。其二,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同义语。其三,把货币等同于收入。你认为什么是货币呢?(二)关于货币本质的学说

1.货币金属说代表人物:[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产生背景:该学说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即16-17世纪,代表重商主义者的货币观。

观点:①货币就是商品②必须具有实质价值③金银天然是货币。金银≡货币≡财富2.货币名目说(价值符号说)代表人物:[英]尼古拉斯·巴本

(NicholasBarbon1640-1698)

[英]詹姆士·斯图亚特

(JamesSteuart1712-1780)年代:出现于18世纪早期,盛行于18世纪以后。基本观点:与货币金属说相对立:①否认货币的商品性②否认货币必须具有实质价值③认为货币是商品价值符号,是计量单位,没有实质价值,只是名目上存在,其代表价值的大小由国家规定。3.西斯蒙第的财富保存说[法]J.西斯蒙第认为:

货币本身并不是财富,但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要保存财富,交换财富,计算财富的量,货币因此而成为保存财富的一种工具。4.货币职能论现代货币的定义一般表述为:指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被广泛接受的用作支付结算的交易工具。

5.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货币商品论)

认为从货币的起源和逻辑分析的角度来把握本质是最重要的:货币是商品,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思考题:你是如何看待货币的本质的?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马克思货币黄金流通为背景,提出了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执行着五种职能的观点: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他现代货币经济学教科书中通常将货币的职能概括为三个方面:

价值尺度、交易媒介、价值贮藏。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构成了流通中的货币。一、价值尺度

(一)含义:

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的是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货币最主要的职能。(二)主要作用:

依靠货币单位为各种商品和劳务定价,减少经济中的交易成本。(三)价格、价值规律(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规律)、货币单位的概念识记价格: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即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内在决定因素是价值,而外在的决定因素为供求,市场上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价格指数与货币购买力成反比.货币单位:以货币表示的价值计量单位.货币单位与自然单位经历了一致与分离的过程。(四)特点: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用的是观念中的货币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而不需要现实中的货币。二、流通手段

(一)含义: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时发挥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二)两个特征:

1、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并由此引出货币需求量的问题。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转瞬即逝的,它是交易的手段而不是交易的目的。3、货币和商品作价值的对等运动。货币需求量的计算: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3个要素:*价格(P)*待出售的商品数量(Q)*货币流通速度(V).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M=PQ/V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PQ≡MV(三)主要作用:(两面性)1、克服了物物交换的时间、空间和需求上的困难,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的扩大;

2、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卖两个环节,出现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三、贮藏手段

(一)含义:

货币退出流通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则发挥着财富储藏或者说价值保存的职能。(二)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原因: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可随时购买商品。因此,货币在各种财产中流动性最高。

(三)特点货币是否具有贮藏价值的职能,不是取决于它本身是否有实际价值,而是取决于货币代表的名义价值是否稳定。(四)主要作用:

1、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贮藏起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的作用,对物价起到一个自发的调节稳定作用。

2、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贮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由金属货币下的实物窖藏,发展为银行储蓄。但这些信用货币并没有真正退出流通领域,仍计算在市场流通量之中,所以现代的信用货币对整个社会的货币流通量失去了过去那种“蓄水池”的调节功能。而只是对个人起到一个“购买力储藏”的作用。不具有稳定物价的作用。四、支付手段

(一)含义

货币不是直接作为交换媒介,而是以独立的价值形态作单方面的转移。(二)特点

1、执行支付手段的仍然是现实的货币,都是流通中的货币。

2、价值的运动是独立单向的,不同于流通手段职能的价值相向运动。(三)发展

最初产生于赊购赊销的商业信用,之后扩展到商品流通以外的各个领域:纯粹的货币借贷、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工资和其他劳务收支等。使货币收支与商品、劳务的让渡在时间上、数量上不一致;改变了一定时期的货币流通量。(四)主要作用:

1、积极作用支付抵消,节约流通费用;便利了商品交易,加速了资金周转;

2、消极作用使买卖环节进一步脱节,加大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出现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的可能性

*流通中货币与经济对货币的需求

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流通中的货币

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

对流通手段的货币需求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对支付手段的货币需求对保存价值的货币需求

五、世界货币

(一)含义

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是其他货币职能在世界市场上延伸和发展。

(二)特点

1、在金属货币制度下,金属货币以其金属条块形式充当世界货币,直接输出国外用于支付,是一种现金支付。

2、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之下,不是所有国家的货币都能充当世界货币,只有那些价值稳定的、自由兑换的并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硬货币才能充当世界货币。并且是采用银行转账方式的非现金结算。

(三)主要作用1、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2、作为国际间的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外国商品;

3、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用于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等。货币职能一般职能价值尺度

核心(基本)职能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支付手段表现商品价格

实现商品价值

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作为交换价值独立存在

其它职能在世界市场的延伸和发展

货币职能关系

第三节货币的计量

一、

定义二、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三、划分的依据四、主要的几种划分法

货币化的定义所谓货币化,指货币工具或符号的日益增加,即信用工具的货币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流通中的信用工具和金融资产越来越多。换言之,货币工具或符号日益增加。一、定义

货币层次是指金融宏观管理机构为便于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根据流动性程度对金融资产所作的分类。

二、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

便利国家对货币供应量进行监测和调控,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三、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货币性,变现力)是指一种资产具有能够及时变为现实的购买力,而使持有人不蒙受任何损失的能力,即变为现款的能力。优点:

——

能准确把握流通中货币的各种具体形态的运动特性或活跃程度;

——

有利于掌握不同货币构成与其对应商品间的关系;

——

反映央行对不同货币的控制力。四、几种货币层次的划分(一)IMF的划分(二)我国的划分

(三)美国的划分(一)IMF的划分货币现金货币(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M0(流通中的现金),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而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即居民手中的现钞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特点:

1.活跃于银行体系之外,央行报表中称”流通中货币”;

2.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货币,流动性最大、最直接、最活跃。

狭义货币(M1)=银行外通货+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

特点:

1.由于活期存款与现金通货几乎具有同样高的流动性,故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最广泛、直接的明显影响;2.M1是各国央行货币供应量控制的主要对象;3.各种统计中的”货币”,通常指M1

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准货币准货币(QuasiMoney):准货币本身虽并非货币,但由于它们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加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故又称为亚货币或近似货币。一般包括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二)当前中国大陆货币层次的划分

M0

M1

四个层次M2

M3

M0=流通中的现金(Cash)(即:通货)

主币

辅币狭义货币M1(现实流通的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广义货币M2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信托类存款﹢其它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更广义的货币M3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美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最狭窄的货币:M1=流通中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它支票存款(如NOW帐户,ATS帐户等)

M2=M1﹢储蓄存款*(含货币市场存款帐户)﹢小额(10万美元以下)定期存款(含零售

回购协议)﹢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

(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下)﹢调整项

*

美国的储蓄存款专指活期储蓄存款,不包括定期存款美国货币层次的划分(续1)

M3=M2﹢大额(10万美元以上)定期存款

﹢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最低

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上)﹢所有存款机构

发行的回购负债(隔夜的和定期的)

﹢欧洲美元(隔夜的和定期的)﹢调整项

L

=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如储蓄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短期政府债券等

总之,国外各国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虽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即只有M1(现金和活期存款)是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媒介,算作标准的货币。而M1以外的短期金融资产只能称为准货币,它们不能直接充当交易媒介,但是具有潜在的购买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现实购买力,从而对整个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各国央行对货币供应量调控的重点,初期以M1为主,近年来更多国家则从M1转为M2。原因是M2与经济活动关系密切程度更高,且M2不管结构怎么变,总量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央行更易控制。第四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一)概念

货币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二)形成▲货币制度最早是伴随着国家统一铸造铸币开始的。▲较为规范、统一的货币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现存的货币制度可分为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性货币制度三类。(三)构成要素1.确定货币材料;(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了不同的货币本位)2.规定货币单位(名称、值);3.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币、辅币及其规格);4.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偿还能力(有限或无限法偿);5.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的权限与流通程序;6.规定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主币与辅币主币=本位币,指一国规定的作为计价标准和流通媒介的基本通货或主要货币。因此,本位货币又称主要货币,简称主币。辅币:本位币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是本位币的等份.主要提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货币单位的名称以习惯的名称为基础。货币单位名称与货币材料的单位名称开始是统一的,后来逐渐分开。货币单位的“值”,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就是:规定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及成色。英国1816年5月的《金币本位法案》规定:其货币单位名称为英镑,1英镑含成色为11/12的黄金,重123.27447格令(约合7.97克)。在黄金非货币化条件下,货币币值则表现为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

法偿货币(legalmoney):国家在法律上赋予强制流通的货币。◎法偿货币的支付能力分为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无限法偿:是指当用它来支付或偿还债务时,无论支付多少,都不得拒收.有限法偿:是指法律规定某种货币只有有限的支付能力,若一次性支付时超出规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收.美国曾规定:银币10分每次支付限额为10元,铜镍币为25分;

旧中国《国币条例》规定:

5角银币每次支付限额为20元;

1角、2角,在5元以内。

但在向国家纳税和向银行兑换时,可不受此限制。注意:

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问题已失去其意义。央行关注现金货币与存款货币的关系。

★金属货币制度下,主币为无限法偿货币.本位币的实际价值等于名义价值;辅币由贱金属制造,辅币为有限法偿货币.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按名义价值流通。银行券(代用货币)也可以是无限法偿或有限法偿货币。国家对存款货币的支付能力通常不作规定,可以理解为非法偿货币。

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国家已经不对主币与辅币的法偿能力作出规定,因为他们都是不足值的货币。金属货币制度下:主币自由铸造,随商品交易直接进入流通。辅币限制铸造,由国家垄断铸造,随商品交易直接进入流通。信用货币制度下:现金(钞票和硬币)由央行统一发行,存款货币由商业银行派生创造,二者都是通过信用渠道进入流通。货币的发行准备制度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亦称发行保证制度或金准备制度,指国家集中黄金于国库或中央银行以稳定货币的一项保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发行准备的内容——黄金。

金准备的主要功能:

1、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2、作为调剂国内金属货币流量的准备金;

3、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的发行必须有足值的黄金作为准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在货币与贵金属相脱离的情况下,货币发行理论上不需要任何的准备,但是为了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央行往往要保持一些黄金、外汇等储备。二、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

☆16世纪以后国家货币制度的主要类型:货

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②

金属货币制度币银本位制①单本位制金铸币本位制制金本位制③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度纸币本位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④

银本位制指以白银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最初均实行银本位制。十六世纪开始盛行。银本位制的基本内容(1)法律承认白银为货币金属;(2)银币与其它金属货币一样均具备“四自”特点;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3)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银复本位制

1.概念即以金和银两种金属同时充当本位币的货币制度。2.主要内容包括:金、银两种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都具无限法偿能力;都可以自由输出入;都可以自由兑换。实质是价值尺度的二重化。金银复本位是16-18世纪西欧各国流行的货币制度,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典型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形态:

平行本位制(起始形式)金银复本位制双本位制(典型形式)跛行本位制(过渡形式)平行本位制:指金币、银币按市场比价进行兑换;金银同为本位币、金银均可自由铸造与熔化;均具无限法偿能力的金银复本位制度。双本位制:金币、银币按国家规定的固定比价兑换及流通,而不随金、银市场比价变动而变动;金银同为本位币、金银均可自由铸造与熔化;均具无限法偿能力的金银复本位制度。跛行本位制:指国家规定金币能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金、银两种货币都是本位货币,按法定比价同时流通,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这是一种不完整的金银复本位制。在此种制度下,银币实际上已成了辅币。故它是一种不完整的金银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的评价正效应(1)金银两种金属同时充当本位币,币材充足,有利于交易;(2)在典型的复本位制下,由政府确定金银的比价,客观上有利于币值的稳定;

负效应(1)从理论上讲,金银同时充当本位币,与货币的独占性、排它性要求相矛盾;(2)从实践上看,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货币流通秩序的不稳定。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亦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双本位货币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之比与名义价值之比不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又称为格雷欣法则金本位制1.概念

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材料的货币制度。

2.背景

(1)复本位制造成市场和货币流通的混乱;(2)银价波动剧烈;(3)19世纪40年代世界黄金产量激增。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相继发现了大金矿。历史上经历的几种形式

金币本位制——典型的形式

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发达国家派生形式金汇兑本位制殖民地国家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Goldcoinstandardsystem)

指以金铸币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1821年,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的特点(1)自由铸造;国家规定金铸币(重量、成色)为本位货币;(2)自由兑换;银行券和辅币可按其面值兑换金币;

(3)自由输出入;在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之间,两国主币法定含金量之比,即“金平价”是确定汇率的基础。金币本位制的崩溃原因: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购买军需物资及经济危机使得大多数国家黄金流失,金本位制难以维持。(1913年,世界2/3的黄金集中在美、英、法、德、俄五国。)出路: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一些国家试图恢复金币本位,但由于黄金存量分布不均,缺少黄金的国家根本无法恢复金币流通。这样,一种节约黄金(没有金币流通)的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先后出台。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Goldbullionstandardsystem)又称“生金本位制”,指政府不铸造也不允许金币流通,国内只流通纸币、银行券和辅币,而纸币或银行券只有在达到了起兑点方可兑换黄金的一种货币制度。英国在1925年5月首先推行金块本位制,以后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士、等国相继采用。但历史不久在1929年经济危机冲击下,1931年英国首次放弃此制度,到1936年其他国家也相继放弃。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Goldexchangestandardsystem)

又称“虚金本位制”。指国内没有金币流通,也不允许银行券等直接兑换黄金,但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将本国货币兑换成某种外汇,间接地兑换成黄金的货币制度。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最早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殖民地国家,1877年荷兰首先在爪哇实行这种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为了整理币值也推行了这种制度。金汇兑本位制的特点(1)虽规定金币为本位币,但不铸造也不流通金币;

(2)本国银行券等货币符号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同另一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关系,间接地与黄金联系起来;

(3)本国币值的稳定主要通过固定汇率与“钉住货币”保持同步,并将本国黄金外汇存放于国外,通过无限制地供汇来维系此制度。关于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的结论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是极不稳定的货币制度、是不完全的金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