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认知_第1页
第四章社会认知_第2页
第四章社会认知_第3页
第四章社会认知_第4页
第四章社会认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社会认知本章要点*社会认知的概念*印象的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模式*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预言自动实现*归因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分类。根据认知对象的不同,将社会认知大致分为以下四大类:

1.对自我的认知—自我

2.对他人的认知—印象3.对人际的认知—人际关系4.对行为原因的认知—归因

第二节印象的形成与控制一、印象形成(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1.印象。是指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形成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对他人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是社会知认知过程的结果。

2.印象形成。对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人际关系、智力(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理论

比如A者与B者,二者的特征如下:

AB真诚(+3)理解(+3)热情(+3)自信(+1)聪慧(+2)

多嘴(-3)

+5

+41.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AB真诚(+3)理解(+3)热情(+3)自信(+1)聪慧(+2)

多嘴(-3)(加法模式)

+5

+4(平均模式)+5÷4=+1.25<

+4÷2=+2.02.平均模式。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AB特征权数×明显度特征权数×明显度活泼+5×3=+15友好+5×3=+15有魅力+5×3=+15兴趣广泛+5×3=+15吸毒-5×3=-15不整洁-2×3=-6加总

+15加总

+24加权平均值

+l5÷3=+5

加权平均值

+24÷3=+8

结果:B

总体印象分高于A3.加权平均模式。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4.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二、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定义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印象管理:信息的输出,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妆

前妆后印象管理的意义印象管理的意义(二)印象管理策略——自我表现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艾根的技术与卡内基的建议2.特殊策略:逢迎、恫吓、自我太高、显示、恳求(三)我表现的原则:角色获得、相互支持(四)自我表现的影响因素1.交往对象影响2.交往目标3.交往情境第三节社会认知偏差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一)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

实验:他内向还是外向?(Luchins,1957)材料1:吉姆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材料2:吉姆呆板、害羞、内向材料呈现顺序外向(被试判断%)内向(被试判断%)单独外向953单独内向386先外后内7811先内后外1863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a.最初接触陌生人,注意力投入完全充分,此时形成的印象鲜明强烈,对后继信息,注意力游离,信息影响作用下降。

b.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后继信息。第一印象对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先看外向材料,后看内向材料,认为吉姆今天心情不好,才会表现出内向的行为)首因效应的启示:

1.重视与人交往时留给别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

2.防止首因效应偏差。人际交往中提醒自己注意新信息,不要形成不成熟的印象。

(二)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实验:卢钦斯1957年《降低第一印象影响的实验尝试》

产生的原因:1.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

2.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近因效应的启示:1.近因效应有改变第一印象的作用。所以在人际交往中除了要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影响外还要在以后的继续交往中保持始终如一,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如果在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太好,可通过后继的交往活动表现自己良好的一面,以帮助改变第一印象,从而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2.在与人交往中,既要看他的过去更要看他的现在。案例分析:妈妈对孩子说:1.“怎么回来的这么晚,担心我死了。”2.“担心我死了,怎么回来的这么晚。”试析这两句话的意思——孩子的感受?

特别启示:注意说话的表达方式——惩罚之后莫忘安慰如何理解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并行存在的现象?(1)卢钦斯认为,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即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因;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2)也有人指出,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而认知者与熟人或是亲近的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起较大作用。所以近因效应是婚姻杀手,很多人往往因为一点点小摩擦而离婚,就是因为这个在起作用。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的内涵: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H.凯利的实验(1950年):热情:老师有同情心、体贴人、有社会能力、富有幽默感等,冷酷:认为老师严厉、专断

评定特征高吸引者一般吸引者无吸引力者受欢迎性65.3962.4256.31婚姻能力1.700.710.37职业地位2.252.021.70

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下表:戴恩的实验:外表吸引力社会认知中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遍倾向:

——一俊遮百丑,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惊讶于明星的丑闻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通过晕轮效应这一途径建立起来的有关别人的印象,是最迅速、最经济的途径,使人们尽快适应外部多变的世界。但在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以全面的观点去看人。

预言自我实现效应(自我实现预言,也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

最早提出者:罗伯特•默顿

系统研究者:W.I.托马斯

无论一二年级,实验组的孩子智商提高数多于控制组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经典证明:期望效应预言自动实现效应的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四、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

常见的刻板印象有性别刻板印象、地域和种族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对人们的社会认知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从积极方面看,可以简化认知过程,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消极方面看,刻板印象容易忽略个体的独特性,容易造成偏见与歧视。消除刻板印象典型的方法是直接接触或呈现反刻板印象的描述信息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

1.知觉者的情绪状况。直接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与解释。

2.投射作用。投射作用使人将自己具有的特征看成别人具有。

3.内隐的人格。人们持有的不同内隐人格理论导致他们不同的社会认知模式和行为反应方式。

4.对被知觉者的熟悉和个人情感卷入。随着个人情感卷入的增加,人们信息选择和解释的客观性会下降,从而使人们的印象判断精确性更差。5.认知启发。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它是人们经常快速、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很容易出现偏差。面对不确定事件的判断,人们常采用三种启发:a.表征性启发b.可用性启发c.调整性启发或称锚定启发第四节归因与归因理论一、归因的概念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二、归因理论(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1.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

◆个人的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能力、努力等个人具有的特征。

◆环境的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机遇、运气、他人影响、工作本身的难易程度等。2.归因可分为两类:一是情境归因二是本性归因三是综合归因

(二)相应推断理论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在做相应推断的时候,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社会赞许性

2.非共同性效应

3.选择自由性

4.行为结果的严重性(三)韦纳的归因理论

1.人们成功和失败主要原因有四种: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2.内因—外因与稳定-不稳定。3.可控性。

内在的外在的

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特定的努力针对某事的暂时努力老师的偏见来自他人的偶然的帮助

智力心境与情绪

任务难度一个人的运气

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的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心理学家概括了在面对失败是人们常采用的三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一是向外归因:遭受失败是首先怪罪外部原因,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承担的责任。二是向稳定因素归因:认为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三只不可控因素归因:认为自己是不能够对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有所作为的。积极的归因风格的主要特点是:向内部归因:遭受失败时首先反省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向不稳定因素归因:坚信矛盾可以解决,问题性质可以改变,自身能力可以提高。向可控因素归因:主要考虑自己可以或者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变的那些因素。(四)凯利的三维理论

1.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2.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区别性: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一致性: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一贯性: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案例:玛丽为什么对小丑的表演发笑条件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归因维度1低:她总对小丑们发笑低:别人很少发笑高:她总是对他发笑主体:玛丽(86%)2高:她没对别的小丑发笑高:每个人都发笑高:她总是对他发笑客体刺激物:小丑(61%)3高:她没对别的小丑发笑低:别人很少发笑低:她以前没对他发笑情境(72%)(五)异常条件聚焦模型

逆向标准是指当人们要确定某种因素X会不会是某种结果Y的原因时,他们就会提出一个逆向的间题:没有X,Y会不会产生,若没有X,Y不会产生,那么X就是Y的原因。

对照标准是指人们通过将待解释的目标事件(如,雇员的失败)和没有发生该事件的背景事件(如,其他雇员的成功)加以对照来直接确定目标事件和原因的。在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