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希伯来的宗教信仰与崇高之美_第1页
第七章希伯来的宗教信仰与崇高之美_第2页
第七章希伯来的宗教信仰与崇高之美_第3页
第七章希伯来的宗教信仰与崇高之美_第4页
第七章希伯来的宗教信仰与崇高之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崇高之美惊心动魄的美——崇高什么是崇高生活中,人们常把伟大、高尚,甚至带有神圣意味的精神品格称为崇高。美学中,崇高的含义更加丰富、深远。崇高作为一种美学范畴,不是希伯来文明特有的,但却在希伯来文明中得到集中的文化发挥。美是主观的?美是客观的?美是主客观之间的?崇高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朗吉弩斯优美的风格里浸润着一种理性的欢乐,崇高的风格浸润着信仰与苦难。惊心动魄、惊魂未定、惊惧不安,然后超越于惊惧之上,灵魂获得安定,并升腾起一种灵魂的愉悦。在崇高里,一种既内在于尘世事物又超越于尘世事物的意义透彻晶莹地显现出来。一、崇高(Sublime)与希伯来文化希伯来:古犹太族古希伯来人属于闪族的一支。它在公元前三千纪时游牧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草原,公元前二千纪中叶,侵入迦南,就是后来称为巴勒斯坦的地区。当时的迦南人把入侵者叫做“希伯来人”,意思是“从河那边来的人”(“河”是指幼发拉底河)。游牧的希伯来人比较强悍,迦南当地的原住民文化较高而性格较为柔弱,且曾经过埃及军的占领和蹂躏,元气大伤,终于逐渐被希伯来人所征服和同化。

公元前二世纪,罗马统治者取代希腊人成为地中海和近东的征服者,犹太民族便成了罗马帝国的臣民。但不屈服的犹太人对罗马统治者进行了长期的反抗斗争,于是基督教便成为以色列穷人、无权者和被罗马压迫和驱散的人们的精神信仰。

希伯来人在其漫长艰难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历史上希伯来人饱受征战之苦,先后受到菲力士人、亚述人、加勒底人、波斯人、罗马人、埃及人的奴役。所以,从一开始希伯来精神就有别于希腊精神。他们在艺术和科学上远不如希腊文化,但在宗教和法律上却高度发达。独特的历史境遇使得希伯来人缺乏科学理性观念,但宗教思维却异常活跃,发展出诸如魔鬼、来世、复活和最后审判等宗教观念。由此形成的希伯来文化带有强烈的宗教感、神秘主义和超越精神。

彼岸世界在希伯来精神中,对伟大万能的上帝的崇拜,对来世的憧憬,对人自身有限性和原罪的清醒意识,都在某种程度上和崇高这样的美学范畴产生联系。神是崇高本身最纯粹的表现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新旧约全书·旧约·创世纪》具有崇高意味的人造象征符号—耶稣、十字架、圣母与圣婴哥特式教堂显示出一种神秘崇高的气氛直刺云霄的尖顶,宏伟高耸的拱门,仰天巍立的钟楼,使人灵魂出窍,物我皆忘,直奔向那茫茫无限。幽深的走廊,高俯的穹窿,以及缠绕四周的千奇百怪的装饰,令人目眩神迷。透过彩色玻璃射入的日光像一团团神怪的火焰,与幽幽烛光互相交织,犹如飘飘渺渺的天国幻影。加上风琴、圣歌、钟声,整个一座教堂成为崇高的绝妙写照。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二、崇高美与启蒙时代1、相关美学观点回溯:①古罗马朗吉弩斯写过一篇《论崇高》的文章,指出,崇高的对象不会是小溪和烛光,而是大江大河,火山爆发,是那些引起我们惊叹的宏大对象。

②中世纪哲学家普罗提诺认为,至高无上的美是神,不能用感官而只能用心灵去感应。它所引起的情感状态是:心醉神迷,惊喜若狂,眷恋,爱慕,喜惧交集。

③在近代较早探讨崇高的是博赖特,称崇高为庞大的自然对象;爱迪生提出宏伟,认为宏伟的审美效果是“陷入一种惊骇的喜悦”;博克把崇高作为与美对立的范畴进行研究,认为崇高的形式特征是大、凹凸不平、变化突然、坚实笨重等,审美效果是以痛苦为基础,令人恐怖。④第一次把崇高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深入研究的是康德。他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无限大,以及力量无比强大……

我们欣然地把它们称为崇高,那是因为它们把我们的灵魂的力量提升到那样一种高度,远远地超过了庸常的平凡,并在我们内心发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抵抗力量。——康德朱光潜先生(1897—1986)朗吉弩斯提出艺术中的崇高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这是贯穿《论崇高》全书的一条主线。他写道:“天才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在于使人狂喜。…….”朱光潜先生对“狂喜”做出了解释,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自然?他宁愿哪一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论剧体诗》在17-18世纪的启蒙时代,人们在崇高美的论述中融入了“启蒙理性”精神,与希伯来文明中的信仰精神融合。《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三、崇高美的基本特征1、美饱含着、蕴积强盛的<strong>力量,处于矛盾激荡、紧张对峙之中。崇高的对象往往饱含着、蕴积着强盛的力量,有气势,在结构上往往是充满了内在冲突和张力,无规律无限制,具有不断运动激荡的特性。(图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九级浪艾伊瓦佐夫斯基(俄国)②崇高的对象则常常体现出巨大、无限、晦暗、粗犷、激荡、刚劲雄伟等,亦即体现出某种反形式特性。

(图为黄山莲蕊峰)崇高作为审美对象,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令人震撼的气魄、粗犷、不规则、不稳定、不平衡等。在自然中,如汹涌的波涛、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浩瀚的沙漠、无垠的夜空、高耸的山峰、陡峭的悬崖等。在艺术中,多是表现在这种巨大形式中的精神。

图为19世纪浪漫主义画家透纳的《轮船遇难》这幅画描绘了海难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是透纳风景画中最完美的一幅。画中的惊涛骇浪似张着大口的恶魔,将要吞食一切,可怜的人类在大自然的暴怒下,顽强不屈地挣扎着,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狂放的英勇悲壮的场面。③在对崇高对象的欣赏中,有一个从痛感向快感的转变。(图为)对象对主体造成压迫和恐惧,主体因而产生拒斥和威胁,进而唤起了主体自身的理性观念和勇气后,主体便超越了对象达到新的精神境界。这个过程使得主客关系有拒斥疏远到最终同一。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同时也夹杂着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和。而优美的事物因为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力,想去接近它,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崇高”中有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不可能把握的东西,造成了崇高的深邃境界。崇高的意象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宏伟深远的空间感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感,是对命运、时间和不可复返的生命的一种内在体验。当这些与某种价值系统联系起来时,就有了崇高的道德意义:精神人格的不断超越与实现;崇高的人类社会理想的不断超越与实现——空间的无限成为时间的无限,成为命运、历史、生命的无限历程。这种精神的崇高显现于审美主体所照亮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种精神美、灵魂美本质上一种爱,这种爱,包含着生命的牺牲与奉献,造就了精神的崇高,把我们内心经验深处的那种对于宗教、神圣和艺术的珍贵而又深挚的感情保持下去。这种奇异的创造性的力量,把人生神圣化、理想化。“爱比死,比死亡所带来的恐惧还更强有力。因为有爱,只因为有爱,生命才能支撑住,才能进行。”震撼、震惊、震慑→快感灾难电影与崇高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