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育原理理论知识考核一、选择题1.依据资源在德育中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分为()。[单选题]*A.素材性德育资源和条件性德育资源√B.隐性德育资源和显性德育资源C.传统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D.自然德育资源和社会德育资源解析:依据资源在德育中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2.依据资源存在环境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分为()。[单选题]*A.校内德育资源和校外德育资源B.隐性德育资源和显性德育资源C.传统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D.自然德育资源和社会德育资源√解析:依据资源存在环境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划分为自然德育资源和社会德育资源。3.在德育体系中,规定了德育活动的价值方向,体现了一定社会和国家对德有的期望和要求的要素是()。[单选题]*A.德育目标√B.德育主体C.德育内容D.德育资源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的首要问题,规定了德育活动的价值方向,体现了一定社会和国家对德育的期望和要求。4.依据资源时间属性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分为()。[单选题]*A.素材性德育资源和条件性德育资源B.隐性德育资源和显性德育资源C.传统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D.自然德育资源和社会德育资源解析:依据资源时间属性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划分为传统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5.德育资源的匮乏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但学校德育现实中资源匮乏是()。[单选题]*A.绝对意义上的匮乏B.相对意义上的匮乏√C.显性意义上的匮乏D.隐性意义上的匮乏解析: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德育资源的匮乏是影响德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现实中的资源匮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匮乏,而是由于教育者缺乏资源意识和利用德育资源的实际能力导致的相对意义上的匮乏。6.学校德育资源的核心层面是()。[单选题]*A.校园物质文化资源B.校园精神文化资源√C.校园活动文化资源D.学校德育人力资源解析: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德育资源的核心层面,是校园德育资源的精华所在。7.家庭德育资源中的核心是()。[单选题]*A.家庭成员关系B.家庭文化层次C.家庭价值观√D.家庭生活方式解析:在家庭德育资源中家庭价值观是核心,制约和影响着其他德育因素。8.被称为除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之外的“第四种教育力量”的是()。[单选题]*A.社区环境B.自然环境C.传统文化D.大众传媒√解析:现代大众传媒被称为除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之外的“第四种教育力量”。9.学校德育最基础、最重要的实施途径和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途径是()。[单选题]*A.课程教学B.学科教学√C.德育基地建设D.德育活动解析: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实施途径,同时也是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首要途径。10.客观社会环境成为主观德育影响的过程,就是将()[单选题]*A.德育环境转化为德育课程的过程B.德育环境转化为德育目标的过程C.德育环境转化为德育资源的过程√D.德育环境转化为德育载体的过程解析:客观社会环境成为主观德育影响的过程,就是将德育环境转化为德育资源的过程。因此,社会环境作为潜在的德育影响源,其德育作用的发挥,需要德育工作者具有德育资源意识,并对其中的德育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优化整合,使社会环境的德育价值从可能转变为现实。11.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标是为了受教育者更好的生活,包括拥有更美好的现实学校生活以及经营和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生活,这是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单选题]*A.开放性原则B.生活性原则√C.创新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解析:生活性原则指不是为德育而德育,而是为了受教育者更好的生活;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12.教师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要的是形成()。[单选题]*A.先进德育理念√B.德育主体意识C.德育生态意识D.德育创新意识解析:德育理念是人们基于对德育的理解和认识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是要形成新的德育理念。13.作为德育资源本身和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主体这双重身份的是()[单选题]*A.学生B.教师√C.家长D.教材解析:教师是德育资源最具影响力的生命载体,同时也是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主体性途径。教师作为德育资源本身和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主体的双重身份是由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14.对学生道德成长以及德育活动开展具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指的是()[单选题]*A.德育内容B.德育环境√C.德育课程D.德育资源解析:德育环境是指对学生道德成长以及德育活动开展具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15.个体的道德成长“时时”“处处”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这说明德育环境的()。[单选题]*A.普遍性√B.建构性C.历史性D.价值性解析:对于个体的道德成长而言,社会环境扮演着“空气”和“水”的角色,一直环绕在个体周围。在现实生活中,德育环境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时间上看,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均处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因而,个体的道德成长也“时时”受到社会环境的左右。从空间上看,社会环境通过其不同层次的组成要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所不在的。由此,个体的道德成长也“处处”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这种时空的“交织”,社会环境“时时处处”地影响着个体的道德成长。16.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实质是孟母以“三迁”选择()。[单选题]*A.德育主体B.德育对象C.德育环境√D.德育内容17.按照影响效果性质的不同,德育环境可以分为()。[单选题]*A.宏观环境、中观环境与微观环境B.正面德育环境与负面德育环境√C.显性德育环境与隐性德育环境D.校外德育环境与校内德育环境解析:按照影响效果性质的不同,德育环境可以划分为正面德育环境与负面德育环境。依照影响源的覆盖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依照日常生活中显现程度的不同,德育环境可以划分为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按照存在空间的不同,德育环境可以划分为校外德育环境与校内德育环境。18.德育主体对于德育环境具有选择性和建设性,使社会环境更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这说明德育环境的()。[单选题]*A.普遍性B.建构性√C.历史性D.价值性解析:建构性是指人是社会环境的创建者。德育主体对于德育环境的选择性。德育主体对于德育环境的建设性。19.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物理空间,是学校德育的()。[单选题]*A.物质环境√B.制度环境C.精神环境D.人际环境解析:学习的物质环境主要指那些可见可触的客观环境,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物理空间,也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20.同辈群体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共有的价值体系和()。[单选题]*A.特定的组织体系B.共有的行为体系C.特定的表达体系√D.共有的语言体系解析:同辈群体的构成要素:(1)共有的价值体系。在同辈群体成立及形成过程中,他们逐渐确定了自己的价值原则、思想观念、活动旨趣等,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这个群体的价值体系。(2)特定的表达体系。同辈群体不仅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还有特定的表达体系。具体包括崇拜人物、消遣方式、服饰、发型、语言等内容。21.从学校德育环境角度看,学生成长的家庭属于()。[单选题]*A.学校宏观外部德育环境B.学校中观外部德育环境C.学校微观外部德育环境√D.学校客观外部德育环境解析:学校微观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学生成长的家庭。家庭是维系人类延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22.从学校德育环境角度看,社会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属于()。[单选题]*A.学校宏观外部德育环境√B.学校中观外部德育环境C.学校微观外部德育环境D.学校客观外部德育环境解析:从学校德育环境角度看,社会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属于学校宏观外部德育环境。23.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建设应合理调动多方力量,其中的主导方或责任方应是()。[单选题]*A.校外力量B.校内力量√C.社区力量D.媒介力量解析:从校外力量与校内力量的性质及关系看,校内力量应成为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建设的主导方或责任方。这是由于校内力量更为了解学校德育、个体道德成长的方向、规律及需求等。24.价值澄清模式的价值澄清策略中,最为灵活的策略是()。[单选题]*A.团体讨论策略B.价值单策略C.澄清反应策略√D.优点编辑策略解析:澄清反应是价值澄清策略中最为灵活的澄清策略。它是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而做出的反应,旨在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这种思考,学生可以对自己所拥有的价值观进行澄清。25.在价值观多元且混乱的社会背景下产生,旨在帮助学生学会辨析自我的价值观的当代西方德育模式是()。[单选题]*A.价值澄清模式√B.价值分析模式C.体谅关怀模式D.道德认知发展模式解析:价值澄清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得一定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将会有助于人们以一种满意和理智的方式将他们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相联系。人们相信什么对价值澄清模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怎么相信。26.价值澄清模式的价值澄清四大要素是()。[单选题]*A.以认知为中心、接受现实、鼓励进一步思考、培养个人能力B.以情感为中心、接受现实、鼓励进一步思考、培养个人能力C.以意志为中心、接受现实、鼓励进一步思考、培养个人能力D.以生活为中心、接受现实、鼓励进一步思考、培养个人能力√解析:价值澄清的四大要素:(1)以生活为中心:人们注意到他们生活中所珍视的事物;(2)接受现实:不是去改变他人的价值观,而是要不偏不倚地接受他人的立场;(3)鼓励进一步思考: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甚至全面思考价值问题;(4)培养个人能力:倡导练习澄清技能,而且培养他们审慎自主的潜在意识。27.被称为“现代道德教育复兴运动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单选题]*A.路易斯·拉思斯B.劳伦斯·科尔伯格√C.彼德·麦克菲尔D.内尔·诺丁斯解析: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美国当代著名道德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他被称为“现代道德教育复兴运动中最著名的人物”。28.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单选题]*A.促进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发展B.促进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C.促进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发展D.促进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解析: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道德推理能力是道德思维的基本品质。而道德思维的成熟度是以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为基本前提条件的。29.科尔伯格认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存在着普遍的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单选题]*A.四个阶段B.五个阶段C.六个阶段√D.八个阶段解析:科尔伯格认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存在着普遍的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30.“三水平六阶段”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单选题]*A.马斯洛B.弗洛伊德C.皮亚杰D.科尔伯格√31.在对传统品格教育过于强调“美德袋”式的德育所存在的片面强调强制灌输,忽视学生道德成长主体性的弊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西方德育模式是()。[单选题]*A.价值澄清模式B.价值分析模式C.体谅关怀模式D.道德认知发展模式√解析: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美国当代著名道德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他被称为“现代道德教育复兴运动中最著名的人物”。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在对传统品格教育过于强调“美德袋”式的德育所存在的片面强调强制灌输,忽视学生道德成长主体性的弊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原则即()。[单选题]*A.平等原则B.公正原则√C.自由原则D.自主原则解析: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具有普适性的道德原则即公正原则。33.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在学校道德教育领域的应用策略主要是公正团体法和()。[单选题]*A.价值辨析法B.道德两难法√C.道德辩论法D.价值排列法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在学校道德教育领域的应用策略主要是公正团体法和道德两难法。公正团体法又称新柏拉图法,它是科尔伯格针对早期实施的道德讨论法的局限性而提出来的。道德讨论法是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向高一阶段提高的方法。课堂讨论法又称新苏格拉底法、道德两难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各种道德两难问题的呈现,刺激和引起学生的思维失调,使他们对自己目前的思维方式感到不满,并要寻求一种更完整、也被认为更合理和高级的道德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推理水平提升。34.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在学校道德教育领域的应用策略主要是新苏格拉底法和()。[单选题]*A.价值辨析法B.道德两难法C.课堂讨论法D.公正团体法√35.彼德·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应该是()。[单选题]*A.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B.满足学生道德推理能力发展的需要C.满足学生丰富道德情感的需要D.满足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发展的需要解析:彼德·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应该是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36.诺丁斯关怀德育模式的四种主要道德教育方法是()。[单选题]*A.榜样、对话、实践、认可√B.模仿、对话、实践、认可C.榜样、演说、实践、认可D.榜样、对话、实践、反馈解析: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中,诺丁斯更为关注的是教育中的情感沟通和共鸣,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和动机,重在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诺丁斯提出了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四种主要的道德教育方法。37.强调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的当代西方德育模式是()。[单选题]*A.价值澄清模式B.价值分析模式C.体谅关怀模式√D.道德认知发展模式解析:体谅关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38.在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中,诺丁斯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和动机,重在培养学生的()。[单选题]*A.互动能力B.关心能力√C.对话能力D.道德能力解析: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中,诺丁斯更为关注的是教育中的情感沟通和共鸣,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和动机,重在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39.体谅关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单选题]*A.强调道德认知在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B.强调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C.强调道德意志在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D.强调道德信念在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解析:体谅关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40.学校中观外部德育环境的建设,主要指的是()[单选题]*A.社会政治环境的优化B.社会文化环境的淳化C.社区德育环境的建设√D.家庭德育环境的塑造41简述德育资源意识和确立德育资源意识的意义。[填空题]*解析:(1)德育资源意识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的而积极关注具有德育价值的事物,并主动而敏锐地进行捕捉和利用的主观意向性思维活动。(2)确立德育资源意识的意义有:确立德育资源意识是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必然选择;确立德育资源意识是构建和优化德育环境的前提条件;确立德育资源意识能为提高德育实效开辟现实路径。42.论述题:联系实际,阐述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途径。[填空题]*解析:【答案要点】1.学科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充分挖掘;2.教师德育专业素养的切实提升;3.少年儿童组织及社团德育职能的系统发挥;4.家校德育共同体的有效构建;5.校外教育机构德育效能的深度挖掘。43.简述同辈群体的德育影响。[填空题]*解析:(1)同辈群体对于个体道德成长的影响:①首先体现在个体的道德观念方面;②表现在个体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层面。(2)同辈群体对于学校德育的影响:①同辈群体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形式与内容;②同辈群体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基本过程。③同辈群体影响着学校德育的理念。44.论述题:联系实际,试论如何建设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填空题]*解析:(1)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建设应合理调动多方力量,相关的建设力量包括校内力量和校外力量。相关主体应适当确定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建设的主导方或责任方,校内力量应成为主导方或责任方。相关主体应适当确定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建设的参与方式和表达方式,为参与者提供参与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建设的基本路径与交流的途径。(2)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建设需要把握的四个基本原则:特殊性原则,要考虑学校、班级的特殊性,使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建设更具针对性;过程性原则,相关主体在建设学校内部德育环境时,要把握建设的具体过程,注意整个过程的道德性;科学性原则,学校内部德育环境的设置,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考虑合理性、经济性、学生心理适应性;艺术性原则,充分考虑建筑、景观、制度规范的艺术内涵,使之具有对学生进行艺术陶冶的价值。45.根据家庭对学校德育的影响,论述学校应如何指导家庭德育环境的塑造。[填空题]*解析:(1)家庭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家庭在个体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对于学校德育的左右主要体现在对德育实效的影响上,实质上是对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家庭对于学校德育的影响主要有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间接的方式是指家庭通过影响自己的孩子影响学校德育。直接的方式是家长与学校德育的相关主体就德育的特定方面进行交流与沟通。家庭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因德育对象的特殊性而增添了学校德育活动的复杂性。二是因家庭可以直接干涉学校德育的开展而增强了学校德育活动的不确定性。(2)学校对家庭德育环境塑造的指导:指导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一是使家庭成员懂得家庭生活的健康运行不仅仅依靠物质条件,更需要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亲密关系;二是使家庭成员掌握营造良好家庭关系的方式。指导建构良好的家庭风气及家庭德育方式,一是家庭成员尤其是长者要不断提升个人道德素养,构建良好家风;二建构适宜的家庭德育方式,让家庭成员喜欢家庭德育而不排斥。46.简要评析价值澄清模式。[填空题]*解析:(1)这一模式在几个方面是比较成功的:简单易行,容易被教师掌握和推广,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和现实针对性;明确反对灌输,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不足,受到批评: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否定了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使得学校德育陷入尴尬境地;对价值观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许多问题甚至超出了道德的范畴;完全否定外部因素的作用,显得武断。47.简要评析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填空题]*解析:(1)这一模式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之上,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和说服力;这一模式所提出的道德两难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对于学校德育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2)这一模式也存在不足:理论上关于道德发展水平的阶段划分不具有普遍性;除阶段顺序划分具有一定的“年龄歧视”色彩;对公正原则的强调具有“男权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实践中,滥用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划分而盲目贴标签;对发展阶段难以准确测定而缺乏操作性;教师水平难以适应。48.案例材料学生小嘉和德育导师李老师说:“网络上说了,抗日战争中,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民兵总共消灭日本鬼子才851人;董存瑞最后喊的一句话是‘不要相信……’;邱少云被火烧一动不动,违背生理学规律,是不可能的。有个杂志也说,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也不实。这到底怎么回事啊?我们学过的书上不是说中国共产党是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吗?原来不是说董存瑞最后喊的是‘为了新中国,前进’吗?”学生小霖听了就说:“网络上的东西不能信,全是瞎说。”问题:请结合上述案例,运用有关理论与方法分析如何开发和利用媒介德育资源。[填空题]*解析:媒介资源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中传播的各种信息中潜在的德育资源。大众传媒是指面向大众传播一定社会信息的媒介。依据接受者的感觉方式,可分为视觉系统接受的书籍、报刊,听觉系统接受的广播、录音,视听综合系统接受的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如,学生小嘉和德育导师李老师说:“网络上说了……有个杂志也说……。”对媒介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并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其具备对各种信息的价值判断、选择、评价、鉴赏的能力,也就是说使青少年自己具备理性开发和利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如,学生小霖听了就说:“网络上的东西不能信,全是瞎说。”由于电视、网络的普及,青少年接触各种媒介的机会和频率都很高,只有其自身具备很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才能是大众传媒的正向作用得到发挥,负向作用被消解。(2)教师要主动关注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并积极开发利用有益的媒介资源,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既可能对青少年的道德成熟有益,但如不加调控,也会毒害青少年,对学校德育产生负效应。“小嘉受网络和杂志的影响与书本知识对照,出现了疑惑。”因此,教师因自觉关注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根据德育对象接触大众传媒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引导和干预,适度控制媒介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并使其向有益的影响转化和发展。同时,教师可以积极利用电视、网络中有德育价值的各种节目信息、网络文化资源,将其纳入自己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更具时代气息,也更接近德育对象的生活世界。(3)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实现德育手段的多样化,提高德育效果。要提升学校德育的效果,教师必须尽快地熟悉学生采用的信息交流方式,尽可能多地使用他们正在使用的传播手段。(4)尤其要重视网络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日益普及并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广泛二深刻的影响的时候,我们德育工作者不能像鸵鸟一样对此逃避或视而不见,相反,如,小嘉:“这到底怎么回事啊?我们学过的书上不是说中国共产党是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吗?原来不是说董存瑞最后喊的是‘为了新中国,前进’吗?”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我们要走在学生前面,以积极的态度驾驭和主导网络对德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对网络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作为信息资源的强大作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来充实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不再枯燥单调而变得充实鲜活,让学生耳目一新。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自我教育,使网络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积极地占领网络阵地,主动出击,不断开辟网上德育阵地,搭建网络德育平台。如QQ、微信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讨论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测验1.()第一个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道德领域,把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事实来研究,成为道德社会学的“开山鼻祖”。[单选题]*A.涂尔干√B.孔德C.康德D.洛克解析:涂尔干对道德教育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个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道德领域,把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事实来研究,成为道德社会学的“开山鼻祖”,同时也奠定了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社会学取向的基础。2.()往往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单选题]*A.洛克的《教育漫画》B.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C.柏拉图《理想国》D.吴俊升的《德育原理》3.任何的德育问题,本质上都是()问题[单选题]*A.价值√B.事实C.实践D.矛盾解析:德育问题隶属价值范畴。任何的德育问题,本质上都是价值问题。因此,德育原理具有鲜明的价值性。在我国,德育原理的价值性首先就体现为其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4.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是()的代表观点。[单选题]*A.德育转化说B.德育内化说√C.德育内外化说D.德育建构说解析:(1)德育转化说。代表性的观点有,“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换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2)德育内化说。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3)德育内外化说。代表性的观点有,“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4)德育建构说。“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5.德育功能具有客观性:反映的是德育“()”的问题。[单选题]*A.本来能够干什么√B.想要德育干什么C.德育实际干了什么D.应该能够干什么解析:德育目的:“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德育的效果:指具体德育实践活动已然产生的变化和结果,反映的是“德育实际干了什么”的问题;德育功能具有客观性:反映的是德育“本来能够干什么”的问题。6.()是德育功能体系的基础,也是德育最基本的功能。[单选题]*A.智能发展功能B.享用性功能C.个体品德发展功能√D.行为发展功能解析:个体的品德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品德的形式、内容、能力三大维度,每一维度之中又包括若干因素。德育对个体品德结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德育功能体系的基础,也是德育最基本的功能。7.在德育的诸种社会性功能中,()是首要的。[单选题]*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生态功能解析:在德育的诸种社会性功能中,政治功能是首要的。8.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不包括()。[单选题]*A.规模化B.民主化C.世俗化D.民族化√解析:近现代学校德育在组织化的进程上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表现出了规模化的特征。近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民主社会的公民,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学双方都已经“平民化”。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德育成为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科学化的特征。9.德育目的会对学生在观念上和行为上构成警示和规范作用。这指的是德育目的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单选题]*A.规范功能√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解析:在德育过程中,教师除了依据德育目的进行正面引导外,也会依据德育目的对学生的不良表现进行指导和教育,后者会对学生在观念上和行为上构成警示和规范作用。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规范作用更加明显。P7310.立足于普通大众的道德需要,致力于发展所有人所必需的品德,旨在尊重和发展所有人的价值、尊严与个性,这一德育目的属于()。[单选题]*A.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B.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C.精英主义的德育目的D.平民主义的德育目的√解析: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是从学生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确定德育目的。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和人格尊严,充分发展个体的个性和自由权利是其主要内容。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主要是指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德育目的。核心内容是德育要使人社会化,使学生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精英主义的德育目的主要是指德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卓越或完美道德人格的道德精英。精英主义的德育目的崇尚完美的、高大的或英雄式的道德形象。平民主义德育目的是一种大众的、平等的德育目的,它立足于普通大众的道德需要,致力于发展所有人所必需的品德,旨在尊重和发展所有人的价值、尊严与个性。11.德育目的在具备理想性的同时需要具有现实性,需要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包括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这指的是德育目的的()。[单选题]*A.抽象性B.预期性C.可能性√D.共同性解析:德育目的的特性:1.抽象性:指德育目的只对学生的一般品德发展状态提出总体要求。2.预期性:德育目的是对学生接受德育影响后品德发展状态做出的某种设想,表达的是对某种思想品德发展状态的期待。3.可能性:考虑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此外,由于人是特定社会和历史中的人,因此德育目的还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和民族性。12.德育目的指引德育朝预定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发挥调整和支配作用,避免德育偏离方向。这是德育目的对德育活动的()。[单选题]*A.导向功能B.调控功能√C.评价功能D.引导功能解析:德育目的的功能:1.对德育活动的作用:(1)导向功能:规定德育的方向,避免德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2)调控功能:挥调整和支配作用,避免德育偏离方向;(3)评价功能:检验德育活动和衡量学生品德发展情况的直接依据。2.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1)引导功能:规定和引导教师以此为依据开展德育活动,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努力方向;(2)规范功能:表明了社会和国家期待学生应具备的道德面貌。13.我国学校的主要德育内容不包括()。[单选题]*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B.爱国主义教育C.集体主义教育D.基本道德品质教育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属于德育内容的新课题。我国学校的主要德育内容包括: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基本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14.教师德育的()是教师胜任德育工作、实施教书育人活动的基本保证。[单选题]*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工具性知识D.实践性知识解析:教师德育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胜任德育工作、实施教书育人活动的基本保证,其具体内容包括:关于道德的认识、内容和相关的理论,关于道德的概念、原理和事实及其发展变化等。15.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出于同情和关心做出判断。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单选题]*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解析:该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的角度出发去判断。小星可以基于同情和关心做判断,是利他主义的典型表现。16.“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表明了学科课程德育实施时应坚持()。[单选题]*A.显性和隐性相一致B.挖掘与渗透相结合C.知识与价值相统一√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析:任何学科课程的教学都应坚持知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学科课程既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也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价值引导。17.()是德育活动课程区别于其他德育课程形态的根本特征。[单选题]*A.体验性B.实践性√C.多样性D.理论性解析:德育活动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实践性,是德育活动课程区别于其他德育课程形态的根本特征;2.体验性,指在德育活动课程为学生的道德学习提供了直接的经验。18.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不包括()。[单选题]*A.教育性原则B.主体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生活化原则√解析: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1.教育性原则:有价值导面和道德教育意义;2.主体性原则:考虑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和需要;3.系统性原则:活动课程的开展要有整体性和序列性。19.提升直接德育课程实效的关键点是()。[单选题]*A.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B.丰富学生道德情感世界C.增强学生道德意志品质D.突破学生内在情感障碍√解析:直接德育课程的实施:(1)要把直接德育课程上升到学校德育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的高度来认识。(2)直接德育课程的实施要牢牢把握其价值属性,避免其知识化。(3)提升直接德育课程实效的关键点是突破学生内在的情感障碍。(4)要保障直接德育课程的实施所需要的条件。20.德育的基本属性是()。[单选题]*A.过程属性√B.结果属性C.因果属性D.发展属性解析:过程属性是德育的基本属性,深受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过程属性的制约。如果忽视德育的过程属性,就容易对德育活动产生不切实际的、急功近利的要求,这会在很大程度上违背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21.德育过程的()要求开展德育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不能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去处理学生成长中的道德问题。[单选题]*A.计划性B.正面性C.复杂性√D.多端性解析:德育过程的实施具有复杂性。学生的品德成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德育过程的实施要综合考虑学校、家庭、社会等影响因素的作用。学生的品德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反复性,需要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开展德育工作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不能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去处理学生成长中的道德问题。22.德育方法选择的最根本依据是()。[单选题]*A.德育目标√B.德育内容C.德育过程D.德育对象解析:德育方法是为特定的德育目标而服务的,因此,德育目标是德育方法选择的最根本依据。23.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是()。[单选题]*A.讲授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奖励与惩罚解析: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24.德育活动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是()。[单选题]*A.自主性B.主动性C.创造性√D.生成性解析:创造性是德育活动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25.下列仪式设计的内容中,仪式的主体部分是()。[单选题]*A.仪式名称B.仪式目的C.仪式参与者D.仪式活动√解析:仪式活动是仪式的主体部分。26.教师从自然状态下的游戏中抽取有价值的游戏因素进行重新设计的策略,是游戏改良的()。[单选题]*A.筛选策略B.再选策略C.改造策略√D.回归策略解析:教师可通过筛选、改造、再造等策略来改良游戏,既增进游戏的吸引力,又增强游戏的育人功能。教师从自然状态下的游戏中抽取有价值的游戏因素进行重新设计的策略,是游戏改良的改造策略。27.通过品德评价,可以科学地鉴别学生品德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学校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供依据。这指的是学生品德评价的()。[单选题]*A.导向功能B.诊断功能√C.强化功能D.调节功能解析:所谓学生品德评价的诊断功能,主要指的是通过品德评价,可以科学地鉴别学生品德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学校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供依据。28.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成为教育评价科学化开端的是()。[单选题]*A.泰勒模式√B.决策模式C.应答模式D.CSE评价模式解析:泰勒模式是教育评价科学化的开端,它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指出了目标制定、课程内容安排、教学组织方式与结果评价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29.科尔伯格把皮亚杰关于品德发展评价的对偶故事法发展成()。[单选题]*A.投射法B.限定性争端测试法C.自陈量表法D.道德两难故事法√解析:科尔伯格不仅继承和发展了皮亚杰关于道德的认知发展观和阶段论,而且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发展成道德两难故事。他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改成了包含道德两难冲突情景的单个故事,要求被试根据故事内容(如“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作出判断并陈述理由,最后由评价者根据标准的评分体系对儿童的道德推理进行评分。30.依据资源在德育中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分为()。[单选题]*A.素材性德育资源和条件性德育资源√B.隐性德育资源和显性德育资源C.传统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D.自然德育资源和社会德育资源解析:依据资源在德育中的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德育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31.学校德育资源的核心层面是()。[单选题]*A.校园物质文化资源B.校园精神文化资源√C.校园活动文化资源D.学校德育人力资源解析: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德育资源的核心层面,是校园德育资源的精华所在。32.家庭德育资源中的核心是()。[单选题]*A.家庭成员关系B.家庭文化层次C.家庭价值观√D.家庭生活方式解析:在家庭德育资源中家庭价值观是核心,制约和影响着其他德育因素。33.被称为除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之外的“第四种教育力量”的是()。[单选题]*A.社区环境B.自然环境C.传统文化D.大众传媒√解析:现代大众传媒被称为除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之外的“第四种教育力量”。34.教师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要的是形成()。[单选题]*A.先进德育理念√B.德育主体意识C.德育生态意识D.德育创新意识解析:德育理念是人们基于对德育的理解和认识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是要形成新的德育理念。35.个体的道德成长“时时”“处处”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这说明德育环境的()。[单选题]*A.普遍性√B.建构性C.历史性D.价值性解析:对于个体的道德成长而言,社会环境扮演着“空气”和“水”的角色,一直环绕在个体周围。在现实生活中,德育环境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时间上看,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均处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因而,个体的道德成长也“时时”受到社会环境的左右。从空间上看,社会环境通过其不同层次的组成要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所不在的。由此,个体的道德成长也“处处”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这种时空的“交织”,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卜秋2024年度版权租赁合同
- 2024年度摩托车废旧回收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建筑工程分包临时劳务合同3篇
- 依法行政讲座课件
- 2024年度风力发电设备采购安装合同2篇
- 《学生礼仪学习材料》课件
- 新员工培训结业汇报
- 二零二四年度汽车租赁与销售代理协议
- 二零二四年人工智能技术转让合同
- 市场推广总监的基本职责(3篇)
- 采购订单英文模板适合外企 purchase order
- 中医操作流程图.
- 电子内窥镜图像处理器产品技术要求
- 第一章体能训练概述PPT
- 工程移交单表格1页
- 艾滋病初筛实验室SOP文件
- 《建筑力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 优秀记叙文范文《突围》
- 临时用电申请表.doc
- 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完整版)
- 缠师心法荟萃(摘自悟多整理的缠中说禅博客回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