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劳动力市场_第1页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_第2页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_第3页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_第4页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第一节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理论第二节劳动力市场均衡第三节劳动力流动第四节政府行为与劳动力流动第一节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理论一、劳动力市场及其构成概念劳动力市场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其内容包括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职业咨询、职业安全卫生以及特殊群体劳动者的保护等。一、劳动力市场及其构成

劳动力市场由劳动力、用人单位、工资、劳动力市场组织者等主要要素构成。劳动力,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即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用人单位,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包括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城乡居民个体等。工资,劳动力交换的支付手段。劳动力市场组织者,通常为劳动力市场机构。二、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被买卖。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劳动力市场的交易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者在市场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劳动力市场存在各种歧视。三、劳动力市场的类型按照劳动力市场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区域劳动力市场、产业劳动力市场、职业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按照职业对劳动力市场的素质要求划分,可以分为国家公务员市场、职业经理市场、专业技术人员市场、普通劳动力市场。按照市场的竞争自由度划分,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四、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经济因素:企业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从必然从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使用成本两个方面确定劳动力的需求。此外,还会收到劳动者自身“预期”的影响。非经济因素:(1)组织性因素,包括工会、政府及大型企业等。(2)社会性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五、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刺激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二节劳动力市场均衡一、市场均衡古典均衡:对立的力量(供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按照市场的覆盖范围,古典均衡又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1.静态均衡分析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假设条件:劳资双方是理性的,并分别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劳动力市场信息充分,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劳动力具有同质性,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在其他非货币特征方面也具有同质性;劳动力双方为数众多,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不存在劳动力流动障碍,流动成本为零。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1.静态均衡分析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是指在静态市场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在均衡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是决定实际工资水平和劳动就业数量的唯一因素,不受其他外力的作用。

当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此时的工资率为市场出清工资率或均衡工资,此时的就业量为均衡就业量。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1.静态均衡分析左图中,横轴为就业量,纵轴为工资率。当W=We时,劳动力市场为均衡状态,We为均衡工资,Le为均衡就业量。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1.静态均衡分析若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减少。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1.静态均衡分析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若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下降提高,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1.静态均衡分析供给、需求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均衡的破坏可能是供给和需求的同时变动,两者对均衡工资的影响可以是同向也可以是反向。均衡工资水平的提高或降低受两者作用力量大小的影响。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1.静态均衡分析a图中,需求收缩形成的力量占优势,均衡工资下降;b图中供给收缩形成的力量占优势,均衡工资提高。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2.动态均衡分析在静态均衡分析中,均衡状态的调整可以瞬时完成,并未考虑时间因素。而现实中,劳动力供求数量的调整存在“滞后期”,并涉及预期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假设: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t期,执行或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期t+1期;本期的工资率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2.动态均衡分析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左图为收敛型蛛网模型,在该种情况下,工资率对劳动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终趋于平衡。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2.动态均衡分析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左图为发散型蛛网模型,在该种情况下,工资率对劳动供给量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使工资率和就业量呈发散型波动。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2.动态均衡分析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左图为封闭型蛛网模型,在该种情况下,起点的工资率和终点的工资率在同一点上相交,从而形成一个循环。三、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劳动力市场均衡的三个隐性假设:工资率具有充分弹性,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调整;供求双方的劳动力供给量和需求量仅受工资率的影响,不受供给量和需求量的限制;市场上不会出现违背当事人意愿的劳动力过剩与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三、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劳动力市场非均衡产生的原因:工资刚性的存在使价格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上失灵;劳动力需求为派生需求,因而劳动力需求量不仅受工资率的影响,还会受到产品市场需求的影响;劳动力供给除受工资率影响外,还会受到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三、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均衡因素自愿性失业与非自愿性失业自愿失业: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而造成的劳动者失业的现象。非自愿性失业:由于产品需求下降使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供给的数量产生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业。三、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均衡因素劳动力短缺与过剩劳动力短缺:即劳动力的初始需求大于有效需求,也可以称为是劳动力过度需求。劳动力过剩:在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也可以称为是劳动力的过度供给。通常表现为劳动力滞存,包括在职失业和显性失业。三、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均衡因素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部分企业因劳动力短缺而停产;对产品的产量和品种进行调整;改变工艺和相应地改变技术和装备;用不合格的劳动力补充。三、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均衡因素工资漂浮与平均主义工资漂浮:即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平均主义:在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普遍存在的情况况下,必然导致工资收入的平均分配,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第三节劳动力流动概要劳动力流动概述:含义、形式、成因及影响因素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劳动力流动模型区域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的国际迁移中国的劳动力流动一、劳动力流动概述概念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注:劳动力流动与人口流动、人口迁移的区别一、劳动力流动概述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工作调整:劳动力更换行业或职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劳动的转变、岗位晋升;劳动力的区域间流动即劳动力迁徙:劳动力在地区间的流动;劳动力的不同在业状态下的流动。一、劳动力流动概述劳动力流动的成因经济规模与劳动规模地区间的不平衡导致区域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工资差别;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国际资本的流动。一、劳动力流动概述劳动力流动的推拉理论西方古典推拉理论认为,劳动力迁移是由迁入与迁出地的工资差别所引起的。现代推拉理论认为,迁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

采用推拉理论分析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原理?一、劳动力流动概述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年龄;家庭:如已婚男子比单身男子更不易流动;教育;迁徙的距离:反向变动;职业与技术等级;劳动力市场。一、劳动力流动概述(1)年龄年龄越大,流动越少年龄大者收回投资的年限较短;年龄大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年龄大者流动成本高于年轻人。

年轻人自身财物较少,携带方便,容易流动;

年轻人资历和养老金损失较少;

年轻人心理成本较低。一、劳动力流动概述(2)家庭家庭规模越大,流动越难未婚比已婚容易流动;妻子就业阻碍流动;妻子就业实践越长,家庭越不容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宜流动。一、劳动力流动概述(3)教育一般情况下,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流动。一、劳动力流动概述(4)距离距离越远,越不容易流动信息不容易获得;流动成本较高,包括回去探望朋友和亲属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以及迁移的心理成本;(5)失业率有失业的家庭更容易流动;失业率高的地区,劳动力更容易流动。一、劳动力流动概述(6)执业许可证制度职业许可证越是严格,越不容易流动;(7)国家和地方政策高个人所得税将阻止流动;政府花在服务上的费用越多,越容易促进劳动力流动;特定地区和特定行业的发展。一、劳动力流动概述(8)国际环境流动地的语言、政治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9)工会减少劳动力流动;(10)自然条件二、劳动力流动成本收益分析劳动力流动的成本直接成本:搬家费、离家更远引起的交通费、电话费、心理成本等;间接成本:工作调整所失去的利益(如工龄、资历等)。二、劳动力流动成本收益分析劳动力流动的收益更多的收入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好的社会环境三、劳动力流动模型发展经济学的三大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拉尼斯—费景汉的劳动力流动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型三、劳动力流动模型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三个假设前提:不发达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即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部门和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劳动无限供给;工资水平不变。三、劳动力流动模型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按照该模型的假设,在这样的增长模型中,制约经济增长的唯一要素是资本积累。那么,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如何在现代部门实现一个特定水平的储蓄率或投资率。并认为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二元经济格局,直到现代经济部门的发展把传统经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此时二元经济结构消失,称为“刘易斯拐点”。三、劳动力流动模型拉尼斯-费景汉劳动力流动模型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是一种从动态角度研究农业和工业均衡增长的二元结构理论。他们指出了刘易斯模型的两个缺陷:(1)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2)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该模型将劳动的流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劳动生产率等于零的那部分劳动力的流出,这部分劳动力是多余的;第二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力的流出;这两个阶段的劳动是农业中伪装失业者的劳动。第三阶段: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品的价值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流出,该部分的农业劳动力已经成为竞争市场的产品。三、劳动力流动模型拉尼斯-费景汉劳动力流动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型三、劳动力流动模型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创造就业机会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型三、劳动力流动模型政策含义:应当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以缩小城乡就业之间的不平衡;拓展少量的城市就业机会,可能引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导致更多的人失业。因此,开创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农村居民的教育学历越高,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也越高,因而不加区别地发展教育事业会加剧劳动力流动和失业;政府干预城市工资水平,尤其是最低工资线,并且对城市失业人口给予最低生活补贴会导致要素供给的价格扭曲,引致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城市的失业率更高。三、劳动力流动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缺陷:迁移数量随就业率的变化而变化,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决策取决于城市就业的概率,并认为“就业机会越多,失业率越高”这一结论显然不符合经验事实;只考虑了迁移成本,而未考虑城市里的生活成本。四、区域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的国际迁移劳动力的区域流动有时也称劳动力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城市间的移民,还包括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劳动力的区际流动是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劳动力的区际流动被认为是劳动力城乡流动的一种补充。四、区域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的国际迁移劳动力的国际迁移劳动力国际迁移概述劳动力国际迁移对输入国的影响劳动力国际迁移对输出国的影响四、区域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的国际迁移国际劳动力流动概况流动的形式:移民和外籍劳工,前者指导别过定居,最终成为该国居民;后者指在别国临时工作;流动的性质:到美、加和澳大利亚等地多是永久性移民;到日本、欧洲和中东多是外籍劳动;流动的方向:从人口多的国家流向人口少的国家;从工资低的发展中国家流向工资高的发达国家。四、区域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的国际迁移移民导致输入国劳动总供给上升(供给曲线右移),工资水平下降,本国劳动力工作岗位减少。清退移民导致输入国劳动力供给减少,工资水平上升,本国工作岗位的上升数量小于工作岗位减少的数量。结论:移民与本国居民之间的就业并不存在完全替代关系,而是有一定的互补关系。劳动力国际迁移对输入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四、区域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的国际迁移劳动力国际迁移对输入国的其他影响知识收益:新移民带来知识、商业关系、艺术才能、食品烹饪技术等。拥挤成本:过多的噪音、冲突与犯罪。社会摩擦:种族歧视与种族冲突。四、区域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的国际迁移劳动力国际迁移对输出国的影响智力外流:高级人才迁移到其他国家会导致“智力外流”,使这些人才原居国的教育投资效益下降甚至丧失;对财政的影响;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其他影响:促进国际间文化、经济、技术的交流,引入国外先进文化、技术、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五、中国的劳动力流动概要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的流向中国劳动力流动的障碍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政策五、中国的劳动力流动中国劳动力流动的流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内地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由传统经济部门流向新兴经济部门由国有经济部门流向非国有经济部门五、中国的劳动力流动中国劳动力流动的障碍户籍障碍信息障碍成本障碍:就业成本(身份证、暂住证、计划生育证明、外出务工证明、治安管理费、卫生费)、生存成本(住房、教育)、交通成本、心理成本、风险成本(工资风险、伤病风险)五、中国的劳动力流动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快城市管理的效率社区建设第四节政府行为与劳动力流动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作为裁判的角色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监管;作为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对劳动力进行购买;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通过制度、经济手段实现政府的目标。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简史第一阶段:1986年以前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过程,在原有的计划体制下,我国的劳动力流动率是非常低的,没有“劳动力市场”的概念。第二阶段:1986-1996推行劳动合同制,打破了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计划体制理论界逐渐统一认识,认为劳动力是商品,社会主义也有失业。第三阶段:1996到现在以下岗为核心的分流企业富余人员的政策户籍制度的渐进改革流动呈现出“体制间流动”(城镇)与“地区间流动”(城乡)特征第四节政府行为与劳动力流动第四节政府行为与劳动力流动政府行为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城乡隔绝(行政命令经济):改革开放之前劳动力市场的渐进改革:改革开放之后第四节政府行为与劳动力流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隔绝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的户籍制度、劳动制度、粮食购销、农产品定价制度等造成城乡劳动力的分割;“统包统配”制度的禁锢,使得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农民只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和收入分配;1500万知识青年下乡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富余第四节政府行为与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的渐进改革城市:“治懒”1980年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1986年正式实行劳动合同制;1994年进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1995年颁布《劳动法》,规范劳动市场;1997年企业保险制度改革;农村:“治贫”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1980年允许创办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1986年农民工得到进城务工的权利;1984年户籍制度逐渐放松第四节政府行为与劳动力流动中国式分权体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财政激励:赋予地方政府相对自主的经济决策权政治激励: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机制对劳动力的影响永久性迁移非永久性迁移第四节政府行为与劳动力流动永久性迁移会增加城市政府的财政负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