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小珠山中层文化小珠山中层文化,也有学者将之称为“郭家店下层文化”。小珠山中层文化遗址主要有小珠山、吴家村、郭家村、北吴屯等,同类遗存在文家村、大潘家村等遗址中也有发现。(一)遗迹主要有房址小珠山中层文化共发现房址15座,依房内面积来看,绝大多数房址面积在20平方米左右,个别房址的面积达到50平方米。第一类,大型房址,仅在北吴屯遗址发现一处,面积在50平方米左右。北吴屯F2,房址平面为圆角方形,南北长7.9米,东西宽6.4米,面积为50平方米,深约0.6米。斜直壁。居住面为一层红烧土,厚约4~6厘米,房址的中部略下凹。室内发现柱洞十六个,柱洞径长12~20厘米,深约12~30厘米。门修建在房址的西南角,朝向南,斜坡式门道长70厘米,宽92厘米,深20厘米。靠近西壁和正对门道的位置,有圆形土坑灶四个,中心灶(F2:17)较大,直径54厘米,深30厘米。在其西侧分布有三个小灶坑,环绕中心灶排列。由北向南,F2:18灶,直径40厘米、深21厘米。F2:19灶,直径40厘米,深28厘米。F2:20灶,直径36厘米,深24厘米。灶中均有火烧的痕迹。F2:18、F2:19两灶内出有饰斜划纹、乳钉纹的陶罐,其底部均有烟炱。在灶址的北部紧靠房址西壁处,有黄土垫成的斜坡,烟火可顺斜坡散出,故土坡上有一层红烧上和烟灰,厚约4~5厘米,可能为烟道。房内土坑灶北侧居住面上,出有陶罐、陶钵,靠南壁的位置出有玉鸟等遗物。第二类,小型房址,面积多在20平方米左右。郭家村下层共发现11座房址,平面呈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筑,边长一般在4米左右。以郭家村F2为例进行说明。郭家村F2南北长4.42米,宽4.2米,面积约19平方米,深约8~14厘米。居住面厚约11厘米,经过多次铺垫修整,至少可以分为四层,自下而上分别为黄土、黑土、黄土、红烧土。房址内共发现柱洞13个,直径在15~32厘米,深20~38厘米。房址东北角有一深20厘米的不规则形坑,坑中有一具完整猪骨架。房内还出有陶、石、骨、角等器物。吴家村ⅡF1平面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筑,东西长4.97米,南北宽4.76米,面积约23平方米。斜直壁,居住面坚硬。房内共发现柱洞二十二个,柱洞直径在12~20厘米之间,深约10~36厘米之间,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为位于穴壁处,一般较粗,有的是一粗一细并排支撑。第二层柱洞介于灶与第一层柱洞之间。门开在房址西北角,朝向西,向房外伸出,呈半圆形,长0.8米,宽1.6米。台阶式门道。房址内出土有陶、石、骨、角器等。陶器多放置在房内的东北、西南角,南面多为一些石器工具和一具猪骨骨架。从上述房址的特点来看,小珠山中层文化的房址平面均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筑,沿穴壁处均分布有柱洞,门道多位于房屋的一角。(二)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等一、陶器小珠山中层文化中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极少,这一时期含滑石粉的陶器比例约占全部陶器的1∕2。器表颜色斑驳不一,夹砂红褐陶占3∕5,夹砂黑褐陶占1/5,还有少量的夹砂红陶,磨光的泥质黑陶数量极少。陶胎较薄,质地较硬。陶器均为手制,只在泥质黑陶上运用了轮制技术。陶器中有纹饰陶占有较大的比重,素面陶相对较少。纹样趋于简单潦草,不规则。大多装饰于腹上部,呈带状分布,饰纹面积只占器表的1∕3。纹饰从制法上来说,有压印纹、刻划纹、附加堆纹三大类:压印纹:数量较少,纹样主要有之字纹、网格纹、席纹、点纹等。其中之字纹趋于消失。刻划纹:所占比重较大,是该文化中的主要纹饰。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刻划纹组成的各种纹样,如平行斜线、斜线三角、人字纹、网格纹等;另一种是刻划纹与其他纹样组成的复合纹饰,如斜线三角与乳丁纹,网格纹与小竖鼻,斜线纹与凸绳纹,划纹与刺点纹,划纹与弦纹,等等。这类纹样多装饰在器物口沿至腹上部。附加堆纹:此类纹饰极少,在器表先划出凹槽,再用细泥条填充凸起,上面有刻划纹,类似于绳索状。这类纹饰多装饰于鼎、鬹、钵、盂的腹部,或者口沿至腹部的位置。还发现有少量的彩陶,泥质陶。彩陶纹样有三种:一种是红地黑彩,纹饰不规整,纹样有斜线三角纹、双勾涡纹等;第二种为白地红彩,泥质红陶器上施白色地,上绘红逗点和斜线纹;第三种为红地红彩,图案匀称,多为直、斜、弧三角纹。陶器器类有罐、鼎、鬹、钵、盂、豆、壶、杯、纺轮等,其中罐的数量最多,其中又以筒形罐为最。平底器为主,三足器、圜底器较少。依陶器器型等特点来看,大体可以分为甲、乙两群文化因素。甲群:主要是指以平底筒形罐为代表的陶器。陶器均为夹砂陶。筒形罐罐底呈钝角,有些有小台底,还有少量的壶、钵等。这些陶器应该是当地土著文化的文化传统。乙群:陶罐种类和甲组区别明显,陶器多泥质陶,器形有鼎,鬹、觚、盂、豆等,另外还发现有少量的彩陶,依其弧线三角涡纹、三角加平行线纹等纹样来看,均为来自于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因此这组器物应为来自于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因素。二、石器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打制石器少见。磨制石器有斧、锛、刀、镞、磨盘、磨棒等,打制石器有网坠、砍砸器、盘状器等等。装饰品有石珠、石坠、石环、石璜等。三、骨角牙器骨器主要有矛、锥、针、梭等,少量的角锥、牙镞等。装饰品有骨簪、骨管、穿孔贝饰等。四、蚌器蚌器有蚌刀、蚌镰等。装饰品有蚌珠等五、玉器玉器仍以工具为主,如锛、凿、斧等,个别玉器工具个体较大。装饰品有玉环、璜、坠、珠等。在北吴屯出有一件玉鸟,吴家村出有一件三突尖的玉牙壁,也被称为“玉璇玑”。这类器物多出于东部沿海一带,有学者认为是古时候人们用于观测天象的器具。夏鼐《所谓玉璿玑不会是天文仪器》(《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这类器物不是天文仪器“璇玑”,而是具有地域特征的装饰品可称之为“三牙璧”或“牙璧”,实质上是玉璧的一种。(三)年代小珠山遗址中小珠山中层文化堆积叠压在小珠山下层文化堆积之上,而为小珠山上层文化的堆积所叠压。郭家村遗址的发掘情况表明,小珠山上层文化堆积叠压在小珠山中层文化堆积之上。这样,小珠山中层文化在年代上应晚于小珠山下层文化,而早于小珠山上层文化,这一认识已为学界所公认。2006、2008年小珠山遗址的发掘再次表明,小珠山中层文化叠压在后洼上层文化之上,其上又为偏堡子文化晚期的堆积所叠压。由此进一步确认小珠山中层文化晚于后洼上层文化,而早于偏堡子文化晚期。小珠山遗址出土彩陶十六片,从彩陶纹样来看,与白石村遗址中80ⅠTG1②、80ⅠTG2③、80ⅠTG2②、81ⅠTG2③等单位出土的彩陶皆相同;小珠山小T2④:22觚形杯同于北庄F44:6觚形杯;吴家村吴采:1盆形鼎形制与北庄H103:1盆形鼎相同,吴ⅡF1:29鬶仅存流部,其形制介于北庄H101①:9鬶、北庄T7④:66鬶之间;郭家村ⅡT8⑤:38彩陶片,形制同于小珠山遗址的彩陶片纹样。其它彩陶片的纹样则与小珠山遗址彩陶片的纹样区别明显;郭家村ⅡT5⑤:23鼎与北庄T9③b:32盆形鼎极似,ⅡT1H8:19鬶与北庄F42:05鬶相同;郭家村ⅠT9③:18盂与北庄T145③c:22盂一模一样。从小珠山、郭家村、吴家村等遗址出土的小珠山中层文化陶器来看,与胶东半岛大汶口文化中期陶器多有相同之处。另外,小珠山中层文化中出土有少量的彩陶片,结合胶东半岛自大汶口文化中期始才出现彩陶的情况来看,推知小珠山中层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年代相当,应该大致不误。C14年代数据表明,小珠山中层文化的年代推定为BC2900~BC2400年。第三节偏堡子文化1956年,东北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新民偏堡子遗址首先发现此类遗存,此后,在肇工街、新乐、高台山等遗址的发掘中,不仅辨识和确认了偏堡子文化遗存的存在,而且这些遗址的层位关系表明其相对年代介于新乐文化和新乐上层文化、高台山文化之间。目前学界对于这类遗存的认识较为一致,称之为偏堡子类型或偏堡子文化。1990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对长兴岛三堂遗址进行了发掘。三堂遗址位于大连瓦房店长兴岛三堂乡的东北部,该遗址包含有两个时期的堆积,其中第一期遗存有:ⅠH5、ⅡF1、ⅡF2、ⅡF3以及Ⅱ区第⑤、⑥层。关于三堂第一期遗存的文化性质,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辽河平原的偏堡子文化遗存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个别学者认为其是一种独立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称之为三堂一期文化。这里同意第一种观点。偏堡子文化分布范围向北可达辽河平原,向南覆盖了辽东半岛南端的渤海湾沿岸和黄海沿岸。(一)遗迹主要是房址、墓葬等一、房址仅在三堂遗址发现三座房址,分圆形、圆角方形、椭圆形三种,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三堂ⅡF2平面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筑。边长约2.7米,方向150°。房址东南角有一斜坡式门道,长0.8米,宽0.7米,居住面较为平坦。在室内的居住面上有着较大范围的红烧土和草木灰堆积,其中杂有蚌壳和木炭块。居住面上出土一可复原的小陶杯。发现柱洞4个,西北角个,西南角2个,东南角1个,直径为30~40厘米,深15三堂ⅡF3平面为椭圆形,半地穴式建筑。长径3.8米,方向150°。门道开在东南角,长0.30米,宽0.75米。居住面不平整。中间低洼,斜直壁。室内有两层堆积,上层为黑色土夹大量蚌壳,厚约40厘米;下层为房屋倒塌后的堆积。在室内中部偏南约一平方米的范围内,密集堆积着厚约0厘米二、墓葬墓葬仅发现有小孩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三堂遗址M1仅存趾骨、牙齿,骨骼之上压一长条形石板,无随葬品。M2长1.4米,宽0.4米,深0.2米。无葬具,仰身直肢葬,墓向315°。(二)遗物主要是陶器、石器、骨角蚌牙器等。一、陶器陶器以夹细砂陶为主,内羼有滑石粉和云母,少见泥质陶和红衣陶。主要是红褐色,也有褐色或灰褐色。均手制成形,泥条盘筑和泥圈套接制成。陶器火候较高,造型规整,表面均经压磨,器类主要有罐、壶和极少量的钵,以平底器为主,少量的圈足器。纹饰多样,依其施纹方式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为附加堆纹,主要见于筒形罐上,附加堆纹为挤压和贴附的窄细条对纹,呈竖向平行排列,或平行线与折曲线成组相间排列;一类是刻划纹,以平行双线组成的菱形纹、三角斜线纹和回形纹为主,内填细密的斜线纹;一类为戳印纹,数量极少。二、石器石器主要为磨制,少量为打制石器,经常有细石器发现。器形有刀,凿、磨盘、两端刃器、砍砸器、网坠、球等。石刀多为穿双孔的半月形和长方形。柳叶形镞可分为平底、凹底两类。网坠主要是选扁平的河卵石为原料,两端打出缺口。细石器主要为长方形石叶和石刀等。三、骨角蚌牙器骨器有锥、鱼卡、梭、镞、匕、刻纹骨器等。鱼卡两端尖,中腰有系绳的凹槽。在骨器上刻划纹饰见于骨匕、骨管上,刻纹为成组的平行斜线。四、玉器玉器主要为装饰品,有璜、牙璧等。(三)分期与年代一、分期三堂遗址共分为四个发掘区,其中第一期遗存主要分布在第Ⅰ、Ⅱ发掘区。经查,第Ⅱ发掘区中具有分期意义的层位关系为:⑤→ⅡF3→⑥。发掘者依据这一层位关系将三堂第一期遗存分为早、晚两段,早段以ⅡF3为代表;晚段以Ⅱ区第⑤层为代表。检索全部已发表的陶器及其单位来看,笔者基本同意这一分期认识,但是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尤其是对ⅡF3需要重新认识。报告指出ⅡF3开口于Ⅱ区第⑤层下,房址内堆积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房屋倒塌堆积,那么上层就应为房址废弃后所形成的堆积。ⅡF3中发表陶器10件,其中上、下层中共有器物主要为筒形罐,ⅡF3下层出AaⅠ式筒形罐、AbⅠ式筒形罐、AbⅡ式筒形罐;ⅡF3上层出AaⅡ式筒形罐、AaⅢ式筒形罐、AaⅣ式筒形罐。由此可知,ⅡF3上、下层之间不仅层位有别,而且在出土器物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不宜将ⅡF3上、下层笼统的视作一个单位,应将其区分开来进行讨论。ⅡF3上层与Ⅱ区第⑤层中都出有AaⅡ式筒形罐,而且从两单位中出土的壶、钵类器物残片来看,形制极为相似,说明ⅡF3上层与Ⅱ区第⑤层的年代大致同时。这样,可以将上述分段意见调整如下:第一段:以ⅡF3下层为代表;第二段:以ⅡF3上层、Ⅱ区第⑤层为代表。以三堂遗址为标尺,将偏堡子文化分为两期:第一期:以三堂遗址第一段为代表;第二期:以三堂遗址第二段为代表;在偏堡子文化分期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期意义的器物主要是筒形罐概括其变化如下:筒形罐依其形制可以分为两型:A型筒形罐,口底相若,圆弧腹,最大径位于腹中部,口沿下多饰一周附加堆纹,腹多饰纵向泥条纹。可分为两式:Ⅰ式:筒形罐口沿下附加堆纹与唇部有一定的间距。Ⅱ式:筒形罐的唇部均饰一周附加堆纹并抹平。B型筒形罐,大口小底,腹部多饰纵向泥条纹或刻划纹。依腹部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亚型。Ba型:腹上部较直,下部弧收。Bb型:斜弧腹。Bc型:曲腹。二、年代三堂遗址的发掘表明,偏堡子文化堆积叠压在小珠山上层文化堆积之下。2006、2008年小珠山遗址的发掘中,偏堡子文化晚期堆积叠压在小珠山中层文化堆积之上,其上又为小珠山上层文化的堆积所叠压。从上述遗址的层位关系来看,偏堡子文化显然要早于小珠山上层文化,其晚段遗存要晚于小珠山中层文化,那么偏堡子文化早段遗存与小珠山中层文化二者之间孰早孰晚呢?大潘家村H1:6罐口沿下饰一周附加堆纹,与大潘家村F1:6罐、三堂ⅡF3下:23罐相同,H1:1罐饰刻划斜线三角纹与蛎碴岗蛎T5②斜线三角纹相同,据此可知小珠山中层文化和偏堡子文化早段遗存在大潘家村H1共存。小珠山下层文化、后洼上层文化陶器中并未见有附加堆纹,相反在小珠山中层文化中、晚期出现了“用细泥条填充凸起”的附加堆纹陶片。另外从上述遗址分布的地理位置来看,偏堡子文化早段遗存均分布在辽东半岛的西侧,东侧则未发现,晚期在辽东半岛的东侧出现偏堡子文化遗存。上述情况说明,偏堡子文化早段遗存与小珠山中层文化的年代约略同时。综上,与胶东半岛大汶口文化中期相当,偏堡子文化早段遗存分布在辽东半岛西侧,小珠山中层文化遗存则分布于辽东半岛东侧。与大汶口文化晚期相当,小珠山中层文化结束后,偏堡子文化晚段遗存在辽东半岛广泛分布。(四)来源关于偏堡子文化之来源,朱永刚老师指出是小珠山系列文化在某一阶段发生分化后,融合了北辛文化因素而形成的,这一观点至今看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偏堡子文化以筒形罐为主,纹饰主要为附加堆纹、刻划纹。筒形罐是当地文化的传统陶器,刻划纹为多,应与后洼上层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附加堆纹这种纹饰不是当地文化的传统因素,其另有来源。环顾其周邻地区,仅在北辛文化、白石村第一期乙类遗存中鼎上多饰有附加堆纹,纹样、施纹方法皆与偏堡子文化极似,可推知这一文化因素可能来源于北辛文化、白石村第一期乙类遗存。据此可知,偏堡子文化是小珠山下层文化之后,受到后洼上层文化影响,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吸收了来自于北辛文化、白石村第一期乙类遗存的部分文化因素,从而发展起来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第四节小珠山上层文化小珠山上层文化也被称为“郭家村上层遗存”,经过发掘的遗址主要有长海小珠山、蛎碴岗、南窑、上马石、大连郭家村、大连大潘家村、长兴岛三堂、新金乔东等遗址。对于这类遗存的文化属性,多数学者认为小珠山上层文化是辽东半岛的土著文化,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龙山文化的影响;少数学者认为其是龙山文化的地方类型或地方变体。李伊萍老师在《龙山文化研究》一书中,指出辽东半岛出土的陶器与龙山文化陶器放在一起比较,两者在陶质、陶色、制法、纹饰、器物组合上区别是非常明显的。主要区别如下:第一,陶器以罐为主,而且罐的形状也与龙山文化不同,典型器物为筒形罐、有领鼓腹罐等;第二,壶、钵中的绝大多数也与龙山文化的同类器完全不同;第三,鼎、豆、杯、三环足盘等是最接近龙山文化因素陶器,除极个别与龙山文化相同外,多数只是形似而神不似,也就是不成功的仿制品。第四,尽管在辽东半岛已经发现龙山文化或具有龙山文化特点的陶器有十来种,但这些陶器始终没有成为当地陶器的主流,也没有形成传统,只是散布在各个遗址之中。这些情况都说明龙山文化对辽东半岛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将辽东半岛真正纳入到自己的文化版图里。(一)遗迹主要为房址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依其形制可以分为圆角方形、圆形两种。第一类,圆角方形。郭家村Fl,平面呈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南北长3.9,东西宽4.8米,面积约19平方米,斜直壁,北壁残留有一段墙壁,长0.4米,残高0.2米。从柱洞看,墙壁是木栅,里外面用草拌泥抹平。房址中部靠北处有一方形高台,南北长1.96、东西宽1.4、高出居住面0.1米,台面用草拌泥抹平。高台以西中间有一椭圆形灶坑,东西0.48米,南北0.4米,深约0.2米。房屋中间有三个柱洞,洞内残留有木炭的痕迹。由于失火,坍塌在居住面上的草拌泥屋顶已烧成红烧土,上留有木檩痕迹,厚0第二类,圆形。上马石IVF1,房址东南部被现代的乡间小路破坏,依残存的房址部分来看,推测应是一圆形房址。南北残长5.7米,东西残长6.06米,面积约34平方米。直壁,居住面不平整。沿穴壁有一圈柱洞,残留有十六个柱洞。房内堆积可分为两层:第①层:黑土层,厚70~88厘米,含有较多的碎陶片,可看出器形的有尖唇或方唇的鼓腹罐,瘤耳高领鼓腹罐,折沿弦纹罐、甗、豆、壶、器盖和器底等。并有少量羼滑石粉的划纹陶片等。第②层:为红烧土硬面,厚6厘米,草拌泥烧成,边缘的红烧土面较中间松软。地面上还有一些红烧土块,上面留有被削砍成方形或圆檩木痕迹。出土物有石斧、环、纺轮、杆、低石、石料等。居住面以下为生土。(二)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一、陶器陶质以夹砂陶为主,还出有少量的泥质陶。器表颜色以黑褐为主,小珠山遗址占61.3%,郭家村遗址占60%。其次为红褐色陶,泥质磨光黑陶极少。陶器主要为泥条盘筑法制成,少量陶器经过轮修。陶器多素面磨光,少数为刻划纹和附加堆纹。刻划纹纹样有竖条纹、三角纹、人字纹、网格纹、水波纹等;附加堆纹有弦纹、乳丁纹、刺点纹等。器类主要有罐、壶、鼎、鬹、三环足器、圈足盘、豆等。依其陶器形制可以分为甲、乙两群。甲群:罐有小口鼓腹罐、侈口筒形罐、敛口厚唇罐等,还有壶、碗等。大部分为素面,饰纹陶器约占1∕3。纹样以刻划纹为主,多刻划的平行线纹,人字纹、复线的三角纹、附加堆纹。纹饰粗糙,不规则。这群器物流行折沿,部分器物有台底或圈足。乙群:鼎,豆,三足盘,折沿盆,鬹,器盖等,多为黑陶,器形较周正,棱角分明,有轮修痕迹,有的有抹痕。器物绝大部分为素面,少数装饰有折棱,弦纹等。圈足器、带足器较多,明显具有龙山文化特点。二、石器石器以磨制为主,打制石器少见。种类有斧、锛、铲、双口石刀、石镞、矛、磨盘、磨棒、网坠等。石斧中一种有肩石斧,有学者认为其是东南沿海地区有特点的一种工具,与东南沿海有段石锛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三、玉器发现有玉凿等玉质工具。四、骨器骨器有锥、针、梭、钩针、镞、凿、簪等。(三)分期与年代经过发掘的含有小珠山上层文化遗存的遗址较多,可惜这些遗址的层位关系简单,遗物多出于地层且较为零碎,并缺乏具有分期意义的层位和单位,因此给小珠山上层文化的分期带来不少困难。有学者通过与龙山文化陶器的相互比较,尝试对小珠山上层文化进行分期,但并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小珠山上层文化遗址、墓葬中土的陶器有着较大的差异;小珠山上层文化遗址中出土有较多龙山文化特征的陶器,如豆、圈足盘、鬶、单把杯、高柄杯等。豆、圈足盘在龙山文化中并不具有分期意义,鬶、单把杯、高柄杯等器物虽具有分期意义,或过于零碎,或未发表。依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难以对小珠山上层文化的分期再进行讨论,因此本文只能笼统考察小珠山上层文化的年代。小珠山、郭家村等遗址中的小珠山上层文化堆积叠压在小珠山中层文化堆积之上。三堂遗址发掘表明,小珠山上层文化堆积叠压在偏堡子文化堆积之上。2006、2008年小珠山遗址的层位关系来看,小珠山上层文化堆积叠压在偏堡子文化晚段堆积之上。由此,可以确定小珠山上层文化上限要晚于偏堡子文化晚段,但其年代下限还需要通过陶器之间的比较来认识。小珠山上层文化中有三足盘、鬶等,与龙山文化的同类器相似;蛎碴岗T5②:45盆形鼎、郭家村ⅡT4②:38盆形鼎、大潘家村T4②:9盆形鼎与小管村遗址出土的盆形鼎形制风格一致,尤其鼎足的形制来看,小管村盆形鼎、小珠山上层文化均为铲形或凿形的鼎足;郭家村ⅡT5F1:4罐、三堂ⅡH8:1罐与小管村T2③a:35罐、杨家圈T2③:48罐形制相同,蛎碴岗T5②:48罐与小管村T6④:1罐雷同;参照龙山文化的分期认识来看,小珠山上层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于龙山文化早、中期。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小珠山上层文化的年代为BC2500~BC2200(四)经济类型郭家村遗址中还发现大量兽骨,有将近20种,哺乳类动物为主,还发现有家猪,野生动物骨头,说明人类取食方式多样。第四节双砣子一期文化双砣子一期文化,又被称为“于家村下层文化类型”或“于家下层类型”。目前经过发掘的遗址主要有双砣子、于家村、大嘴子、小黑石砣子、庙山、高丽城山等遗址。已有学者对双砣子一期文化的年代和文化性质等问题著文进行讨论,但还存在有较大歧义。有学者认为其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也有学者认为其属于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笔者赞同前者的意见,这里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性陶器为筒形罐。夏至战国时期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中可以区分为鬲文化、壶文化、鼎—壶文化等三大文化系统,其中辽东属于壶文化系统,可知辽东半岛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主要以壶为标志。双砣子一期文化中主要器类有壶、罐、平底碗、单把杯等,未见有筒形罐,可知其与新石器时代诸文化面貌差异较大,而与夏至战国时期分布于辽东半岛的其他考古学文化面貌有着较强的一致性,那么双砣子一期文化究竟是属于新石器时代还是夏至战国的考古学文化呢?双砣子一期文化中出有少量的陶杯,如双砣子Ⅲ式杯、于家村出土的3件杯,形制与龙山文化中的同类器相似,可能为来自于龙山文化的影响。这些陶杯杯柄均位于杯身的最下部,其横断面呈明显的横长方形,参照龙山文化陶杯的演变趋势来看,双砣子一期文化陶杯与龙山文化晚期的陶杯杯柄风格一致,表明双砣子一期文化与龙山文化晚期大体相当。双砣子一期文化以壶为其主要使用陶器,这一文化彻底改变了辽东半岛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格局——终止了一个以筒形罐为主要使用陶器的时代,而开启了一个以壶为主要使用陶器的时代。双砣子一期文化与龙山文化、杨家圈文化隔海相望,三者的发展基本是同步的,如果将双砣子一期文化归入夏时期,那就意味着在辽东地区比山东等其他地区提早一个时期进入夏时期,而这又与双砣子一期文化的相对年代相抵触。因此双砣子一期文化应处于新石器时代向夏时期过渡的阶段,从年代上来看,其还应属于新石器时代范畴。正是基于上述考虑,笔者以为双砣子一期文化应是新石器时代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其年代相当于龙山晚期。有学者称双砣子一期文化与小珠山上层文化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说明二者同时并存又互相交流,不同点则说明它们不属于同一文化谱系,甚至可能另有来源。双砣子一期文化与小珠山上层文化二者之间关系为何,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小珠山上层文化以筒形罐为主,双砣子一期文化则以壶为主,可知小珠山上层文化与双砣子一期文化在文化面貌上有别;第二,小珠山上层文化中多见有杨家圈文化、龙山文化早、中期因素的陶器,参照杨家圈文化、龙山文化的年代对应关系来看,推知小珠山上层文化与龙山文化早、中期大体同时。双砣子一期文化中出有少量的龙山文化晚期因素的陶器,其年代应与龙山文化晚期相当。以上说明小珠山上层文化、双砣子一期文化不仅年代有别,而且在文化面貌上也有区别的两支考古学文化,那么小珠山上层文化、双砣子一期文化应是两支年代不同且早晚相继的两支考古学文化。至于其相似点,则可能是双砣子一期文化继承、吸收了小珠山上层文化的某些因素。双砣子遗址发掘表明,双砣子二期文化堆积叠压在双砣子一期文化的堆积之上,说明双砣子一期文化要早于双砣子二期文化文化。研究表明双砣子二期文化文化的年代为夏代早期到早商时期,那么,双砣子一期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不晚于夏代早期。(一)遗迹有房址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建筑,依其形制可以分为单室、双室建筑。于家村遗址均为单室建筑,双砣子遗址则均为双室建筑。第一类,单室建筑。以于家村F5为例,平面呈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长4.5米,宽4.4米,面积约20平方米。居住面西高东低,居住面下铺有3~4厘米的木棍,木棍间隔2~5厘米,南北向整齐排列。四壁则用3~4厘米粗的木棍整齐排成木栅栏,然后将地面、四壁用草拌泥抹平,墙壁厚5~6厘米,居住面厚9厘米,地面坚硬,地面下的木棍已烧成木炭,这一建造方式主要是当时人们用于防潮取暖的一种方法。房址南部居住面上埋有用陶壶口做成的圆形灶圈,直径25厘米,深约15厘米。房屋四周现存有十个柱洞。遗物集中出在东面和、北面,有壶、罐、碗、杯、豆、石斧、锛、矛等。第二类,双室建筑。以双砣子F15—16为例。两室东西并排,均平面呈不规则形,半地穴式建筑,中间有一道隔墙。东室南北长3.8米,东西宽1.7米,面积约6.5平房米。斜壁,居住面不平整,东室门朝向东,宽0.8米,有斜坡式门道。灶位于房址北半部,坑内也倒埋有一罐口,直径26厘米,深14厘米。屋内出土遗物有杯、碗、罐等。西室南北长3.15米,东西宽2米,面积约6.3平方米。斜壁,居住面不甚平整,西室门朝向南,宽0.6米,有斜坡式门道。灶位于房址东北部,灶坑中间倒埋一个罐口,罐直径19厘米,深8.5厘米,底铺石板,周围也用石板镶砌。屋内出有碗、罐、石凿等。两室中间有一道隔墙,宽0.6~0.8米,残高0.55~0.65米。柱洞共发现15个柱洞,由东向西可以分为三排,东壁4个,中间隔墙6个,西壁5个。柱洞大小不一,直径10~28厘米不等,深约15~64厘米。最北部的柱洞底部垫有石柱础,周围砌石。隔墙上有两个柱洞的洞壁涂抹光滑,十分坚硬,其余柱洞都是一般土洞。两室的北壁上面共有一个平台,南北宽约0.8~1.3米,与隔墙齐平。两室北部覆盖有一整片的红烧土,东西长5米,南北宽4米,厚0.18~0.2米左右,可能是两室共同使用一个屋顶,后来坍塌所形成的。红烧土下面排列有整齐的空洞,空洞作南北向和东西向交错排列。南北向木痕较细,排列密集,间隙很小,直径在1.5~3厘米之间,可能为木椽。东西向的木痕较粗,间距大直径在4~5厘米之间,可能为木檩。在檩与椽相交处,有明显的用绳子之类结扎的痕迹。(二)遗物有陶器、石器、骨角蚌器、铜器等一、陶器陶器多为羼细砂的夹砂黑褐陶为主,黑皮陶、夹砂红褐陶次之,极少见泥质陶。陶器一般为手制,泥条盘筑,壶、罐的口部有的经慢轮修整,个别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制而成。陶胎较厚,多呈灰褐色,有的房内陶器经二次火烧氧化,变成了红褐陶。陶器表面磨光,绝大部分为素面,少数陶器装饰有纹饰,纹样有弦纹、乳丁纹、刺点纹、刻划纹等。器类主要以平底器为主,仅有少量的圈足器,如豆等。主要器类有罐、壶、单柄杯、豆等。还发现少量的彩绘陶器,是在陶器烧成以后再在陶器表面绘制的,因而容易脱落。以红、白、黄三色绘画,纹样为三角形、方形、菱形、条形、折线等几何形状。二、石器石器原料以辉绿岩为主,还有辉长岩、凝灰岩、页岩、砂岩等。石器以磨制为主,少量为打制。磨制石器器类主要有斧、锛、矛、刀、凿、环状石器等。打制石器多为网坠。三、骨角蚌器骨器主要有锥、铲、凿、针、尖状器、管、鱼卡等。蚌器有穿孔蚌壳。角器为鹿角分支磨制而成。四、铜器该文化仅发现一件铜器。大嘴子出土一件铜戈,前锋、尾部已残,仅剩援部,援的上下两侧均为斜弧,上侧弧度大于下侧,整体横向微曲,两面起脊,脊略偏,脊棱不高,剖面呈圆形,为合范铸成。靠近宽的一端有竖木质条纹,可能是木必留下的痕迹。(三)一点讨论陈国庆、华玉冰依据大嘴子遗址出土的这件铜戈,认为双砣子一期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朱永刚老师指出从北方地区大的文化背景来看,中原是在二里头文化才进入青铜时代。在此之前,整个黄河流域包括山东龙山文化在内,铜器出土的地点和种类虽有不少,青铜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尚没有达到铸造青铜戈那样的工艺水平,而东北同时期遗存更无确切实例可证。因此,大嘴子这件铜戈的年代还有待进一步的材料来证实。第五节旅大地区积石墓的发现与研究积石墓是东北亚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颇具特色的墓葬构筑形式之一,用砾石或鹅卵石铺底,石块构筑多室墓并封顶,即“积石为封”,开始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流行于高句丽(汉—唐)时期,可能延续至渤海(隋唐)时期。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旅大地区史前积石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程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一)20世纪初——1949年由于日本侵略并占领了我国的旅大地区,其国内学者在我国境内也大肆进行非法的盗掘活动,因此这一时期该地区积石墓的主要研究者是日本人。1909年,鸟居龙藏对旅顺老铁山积石墓进行了发掘。1910年,滨田耕作再次对老铁山积石墓进行发掘,并获得一些黑陶和白陶陶器,进而推测这些陶器是殷周时期从河北、山东传播而来的遗物。这两次发掘成果在当时引起了日本学术界的极大关注。1930年,吴金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以城子崖遗址下层遗存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基于这一发现,日本学者梅原末治指出积石墓中出土的陶器应与龙山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为进一步考察积石墓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日本学术振兴会委托梅原末治组织和制定了辽东史前遗址和墓地的调查计划,并由森修绘制了详细的积石墓分布图,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简述如下:1941年8月31日1941年,对老铁山、将军山上的积石墓进行发掘,其中将军山2座,老铁山3座。1942年秋,对营城子文家屯北侧的东大山积石墓进行了发掘和调查。上述发掘资料在日本得以陆续发表,客观上促进了旅大地区积石墓的考古学研究,并为探索其与龙山文化的关系及其与相关遗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性探讨,但是这并不能掩盖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同时积石墓中出土的遗物也尚未归还中国,这一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二)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我国考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此为契机,旅大地区的考古学研究也得以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承担该地区积石墓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是我国的考古工作者,主要的考古工作简述如下:1964年10月5~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考古工作队在将军山发掘积石墓1座。1973年6月,旅大市文物干部学习班在将军山发掘了1座积石墓。1975年初,旅大市文物管理组在将军山清理1座积石墓。1975年8月,旅大市文物管理组在老铁山、将军山共清理积石墓4座。目前学术界对于旅大地区史前积石墓的年代、文化属性等认识还比较模糊,意见各异。有学者认为其与郭家村上层类型和双砣子一期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有学者认为这些积石墓是小珠山上层文化墓地;有学者认为其与小珠山上层文化有较多相似的文化因素,年代大致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前期;等等。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拟对这一地区史前积石墓的年代、文化属性、特点及渊流等相关问题做一讨论,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首先需要明确该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的谱系。辽东半岛南端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基本比较清楚,依次为:小珠山下层文化→后洼上层文化→小珠山中层文化、偏堡子文化→小珠山上层文化→双砣子一期文化。一、四平山积石墓四平山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黄龙尾半岛之上,该山由南、北两座山峰组成,在连接南、北峰的主脉及西延支脉的山脊上发现有成列的积石墓,故将其命名为四平山积石墓遗址,积石墓60座。学术界多认为四平山积石墓的年代大体相当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笔者基本同意这一观点,但其认识过于笼统,还有进一步讨论之必要。四平山36号积石墓Q丘中出土有猪形鬹,澄田正一等人指出其与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出土的猪形鬹极为类似。经查,这种动物形鬹在山东半岛上主要出于大汶口、三里河等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中,而并不见于龙山文化遗址之中,亦不与龙山文化器物共存,据此可推知四平山36号积石墓Q丘的年代有可能要早至大汶口文化晚期。四平山积石墓中出有一件陶鬹,颈较短而稍细,短流,乳状袋足,后足明显后伸,其形制与胶县三里河M2113:1鬹极为相似;双耳杯、单耳杯、豆、壶或罐等器物在山东姚官庄、鲁家口、狮子行、三里河等遗址龙山文化遗存中都能找到与之相似或相同的器物。山东姚官庄、鲁家口、狮子行、三里河等遗址主要分布在淄水以东,胶莱河以西,诸城以北,渤海之南的平原地区。研究表明,龙山时期,这一地域主要分布着龙山文化姚官庄类型。四平山积石墓中出土的器物尤其是这四件杯,更多地见于姚官庄类型之中,并不见于龙山文化的其它类型中,而且在山东地区这些形制的杯也是姚官庄类型相区别于其它龙山文化类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对姚官庄类型年代的认识有利于确定四平山积石墓的相对年代。据对这一类型已发掘的遗址分析可知,姚官庄类型并未贯穿龙山文化始终,大致在龙山文化中期时,该类型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消失,由此可知,姚官庄类型存续时间为龙山文化早、中期,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进而可以推测四平山积石墓的年代下限最晚可能为龙山文化中期。由上述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四平山积石墓的年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中期。分布于这一地区的小珠山上层文化,其年代大致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中期。从四平山积石墓和小珠山上层文化的年代相同,分布地域重合来看,笔者以为四平山积石墓毫无疑问应该是小珠山上层文化的墓葬。但是四平山积石墓中出土的陶器在小珠山上层文化中并未发现与之器形相似或相同者,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可能有:①受四平山积石墓发掘面积以及资料发表的局限;②已发掘的小珠山上层文化遗址数量虽然不少,但这些遗址发掘面积不大,材料少而且零碎;③墓葬、遗址中使用的陶器有别而且互不共见。前两点虽然给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笔者以为第三点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即小珠山上层文化遗址材料和四平山积石墓墓葬材料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应该是同一考古学文化内部遗址、墓葬材料之间的差异,而非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差异。二、文家屯积石墓文家屯遗址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镇四平山南麓,积石墓则主要分布在遗址的西南至东北的山岭上,即东胡庐山、东大山、张墓后山等山脉的山脊上,统称之为文家屯积石墓。积石墓的分布数量为:东胡庐山14座,东大山6座,张墓后山35座。文家屯东大山5号冢M1中出有陶器、石器等,可辨陶器类有筒形罐、单把杯、罐、纺轮等。筒形罐多为敛口,鼓肩,斜弧腹,平底,口沿饰一周附加堆纹,其形制与郭家村上层遗存的同类器极为相似,而且口部饰纹方式应是吸收了偏堡子文化的因素;单把杯及耳部特征与四平山中的单把杯极为相似。据此可推知文家屯积石墓的年代与四平山积石墓的年代相当,那么文家屯积石墓也应是小珠山上层文化的墓葬。三、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墓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墓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铁山乡郭家村的东部,韭菜村的南部。老铁山北部第一峰西北向与刁家屯北山、将军山相连接,在近30公里的山脊上分布着约40余座积石墓。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墓中出土有环足盘、单把杯、豆、鬹等陶器,或为龙山文化器物,或为具有龙山文化色彩的陶器,显而易见应为来自于龙山文化的影响或传播,说明其与龙山文化曾经发生过文化之间的交流,由此可知二者的年代应大致同时。将军山M1D:2单把杯,侈口,高颈,腹上部外鼓,并饰有一环形耳,下部内收。其与三里河M223:14单耳杯属同类器,通过二者形制的比较,前者可能由后者发展而来,参照三里河M223为龙山文化早期的单位,可推知将军山M1D的年代应不早于龙山文化中期。老铁山积石墓中出有两件直筒形单把杯,其形制与龙山文化尹家城类型晚期的直筒形单把杯相同。将军山中出有一种夹细砂红褐陶杯,侈口,直腹或折腹,腹中部装有一小耳,平底。将军山M1中共出随葬品23件,其中夹细砂红褐陶杯出有5件,占随葬品总数的22%,可见这类器物应是当时比较流行的随葬品。山东长岛砣矶岛大口遗址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中出有一件T2④:65小杯,形制与将军山M1C:4杯相同。由上述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确定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墓的年代应为龙山文化晚期。同一时期,该地区主要分布着的是双砣子一期文化。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墓与双砣子一期文化所处的年代、分布地域皆相同,同时双砣子一期文化中双砣子T5:36杯同于将军山M1B:1杯,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文化上的联系,据此笔者以为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墓应该是双砣子一期文化的墓葬。四、相关问题讨论前文中明确了旅大地区史前积石墓的年代、文化属性,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这里主要对与其相关的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一)积石墓的特点四平山、文家屯积石墓与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墓不仅在年代上有别,而且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但由于其年代上相近,它们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共性:首先,积石墓均分布于渤海沿岸一带的山顶和山脊上,其走向与山脊走势相保持一致;其次,积石墓有一次修筑完成,也有多次修筑,且多数为一墓多室,少量为一墓一室;再次,积石墓平面形状以方形为主,有明确的界域,其内墓室长方形,石块垒砌四壁,墓室底铺石块,墓口上用大石块覆盖;最后,积石墓中人骨保存都很差,随葬品种类有陶、玉、石、骨、蚌器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四平山积石墓,从支脉到主脉,从山麓到山顶,积石墓的规模逐渐大型化,而位于山顶的必然是最大的,出土物亦最丰富。这一现象表明,四平山积石墓是一处规划明确、等级分明的墓地,自然离山顶越近、规模越大的积石墓可能其等级越高,墓主人身份、地位越显贵。相反离山顶越远、规模较小的积石墓等级较低,墓主人身份、地位则逊于前者,自然其随葬品数量可能也就较前者为少。四平山积石墓这一现象,是这一墓地自身的规律呢?还是小珠山上层文化墓地普遍的规律呢?文家屯、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墓中是否亦有此规律呢?限于资料发表的局限,目前尚难以对这些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和判断。(二)与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关系红山文化积石冢与旅大地区史前积石墓之间,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已有不少学者指出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渊源关系,因此这里对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不再赘述。红山文化积石冢主要有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等,集中分布于大凌河上游一带,即今朝阳一带,地域上来看,这一地区与旅大地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学术界多认为红山文化积石冢相对年代为红山文化晚期,旅大地区新石器时代积石墓的年代最早大约在大汶口文化晚期,二者从时间上来看,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年代要略早于旅大地区积石墓的年代。红山文化晚期一度流行的积石冢埋葬方式,在其后续的小河沿文化大南沟、昆都岭、南宝力皋吐等墓地中,都没有发现此类埋葬方式,这一点至少可以说明在辽西地区积石冢这种埋葬方式随着红山文化的衰落而消亡,并未在这一地区延续下来。耐人寻味的是在其后不长的时间,旅大地区突然大量出现并开始流行积石墓这种墓葬形式,而且延续至商周时期。这种特殊的墓葬形式为何会突然出现和流行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抖音短视频内容版权代理与维权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影视作品制作定金合同附属协议书3篇
- 2025年度设计公司技术秘密保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反担保证券交易合同3篇
- 2024年通信基站租赁协议标准格式版
- 2024版医院劳动聘用合同范本
- 2025年抖音美妆品牌合作协议2篇
- 2024版竹制品买卖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白酒企业供应链优化与风险控制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便利店消防通道改造与安全设施合同3篇
- 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
- 中介费合同范本(2025年)
- 《kdigo专家共识:补体系统在肾脏疾病的作用》解读
- 生产调度员岗位面试题及答案(经典版)
- 【物 理】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寒假作业人教版
-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规范
- 电力行业 电力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
- 《法制宣传之盗窃罪》课件
- 通信工程单位劳动合同
- 查对制度 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猪肉市场销售规模及竞争前景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