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_第1页
第六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_第2页
第六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_第3页
第六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_第4页
第六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碳酸盐岩的溶蚀机理第三节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第四节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第五节岩溶地基稳定性问题一、定义岩溶(Karst):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1.岩溶作用:以化学溶蚀为主,同时还包括机械破碎、沉积、坍塌、搬运等作用,是一个化学-物理相结合的综合作用。2.岩溶现象:岩溶地貌及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如石芽、石钟乳、溶洞、地下暗河等。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等。第一节概述二、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的意义1.水利水电工程:渗漏、溃坝、塌陷、诱发地震据广西39个岩溶山地县统计,在已建的260座大水库中,有明显渗漏的(设计效益与实际效益相比低于80%者)有92座。二、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的意义2.道路工程路基、站场、桥梁地基稳定性、地基塌陷在我国的主要干线铁路中,岩溶地面塌陷灾害较为严重的有:京广线、贵昆线、浙赣线,津浦线、沈大线、渝达线等。塌陷造成车站建筑物毁坏、路基沉降、道路悬空、桥涵开裂倒塌、隧道施工受阻等。铁路断道停车事故时有发生,甚至造成火车脱轨。有些路段列车长期限速慢行,损失巨大。二、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的意义3.工民建:地基稳定性、塌陷问题自1977年至今,武汉地区先后发生10次岩溶地面塌陷:1977年,汉阳中南轧钢常堆料场塌陷;1988年,武昌陆家街塌陷和阮家巷塌陷;1999年,毛坦村小学塌陷;2000年2月,武昌司法学校塌陷;2000年4月,青菱乡烽火村塌陷;2006年4月,白沙洲阮家巷塌陷;2008年2月,汉南区长江干堤附近陡埠村塌陷;2009年12月22日,武昌白沙洲大道路面塌陷近百平方米。二、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的意义4.地下工程:涌水、突水、岩溶冒落1964年以来塌陷持续发展达20年之久,至今仍在继续一、溶蚀过程CO2的来源:(1)大气(2)土壤中生化作用、变质作用(3)火山活动及岩层中某些化学作用产生的CO2第二节碳酸盐岩的溶蚀机理二、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1.饱和溶液的混合溶蚀效应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已失去溶蚀能力的饱和水溶液,在碳酸盐岩体内相遇,混合后的溶液由原来的饱和状态变成不饱和状态,从而产生新的溶蚀作用,继续溶解碳酸盐岩。凡是有利于水混合的地带,岩溶均较其它地带发育。ABCDECO2CaCO32.不同温度溶液的混合溶蚀相效应如果有两种温度不同而饱和度相同的水相混合,或一种水溶液由高温变为低温,都可以加大CO2的溶解度,从而加强溶液的溶蚀能力,继续溶蚀作用。包气带,潜水面附近或洞穴附近,温泉地区三、其他离子的作用1.酸效应2.同离子效应3.离子强度效应具有可溶性岩石岩石具有透水性水具有侵蚀能力水在岩石中应是不断地运动的可溶性岩石+不断运动的侵蚀性的水岩溶作用+现象岩溶发育的条件:第三节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一、碳酸盐岩岩性的影响:甲:纯碳酸盐岩1.灰岩2.白云质灰岩(云灰岩)3.灰质白云岩(灰云岩)4.白云岩乙:(不纯)质碳酸盐岩5.XX质灰岩6.XX质云灰岩7.XX质灰云岩8.XX质白云岩丙:不纯碳酸盐岩9.XX灰岩10.XX白云岩非碳酸盐岩1098765432150%30%10%白云石方解石80%50%20%甲乙丙酸不溶物标准试样:方解石,要求试样尺寸相同,粉碎的粒度大小一样,溶蚀在高浓度CO2的蒸馏水中。KV及KCV越大,说明岩石的溶蚀强度和溶蚀速度也越大。研究表明:★方解石含量越高,KV越大;反之白云石含量越高,KV越小。

★酸不溶物含量越高,KV越小。二、气候的影响:1.降水的影响:(1)水直接参与岩溶作用,充足的降水是保证岩溶作用强烈进行的必要条件。(2)水是溶蚀作用的介质和载体,充足的降水保证了水体的良好的循环交替条件,促进岩溶作用的强烈进行。2.气温的影响:(1)气温升高,生物新陈代谢加快,土壤中有更多的CO2富集,但水中的CO2的溶解度减小,不利于岩溶作用。(2)气温升高,溶蚀速率增大,有利于岩溶作用。总体上:气温升高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温热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岩溶作用较强烈高寒干燥的极地、寒带地区:岩溶现象不发育三、地形地貌的影响:影响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的重要因素,表征地表水文网的发育特点,反应了侵蚀基准面和地下水排泄基准面的性质和分布,控制了地下水的运动趋势和方向,进而控制了岩溶发育的规模、速度、类型及空间分布。1.平坦地区:地表径流弱,入渗强烈,有利于岩溶发育2.陡峭地区:地表径流强烈,入渗弱,不利于地下岩溶发育3.突起地区:地下水位深,包气带厚度大,垂直岩溶发育4.低洼地区:地下水位浅,汇水地带,岩溶发育强烈,以水平岩溶为主。四、地质构造的影响:1.断裂的影响:(1)沿断裂面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的通道(2)各组破裂面相互交织、延伸进而控制了岩溶发育的形态、规模、速度和空间分布。(3)各种破裂面相互交织,使地下水混合溶蚀效应明显,促进岩溶发育。2.褶皱的影响:(1)褶皱的不同部位,裂隙发育不均匀,岩溶强度不同。(核部比翼部发育。)(2)大型褶皱控制了可溶岩的空间分布和地下水汇水范围及径流条件,影响着岩溶的发育。(如溶蚀洼地的长轴、溶洞和暗河的延伸方向常与褶皱轴向或翼部岩层的走向一致。)3.岩层组合的影响:(1)厚而纯的碳酸盐岩Ⅰ.包气带:(垂直循环带)多发育垂直岩溶形态Ⅱ.地下水季节变动带:两方向岩溶均发育Ⅲ.饱水带:(受当地水文网排泄影响)ⅠⅡⅢⅣ河谷两岸:水平运动,形成规模大、连续性好的水平岩溶河谷底部:收敛状曲线运动,发育深岩溶Ⅳ.深循环带(不受当地水文网影响,受区域地貌和地质构造的控制)岩溶不很发育岩层组合的影响:(1)厚而纯的碳酸盐岩(2)碳酸盐岩夹非可溶性岩层(3)非可溶性岩层与碳酸盐岩互层:在同一时期,岩溶呈多层发育(4)非可溶性岩层夹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极弱五、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运动的性质、幅度、速度和波及范围,控制着水循环交替条件及其变化趋势,从而控制着岩溶发育的类型、规模、速度、空间分布及岩溶作用的变化趋势。新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1.上升期: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地下水位逐渐下降,侧向岩溶不发育,规模小而少见,分带现象明显,以垂直形态的岩溶为主。2.平稳期:侵蚀基准面相对稳定,溶蚀作用充分进行,分带现象明显,侧向岩溶规模大,岩溶地貌较明显典型。3.下降期:常形成覆盖型岩溶,地下水循环条件变差,岩溶作用受到抑制或停止。(1)间歇性上升:上升→稳定→再上升→再稳定形成水平溶洞成层分布,高程与阶地相对应。从更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来看:(a)地壳上升时深成岩溶阶段;(b)地壳稳定时的侧向岩溶阶段;(c)地壳再上升时的侧向岩溶转成深成岩溶阶段(2)振荡升降:岩溶作用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反复进行以垂直形态的岩溶为主,水平溶洞规模不大,而且成层性不明显。(3)间歇性下降:下降→稳定→再下降→再稳定岩溶多被埋于地下,规模不大,但具成层性,洞穴中有松散物充填。从层状洞穴的分布情况及充填物的性质,可查明岩溶发育特点及形成的相对年代第四节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一、渗漏的形式1.按渗漏通道分类裂隙分散渗漏管道集中渗漏2.按库水漏失的特点分类(渗漏持续时间)暂时性渗漏:包气带永久性渗漏3.按渗漏部位分类绕坝渗漏:坝区临谷渗漏:库区二、岩溶渗漏的研究内容1.查明岩溶发育、分布规律重点查明溶洞、暗河的展布位置、规模等,进行岩溶泉水流量、高程调查,确定通道的位置及可能影响程度。2.分析地质条件(1)岩层组合:当夹有非可溶岩地层时,可借助该层防止渗透(2)地质构造:★褶皱

a.纵谷(河流流向与岩层走向一致):与河流所处褶皱的部位有关b.横谷(河流流向与岩层走向垂直):修水库不利,但充分利用隔水层,可能防止坝区渗漏。c.斜交谷:具体分析★断层:既可有利于渗漏,又可不利于渗漏★岩体侵入:相对隔水层的分布位置3.查明河间地块的水文地质条件建库河流河水及库水位与河谷两岸地下水及邻谷河水位的组合关系(1)补给型:渗漏与否视蓄水后库水位与地下水位的补给关系而定。若建库后仍为补给型,不永久渗漏。若建库后为排泄型,则渗漏。(2)排泄型:建库后肯定会产生永久渗漏(3)悬托型:一定渗漏在深厚碳酸盐岩地层中,地下水排泄通畅,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不断下降,始终保持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位,形成悬托河。若河谷沉积物覆盖层较厚,颗粒较细,则渗漏微弱些,否则渗漏严重。三、岩溶渗漏的防治措施1.降低岩体的透水性,截断渗漏通道灌(垂直河流和地下水等水位线)铺堵截2.导水导气当洪水期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形成较高的水、气压力,破坏堵体或形成新的洞穴和塌陷当枯水期地下水位下降,在被堵或天然封闭条件较好的洞穴中可能形成负压,“真空吸蚀’,破坏堵体或形成新的洞穴和塌陷第五节岩溶地基稳定性问题一、变形破坏的主要形式1.不均匀沉降2.地表塌陷3.地基承载力不足4.地基滑动二、地表塌陷1.岩溶洞穴对工程的危害1)建筑物基础悬空2)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2.地表塌陷的形成潜蚀论是1898年俄国学者巴浦洛夫提出的,在国内外地质界长期被接受并加以应用。地下水位下降时,水力梯度也随之增大,地下水流速加快,动水压力增强,当动水压力大于土体内聚力与颗粒间摩擦力,土颗粒开始被渗流带动迁移,这一现象称为潜蚀或管涌。对上覆第四纪土层和洞穴、溶隙中的充填物进行冲蚀、淘空,并将土颗粒随水携走,这时在与碳酸盐岩体顶板接触处的土层中开始形成土洞。

■土洞形成的条件:(1)下伏基岩中岩溶发育(2)水动力条件变化大(3)上覆土层较松散且具有一定的厚度(a)土洞未形成以前(b)土洞初步形成(c)土洞向上发展(d)地表塌陷(e)形成碟形洼地1.覆盖型岩溶区极限状态时:Hk=h+Z+D式中:Hk:极限状态时上覆土层的厚度

h:土洞高度

D:基础砌置深度

Z:基础底板以下建筑荷载的

有效影响深度当H>Hk时,地基是稳定的当H<Hk时,地基是不稳定的,是建筑荷载和土洞共同作用的结果当H<h时,仅土洞的发展就可导致地表塌陷三、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2.裸露型岩溶区:溶洞顶板稳定性问题:岩性、岩体结构面的分布、组合关系、连通性能、顶板厚度、溶洞形态、大小、充填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等。分为:完整顶板与不完整顶板两种情况:完整顶板指未被节理裂隙切割或虽被切割但胶结良好的情况。(1)、完整顶板按剪力概念计算按弯矩概念计算(2)、不完整顶板顶板坍塌堵塞法塌落拱理论分析法顶板坍塌堵塞法四、岩溶地基的防治措施1、绕避选址或选线时注意以下原则:①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宜选择在溶蚀强度较低的岩石地区。②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路线方向不宜与岩层构造线方向平行,而应与之斜交或垂直通过,因为暗河的主要通过方向多平行于岩层构造线方向。③在岩溶地区,应避开较大的断层破碎带,或使路线方向与其成直交或外交,以避免或减少由于断层带岩石破碎、岩溶发育强烈和岩溶水丰富而威胁到地基的稳定性。④应尽可能避开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相接触的地带,因为这种地带有利于地下水的活动,岩溶发育比较强烈,岩溶泉往往成群分布。⑤应尽可能避开碳酸盐类岩石同某些金属矿床(如铁黄矿FeS2)相接触的地带,因为这种地带往往岩溶发育比较强烈。2、疏导对岩溶水只宜疏导为主,采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方法,不宜堵塞。疏导建筑物一般可采用明沟、泄水洞等。例1:岩溶水成群出露于某大桥桥头公路岔道处的石灰岩山坡上。为经常性悬挂式接触下降泉,有较大的泉眼3处,流量很大,除供附近公社用水外,部分泄入江中。公路由右侧坡脚通过,建有混凝土排水明沟,将岩溶水导向涵洞排出,路基无损害。而左侧的简易公路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