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技术创新_第1页
第2章 技术创新_第2页
第2章 技术创新_第3页
第2章 技术创新_第4页
第2章 技术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技术创新本章目录2.1技术创新内涵2.2技术创新类型2.3技术创新过程2.4技术创新范式2.5技术创新战略2.1技术创新内涵2.1.1技术创新定义2.1.2技术创新特征2.1.3技术创新与相关概念2.1.1技术创新定义索罗(S.C.Solow)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新思想的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一“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林恩(G.Lynn)提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显然他是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的。……界定争议:定义的范围、技术变动强度、新颖程度。中国学者在界定技术创新概念时,大多认为技术创新的范围包括产品和工艺,技术变动的强度不仅包括根本性变化、也包括渐进性变化,技术创新的新颖度既包括首次创新、也包括创新的扩散性应用。代表:许庆瑞、吴贵生、华景阳、银路……定义: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技术的新构想”指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的新构想;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是实现技术新构想的基本途径;“实际应用”指生产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采用新工艺或对产品、服务、工艺的改进;“经济社会效益”指近期或未来的利润、市场占有或社会福利等;“商业化”指全部活动出于商业目的;“全过程”则指从新构想产生到获得实际应用的全部过程。2.1.2技术创新特征以技术为基础是创造性活动强调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具有风险性2.1.3技术创新与相关概念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与技术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与技术变革、技术进步2.2技术创新类型2.2.1基于创新程度的分类2.2.2基于创新对象的分类2.2.3基于技术变动方式的分类2.2.1基于创新程度的分类根本性创新(radicalinnovation)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innovation)2.2.2基于创新对象的分类产品创新(productinnovation)工艺创新(processinnovation)2.2.3基于技术变动方式的分类技术变动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性变动(architecturalchange),另一种是模式性变动(modularchange)。结构性变动是指技术要素结构或联结方式的变动。模式性变动是指技术原理的变动。局部性创新模式性创新结构性创新全面性创新2.3技术创新过程2.3.1创新的基本过程2.3.2创新过程模型的演进2.3.1创新的基本过程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技术创新就是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过程。创新就是发明+发展+商业化。新设想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进入市场创新的管理学解释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示意图2.3.2创新过程模型的演进第一代:简单线性的技术推动型二战后的前20年左右时间随着半导体、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一些产业的新技术突破并成功商业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机会,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大量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第一代创新过程模型。模型假设从来自应用研究的科学发现到技术发展和企业中的生产行为,并最终导致新产品进入市场都是一步步前进的。第一代:(技术推动)创新过程模型(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资料来源:Rothwell,Roy,“TowardstheFifth-generationInnovationProcess”,InternationalMarketingReview,1994,11(1):7-31.第二代:线性的市场拉动型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一个竞争增强的时期,这时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尽管新产品仍在不断开发,但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现有技术变革,扩大规模、多样化实现规模经济,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许多产品已经基本供求平衡。企业创新过程研究开始重视市场的作用,因而导致了需求(市场推动)模型的出现。该模型中市场被视为引导研发的思想源泉,而研发是被动的起作用。资料来源:Rothwell,Roy,“TowardstheFifth-generationInnovationProcess”,InternationalMarketingReview,1994,11(1):7-31.第二代:线性的市场拉动创新过程模型(60-70年代)第三代: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交互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两次石油危机,大量产品供过于求,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这一时期也是创新过程研究的一个高潮,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了成功的创新过程的本质和特点,为企业开展有效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减少或避免资金或资源的浪费。大量研究显示,对科学、技术和市场三者相互联结的一般过程而言,线性的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模型都过于简单和极端化,并且不典型。Mowery和Rosenberg(1979)于是总结提出了交互(或称耦合)模型。资料来源:Rothwell,Roy,“TowardstheFifth-generationInnovationProcess”,InternationalMarketingReview,1994,11(1):7-31.第三代: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交互模型(7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第四代:集成(并行)模型进入20世纪80年代,企业开始关注核心业务和战略问题。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西方国家开始意识到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优势不仅来自模仿和JIT生产、质量导向的生产过程,而且发现日本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过程能够使他们比西方国家更快更有效的不断推出新产品。当时领先的日本企业的两个最主要特征是集成(integration)与并行开发,这对于当时基于时间的竞争(time-basedcompetition)是至关重要的(Dumaine,1989)。虽然第三代创新过程模型包含了反馈环,有些职能间的交互和协同,但它仍只是逻辑上连续的过程。Graves(1987)在对日本汽车工业的研究中总结提出了并行模型,其主要特点是各职能间的并行性和同步活动期间较高的职能集成。第四代:集成(并行)创新过程模型的一个典型例子(Nissan的新产品开发过程)资料来源:Rothwell,Roy,“TowardstheFifth-generationInnovationProcess”,InternationalMarketingReview,1994,11(1):7-31.第五代: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意识到,新产品开发时间正成为企业竞争优势重要来源。但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也往往意味着成本的提高。Graves(1989)指出,新产品开发时间每缩短1%将平均导致开发成本提高1~2%。Rothwell(1992)进一步发现一些领先的创新者正在向时间更短、成本更低的以系统集成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第五代创新过程转变,包括产品开发的技术、组织、制度、生产等更加整合、更紧密的企业间纵向和横向联系,以及更多的运用先进复杂的电子信息工具箱。第五代:系统集成与网络化创新过程模型资料来源:Rothwell,Roy,“TowardstheFifth-generationInnovationProcess”,InternationalMarketingReview,1994,11(1):7-31.创新过程模型的演进2.4技术创新范式2.4.1技术发展S型曲线2.4.2A-U创新模型2.4.3逆A-U创新模型2.4.1技术发展S型曲线一般情况下,在技术发展初期,性能提高速度相对较慢;随着技术越来越易于理解、控制和扩散,技术改进速度增加;到成熟阶段,技术会逐渐逼近自然或物理极限,要获得性能改进,需要更长的时问或更多技术投入。技术成长曲线的基本描述缓慢增强急剧提升增速递减发展停滞技术成长的S形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的技术投入,技术性能的发展呈现出缓慢增强、急剧提升、增速递减乃至发展停滞这样四种状态组成的过程。更替情况下的技术成长S形曲线技术并不一定都有机会一直发展到达它们的极限,新的不连续技术可能导致原有技术的过时,从而出现技术更替的情况。在新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从技术投入的回报率来看,新技术可能不如已有技术,所以企业通常没有更替技术的动力。新旧技术发展到某个阶段后,新技术上的投人回报率要比旧技术高得多,企业则会倾向于选择这种不连续的技术来替代已有技术。当技术更体现现象出现的时候,原有技术发展的S型曲线过程便不能完整完成,也即未达到其固有的发展极限就将结束其发展的历程,退出历史的舞台。技术的S曲线——引入不连续技术当已有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性能的增长开始放缓步伐或出现停止之前,企业要及时获取或开发新技术,使其性能超越已有技术,并促成新旧技术的顺利更替。企业技术进步的理想路径是沿着由一系列技术发展S形曲线更迭形成的包络虚线发展。理想路径曲线指导性S曲线战略2.4.2A-U创新模型哈佛大学的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Utterback于1975年和1978年提出了产业和企业的A—U创新模型,将系列创新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流动阶段、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A-U创新模型流动阶段:企业抓住潜在需求进行一系列的产品创新,重点在于探索产品的完善功能。产品创新频率较高,R&D支出较高,企业在产品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激烈竞争,而工艺创新频率明显偏低,因为新产品虽然粗糙、但存在市场需求。在过渡阶段:经过大量技术和市场实践后,产品技术趋于成熟,建立起主导设计和产品标准;市场逐渐明朗;产品创新频率大大下降;企业为追求规模效益,工艺创新成为创新重点,工艺创新频率迅速上升。

在稳定阶段:产品和工艺技术都已成熟,市场需求稳定,产品和工艺创新频率都逐渐下降。此时,产业内各企业创新的重点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及为细分市场提供某些产品功能或外观的渐进性创新。2.4.3逆A-U创新模型下一代技术对于以追赶为主要特征的后发国家来说,系列技术创新过程很可能是一个逆A-U追赶过程。总体上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和改进三个阶段。改进是关键环节(二次创新)。??满足差异市场需求专有领域深化功能拓展与转移……逆A-U创新模型课后作业2:“二次创新”2.5技术创新战略2.5.1技术创新战略内涵2.5.2技术创新战略模式2.5.3自主创新战略2.5.1技术创新战略内涵技术创新战略就是对整个组织而言有全局性和长远影响的技术创新规划。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有如下特征: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风险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比较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制定流程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流程外部:国际环境、国家政策以及竞争与竞争对手情况内部:企业发展目标、实力与地位、性质与形象技术机会产业机会市场机会2.5.3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基于技术来源自主开发战略合作开发战略引进再创新战略基于技术竞争态势领先战略跟随和模仿战略基于竞争行为方式进攻型战略防御型战略游击型战略基于市场竞争策略市场细分战略成本最小化战略市场最大化战略2.5.4自主创新战略自主创新的缘起落后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传统观点比较优势观后发优势观经济全球化下两种传统观的新挑战生产要素的自由化流动和跨国生产行为的日益增多导致全球环境内比较成本和要素禀赋的国别特征渐趋消失同一市场环境中平等竞争导致的利益冲突会使发达国家采取对后发国家的限制性技术转移策略课后作业3:“比较优势”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自主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原则,指出:“把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