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认同问题研究任务书+开题报告5000字》_第1页
《大学生道德认同问题研究任务书+开题报告5000字》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务书1.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及达到的目标(1)主要任务:1)明确研究方向,联系指导老师认真进行论文的选题;2)阅读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3)进行研究设计,开展相关研究;4)发放问卷,收集、处理并分析数据,根据数据结果撰写论文;5)经过多次认真修改形成定稿,完成相似性检查;6)按学校规范要求打印并装订毕业论文以及过程性材料。(2)达到的目标:总体目标: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具体目标: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工作进度要求2019.11.2——2019.11.18:结合自己兴趣以及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选题;2019.11.19——2019.12.30:查阅相关文献撰写开题报告并上传;2020.1.1——2020.1.31:在已有文献基础上完善相关研究方案;2020.2.1——2020.3.31:实施研究,收集、处理数据;2020.4.1——2020.4.7:形成论文初步框架,并接受中期检查;2020.4.8——2020.4.20:形成论文初稿;2020.4.21——2020.5.10:经过多次认真修改形成定稿,并完成相似性检测;2020.5.11——2020.5.19:提交论文,接受评阅教师的论文评审;2020.5.20——2020.5.31:参加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开题报告1.研究(设计)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应用前景(附参考文献):1.研究目的意义1.1理论意义首先,本研究旨在丰富已有道德认同理论的研究成果。西方学者关于道德认同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基于道德认同个体所造成的道德行为。本研究试图从信仰的角度解释道德认同的相关理论,以丰富已有的理论。其次,本研究旨在深化我国道德认同的理论研究。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对实证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本文分析了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现状,深入挖掘了大学生道德认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思了大学生道德认同的根源,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最后,本文以道德认同的研究领域为基础,试图解释00年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现状及其对道德行为的影响。与西方强调个体价值取向的道德同一性研究不同,本研究是以社会取向的道德同一性研究为基础的,即中国对西方道德同一性理论的研究。1.2实践意义 首先,本研究有助于促进大学生道德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全面论述了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现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满足当代大学生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本研究,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的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践行主流社会道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其次,本研究有助于实现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最根本的任务。通过研究我国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大学生道德认同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通过对大学生道德认同培养的研究,找出解决当代大学生知行脱节问题的对策,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侵蚀,市场经济带来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供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通过道德认同的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参考。最后,这一研究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道德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通过研究道德认同的培养路径,可以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2.国内外研究现状(1)关于道德认同的概念研究道德认同的研究离不开对道德认同概念的澄清。许多学者对这一概念作了较为完整和准确的解释。在对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中,万增奎考察了“同一性”产生的历史渊源,并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中进行了界定。从外国公民的道德认同及其启示来看,梅平认为道德认同是道德主体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在杨少刚对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中,从道德认同的建构和发展的角度阐释了道德认同的含义,认为道德认同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相结合的产物,这源于主体的道德建设活动。刘仁贵在《道德同一性概念分析》一文中,总结了学术界对道德同一性概念的四种定义,即人格理论、图式理论、社会化理论和内化理论,并总结了这四种理论的优缺点。指出道德同一性概念具有六个不同的特征:个性、意识、社会性、指向性、过程性和状态性。(2)关于道德认同的功能研究道德认同对调节个体心理、塑造个体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曾小强在《道德同一性研究进展与道德教育的启示》中指出,道德同一性是连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它阐明了道德对自我调节的重要性和激励道德行为的主要动机。道德行动机会等因素影响道德认同的发展和道德功能的发挥。因此,道德教育应注重家庭的道德教育功能、学校道德氛围的营造、同伴关系的积极引导和道德实践机会的拓展。在《道德认同及其伦理意义》一书中,陈畅将道德认同界定为对个体、社会和国家规范的认同,并对道德认同的作用进行了分类。丁源、谢瑞波在《道德认同在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一书中指出,道德认同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和道德感指标,具有补偿性的行为特征。当不道德行为与个体道德自我概念发生冲突时,可以通过社会活动经验、情感训练等同级途径提高当事人的道德认知,促进其补偿行为,从而达到改革的目的。西方关于道德认同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伦理学和哲学等角度,这些对于我们研究道德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麦金太尔在追求美德的过程中表达了一种传统的怀旧情绪。他认为,传统伦理模式与中国的“伦理本位”模式一样,可以把人置于由传统构成的自然伦理关系体系中,使人在一生中不断地学习伦理知识,从而提高道德水平。同时,在传统社会中,由于人们对传统道德标准的熟悉程度不需要质疑,他们以自己为主体,让道德与自己的天人合一,使人们没有外在的道德感,从而保障了人的自由。麦金太尔的道德规范模式可以说是古希腊道德规范的典范,也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典范。虽然传统和相对保守,但它给现代注入了新鲜的气息,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传统赋予我们的道德认同的机制和手段。布拉西作为道德认同研究的奠基人,全面分析了道德认同在道德功能中的作用的内涵和机制。首先,他认为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之间不存在一致性和负相关性,正确的道德认知并不一定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道德认同作为连接二者的中介,使人们的道德感和认同感相互融合,使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相一致。其次,他还认为道德认同源于个体的心理需求,使内部观念与外部行为相一致。道德认同作为责任判断的基础,是道德判断转化为行为的重要自律机制。它在激发道德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如果道德价值对一个人的自我道德认同非常重要,那么他或她将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来实施道德行为。此外,布拉西通过扩展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解释了道德同一性对道德行为的动力机制。自我同一性,主要是指自我整合感和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适应社会环境的个体在进入青春期后会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即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包含了理想自我的内容,对行为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基于此,布拉西认为,人们有自我一致的倾向,愿意过一种与自我概念一致的生活。这意味着道德认同规定并激励道德行为,否则,就会产生自我矛盾感。总之,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道德同一性将越来越重要,成为道德行为的主要动机。(3)关于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关系研究布莱斯在《道德身份在道德功能中的作用》(1884)一书中认为,“道德行为不仅是遵守道德规范的需要,也是在道德身份基础上维护特定道德形象的需要。道德认同对道德行为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Damon(2004)还认为,道德认同刺激道德行为也许唯一最有力的决定因素是,道德认同水平高的人更有可能将这些道德信仰付诸行动。”唐方贵、季国珍在《大学生道德自我形象初步研究》(2010)一文中用道德自我形象量表对850名大学生的道德自我形象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还表明,道德行为的重要心理前提是积极健康的道德自我形象。杨继平(2010)发现,责任感和道德认同能有效预测消极方向的同时,道德认同对不道德行为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目前,学者们更多地关注道德认同对道德行为的作用机制,而对道德行为对道德认同的作用机制关注较少。戴维森和尤尼斯(1991)提出“虽然道德行为主要受道德认同的启发,但道德行为也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和巩固了道德认同。从发展的角度看,道德与道德主体的同一性是相互因果、相互促进的;在《青年服务与道德认同》(1999)一文中,Younis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可以促进自身公民身份和道德认同的形成,本文的研究结果也为道德行为对道德认同产生负面影响的观点提供了支持。国内学者陈惠昌教授在《尤尼斯道德发展实践活动回顾》(2004)中强调了社会参与对道德认同的重要影响;对道德认同进行了系统研究的学者万增奎提出了积极道德行为影响道德认同的可能性,并提出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双向机制关系的问题,但没有进行过研究曾小强也指出,在其《国外道德认同研究进展(2011)》中,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并非单向因果关系,但他还没有对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双向机制进行研究,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3.应用前景本研究旨在了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现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之上,本文对道德认同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分析00后新时代的大学生,研究他们的道德认同及行为,目的是为更好的了解新一代的青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在大学生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影响中上提供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并且也会未来青年发展提供积极引导的方向。参考文献:[1]高海燕,谢佳豪,宋琳琳.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9(16):137-138.[2]时昕,卢佩言,李如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67-68.[3]杜秀莲,高静.初中生学校道德氛围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08):82-87.[4]周斌,李力.从苏格兰启蒙运动探讨道德认同的实现路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07):25-29.[5]张婧瑶,张永芹.大学生道德认同与人性哲学对道德判断的影响[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4):22-27.[6]辜俊君.先秦儒家道德认同构建研究[D].吉首大学,2019.[7]辜俊君,刘仁贵.论道德认同与道德榜样建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2):92-94.[8]张耀元,何兴杰.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现状及其教育策略[J].教育评论,2017(04):80-83.[9]陈阿桃.大学生友善道德认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10]王兴超,杨继平.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J].心理科学,2013,36(04):904-909.[11]曾晓强.大学生道德认同、亲社会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4):149-155.[12]沈琴.道德认同[D].湖南师范大学,2009.[13]李艳芳.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14]苏旭.大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75-77.[15]吴豪.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失调的原因分析[J].社会工作,2007(02):55-56.2.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1.主要内容本论文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解析,在理论基础之上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对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及来探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并分析道德认同对道德行为存在怎样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来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阅读和整理相关书籍、学术论文等文献资料,学习和掌握现阶段国内外关于大学生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影响的研究情况,深刻了解道德认同的内涵,准确把握所要研究问题的重点,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和创新。(2)比较研究法。在搜集、整理大量中外关于大学生道德认同以及道德行为文献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国内外研究观点、现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紧密结合本文研究主题,借助主客观条件,对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及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进行更好的文献分析。(3)调查研究法。通过根据研究的论题设计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回收并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辅助使用访谈、座谈会等资料收集方法,为文本研究取得了关键性的材料。3.研究思路首先梳理了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相关文献资料,对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概念、相关理论基础、二者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然后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对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果,通过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提出提升大学生道德的对策建议。3.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