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候变化3400字(论文)》_第1页
《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候变化3400字(论文)》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候变化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至今一直以无穷的魔力吸引众多的科学家、哲家、政治思想家乃至文学艺术家。无论是“回归自然”的现代理论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我们都提倡共存,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不可分割的。自本世纪初,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爆炸性增长,过度开发资源,能源需求大幅增加,不仅导致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也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的增多,气体含量急剧增加,造成了对环境的影响,如全球变暖。使人们注意力越来越多地被吸引到气候变化上面。关键词: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起初,它主要体现在影响下垫面的外观的人类活动,改变粗糙度,反射率,表面的水平衡,导致当地的气候变化。随着发展加快,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通过对大量事实和资料的研究,总结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人类各种活动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人类活动影响下垫面的特性在很多方面,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破坏森林,破坏土地,干旱地植被和海洋石油污染等。(一)破坏森林森林是一个特殊的下垫面。除了影响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总量,森林也能形成独特的森林气候和天气条件影响附近大面积的气候。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促进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使温度本身并不会增加。白天,林冠下的森林没有穿透的阳光,温度也不会上升显著。由于夜间森林冠层的保护,有效辐射不强,所以温度不会轻易降低。因此,在温度差上森林比在林外区域小,。(二)破坏坡地、干旱地的植被在原本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坪和灌木有高耐旱性。生存在干旱地区,保护土壤存在。然而,由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人口增长,在那里他们开发农业和畜牧业,挖掘和收集旱生植物燃料),造成天然草地和灌木极大的损害。坡地的雨水快速流动,对地面力量的强腐蚀,就会对保护丧失和自然植被的阻挡造成严重损坏。在平地上,当旱季来临的时候,作物农田不能种植,复垦不被植物覆盖,易被风蚀后土质疏松。其结果是,在表面层中的肥沃的土壤留下砂石颗粒,造成损失。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养殖业和畜牧业草场产能过剩。在干旱年份,草稀疏地和家畜损坏。具体表现是:雨后径流增加,增加土壤侵蚀,降低水含量,土壤变干和局部大气增加了表面的反射率,并打乱了平衡。,气候的大陆性增强,风沙灾害在不断增加,气候变得干燥,这不利于植物生长。(三)海洋石油污染海洋石油污染是改变下垫面性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每年大约十亿吨石油通过海运给消费者。由于运输不当或意外事故等,每年有超过100万吨流入大海,加上在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排入海洋。一些人估计,油倾倒量在海洋每年200-1000万吨。其倾入海中的废油的一部分形成的油浮在海面,这抑制了海水的蒸发,并且使海空气是干燥的。同时减小的海表面潜热的转移,这导致在海水温度和每日年度变化增加,让海洋的调节空气的温度和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的作用。在比较闭塞的海面,如地中海、波罗的海和日本海等海面的废油膜影响比广阔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更为显著。此外,人类为了生产和交通的需要,填湖造陆,开凿运河以及建造大型水库等,改变下垫面性质,对气候亦产生显著影响。例如我国新安江水库于1960年建成后,其附近淳安县夏季较以前凉爽,冬季比过去暖和,气温年较差变小,初霜推迟,终霜提前,无霜期平均延长20天左右。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质改变大气化学组成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的运输和生活各种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据计算,在1860年到1970年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大约10%。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太阳的短波辐射,有力地吸收地面长波的辐射。所以,它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也增加了温室效应的作用,低层大气的温度升高。到2009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将达到400ppm。因此,预计到2040年全球平均大气温度将上升至1°C并上升至2°C。从燃料燃烧中喷出的烟颗粒和被人类夷为平地的自然植被的灰烬,和其他人为原因造成的灰尘,使得大气中有许多含有少于20种微量营养素的气溶胶颗粒漂浮在大气中,如遮阳伞遮住阳光,减少太阳辐射,降低土壤温度。同时,大气中的烟雾颗粒物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创造了有利于降水产生的条件,增加了降水机会。降雨量增加,地面温度也变低了。在城市中的城市气候效应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在城市里人口密集,下垫面变化最大。工商业和交通运输频繁,耗能最多,有大量温室气体、“人为热”、“人为水汽”、微尘和污染物排放至大气中。因此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中表现最为突出。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影啊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局地气候。(一)城市混浊岛效应城市混浊岛效应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首先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比郊区多,仅就凝结核一项而论,在海洋上大气平均凝结核含量为940粒/cm,绝对最大值为39800粒/cm3;而在大城市的空气中平均为147000粒/cm3,为海洋上的156倍,绝对最大值竟达400000粒/cm3,也超出海洋上绝对最大值100倍以上。再以上海为例,根据近5年(1986-1990年)监测结果,大气中SO2和NO2两种气体污染物城区平均浓度分别比郊县高8.7倍和2.4倍。(二)城市热岛效应根据大量观测事实证明,城市气温经常比其四周郊区为高。特别是当天气晴朗无风时,城区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又称热岛强度)更大。例如上海在1984年10月22日20时天晴,风速1.8m/s,广大郊区气温在13°C.上下,一进入城区气温陡然升高,等温线密集,气温梯度陡峻,老城区气温在17C以上,好像一个“热岛”矗立在农村较凉的“海洋”之上。城市中人口密集区和工厂区气温最高,成为热岛中的“高峰”(又称热岛中心),城中心气温高达18.6°C比近郊川沙高出5.6°C,比远郊松江高出6.5°C,类似此种强热岛在.上海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尤以秋冬季节晴稳无风天气下出现频率最大。世界上大小的城市,无论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有何不同,都能观测到热岛效应。其热岛强度与城市规模、人口密度、能源消耗量和建筑物密度等密切相关。城市热岛的形成多种因素中有垫面因素,人为热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人类活动影响的两个方面。但在同一城市,在不同的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下,热岛效应有时非常明显(晴、无风),热岛强度可达6°C-10°C,有时非常微弱或不明显(大风、极端不稳定)。由于热岛效应总是存在的,大城市的月平均和年平均气温总是高于附近郊区。(三)城市干岛和湿岛效应城市对大气中水汽压的影响则比较复杂,以上海为例,据近7年(1984-1990年)城区11个站水汽压和相对湿度RH的平均值与同时期周围4个近郊站平均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相比较相对湿度都有明显的日变化。全天皆呈现出“城市干岛效应”。如果按一天中4个观测时刻(02、08、14、20时),分别计算其平均值,在暖季4月至11月有明显的干岛与湿岛昼夜交替的现象,其中尤以8月份为最突出。结论总之,人为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但其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的:一是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二是改变大气中的某些成份(二氧化碳和尘埃);三是人为地释放热量。这些效应的作用各不相同,有的升温,有的降温,有的加湿,有的变干。并且这些影响叠加在自然资源上和对气候产生影响,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因此,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过程更加复杂。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尚无法理解人类效应可能产生的净影响。故为了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进行气候预测,弄清人为因子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参考文献[1]林而达,吴绍洪.气候变化影响的最新认识[J].气候研究进展.2007.3.[2]丁一汇,张锦,徐影等.气候系统的演变及其预测,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秦大河主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3]王澄海.气候变化与荒漠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4]吴兑.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5]叶笃正,张王远,周家斌.需要精心呵护的气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6]HoughtonJ.全球变暖[M].戴晓苏,石广玉,董敏等译.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7]李爱贞,刘厚风,张桂芹.气候系统变化与人类活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8]丁一汇,张锦.气候系统的演变及其预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9]秦大河,罗勇.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变化趋势.科学对社会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