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和文化_第1页
亲属称谓和文化_第2页
亲属称谓和文化_第3页
亲属称谓和文化_第4页
亲属称谓和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亲属称谓与文化

——详析亲属称谓的分类及与

宗法观念间的关系汉语的亲属称谓词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因素,一整套男女有别、长幼有序、主次分明的不同称谓,清楚显示了汉民族传统宗族、血缘、婚姻、家庭乃至社会的内部结构与特点。

“亲属称谓”的定义1亲属关系的分类及称谓2汉语亲属称谓与宗法制3目录:结论54亲属称谓词的发展一、“亲属称谓”的定义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和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杆,是人的社会身份在语言上的一种表达,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最真实,最具体的反映。称呼方式频率很高稳定性很强的基本词汇亲属与亲属关系:亲属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我国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儿媳和公婆、女婿和岳父母、以及其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如伯、叔、姑、舅、姨、侄子女、甥子女、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等。亲属不等于家庭成员,有亲属关系的人可能分属于多个不同的家庭;家庭成员并不绝对有亲属关系。三、亲属关系的分类及称谓《尔雅·释亲》将亲属称谓分为四类:宗族、母党、妻党和婚姻。

现代汉语的亲属称谓几乎沿袭了古代的亲属称谓体系,分为三类: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和夫妻系称谓。第一种第一,从语体来分析,有书面语称谓和口语称谓两大类。书面语称谓全国一致,口语称谓因方言不同有可能不同。如父亲,北京话叫“爸爸”,上海话叫“爹爹”(面称)、“爷”(叙称),广州话叫“老豆”。第二,从听话对象分析,有面称、叙称之分。“面称”又叫“直称”或“对称”,用于听话人和被称呼人为同一个人时。“叙称”又叫“背称”或“旁称”,用于被称呼人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外的第三个人时。例如对丈夫的母亲,北京话面称是“妈”,叙称是“婆婆”。在多数情况下,用叙称时,被称呼人不在场。当要将第三者当面介绍给听话人时,也用叙称。这样看来叙称这个术语比背称更确切。第三,从称呼对象来分析,有自称和他称之别。自称只用于上辈对下辈说话时,所用称谓一般与下辈对上辈的称谓相同。如父亲自称“爸爸”。

第四,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有尊称和谦称之分。旧时常用,如尊称:令尊、令堂、令公子、令爱、令千金等;谦称:贱内、拙夫、犬子、小儿等。当代仍常用的似乎只有“千金”、“公子”两词。

第五,从心理的角度分析,有常称和讳称之分。讳称是出于民间忌讳心理,不用通常的称谓,而换用别的称谓而造成的。例如浙江乐清温州话,对“母亲”的通常面称是“阿妈”或“阿奶”,但有人却改成“阿婶”;父亲通常面称“阿伯”,但有人改称“阿叔”。

第二种:

现代我国法律上亲属称谓:分为配偶、血亲和妻亲三类。

血亲亲属关系见下图。

第三种:

根据亲属称谓分为血亲和姻亲。见下图。血亲: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属外亲:又称女亲,指女系血亲相联系的亲属。姻亲: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宗亲:以父系血缘为纽带、以得姓始祖为

主根的传承支系关系家族。宗亲还可以分为直系和旁系,前者是指生育自己的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后者是指彼此间具有间接的血缘联系,除直系血亲以外的亲属。

第四种:根据血缘关系还可以分为父系、母系、妻系、夫系。

见下图。注意:图中的我为男性。父系称谓分类母系称谓分类妻系称谓分类女子称其配偶为夫,口语称为丈夫;丈夫的父亲称公公,丈夫的母亲称婆婆,口语面称时常随夫称呼;丈夫的兄弟姐妹,自己未生子女时,随夫称呼,自己生育子女后,则随子女称呼;

丈夫的其他亲属,一般也都是或随丈夫称呼之,或随子女称呼之。夫系称谓分类四、汉语亲属称谓与宗法制汉语亲属称谓与传统宗法观念有很大关系。下面从亲属称谓的特点看宗法观念:

第一,行辈之别

亲属称谓是分辈分的,辈分不同,称谓也不同。中国现代的祖、孙、子、母、女、兄、弟、姊妹、伯、叔、侄、甥、舅、姑、姨、岳、婿、夫、妻、嫂、妇二十多个核心称谓,都是分辈分的。这些核心称谓语可以分为:(l)主要用于长辈称谓:父、母、姑、舅、姨、祖(2)表示夫妻关系称谓:夫、妻、妾(3)主要用于平辈称谓:兄、弟、姊、妹、娣、姐(4)主要用于晚辈称谓:子、孙、甥行辈之别还反映在长辈可以直呼晚辈名字,反之则不允许。第二,长幼有序可以从有关“长幼”的字的并列结构,如“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子孙”等看出。

中国传统观念,以长子为重,只有长子才能继承家业及祭祀祖先,家中兄弟之间有着明确的顺序,“伯、仲、叔、季”。

第三,亲疏有别同辈亲属因父系母系亲疏,如伯(叔)—舅;堂兄—表兄。

同辈亲属因直系旁系亲疏,如父—叔叔,子—侄、甥。

一些区别词素通常来体现亲属间的亲疏远近关系,如:堂、表、外。

堂:《北史·公孙表传》:“二公孙同堂兄弟耳。”表:本义是指的衣服外面的那一面,而后才引申为

“里外”“外”。外:“异姓,故言外。”《尔雅·释亲》:“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

第四,男尊女卑

封建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是以男子为中心,妇女处于无权的附庸的地位。女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与男性是不平等的,这点在亲属称谓上可以体现出来。1、“男前女后”的组合排序

如“夫妻、子女、公婆、兄妹、父母、岳父岳母、夫唱妇随”等等,这种先后顺序实际上就是一种尊卑观念的体现。2、同辈亲属称谓男性和女性的不对等

如:父辈的亲属称谓,男性的分别称伯、叔,区分长幼,女性的则不分长幼笼统地称姑;伯、叔与姑明显的不对等。3、一些地区干脆直接用男性亲属称谓来称呼女性亲属。如:用“伯”称母,“伯伯”称呼伯母。对女性称谓的忽略,表现出女性是从属于男性而存在的,可以看出女性地位的卑下。4、汉语亲属称谓形式中女性词语向“贬化”方向发展。如“婆婆妈妈、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等;

称呼妓女:“窑姐儿、咸水妹、花魁娘子”等;

称呼某些男人:“娘娘腔”;

一些脏话:奶奶的、他妈的、妈嘞个巴子”等。四.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发展一方面,系统内部称谓语逐渐减少,关系日趋简单化;称为简化。

另一方面,某些亲属称谓语向系统外扩张,泛化为社会称谓语,称为泛化或拟亲属称谓。(一)亲属称谓的简化

1)系别特征的简化。

表兄弟姐妹直接称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2)血缘特征的简化。

第一种倾向是姻亲向血亲靠拢,简化血缘特征。

把公公、岳父称为爸爸,婆婆、岳母叫妈妈。

第二种倾向是旁系血亲的称谓语在简化。

例如:表/堂兄弟姐妹直接称其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3)长幼序列的简化。

父亲的兄弟按照排行次序就有伯、仲、叔、季之分。现代汉语里伯仲叔季的区分业已不再那么严格。

4)背称与面称趋于相同。

面称即面对面使用的直接称呼语,如当着自己的爷爷爸爸你叫他们爷爷、爸爸等属于面称称谓语,而没有当着他们的时候我们称为祖父、父等,这就是背称称谓语。

5)官化色彩的淡化。

以前妻子往往叫丈夫,现在叫老公。(二)亲属称谓的泛化

1.传统社会中拟亲属称谓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干亲,“干爹、干儿子”或“本家”的“叔、伯”;

(2)结义,“桃园三结义”

(3)师徒,“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4)官民,“父母官”、“大老爷”

(5)主仆,“老爷”“、少爷”、“少奶奶”

2.现代社会拟亲属称谓可以称为亲属称谓的泛化,现代社会拟亲属称谓习俗的几种常见情况:

(1)邻里、同事,“刘大叔”、“王大婶”、“李大爷”、“刘叔”、“李姨”、“王哥”、

(2)朋友、同学,“哥们儿”、“姐们儿”、“爷们儿”

(3)陌生人、浅识者,“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

(4)俗称、美称,出租车司机被称为“的哥儿”,打工少女被称为“打工妹”等。

称谓语发展的文化理据

1)中国家庭结构的改变:

今中国家庭规模在缩小,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核心家庭成为家庭结构模式的主流。

2)价值观念的西化:

西方平等思想、个人主义的影响。以模糊、简单的称呼或直呼其名,追求平等和谐的关系。

3)法律、婚姻制度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