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课件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小语_第1页
周卫课件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小语_第2页
周卫课件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小语_第3页
周卫课件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小语_第4页
周卫课件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小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周卫2013年12月L.舒尔曼论教师职业生涯与知识结构的变化

专家教师

经验教师

职初教师

原理知识(学科的原理、规则,一般教学法知识)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李。舒尔曼论“教师如何从经验中学习”学习性体验,不同于一般性经验,有的教师20年只是将一年的经验重复20次。从经验中学习,关注“意外”、珍惜“惊喜”很重要。教师的专业性就是要善于从课堂中不可预测、不确定的“意外”和“错误”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的四大“敌人”是:健忘、幻想、惯性、怀旧。健忘——阻碍我们记取已有的经验与教训,需要现场的观察与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吃一堑长一智。幻想——阻碍我们客观、准确地记忆,需要我们定性定量的观察与分析,靠事实和数据说话,避免”错位”和“扭曲”。惯性——阻碍我们活学活用,灵活应变,受习惯思维的束缚,“无法自拔”。需要我们实践反思,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怀旧——阻碍我们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需要我们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自觉反省,打破陈规旧习,问题是变革的动力。中国的课例研究是支持从经验中学习的工具,它有助于加强记忆、反思和自我分析。

详见舒尔曼:《预设与意外的碰撞:专业形象的教育》(2013.11.3。上海)关注课堂中的“意外”和“惊喜”●《天上的街市》当堂练习根据提供的情景,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编一则故事:夜空狼小羊●

幼儿园小班儿童用“关门”造句关门:不是家的地方,有时候会关门的,只有家永远不会关门。为了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1、东京大学课程、教学、教师教育的首席教授,到世界各地听课1万节的实践研究者。

“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固然很重要,但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更重要的,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能够读懂书本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2、改变一所学校,绝不是靠演讲,而至少需要三年。

“学校是不可能因为一次演讲而改变的,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3、三年改变学校的方略,最大的难关是校长。

——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日本佐藤学教授论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构筑基于课堂事实的同僚性。中小学教师基于共同的教育愿景,围绕课堂教学的事实和创造的过程,彼此相互尊重,频繁的合作探讨,平等交流,才能培育“同僚性”。

课例研究,以“学习关系的创造”与“优质学习的实现”为目的,以缜密的研究“课堂事件意义的多样性解释”和“事件关系的结构性认识”为中心,着力研究的是“学习的成功之处和学习的失败之处”。

课例研究,正从少数教师为中心发展到每一个教师都是主角,研讨内容从关注教法转变为关注儿童学习的事实,从主要是观摩者对执教者提意见转变为从执教者的教学事实中“学到了什么”,从个别领导、专家发表意见到每一个教师都能平等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课例研究真正成为富有魅力的合作学习,教师争先恐后的争当“执教者”。——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2012年版2011世界课例研究协会国际研讨会2011.11.25-11.29在日本东京大学召开,16国400位代表参加,主题:“课例研究:促进学习的专业共同体”.(详见中国教师研修网第33期《视点》)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现已推广到25国传播到37国。因为它可以解决有关教学改进的三个难题;(1)促进了教师知识的迁移,即把从各种渠道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2)形成了教师学习型组织,即本来是教师个人化的课堂教学经由课例研究变成了大家共同关注和协同改进的专业实践;(3)擦亮了教师观察学生的眼睛并由此培养了教师基于学生反馈而改进课堂教学的情怀。一、什么是课堂教学案例?[课例1]从实物到算式的“数学化”过程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

7÷3=21……

Freudenthal研究所的达朗其(JanLange,1996)在ICME-8的大会报告中介绍了荷兰的一堂课:81名家长出席学校家长会,每张桌子可坐6人,需要布置多少张桌子?一类学生具体地摆桌子;第二类学生经历了具体到形式的抽象;第三类学生套用算式去做。实际上,三类学生中只有第二类才真正体验到了“数学化”的含义。问题诊断纠缠于区分等分除与包含除,未突出“有余数”本课教学要点.苦练试商技巧,习惯于程式化训练:3×()<7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未关注试商的实际意义.(3)用形式类比的方法表面地寻找规律,记住结论.

16÷5=3……117÷5=3……218÷5=3……319÷5=3……4

余数(1、2、3、4)与除数(5)比较大小,得出余数小于除数忘记了对小学生来说“数学就是生活”

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

分豆子脑中分豆子算式运算(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

寻找规律“分豆子”与布鲁纳的认知理论数学是在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中间的铺排,是穿梭于实物与算式之间所作的形式化过渡。第三轮指导:关注策略改进,行为跟进

1.表象操作的技巧:动手分实物看实物脑中分拿走实物分

列算式2.问题解决的策略:(1)为什么商之后是6个小圆点?(质疑问难)(2)如何作到“混而不错”?(反馈回授)5÷2=2······1(3)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相异思维)⒈课例研究的内涵?

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多角度的诠释。“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为研究人员与教师合作研究,提供了实践反思,对话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课例研究是教师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教学相长的阶梯。●以课例为载体的研修,克服了以往通识培训、技能培训学科缺失的不足。

⒉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背景与主题问题提出选题价值核心理念

情境描述环绕主题理清脉络生动具体

问题讨论关键性事件深入讨论思维碰撞

反思与诠释实践反思理性解读超越经验3.课例研究的三个环节●说课评课

反思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原因,寻找改进的策略;提出新的教学理想和设计,继续观察、分析和改进。●备课说课

教师表达个人的教学观念,关注的焦点、对学生需求的了解与对课程的理解;帮助理清教师的教学理想。●上课观课

共同搜集课堂教学资料,分析教师实际教学行为;弄清教师教学理想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教学设计反馈会议课堂观察二、课例研究的类型

1.教学设计研究传统教学设计与现代教学设计传统教学设计现代教学设计

●赫尔巴特和凯洛夫教学论指导下的教学准备和计划工作。这种教学设计对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复杂的教学工作有序可循起着积极作用。(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检查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问题:①主要依据的是哲学的认识论和教师的经验;②教学设计侧重教,忽视学生学,强调学科知识传授,缺少对学生学习心理机制关注;③缺乏系统观。

●基本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用系统方法整合了现代学习论、教学心理学和媒体技术,形成了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

●加涅概括了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与环节:1.确定教学目标(学科、学期、单元、课)2.分析教学任务3.分析学生起点能力和个性特征4.行为目标5.编制标准参照测验6.选择与开发教学策略与技术7.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8.设计与进行形成性评价9.修正与补救教学

二、课例研究的类型●教学设计研究●课堂教学诊断研究●课堂教学改进研究一种教材几种教法(同课异构,相互观摩)跨文化横向比较(勾股定理,TMS项目)职初教师与专家教师比较研究(师徒制)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修(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热点)行动教育的改进模式(三次实践,两次反思)

2.课堂教学诊断研究

四人观察小组分工及采用的观察技术⑴教师讲授方式数学思维水平分层教师访谈主撰报告⑵提问及应答水平弗兰德斯语言流动图整理课堂实录⑶例题习题作业设计思维水平合作学习课后测试⑷教学程序表巡回路线图板书投影时间分配表学生问卷

课后讨论:●这节课教学方法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利弊得失●对这节课的具体改进建议

课堂观察教研组教师分角度观察任务及方法

分工观察方法与技术观察任务1.时间分配组教学程序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主要教学环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师独占时间、师生共享时间、学生独占时间。2.提问分类组提问技巧水平登录表提问行为类别统计表*提问频次、提问启发性、针对性、应答水平。*问答类别频次,问答技巧分析3.呈现方式组1.录像带分析及课堂教学实录2.关键教学事件分析*不同呈现方式和策略(是否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学,关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捕捉发现关键教学事件,特别是有哪些“意外”和“惊喜”。4.预设生成组对教材、教案、课件及说课稿分析;2.动态生成观察量表*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学情分析、教材处理、练习设计、重点难点把握,研究主题、预设目标达成度。*生成的机遇、生成的问题,是否细心聆听、串联思考、反刍回授,灵活回应。5.学生活动组1、小组活动定向观察2、课后学生个别访谈*学生活动的方式、时间、组织、参与度及效果分析。*关注活动体验、生生互教,个性表达。注:观察者可分成5组,每组重点从一个角度,进行独立观察和分析,课后执教老师先说课,然后教研组相互讨论,交流分享。

[课例2]人教版《生命生命》中的关键事件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飞蛾求生 强烈瓜苗生长 顽强聆听心跳负责有限无限珍惜关注《生命生命》一课的关键教学事件-1

一、教师预设过度,力图将学生的答案纳入自己的“标准答案”,忽视了聆听学生的心声,接纳、赞赏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老师的原教案中,老师对“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三个事例详细设计了提问、追问的问题和预设的“标准答案”,然后在边讲边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板书提纲。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超出预设答案的个性表达,老师却没注意细心聆听,接纳赞赏,积极回应。新修订的语文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关注《生命生命》一课的关键教学事件-2

二、老师精心制做了大量的有关作家生平的课件,却没有与阅读的理解与朗读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了两张皮。1、兰宇老师花了很大功夫,制作了介绍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坐在轮椅上的照片,作者的生平、日记、伤痛、著作目录,并播放了聆听心跳的录音,使学生深受感动。2、但老师在一连串的引读之后,在最后阶段就放手让学生自读去了。3、如果此时能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想象着作者带着病坚持写作的情景,一笔一划地把最后一段60字的话写出来,然后在全班表情朗读,可能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体会有更深刻的感悟。1970年,散文集《遥远的路》出版1976年,散文《喜乐年华》出版1977年,《生之歌》出版1979年,散文小品《杏林小记》出版1980年,散文《北极第一家》出版1981年,散文集《生命颂》出版1982年,散文集《谁之过》出版1983年,散文集《另一种爱情》、《皓皓长安月》、《凯歌集》、

《牧羊儿—于右任的故事》出版1984年,编辑摄影新诗集《大地注生命注》1985年,散文集《母亲的脸》、《重入红尘》、《我们》出版1986年,散文集《行到水穷处》、《种种情怀》、《山水大地》、

《杏林子作品精选》出版1988年,散文集《凯歌集》出版1989年,散文集《感谢玫瑰有刺》出版1993年,散文集《相思深不深》出版成人童话集《现代寓言》出版1994年,少年犯罪案例小说《留白的青春叛逆的岁月》出版1995年,散文集《生之颂》、《阿丹爸爸》出版1998年,散文集《生命之歌》出版小说集《身边的爱情故事》出版1999年,散文集《在生命的渡口与你向遇》出版2000年,《为什么我没有自杀?如何度过生命低潮》、

《真情是一生的承诺》、《探索生命的深井》、

《美丽人生的22种宝典》出版2002年,精选集《打破的古董》出版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3.课堂教学改进研究

错位排课,先行课制度:

试用新教材,心中无底,同头课教师集体备课,错位排课,由其中一位教师提前一周上课,集体听课评课后,再相继跟进。

连片研修,连环改进策略:

连片研修,利用区域教研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连环改进。课例研究的多种变式:一人同课多轮(三个阶段,两次反思)多人同课循环(咬尾巴)多人同课异构(异地会课,网上交流,国际比较)互助式观课(师带徒,组内听)邀请式观课(高人指点,专家会诊)反思式观课(复看录像带)“行动教育”的基本模式原行为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新设计阶段关注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新行为阶段关注学生获得及行为调整更新理念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改善行为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跟进”三个要素学科为基础,课例为载体,问题为中心的模式

L.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间的差别。三、教师专业知识分析的框架学科教学知识内容知识学习者知识背景知识一般教学法课程知识教育目标教学推理理解转化教学评价反思新理解L.舒尔曼: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①学科知识②一般教学知识③课程知识④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内容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⑤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⑥教育情境知识⑦关于教育的目标、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

1990年

P.L.格罗斯曼将学科教学知识(PCK)解析为四部分:

①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内容、方法和性质的知识以及不同年级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学科的本质和特点)②学生对特定学习内容容易理解和误解的知识(提高效率的秘诀)③特定内容来龙(生长点)去脉(包括应用),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④将特定学习内容呈现给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如有效的样例、活动、类比、解释等)

教师专业知识的基础框架,尤其是其中的核心成分PCK明晰化之后,利用PCK解决问题的教学技能也渐渐被开掘,这大大厘清了世界各国对教师资格的认证以及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向度。

格罗斯曼对PCK的细化研究学科的知识学生的知识教学法知识课程的知识PCK学科教学知识(PCK)维恩图

初中说明文教学中的PCK(余映潮)问题导入

当前说明文教学中两大问题:一是不大重视;二是把握不准,常把教学重点放在课文要说明的科学知识,而忽视说明方法、思维训练,甚至把说明文上成了生物课、环保课、科常课[课例]《松鼠》(苏教版七下)⑴课前预习,解决生字词,熟悉课文;⑵观看录像,观察松鼠,导入课题;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松鼠特征,从课本中了解了松鼠的那些知识?⑷由书中最后一句话引入保护野生动物的话题;⑸在文中找出,有关松鼠生活习性介绍的内容;⑹说说松鼠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在说明文自读课《生物入侵者》中如何兼顾知识性与文学性?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讲练结合,举例示范。(语文学习中整理的方法,概括的方法,摘录提取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欣赏的方法、提炼的方法。要求: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学法实践之一:速读,提取全文信息。(摘取文中、段中的总说句、中心句、结论句,加以综合性表达)

学法实践之二:概括、理解课文顺序。(概括说明逻辑顺序:引出话题——摆出现象——分析原因——讨论对策)

学法实践之三:提炼、表述事物特征。(综合全文内容,提炼出生物的入侵者的本质特征,并给其下定义。)语文教师的说明文学科教学知识

研读方法一

阅读教学背景知识的积累:专题梳理,有序排列。说明事物的特征恰当的说明方法(举例,列数字、打比方、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引资料)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中限制语的运用;确数和约数;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应用性说明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说明文常见的展开模式和变式说明文的中心句说明文的段式特点、句式特点、解说词的特点科学小品的特点,科学小品的表达手法,序言的特点

研读方法二课文知识卡片:撷取精华,分类集中

语文教师课文研读,锻炼对课文内容分析、分类、发现、提炼、命名、使用的能力;课文研读的标高,必须是精读。如果没有教师的精读,则一定没有生动的课堂交流。通过这种发现式阅读的方法,可以锻炼分类、概括、提炼等复杂思维的能力。例《中国石拱桥》中的精美句群:

⒈说明+描写⒉说明+观感⒊说明+证明⒋说明+评价⒌说明+阐释⒍说明+定义

研读方法三欣赏课文精段:选点品读,多角反复

即品读、鉴赏、美点寻踪,妙要例举,深入体味课文的深刻精美之处,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品尝“如何好”,“为什么美”。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贵在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

例:《说“屏”》第一段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品读、欣赏、发现的内容有:⑴美在用词的雅致⑵美在准确生动的副词中的情感表达⑶美在引用诗句的手法⑷美在赞叹话语中的情感表达⑸美在全段语言表达的层次⑹美在片段语言表达的层次⑺美在语言的表达运用(作者文化背景、文化素养、研究专长,文化传统)⑻美在是一个抒情式的开头⑼美在不少句子都有一种“引读”的作用

研读方法四

发现读写规律(连类而读)

如《故宫博物院》中的“描写说明段”,品味段式结构模式:1.说明+阐释式描述。2.说明+举例式描述。3.说明+比较式描述。说明+观感式描述。注意把握描写的度,不要过度渲染、抒情,需要的只是客观、准确、适度,突出特点。

研读方法五。

定义表达特点(进行命名,化难为易)

根据一组学生作文指导课例,概括、提炼不同文章说明的具体顺序:

1.分步骤说明2.分要点说明3.分部位说明4.分主次说明5.分类别说明6.分表里说明说明文阅读教学技能(说明文教学例谈)1.教学思路清晰,活动过程清楚(板块切分,分层推进)2.创新提问设计,安排研讨话题(主问引领,信息整合)3.整体把握文意,深入品析重点(整体把握,选点精读)4.课文巧妙利用,文本亦是范本

(读写结合,训练表达)5.变换教学手法,创新教学角度(变换手法,训练思维)

布置作业:1.运用“课文知识卡片、欣赏课文精段、发现读写规律、定义表达特点”四种研读课文的方法阅读教材《故宫博物院》,写出课文分析。2.实践一种或者两种教学技法,从初中说明文课文中自选一篇,详写教案。3.拓展阅读下面论文:《说明文课程内容的构建探析》,邓娓娓《文学教育》2007年第6期《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

》,李明哲《中学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2期《找准说明文的“动情点”

》,邹仕泽冯正雁《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1期《说明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邓化军《文学教育》2006年第10期学科

核心内容

及联系教师

学科教学知识学生

基础知识及个别差异教什么

(内化)怎么教

(外显)怎么学(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科学思想、精神、方法、态度课堂教学结构图四、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修要素⑴主题明确,围绕研究主题观察与分析⑵研究线索清楚⑶具有关键性事件⑷过程性资料详实⑸研究结论和反思研究程序:⑴选择学科、年段、学校,由学员、备课组教师、其他人员共同组建研究小组;⑵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分工和成果形式、组织相关培训;⑶精心选题和选择课例,查阅相关文献;⑷研究实施,详细占有资料数据;分阶段交流、指导和监控;⑸撰写初稿,提炼观点,斟酌修改,制作成文本课例报告或视频课例;⑹同步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科协作组,交流研讨。

如何选题:

小学语文初、中、高段朗读教学要求(不便具体操作)

《故宫博物院》课例研究(有课例,无主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而不当)

小学语文体验式朗读教学研究----以《小珊迪》为例(切口小,必要可行)

选题依据:

课改热点核心知识学科优势研究基础切口要小共同关注查阅文献:查阅文献类型:

——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如“小学语文体验式朗读教学”相关研究

——与课例相关的:如小学语文三年级“小珊迪”教学设计查阅文献方法:

——通过网络、杂志查阅检索最新、权威、代表性文献;

——对照文献找差距:哪些自己想到别人没想到;哪些别人想到自己没想到;别人已从哪些角度研究,自己从哪个角度突破?课例报告基本框架:一、研修背景:学校、执教教师及备课组、研究学科与课题、研究主要问题。二、研究过程:主要研究过程及方法;“试教学设计”与“改进教学设计”的主要变化及差异: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关键和教学效果。三、问题讨论:①在课例研修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的讨论及分析;②发现捕捉的关键教学事件的讨论及分析。四、研修结果:①课例研修的主要结论和评论;②课例研修中的主要体会和感悟。五、鸣谢与文献:①鸣谢研修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指导者。②注明参考文献:作者、题目、出处、时间1.研究主题之下选择一节课,组织观课活动,现场分工记录课例研制工作程序2.确定评价、分析和研究的视角和重点,进行个人反思和集体研讨3.结合录象带分析、集体研讨反思,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再分析4.提出具体改进建议,重新设计、观察、连环跟进,直至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5.从材料中筛选提炼基本观点,将观点与材料组织起来,形成报告文本6.修改完善课例研究文本,交流与存档让教师亲历一次规范的教学研究过程

[课例3]作文指导课如何让学生

“乐于表达易于动笔”

——《我是一个

的孩子》课例研究

北京市丰台区实验小学课例研究小组

第一轮课——教师急于告之,学生不会动笔原经验课堂教学阶段:执教老师凭借自身的原有经验进行独立备课,这是教师成长的基础。在这节课上,教师当堂精批细改了两篇例文,反复告诉强调习作的要求。教师本以为学生都会改了。但课后访谈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师的大部分讲解内容并没听进去,缺乏修改预作的积极性,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预作基本上没做修改。执教老师愕然发现自己的教学预想与学生的实际获得相距甚远,自己对学生的实际写作情况了解甚少,自己精心指导了半天,学生却不知从何改起。教师对此感到茫然而困惑。分析其原因:一是教师要求过急过高,教师精心修改加工的第一篇范文拔的过高,严重脱离了初学写作学生的实际,使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二是教师详批细改的第二篇例文,只是指出了这篇习作的问题,学生并没有联系对照自己的问题,因此对预作修改不得要领。三是在现场观察中大家都察觉到,当同学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时,原本比较沉闷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许多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无疑是对课堂教学改进的一个重要提示。第二轮课——能够积极表达,仍然很少动笔在首轮课教学反思之后,课例研究进入教学新设计阶段:课题组成员围绕教学内容和研究主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集体交流,开出了三个处方;(1)作为四年级写作起始阶段的第3篇命题作文,应定位在让学生乐于动笔、易于表达,要求不要过高过多。欲速则不达,反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2)建议设计“讲故事,猜特点”教学活动,一来可以调动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二来可以训练如何将材料与观点相统一。(3)建议教师写下水文,讲自己小时侯贪吃的故事,既可以拉近写作与学生的距离,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如何写真实,写具体。课堂观察发现:学生能够积极表达,但仍然很少动笔。学生在“讲故事,猜特点”环节表现异常活跃,发言非常积极。不足是,当一位小朋友讲自己如何任性,对奶奶动不动发脾气,而习作题目却定为“我是一个淘气的孩子”,老师未加辨析指导。课上老师虽然安排了互评互改全班共改活动,但由于学生没有找到自己的具体问题在哪里,结果只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动笔修改。第三轮课—学生乐于表达,人人动笔修改在新设计下教师行为改进阶段:课题组再次集体交流,就第二轮课存在问题与第三次课的改进措施开展研讨,特别强调运用激励手段,将互改、自改、共改三个环节有机结合,使学生人人有针对性的修改。执教老师又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三次教学设计,布置第三个班的预作并全方位优化课堂教学。而后进行了第三次课堂教学。与前两轮课对照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教学效果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老师用心激励,善于引导,基本做到了学生乐于表达,人人动笔修改。

改进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调整第一轮课教学目标:

(1)要通过一件事写自己的某一个优点或特点,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2)通过本次习作使学生清楚的了解一篇文章的基本构成,学会抓住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把文章写具体。(3)帮助学生寻找最能表现自己优点或特点的事件,懂得写文章应先选材。

调整后第三轮课教学目标:

(1)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听故事猜特点、教师写下水文等方式,引导学生乐于写作,在习作中敢于展现出一个真实的自己。(2)体验用一件典型的事例,通过细节描写具体说明自己的一个特点,初步感受一篇文章是如何连段成篇的,体会到写好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能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3)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互改,使学生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亮点,找到需要修改的问题,完成对预作的初步修改。从第三轮课教学目标与第一轮课教学目标比较可以看出:教师对课程标准中关于四年级写作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求更加明晰,对学情的分析更加深入。教师学会了将上位的课程目标转化为可操作、可监控的课堂教学的行为目标。教师注意了将单向的讲授告诉,转化为师生互动,建构生成,最后落实到每个学生学会有针对性的修改自己的习作。校长:我找到了教学领导的抓手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虽然长期坚持学习并在本校努力推行,但总是存在一些困惑,深感干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很难适应课改的要求。我始终没能找到一个教学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