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3_第1页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3_第2页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3_第3页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3_第4页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3测量技术基础2国家标准GB/T3177—1997《光滑工件尺寸检验》GB/T1957—2006《光滑极限量规技术条件》GB/T6322—1986《光滑极限量规型式与尺寸》GB/T6093-2001《几何量技术规范(GPS)长度标准量块》JJG146—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检定规程量块》JJF1001—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333.1概述3.1.1测量的概念3.1.2量值传递系统3.1.3量块4测量将被测量与具有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两者比值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几何测量过程包括四个要素:

测量对象指零件的尺寸、形状和位置误差以及表面粗糙度等几何参数,其基本对象是长度和角度。计量单位几何量中的长度、角度单位。测量方法进行测量时所采用的测量原理、计量器具以及测量条件的总和。测量精度指测得值与其真值的一致程度,即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3.1.1测量的概念5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过的路程的长度”。工程上不能直接按照米的定义用光波来测量零件,而是采用各种计量器具。为了保证量值的准确和统一,须有统一的量值传递系统。我国长度量值传递的主要标准器是量块系统和线纹尺系统。其传递系统如图3-1所示。

3.1.2长度单位和量值传递系统6

标准量块与被测试样比较属比较测量法检验仪器为显微镜7用金属或玻璃制成的、表面上准确地刻有等间距平行线的长度测量和定位元件,也称刻线尺。线纹尺的线条间距一般为1毫米或0.1毫米。1米内1、2、3等标准金属线纹尺的允许检定误差分别为±(0.1+0.4L)微米、±(0.2+0.8L)微米和±(5+10L)微米;1米内1、2等标准玻璃线纹尺的允许检定误差分别为±(0.1+0.5L)微米和±(0.2+1.5L)微米。L为被检测线纹的距离(米)

3.1.3线纹尺8具有一对相互平行的测量面的实物量具,又称块规,是一种无刻度的标准端面量具。主要形状是长方体,上、下两测量面之间的距离为其工作尺寸,用耐磨材料制造。3.1.4

量块9量块的用途尺寸传递系统中的中间标准量具;在相对法测量时作为标准件调整仪器的零位;直接测量零件。为了能用较少的块数组合成所需要的尺寸,量块按一定的尺寸系列成套生产。有91块、83块、46块等17套。

3.1.4

量块10量块的精度(GB/T6093-2001)按制造精度分00、0、1、2、3和K级,精度依次降低。00级为K级为校准级,最高。按检定精度分1、2、3、4、5、6等。其中1等精度最高,6等精度最低。3.1.3量块11按“级”使用时,以量块的标称长度为工作尺寸,即不计量块的制造误差和磨损误差,但它们将被引入到测量结果中,使测量精度受到影响,但使用方便。按“等”使用时,用量块经检验后所给定的实际中心长度尺寸作为工作尺寸。但存在测量误差。因此,在高精度的科学研究、测量工作中应按等使用,而在一般测量时按级使用,以简化计算。3.1.3量块12量块的选用3.1.3量块33.625-1.00532.62-1.0231.6

-1.63013量块的选用3.1.3量块1.005201.286.528.785表面光洁具有研合性14143.2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3.2.1计量器具的分类3.2.2计量器具的基本度量指标3.2.3测量方法的分类15计量器具按用途、结构特点可分为:(非标准)1)标准量具调整和校对其他计量器具或作为标准尺寸进行比较测量的器具。如量块、基准米尺、线纹尺等。2)

极限量规一种没有刻度的专用检验量具。如光滑极限量规、螺纹量规等3)计量仪器

能将被测量转换成可直接观察的示值或等效信息的计量器具,如通用的各种测量工具。4)计量装置是量具、量仪和定位元件等组合的一种专用计量器具。如检验滚动轴承的专用检验夹具,可同时测得内、外圈尺寸和径向与端面圆跳动误差等。3.2.1计量器具的分类16通用计量器具固定刻线量具:卷尺、直尺等游标类量具:游标卡尺、游标高度尺等。螺旋类量具:千分尺、公法线千分尺等。机械式量仪:百分表、齿轮杠杆比较仪、扭簧比较仪等。光学量仪:光学测角仪、光栅测长仪、激光干涉仪等。电动量仪:电感比较仪、电动轮廓仪、容栅测位仪。气动量仪:水柱式气动量仪、浮标式气动量仪。光电式量仪:光电显微镜等3.2.1计量器具的分类173.2.1计量器具的分类带表卡尺数显卡尺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卡尺183.2.1计量器具的分类游标卡尺读数方法游标量具的分度值有0.02mm、0.1mm和0.05mm三种。19外径千分尺3.2.1计量器具的分类公法线千分尺螺纹千分尺深度千分尺设测微螺杆的螺距p为0.5mm,微分筒周共刻有50条等分刻度。当测微螺杆与微分筒旋转一周时,其轴向位移为0.5mm;而刻度套筒旋转一格时,其轴向位移为0.5/50=0.01mm。20百分表千分表3.2.1计量器具的分类电子数显百分表磁力表架21平面度检查仪3.2.1计量器具的分类台式投影仪22表面粗糙度量仪3.2.1计量器具的分类三坐标测量机23塞规类3.2.1计量器具的分类普通螺纹量规螺纹环规螺纹塞规光滑极限塞规卡规塞规系列24度量指标是表征计量器具性能和功能的参数1) 刻度间距指刻度尺或刻度盘上相邻两刻线中心线间的距离。常为等距刻线。一般为0.75~2.5mm。2) 分度值(刻度值)指刻度尺或刻度盘上每一刻度间距所代表的量值。常用分度值有0.1、0.05、0.02、0.0l、0.002和0.001mm。3) 示值范围指由计量器具所显示或指示的最低值到最高值的范围。如机械比较仪的示值范围是±0.1mm。量仪的分辨率:量仪显示的最末一位数所代表的量值。4) 测量范围指在允许误差限内计量器具所能测量的最小和最大被测量值的范围。如某千分尺的测量范围是50~75mm。3.2.2计量器具的主要技术指标253.2.2计量器具的基本度量指标265) 灵敏度和放大比指计量器具对被测量变化的反映能力。6) 测量力指在测量过程中,计量器具与被测表面之间的接触力。7) 示值误差指测量仪器的示值与被测量真值之差。8) 示值变动(重复精度)指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参数进行重复测量时,其结果的最大差异。9)回程误差(滞后误差)指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贝测量进行往返两个方向测量时,计量器具示值的最大变动量。10)不确定度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不确定度用极限误差表示,它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示值误差、回程误差。3.2.2计量器具的基本度量指标27测量方法是指测量原理、测量器具、测量条件的总和。1、按获得测量结果的方法⑴直接测量直接从测量器具的读数装置上得到欲测量的数值或对标准值的偏差。如用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测量外圆直径,用比较仪测量长度尺寸等。⑵间接测量先测出与欲测量有一定函数关系的相关量,然后按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求得欲测量。其测量精度不仅取决于测量精度,还与计算精度有关。常用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场合。3.2.3测量方法的分类28例如用“弦高法”测量大尺寸圆柱体的直径,由弦长S与弦高H的测量结果,可求得直径D的实际值。由图知:对上式微分后,得到测量结果的测量误差为:式中dS——弦长S的测量误差

dH——弦高H的测量误差。S3.2.3测量方法的分类292、按测量结果的读数值不同分类⑴绝对测量从测量器具上直接得到被测参数的整个量值

如用游标卡尺测量零件轴径。⑵相对测量(比较测量)将被测量和与其量值只有微小差别的已知量(一般为测量标准量)相比较,得到被测量与已知量的相对偏差。

如比较仪用量块调零后,测量轴的直径,比较仪的示值就是量块与轴径的量值之差。3.2.3测量方法的分类303、按被测件表面与测量器具测头是否有机械接触分类⑴接触测量测头与被测表面接触,有机械作用力。测量力可能使测量器具及被测件发生变形而产生测量误差,或可造成被测零件表面质量的损坏。⑵非接触测量测量器具与被测零件不直接接触,不存在测量力。利用光、气、电、磁等与被测件表面联系。4、按测量在工艺过程中所起作用分类⑴主动测量(在线测量)在加工过程中进行的测量。测量结果直接用来控制零件的加工过程。⑵被动测量(离线测量)加工完成后进行的测量。其结果仅用于发现并剔除废品。3.2.3测量方法的分类315、按零件上同时被测参数的多少分类⑴单项测量⑵综合测量6、按被测工件在测量时所处状态分类⑴等精度测量(静态测量)

⑵不等精度测量(动态测量)3.2.3测量方法的分类321、阿贝原理在长度测量中,应将标准长度量安放在被测量长度量的延长线上。2、圆周封闭原则圆周分度首尾相接的间隔误差总和为零3、最短尺寸链原则尽量减少测量链的组成环节可以减少测量误差3.2.4

测量的基本原理(属于误差分析)33333.3测量误差的有关概念3.3.1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3.3.2测量误差的来源及防止3.3.3测量误差的分类3.3.4测量精度3.3.5随机误差3.3.6系统误差34测量误差是指测得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实际中测量误差总是存在。常用相对真值或不存在系统误差情况下的算术平均值来代替真值。测量误差可分为:1) 绝对误差是指被测量的测得值x与其真值Q之差,即:绝对误差是代数值,即可为正值、负值或零。同一尺寸的测量,可以用绝对误差的大小来判断测量精度的高低。2) 相对误差是指测量的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Q之比,常用百分比表示。即相对误差是无量纲的量;对不同尺寸的测量,用相对误差的大小来判断测量精度。3.3.1测量误差的有关概念351)计量器具的误差其误差来源复杂,与计量器具的结构设计、制造和安装调试不良等有关2)基准件误差量块或标准件等基准件存在的制造误差和使用中磨损产生的误差。3)调整误差指计量器具或被测工件在测量前未能调整到状态所产生的误差。4)测量方法的误差指采用近似测量方法或测量方法不当而引起的误差。5)测量力误差接触测量时,由于测量力使测量器具和被测工件产生弹性变形而产生的误差。6)环境条件的误差指测量时的环境条件不符合标准条件而引起的测量误差。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振动和灰尘等都会引起测量误差。7)人为误差指测量者的主观因素引起的误差,如估计判断误差、眼睛分辨能力的误差等。3.3.2测量误差的来源及防止36根据测量误差的性质、规律和特点,分成:1)系统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常值系统误差);或当条件改变时,其值按照一定规律变化(变值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理论上可以消除。2)随机误差一定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连续多次测量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多次重复测量,随机误差总体将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3)粗大误差由于测量不正确等原因引起的明显歪曲测量结果的误差或大大超过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主要是测量操作方法不正确和测量人员的主观因素造成。3.3.3测量误差的分类373.3.4

测量精度1.精密度:表示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2.正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3.准确度:指测量结果受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综合影响的程度。3.3.5

随机误差图3-9频率直方图和正态分布曲线

a)频率直方图b)正态分布曲线图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及其特性

随机分布规律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单峰性:绝对值很小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大于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有界性:绝对值很大的误差出现概率为零低偿性: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随机误差的代数和趋于零3.3.5

随机误差正态分布函数0σ1σ2σ36σ16σ26σ3yδ标准偏差

随机偏差

3.3.5

随机误差正态分布函数标准偏差

单次测量标准偏差的估计值

单次测量极限误差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测量结果3.3.5

随机误差误差处理

粗大误差通常用拉依达准则来判断拉依达准则又称3σ准则。当测量列服从正态分布时,残差落在±3σ外的概率很小,仅有0.27%,即在连续370次测量中只有一次测量的残差会超出±3σ,3.3.5

随机误差等精度测量列的数据处理

1.判断测量列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倘若存在,则应设法加以剔除或减少;2.计算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残余误差和标准偏差的估计值;3.判断粗大误差,若存在,则应剔除并重新组成测量列,重复上述步骤2,直至无粗大误差为止。4.计算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估计值和测量极限偏差;5.确定测量结果,置信度。3.3.5

随机误差误差处理

P61例3-13.3.6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的发现

目前还没有能够找到可以发现各种系统误差的方法。1)实验对比法实验对比法就是,通过改变产生系统误差的测量条件,进行不同测量条件下的测量,来发现系统误差。这种方法适用于发现定值系统误差。2)残差观察法残差观察法是指根据测量列的各个残差大小和符号的变化规律,直接由残差数据或残差曲线图形来判断有无系统误差,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发现大小和符号按一定规律变化的3.3.6

系统误差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

1)从产生误差根源上消除系统误差2)用修正法消除系统误差。3)用抵消法消除定值系统误差4)用对称法消除线性误差5)用半周期法消除周期性系统误差46463.4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3.4.1通用测量器具测量工件3.4.2用光滑极限量规检验工件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GB/T3177-1997(2009)《光滑极限量规.技术条件》GB/T1957-200647选择合适的计量器具测量工件尺寸,并按规定的验收极限判断其是否合格。是定量检验过程。受计量器具本身误差、测量条件误差等影响,当真实尺寸位于极限尺寸附近时可能出现误检,产生:误废:真实尺寸位于公差带内的合格工件,但因测得的实际尺寸超出公差带而被判为废品

误收:真实尺寸超出公差带范围,但因测得的实际尺寸仍处于公差带内而被判为合格品防止:规定验收极限和允许的测量误差。

3.4.1通用测量器具测量工件48

用测量不确定度为±0.004mm的杠杆千分尺测轴

3.4.1通用测量器具测量工件49是检验工件尺寸时判断工件合格与否的尺寸界限。用普通计量器具检测时,国标规定了两种验收极限的方式:1.内缩方式

验收极限是从工件的最大实体尺寸和最小实体尺寸分别向工件公差带内移动一个安全裕度A来确定。2.不内缩方式验收极限分别等于规定的最大实体尺寸和最小实体尺寸,即A值等于零。

验收极限50国标规定检验原则是:所用验收方法只接收位于规定的极限尺寸之内的工件。即只允许有误废而不允许有误收。

内缩方式——采用普通测量器具(包括游标尺、千分尺、指示表和分度值不小于0.0005mm、放大倍数不大于2000倍的比较仪等),检验不大于500mm、公差值为6-18级、有配合要求的光滑工件尺寸。不内缩方式——检验非配合和一般公差的尺寸。

验收极限51为防止工件的实际尺寸超出两个极限尺寸范围,标准规定了检验的安全裕度A。安全裕度A的确定要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考虑:A值较大时:可选用不确定度大的测量器具,即测量器具精度可较低,但生产公差小,因而加工经济性差;A值较小时:要用不确定度小即较精密的测量器具,测量仪器具费用高;生产公差较大,加工经济性好。因此,A值应按被检验工件的公差大小来确定,一般为工件公差的1/10,国标规定的A值列于表3-5中。

安全裕度A52(一)计量器具的选用原则

测量器具可根据计量器具的测量不确定度允许值u1来选择,要使所选用的计量器具的测量不确定度u小于等于u1

。u1按u与工件公差的比值分档:IT6~IT11分为I、П、Ш三档;IT12~IT18分为I、П两档;u的I、П、Ш三档值,分别为1/10、1/6、1/4。u1约为u的0.9倍,其数值见表3-5。

测量器具的选择531.测量精度:所选测量器具的精度指标必须满足被测对象的精度要求(由公差的大小来体现)。一般测量器具的测量不确定度只能占被测零件尺寸公差的1/10~1/3,精度低时取1/10,精度高时取1/3。2.测量成本:在保证测量准确度的前提下,选用价格较低、操作方便、维护保养容易、操作培训费用少的测量器具,降低测量成本。3.被测件的结构特点及检测数量:选择计量器具应与被测工件的外形、位置、尺寸的大小及被测参数特性相适应;

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必须大于被测尺寸。对硬度低、材质软、刚性差的零件,一般选非接触测量。测量件数较多时,应选专用测量器具或自动检验装置;单件或少量的测量可选万能测量器具。

测量器具的选择54(二)测量器具不确定度允许值u1的确定:查表3-5选用测量器具不确定度允许值u1,优先选Ⅰ档,达不到要求可选用第П档,依次类推;查表3-4、3-6、3-7、3-8选择常用测量器具,使所选计量器具的测量不确定度数值等于或小于选定的u1。测量器具的选择55例:被测为φ50f8mm的轴,试确定验收极限并选择合适的测量器具解:①确定工件的极限偏差

es=-0.025ei=-0.064工件公差为0.039mm。②确定安全裕度A和测量器具不确定度允许值u1查表3-5得:A=0.0039,u1=0.0035。

测量器具的选择③计算验收极限上验收极限=dmax-A=(50-0.025-0.0039)mm=49.9711mm下验收极限=dmin+A=(50-0.064+0.0039)mm=49.9399mm④选择测量器具按基本尺寸50mm,查表3-7,分度值为0.005mm的比较仪不确定度u1为0.0030mm,小于允许值0.0035,可满足使用要求。0+--25-64f8A3.9A3.956零件图样上被测要素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遵守独立原则时,加工后该零件的尺寸和形位误差采用通用计量器具测量。图样上被测要素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遵守相关原则时,应采用光滑极限量规或位置量规来检验。光滑极限量规(PlainLimitGauge)是一种无刻度的定值专用量具。检验孔、轴时,不能测出孔、轴尺寸的具体数字,但能判断是否合格。用来判断孔、轴尺寸是否在规定的两极限尺寸范围内,因此量规都成对设计和使用。其中一为“T通规”,另一为“Z止规”。检验时,通规能通过工件,而止规不能通过,则认为工件是合格的。

3.4.2用光滑极限量规检验57

3.4.2用光滑极限量规检验塞规系列卡规螺纹环规、塞规58光滑极限量规的分类通孔公差孔最小极限尺寸止孔最大极限尺寸

孔用塞规

孔用光滑极限量规(塞规)通端(通规):按孔的最大实体尺寸(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制造,防止Dm<Dmin止端(止规):按孔的最小实体尺寸(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制造,防止Da>Dmax通规和止规分别以被检孔的最大和最小极限尺寸为基本尺寸:

通规:体现零件的最大实体边界,控制零件的体外作用尺寸;止规:体现零件的最小实体边界,控制零件的实际尺寸。59光滑极限量规的分类轴公差轴最大极限尺寸通轴最小极限尺寸止轴用卡规或环规

轴用光滑极限量规(环规或卡规)通端:按轴的最大实体尺寸(轴的最大极限尺寸)制造,防止dm>dmax止端:按轴的最小实体尺寸(轴的最小极限尺寸)制造,防止da<dmin

通规和止规分别以被检轴的最大和最小极限尺寸为基本尺寸:

通规:体现零件的最大实体边界,控制零件的体外作用尺寸;止规:体现零件的最小实体边界,控制零件的实际尺寸。60量规按用途分类工作量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检验工件用的量规。验收量规:检验部门或用户验收产品时使用的量规。校对量规:校对轴用工作量规的量规。轴用工作量规在制造或使用过程中常会发生碰撞变形,且通规经常通过零件易磨损,所以要定期校对。孔用工作量规用精密通用量仪检测,故不规定专用的校对量规。

光滑极限量规的分类61量规的设计原则1.作用尺寸孔的作用尺寸:与实际孔内接的最大理想轴的尺寸。由于形状误差的存在,孔的作用尺寸一般小于孔的实际尺寸。

轴的作用尺寸:与实际轴外接的最小理想孔的尺寸。由于形状误差的存在,轴的作用尺寸一般大于该轴的实际尺寸。622.泰勒原则是指孔的作用尺寸应大于或等于孔的最小极限尺寸(最大实体尺寸),并在任何位置上孔的实际尺寸不允许超过最大极限尺寸(最小实体尺寸);轴的作用尺寸应小于或等于轴的最大极限尺寸(最大实体尺寸),并在任何位置上轴的实际尺寸应大于或等于轴的最小极限尺寸(最小实体尺寸);综上,泰勒原则就是孔或轴的作用尺寸不允许超过最大实体尺寸;在任何位置上的实际尺寸不允许超过最小实体尺寸。量规的设计原则63用光滑极限量规来检验工件时,必须符合泰勒原则。“通规”用于控制工件的作用尺寸,其尺寸等于孔或轴的最大实体尺寸,且量规的长度等于配合长度。

“止规”用于控制工件的实际尺寸,其尺寸等于孔或轴的最小实体尺寸。量规的设计原则64符合泰勒原则的通规在理论上应为全形规,即除尺寸为最大实际尺寸外,其轴线长度还应与被检验工件的长度相同(具有与孔或轴相对应的完整表面)。若通规为不全形规,可能会造成检验错误。

孔的作用尺寸已超出最大实体尺寸,为不合格件。若用不全形通规来判断,有可能会造成误收。量规的设计原则65止规用于检验工件任何位置上的实际尺寸,理论上应为点状的(不全形止规),否则也会造成检验错误。轴的I-I位置处的实际尺寸已超出最小实际尺寸,为不合格件。若用全形止规检验时,却使该轴不能通过,而判断为合格品,造成判断失误。

量规的设计原则66由以上分析可知,理论上,通规应为全形量规,止规应为点状即不全形量规。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量规的制造和使用方便等原因,允许量规型式在一定条件下偏离泰勒原则,如通规的长度可能短于工件的配合长度,检验曲轴轴颈的通规无法用全形的环规,而用卡规代替;点状止规,检验中点接触易于磨损,往往改用小平面或球面来代替。量规的设计原则67是量规精度的合理要求,保证量规能以一定的准确度进行检验量规公差带的大小和位置,取决于工件公差带的大小和位置、量规的用途等。

(一)

工作量规公差通规

公差由制造公差和磨损公差组成;通规在使用过程中逐渐磨损,为了使它具有一定的寿命需要留出适当的磨损储量,即规定磨损极限,磨损极限等于被检验工件的最大实体尺寸。止规只规定制造公差。止规遇到合格工件不通过,不会磨损,所以不需要磨损储量。

量规的公差带由尺寸要素T和位置要素Z组合而成。

标准规定的量规制造公差和位置要素数值见表3-9。量规制造公差T和位置要素Z的数值大,对工件的加工不利;T和Z小则量规制造困难,Z小则量规使用寿命短。量规的公差68量规标准规定:工作量规公差带的位置配置,采用不超越工件极限的原则。工作量规的设计691)工作量规制造公差T2)通规公差带的位置Z3)止规公差带的位置T/24)工作量规的形位公差工作量规的形状和位置误差应在工作量规制造公差范围内,其形位公差为尺寸公差的50%,即形位公差t=T/2考虑到制造和测量的困难,当T≤0.002mm时,取t=0.001mm。其尺寸与形位公差间的关系应遵守包容要求。5)工作量规的表面粗糙度值Ra一般取为0.025-0.4μm

。工作量规的设计70(二)

校对量规公差校对量规是校对轴用工作量规的量规。“校通—通”量规(代号为TT)检验轴用量规“通规”的校对量规“校止—通”量规(代号为ZT)检验轴用量规“止规”的校对量规“校通—损”量规(代号为TS)检验轴用量规“通规磨损极限”的校对量规工作量规的设计711)校对量规公差Tp取值Tp=T/22)Tp的位置对于TT(校通-通)规、ZT(校止-通)规(能被通过制造合格),Tp在T的中心以下;对于TS(校通-损)规(不能被通过),Tp在轴工件公差的MMS以下;3)校对量规的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按包容要求;4)校对量规的表面粗糙度值Ra:约为工作量规Ra值的1/2。工作量规的设计721)符合量规设计原则(泰勒原则)的量规形状。2)实际生产中量规的形状。图3-20量规形状背离泰勒原则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示意图)

a)全形止规的影响b)不全形通规的影响工作量规的设计量规形状的选择73工作量规的设计量规形式的选择74工作量规的设计量规形式的选择止规通规31518500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