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二环境法基本原则一_第1页
知识点二环境法基本原则一_第2页
知识点二环境法基本原则一_第3页
知识点二环境法基本原则一_第4页
知识点二环境法基本原则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点二:环境法基本原则(一)一、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一)产生的历史背景千百年来,发展问题始终是人类执着追求的一个最基本、最崇高、最普遍的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也遭受到了自然环境的一连串沉重打击和报复。时至今日,人类才开始认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悟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并提出了环境保护这一科学概念。然而,在如何使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问题上,则有主张限制发展和坚持无限发展两种根本不同的看法。前者由于违背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利益而在现实中难以推行;后者业已被屡屡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事件证明,超越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只会危及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将导致人类社会的灭亡。为此,二者均不足取。而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无疑是人类求取发展的最佳选择。它为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向人类社会展示了美好生活的前景,从而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而被普遍接受。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为了实现人类永恒和持续不断的发展,为了保护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自己的唯一家园--地球,人类空前一致地达成了协议,表示要彻底改变现行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传统的发展观念,努力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并由此拉开环境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序幕。(二)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的内容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是当代环境立法的首要基本原则,它不仅反映了当代环境法的实质和体现了当代环境法的价值取向,同时也符合当代环境法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非常深邃的思想。1、该原则反映了当代环境法的实质如前所述,当代环境法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立法的终极目标加以规定,而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正是以强调在环境的承载力内发展经济为出发点,要求使用自然资源时,应将废物量减到最小限度;要求在生产中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各种废料;要求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对其进行任何改变之前,需仔细评价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求当环境退化为不可避免时,必须将其退化减至最低限度,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补性;要求把环境效益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要求制定经济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的长期政策;要求制定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长远规划,从而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代环境法的实质。2、该原则体现了当代环境法的价值取向当代环境法通过法律形式保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环境破坏和其他环境问题,把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限制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这便是当代环境法的价值取向。而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正是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要求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因当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亳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的机会;要求放弃单纯靠增强投入、加大消耗来实现发展,牺牲环境来增加产生的传统发展方式;要求运用使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从而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当代环境法的价值取向。3、该原则符合当代环境法的发展趋势如前所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从而对当代环境法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它要求当代环境法应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来确立其立法原则,确定其立法目标和任务,架构其立法体系,更新其立法内容,建立其基本制度,完善其环境权利体系,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正是通过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执行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维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禁止和处罚不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并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而符合了当代环境法的发展趋势。(三)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在我国的贯彻无须讳言,我国现行环境法的“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包含有持续发展的内容,即以〃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为基本内容,从而与〃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的出发点--强调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发展经济基本相符。然而,仔细考察,不难看出,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是从横向关系对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要求的,它主张不能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顾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把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使它们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显然它更侧重于当代人的发展;而后者则是从纵向关系对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要求的,它主张为「确保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必须把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活动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按照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基本原则来组织和规范人类的一切活动,显然它所侧重的是当代人及其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相比之下,后者更能全面体现持续发展战略对环境法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环境法的〃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进行调整,将其改为〃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这样既体现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基本内容,又将这种协调加以延续,使之既满足我国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对我国后代人的发展需要构成危害,从而与环境法的发展趋势相符合。(四)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的意义1、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在起主导作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决定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其中理所当然包括对清洁、优美的环境的需要。2、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有充分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但是在以往经济建设过程中,由于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只注意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造成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向自然界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将会越来越多,会使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导致生态平衡破坏,将影响经济的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任务。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意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3、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是人类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保证。保护和改善环境不仅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也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从而减少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和死亡。因为环境污染不仅对当代人健康造成危害,由于环境中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类“基因库”的退化,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健康。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水产力,而人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主动、积极和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新时期的经济建设中,必须搞好环境保护,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协同发展。4、坚持经济建没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进行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均资源低,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采取那种牺牲环境、牺牲人民健康和生命的方法去发展经济;我国乂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比较贫穷,如果采取“经济零增长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无法保证。因此'经济零增长论''在中国行不通,无限制发展经济在中国也行不通。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是当代环境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然而在本世纪60年代末之前,人类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环境在自身生存和发展中的价值。虽然也制定了一些防治污染的法律,如美国于1948年制定的《联邦水污染防治法》,1955年制定的《大气污染控制援助法》,以及联邦德国在这个时期颁布的《联邦水利法》和《空气污染控制法》等,但都只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仅仅针对某一环境要素作出保护规定,而没有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到了60年代末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各国才逐渐认识到各种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孤立地防止某一种环境要素的污染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于是,提出了“与其在环境问题出现后治理,不如在未出现前就预防”的观点,认为环境侵害往往是长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结果,其危害结果常常要经过相当长的复杂变化过程才显现出来的,而一旦形成危害就很难治理和恢复,且治理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的代价亦相当高,不如预先采取防范措施要比事后治理经济得多,也有效得多。据计算,预防污染费用与事后治理的费用比例是1:2()。有鉴于此,各国环境立法逐渐从消极的防治污染转到了积极的预防上来,采取了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环境政策,并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作为环境立法的重要原则加以确立。(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内容该原则由预防、防治、综合治理三个部分组成。所谓预防,是指预防一切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它包括通常不会发生的危害,时间和空间上距离遥远的危害,以及累积型的危害。众所周知,限于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人类很难对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的可能性作出事先的认知,许多行为在事前很难预料其会不会发生危害,如果对这种行为不加以预防,一旦危害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对于通常不会发生危害的行为,也应当事先予以预防。其次,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一般都具有缓慢性,常常要透过广大的空间和氏久的时间,经过多种因素的复合累积后才逐渐形成或扩大。因此,在预防上应从空间和时间上着眼,甚至还应考虑到子孙后代的保护问题。第三,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往往十分复杂,大多是经过多种因素的参合最终形成的。也就是说,它常常是由众多的排污行为或环境开发利用行为共同造成的。因此,在预防上不能只针对单一的排污行为或环境开发利用行为,还应当考虑到如何预防众多的上述行为形成的危害。由此可见,预防是基于人类凭借现有的科技水平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事先防范各种干扰环境的行为,把对环境的负荷尽量减少到最小限度。所谓防治,是指对一切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所进行的治理。也就是说,只要干扰环境的行为对自然环境或人体健康造成了损害或具有这种可能性,就应该对其加以防治。同时,防治也还具有积极请求权益保护的意义,它不仅要求行为人负有防治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的责任,而且还赋予每个人在遭受环境危害,或将受环境危害时,可以提请行政机关介入帮助解决,以确保其合法权益。而所谓综合治理,乂称综合整治,则是指根据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的具体情况,对预防和防治进行统筹安排,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保护和改善环境。因为预防固然可以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起到防范于末然的作用,但对于通常发生的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仅仅依靠预防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加以治理,方能确保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恶化。因此,预防理当优先,但防治亦不可或缺,只有根据各种具体情况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才能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三)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台、综合治理原则的意义1、可以获得投资省、收效大的效果环境保扩法确定这一原则,是由环境问题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环境污染和破坏具有影响范围广、作用时间长、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治理费用高等特点。如果不能在开发建设和生产的过程中避免环境危害的发生,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形成,即使停止了新的污染和破坏,共危害后果在短期内也难以消除.甚至有的根本无法恢复。环境污染和破坏本身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再加上环境治理费用,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据统计,预防污染与事后治理的费用之比为I:20o实行预防原则也是对国内外环境保护经验科学总结的结果。就世界范围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大都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和对环境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最终采取了预防原则,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比较贫穷,不可能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而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又相当严重,急需治理,并且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实行“预防原则”,就可以着眼于“防忠于末然”,立足于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总结并吸取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I,才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作为我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2、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重要保证之一从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中了解到,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主要是由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工业污染造成的。这种污染和破坏实质上是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例如山东某化肥厂排放的氨氮废水,废水中平均含氯化镂的浓度非常高,每天有这样的废水400多吨排放掉,不但资源白白浪费,同时又对环境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污染。3、可以使环境保护工作由消极应付转为积极的防治如何对待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先建设,后治理的原则;另一种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前一种原则前己叙及,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办法。后一种原则,是在建设项目的前期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严格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生产过程中注意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的产生;对于已经产生的污染和破坏,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积极进行治理。这样就可以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由消极应付转为积极的防治,防止环境污染的蔓延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在我国的贯彻我国环境立法鉴于西方国家过去环境立法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失败教训,一开始就采用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各种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的行为,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