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好_第1页
《杜甫诗三首》好_第2页
《杜甫诗三首》好_第3页
《杜甫诗三首》好_第4页
《杜甫诗三首》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诗三首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诗体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4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5新诗(或称白话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首联颔联

对仗颈联

对仗尾联☆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明代书法家陈淳听朗读,悟诗歌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诗歌鉴赏的步骤定类型思题目找意象、析内容定情感明技巧诗歌类型怀古诗咏物诗写景抒情诗边塞诗行旅诗送别诗诗歌的表达技巧:一、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二、修辞: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反复、反问……三、表现手法:烘托(正衬)、反衬、象征、借古讽今、角度(远近、高低、动静、虚实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秋兴八首》题解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有感而发之意。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一个基调:忧愁悲伤(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动荡不安;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本诗描写了什么景?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课后练习一)另一种问法:本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触景伤情景: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萧瑟凄凉

雄浑壮丽承接自如,纵情开合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练习册三、10----11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诗人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背景登高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啸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回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的落叶萧萧地坠下,不尽的长江滚滚地奔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经常飘泊万里,作客他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命运艰难,可恨鬓角又像著了繁霜,穷途潦倒心灰冷,因病戒酒不举杯。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在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鉴赏景物意象1、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有何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蕴含诗人的情感和志向。鉴赏景物形象首先分析形象特征,再看形象特征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志向。2、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情)?风天猿清渚沙鸟急使人感到非常寒冷。(身心俱寒)高高天底下使人感到渺小孤单哀啸让人听了十分悲伤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白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回鸟儿尚且有家可回,自己无家可归凄冷、孤独、悲凉讨论面对如此场景,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

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长江对比、衬托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因而作者感到凄凉、无奈。生命的晚秋短暂无穷历史长河永不停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试问有哪八重悲哀?(结合课后练习三)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悲秋)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作客)三重:经常作客更可悲;(常作客)

四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万里)五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六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多病)七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独登台)八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百年)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宋人罗大经评论此诗颈联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又可见其笔法之凝练。鉴赏

5、后两联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并具体谈谈。动作行为{登台停酒杯繁霜鬓作客外貌:万里常=>孤独、痛苦孤独、凄凉无奈、伤感无奈、焦急、忧国忧民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不同点: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

(其三)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王昭君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昭君怨恨什么?⒈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⒉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

昭君出塞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擅弹琵琶,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公元前36年,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此事无正史可考。有诗云“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王安石《明妃曲》)。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当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