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地理学812已修改_第1页
新城市地理学812已修改_第2页
新城市地理学812已修改_第3页
新城市地理学812已修改_第4页
新城市地理学812已修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第一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一、相互作用的分类及产生条件二、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1、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节点:各种网络中的聚焦点。结节区域:结节点连同其吸引区组成。

城市等级体系(TheUrbanHierarchy):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

如果把不同规模的结节区域或不同层次的城市体系重叠在一起,可以发现它们具有马赛克式的镶嵌构造特征。2、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格林(H.L.Green)曾探讨了纽约与波士顿在新英格兰南部的相互影响。他根据五项指标:铁路通勤人员的流动方向、报纸发行范围、电话呼唤方向,以及公司、银行负责人的办公地点,分别测量了纽约与波士顿之间的平均边界。赖利(W.J.Reilly)1931年根据牛顿力学中万有引力的理论,提出了“零售引力规律”,其公式为:

式中,和为从一个中间城市被吸引到a城和b城的贸易额;和是a城和b城到那个中间城市的距离;和为a城和b城的人口。康弗斯(P.D.Converse)发展了赖利的理论,于1949年提出“断裂点”(BreakingPoint)概念。两个城市间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可以用下列公式求出:式中,为从断裂点到A城的距离;为A和B两个城市间的距离;为较小城市B城的人口;为较大城市A城的人口。按照这一公式,A城由于规模较大,其吸引区也较大,因而将断裂点推向更靠近B城的地方。断裂点运用局限性各种地理边界政治边界的影响3、相互作用模式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潜力模式。式中,为i和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为经验确定的权数;和为i和j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为i和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上述公式即为潜力模式的公式。式中的符号与引力模式中的符号意义相同。有时采用i城与离它最近城市之间距离的一半,也可以用i城面积的平均半径。

这一公式意味着i城的相互作用总量表现为每人或每单位质量的相互作用量。它表达了i城与城市系统内所有其它城市相互作用可能性的强度。三、空间扩散1、三种基本类型(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ContagionsDiffusion)。(2)等级扩散对人文现象的空间扩散来说,地理距离并不总是起着非常强大的影响作用,社会等级、城市规模等级等有时也在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某些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亦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之为等级扩散(HierarchicalDiffusion)。(3)重新区位扩散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Relocation-typeDiffusion)。2、空间扩散的研究(1)阻力的作用(2)障碍的作用(3)中心城市的空间扩散(4)空间扩散的成功因素创新的源地仔细断定扩散的中心制定一份周密细致的扩散战略第二节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由德国地理学家W.Christaller和经济学家A.Losch分别于1933年和1940年提出,是人文地理学最重要贡献之一。一、克里斯塔勒学说

1、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

中心地(centralplace),向周围地域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goodandservice),也叫中心地职能(centralplacefunction),即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和提供的服务。

中心性(centrality),或叫“中心性”,一个地点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2、中心地的等级和中心性

根据中心地所执行职能的数量,可以把中心地划分成不同等级。其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有:(1)等级越高,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2)高级的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职能。(3)中心地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的服务范围就越大。克氏要寻找一种尽可能简单的衡量每一个中心地对周围提供服务的性能和指标,即所谓中心性(中心度),限于当时条件,选用了电话指数。式中,为中心地的电话门数;为中心地的人口;为区域内电话的数量;为区域的人口。除最小的村庄外,均大于0,即实际电话数大于预期值。慕尼黑为2825,法兰克福2060,斯图加特1606,RT级城市代表法国的波尔多、里昂、巴黎。

3、理论假设(1)这是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2)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肥力、水分供应等),(3)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4)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河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因素就是距离,(5)人们的活动都是有理智的,消费者符合距离最小化原则,经营者会寻找最佳位置,取得最大市场区。概括:均质平原,经济人两条1.低级中心地和服务范围被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所包括

2.相同等级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3.各级中心地的数量分布特点是金字塔形4.六边形面积的定量关系: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是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3倍5、中心地理论的应用(1)理论:假想模式不存在完全呈正六边形分布的服务范围(2)实际:六边形的嵌套规律客观存在(3)应用: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商业网点的布局(4)举例:北京商业中心的布局、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1)该居民体系由几级居民点组成?各有多少个?(2)居民点的空间布局关系及其原因?(3)各居民点的服务范围是呈正六边形吗?二、廖什景观

1940年出版《区位经济学》,与克氏无任何联系,得出与之相同的区位模型——六边形。需求圆锥体:若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者购买某货物的数量,取决于他准备为之付出的实际价格(销售价格加运费)。距离越远,运费越高,货物的实际价格越高,对该货物的需求就越少。市场网:从数学上证明,六边形是市场区的最理想形式。三、克里斯塔勒学说和廖什景观的比较1、均建立在假设的理想平原上克里斯塔勒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其模式解释第三产业的区位较为合适廖什遵循“超额利润最低化”原则,其模式解释第二产业的区位较为合适。2、两个学说存在其他诸多差异克里斯塔勒的体系是非常严格的廖什的模式具有更大灵活性,并且暗示了中心地的规模很可能是连续的而不是等级分明的。第三节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第四节从生长极到核心边缘理论一、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二、生长极理论三、核心-边缘模式第五节中国城市空间分布一、空间分布类型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一、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城镇体系指的是一个性对完整的区域后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组合。二、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演变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流程和工作方法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节城市土地的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一、城市土地的概念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二、城市土地的特征1、自然特征: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区位的效益型边际效益的递减性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市场交易的低效型3、法律特征三、土地利用类型国外一般划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第二节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一、城市地理位置的选择二、城市地形三、城市气候四、城市植被五、低级承载力六、城市地下空间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它具有动态和相对特点,并非地域本身所具有的职能特征。均质地域——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区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异的连续地段。工厂区、居住区、文教区、商业区等都是均质地域。二、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三、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四、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第二节中心商务区一、概念与特征二、CBD的界定三、CBD的内部地域结构四、CBD的演变第三节城市开发区一、城市开发区的概念开发区是为实现地方产业发展目标,由政府或企业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建设适于实体进驻的有一定规模的区位环境。二、开发区的历史演变1、孕育时期(16世纪以前)2、生长时期(16-20世纪)3、发展时期(20世纪以来)三、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1、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历程2、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历程四、开发区的区位特征1、宏观区位2、中观区位3、微观区位第四节城中村一、城中村的概念与类型1、城中村的背景2、城中村的概念3、城中村的类型基础设施优越型集体经济实力型土地资源充足性二、城中村的地域特征及成因三、城中村的改造主要有以下四种:市政基础设施带动模式整体搬迁改造模式周转地块改造模式滚动开发改造模式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第一节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三种:(1)多层次商业中心,(2)带状商业网点(3)专业化商业区二、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三、赫夫(O.L.Huff)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式中,PAi是位于A区的消费者到零售店i的机率(共有r个零售点),每个点的吸引力分别为S1,…,Sr,T为交通时间或距离,即TA1,…,TAr,λ为对交通时间的函数。

计算出的机率等值线,可绘每个商业网点的市场区域。我国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分析第二节城市社会空间一、邻里、社区和社会空间

邻里(neighbourhood):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社区(community):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区(socialarea):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社会空间(socialspace):不同学科理解不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社会区三个层次,且以社会区为主。二、社会区位分析1、形成社会区的主要因素2、社会区分析的指数(1)三个复合指数:经济状况(职业,教育),家庭状况(生育率,就业妇女,单身居住者),种族群(少数民族群体比例)。(2)将人口普查资料标准化。(3)将城市化即家庭状况(纵坐标)和社会地位即社会经济状况(横坐标)四等分(0-100),形成16种类型。(4)种族状况按取值划分高低。(5)数值相近者归为一类,作图。(以旧金山为例)三、因子生态分析方法用统计归纳方法解释社会区。对资料矩阵进行因子分析,计算。聚类分析,把性质相似的地域单位聚集成社会区。得出因子载荷量矩阵,解释。优点:把较多统计变量归为较少因子来说明对象的性质。第三节城市感应空间分析一、感应、环境和行为

从小到大:

行为环境——感应环境——操作环境——绝对客观环境二、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构成要素:(1)路径(paths),大小道路(2)界线或边缘(edges),分隔线或障碍(3)区或区域(districts),具有文化或经济属性的区域(4)枢纽或节点(nodes),交通交汇或人群聚集的地点(5)标志(landm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