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的口腔保健_第1页
中老年人的口腔保健_第2页
中老年人的口腔保健_第3页
中老年人的口腔保健_第4页
中老年人的口腔保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政法学

为什么学习行政法?

有人曾说:“直到1914年8月,除了邮局和警察以外,一名具有守法意识的英国人可以度过他的一生却几乎没有意识到政府的存在”。但是,这位可敬的先生不是一位善于观察的人,因为到了1914年,大量的迹象表明政府的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则是20世纪的特征。国家学校的教师、国家的保险官员、职业介绍所、卫生和工厂检查员以及他们必不可少的同事—税收员就是这些外在、可见的变化。现代行政国家正在形成,纠正社会和经济的弊病是政府的职责,这种看法反映了人们的情感。——(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在现代国家,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关系日渐密切(现代行政不仅是国家行政,还包括社会行政,即现代行政是一种公共行政)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行政法(“从生到死”、“从摇篮到坟墓”)基于对行政法这一部门法的认识(调整对象以及其实质内容:设置、规范、控制行政权的运行以及为在受到行政权的侵害时提供救济)如何学习行政法?学习本学科要注意的几点问题学习目标:概念、原理、分析能力学习建议:课堂学习: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原理课外阅读:阅读推荐读物、浏览网页上有关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有关论文与著作(见下页)联系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宪法心理准备(和田英夫:研究行政法是一件令我头痛的事)本课程需要参考的文献及网站

1、最近各有关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材2、刊物:《宪法、行政法》(人大复印资料)、《行政法学研究》、《行政法论坛》及有关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内容的法学刊物和其他社科报刊3、著作:国内法关于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专著、译著4、网站:宪行天下、中国宪政网、中国公法网、法治政府网、中国法律教育网、中国诉讼法律网、北大公法网、马怀德行政法论坛等等本课程需要了解的法律、法规、规章、法律解释等《宪法》、《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行政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法院关于行政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等等。另外,一些有关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内容的单行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法律解释。本课程的目标通过系统学习研究,认识行政法的基本理论、制度框架和操作方法。具体目标:把握行政法的基本概念、特征、作用、法律关系和基本原则了解行政机关、被授权组织以及受委托组织、行政公务员以及行政相对人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行政主体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立法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等)和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裁决、行政行政仲裁等行政司法行为)以及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非强制行为掌握行政程序制度的有关内容知晓如何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制约和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进行法律救济(监督行政法制、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行政诉讼)本课程的基本结构一、行政法的基本理论:行政法概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二、行政法主体理论:行政机关、公务员、授权组织、受委托组织、行政相对人三、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概述、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立法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具体行政行为四、行政程序五、监督与救济:监督行政法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第一篇行政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行政法概论

一、行政法的概念

1.行政

2.行政法

二、行政法的特点

形式上的特点★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行政法律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和法律文件以及行政法规范的数量都特别多,居各部门法之首内容上的特点★行政法调整的行政关系的内容非常广泛★以行政法规、规章形式表现的行政法易于变动★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总是交织在一起,并往往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三、行政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上看,行政法调整的是广泛而又重要的社会关系——行政关系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的实施法行政法对其它部门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四、行政法同其它相近法律部门的关系

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行政法与刑法的关系行政法与民法的关系

五、行政法的渊源

一般法源:制定法判例法习惯和惯例法理

我国行政法的基本法律渊源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

其他法律渊源国际条约和协定法律解释

六、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基本上由法律规范规定,一般不允许当事人相互约定和自由选择。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国家权力具有不可处分性;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很多是由行政机关通过准司法程序加以解决的。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主体内容客体[案例]1、妇女抱小孩卖光牒,有关机关处理,法律关系三个构成要素是什么?2、孕妇盗窃被货主打流产,公安机关出面处理,其中包括哪些法律关系。七、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

管理论控权论服务论平衡论第二章行政法基本原则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特征法律性特殊性普遍性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有利于行政法律规范的一致有利于行政法规范适用的统一有利于弥补成文法的不足

三、中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的原则行政合法行政合理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我国现实急需确立的原则法律优先原则法律保留原则比例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程序正义原则合法行政原则

1.含义

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活动必须具有法定的依据,符合法定的要求。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不得做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的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决定,否则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即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否则承担法律责任)。2.基本要求(1)行政主体合法:要求行政主体资格、权力来源及公务人员合法。即行政权力的拥有者及实施者的权力应当由法律予以创设和规定,非依法律取得的权力应当推定为无权。“法无授权皆禁止”(2)行政权限合法:指行政主体应当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要求职权来源合法、职权范围法定。(3)行政程序合法3.合法原则之“法”的理解(1)既包括制定法,如法律、法规、合法的规章、还包括法的原则(2)“良法”合法行政原则.doc

合理行政原则

1.含义又称公正、公平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应当客观、公正、适度、符合理性。属于实质行政法治的范畴。其存在的前提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英国行政法上的韦德内斯伯里不合理.doc行政自由裁量权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行政机关根据其合理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力。

根据法律对行政自由裁量权限制程度的不同,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有以下几种情况:(1)法律没有规定限制条件下,行政机关在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2)法律只规定了模糊的标准,而没有规定明确的范围和方式,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和对法律的合理解释,采取具体措施(3)法律规定了具体明确的范围和方式,由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注意:并非绝对的自由裁量,是法定的裁量。)2.具体要求(1)公平、公正:“相同案件相同处理,不同案件不同处理”;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2)正当裁量:目的正当;正当考虑、考虑相关因素,排除不相关因素(3)合乎比例(遵循比例原则):目的与手段要合乎比例。妥当、必要、均衡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行政对人的权益,如为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内,保持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其实质是要求在行政手段与行政目的之间进行衡量,甚至是对两者各自所代表的、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进行权衡,来保证行政行为是合乎比例的、是恰当的。

比例原则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警察法上,后来才逐渐发展为行政法原则,并进而成为宪法原则。被称为行政法的“皇冠原则”,该原则由三个“子原则”构成,即妥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法益相称性原则。1、妥当性原则

又称适当性原则。指国家措施必须适合于增进或实现所追求的目标之目的。妥当性原则是针对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的,行政机关所采取的措施或手段必须是为了实现该目的之需要。在行政管理中,如果行政机关选择了与法定目的无关的行为方式,使法定目的不能实现,就是违背法治原则,其行为即为不妥当或不适当2.必要性原则:又称最少侵害原则,是指在众多能够达成行政目的的手段中,行政机关应当选择对公民权利限制或侵害最少的手段。也即所采取的行政措施是绝对必要的,但应当是最温和的行政措施,尽量避免不损害当事人权益的行为方式。所谓“最温和的”,指在众多行政措施中,所选择的行政措施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的负面影响最小。“必要”为“绝对必要”即对目的的实现,手段的采取是绝对必要的。

詹林雷克(德):“警察不能用大炮打燕子”迪普罗克法官(英):“如果能用坚果钳的话,就绝不能用蒸汽锤砸坚果”当然这里的必要性是针对在众多手段的选择上而适用的原则3.均衡性原则:又称狭义的比例原则或“法益相称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对公民个人利益的干预不得超过实现行政目的所追求的公共利益,两者之间必须合比例或者相称。即要求以公权力对人权的“干涉分量”来断定该行为合法与否,要求在宪法的价值秩序内,对行为的实际利益与人民付出的相应损害之间进行“利益衡量”,使人民因此受到的损害比公权力由此获得的利益来讲,要小的多,要合算得多,是人民可以合理忍受的程度,否则,公权力的行使就有违法、违宪之虞。

耶尔·柯普:警察为了驱逐樱桃树上的小鸟,虽无鸟枪,但也不可用大炮打小鸟”。“以炮击雀”

合理行政原则.doc程序正当原则程序正当是指行政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标准,包涵避免偏私、行政参与和行政公开等几项具体要求。其实质是要求程序的设计、模式的选择能够避免公民的宪法权利不被忽视或剥夺,确保他们同等享有权利、行使权利的自由。程序正当原则源自英国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则和美国的“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其实质是要求行政机关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包括事先告知相对人,向相对人说明行为的根据、理由,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事后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等。自然公正原则自然公正是关于公正行使权力的“最低限度”的程序要求。它包含两条基本规则:1.任何人不应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避免偏私)2.任何人在受到惩罚或其他不利处分前,应为其提供公正的听证或其他听取意见的机会(公平听证)

在我国,正当程序原则具体要求包括:(1)行政公开;(2)听取意见;(3)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4)回避几个方面。程序正当原则案例.doc诚实守信原则

诚实守信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依诚实及信用之方法,在行政法上即要求政府对自己作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诚实守信原则既是私法上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公法上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苟无诚信原则,则民主宪政将无法实行,故诚信为一切行政权之准则,亦为其限界”——罗传贤(台湾学者)在我国行政法上表现为两个方面:行政信息真实:要求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必须全面、准确、真实保护公民信赖利益:即要求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决定,一经生效,不得随意改变。

信赖利益:指行政相对人因基于对行政机关先行行为而受益,行政相对人得基于对行政机关的信赖在而保有该利益,或者当该利益受到损害时,获得相应的补偿。对信赖利益的保护通常发生于对授益行政行为的撤销和废止两种情形中。信赖保护

为了保证政府的诚实守信以及出于法的安定性的考虑,在德国等大陆法国家有信赖保护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有“合法预期”的观念,并基于此观念,形成“合法预期原则”或“不得翻供原则”。信赖保护是诚信原则和法的安定性在行政法中的运用。其含义是行政相对人对授益性行政行为形成值得保护的信赖时,行政主体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为,确需改变的,必须合理补偿行政相对人信赖该行为有效存续而获得的利益。其基础是公众对自己国家及国家权力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公众安全性和其工作、生活行为有明确预期的基本前提。公众长此以往所形成的对政府的合理信赖受到法律的保护,而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法律确保政府的行为是守诚信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产生及其演进:行政信赖原则也即行政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一般认为该原则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当时德国各邦行政法院在裁判有关撤销、废止行政处分的案件时就开始引用此项原则的内容;二战结束后,有关信赖保护的学说与论争不断出现、演进,并开始被人们提升为行政法基本原则来加以认识,并在行政法制实践中得到运用;至1973年10月召开的德国行政法学者大会将“行政上之信赖保护”定为会议第二主题,依赖保护作为一项公法原则的地位终告奠定。1976年《德国行政程序法》的颁布,标志着行政信赖保护作为行政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法典中得到正式确认,并为此后的多数大陆法国家所仿效。德国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案例.doc

我国台湾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以判例的形式援引行政信赖原则作为行政审判依据,并在1999年通过的行政程序法第一条明确将“增进人民对行政之信赖”列为该法立法目的之一。我国关于行政信赖保护的理念及其原则的体现:1.1999年通过的《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9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判决撤销违法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人民法院在判决撤销的同时,可以分别采取以下方式处理:(一)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二)责令被诉行政机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这项规定其实是从特殊角度促使行政依赖保护的理念和原则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发挥一定作用2.《行政许可法》第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该条的规定虽未明确提及信赖保护概念,但其实将禁止反言、情变补偿等政府诚信和依赖保护的内容大致加以表述,具有重要的行政法制实践指导意义。3.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虽未正式使用依赖保护概念,但将“诚实守信”作为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一明确规定下来。

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这一规定其实已涵盖了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内容。“信赖保护”的要求1.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即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2.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作出授益性行政行为后,事后即使发现有违法情形,只要这种违法不是因相对人过错,行政机关也不得撤销或改变,除非会严重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3.行政行为作出后,如因据以作出的法律依据发生变化可以撤销、废止或改变已作出的行政行为,但应当对因此行为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害予以补偿4.行政机关撤销或改变其违法作出的行政行为,要对相对人因此受到的损失予以赔偿信赖保护原则案例.doc高效便民原则高效便民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时,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该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行政效率便民权责统一原则所谓权责一致,是指行政机关依法享有多大的权力,就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不应当有无责任的权力,也不应当有无权力的责任权责一致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实行依法行政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为了落实权责一致原则,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此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的授权一定要充分法律、法规在授予行政机关权力的同时,要明确规定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及行使权力的条件和程序加强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监督,确保违法受追究第二篇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第二编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第三章行政法律关系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点(一)概念

指行政法规范在对行政权行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时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总和。

判断:行政机关与百货公司之间的关系注意区分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关系行政关系:指公共行政组织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其他行政组织或者与行政组织所属公职人员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他行政组织,在进行公共行政管理时,总是会存在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关系。并非所有的行政关系都受行政法调整。(二)特点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恒定性与资格的受限性。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当事人是行政主体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不对等3、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具有法定性和不可自由处分性二、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的享有者及承担者,也即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包括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注意:行政主体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区别

行政主体

能够以自己名义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并能独立对其职权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主导地位;管理者)如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组织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执行国家意志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注意:公务员是否能成为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处于被管理和被支配的地位。主要有: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管理和被支配的地位有独立的权利和实现权利的保障

※行政相对人不是依附于行政主体的主体,它也有自己独立的法律地位。(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其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或标的1、物2、行为3、人身(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和义务的总和。1、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义务):规范制定权、命令权、处罚权、执行权、行政司法权等;依法、守法,履行行政职务,遵循法定程序等2、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参与管理权、知情权、监督权、获得救济权;守法,服从命令,协助行政管理等。三、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一)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条件1、行政法律规范(作为规范而存在,预设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和变化的法律根据和前提条件2、行政法律事实:指行政法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和变化的具体条件和事实根据,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条遇有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条件或者重大交通事故等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情形,采取其他措施难以保证交通安全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实行交通管制。第九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如:某路段正进行道路维修,交通管理部门对社会公告对该路段实行交通管制,要求所有社会车辆只能在每晚六点至每早六点通行。张某在中午十二点途经此地并强行通过,被交警拦下,交警对其罚款并进行批评教育。为此张某与交通管理部门形成了交通行政处罚法律关系。(二)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1、产生:是行政法规定与行政法律事实结合的结果。2、变更

(1)主体变更(2)客体变更(3)内容变更3、消灭: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全部内容因被撤销或履行不复存在四、行政法律关系的分类(一)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以行政权力作用的范围为标准划分的(二)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与行政程序法律关系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的有关行政主体和行政工作人员的权利义务,发生于行政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调整这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是行政组织法。如公务员与所在行政机关的行政职务关系。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指行政权力作用于行政体系以外,而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公安机关行使治安拘留权从而与被拘留人之间形成的治安处罚行政法律关系。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与内部行政法律关系的区别: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同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同争议的解决途径不同第四章行政主体与国家公务员本章要了解的内容:1、行政主体的概念、种类以及职权2、区分受委托的组织与被授权的组织3、掌握公务员的双重身份第一节行政主体概述一、行政主体的概念

主体

指有独立意志,可以独立行动并独立承担责任的人。(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作为人而具有的终极意义和自由意志,要求对个体的价值予以尊重,对个人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认可,要求社会的发展应以不断地扩充人的自由空间为目的。)自然人→法人

行政主体的概念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够以自己名义进行行政管理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谁有权进行管理、谁承担行政活动的责任)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是否享有国家行政权是决定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决定条件)行政主体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这是判断一个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主要标准。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行政机构的地位问题、受委托的组织的地位等)行政主体是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这是判断一个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一个关键条件。受委托组织或个人的法律后果问题)行政主体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高校村委会居委会工会残疾人联合会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律师协会。。。。。。

(二)行政主体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1、行政主体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2、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3、行政主体与行政公务员行政主体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区别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受行政法调整的有关组织和个人,既包括行政主体,也包括行政相对人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部分行政主体是一个学理性概念行政机关是一个具体的法律概念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一方当事人的总称行政机关只是行政法律关系中具体当事人的称谓行政机关与行政主体的区别可以这样说: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可以成为行政主体并非行政机关在所有场合都能成为行政主体成为行政主体的不限于行政机关行政主体与行政公务员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是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其行为的法律后果的组织行政公务员是行政主体内部从事行政公务的工作人员,它与行政主体之间是一种行政职务委托关系。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是通过行政公务员履行其职责而完成。行政公务人员的公务行为不是以自己名义作出,而是以其所在的行政主体的名义作出,其公务行为产生的后果也是由行政主体承担二、行政主体的种类职权性行政主体与授权性行政主体:根据行政主体资格取得的法律依据不同划分行政机关、行政机构、公务组织和社会组织:以行政主体的组织构成和存在形态不同划分三、行政主体资格(一)概念指行政主体的法律人格,即行政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权利能力。这种权利能力是行政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行政主体的各项具体权力的产生必须依其主体的权利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二)意义:行政主体资格的确认就是对行政主体的权利能力的认定。这种认定在行政法上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1)有助于明确一个组织的法律地位(2)有助于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3)有助于确认行政诉讼的被告

(三)行政主体资格的确认

至今对行政主体资格要件没有明文规定,但一般认为,作为行政主体从“组织要件”和“法律要件”两个方面进行认定。1、组织要件:即行政主体是一定的组织,且该组织必须由有权机关批准依法成立的,有必要的经费和办公场所。行政机关与授权组织的组织要件的构成不同。2、法律要件:必须具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只有获得授权才享有行政职权,才能对外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行为,也正是基于授权,自己能独立承担其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但目前组织要件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实践中往往侧重于从法律要件上确认。一个组织是否是行政主体,要看其是否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一个组织的行政职权源于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就是行政主体,否则不是。

行政主体资格案例.doc个体户王某,在站前路摆了一个小吃排挡。任某前去排挡叫了一碗5元钱的炒米粉,吃完后,任某说米粉没有炒熟,不肯付款。王某不依,双方发生争执,相互动起手来,在推拉中任某跌倒,摔伤面额。任某打110叫区公安分局治安大队民警。次日,治安大队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以殴打他人为由,对王某作出罚款500元的治安处罚,并要求赔偿王某医疗费78元。治安大队民警未制作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只以治安大队的名义出具了一份罚款收据。王某不服,直接向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治安大队的行政处罚及赔偿医疗费的决定。问:本案中,公安分局治安大队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第二节国家行政机关一、行政机关的概念及特征

指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议机关依宪法和织法的规定设置的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和提供服务的专门国家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专门国家机关设立的依据是宪法和行政组织法具有固定的行政组织机构及公务员编制

二、行政机关的类别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国务院各部、委员会、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地方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

中央行政机关中央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及于全国,且行政权力作用所产生的地域效力也是及于全国。中央行政机关由国务院及各下属行政机关组成1、国务院:由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构成的组织体。实行总理负责制。行使职权的方式是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2、国务院下属各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各组成部门(27个):包括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和审计署,负责国家管理某一方面行政事务的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对外管理的具体权限由《国务院组织法》和单行法律、法规规定。如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1个):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16个):指国务院设立的主办各项专门业务的行政管理部门。与国务院组成部门相比,其特点:1、其规格除总局外,低于组成部门,其负责人不是国务院组成人员;2、由国务院自行设置,无须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3、其主管的业务单一,不具有综合性。如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广电总局等国务院办事机构(4个):指国务院设立的协助总理办理专门事项的辅助性机构,一般不享有独立对外管理的权限。如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17个):如中科院、新华社、银监会、保监会等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22个):指国务院设置的主管专门业务,由部委归口管理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行政机关。如国家信访局、烟草专卖局、国家邮政局等。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国务院属下负责特定任务的非常设机构。其具体工作一般由相关常设机构承担。如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中国宪法第八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第八十六条国务院由下列人员组成:总理,

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

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

国务院的组织由法律规定。中国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

(三)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统一领导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工作,并且领导不属于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全国性的行政工作;

(四)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

(五)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

(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

(七)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

(八)领导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和监察等工作;

(九)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

(十)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

(十一)领导和管理民族事务,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

(十二)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十三)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

(十四)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十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十六)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十七)审定行政机构的编制,依照法律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人员;

(十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第九十条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负责本部门的工作;召集和主持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委务会议,讨论决定本部门工作的重大问题。

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国务院组织法(1982年12月10)第二条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第十条各部、各委员会工作中的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行政措施,应向国务院请示报告,由国务院决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决定,主管部、委员会可以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第十一条国务院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的原则,设立若干直属机构主管各项专门业务,设立若干办事机构协助总理办理专门事项。每个机构设负责人二至五人。

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节选)(1997年8月3日)第六条国务院行政机构根据职能分为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和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办公厅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理国务院日常工作。国务院组成部门依法分别履行国务院基本的行政管理职能。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审计署。国务院直属机构主管国务院的某项专门业务,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节选)(1997年8月3日)国务院办事机构协助国务院总理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由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主管特定业务,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承担跨国务院行政机构的重要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任务。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议定的事项,经国务院同意,由有关的行政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办理。在特殊或者紧急的情况下,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可以规定临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2008年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了4个。其中,建设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和国防科工委被撤销,新组建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环境保护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把政府相同及相近的职能进行整合,归入一个部门管理,其它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从而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形成“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机构和体制。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这种政府组织体制也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地方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依《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设立的对涉及地方性事务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行政机关构成:地方四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职能部门)、地方派出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宪法》第九十五条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由法律规定。第一百零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第一百零七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发布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地方人大和政府组织法》第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第五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第六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以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地方人大和政府组织法》

第六十一条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第六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别实行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分别主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第六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设立必要的工作部门。第六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受国务院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者领导。

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者领导。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

指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有权机关的批准,在一定区域内设立的行政机关。主要有三类:行政公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派出机关不是一级政府,但其行政职能相当于一级政府,在一定区域内对所有的行政事务享有组织与管理权。如重庆市高新区管委会、北部新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驻京办事处等为重庆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它们可以设立有相关的行政职能部门;贵州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地方人大和政府组织法》第六十八条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设立若干派出机关。

县、自治县的人民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区公所,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三、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职责

行政职权——

是行政主体依法享有的对某个领域或某方面行政事务按照一定方式进行组织与管理的行政权力,是行政权的法律转化形式。行政职权的行使必须遵循“法无规定皆禁止”的法治原则(公民权利的运行规则:“法不禁止即自由”)行政职权的特点命令性强制支配性不可自由处分性优益性行政优益权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在职务上和物质上依法享有一定的行政优先权和行政受益权。行政优先权和行政优益权构成行政优益权。行政优益权不是一种行政职权,而是行政职权有效行使的保障条件行政优先权:先行处置权、获得社会协助权、推定有效权行政受益权:指行政主体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优益条件,如财政经费、办公条件、交通工具等行政职权的内容规范制定权行政命令权行政检查权行政处理权(如行政许可、处罚、奖励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司法权行政职责——行政机关依法在行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具有重合性、一致性完成行政工作中法定任务的义务遵守法律不违法的义务第三节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组织一、授权组织的含义

指法律、法规和规章将某项或某方面的行政职权以法定的方式授予给除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以行使行政职权的,该被授权者即为授权组织,它可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和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行政活动产生的法律责任。如我国教育法授权作为事业单位的公立高等院校,对受教育者颁发学位证书等权力;烟草专卖法授权全国烟草总公司下达卷烟产量指标的行政职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授权居民委员会办理本居民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二、授权组织的类别(一)行政机构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派出机构、专门行政机构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条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食品卫生法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管辖范围内行使食品卫生监督职责。

铁道、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行使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食品卫生监督职责消防法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设立消防监督机构,负责消防监督工作。派出机构指行政职能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在一定区域内设立的工作机构,代表该职能部门从事一定范围内的某些行政管理工作。派出机构获得法定授权,便可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实施具体行政行为,从而取得行政主体资格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十一条

治安管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行政机关组建并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但不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组建该机构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者派出机构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被告(二)其他社会组织1、行政性公司:指既从事经济活动,又承担部分行政职能的组织。如自来水公司、燃气公司、电力公司、烟草公司等2、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卫生防疫部门、食品卫生检疫单位、高等学校等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doc3、社会团体、群众性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第八条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三十一条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第三十二条消费者协会履行下列职能:

(一)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

(二)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

(三)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

(四)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

(五)投诉事项涉及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可以提请鉴定部门鉴定,鉴定部门应当告知鉴定结论;

(六)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

(七)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各级人民政府对消费者协会履行职能应当予以支持。第四节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一、受委托组织的含义指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将其行政职权或行政事项委托给有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受委托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管理行为,并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者即为受委托组织。

行政委托与行政授权的区别(职权来源、方式和法律结果)二、受委托组织的特征行政职权来自行政机关的委托受托对象应当符合法定的条件行政职权、职责、法律后果及行政主体资格不发生转移专有的行政权力不能进行委托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第十九条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二)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

(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行政许可法》第二十四条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委托机关应当将受委托行政机关和受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内容予以公告。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许可;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许可。三、行政委托的规则必须依法(法律规定和法律原则)委托必须对受托组织依法进行监督受托组织不能再进行转委托受托组织须在授权范围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行使职权,由委托机关承担行为后果第五节国家公务员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

》、《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

《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

》等。

一、国家公务员的含义及范围(一)西方国家公务员的称谓、种类及范围1、政务类公务员2、事务类公务员

“两官分途”

范围:大范围:中央到地方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学校及医院的所有正式工作人员。(法)中范围:政府机关中的所有公职人员,包括政务官和事务官,但适用公务员法的只是事务官(美)小范围:中央政府中非选举产生和非政治任命的事务官(英)(二)我国的国家公务员1、含义及范围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包括七类机关的工作人员:中共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的、政协机关的、审判机关的、检察机关的、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4月27日通过,2006年1月1日生效实施,第2条)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3)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我国公务员范围在《公务员条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表现在:法官、检察官在纳入公务员范围的同时,根据其职务特点,另行设置法官、检察官职务,与法官法、检察官法相衔接民主党派机关工作人员与共产党机关工作人员一样纳入公务员的范围人民团体、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鉴于其性质虽不同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管理上历来属于干部范畴,其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我国党政机关干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从事的都是国家管理或者是与执政、参政有关的公共事务,均使用国家核定的行政编制,从国家行政费用中支付薪酬,对基本素质有着共同的要求,应当由国家立法对他们依法管理,并依法保障其权益。这样有利于保持各类机关干部的整体一致性,有利于统一管理,有利于党政机关之间干部的交流使用。

2、国家公务员的分类根据是否担任领导职务分为:领导职务的公务员、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根据其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方式分为:选任制公务员、委任制公务员、聘任制公务员我国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管理根据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将公务员分为: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根据产生、任免方式及管理主体的不同,将公务员分为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将公务员分为委任制公务员、选任制公务员和聘任制公务员二、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原则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注重工作实绩的原则4、分类管理原则5、法治原则三、公务员的基本条件四、行政职务关系(一)行政职务

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行政管理而设置的国家公职,包括职权和职责两方面内容。1、领导职务: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2、非领导职务: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一般来说,公务员都是担任一定职务的公务员。职务是机关与公务员之间产生权利义务关系的主要根据。公务员依据职务履行职责,对公务员的管理,也要根据公务员所担任的职务来实施。职位、职权和职务三者的关系:

职位是某个岗位的名称,职权就是在这个职位上所具有的权利,职务就是这个职位所具体承担的管理工作,至于这三者的关系,就是工作岗位,工作权限和工作内容的关系,就是说权责是相对应,或者相等的,不能说有职务但是没有职权,有职位但是没有职务。

(二)行政职务关系的含义及特征1、含义指国家公务员基于一定的行政职务而在任职期间与行政主体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2、特征实质是一种国家委托关系行政职务关系的内容是行政职务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属于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主要是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职责在公务员所承担的行政职务上的转化和继续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主要是对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职责的有效完成,因而两者的权利义务是相对应的公务员职务上的权利与义务是行政职务关系内容的核心(三)行政职务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产生:因公民被任用为国家公务人员,取得公务员资格而形成。选任、委任、聘任变更:任职期间,行政职务关系内容发生变化,但公务员身份没有改变。升职、降职、转换消灭:国家公务员身份的丧失而终止与国家的行政职务关系(1)法定原因:开除公职、辞职、辞退、调出、退休、离休和判处刑罚等(2)事实原因:死亡、丧失国籍(四)行政职务关系的保障行政职务关系的保障,主要指有权机关依照有关组织法和公务员法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对公务员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所进行的监督与救济1、监督制度:其内容表现为公务员执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以及任职期间遵守法纪的情况2、救济制度:内容表现为涉及对本人的处理决定及行政处分和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侵权行政及所造成的损失。救济方式为:申诉和控告五、公务员的法律地位1、公务员的双重身份公民身份:享有自然人的法律地位公务人员身份:依法定程序进入公务员行列,代表国家从事公务活动,从而具有公务员的法律地位。

其特点:A、作为国家的代表,以公务机关的名义从事公务活动;B、享有行政职权,享有行政优益权,承担行政法律责任;C、其公务行为具有强制性,公务行为引起的效果由所属公务机关承受;D、所属公务机关对公务员个人的过错负连带责任。

2、公务员的责任指公务员不依法履行或不能履行其法定义务时,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公务员的责任一般包括:行政处分:由于公务员违反其法定义务而承担的一种行政责任。主要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种。通过追偿程序承担赔偿责任刑事责任六、行政公务行为行政公务人员的双重身份,使其行为也具有双重性:个人行为、公务行为。指行政公务人员代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

行政职务关系是确认行政公务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实践中主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标准:1、时间要素;2、名义或标志要素;3、公益要素;4、职权与职责要素;5、命令要素公务员的双重身份.doc;警察下班了.doc职责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1995)

第十九条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应当履行职责。第二十一条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对公民的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公务标志《人民警察法》(1995)第二十三条人民警察必须按照规定着装,佩带人民警察标志或者持有人民警察证件,保持警容严整,举止端庄。

《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1994)

第十二条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国家安全工作紧急任务的车辆,可以配置特别通行标志和警灯、警报器。第十四条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时,应当出示国家安全部侦察证或者其他相应证件

七、公务员法的有关问题(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政治特点:“政治不中立”、“坚持党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原则(二)公务员的分类管理制度: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将公务员职位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再根据职位类别设置不同的职务序列。(三)公务员的任用方式:委任制、选任制和聘任制(四)公务员的录用1、录用的适用范围及对象: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包括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和主任科员四个职务层次2、录用方法:公开考试、严格考察、择优录用3、录用标准:德才兼备(五)公务员的交流:调任、转任、挂职锻炼(六)公务员的考核: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分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级,并作为调整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奖励、培训和辞退的依据。第三篇行政活动法第五章行政行为第一节行政行为概述

本节需掌握的问题1、行政行为的概念及特征2、行政行为的分类3、行政行为的效力4、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合法要件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不同法系国家或采取不同的诉讼制度的国家,对行政行为的理解也不同。法国:(1)形式意义:行政机关所采取的全部行为(2)实质意义:行政行为是适用普遍性规则于具体事件的行为(3)功能意义: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用以产生行政法上效果的法律行为,以及私人由于法律或行政机关授权执行公务时所采取的某些行为

德国:(实质意义)是行政机关针对公民或者法人,就特定具体事件作出的决定(《德国行政程序法》第35条第一款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行政行为的定义: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为了调整公法领域的具体事件而采取的,对外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命令、决定或其他主权措施。)我国:指依法享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行使权力,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并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非法律定义)

对此概念,应从以下几点来理解和把握:主体要素:行政主体所为的行为职权要素:行政职权的行为目的要素: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法律要素:产生法律效果(用以区别事实行为)总之,这几个要素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这是我们界定一个行为是否为行政行为的基本标准。

行政行为与民事行为的区别.doc二、行政行为的行为特征1、从属法律性2、单方意志性和双方性3、强制性和非强制性4、服务性5、无偿性三、行政行为的分类分类的意义:认识各类行政行为的具体特征,分析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确定行政救济机制。常见的几种分类: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以行政行为所针对的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划分。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所作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如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以及行政机关所制定的具有普遍效力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指出的“针对不特定的对象”和“反复适用”这两个特征有助于界定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和任务,应行政相对人申请或依职权依法处理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为、行政征收行为、行政许可行为等。(《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条:“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具体如何区分?行政行为针对的对象是普遍的或特定的行政行为是否具有普遍约束力或特定的直接的效果(或有无直接的强制执行效力)行政行为的内容是反复适用或仅于一次行为的效力是否为前溯性或后及力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doc@@

外部行政行为与内部行政行为

以行政行为所针对的问题是对社会上的管理事务还是自身内部的管理事务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外部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在对社会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中针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如征税行为、行政处罚行为内部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对本机关内部的行政事务管理时所实施的、只对行政组织内部产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如行政机关内部的勤务指示行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作出某个特定处理前所作出的同意或不同意的意思表示、对公务员的奖惩行为和任免行为等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的区分.doc如何区分主要应看行政行为所涉及的权利义务,是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义务,还是公务员所特有的权利义务。看行政相对方与实施行为的机关是否具有从属关系区分意义选择适当的救济手段。内部行政行为产生争议时不适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程序,外部行政行政行为产生争议时,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程序

羁束行政行为和裁量行政行为

以法律是否对之严格拘束,是否给行政主体留有选择、自由裁量余地。羁束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在适用法律时没有或较少有选择、裁量的余地。裁量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在适用法律时有较大选择、裁量的余地。但注意,裁量并非绝对的自由裁量,是法定裁量这种分类对分析和认定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法律适用上,羁束行政行为一般只存在合法性问题,而裁量性行政行为不仅存在合法性问题,还存在合理性问题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

以行政行为的成立是否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要件为标准。要式行为:指某种行为必须具备某种法定的形式或遵守法定的程序才能成立生效的行政行为非要式行政行为:指行政行为生效不需要法定方式和程序,在合法前提下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可以成立的行政行为依职权行政行为和依申请行政行为

以是否可由行政主体主动实施或依相对人的申请才能实施为标准(区别不同的实施条件)。依职权行政行为:无需以相对人的申请,行政主体就可主动行使其职权而实施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依申请行政行为:必须有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才能实施的行政行为。相对人的申请是行政行为的先行程序和必要条件,非经相对人的申请,行政机关不能主动作出行政行为。但这种行为仍是一种单方的行政行为。依职权和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均可能发生不作为的违法。

四、行政行为的内容何为行政行为的内容指行政行为所包含的意思及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具体讲,指行政主体为行政相对人所设定、变更或消灭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归纳起来,行政行为所能反映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设定、赋予权益或剥夺、限制权益。如行政许可行为、行政处罚行为科以义务或免除义务确认法律事实和法律地位五、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

(成立要件)即构成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主体要件:享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行政权能的体现)。在此要注意,所谓主体要件要求该行为只要是行政主体作出,至于该行政主体是否有权实施该行为,并不影响行政行为的成立。职权要件:行政职权的行使(行政权的运用)法律要件:产生法律效果,即表现为设定、变更或消灭某种权利义务关系(法律效果的存在)形式要件:以明确、有效的行为方式作出或告知(意思表示行为的存在,即意志的外化)六、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指行政行为合法成立生效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或说应当符合的条件:主体应当合法:1、行政机关合法;2、人员合法;3、委托合法权限合法:指行政行为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权限规则,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如行政事项的管辖权、地域、时间、手段、条件、程度、委托权限等方面都要依法。内容合法、适当:表现为内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符合法定的幅度、范围;内容明确具体、适当、公正等程序合法:行政行为应当按法定程序进行,不得任意作出某种行为*行政诉讼法(第54条)

对合法行政行为的判断标准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七、行政行为的效力含义指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行政行为的法律效果表现为它所产生的特定的法律约束力和强制力,它要求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及其他社会主体必须遵守和服从。行政行为法律效力的内容公定力:推定有效力确定力:不可改变力、不可争力拘束力执行力

八、行政行为的生效和失效

生效行政行为生效起始时间:原则上以当事人知晓或理应知晓为前提。“告知”、“受领”。如果规定行政行为生效日期或生效的特定条件的:以生效日间到来之时或特定条件成熟之时。失效1、撤销撤销的原因:行政行为违法,即行政行为缺乏合法要件的。《行政许可法》第69条规定了可予撤销的行政许可。如违反法定程序,超越法定职权等情形行政行为的不当(瑕疵)行政相对人的过错:如欺骗、贿赂等撤销的后果行政行为自撤销之日起失去效力因不同主体的不同过错承担不同的责任后果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五)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撤销。依照前两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赔偿。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撤销行政许可的,被许可人基于行政许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护。2、废止废止的原因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的修改、废止或撤销国家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原定任务执行完毕废止的后果行为自废止之日起失去其法律效力行政行为的废止给行政相对人带来损失的,给予补偿3、无效

出现何种情形无效,尚无法律的统一规定,一般认为: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