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预算法介绍_第1页
新预算法介绍_第2页
新预算法介绍_第3页
新预算法介绍_第4页
新预算法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预算法》介绍长治职业技术学院任全斌

2015年7月

预算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是财政领域的基本法律制度,素有“经济宪法”之称,内容涉及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决算和监督,以及其他预算管理活动。由于关系着对政府每一笔支出的分配和监督,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原预算法自1995年施行以来,对于规范预算管理,推进依法理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原预算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主要是对预算内容的完整性、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算监督的严肃性和预算活动的公开性等重大问题缺乏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一、预算法修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1

此外,近年来在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政府收支分类和预算公开等改革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也需要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强调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提出要完善立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一、预算法修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预算是财政的核心,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预算法是财税领域的“龙头法”,这部法律的修订,对于构建法治政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突破口。因此,修改预算法,是规范预算行为,推进预算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迫切需要,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一、预算法修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994年,旧预算法于1994年在第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1995年1月1日,旧预算法正式实施。

2004年,启动预算法修订,起草小组成员包括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审计署等部门。二、预算法的修改历程200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成立预算法修订领导小组。

2011年11月,国务院第18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并于12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初审。2012年6月,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上二审。随后,草案通过全国人大网向社会征求意见,吸引了1.9万人参与,征集到33万条意见。2014年4月,新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三审。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预算法”,2015年1月1日,新的预算法正式实施。二、预算法的修改历程

预算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是财政领域的基本法律制度。新预算法的出台是国家法律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更是财政制度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新法对原法的修改多达82处,法律条文从原来的79条增加到101条,新增22条,其中没有修改的只有25条,合并4条(第十七、十八条,第二十四、三十五条)变为2条,保留原有内容并补充新内容5条,删除了4条。2014年8月31日,与会人大代表170人,161票赞成、2票反对、7票弃权。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高票通过,新预算法诞生。三、新《预算法》的十大亮点匡正立法宗旨和调整范围充实全口径预决算体系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提高预决算编制科学性

完善预决算审查监督制度厘清预决算原则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建立预决算公开透明制度

建立预决算公开透明制度强化法律责任制度

1、明确预算法的本质

新修改的预算法将原法“强化预算分配和监督职能”修改为“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将“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修改为“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预算法从过去的政府管理法转变为规范政府法、管理政府法,从过去“帮助政府管钱袋子”转变为“规范政府钱袋子”,政府从管理监督的主体,同时也转变为被管理、被监督的对象。这是一个重大变化。亮点一:匡正立法宗旨和调整范围2、确立现代公共财政理念

新修改的预算法删除“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规定,在财政功能上明确预算法的定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的作用不“越位”、不“缺位”。

亮点一:匡正立法宗旨和调整范围3、法定预算改革目标

新修改的预算法增加“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的规定,增强预算完整性、透明度。亮点一:匡正立法宗旨和调整范围预算、决算的审查预算法调整范围预算、决算的编制预算、决算的批准预算的调整预算、决算的监督预算的执行亮点一:匡正立法宗旨和调整范围新预算法第二条: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监督,以及预算的执行和调整,依本法规定执行。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究绩效收支平衡亮点二:厘清预决算原则原法第3条规定,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新修改的预算法确定了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新修改的预算法首次增加“统筹兼顾”“讲求绩效”原则,并将“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统一为“勤俭节约”原则,同时赋予“量力而行”“收支平衡”原则以新的内涵,使这些原则成为贯穿新法始终的红线和灵魂。1、统筹兼顾

新修改的预算法第37条规定,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统筹兼顾,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合理需要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国家确定的重点支出。亮点二:厘清预决算原则2、勤俭节约

新修改的预算法删除原法“厉行节约”“勤俭建国”规定,统一为“勤俭节约”原则。在预算编制环节,第35条增加规定,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各部门、各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在预算执行环节,第57条增加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不得虚假列支”。亮点二:厘清预决算原则3、量力而行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重点支出一般不同财政收支增幅挂钩的要求,新修改的预算法删除了预算审查和执行中涉及法定支出的规定,同时强调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优先安排国家确定的重点支出。新《预算法》的十大亮点4、讲求绩效

新修改的预算法第49条将“提高预算绩效”列入预算草案及预算执行情况审查结果报告的内容。第57条补充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新《预算法》的十大亮点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反馈结果有应用评价结果有反馈预算完成有评价5、收支平衡

新修改的预算法第35条补充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新《预算法》的十大亮点预算一个“盘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亮点三:充实全口径预决算体系用全口径预算让腐败温床的“小金库”无处可藏。用全口径预算打破部门利益。李克强总理曾经说过,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自我革命的财税制度改革,“首先触动的是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利益”第6条: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第9条: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第10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对国有资本收益做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第11条: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功能定位亮点三:充实全口径预决算体系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包括中央各部门预算和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预算。地方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包括地方本级支出、对上级政府的上解支出、对下级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政府性基金预算应当根据基金项目收入情况和实际支出需要,按基金项目编制,做到以收定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并安排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按照统筹层次和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做到收支平衡。编制原则亮点三:充实全口径预决算体系

新修改的预算法第5条规定,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保持完整、独立。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

亮点三:充实全口径预决算体系相互关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我们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现在要让这个‘利’,更多地落在百姓身上。”到2020年,国有企业总体计算的国有资产收益上交要达到30%亮点三:充实全口径预决算体系国务院《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指出:

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对政府性基金预算中未列入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的收入项目,除国务院批准的个别事项外,三年内逐步调整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并统筹使用。从2016年1月1日起,将水土保持补偿费、政府住房基金、无线电频率占用费、铁路资产变现收入、电力改革预留资产变现收入等五项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对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资金规模超过该项基金当年收入30%的部分,应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统筹使用。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2016年调入比例达到19%,并逐年提高调入比例。推进专项收入统筹使用。三年内逐步取消一般公共预算中以收定支的规定,2016年先行取消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及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草原植被恢复费、海域使用金等专项收入专款专用,相应推动修改法律法规,对相关领域支出统筹安排保障。

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为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按照疏堵结合、“开前门、堵后门、筑围墙”的改革思路,新预算法增加了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规定,同时从五个方面(举债主体、用途、规模、方式以及控制风险)作出限制性规定。这样既坚持了从严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原则,又适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法律上解决了地方政府债务怎么借、怎么管、怎么还的问题。亮点四: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主体只能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1、限制举债主体亮点四: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批准的限额。地方政府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规模纳入限额管理,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分地区限额由财政部在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内根据各地区债务风险、财力状况等因素测算并报国务院批准。2、控制举债规模亮点四: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在法律规定之外以其他任何方式举借债务;3、明确举债方式亮点四: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举借债务只能采取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不得采取其他方式筹措;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只能用于公共预算中必需的部分建设投资,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

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亮点四: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4、限定债务资金用途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政府举借债务的情况要向社会公开并作出说明。5、列入预算并向社会公开亮点四: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地方政府要将一般债务收支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将专项债务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中的财政补贴等支出按性质纳入相应政府预算管理。地方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将债务收支纳入部门和单位预算管理。或有债务确需地方政府或其部门、单位依法承担偿债责任的,偿债资金要纳入相应预算管理。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国务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国务院财政部门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监督。亮点四: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6、严格控制债务风险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一般债务的,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融资,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专项债务的,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财政部根据各地区一般债务、专项债务、或有债务等情况,测算债务率、新增债务率、偿债率、逾期债务率等指标,评估各地区债务风险状况,对债务高风险地区进行风险预警。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地方政府出现偿债困难时,要通过控制项目规模、压缩公用经费、处置存量资产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偿还债务。地方政府难以自行偿还债务时,要及时上报,本级和上级政府要启动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和责任追究机制,切实化解债务风险。对脱离实际过度举债、违法违规举债或担保、违规使用债务资金、恶意逃废债务等行为,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原法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没有规定。

针对近年来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新修改的预算法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比较系统的规范,为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制度奠定了法制基础,有利于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减少“跑部钱进”现象和中央部门对地方事权的不适当干预,也有利于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亮点五: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011年,我国专项转移支付有287项;仅中央部门到省的涉农资金就有约100个专项。资金分配欠规范随意性强诱发寻租“跑部钱进”多头管理,资金使用效益不佳配套难,让地方政府对专项资金“爱恨交加”。配套资金比例大多30%-40%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71号)

属于中央地方共同事权的,共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分担部分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委托地方实施。属于地方事权的,由地方承担支出责任,中央主要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给予支持,少量的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事务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支持,以实现特定政策目标。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形成以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相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属于中央事权的,由中央全额承担支出责任,原则上应通过中央本级支出安排,由中央直接实施;相应减少委托地方实施的专项转移支付。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属于中央委托事权或中央地方共同事权的项目转列专项转移支付,属于地方事权的项目归并到均衡性转移支付,建立以均衡性转移支付为主体、以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为补充并辅以少量体制结算补助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体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改变均衡性转移支付与所得税增量挂钩的方式,确保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转移支付的总体增幅。大幅度增加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转移支付。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基本标准和计算方法编制。科学设置均衡性转移支付测算因素、权重,充分考虑老少边穷地区底子薄、发展慢的特殊情况,真实反映各地的支出成本差异,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范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分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采取适当奖惩等方式,引导地方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到民生等中央确定的重点领域。清理整合一般性转移支付建立一般性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加强一般性转移支付管理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71号)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71号)(一)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取消专项转移支付中政策到期、政策调整、绩效低下等已无必要继续实施的项目。属于中央委托事权的项目,可由中央直接实施的,原则上调整列入中央本级支出。属于地方事权的项目,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确需保留的中央地方共同事权项目,以及少量的中央委托事权项目及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项目,要建立健全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对其中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项目予以整合,严格控制同一方向或领域的专项数量。

(二)逐步改变以收定支专项管理办法。逐步取消城市维护建设税、排污费、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等专款专用的规定,统筹安排这些领域的经费。

(三)严格控制新设专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设立。新设立的专项应有明确的政策依据、政策目标、资金需求、资金用途、主管部门和职责分工。

(四)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做到每一个专项转移支付都有且只有一个资金管理办法。对一个专项有多个资金管理办法的,要进行整合归并,不得变相增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明确政策目标、部门职责分工、资金补助对象、资金使用范围、资金分配办法等内容,逐步达到分配主体统一、分配办法一致、申报审批程序唯一等要求。

从严控制专项转移支付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71号)(一)规范资金分配。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分地区、分项目编制。专项转移支付可以采取项目法或因素法进行分配。

(二)取消地方资金配套要求。除按照国务院规定应当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事项外,中央在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时,不得要求地方政府承担配套资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事项,要依据公益性、外部性等因素明确分担标准或比例。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财政状况,同一专项对不同地区可采取有区别的分担比例,但不同专项对同一地区的分担比例应逐步统一规范。(三)严格资金使用。除中央委托事项外,专项转移支付一律不得用于财政补助单位人员经费和运转经费,以及楼堂馆所等国务院明令禁止的相关项目建设。加强对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监控和检查力度,建立健全信息反馈、责任追究和奖惩机制,重点解决资金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分配和使用(一)取消部分竞争性领域专项。凡属“小、散、乱”,效用不明显以及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专项应坚决取消;对因价格改革、宏观调控等而配套出台的竞争性领域专项,应明确执行期限,并在后期逐步退出,到期取消。

(二)研究用税收优惠政策替代部分竞争性领域专项。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取得类似或更好政策效果的,应尽量采用税收优惠政策,相应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

(三)探索实行基金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转移支付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71号)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71号)

(一)及时下达预算。中央应当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预计数提前下达地方,地方应当将其编入本级预算。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在全国人大批准预算后30日内下达,专项转移支付在90日内下达。省级政府接到中央转移支付后,应在30日内正式下达到本行政区域县级以上各级政府。中央下达的财政转移支付必须纳入地方政府预算管理,按规定向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

(二)推进信息公开。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安排及执行情况在全国人大批准后20日内由财政部向社会公开,并对重要事项作出说明。主动向社会公开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具体项目、规模、管理办法和分配结果等。

强化转移支付预算管理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财政资金在阳光公开透明,管住政府“收钱花钱的手”,增加公众的质询权、建议权、监督权,同时也将倒逼政府自我革命。预算法在这方面的突破,影响深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亮点六:建立预决算公开透明制度经本级人大或者常委会批准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决算及报表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进行政府采购的情况,以及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公开政府预算、决算时,应当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情况以及举借债务的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公开部门预算、决算时,应当对部门预算、决算中机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作出说明除了国家保密法规定属于国家秘密的内容以外,新法规定预算活动的全部内容都应公开。预算过程公开的完整性预算公开时间预算、预算调整、决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其报表,应当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各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应当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预算公开主体预算、预算调整、决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公开部门预算、决算及报表由各部门负责公开国家秘密?公开细化、通俗化全面公开

预决算编制涉及编制权配置,预决算收支分类、周期和编制流程。新修改的预算法要求预算收入预测数据和支出预算定额真实准确,预算编制程序和方法合理规范,预算资金安排和数字指标稳妥可靠。亮点七:提高预决算编制科学性预算编制征求各方意见第32条:各级预算应当根据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和本年度收支预测,按照规定程序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进行编制。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原则第32条:各级政府依据法定权限作出决定或者制定行政措施,凡涉及增加或者减少财政收入或者支出的,应当在预算批准前提出并在预算草案中作出相应安排。细化预算编制第46条规定: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到款。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亮点七:提高预决算编制科学性类:教育款:普通教育项:学前教育款项目类增值税国内增值税国有企业增值税税收收入商品和服务支出

办公费类款亮点七:提高预决算编制科学性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第32条

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明确地方预算管理的原则第35条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除本法另有规定外,不列赤字。预算编制需要有绩效目标明确地方政府发债权和管理框架第35条: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举借债务的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举借的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亮点七:提高预决算编制科学性地方收入预算的编制原则第36条

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将所有政府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隐瞒、少列。

地方支出预算的编制原则第37条

各级预算支出应当依照本法规定,按其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编制。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各部门、各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

增加转移支付的规定第38条

一般性转移支付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基本标准和计算方法编制。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分地区、分项目编制。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应当将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预计数提前下达下级政府

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将上级政府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预计数编入本级预算。亮点七:提高预决算编制科学性各级政府预备费设置第40条

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应当按照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

设置预算周转金第41条

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预算周转金,用于本级政府调剂预算年度内季节性收支差额。

第41条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可以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亮点七:提高预决算编制科学性新机制更好体现预算安排的瞻前顾后、综合平衡、统筹协调的方针原则;避免“过头税”及“突击花钱”。

各级一般公共预算2012年及以前年度结转(不含权责发生制)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统筹用于以后年度预算编制。

各级政府性基金预算结转资金原则上按有关规定继续专款专用。结转资金规模较大的,应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每一项政府性基金结转资金规模一般不超过该项基金当年收入的30%。

对上级政府2012年及以前年度专项转移支付结转资金,预算尚未分配到部门的,由下级政府交回上级政府;已分配到部门的,由该部门同级政府收回统筹使用。

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大结转资金执行力度,对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按规定调剂用于本部门、本单位其他项目。2012年及以前年度项目结转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由同级政府收回统筹使用。收回资金的项目需要在2015年及以后年度继续实施的,应作为新的预算项目,按照预算管理程序重新申请和安排。

强化对预算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第42条

各级政府上一年预算的结转资金,应当在下一年用于结转项目的支出;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各部门、各单位上一年预算的结转、结余资金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办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4〕70号亮点七:提高预决算编制科学性

预算经过人大审查批准之后,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收支计划。新修改的预算法要求依法组织收入,严格落实支出安排,确保资金及时用于预算项目,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亮点八:增强预算执行和预算调整规范性第54条预算年度开始后,各级预算草案在本级人大批准前,可以安排下列支出:上一年度结转的支出参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必须支付的本年度部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以及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法律规定必须履行支付义务的支出,以及用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的支出预算审批前安排支出的情况,应当在预算草案的报告中作出说明。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预算经人大审批前的预安排支出第55条: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减征、免征、缓征应征的预算收入,不得截留、占用或者挪用预算收入,同时增加规定,各级政府不得向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下达收入指标,征收部门和单位也不能多征、提前征收。亮点八:增强预算执行和预算调整规范性取消收入指标各级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实行收付实现制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不得虚假列支。特定事项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有关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从2014年起,地方各级政府除国库集中支付年终结余外,一律不得按权责发生制列支,严禁违规采取权责发生制方式虚列支出。除国库集中支付年终结余资金外,凡在总预算会计中采取借记“一般预算支出”、贷记“暂存款”科目方式核算的,一律按照虚列支出问题处理。国办发〔2014〕70号第57条预算收支执行的会计基础与报告政府的全部收入都应当上缴国库。只有法律有明确规定或者经国务院批准的特定专用资金,可以依照国务院的规定设立财政专户。国家实行国库集中收缴和集中支付制度,对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按照规定应当由财政支出安排的事项,不得用退库处理。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全面清理整顿财政专户,不得新设专项支出财政专户,除财政部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予以保留的专户外,其余专户在2年内逐步取消。-----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到2012年,全国各级政府有26万个财政专户,县级政府财政结余百分之八十以上不再国库,而是在财政专户里。亮点八:增强预算执行和预算调整规范性预备费的使用流程第64条

各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方案,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提出,报本级政府决定。

预算调节基金的规范管理第66条

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年度执行中有超收收入的,只能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各级一般公共预算的结余资金,应当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支出执行中的控制第63条

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收入和支出的管理,不得截留或者动用应当上缴的预算收入,不得擅自改变预算支出的用途。第65条

各级预算周转金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预算周转金的规范管理预算调整的四种情形一是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预算总支出的二是需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三是需要调减预算安排的重点支出数额的四是需要增加举借债务数额的第68条在预算执行中,各级政府一般不制定新的增加财政收入或者支出的政策和措施,也不制定减少财政收入的政策和措施;必须做出并需要进行预算调整的,应当在预算调整方案中做出安排。第69条在预算执行中,由于发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必须及时增加预算支出的,应当先动支预备费;预备费不足支出的,可以先安排支出,属于预算调整的,列入预算调整方案。预算调整方案应当说明预算调整的理由、项目和数额。预算调整的例外条款第71条

在预算执行中,地方各级政府因上级政府增加不需要本级政府提供配套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而引起的预算支出变化,不属于预算调整。

亮点九:完善预决算审查监督制度审查批准预决算并监督预算执行,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修订后的预算法进一步完善了监督机制、监督重点和监督方式。

细化预算、决算有了进一步规范完善了预算初审制度明确了预算审查的重点强化了审计监督增加了部门对所属单位的监督职责

增加了社会监督的条款预算草案送审时间提前第44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在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四十五日前,将中央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三十日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第45条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代表大会举行会议审查预算草案前,应当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听取选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听取选民和社会各界意见第46条

报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亮点九:完善预决算审查监督制度预算草案重点审查内容第48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草案及其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一)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符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要求;(二)预算安排是否符合本法规定;(三)预算安排是否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收支政策是否切实可行;(四)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的预算安排是否适当;(五)预算的编制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本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

(六)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预算是否规范、适当;(七)预算安排举借的债务是否合法、合理,是否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

(八)与预算有关重要事项的说明是否清晰。

预算草案审查结果报告第49条审查结果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上一年预算执行和落实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决议的情况作出评价;(二)对本年度预算草案是否符合本法的规定,是否可行作出评价;(三)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草案和预算报告提出建议;(四)对执行年度预算、改进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绩效、加强预算监督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亮点九:完善预决算审查监督制度亮点九:完善预决算审查监督制度第五十二条

各级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二十日内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各部门应当在接到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本部门预算后十五日内向所属各单位批复预算。

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三十日内正式下达。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九十日内正式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接到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后,应当在三十日内正式下达到本行政区域县级以上各级政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预算安排对下级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分别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的三十日和六十日内正式下达。

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的转移支付,应当及时下达预算;对据实结算等特殊项目的转移支付,可以分期下达预算,或者先预付后结算。

预算批复“及时”的具体时间规定:第75条

编制决算草案,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做到收支真实、数额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决算草案应当与预算相对应,按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数分别列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分类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决算草案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决算草案初步审查时间的具体规定:第78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草案的三十日前,将上一年度中央决算草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草案的三十日前,将上一年度本级决算草案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亮点九:完善预决算审查监督制度第79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决算草案,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预算收入情况;(二)支出政策实施情况和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

(三)结转资金的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