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法教程(第五版)》课件第八章 新闻业的行政管理_第1页
《新闻传播法教程(第五版)》课件第八章 新闻业的行政管理_第2页
《新闻传播法教程(第五版)》课件第八章 新闻业的行政管理_第3页
《新闻传播法教程(第五版)》课件第八章 新闻业的行政管理_第4页
《新闻传播法教程(第五版)》课件第八章 新闻业的行政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新闻业的行政管理本章概要第一节报纸、期刊第二节广播、电视第三节互联网新闻传播第四节新闻记者第一节报纸、期刊

报纸,是指有固定名称、刊期、开版,以新闻与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每周至少出版一期的散页连续出版物。期刊又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

第一节报纸、期刊

一、报刊的创办和登记(一)历史沿革

我国创办报刊一贯实行审查批准制。20世纪50年代初新闻总署就规定书刊出版业必须向当地行政机关申请经核准发给登记证后方可出版。

随着私营出版业在中国大陆消失,我国报纸主要是各级党委机关报和党领导下的工、青、妇等团体的报纸,书刊出版也都实行国有化,因而报刊的创办和管理一向由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或党委宣传部门掌管。

改革开放以后,原先单一的党委机关报刊发展为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报刊业。但创办报刊一贯实行审批制。新闻出版署成立后,统一归口到新闻出版署审批。第一节报纸、期刊

(二)创办报刊的条件“条例”所设定的创办报刊的条件,最重要是要有主办单位和主管机关,这是保障“党管媒体”体制的独特设计,现作如下解析:第一,报刊国有。报刊必须由单位申办,而这个单位必须是有上级主管机关的,这只能是国有单位,包括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科研、教育等国有事业单位,还有少数国有企业。个人和私营企业不可能有上级主管机关,不能申办报刊。曾经有些个人自行集资创办报刊然后请某个单位出面申请登记,称为“挂靠”,这种做法旋即遭到否定。第二,创办报刊的资格由行政部门认定。“条例”并没有列明主办单位资格条件,而只是规定“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认定”。行政部门审批时还要考虑是否符合关于出版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这样行政部门对于报刊创办主体资格就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第三,报刊直接或间接地隶属于一定级别的党政机关。《出版管理条例》

第一节报纸、期刊

(三)审批程序按“条例”的规定,申请创办报纸或期刊,应由主办单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后者审核同意后,转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审批。在得到批准后,主办单位再向所在地省级出版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填写报纸或期刊申请登记表,领取许可证(“报刊登记证”),编入“国内统一刊号”,方可出版。同时还需向工商管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第一节报纸、期刊

(四)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是指在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内部,用于指导工作、交流信息的非卖性单本成册或连续性折页、散页印刷品,不包括机关公文性的简报等信息资料;分为一次性内部资料和连续性内部资料。编印内部资料,须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申请,经审核批准领取准印证,方可施行。为防止利用内部资料牟利,“办法”限定在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内部交流,不得标价销售,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费用,不得刊登广告,不得搞经营性活动。《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

第一节报纸、期刊

二、对报刊的监督管理(一)依法出版制度(二)审读制度报刊审读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报刊主管单位在报刊出版后组织有关人员,对报刊出版质量进行的审阅和评定,是报刊出版事后管理的重要制度。

(三)违纪违规报刊警告制度(四)年度核验制度第一节报纸、期刊

三、禁止非法出版在报刊出版中,主要非法出版行为有:——未经批准出版报刊。“条例”第六十一条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出版单位或者擅自从事出版物的出版印刷或者复制、发行业务的行为作了处罚规定,包括没收出版物和从事非法活动的主要专用工具、设备以及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等。——利用合法报刊名义出版未经许可的报刊。合法报刊社未经许可出版另外的报纸也是非法出版。报刊审批设立的是报纸或期刊,而不是编辑出版报纸或期刊的单位。是因报(刊)建社,而不是设社出报(刊)。每种报纸或期刊有一份“报刊登记证”,使用一个“国内统一刊号”,只能用来出版这一种报纸或期刊。既不允许不出版这种报纸或期刊去出版另外的报纸或期刊,也不允许在出版这一种报纸或期刊的同时再出版另外的未经登记的报纸或期刊以及其他出版物。——假冒合法报刊的名称、刊号出版。“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伪造、假冒报纸、期刊名称出版出版物。第六十一条规定了对这种行为的行政处罚;侵犯其他单位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出售、转让刊号。出版报刊作为国家授予特定主体的特许权,是不可转让的。“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出版单位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单位的名称、书号、刊号或者版号、版面,并不得出租本单位的名称、刊号。”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一、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和布局(一)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初,广播电台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实行“(广播)局台合一”体制。1955年,国务院《关于地方人民广播电台管理办法的规定》规定中央广播事业局是国家的广播管理机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它的一个组成部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三个部门)。各省市的广播电台是当地政府的直属机构,受当地政府和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双重领导。1957年以后,各省市相继建立广播事业局,对地方广播事业改为以地方领导为主。80年代起确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分级行政管理模式,各级电台、电视台成为直属于同级政府广电部门的事业单位,一直沿袭至今。“条例”第五条表述为:“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广播电视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广播电视行政管理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广播电视管理工作。”第二节

广播、电视

改革开放前我国电台、电视台数量很少,主要设置在中央和省两级以及部分省辖市。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确定“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促进了全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1996年,广电部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和教育电视台进行重新审核登记,把县级台合并为一个广播电视台,撤销市辖区台,撤销各类专业台,以及合并同级的无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等,减少了电台、电视台的数量,确立了广播电视机构设置的新格局。

世纪之交,广电总局曾进行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化试行工作,至2004年底宣布不再成立新的集团。参见新华网,20041222。经过多种方式探索,地方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基本上实行合并成立广播电视台即“总台”,制播分离,下设节目制作、广告等组成的传媒企业集团。参见新华网,2012.10.25。第二节

广播、电视(二)电台、电视台的设立“条例”第十条规定县以上政府台体制:“广播电台、电视台由县、不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其中电视台,包括无线和有线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则“可以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县级不具备设台资格。这里有两个限制,一是低于上述层级的广电和教育部门不得设台,二是在上述政府部门之外的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台。“条例”规定:“国家禁止设立外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和中外合作经营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第二节

广播、电视(三)广播电视站的设立“条例”第十五条对乡、镇及一些单位设立广播电视站作了规定:县以下的乡、镇可以申请设立广播电视站,机关、部队、团体、企事业等单位可以申请设立有线电视站。2004年《广播电视站审批管理暂行规定》对此作了细则规定。按照这个“暂行规定”,设站主体限于市辖区、乡镇以及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每个申请单位只能设立一个广播电视站,并只能在管理部门核定的区域范围内播出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站的规划、布局、审批和日常管理工作由省级广电部门负责。广播电视站条件具备的,应与当地区域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联网。广播电视站不得自称电台、电视台,不得接收、传送境外电视节目,不得在转播节目中插播自办节目与广告,不得将广播电视站出租、转让、承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第二节

广播、电视(四)禁止非法设台我国对设立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主体以及设立的条件和程序有严格限制,禁止任何个人或民间和外资设立或参与设立电台、电视台。“条例”第四十七条对擅自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行为的,规定了行政处罚。事例:2015年上半年,辽宁、山东、河南、广东、天津等地都开展了打击非法电台、电视台的专项行动。辽宁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当年上半年联合省内有关部门,通过技术侦测、排查定位等各种手段,打掉非法电台193个。参见辽宁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官方网站,20150713。山东省济南市查获非法广播电台9部,青岛市查获非法广播电台12处。参见齐鲁网,2015.09.10。

第二节

广播、电视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传播管理(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按“条例”规定,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主体限于两类:一类是广播电台、电视台,一类是经过省级以上广电部门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的单位,设立电视剧制作单位,还必须经国务院广电部门批准,取得电视剧制作许可证。这就是说,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许制作供广播电台、电视台公开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条例”还规定,乡、镇设立的广播电视站不得自办电视节目。(二)节目传送管理节目传送分为无线和有线两种。通过无线方式传送由《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管理办法》规范,通过有线方式传送由《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管理办法》规范,这两个规章都于2004年公布实施。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三)节目审查按“条例”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对其播放的节目内容应当实行播前审查,回放重审。(四)转播规定“条例”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或者广播电视站,应当按照国务院广播电视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转播广播电视节目。

(五)禁播规定一是禁播含有违法的内容的节目二是不得播放没有取得合法制作经营许可的单位制作的节目。三是不得播放未经批准的境外电影、电视剧和其他节目。四是不得擅自以卫星等方式进口、转播境外广电节目五是不得播放按《著作权法》规定必须经著作权人许可方可使用的作品。

第二节

广播、电视(六)限播规定一是对播放境外节目的时间与总播放时间的比例的限制二是对广告播出时间的限制三是对教育电视台节目的限制(七)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1999年广电总局发布《群众参与的广播电视直播节目管理暂行办法》,对此进行规管。国务院办公厅通知将此项内容作为政府的内部管理事项予以保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第157项。该“暂行办法”规定开设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中央级电台、电视台须报广电总局审批,省级台须报省级广电厅(局)审批、广电总局备案,地、县级台须报地级广电局审批、省级广电厅(局)备案。(八)行政部门的调控电台、电视台播出机构直属政府行政部门,便于行政部门按照需要下达各种指示、通知进行垂直管理。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三、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管理和广播电视设施保护(一)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对全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实行统一规划,并实行分级建设和开发。县级以上广电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组建和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区域性的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由县以上广电部门设立和管理。同一行政区域只能设立一个区域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二)卫星广播电视管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利用卫星方式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经国务院广电部门审核批准。据此,广电部于1997年发布《卫星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管理办法》,当时只限于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可以申请利用卫星方式传输广电节目,后来有所扩大。《广播电台电视台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副省级城市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或经批准的广播影视集团(总台)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可以按照国家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建设和技术发展规划,利用卫星方式传输本台广播电视节目。应向本级广电部门申请,逐级上报,由广电总局批准。第二节

广播、电视(三)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1993年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无线电管理条例》规定:“无线电频谱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对无线电频谱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有偿使用的原则。”

(四)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我国法律对于广播电视设施加以严格保护。1987年国务院即发布行政法规《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2000年重新公布。广电总局发布《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安全管理办法》(2002年)等,对有线电视网安全保护有具体规定。

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一、基本管理规范《电信条例》规定国家对电信业务实行许可制度。电信业务分为基础经营业务和增值经营业务。基础电信业务,是指提供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公共数据传送和基本语音通信服务的业务。增值电信业务,是指利用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的电信与信息服务的业务。互联网接入服务(internetserviceprovider,ISP)和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internetcontentprovider,ICP)都属于增值电信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互联网信息服务予以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未取得许可或者未履行备案的,不得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一)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条件和程序按照《电信条例》规定,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必须是依法设立的公司,并且具有相适应的资金和专业人员等条件。经营增值电信业务,业务覆盖范围在两个以上省级行政区域的,要经国务院电信部门批准,取得《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业务覆盖范围在一个省级行政区域以内的,经省级电信管理机构批准,取得《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二)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条件和程序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从事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除了应当符合《电信条例》的规定以外,还应当具备《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一)有业务发展计划及相关技术方案;(二)有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包括网站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三)服务项目属于本办法第五条规定范围的,已取得有关主管部门同意的文件。”(第六条)从事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应当向国务院电信部门或者所在省级电信管理机构申请办理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在受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审查完毕,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申请人取得许可证后应当持许可证向企业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如果是非经营性的,应当向国务院电信部门或者所在省级电信管理机构办理备案手续。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三)用户发布信息服务互联网的一项特殊功能,就是给用户提供布告牌、论坛、聊天室、留言板等自行发布信息的空间。《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称为“电子公告”(bulletinboardsystem,BBS)。“办法”规定开办电子公告服务应当在申请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或者备案时,提出专项申请或者专项备案。

博客、微博

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四)网络服务者对违法内容的责任《电信条例》第六十三条规定:“使用电信网络传输信息的内容及其后果由电信用户负责。”这条规定总的原则就是谁使用谁传输,其内容就由谁负责。在此前提下,我国法规、规章对于网络服务者对网上内容的责任作了区别对待。第一,网络服务者对自己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违法有害的内容,自己承担法律责任。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予以行政处罚。第二,网络服务者如果发现其空间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违法有害内容,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均有规定。这些违法有害内容是他人发布的,网络服务者事先不可能审检防范。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微信十条”发布不久,腾讯公司对微信公众账号进行全面梳理,并对有假冒公共机构和媒体名义、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涉暴力恐怖、发布虚假广告、编造传播谣言、破坏民族团结、诽谤他人、侵犯个人隐私等八类违规行为的公众账号采取了处置措施,共暂停更新公众账号311个、永久关闭公众账号46个。在“账号十条”施行前夕,新浪、百度、腾讯、阿里巴巴、陌陌、易信、天涯、凯迪等互联网企业向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报送自查自纠报告,处置微博客、博客、论坛、贴吧和即时通信工具等各类违法违规账号6万余个,包括假冒党政机关、假冒企事业单位、假冒新闻媒体发布虚假信息以及含有恐怖、淫秽色情、赌博等有害内容。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二、新闻信息服务管理(一)涵盖范围《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新闻信息的界定为时政类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这个界定突出了时政类新闻或社会公共事务新闻的范围,并且把评论包括在内,扩展了管理空间,旨在控制某些不正确政见的任意传播,同时也含有防范在评论中传递某些时政信息的“擦边球”行为。

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二)经营主体第一类是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这类单位可以发布自行采编或制作的新闻,具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一类资质”,称为“新闻网站”。第二类为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腾讯、新浪、网易、搜狐等,属于这类网站。第三类是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设立这类网站,只需向国新办或者省级新闻办公室备案。(三)资本来源如果新闻单位拥有的股权不低于51%,视为新闻单位设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这意味着只要条件具备,就可以设立第一类新闻网站。如果新闻单位拥有的股权低于51%,视为非新闻单位设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就只能设立第二类或第三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这为新闻单位利用业外资本或业外资本进入开了一个口子。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四)服务规范对互联网新闻服务单位登载、发送或者提供的内容,“管理规定”列举了十一项禁载。除通行的禁载内容外,还列有“煽动非法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以非法民间组织名义活动的”等事项,体现了防范网上非法活动的新特点。互联网新闻服务单位转载或者向公众发送的内容,必须注明来源,不得歪曲。为此,互联网新闻服务单位应当与提供新闻信息的新闻单位签订书面协议,并报国务院新闻办或省级新闻办备案。新闻单位不得向没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的单位提供新闻信息。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五)违法制裁按照“管理规定”,下列情况都属于违规行为:——未经审批,擅自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或者超出核定的服务项目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登载、发送的新闻信息含有禁止内容,或者拒不履行删除义务的;——转载来源不合法的新闻信息、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或者歪曲原新闻信息内容的;——未注明新闻信息来源的;——未履行备案义务、报告义务、记录及记录备份保存或者提供义务的。主管部门可以分别给以责令改正、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直至停止信息服务或责令互联网接入服务者停止接入服务等处罚。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六)日常监管登载新闻的互联网站多数实行公司制,其监管方式也有别于传统的大众媒介。不过新闻单位创设的新闻网站,实际上都有上级主办、主管单位,基本上可以沿用传统媒体的垂直管理方式。互联网新闻管理部门监管一、二两类资质新闻服务者及其向用户提供空间的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内容,以确保网上信息以正能量为主,抵制各种谣言和灰色、黑色负面信息,引领网上的议题设置。以前是国新办和各地新闻办(网管办),现在是国家和各地网信办,对互联网新闻信息内容进行监管和调控。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三、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管理互联网视听节目传播,《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第304项设定行政许可,由广电总局实施。2004年,广电总局发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对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和接收终端传播各类视听节目作出全面规制。2007年,广电总局又同信息产业部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重点在规制传统的计算机互联网上的视听节目传播。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对此规定进行了修订。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按上述“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是指制作、编辑、集成并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视音频节目,以及为他人提供上载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的活动。广电总局作为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实施监督管理,统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内容建设和安全监管。工信部作为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依据电信行业管理职责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实施相应的监督管理。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应当取得广电总局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或履行备案手续。该“管理规定”还规定:申请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必须是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单位,且在三年内无违法违规记录,以及具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视听节目资源、技术能力、资金、专业人员等条件。申请应当通过省级广电部门向广电总局提出,中央直属单位可以直接向广电总局提出。广电总局于40日内作出许可或不许可的决定。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届满30日前办理续办手续。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四、网络出版服务管理2011年《出版管理条例》确认了“网络出版”概念,并且规定网络出版审批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2016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工信部发布《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2002年《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宣告废止。

网络出版服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网络出版物。网络出版物,是指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具有编辑、制作、加工等出版特征的数字化作品。其范围包括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内具有知识性、思想性的文字、图片、地图、游戏、动漫、音视频读物等原创数字化作品;与已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内容相一致的数字化作品;将上述作品通过选择、编排、汇集等方式形成的网络文献数据库等数字化作品等。还将制定网络出版服务的具体业务分类。第三节

互联网新闻传播从事网络出版服务,须经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规定”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有出版单位,须有确定的网站域名、智能终端应用程序等出版平台;确定的网络出版服务范围;有必要的技术设备,相关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必须存放在我国境内。另一类是其他单位,除上述条件外,还要有确定的、不与其他出版单位相重复的、从事网络出版服务主体的名称及章程;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必须是在境内长久居住的中国公民,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至少1人应当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有适应网络出版服务范围需要的8名以上具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可的出版及相关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专职编辑出版人员,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不得少于3名;有从事网络出版服务所需的内容审校制度、固定的工作场所以及其他条件。网络出版服务单位将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见第九章第三节),办法另定。第四节

新闻记者一、新闻记者的定义关于新闻记者,《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有如下定义:“新闻机构编制内或者经正式聘用,专职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并持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此处区分“编制内”和“经正式聘用”两种形式,是考虑到目前我国新闻机构由于历史等原因所形成的多样化用工状况。所谓“编制内”,是指纳入所在新闻机构人事编制内而无须签订聘用(劳动)合同的人员,即传统上说的“固定工”;所谓“正式聘用”,是指签订聘用(劳动)合同但未纳入所在新闻机构人事编制内的人员,其聘用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享受与“编制内”人员同等待遇。“正式聘用”有别于“临时聘用”,后者或者未签订聘用(劳动)合同,或者由新闻机构下属部门、企业与之签订合同,不能享有“编制内”人员同等待遇。2005年《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也对新闻记者下过类似定义。而“管理办法”明确把持有新闻记者证作为新闻记者的必要条件。所谓“网络记者”“民间记者”在我国属于非法≈≈第四节

新闻记者二、新闻记者证的核发和监管“管理办法”规定:记者证“由新闻出版总署依法统一印制并核发”。可以领取记者证的人员,除了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条件外,必须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并获得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新闻采编从业资格,在新闻机构编制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员,或者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且具有一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的人员。第四节

新闻记者“管理办法”还有“法律责任”专节,对新闻机构、新闻记者以及社会人员在记者证管理中的违法行为一一规定了罚则,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案例:2008年7月至11月间,有中国法制观察网负责人葛优(曾用名葛如顺)等6人伪造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印章的新闻记者证,分别填录本人及他人的身份信息及照片,加盖中国法制观察网钢印。共查获伪造的已填录的新闻记者证12本以及未填录的新闻记者证64本。法院认定葛优等犯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至2年。参见《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10.22。第四节

新闻记者三、报刊记者站设置和监管可以设立记者站的是持有许可证并且有新闻采访业务的报社和新闻性期刊社。其他期刊和教学辅导类报纸、文摘类报纸、高等学校校报等不得设立记者站。报业集团或拥有多家子报的报社,由集团或报社的名义设站,其属下的子报不能再单独设站。第四节

新闻记者记者站违规问题时有发生。案例:如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10月通报:中国经济时报社2个记者站因多次出现严重违法违规问题被注销;农民日报社3个记者站负责人因严重违法违规被处理;中国妇女报社违反规定让记者站非采编人员从事新闻报道,被责令自查整顿;安徽江淮晨报社聘任曾被判刑人员担任记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