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①1949—1956年: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2年: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历史条件)
●1953--1956年:三大改造和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②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成就巨大,失误严重③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坏④1978—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1949-1956年:过渡时期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伟大的历史转折2、经济体制改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对外开放的原因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3、对外开放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资本家说:共产党在军事上可以打100分,政治上可以打80分,经济上只能是0分。
毛泽东说: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七年过渡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生活困苦
原因:①帝国主义掠夺。②国民政府搜刮。③战争破坏。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③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三年时间(1952),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背景:(2)措施:(3)过程:(4)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人民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改变工业落后面目,奠定工业化的基础)。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公路等建成(1)背景:(2)纲领:(3)基本任务:(4)目的:(5)成就:(6)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材料二: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阅读史料: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⑴根据材料一分析一五计划有何特点,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⑵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的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⑴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⑵原因:①历史:重工业基础差;
②现实: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
③外部: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⑴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北⑵原因:①东北矿产资源丰富;②交通方便;③工业基础好;④离苏近,易于接受苏援3.三大改造(1953—1956)探究: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前我国主要存在哪些经济成分?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私有制占多数,不符合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1)内容:(2)实质:(3)结果:(4)意义:(5)存在的问题: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形式、政策)对农业、手工业和改造(形式)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国家资义;和平赎买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①改造后期,急躁和粗糙(急于求成);②唯一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公有制;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问题值得深思。
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亿,占农户总数的96.3%。但是……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出现破坏农具的现象。1、阅读下列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统计表(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农业总产值483.9583.9604.0工农业总产值827.21286.51387.9对上表数据信息判断不正确的是A.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B.当时工业发展比农业发展快C.“一五”计划成就突出
D.中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2、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A3、下列对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的是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暂时不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和农业D.有步骤地进行三大改造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下列哪一时期形成的
A.解放战争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cB5、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三大改造”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状况的是B.用小高炉炼铁A.挂上公私合营牌子D.换上乡人民政府牌子C.挂上人民公社牌子A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材料三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百分比集体经济国有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非公有制经济40%29%7%24%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近代哪种经济成分的演变过程?(2)材料二中的三个图表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分析造成这些重大变化的原因。(3)材料三与材料二中1956年的图示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请指出原因。(4)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是什么?(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2)变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原因: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设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50年,国家合理调整工商业;1953—1956年,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3)变化: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使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4)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三大改造过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和平赎买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十年探索(1)背景:(2)内容:(3)意义: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②“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①主要矛盾
②主要任务③经济建设方针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1)
1958年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评价:反映人民迫切要求愿望;但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大跃进(生产力):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指标;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一大二公,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2、探索的失误——“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成功探索——国民经济的调整(纠左首先从农村开始)(2)结果: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内容:八字方针6、中共八大之所以能提出科学的、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和方针策等,主要是因为
A.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建国以来积累了建设的经验
C.实行了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制度
D.贯彻了人民民主的原则A7、曾有一首童谣:“三大万岁是‘乱睡’,人民公社只一岁。”(“三大万岁”是“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童谣所反映的事件发生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B.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人民群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存在不满情绪D.“三大万岁”是“左”倾错误的根源D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9、右图是一份宣传画,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8、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cD11、
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10、下图反映的是1956年-1966年间我国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单位:万吨1956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319641965年份25000200001500050000BB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材料二(中共)八大报告中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阅读史料:背景: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②“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⑴请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⑵仔细阅读教材P51第三四自然段归纳八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做了怎样的论断,有何意义?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内容:①主要矛盾:
②主要任务:③经济建设方针:反保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意义: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感悟历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少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1957年,苏联提出15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也提出中国用15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但1958年先改为7年,后改为3年赶上英国。鼓足干劲加油干坐吃山空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放开肚皮吃饱饭探究:根据以上图片和教材52页学思之窗材料,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的原因、特征、影响、教训?①经验不足;
④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破坏了集体领导(片面追求高速度,错误地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越能促进生产)③对国情认识不足②急于求成,片面夸大主观思想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①“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发展生产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②
“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改革生产关系;一大二公,统一核算,统一分配)⑴原因:⑵特征:⑶影响:①左倾错误迅速发展;②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③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④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⑤是造成三年(1959~1961)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①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②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③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1960年国家针对国民经济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它们对含义分别是什么。即调整什么?巩固什么?充实什么?提高什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
①背景:②开始:③八字方针:④成效: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纠正农村中“左”倾错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思考:十年探索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调整什么?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贵阳乌鲁木齐兰州包头兰新铁路包兰铁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包头钢铁公司大庆油田大庆武汉武汉钢铁公司上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大港油田天津北京柳州黔桂铁路胜利油田东营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十年“文革”1.原因:2.表现:3.应对措施4.文革教训“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机构瘫痪,政策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闹革命、损失超千亿(1)周恩来: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2)邓小平: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全面整顿实质:系统纠正文革的"左"顷错误)①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②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③发扬民主,加强法制;12、哪一幅最能反映“文革”期间我国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年代66
73
75A年代66
73
750B年代66
7375D年代66
73
75C1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间,我国的经济建设A.初期较好,中后期问题严重B.初期问题严重,后期较为顺利C.初期、中期较好,后期问题严重D.初期、后期较好,中期问题严重CD探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又在哪些问题上有失误,有何具体表现?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的出哪些经验教训?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问题)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中共八大;八字方针;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⑵失误:⑴积极探索:⑶原因:①党对中国具体国情缺乏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严峻的国际形势使领导人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③某些领导人盲目乐观,急于求成④缺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⑤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⑷经验教训:
①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②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④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⑤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526676495357起步国民经济劫难探索与失误经济恢复一化三改八大、八字方针、总路线、两大运动“文革”动乱调整和整顿小结: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1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问题:(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短期内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4分)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图2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总值示意图13.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请阅读下图:请回答:(共13分)(1)1949~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变化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2)1958~1960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并分析原因。(3)1960~1962年我国农业国民收入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原因是什么?(4)1968年和1975年经济发展呈不同趋势的原因是什么?(5)综合以上两幅图,你能得到哪些启示?(1)特点:国民经济恢复并迅速发展,工业增长速度比农业快。原因:①政权巩固,措施得力;②苏联援助;③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④工业起点低;⑤执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⑥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2)急剧上升。原因:一五计划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大跃进运动的开展。(3)有所上升。原因:党依据“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4)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全面整顿,采取有效措施,国民经济迅速回升。(5)启示:坚持党的正确领导;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①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②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①“两个凡是”
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⑴必要性:⑵可能性:②邓小平《解放思想…向前看》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确立……抛弃……思想路线转折一:“左”倾——实事求是作出……确定……政治路线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组织路线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背景:2、内容: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1、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不早于
A、1949年B、1956年
C、1966年D、1978年2、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开放的伟大决策Dc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思考:“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背景1:“两个凡是”(实质是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背景2: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背景3: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二、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探究: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目的、内容、实质和目标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为了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前提目的实质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容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压抑农民积极性(高度集中,平均主义)①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无农不稳②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安徽、四川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全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管理、分配方式、基层组织、流通体制、产业结构①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农业经济大发展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促进城市的改革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⑴原因
历史原因:
现实原因:⑵经过:⑶内容:⑷特点:⑸意义:探究: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改革原因内容结果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丁生产力的发展采取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②革命时期的成功经验证明依靠合作社的统一经营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①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②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③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的一项长期经营制度稳定下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人民日报》: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
B.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
C.该农民对“自留地”有使用权
D.该农民对“自留地”有所有权4、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cA5、(2007年山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材料反映了①农村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6、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基本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原来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了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分散经营,现在又开始告别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从事产业化经营。这体现了
A.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优越性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C.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优越性
D.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7、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近代(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2)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阅读史料:材料一教材P57学习延伸中两则材料。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材料三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压抑农民积极性现实原因:①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无农不稳②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分配:过于平均)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为温饱自发进行改革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凤阳花鼓词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自发的改革得到中央肯定,改革从点到面扩展到全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邓小平经过: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2、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3、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4、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5、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按劳分配乡、镇、村市场机制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即内容)2、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①可能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②必要性: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年十四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一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
第二阶段:制度创新阶段
⑴时间:⑵原因:⑶中心环节:⑷目标:⑸内容:⑹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3、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改革积极性生产力经济发展8、在建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购买粮、布、油都要凭票(见右图)。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些政策表明①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B9、下列这组图片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其中哪项内容紧密相关A、引入市场竞争机制B、政企分开C、股份制改造D、简政放权10、(09福建)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c11、下列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B.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C.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①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DA阶段项目改革前改革措施第一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第二阶段制度创新阶段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①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②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⑴必要性:⑵可能性:①邓小平南方谈话(思想基础)②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条件)1、背景2、建立过程:提出:确立目标:确立基本框架:理论完善:基本建立:进一步完善: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共十五大21世纪初中共十六大建国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点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①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②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①缺乏经济建没经验,照搬苏联模式;②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求成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②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核心内容①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②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①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②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等结果①在建国初期曾起到过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②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①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②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探究: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两次重大转变计划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折决策目标市场经济小结: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3、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解决的根本问题是A.市场和计划的关系问题B.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C.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D.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问题B14、右图是大家熟悉的运动品牌361º的标志和广告词,下列对其广告词解读正确的是①一千年前宋代开始出现的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一百年前,我们一度落后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政府腐败和帝国主义侵略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对我们的起飞具有重要作用④十三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再度起飞铺平了道路A.②③④B.①④C.①②④D.②③D1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2)材料二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1)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2)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材料三: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措施。(4)上述三则材料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4)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一、对外开放的原因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材料二: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江泽民在香港“2001《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根据材料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阅读史料:⑴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启示⑵必要性:①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②克服计划体制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⑶有利条件:①有利国际环境: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国际形势走向缓和②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提供借鉴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深圳汕头厦门珠海海南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重庆万县宜昌武汉九江塔城伊宁瑞丽河口东兴满洲里黑河珲春乌鲁木齐拉萨昆明贵阳长沙西宁银川呼和浩特长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浦东为龙头的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二、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全方位是指——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多层次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是指——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特点:探究: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旧中国现在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列强入侵被迫开放独立自主主动开放不平等(强迫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平等互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便利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被侵略的产物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正确战略决策
1)经济上:2)政治上:3)科学文化上: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适应科技和经济技术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结论:三、对外开放的意义探究二: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西方模式(英)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私有制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工业
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社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
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的特殊产物。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炮舰外交叩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被迫开放沿海沿江以至部分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材料二
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材料三
1984年2月,邓小平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984年,大连、青岛、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1)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2)毛泽东是从什么视角(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通商口岸的?试分别从全球联系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3)1984年开放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4)围绕近代通商口岸和沿海开放城市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注意:①紧扣主题,观点明确;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通商口岸是在华外国人主要集中地,西化程度较深的城市;外国人享受领事裁判权等特权,租界成为“国中之国”。阶级斗争(或革命史观)。全球联系视角: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文明演进视角: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影响:便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全国起探索和示范作用。知识整合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形成背景形成过程格局特点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沿江和沿边开放城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开发浦东90年代标志1、下列对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港口B.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C.是著名侨乡、离香港、澳门、台湾较近 D.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B2、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c4、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四个城市设置经济特区,其中有一个是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个城市是A、广州B、厦门C、福州D、深圳3.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A.深圳珠海的大发展B.海南建省C.上海浦东的开发D.西部的开发5、中国19世纪对外开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的主要不同在于A、是否向所有国家开放B、是否只是部分开放C、是否有利于工业的发展D、是否以主权不受侵犯为前提cBD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日:“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1)市舶司;十三行。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可减轻百姓负担。清朝前期对外贸易因受到严格限制而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成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2)原因: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影响:①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②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③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材料三——摘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14分)(3)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同: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发展,具有被动性。材料四:新华社记者摩纳哥电:国际展览局132次大会……投票产生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城市,中国上海获得了举办权。(4)你认为中国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因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市场潜力很大;对外开放政策下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视讯切换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3年天然气液化装置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绕线模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直联式空气压缩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柄轴套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往复式三缸活塞泵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在线杀毒系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
- 辽宁省营口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小升初真题((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江西省抚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随堂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SB/T 10895-2012鲜蛋包装与标识
- GB/T 5237.1-2017铝合金建筑型材第1部分:基材
- GB/T 26121-2010可曲挠橡胶接头
- GB/T 25497-2010吸气剂气体吸放性能测试方法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9章 工业绿地规划
- 高中思想政治课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教材使用建议与典型课例研究课件
- 数学的发展历史课件
- 外来人员入厂安全告知书
- DB22-T 5036-2020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程序标准-(高清正版)
- 工程监理聘用合同(一)
- 写作指导:顺叙倒叙插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