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方法_第1页
教育科研方法_第2页
教育科研方法_第3页
教育科研方法_第4页
教育科研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乌鲁木齐市职业学校专业课骨干教师公共课培训

教育科研的课题研究李尽辉博士新疆教育学院副教授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联系方式aoe_lijh@126.comQQ:39295710

1.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它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2.学校为什么要开展教育科研?学校的社会职能是使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教育科研的最终目标。

3.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教师要实现教育创新,必须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价值。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继续学习、终身学习。4.中专学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存在哪些优势与不足?中专学校教师是开展教育科研的主体,他们具备了开展教育科研的基础。教师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这是从事研究的基本条件。广大教师工作在教育一线,对工作的的问题感受最深,理解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大多数教师有提高教育质量的愿望,教育工作本身又要求不断创新,这些都是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动力。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为探讨教育问题提供了重要素材。教育实践为教师提供了研究机会和平台,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过程,这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供了可能性。5.如何对教育科研进行管理?教育科研管理部门:1.国家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部)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央教科所)2.省(市)级: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市教育局)

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市教科院)3.区(市)县级:区(市)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区教育局)区(市)县教育科研工作机构(区教研室)4.校级学校教科室(处):制定学校教育科研规划;B、制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C、检查落实相关管理制度;D、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E、科研工作的组织与实施(课题的选题、论证、申报、研究);教育科研课题的申请立项程序:学校→区教研室→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1.完成课题研究方案2.邀请专家、领导论证、指导3.填写课题申报书,向管理部门申报例: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申报评审书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评审程序:1、基本结题形式:A、专家通讯式结题;B、专家现场会议式结题;2、结题专家组成员:人数:5-9人●(学术)评审:高级职称应为2/3以上行政领导最少1人相关领域至少1人学术秘书1人3、结题会议程:(由课题下达单位或委托有关单位主持评审)例: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结题评审会议程4、结题评审准备材料:

a、结题会议程b、研究报告

c、工作报告d、过程资料

e、研究成果

3、结题会议程:(由课题下达单位或委托有关单位主持评审)例: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结题评审会议程4、结题评审准备材料:a、结题会议程b、研究报告c、工作报告d、过程资料e、研究成果

一、什么是课题?课题是针对某一教育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之中确立的研究项目。(1)教育科研课题是专业性的问题每位教师每天在学校里都会碰到大量的问题,如上课问题、备课问题、学生作业问题、班级管理问题,等等。可以说,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这些问题都是专业性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每天工作中遇到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问题,都是专业性问题,都属于教育科研可能研究的对象。从这一意义讲,教育和科研是不可分的。(2)教育科研课题是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价值主要有几类:一是认识价值,即问题本身蕴涵着新现象,可能潜藏着新联系,有可能提出新原理或发现新规律。二是实践价值,即解决这个问题能推进工作,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三是工具价值,即解决这个问题能促进研究者的发展,或促进研究手段的改进,研究方法的创新。(3)教育科研课题是需要探究的问题科学研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即一种诉诸理性、探寻根本、追求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科学探究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或虽有所认识和实践,但尚未完善的问题,总之是探索性问题、新问题。(4)教育科研课题是能解决的问题从问题解决角度看,有已经解决的问题,有尚待解决而基本能解决的问题,还有当前不具备解决条件的问题乃至无法解决的问题。科学研究要探究的是第二类问题,即尚待解决而基本解决得了的问题。套用维果茨基的一个术语,就是“最近发展区”。通过个人努力,原来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能转化为通过研究能基本解决的问题。个人专业素养越高,就越能有效解决专业问题。二、教育科研课题应具有的特点:

1)具有研究价值。

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具有科学性。

主要体现在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明确,理论科学合理,事实真实充分,有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3)具有创新性。课题反映新的内容,反映时代特点,反映新的视角,应用新的研究方法,是没有做过或做过却未能解决的问题。4)具有可行性。课题是否具备进行研究的主观与客观的条件。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本人所具有的理论水平、知识、能力、专长、经验、基础,对课题的理解程度、兴趣、资料掌握的是否深入和广泛。客观条件是指课题研究所必须的资料、设备、人员、时间、经费以及领导支持程度等因素。三、教育科研课题选题的一般方法与过程选题的一般方法:1、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择课题。2、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已取得的经验中选择课题。3、在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和他人的成功经验或研究成果中选择课题。4、从有关教育文献资料中选择课题。《课题选题指南》选题的一般过程:1、确立研究方向。在选题时,必须根据选题的原则,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又亟待解决的、同时又能获得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研究方向。2、分析要研究的问题,初步形成课题。确定了研究方向后,就必须大量检索相关的文献,广泛地搜集、占有资料,以把握研究的动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筛选与提炼。3、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如果是自己个人兴趣研究,不存在申报立项的问题,有时可以省略了这个步骤,但如果要申报立项则必须进行论证。A、明确选题的类型;B、阐述课题的意义;C、了解相关课题研究现状;D、分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E、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表现形式。选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课题大小要适度,开始宜小一点,逐步再扩大。2、研究的问题要明确,要清楚需要解决什么问题。3、选题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

四、课题方案设计与撰写的基本要求、格式与技巧。教育科研课题的方案就是教育科研课题的实施计划,他为课题研究提供论证和评价的依据,并为课题的实施提供全面的、系统的工作程序。教育科研课题方案的基本格式:课题的题目正文:一、问题的提出二、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三、研究的目标四、研究的原则五、研究的内容六、研究的周期与阶段七、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八、研究的组织与分工九、研究的经费保障条件课题题目:对研究课题的表述要求:准确、规范、简洁、醒目准确:课题名称最好能点明研究的对象,涉及的问题,研究的方法。规范: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简洁:题目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醒目: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关于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研究”;“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与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提出的依据:理论、政策、现实已有研究的综述(相关研究的情况)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什么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价值新意和可能的贡献)要求:依据充分、具体、有针对性;有较丰富的相关研究的综述;对成果的预期明确;论证逻辑严密。防止:脱离实际,空喊口号,大话套话

(二)、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课题的界定:(主要概念的内涵、本质和操作性定义如: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课题研究对象:(模糊概念):学生课题研究范围:(对象总体):本校学生课题研究方法:选择和使用正确、使用的方法回提高研究的效率。(行动研究法、教育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策略研究》1、创新思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独创的高度发展的思维,一切能导致新的创造成果的思维形式都是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形式,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即以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为核心,以及逆向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的综合。)

2、学生创新思维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养成巩固的、自动化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以及想象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三)、研究的目标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希望获得规律的目标,落实在知识产品上,表现为教育知识的增长,教育经验的丰富,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目标:通过研究所要达到的培养人才的目标,落实在师生的身上,表现为师生的发展和成长。工作目标:通过研究所要达到的学校教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落实在学校工作过程中,表现在学校的效益上。(四)、研究的原则原则:言行所依据的准则。研究原则:课题研究工作、研究过程所要遵循的准则和标准。要有针对性、独特性、特殊性。要防止泛化、千篇一律和形式主义例:1、自主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2、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五)、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内容:回答研究什么?将研究题目依据研究目标展开、细化为若干小问题。课题越大,内容越多,越要具体。

(六)、研究的内容即对研究的实施步骤和时间的规划。研究的总时间、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具体要求和阶段成果,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要具体落实到课题方案中。以便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者也可依据此研究程序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督促与管理。

写清研究的起止时间,中间不能间断;写清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第一阶段:课题方案设计阶段第二阶段:课题组织实施阶段第三阶段:研究成果总结阶段(七)、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研究成果:研究目标的回应。成果形式:主要有研究报告;经验总结;论文;专著;自编教材;教具;仪器;软件等内容针对原课题设计的目标作出回答。(八)、课题组的构成(成员及分工)

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九)、经费及保障条件主要是保障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经费和物质条件。经费主要包括:1.资料费:购买、检索或复印文献资料;2.印刷费:印刷问卷调查材料、成果材料;3.旅差费:外出调查;4.会议费:组织或参加研讨会、课题论证会;5.设备费:购置研究所需的设备、器材,如电脑等。五、课题研究基本策略与一般过程实施策略:现代教育科研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快节奏,改变传统教育科研的线性实施策略,应采用螺旋式的策略进行研究。倡导边研究,边总结、边辐射、边推广的滚动式发展的实施策略,随时总结研究成果,不断交流、提升和推广转化,真正体现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不断引领和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体做法是化整为零,将研究阶段以学期为单位划分为几个小的研究阶段。每个阶段末都要总结、交流阶段研究成果,如发现有价值的成果就及时推广。其具体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实际灵活多样。一般过程:1、选题,确定研究课题: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

2、设计、制定研究方案:解决怎样研究的问题。

3、实施、操作研究方案:按研究方案进行具体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材料。

4、总结、汇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推广。六、课题研究实施的一般程序课题的实施阶段基本上包括对事实材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处理)和得出结论四个环节。1、搜集、保存事实资料。不管做任何研究,都必须尽可能地充分占有资料。占有的资料越全面、越充分,对研究越有利,其研究的结果才可能越科学。在课题研究中,需要搜集、保存的资料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课题研究的基础性资料。包括文献料;资课题论证报告、实施方案、各阶段研究计划及总结;过程研讨、交流等活动记录;立项、结题评审书等资料。(2)项目实施过程中关于研究对象和教育措施的资料。包括问卷、实验数据、学生作品、活动记录、活动评价、教学设计等。(3)成果资料。包括典型案例,音像及有关文字资料,实验教材,经验论文,著述等。注意:a、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资料搜集、数据采集的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搜集和采集;b、力求搜集基础材料、采集原始数据;c、注重资料、数据的客观性。2、整理事实资料。在研究中,对搜集的资料必须进行加工整理。整理事实资料一般需要经过核对、分类、挑选三个步骤。(1)核对的任务是对获取的事实事实资料,从资料来源、资料的完整和准确性等角度进行核实、查对,一保证基本事实资料可靠;(2)分类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研究需要对获得的事实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3)挑选的主要任务是在分类的基础上,确定事实资料对研究的有用程度,选出其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资料,淘汰错误的,用途不大的资料。3、分析处理事实资料。事实资料整理好后,要根据资料性质的不同进行分析、处理。一般来说,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主要采用比较、归类、类比、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推理、想象、假设等方式。而数据资料主要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一般用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和统计分析三种方式进行分析。4、得出结论。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是课题实施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研究结论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一是概括性,表明结论是通过事实资料深入研究后提炼出来的,要求用简明准确的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述。二是证明性,表明研究结论是由科学的依据分析、推断而来的,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

在概括研究结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二是要实事求是,不随意夸大、拔高;三是文字要简洁、明确;四是提法上要科学,不宜太绝对,要尽量避免全称肯定或全称否定。

七、课题总结与成果表达的基本要求。1、课题总结。要以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归纳提炼课题研究中的教育改革措施,并运用科学的检测手段评价结果,总结论证这些改革措施给教育实践带来的成效,并以报告、论文、课件、模型等多种形式,来发表,展示课题研究成果。2、成果表达。课题结题时,研究成果的汇总要全面,要通过汇总研究的成果,突出课题研究的实效,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A、专著、研究报告、论文;B、研究方案、课案、研究工具;C、新编改革教材或读物、课件、事物模型;D、文集、汇编。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述要求:A、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生命。因此在表述时应做到:观点正确;材料可靠;论据充足;论证充分。B、研究成果的创造性。创造性是衡量教育科研成果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尽量做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新,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C、研究成果的可读性。在表述时,要尽量做到:主题突出、概念明确、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层次清楚、条理分明、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八、结题报告的结构和基本要求。

课题题目:(同课题研究方案)

署名:课题研究组或课题承担单位

正文:

1、课题研究的意义:写清楚课题研究的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成果,研究这一课题所要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框架。

2、课题研究的设计:包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研究内容即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在哪些方面,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大小相关,课题越大,内容越多。研究目的,主要是研究内容的教育目标,除学生发展目标外,还可以提出科研目标和教师、学校发展目标。

3、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包括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和主要实施过程。介绍时要表明研究过程的科学严谨,更要达到推广研究成果的目的。因此可以详细说明开展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采取的措施、遵循的原则等。4、课题研究的结果、讨论和结论。A、课题研究的结果(成果),主要是指是否达到了课题预设的目标,这一部分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际上就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逻辑分析。定量分析应该把对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有关数据经过统计、分析、检验后的结果例出来,对其能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并且要求清晰、合理、使读者一目了然。B、讨论部分,要分析和评价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意义,还可以指出研究内容的实施策略或改进方向;结论部分要简明扼要地概括课题研究的成效和价值。一、教育观察法概述含义、特点和基本要求含义:教育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对象进行客观地观察记录,从而搜集信息资料并分析研究的一种科研方法,是教育教育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通过教育实践的直接观察,研究者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知,搜集到大量真实具体的信息。特点与基本要求:有明确目的;有系统计划;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具有直接性和客观性,条理性和整体性,还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具体性2、分类(1)“自然情景中的观察”与“实验室观察”。按照观察的情景和观察对象是否经过严格控制。(2)“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按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3)“有结构式观察”与“无结构式观察”。按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4)“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按是否借助仪器设备。(5)“开放式观察”与“聚焦式观察”。按是否有针对性。二、课堂观察1、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搜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课堂观察的类型从课堂研究的特点来讲,按照观察方式的结构化程度,可以将课堂观察分为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无结构观察三类。结构观察:结构观察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事先拟定好观察计划,确定使用的结构性观察工具,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观察内容和程序实施的观察。准结构观察:是介于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它可以有预先设计的分类,但记录不仅能以数据的形式体现,还可以是文字或其它的形式。无结构观察: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自然情境中事件和行为尽量广泛地做记录,对背景因素很少予以控制。3、课堂观察的特点①现场实施;②简便易行,操作灵活;③样本量小;④主观性强。4、课堂观察的过程与基本要求(1)明确目的,确定观察中心;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科研方法,应当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过程,观察前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当教师成为研究者,课堂观察的选题往往就是实践中的问题,基本属于微观层面的研究。(2)制定计划,设计观察工具。研究者要根据研究目的的来计划观察的时间、地点、次数等,然后设计或选择记录的方式和工具。结构式观察常用的记录方法有编码、记号、等级量表等几种,记录的项目,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3)现场观察记录。课堂观察的主体部分,是在课堂情境中依照预先设定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和记录。(4)分析整理,形成结论。课堂观察应当是一项系列化的活动,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计划,经过数次观察,才能获得足够的资料。课堂观察结束以后,要在近期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来揭示课堂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被观察行为的特征。在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后,研究者才能从系统资料中归纳推论出研究结论。结论可以用报告或论文的形式表现。三、如何撰写观察报告1、观察报告的基本格式与要求对某一教育现象观察后,对其结果写成的文字材料,就是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观察报告是教育论文的一种表现形式。教育观察报告一般包括前言、正文、结论这个“老三段“基本格局。教育观察报告的前言部分应说明观察的目的、对象、任务、时间、地点,简单交代观察的过程、结果及其意义。教育观察报告的正文是主体部分。正文部分必须对所观察的对象以及观察的问题进行全面的介绍。介绍观察问题的现状和实质,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观察的成果,可采用若干表、图、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情节.结论部分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说明被观察对象及所观察问题的结果,并就下步如何工作提出建议及看法。观察报告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报告,像一切科学报告一样,必须真实可靠。无论是观察到的现象、过程及数据,都必须准确无误、客观存在。其次,观察报告应有客观的态度。无论是记录事实,还是叙述结论,都要忠实于客观实际,不必注入自己的感情,更不得用自己主观的感情去代替或改变客观的现象,力求写出事实的本来面目。最后,观察报告的结论问题。应从实际出发,有结论就写结论,有的得不出结论,就不要随便作出结论。2、如何设计观察方案教育观察方案的设计包括:(1)论证研究意义。在研究开始的时候,首先要提出研究的意义或价值,并且明确这项研究的内容确实是适合观察的。(2)表述研究专题。准确表述研究专题是顺利开展观察研究的保证,对应当观察的核心内容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确立观察研究的题目,题目的表述要简明具体,不能模糊笼统。(3)列出观察内容,明确观察目的。观察内容应紧密围绕专题,各项观察内容的整和要全面地反映专题研究的目标。(4)计划观察的对象和时间。观察对象是指观察的事件、过程、现象、实物、环境和人,它们往往是互相包含的。(5)制作观察记录表。一个完整而严谨的观察过程,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制作《观察记录表》,同时观察内容的外显性和即时性给观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需要教师掌握观察记录的技巧。常用的有叙述性记录、指标性记录、评价性记录。(6)自然观察、及时记录。观察与教育活动同步进行的。(7)明确观察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客观性与常态性原则、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一贯性与渗透性原则、可观察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8)统计分析,形成结论。对观察结果的分析,要严格依据事实材料。(9)组建机构,作好人员分工。3、课堂观察在教育研究中,课堂是一个比较独特也比较主要的研究对象,而“课堂观察”是专门针对课堂中各种行为及相关因素的观察研究活动。对于研究型的教师来讲,要把课堂作为研究的对象,把听课作为课堂观察的过程。为此,教师要积极学习和探索有关课堂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1、课堂观察的概念和意义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课堂观察的类型其中从课堂研究的特点来讲,按观察方式的结构化程度可以将课堂观察分为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无结构观察三类。3、课堂观察的特点分析现场实施、简便易行、操作灵活、样本量小、主观性强。四课堂观察的过程和要求1、明确目的,确定观察中心2、制定计划,设计观察工具

3、现场观察记录4、分析整理、形成结论四、如何搜集整理观察资料一、教育调查法含义、功能、特点和类型1、教育调查法的含义教育调查法是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规律,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调查了解,取得有关研究对象的切实、可靠的资料,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达到掌握教育实情、解决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2、教育调查法的功能(四大功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教育调查研究在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用途也越来越广泛。重要功能体现在:(1)通过教育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教育现实中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总结和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为发展教育提供科学依据。(2)通过教育调查研究,可以帮助学校领导迅速地把握情况,为进一步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可提高学校领导决策的针对性、客观性和科学性。(3)通过教育调查研究,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有关研究课题的情报资料。(4)通过教育调查研究,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发展,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3、教育调查法的特点优点:(1)教育调查研究设计简便,易于操作;(2)教育调查研究着重研究教育现状,注重实际应用;(3)教育调查研究取样大,涵盖范围广。不足:(1)教育调查研究无法确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2)教育调查搜集的材料可信度不高;(3)教育调查研究的取样难度较大。4、教育调查法的类型(1)根据调查目的的不同,分为现状调查、发展调查和比较调查。①现状调查:是指调查研究某一类教育现象或某一类教育对象目前的基本特征,了解这类现象或对象的一般情况。②发展调查:是指对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某一特征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特征变化的情况。③比较调查:是对两种教育现象之间有无联系和联系是否密切的调查。(2)根据调查对象范围的大小,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无一遗漏地逐个进行的调查。非全面调查: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选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它又包括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抽样调查:是指运用抽样的方法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去推断或说明总体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是指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对象进行调查。个案调查:是指在对被调查的教育现象或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中选择某个教育现象或对象进行调查。(3)根据调查事项的多少,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综合调查:也称一般性调查,是指调查研究的事项较多,涉及面较广的调查。专题调查:是指围绕着某一个问题所进行的系统周密的调查。(4)根据调查时搜集资料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开会调查和填表调查等。

二、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常用方法开展教育调查的一般程序教育调查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研究活动。在进行这项研究工作时,研究者可以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任务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可以各有侧重,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确定调查课题调查研究课题的确定,是进行调查研究的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说,调查研究课题选择得是否恰当,不仅影响着整个调查研究的进行,而且决定着调查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效用。学校调查研究的题如何来确定?①根据学校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来确定;②根据学校经常出现的屡禁不绝的必须通过调查才能解决的问题来确定;③根据学校特殊时期的重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来确定;④根据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遇到的需要用调查研究方法解决的问题来确定。在确立调查研究课题时,要注意的两个问题:①注重课题的实用性。②注重课题的时效性。(2)明确调查目的任何调查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调查目的是调查研究的出发点,没有明确目的的调查,是毫无意义的。不同的调查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3)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是调查材料的来源,决定着调查的效率和质量。调查对象选择得好,可以高效率地完成调查任务,实现调查目的。否则,就会影响调查的效果和质量。确定调查对象的原则是:一是要服从调查的目的;二是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教育调查研究中常用的抽样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又称作纯随机抽样。它是对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组合,仅按随意原则直接抽取样本。其具体做法是:先确定总体范围,并对总体的每个个体编号,然后采用抽签或利用随机数表来抽取需要的个体。2)机械随机抽样。又称等距随机抽样。它是事先将总体中所有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然后按照固定顺序和相等的间距抽取样本。3)、分层随机抽样。它是先将全部总体单位按某种特征分组,然后再在每一组中随机或机械抽样。具体做法是:首先对总体进行分层,把特征相近的对象分在一组,使每一组内部的差异尽量缩小,而各个组之间的差异尽量增大。然后,确定从各个组抽取样本的数量。最后抽取样本。4)整群随机抽样。又称作集体随机抽样或分群抽样。它是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群,并以群为抽样单位随机抽取群体样本,然后对抽中群的所有单位实施逐个调查。具体做法是:首先,整体分群。如果以学校为单位,学校就是群;如果以班为单位,班就是群。然后,以群为单位抽取样本。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机械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某些群作为样本,而没有抽中的单位都不进入样本。最后,对抽中的群内每一个单位逐个调查。(4)拟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计划拟定调查提纲就是确定调查项目。调查研究提纲制定好后,根据需要可以着手设计必要的调查表格和问卷。拟订调查计划,就是详细写出调查工作的程序安排。一般来说,调查计划主要包括:①调查课题名称;②调查目的意义;③调查的主要内容;④调查对象及调查类型;⑤调查的方法和工具;⑥调查的过程和步骤;⑦附录:调查时所用的有关问卷、访谈提纲等。(5)实施调查,搜集资料实施调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各种调查方法来搜集资料,包括调查者查阅到的有关书面资料、被调查者提供的口述资料和调查者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资料。搜集资料要注意以下问题:①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尊重事实,不能带上调查者的个人观点;②要克服在调查研究实施前就先有结论或倾向性的看法再去调查的做法;③要注意运用不同的调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多方面搜集资料;④为了便于统计分析,要注意运用统一的问卷或表格;⑤搜集到的资料要真实、完整、全面。(6)整理调查资料对调查搜集到的资料一般都必须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整理,认定其准确性和可靠性。整理的过程一般包括:①资料审核。对资料的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②资料分类。对认定过的真实、准确、完整的调查资料进行分类;③资料汇总。把不同性质的调查材料用不同的汇总方法进行汇总统计。(7)分析调查资料在整理的基础上,还要对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既要从数量方面对事物进行统计分析,掌握数量特征和变化,又要对获得的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教育教学实践提出改进建议。(8)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它是调查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整个调查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和一个关键性的环节。调查报告是整个调查研究过程的一个缩影,是调查研究结果的文字表现形式。再好的调查题目、再科学的调查研究过程,如果调查报告写得不好,就无法正确、全面地反映调查研究的成果,也使整个调查研究活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花大力气把调查研究报告写好。2、开展教育调查的常用方法(一)问卷法1、问卷法的含义、特点与适用范围含义:问卷法是问卷调查法的简称。它是指研究者把调查的课题分解成若干项目,拟成一系列的问题,制成统一的问卷,然后发给调查对象,向调查对象了解情况与意见,搜集信息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方法。1)、问卷法的特点优点:①省时、省力、省费用,调查范围广;②取样大,代表性强,且不受时空限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资料;③调查资料比较容易整理和统计,便于定量分析;④由于它可以不直接与被调查者见面,因此,可以获得面谈法或开调查会法不容易获得的某种有价值的资料。缺点:①在进行调查时,由于通常采用无记名的形式,因而,有时遇到一部分调查对象不愿做回答或者任意填写,调查者无法弄清具体原因,问卷的质量有时得不到保证;②问卷调查的回收率低,往往影响所取得的材料的代表性;③问卷中的问题大多是封闭式的问题,回答方式机械,不利于调查对象的自由发挥,不适合做深度研究。2)问卷法的适用范围问卷调查一般只适用于调查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而不太适合对复杂问题的调查研究。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问卷法主要用于教育事实的调查和个人反应情况的调查。如:对一些基本情况、基本资料的调查搜集;对已发生的行为事实或事件发生经过的了解;对心理方面问题的调查;对答卷人对某些问题的观点、态度、看法、兴趣、爱好等项目的调查。2、问题的设计进行问卷调查首先要设计出问卷。在问卷设计中,如何表述问题是问卷设计的中心。问题可分为两类:事实性问题,态度性问题举例:事实性问题:你与家长一起交流你的学习情况吗?A.从不B.偶尔C.有时D.经常态度性问题:你喜欢某门课的原因是:A.教师教课水平高B.同学们都喜欢C.我喜欢任课教师D.该课程内容好基本要求:内容符合目的需要;数量适度;表达简明、客观;不要用诱导性、情绪性句子;问题排列由浅到深、由一般到特殊。你认为小学生并非不喜欢看动画片吗?(意义不简明)你认为自己的思想品质良好吗?(过于抽象)你每天做课外作业和看课外读物吗?(问题含义不单一)你认为这起严重事件的根源是什么?(态度不中立)学生在考试前都有焦虑症,你一般采用什么办法克服?(不良暗示,不谨慎)你在学校交异性朋友吗?(敏感性、隐私性问题,不宜直接问)你热爱中国共产党吗?(有社会认可效应,将导致不真实回答)问题设计举例:(用问卷实例)封闭式问题的答案设计方式:是否式,多选一式,等级式。封闭式问题的答案内容设计:全覆盖;有区分度;信息量尽可能大。问题数量。完成时间以半小时为宜①问题的内容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对某些方面的想法、态度和倾向,或者说调查了解人的意识。一般来说,可从两方面来提问和了解:A、一是了解意识,即直接了解调查对象的动机、态度、信念、意见、感情等等。B、二是了解行为,即询问调查对象是否做某事、做的时间、程度等。②问题的形式问题的形式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大类。A、开放式。又称自由答题式。它是在问卷调查上只提出问题,不列出答案,由调查对象自由作答。开放式可分为两种:一是自由回答式,是指提出问题让调查对象自由作答。二是言语联想法,是指提出一个词,让调查对象回答联想到的东西。B、封闭式。在封闭式问题中,研究者不仅仅要提问,还要在问题后面提供可供选择的答案,限制回答问题的方式和数量,调查对象可直接在所列答案中选择打勾或画圈。

封闭式主要分为:a、肯否式:也叫是非式、正误式。这类问题是让答卷人在调查者事先提供的两种相反的答案中选择其中一个。b、排序式:排序式问卷由调查者列出若干个项目,由填答者用数字按一定依据为这些项目编排顺序。比如,请将下列名著按你喜欢的程度编号排序。c、选择式:在问题后面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答案,让调查对象从中选择。选择式又可分为单选式和多选式两种。d、等级式:即列出不同等级的答案,由被调查对象选择填答的问卷方式。

注意事项:(1)问卷中不能有双重问题。“你喜欢语文和数学么?”(2)问卷中的问题不能带倾向性。“很多专家建议不要择校,你的意见呢?”(3)问卷中的问题要有明确含义。“你在那里读书”(4)问卷内容不要超出调查对象的知识能力范围。“你经常和哪些同学交往”(5)问卷中所有的问题都要和研究的目标相符合。3、问卷的设计问卷设计是将调查的内容组织安排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份完整的整理资料(1)问卷的一般格式一般来说,一份完整的问卷应包括标题、前言、指导语、问卷题和结束语等几个部分。标题。标题是对调查内容的高度概括。标题的语言要简洁、概括,不宜太具体。前言。是写在问卷开头的一段话。前言包括调查者的个人身份或组织名称、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关于匿名的保证,个别问卷需要求填写真实姓名。指导语。也叫介绍词。是用来指导调查者如何填写问卷以及填写的注意事项。有的还有示例问卷题。这是问卷的核心部分,包括问题和回答。具体要求详见后。结束语。这是问卷的最后部分。根据需要可有可无。结束语既可对被调查者表示感谢,也可向被调查者征询对该问卷的看法、意见和感受等。(2)问题的排列先易后难;同类组合;先封闭后开放;此外,还要注意整个问卷的格式安排。(二)访谈调查法1、访谈调查法的含义访谈调查法简称访谈法,也称访谈法,是指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的谈话方式来搜集资料、了解情况的一种研究方法。2、访谈调查法的特点①优点:A、价值性高。可搜集到从书面材料或用其它方法无法搜集的有价值的材料。B、灵活性强。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可以根据访谈对象的反映有效地控制谈话环境,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更合适的方式提出访谈的问题,并能通过观察被访者的非语言行为来判定被访者回答问题的真伪。C、适用面广。可用于不同问题,既可用于成人,也适合于儿童,并可对各种类型的人进行(包括文盲)。②不足之处:首先,它代价比较高,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宜大规模普遍采用;其次,由于被访者的“警戒心理”或个性特征,访谈者不易得到真实材料;还有,访谈者和被访对象的素质状况及情绪态度也往往影响访谈的进程和效果。3、访谈的操作程序或步骤①确定访谈题目;②明确访谈的目的和任务;③确定访谈对象;④制定访谈计划;⑤进行谈话并做好记录;⑥整理访谈调查的材料;⑦分析调查材料的结果;⑧得出结论与提出建议。4、访谈的访谈技巧与注意事项①要按准备好的谈话提纲进行;②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③所提问题要简单明白,易于回答;提问方式、用语的选择、问题的范围要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④要避免任何暗示;⑤要合理安排访谈的地点和时间;⑥要及时做好记录。(三)开会调查法1、开会调查法的含义开会调查法就是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它是小范围内以座谈方式同被调查者就特定的问题相互交谈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开会调查法的特点开会调查法的操作步骤A、拟定调查提纲;B、确定与会人员;C、实施调查并记录;D、整理记录结果。(四)填表法1、填表法的含义2、填表法的类型3、填表法的结构及要求3、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撰写调查报告,是开展教育调查研究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整个调查研究工作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环。1、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及其写作方法调查报告是描述、记录整个课题调查过程的分析结果的一种研究报告。它的结构一般是由题目、前言、主体、结论和建议等主要部分和署名、附录等次要部分组成。①题目:题目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要求要简炼、概括、语意明确,使人一目了然,一见题目就能了解调查报告的主题。②前言:前言是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首先要交代清楚进行这项调查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也就是交代这项调查研究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调查研究;然后要交代调查的基本情况,包括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调查的具体方法、调查的项目等。如果是抽样调查,还要说明抽样的种类和方法,发出问卷(调查表)的数量,以及回收率如何等。③主体:主体也就正文部分。这一部分要把进行调查搜集得到的材料进行通过调查表或统计数字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推理,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到调查分析后的结果。常见的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按照调查的顺序,被调查者的问题逐项写清楚。这种写法的优点是:事实有头有尾,过程清清楚楚。二是把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种类分成几个部分或方面来写。每个部分有一个中心,加上小标题,揭示概括主要内容,或用序号标明,使之眉目清楚。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便于人们根据各部分的内在逻辑关系一层层地了解调查报告的内容。④结论与建议:这一部分,作者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些带有规律性和倾向性的内容,也就是所说的结论。它是作者对调查结果经过反复分析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观点,也是整篇报告的宗旨。写作这一部分,要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分成几个要点来写,并且要写得简明扼要。此外,在调查报告中还要有作者的署名,有的调查报告还有附录。其中署名有两种情况:一是独立撰写的直接署上作者的真实姓名和作者的工作单位。另一种是集体合作形式的成果,通常有两种署名方式:一种是按承担该项工作的责任和贡献大小排序署名;一种是以“某某课题组”名义署名,执笔者的名字加括号标注出来。2、撰写调查报告应注意的问题①调查报告的观点要来源于调查过程的资料;②在确定实施调查研究时,就要做好撰写调查报告的准备工作;③撰写调查报告时要注意分清主次,突出主题;④调查报告的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朴实、生动;⑤撰写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一、教育实验法概述含义及特点含义: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对教育对象施加可操纵的教育影响,然后观测教育对象的变化及教育结果,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特点:(1)教育实验研究必须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2)研究对象接受的不同实验处理,就是研究者对自变量的操作。(3)实验研究必须控制。(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1、教育实验中的几个变量三种变量:自变量(研究者操纵的)、因变量(结果变量)、无关变量(与目的无关,与结果有关)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输入变量或实验处理。在实验假设和实验设计中,自变量是一种被假定为原因的变量;而在实验过程中,自变量是由实验研究者或教师主动操纵的因素,通过它的变化引起其它变量(因变量)发生变化。在学校教育实验中,自变量往往就是那些改革措施、教学方法。此外还有: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内容、课程结构、师生关系、德育方法、管理制度。自变量的几个特征:①可操纵性;②创新性;③有效性;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或实验结果。它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发生变化的结果因素,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等。在学校教育实验中,因变量一般表现为学生的发展。这往往是经过一定的自变量的作用后产生变化的,是知识、能力、技巧、态度、兴趣、情感、意志以及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另外,在教育实验中产生的教育方法、教学模式、课程等方面的优化,也属于因变量。因变量的特征:①可变性;②可评测性;③依存性;3)无关变量:那些不是某项实验所需要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外的一切变量统称为该实验研究的无关变量,也称非实验因子或无关因子。在教育实验中,为了探索因果关系,证实确实是自变量X导致因变量Y的变化,就必须排除其它无关因素的影响。无关变量的特征:①多样性;②复杂性;(三)教育实验研究的假设与验证1)实验假设(假说)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假设就是研究者对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的推测性判断。它有如下特征:第一,假设是研究者设想的,用以解决所选问题的答案。第二,在假设中,研究者所设想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2)实验验证就是对实验之前所提出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因果联系的科学假设进行验证。判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①共变关系。所谓共变关系就是要用实验事实证明自变量与因变量是共同变化的。也就是说,当自变量(X)由X1→X2发生了变化,因变量(Y)也应当由Y1→Y2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自变量变化了,因变量没有变化,我们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②时间顺序。所谓时间顺序,是说自变量的变化发生在因变量的变化之前。③控制无关变量。我们必须提供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事实,才能判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以上三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确实存在因果联系。(四)教育实验研究的实验设计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考虑如何在一个实验中构造、安排自变量及其呈现方式、因变量的指标及测定方法、控制无关变量的具体措施、确定取样大小及方法、安排实验的具体步骤及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1、教育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都是实验设计质量的评鉴标准。内部效度决定实验结果的解释,外部效度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推广。①内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没有内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②外部效度:是指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是指研究结果是否能被正确地应用到其它非实验情境、其它变量条件及其它时间、地点或总体中去的程度。外部效度分两类:一是总体效度,是指实验结果从特定的研究样本推广到更大的被试群体中去的适用范围;二是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结果从研究者创设的实验情境中产生的范围。2、教育实验设计的过程(1)陈述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2)确定自变量。(3)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4)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5)判定该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选择控制方法,设计控制过程,预测控制程度。(6)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并提出伴随这个设计的统计方案。

3、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实验设计有单因素实验、双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等多种模式。学校教育科研中常用的是单因素实验的基本模式: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模式。这类实验模式要操纵的自变量仍是一个,但它们同时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与单组单因素实验相比,这种实验模式可以控制更多的无关变量,从而使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效果更明显,便于研究者进行归因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为不等组分配;另一种为等组分配。相应地,中小学这种教育实验模式又可以继续分为两种模式:①不等组分配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模式。这种实验模式的优点是:第一,比较对两个组同时进行的前测(Y1、Y3),可以知道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开始时的近似程度和差异程度,从而便于从两个组的后测差异(Y4-Y2)比较中清除这种原有的差异,便于更准确、可靠地进行归因分析,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效果。第二,通过对照组前后的差异(Y4-Y2,若是以数量表示的,要注意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可以考察学生自然成长或原有教育措施对因变量的影响,以此来映衬实验组前后测的差异(Y2-Y1,若是以数量表示的,要注意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从中清除自然成长或常规教育措施的影响,更清晰地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效果。

②等组分配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模式。这一模式除了具有上一模式的主要优点外,更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与实验相关的主要特征上是相等的,从而排除了实验群体不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②等组分配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模式。这一模式除了具有上一模式的主要优点外,更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与实验相关的主要特征上是相等的,从而排除了实验群体不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四)教育实验研究的评价一般的教育教学评价只鉴定实践成果,而实验评价既鉴定实践效果,也鉴定研究成果。学校教育实验评价的核心问题是评价活动和标准的合理性问题,要根据教育实验的各种基本要求,按照教育实验过程的主要环节,用理性分析、重复实验等多种方法检验和评价教育实验的科学性程度。1、教育实验评价的特点①从评价的性质看,既重价值判断,也重事实判断。也就是既对所达到的教育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看它是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同时又要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事实判断②从评价的内容看,既重结果评价,也重过程评价。也就是说它既包括与教学评价相似的、对实验所取得的教育成效做出价值判断,也包括与其它实验评价相同的、对实验所获得的新认识(围绕着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做出事实判断。另外,中小学评价还要考察实验过程,通常要将实验的全过程分成不同阶段来评价。③从评价的标准看,既重教育目标和要求,也重实验的规范。也就是说,要从教育目标和要求的角度来考察实验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同时还必须接受实验规范方面的评价。看评价的设计、内容界定(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确立)、实话过程(自变量的操纵和无关变量控制)、因变量检测等方面是否符合实验的规范,以及实验获得的结论本身是否严密,能在哪些情境中得以验证和推广等。④从评价的方法看,既重定量评价,也重定性评价。学校教育实验的一些效果可以通过定量地考察学生的成绩、作业、行为表现(包括课堂上和课外观察到的行为)等验证,这包括采用定量观察、测量、作品分析等。同时教育环境、班级学习氛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格特征等这些因素往往难以通过具体的测量和定量分析反映出来,就需要通过定性评价方法来考察。【【【【到2020年,自治区教育发展整体上接近内地中等发达省份水平,基本实现县级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左右;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少数民族“民汉兼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实现。为实现这一目标,自治区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切实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把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继续扶持南疆地区和贫困县、边境县发展教育事业。同时,加快实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程,努力满足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双语”教育的愿望。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修订历程: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3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376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修改《义务教育法》的议案。2004年6月,《义务教育法》形成修订稿,报送国务院审议。2006年2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举行,《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审议。2006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修订草案进行分组审议。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义务教育法》。新《义务教育法》的亮点与焦点亮点:为实施高质量九年义务教育提供法律保证亮点一:进一步强调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与强制性原则法律条文: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全面阐述了义务教育的特征与性质。按照原《<义务教育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我国城乡的义务教育学校一直收取杂费,用以补充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向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6年开始在西部地区实施,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考虑到全面免除杂费需要国务院的统一安排,《义务教育法》在附则中对免除杂费的时间和步骤专门作了授权性规定,明确:“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目前,义务教育免收学费、杂费的法律原则,已经惠及我国城乡的广大适龄儿童、少年。亮点二:建立一系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与机制法律条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在东中西部、城市与农村、不同学校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因此,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法律修订中的重要原则。为缩小不同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差异,国家将制定“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并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新的《义务教育法》特别强调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均衡。巴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一是科学调整中小学布局。将中小学布局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两次对城乡中小学布局进行科学调整,中小学校从2007年的362所,调整到目前的209所,减少153所。二是努力缩小学校差距、地域差距。取消重点学校,使学段内学校差距明显缩小。对2.8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籍管理上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

三是加快农村中小学建设。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在农牧区实行撤点并校,实现规模办学,只保留巴音布鲁克1所牧区寄宿制学校,其余牧区学校全部实现撤并下山进城。四是抓好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残疾儿童实行免费入学,轻度适龄残疾儿童全部实现随班就读。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每年划拨50万元专项补助。成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对初中阶段的残疾少年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就业率达100%。亮点三:确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法律条文: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确立了义务教育纳入国家财政保障,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担,实行省统筹的经费保障新机制。这是此次修订的重大突破,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模式。为使此项原则具有可操作性,新的《义务教育法》又从不同角度完善了相应的制度规范,如为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增长,确立了“三个增长”原则: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近年来,巴州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实现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一是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从2004年的4.2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4.05亿元,2007年、2008年财政预算内拨款增幅分别达到47.27%和57.93%,比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分别高出25.73%和28.45%。二是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小学分别达到6850、1302元,初中分别达到10275元、1953元。三是州级财政连续3年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教学条件。小学、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达到6.6平方米、12.6平方米。亮点四:确立国务院领导,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法律条文: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新的《义务教育法》根据近年来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确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调整了义务教育管理的事权,增加了省级人民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职责。亮点五:突出强调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法律条文: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一次在法律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对在义务教育阶段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新的《义务教育法》突出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关注,特别重视提高每一所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重视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为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修订案还专门就鼓励城市教师、高水平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作了规定。亮点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地位与待遇

法律条文: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这一规定将目前中学教师职务系列和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了起来,将为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到小学任教,调动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修订案还明确了诸如“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地区补助津贴”等规定,对保障、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地位与待遇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亮点七:治理“上学难、上学贵”等热点、难点问题法律条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当前“上学难、上学贵”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着手加以解决。新的《义务教育法》根据近年来改革实践中的经验作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规定。为完善对义务教育办学活动的监督机制,修订案专门就教育督导机构的地位与职能作了规定,明确“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焦点: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

焦点一:实施义务教育政府负首责新的《义务教育法》引入了问责制,规定,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同时,在本法《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违反本法第六章规定,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疑问一: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以县级政府为主。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义务教育法》草案引入问责制,但现在却不清楚到底谁是直接责任人。作为政府承担责任来讲,好像只能追究省长、市长、县长的责任,因为拨付的经费不足。不过,反过来省长、市长、县长又会说中央的转移支付不够,认为追究自己的责任没有道理。最后法律责任就无法追查,不了了之。”新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首先要求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的范围,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给予保障。这里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共同分担;二是省级政府要统筹规划落实好经费;三是对于农村教育专门提出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保证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对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各级人民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都规定得非常清楚。如果哪个层次,或者是哪个部门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关于经费投入的规定,就应当依法追究责任。所以,法律规定的问责制应当可以依法落实。疑问二:对于违反规定的乱收费问题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的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现在国家规定可以收取的费用:一是教材费,即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用书费用,二是作业本费。另外,部分学校可以向一些边远地区或者寄宿学生收取一定的寄宿费,但需经过当地物价部门的批准。尽管上述费用由学生家长承担,但学校也不能变相推销商品。比如学生不想在学校吃中午饭,但学校非要学生在学校吃饭,就是变相推销。另外,国家还严禁推销教辅材料和各种商品。如果发现这样的问题,可以采取举报的方式。教育督导机构,各级教育监察部门和纪律检查部门,都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的监察和检查,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教育体制的公平、透明。法律能明确政府对义务教育负首要责任,其立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公众对于教育的认识在发生变化。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通过国家的强制手段,保证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义务教育。从最近几年的变化来看,老百姓对于受教育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教育的意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学权利。大家基本实现了就学权利平等。第二个阶段——就学条件。大家都可以有学上,但是你上的学校占有优势的教育资源,而我上的学校则是比较差的学校,这就是教育公平性方面出了问题。第三个阶段——教育公平。很多人也已经意识到要追求教育结果的最大限度公平。大家都是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就应该有统一的教育标准,有统一的课程体系,有统一的教科书体系,而尽可能达到发展的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公众对义务教育认识的变化,也对《义务教育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焦点二:督导力度有待加强

《义务教育法》不仅仅规定对教育部门的责任,而是规定政府的职责,因此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让这部法律的理念,特别是公平、公正、均衡发展等理念能够深入到各级政府领导的思想当中去。督导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不知道什么是三个“法定增长”(政府要保证在校生平均义务教育费用、教职工工资、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更不知道怎么增长,增长用来干什么。有党委组织部门支持,将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教育责任和负责人的职位挂钩,所以这些县政府负责人说,他们过去不知道,学习得不够,马上改正,一天之内就将拖欠1000多万元的教育附加费打到账户。建议全国人大要尽快草拟督导条例。就这么一次督导就回来几个亿,可见督导的重要性。根据这部法律,政府责任不落实怎么办?哪一级政府处理?他不落实谁去查?同级的教育部门敢告同级的党委和政府吗?不敢!因此必须有监督和督导跟上去。新法明确了督导的主体,是人民政府的教育督导机构,而不是一个部门的教育督导机构,这样确保督导的权威性和督导的效力;法律强调义务教育督导的主要职责和内容。在法律的第八条,对义务教育督导工作主要职责和内容是三个方面:执行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三个方面是当前以及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法律还规定了教育督导的结果要公开。但是,现在法律所规定的督导力度还不够,建议国务院制定教育督导的条例,确保对《义务教育法》实施督导更加有效。焦点三:问责机制的操作性

如果在实施《义务教育法》中政府没有尽责,如何受到责任追究?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问责机制。《义务教育法》是教育领域内的“人权法”。教育权是基本人权,在这项基本人权里,最基本的权利又是义务教育权。如果没有义务教育的起点,后面的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如何保证这一“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