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性情论发微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情的特征,中国哲学具有尚情气质,儒家、道家如此,佛教亦然。所不同的是,儒家的“仁”学是建立在血缘亲疏上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往往会被内在的仁义所矫饰,外在的礼乐所规范,从而失去其本来面目。而道家则追求一种自然情感,这种情感以“真”为其限定性。至于佛教,则倡导“大悲情”“大悲愿”,追求一种“普度众生”的宗教情感。由此可见,“情”贯穿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与社会生活,研究中国文化,就不能忽略情感问题。在情感问题的研究中,儒家情感哲学对于“情论”“性情论”“心性论”等内容探讨深入,成果丰硕。道家情感哲学的研究与之相比,则略显不足。近年,道家情感哲学研究主要围绕先秦道家情感哲学的特征、庄子情感哲学等方面展开。其中,庄子情感哲学研究多围绕“真情说”“无情说”展开,而对于“情”与其他范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则略显不足,比如“情”与“性”的内在关联的探讨,而在先秦哲学中,“情”与“性”是交织在一起的。徐复观说:“先秦情性二字互用。”[1](P9)陈来说:“在先秦许多思想家那里,性和情往往分的不是那么清楚的。”[2](P305)因此,“性”“情”二者具有内在相关性,而对于庄子情感理论①的探讨,理应在“性、情”的交涉中呈现。一、“性”之意谓《说文解字》:“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3](P217)以阴阳释性情,起源于汉初,显然不是“性”字的本义。傅斯年认为先秦文献中以“生”代“性”,就“性”字而言,其最初可能由“生”字而来。徐复观认为先秦之“性”与今日之“本能”相似,其原意应该是指人先天所禀赋的欲望和能力。(一)先秦典籍之“性”“性”字散见于《尚书》《诗经》《左传》《国语》《论语》等先秦古籍之中,其意多是指性是天生的。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4](P136)由此可见,在《性自命出》中,性是指人之本性、自然之性,它有喜怒哀悲等倾向,可以表现为喜怒哀悲等之情。此外,《中庸》《礼记》中论性多带有“德”性意义。综上,在先秦典籍中,“性”与“生”互训,有“生命”之意;也指人天生的禀赋;抽象意指人的内在本质、人之本性、自然之性,且被儒家赋予“德”性意义。(二)庄文之“性”.《庄子》内篇之“性,《庄子》内篇无“性”字,但内篇之“德”有“性”之义,亦指德性而言。此德性由道而来,而内在于物之中,此亦继承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的思想。[5](P41)王弼注:“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n[5](P41)老子的“道”是大全、无规定性,而“德”源于道,是“道”的分化、具体化。而此“德”内化到人身上,便是“性”,即德性。《庄子•天地》曾有:“物得以生,谓之德,”[6](P138)德即内化于物中的道,而具体到人的形体上,便可谓之性。当然,此性是以真为其基本属性的,亦是“真性”,“德者,真性也。"⑹(P503)此外,庄子内篇还有以“生”代“性”之例,如“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⑹(P277)此处“生”当为“性”,“生定”成疏作“性分静定而安乐”,⑹(P278)张默生译作:“相望于道的,得道则虚静恬淡,所以泰然无事,而性分自足了。”[7](P142)《庄子•德充符》:“幸能正生,以正众生。”⑹(P199)“生”亦通“性”,“正生唧“正性”,曹础基注:“使自己的心性纯正。n[8](P90).《庄子》外篇与杂篇之“性”。《庄子》外篇与杂篇之“性”多指人之本性,自然之性意,且以自然之性作为禀生的根本,《庄子•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6](P662)《庄子集释》成疏:“质,本也。自然之性是禀生之本。”⑹(P662)此处论及“生”与“性”之关系,庄子认为自然之“性”是生命本质的反映,失去性就等于失去生命。而自然之性的根本便是真,庄子力主人性的纯真之美,他强调“真”“天真”“纯”“朴二他赞美“儿子”“童子”的天真无邪,希望人们能够“保真”“全真”“守真”,不要让自己的天真本性遭受任何外在的人为力量的戕害。二、“情”之意谓(一)先秦典籍之“情”《说文解字》释“情”日:“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从心,青声。”[3](P217)同样,以阴阳释性情,起源于汉初,显然不是“情”字的本义。“情”字未见于甲骨文,郭店楚简作“青”,张杰认为“情”可能是由“青”引申而来。高华平通过对比楚简中“性”“情”两字的形,认为“情”写作“青”,"表明'情'的内涵应该即是‘青'义,是指人情的本始状态——性。”[9]“情”字散见于《诗经》《论语》《孟子》,大量涌现于《荀子》《礼记》等著作之中。追溯先秦文献,“情”字大致有情实、情感、真诚等意。(二)庄文之“情”庄文涉及“情”字达六十处之多,其“情”约有四义:其一情感;二为情实;三通“诚”;四通“性”。庄文关于“情感”的直接讨论出现在《庄子•德克符》篇,惠子质疑庄子的“无情”论,认为人若无情,便不能称之为人,庄子反驳惠子,认为人有道所赋予的容貌,有天赋予的形体,当然要称为人。惠子坚持,既然称为人,为什么没有情?庄子阐述到,他所说的“无情”并非没有情,而是不以好恶缘虑之情扰乱内心,应当顺任自然,不可用人为的力量去增益。可见,庄子的“无情”是无是非好恶之情,无俗世之情,这种情往往多出于矫饰和造作,夹杂功利和机巧,他并未排斥人先天所禀之真情。所以,庄子绝非真“无情”,正如李泽厚所谈到的:“庄子道似无情却有情",[10](P194)其表面的冷峻超脱,掩饰不住其内心对于生命的珍惜与爱护。三、“性、情”之交涉先秦典籍中关于情、性的关系问题有颇多论述,性和情往往连用,其含义并未完全分开。(一)情出于性《性自命出》有:“情出于性……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4](P136)可见,情感是内在于人性之中的,情感源于人性。喜好、厌恶、愤怒、悲哀等情感都是先天禀之于人性,外在表现为喜好、厌恶、愤怒、悲哀等各种具体形式。那么情感如何产生的?《性自命出》日:“凡动性者,物也。”[4](P136)情感正是人性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产生的。《礼记•乐记》论述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11](P1521)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静的,由于外物的刺激使得人心萌动,而产生情感活动。这就是“性静情动”“感物生情”说。《庄子・庚桑楚》也有过类似的论述:“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6](P662)在庄子看来,天性是人的本质,此天性感物而动,便是作为。这个作为倘若是无为为之,也就是依循自然之性而动,那么它就是合于自然德性的。如果这个作为加上人为的作用,是人有意为之,便会丧德害性。以无为的形式所生的情便可称之为真情;以有为的形式所生的情便可称之为情欲。情感和情欲有着本质的不同,情感禀之于自然之性,是人之真性的自然表现,情欲则往往来源于人的私心贪欲,庄子否定情欲,认为情欲有累人之德性。因此他论述到:“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6](P804)(二)性情不离《庄子•马蹄》篇提出“性情不离,安用礼乐?”[6](P344)此处性情连用,各家解释不一。《庄子集释》成疏:“礼以检迹,乐以和心,情苟不散,安用和心!性苟不离,何劳检迹!是知和心检迹,由乎道丧也。”⑹(P347)在成玄英看来,礼乐的作用在于和心检迹,礼乐的兴起是由于性情偏离正道。正如张默生所阐述到的:“性情如不曾离开正道,要礼乐制度有什么用!”[7](P169)陈鼓应认为“性情”当作“真性”,此句可译为“真性不被离弃,哪会要礼乐!”[12](P272)可见,性情连用在本质上指向人的本性,亦是真性,“情”指向其本体意,以“真”作为其基本限定性,即真情。人内心葆有真性,外在表现真情,表里如一,何须礼仪约束、音乐调和。庄子的“性情不离”再次彰显了性与情的内在相关性,二者名异实同,性为体而情为用,性为内而情为外,真性具足于人的内在,真情源自于真性,庄子借“性情不离”强调了性情的本真意义。四、“性、情”交涉下情感之呈现一一“天情”情出于性,性情不离。基于此,庄子提出“不失其性命之情”“安其性命之情”“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等命题。性情连用,当指真性、真情,此情为天所赋,是谓“天情”。(一)“天情”概念的提出“天情”并未直接来源于庄文,而是源于《荀子•天论》:“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谓之天情。”[13](P233)在此基础上,荀子提出了“天情”的概念,认为“天情”即是人天生的情感。庄文里面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天情”,但其在《庄子•养生主》中借“老聃之死,秦失吊丧”的寓言,言及“遁天倍情”之说,认为并非所有吊唁、痛哭的人都是出于真情,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只是出于礼节罢了。“遁天”,曹础基作“失去天性”;“倍情”,“违背真情”。网(P56)因而,此语境下的“天情”便有天性真情之意,“天情”诉诸情感便是自然之情,即是以“真”为其限定性的“真情”。(二)“天情”的外显:情莫若率庄子倡导率性任情,提出,,情莫若率,,,率者率真也。他提倡真性真情,信奉天地间任从其真性真情。庄子妻子离世,他的“鼓盆而歌”为世俗所不容,但他早已超越生死,认为人之生死乃是气的聚散,气聚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气散而形亡,生来死往,如同四季循环不息,既然如此,何不顺应自然。鼓盆而歌,亦是长歌当哭。庄子以此送别辛劳的妻子乃是其真性情的体现;庄子过惠子墓,以郢人与匠石的故事表达对惠子深切的思念,亦是其重情、率情的体现;庄文汪洋恣肆,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思想的落脚点并非仅仅是“遒”,而是要人找回“旧国旧都二找回在病态的社会中失落、异化了的至真至情。(三)“天情”的迷失:矫性伪情.性的失真。庄子痛惜德性的失真,他在《庄子・人间世》论述道:“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6](P141)庄子认为德性之所以流荡失去真性,是因为好名的缘故;智之所以外露在于人的争胜。“名利’是凶器,是导致人相互倾轧、争夺的罪魁。《庄子•应帝王》:“是欺德也。”《庄子集解》引成疏:“以己制物,物丧其真,是欺诳之德,非实道。"⑹(P93)在庄子看来,事物丧失其真性,是由于外在的干预,人有意为之,使物丧其真性,同时人亦为物所累。所以,庄子认为应该“以德为循”“以德接物”,因顺万物之本性,使其自然而然。.情的偏失°《庄子•德充符》:“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6](P69)此处“无人之情”,成疏作“无是非之情虑”,⑹(P70)陈鼓应译作“没有人的偏情"。[13](P181)所谓“偏情”即流俗之情、是非之情,也可称作“伪情”。此情源于人内心的执念,或者说成心,凡人各执成心,“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6](P68)这种情被世间的是非所侵扰,不能体道忘我,凡人滞于此情,哀乐的情绪便会侵扰其内心,使其忍受倒悬之苦。)“天情”的复归:修性复情.性修反德。《庄子•天地》篇提出“性修反德”的观念:“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6](P138)此处提出万物由道而来,便是“德”;未有形体之前,阴阳之气流行无间,便是“命”;天命流动而产生了万物,物各有生理,这便是“形”。形体保有了精神,各有一定的仪态准则,便是“性”,“性”经过修养复还本真,可以达到“德”的境界。此本真之性即是自然之性,人性之得之于道之“德”。如何保持此真性,庄子认为“缘而葆真”。庄子主张自然,提倡无为。所谓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因顺自然,以无为的态度待人处事,才是保持真性的人,也便是全德之人。全德之人,即可全体,即是“才全”之人,当然也是性全之人。“才全者,谓不以外物伤残其性,乃天性全然未坏,故日全。"[13](P175).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6](P552)此处性情连用,情亦是性。《庄子集释》引成疏:“文华既隐,灭于素质;博学又没溺于心灵,于是蠢民成乱始矣,欲反其恬淡之情性,复其自然之初本,其可得乎!”[6](P554)这里庄子指出了民心迷乱的原因,痛惜恬淡之情的不可复归。如何使“情”复归?“汝斋戒,疏滴而心,澡雪精神。”[6](P737)在庄子看来,通过不断的斋戒,清洗内心世界,便可逐渐返朴还真,重现真性真情。此外,《庄子・徐无鬼》还提出:“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撰。”[6](P821)“胸中之诚”,便是内心的真诚、真情,通过修养内心的真情,顺应天地自然而不搅扰他物,如此,“情”可复归。(五)“天情”的终极指向:由情入道通过修性复情,使人回复天情,人葆有真性真情,便可谓之真人。真人在庄文中是至美之人,是体道者的形象,他们德性纯真,死生存亡、穷达贫富不足以干扰其真性;是非好恶、利害得失不足扰乱其真情。他们永葆真性情,在情与道的交合中,顺从自然的规律,驾驭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地。因此,可以说体道者是“由情入道”,反过来亦可说“道始于情”,②庄子的“道”由此也被赋予情的特质。五、结语先秦“性”与“情”互用,“性”同“生”,有生之本能义;“情”作“青”,初有“性”之义,后引申为情实、情感等义。与之相应,庄文“德”通“性”,其“性”有自然之性义;其情亦有情实、情感等内涵,且其情感以“真”为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通讯行业营业员岗位总结
- 幼儿园工作总结点亮孩子未来的希望
- 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岗位总结
- 2024校园消防安全应急预案(34篇)
- 减资协议书(2篇)
- 别墅区住宅租赁协议(2篇)
- 全民读书心得体会
- Unit1TeenageLife(词汇短语句式)-2025届高三人教版英语一轮复习闯关攻略(解析版)
-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分层作业)(解析版)
-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 煤层气现场监督工作要点
- 工会经费收支预算表
- 舒尔特方格55格200张提高专注力A4纸直接打印版
- 质量管理体系各条款的审核重点
- 聚丙烯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流动资金测算公式
- BBC美丽中国英文字幕
- 卫生院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CDR-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 铝合金门窗制作工艺卡片 - 修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