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篇社会经济体制第十二章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宏观调控和政府职能1学习要点:了解总量平衡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对象、目标和手段;掌握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模式以及宏观调控体系。2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第二节宏观调控概述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第四节政府职能理论及其演变第五节我国政府职能的完善第六节政府失灵3第一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4一、社会总供求的含义
1.社会总供给(AS):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可供全社会或地区使用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总量,既包括实物总量,也包括价值总量。2.社会总需求(AD):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对有支付能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既包括实物总量又包括价值总量。5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间的平衡通常是指投资和消费的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相互适应性。一般具有双重涵义:
6AS=AD:经济均衡增长,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一般情况下:只要供求差率[(AS-AD)/AS]保持在5%左右,可看做为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AS﹤AD:①产品易于卖出,库存减少,价格上张;②生产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增加;③收入增加,工资提高;④经济快速增长或过热,通货膨胀。AS>AD:?7
二、社会总供求的构成及均衡条件8政府居民企业税收税收购买W和劳务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劳动、土地、K、才能银行投资储蓄国际市场W和劳务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进口商品劳务出口出口收入进口支出不以换取W服务为目的支出9
三、社会总供求失衡的表现和可能性10
(一)表现现代市场经济理论通常认为,衡量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否平衡,主要是从三种市场状态入手: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上看物价上涨率,货币资本市场上看利率和汇率,劳动力市场上看失业率。这四个指标再加上经济增长率,就成为观察时常经济运行态势和供求总量平衡与否的显示器。
11(二)可能性1、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价值运动和实物运动产生分离;2、各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相对独立和分散进行;3、NI分配过程的多元主体和多层次;4、宏观方面,信息不完全性和各经济主体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性,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宏观调控不当等原因,可能造成AS与AD的失衡。12
四、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原因及调节13(一)封闭条件下AS>AD:(1)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2)政府的收入>政府支出;(3)储蓄过多。调节:(1)增加消费需求及投资需求;(2)减税、增加支出(3)减少储蓄具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AS<AD:(1)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过大;(2)政府的收入<政府支出(3)储蓄过少调节:?具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4(二)开放条件下
AS<AD:(1)消费与投资过大;(2)政府收入<政府支出(3)储蓄过小(4)国际收支逆差(即NX(出口-进口)-F(净资本流出)<0)调节:(1)抑制消费需求及投资需求(2)增税、减少支出(3)增加储蓄(4)可能会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具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搭配?(米的冲突&丁伯根原则)15第二节宏观调控概述“三位一体框架”:1.调控目标2.调控方式3.调控手段16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政府),调控的客体和对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17一、实施宏观调控的原因181、市场失灵使政府的积极干预成为必要西方发达国家及一批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历程和政府职能的演化轨迹表明,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其能,也有其不能。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加尔布雷斯曾把市场失灵归结为三大问题:微观经济无效率;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社会不公平。19
*1.微观方面:(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2)外部性外部性又称为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除了影响社会经济效率之外,由于外部效应导致的成本或报酬分担不合理,它也会妨碍社会的公平。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将外部的成本或报酬内部化,使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生产数量改变到合理的水平20(3)垄断由于垄断者能够操纵市场价格、减少其产品的供给,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是造成市场上该产品的供给量不足,价格偏高,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4)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完全竞争模型有一个重要的假定,就是“完全信息”假定。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在现实经济中,更常见的是信息不完全和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的局面。(5)优胜劣汰而产生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价值观有腐蚀21*2.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市场失灵同样也反映在宏观经济领域中,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与失衡。(1)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配置社会资源,建立适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比例关系,保证社会各个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顺序运行。(2)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和经济运行的复杂性,能及人们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的局限性等原因,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不可避免。22(3)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结果,不一定与社会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吻合,政府必须进行宏观调控。上述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和失灵,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让出了空间,也正因为如此,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萨缪尔森所说;“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的大型经济。问题是,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因此,“现代经济是市场和政府税收、支出和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混合体”。23二、宏观调控的对象24
1、主体层面的宏观调控对象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宏观调控主要涉及到的是经济活动中各种利益主体。这一点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很大的不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没有主体层面的宏观调控对象。25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除了民营企业和个人之外,还包括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而国家由于拥有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对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权,因此也就能够对二者进行干预,使二者的行为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这两者也就能够构成我国宏观调控主体层面的对象。26
2、客体层面的宏观调控对象从客体的角度来看,宏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指国民经济总体的总量和结构,而总供给和总需求则涵盖了整个的国民经济活动。对客体的调控是通过对市场的调控来实现,调控方式是总量控制和参数调控。27三、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28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和政策都是围绕着主要目标来制定和实施的。29
1、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结果,是经济稳定、结构合理、效益提高的体现。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二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总量平衡是结构优化的前提;经济结构的合理和优化,是长期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302、增加就业增加就业是指在一定的工资水平和现有设备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把失业率控制在一定水平上。增加就业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增加经济总量,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标志着经济健康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313、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可承受的幅度上。物价稳定是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对经济主体来讲,可以合理地安排生产和消费。32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对外经济关系中保持收入与支出的大体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对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具有重要意义。国际收支平衡是经济总量平衡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稳定的重要标志。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如果是贸易收支逆差所致,将会造成国内失业增加;如是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则会造成国内资金的紧张,利率上升,将影响到商品市场的需求,从而影响经济增长。33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的不利的影响:①可能使本币升值,因而不利于商品出口最终加重国内的失业;②将使本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物价上升,加重通货膨胀;③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意味着有关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因此会加剧国际摩擦;④国际收支顺差来自于出口过多所造成的话,那么国内可供使用的资源就会相应减少,因此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34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明确为四个基本目标的实际意义:①是内涵丰富,履盖面广。②促进完善政府职责。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目标主要集中在效率、稳定和公平三个问题上。由于通货膨胀(或紧缩)、失业(或过度需求)以及国际收支失衡,都会导致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是造成经济不平等、导致影响稳定和公平问题的原因。35我国现阶段宏观调控目标的新内涵
1、“促进经济增长”要在与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中实现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看,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不能追求“没有发展的片面增长”,不能以浪费、牺牲环境和两极分化为代价。2、“稳定物价”既要盯住CPI,又要关注资产价格变化。3、“国际收支平衡”要放在宏观调控更重要的议事日程。4、“增加就业”要继续放在“积极”的位置2003年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新增就业岗位80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当时有关学者曾评论“在国家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新增就业指标还是首次,这标志着政府工作的一大转变,从以往追求经济增长率为主转向经济增长和就业两者并重。”36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保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4%左右;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继续改善。37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演变从各国实践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的变化,不断发展完善,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宏观调控的内容和着力点已发生了重大变化。38(1)探索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虽然对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基本建设、交通运输、商业、文教卫生和科学研究事业、劳动工资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计划安排,但没有非常突出的宏观目标,计划主要是对主要产品的产量和增长速度进行安排。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计划从偏重于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逐渐转到搞好宏观调控上来,从对经济的直接调控转到间接调控上来,从原来主要是定指标、分投资、批项目、分物资转到抓大事、谋大局、促进经济发展上来,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开始形成。39例如,1988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计划报告》,首次提出“计划目标”的概念:如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5%。货币增发量和信贷规模控制在适度水平。财政赤字控制在80亿元等。1989年,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的《计划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宏观调控目标”的概念,将目标体系变成为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投资、财政、金融和物价方面的指标。40
(2)形成阶段
随着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宏观调控目标体系也进一步调整并逐渐明确。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的《计划报告》,第一次列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八大主要目标: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财政;外贸进出口和外汇储备;商品零售;物价;经济效益;人口自然增长率。此后,1994年、1996年均对以上目标作出调整。
411997年,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再次调整,形成了八大目标体系:(1)经济增长率;(2)固定资产投资;(3)价格;(4)财政收支差额;(5)货币发行量;(6)外贸进出口总额;(7)人口自然增长率;(8)城镇登记失业率。1998年以后,这八个目标的体系统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体系。42(3)规范阶段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了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意味着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定位,向着与现代市场经济统一目标的规范阶段转变。
43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44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451、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了将市场的自发调节纳入整个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轨道,实现社会主义预定的目标,政府自觉地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完全必要的。462、实行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觉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需要。3、实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市场虽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但也有其弱点和不足的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47二、宏观调控的模式48宏观调控的模式是指由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方式基本上有两种:直接调控: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必要时,政府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的运行。间接调控:政府对企业的调控以市场为中介,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按宏观调控的方向进行经济活动。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方式。49
直接调控的范围①宏观经济总量和宏观经济环境:货币发行量、财政支出、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整治等。②特殊领域或部门:外汇管理,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序的直接干预。③某些特殊情况下的直接调控:通货膨胀很严重时冻结物价,限量供应,工资管制等。50
间接调控的内容①发布经济信息,通过市场机制的价格、供求要素预期变动,引导和调节企业的经济活动。②运用经济参数进行调控。经济参数:预期可控的经济变量,如税率、利率、银行贷款等。③制定指导性计划,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并是从全局发展着眼的,中长期计划,以间接调控为主。51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模式选择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在长期实践中曾经形成过多种模式。1、其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是传统的高度集中型的指令性计划模式。52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国家计划确定投资项目,无偿拨付投资资金;国家制定生产计划,通过行政系统层层分解下达,一直下达到企业;国家按计划实行生产资料的调拨和分配,并统一确定价格;国家按计划对消费品实行统购包销,统一确定购销价格;国家按计划统一调配劳动力,统一确定工资福利标准;国家收缴企业的盈利,补贴企业亏损。这种模式虽然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如在经济恢复时期)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主要是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赶超战略。但是,实践已充分证明,它压抑了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平衡,特别是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而应该彻底地加以改革。53
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国家计划的导向作用和宏观调控力度。换言之,就是要在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前提下,既要重视对经济总量的直接调控,又要重视通过市场对微观经济的间接调控。
54
这种模式应当具有以下特征:①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②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③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④调控手段由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仅仅作为辅助手段。55三、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政策56
1、手段:①经济计划。通过政府所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计划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要手段。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主要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比例关系,并由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57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也都有程度不同、形式不同的计划管理,有的国家政府还专设有计划部门。特点:计划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集思广益的特点;计划的作用是指导性计划,给予导向,对市场主体没有强制约束力;计划的实施要借助其他的经济变量和参数,具有较强的预测性,同时也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信息。
58②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以引导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调节手段。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杠杆等。59价格杠杆价格作为核算工具,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它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工具,借助价格可以考核经济效益的高低,可以检验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的多少,并可通过价格核算监督企业节约劳动。60
税收杠杆税收杠杆直接影响企业及个人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活动,最终可以起到调节生产和流通、调节市场供求、调节国民收入分配、调节进出口贸易关系等作用。61信贷杠杆信贷杠杆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调节存贷款利率,能够把闲散的资金动员起来加以利用,支持经济的发展;能够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投资结构合理化;能够控制货币流通量,调节社会总需求,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能够促使企业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62工资杠杆工资杠杆的调节作用表现在:通过选择不同的工资形式,确定合理的工资等级差距,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还可通过确定工资总水平,来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工资杠杆作用的发挥,与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有重要联系。63③法律手段。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64④行政调控手段:是指国家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带有强制性的命令、指示、指标、规定和下达指令性任务等行政方式,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65*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采取行政手段的必要性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宏观调控的计划、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组成宏观调控手段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由于经济手段较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所以,要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运用其他手段,发挥各种调节手段总体功能,以便有效地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662、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还需要运用经济政策来实现调控目标。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67①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关于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等组成。财政收入政策:即通过增税或减税及税种的选择调节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收入和资金的再分配财政支出政策:指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减及财政赤字的增减影响总需求,财政支出政策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财政拨款、政府采购、财政间接支出如财政担保、财政资助等。
68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按财政政策在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具体分为平衡性财政政策(中性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积极的)财政政策三种类型。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政策的中性。政策的中性:中性财政政策指国家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也不产生紧缩后果的政策。一般而言,这种政策可以理解为收支平衡政策,按这一政策的要求,不宜有大量的结余,也不允许有大量的赤字。
69例如:当AS﹥AD,经济衰退,失业持续增加时,政策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增加支付,增加政策购买支出,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要求,抑制经济衰退,降低失业率;当AS﹤AD,经济过热,物价持续上涨时,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提高税收率,增加税收,减少转移支付,减少政府购买支出,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抑制物价上涨,降低通货膨胀率。70②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流通进行管理和调节所确定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等组成。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币值与发展经济。根据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矛盾的状况,与财政政策相配套,货币政策可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均衡性(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积极的)货币政策。71均衡性货币政策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的大体平衡,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利率、紧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利率、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72以上各种货币政策和手段各有其针对性,政府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应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和手段。当AS﹥AD,经济衰退,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在债券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降低失业率。当AS﹤AD,经济过热,物价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在债券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减少货币(G)供应量,提高利率,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制止通货膨胀。73③产业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为促进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由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等组成。74④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指政府根据既定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收入分配政策目标选择可分为收入分配结构政策目标选择和收入分配总量政策目标选择。收入分配结构政策目标选择是政府考虑收入差距的可接受程度,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作出选择。收入分配总量政策目标选择是政府考虑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进行收入总量的调节,调节总需求,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75
收入政策的实施措施:(1)以法律形式规定最低工资标准。(2)税收调节。(3)实施工资和物价管制。(4)增加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种福利措施。宏观调控政策除以上主要政策外,还有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区域政策、汇率政策等等,它们共同构成宏观调控政策体系。76第四节政府职能理论及其演变77自从市场出现后,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主体就从单一的政府主体变成政府和市场双重主体。这两种对立的社会组织形式交织在一起,贯穿着数百年的历史,他们的交互作用日益增强。在经济发展中,“市场和政府这两个部分都是必不可缺的。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经济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经济。”政府和市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主体或两大“基石”。78政府职能: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管什么,二是怎么管。政府职能的消长变迁背后实际发生着的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这四大关系的变化;也即政府的行政范围和社会、市场、企业、公众的自治范围之间的划分与衔接。79一、重商主义的“国家主义”型政府*背景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思想及政策体系。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社会瓦解、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内容重商主义强调政府的职能:第一,调节货币运动,禁止货币输出,极力把外国货币吸收到国内来。第二,实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重商主义认为:政府必须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80内容第三,积极发展工场手工业,特别是发展有出口能力的产品和产业。第四,发展粮食生产,控制食品价格,积极增加人口。第五、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航海业,扩大殖民地。81影响重商主义所倡导的“国家主义”型政府的思想和理论与西欧各国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的想法不谋而合,很快被各国政府所采纳,直接成为各国政府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强化了政府的作用,全面控制和干预经济,使商业资本空前活跃,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随时间推移,全面干预的“国家主义”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阻碍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商主义便被古典政治经济学所代替,经济自由主义的“守夜人”型政府理论取代了。82二、经济自由主义的“守夜人”型政府83背景资本主义经济日臻成熟,产业资产阶级取代了商业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活动中居于统治地位。市场己经成熟,市场机制的优点得到充分显现,而政府过度干预的优越性逐渐被其不足所取代。经济自由主义正是从这一现实出发,论证了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守夜人”型政府。经济自由主义认为:政府过分干预经济只能伤害经济增长的源泉;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市场机制才是实现社会财富增长最有效的规则。市场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利益,能解决一切问题。政府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实行“自由放任”,给经济以“完全自由”。84在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中,最具代表的是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在斯密看来,政府的职能和角色主要有:第一,负责维护国家的安全。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和侵犯。第二,设立严格公正的司法行政机构,保护人民,使社会中任何人免受他人的侵犯和压迫。第三,举办和维护某些私人无力或不愿意承办的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85斯密认为:政府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上述三个方面。如果超出了这个活动范围,政府的作用就往往是有害的。一容易使资源配置状况恶化;二容易滋生官员的腐败。斯密尤其反对政府对企业实施管制。斯密的论证更多地在微观经济领域,而比斯密走得更远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萨伊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但在微观经济领域没有必要,就是在宏观经济领域也同样是多余的。萨伊明确提出了“是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的理论,即著名的“萨伊定律”。86萨伊不仅反对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活动,更反对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尤其反对政府干预具体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萨伊看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能给经济带来害处,自由放任不仅可以增加生产和就业,而且能够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和促进经济繁荣。87萨伊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和角色是创造一个“个人没有被有权势的人勒索的忧虑,没有被法律欺骗的忧虑,没有被阴谋和暴力迫害的忧虑”的环境,保证经济活动自由而顺利进行。具体讲,萨伊认为政府的职能和角色主要有:第一,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第二,加强公共设施和公共建设,以刺激私人的生产能力。第三,加大教育投入,创办学校和学术机构。第四,负担起防止明显有害于其他生产或公共安全的欺诈行为的责任。88结果虽然经济自由主义者一再否定和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强调自由放任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平衡中的有效性,其理论也被资产阶级政府所采纳,但经济发展的现实并没有像他们所预言的那样——自由竞争和自由企业制度能够自动实现并保持供求的基本平衡,而是不断爆发经济危机。89三、国家干预主义的“全面干预”型政府90背景国家干预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后,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思想体系,其主要代表是凯恩斯主义,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角色,强调了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必要性。91凯恩斯革命1936年,西方经济学家J.M.凯恩斯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的通论》。1、否定了萨伊定律以及传统经济学的“不存在经济危机”的观点,明确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及严重破坏性。2、摒弃了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机理,不相信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认为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均衡,坚决主张采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行紧急抢救。
923、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在经济危机病因探索方面的“外因论”,转而寻找内在原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创立了有效需求原理及三大心理定律。4、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原因,以区别于单个商品、单个厂商、单个消费家庭之经济行为的微观经济分析。5、摈弃传统的稳健财政原则,主张积极的财政政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和举债支出。总之,凯恩斯“革命”的实质在于:以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为时代背景,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迫切需要,创建以政府干预需求管理为中心思想的收入分析宏观经济学。93“全面干预”型政府内容
国家干预主义认为,市场本身存在着缺欠和不足,其自动平衡功能是通过社会财富的浪费和经济动荡实现的。要克服“市场失灵”现象,提高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政府必须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促进经济平衡发展。94第一、国家干预主义认为:政府干预经济并不是控制经济、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通过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引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95第二,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规范和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①制定并运用各种经济政策调节经济,保证经济协调发展。②积极参与国民收入第二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消费水平。③制定各种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干预经济。④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即政府利用自己的优势,给经济主体提供必要的行政指导,来调整经济。96影响国家干预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政府的官方经济学。罗斯福新政便是采纳国家干预主义政策的开端。97四、新古典综合派的“混合经济”型政府98背景新古典综合派是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二战后怎样才能保持资本主义经济长期繁荣和稳定发展呢?对此,凯恩斯主义是无能为力的。另外,按凯恩斯主义理论,产生通货膨胀就能实现充分就业,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却是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出现了“滞胀”的经济危机。凯恩斯的追随者便根据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整合,诞生了以捍卫凯恩斯主义自居的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等。99内容与凯恩斯主义一样,新古典综合派主张政府必须干预和调节经济。与凯恩斯主义不同的是,新古典综合派更强调市场调节的作用,主张把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国家机关和私人机构都实行经济控制”的“混合经济”。100一方面,“价格机构,通过竞争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发生作用,来解决我们混合的私有企业制度的三个基本的经济组织问题。”即“生产什么东西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取决于工资率、地租、利息和利润”。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限制私人的主动性。不断增加政府开支,保证最低社会福利,通过公共劳务和税收,强化收入再分配。制定并实施强制性法令,干预和控制经济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规则形成一个框子”,使私人企业在框子内发挥作用,从而“补充价格制度的作用来决定国家的经济命运。”
101结果新古典综合派仍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滞胀”的希望寄托于政府。新古典综合派继承了凯恩斯主义关于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的理论,又根据经济发展和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强调了政府对微观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的必要性。然而,政府的干预和调控并没有消除经济“滞胀”的功能。于是,主张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便在西方崛起,形成了对“凯恩斯革命”的革命。102五、新自由主义的“新守夜人”型政府103背景新自由主义是凯恩斯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陷入困境,国家干预主义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副作用,人们对凯恩斯主义失去信心后,出现的一种思想体系。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滞胀”危机,“政府失灵”大量出现,新自由主义正是从“政府失灵”出发,否定了凯恩斯主义政策,再次论证了自由企业制度和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极力主张“回到亚当•斯密去”,“回到萨伊去”,形成了“新守夜人”型政府。政府失灵:政府为了矫正和弥补市场机制的功能缺陷所采取的立法、行政管理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事与愿违的结果,最终导致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104内容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失灵”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处理的充分条件”,“市场失灵”之所以会发生,不是市场自身的原因,正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市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市场自身具有调节和校正机制。通过市场自身的机制就可以校正“市场失灵”。政府本身也有失灵现象,“政府失灵”要比“市场失灵”严重的多,不能用一种更容易产生失灵的手段去解决一种失灵现象。105面对20世纪70年代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滞胀”,新自由主义认为只有实行私有化政策,消除官僚垄断,排除束缚市场机制的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整个经济处于稳定状态,才能消除经济“滞胀”。当然,新自由主义同自由主义一样,并不完全否认政府的作用。106政府的作用是:第一,保护社会,使它不受外部敌人侵犯;第二,建立司法机关,制定自由社会的公民在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时应遵循的规则,以保护社会上的个人不受其它人的侵害或压迫;第三,建立并维持某些私人无力进行或不愿进行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但这项作用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加强自由社会,而不是破坏它;第四,保护那些被认为不能保护自己的社会成员。总之,在新自由主义看来,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就是当好“舞台监督员”。
107影响新自由主义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一直是非主流经济学,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成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官方经济学,影响也逐渐扩大。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和主张,对消除经济“滞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通货膨胀,但却加剧了经济衰退,失业人口剧增。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西方国家都陆续从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并存转入低通货膨胀和低速增长并存时期。108六、新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结合”型政府109背景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陷入危机后诞生的思想体系。实践中新自由主义暴露了其无视经济总量运行的弊病和不足,使人们进一步怀疑自由企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功能。重新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定位政府的职能和角色,又成为理论必须澄清的课题。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凯恩斯主义基本理论,兼收融合各种学派的观点和精华,发展了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新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形成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结合”型政府。110内容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要矫正或消灭市场协调失灵,实现经济均衡发展,政府必须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通过长期和短期的经济政策,协调经济人的行为,扩大潜在交易机会,刺激交易和生产,影响就业和产量,实现充分就业,纠正市场外部性。新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认为:“非分散化定理”:当今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复杂,政府的作用明显优于市场。仅依靠市场机制,“如果没有政府的作用,那么要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网络是不可想象的。”“一般而言,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就不能实现有效的市场配置。”111政府的两大特性:第一,政府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它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斯蒂格利茨认为政府有足够的理由和能力干预经济。112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第一,有征税权,可以通过征税控制企业的生产规模。第二,有禁止权,没有政府授权,任何企业都不能禁止其它企业进入某一市场。第三,有处罚权,有权依法对违约合同进行处罚。第四,降低交易成本,在纠正某些市场失灵方面具有一定交易费用的优势。
113斯蒂格利茨承认存在“政府失灵”:尽管这样,斯蒂格利茨指出:“对某些政府干预而言,如果把不可避免的公共失灵考虑进去,那么其全部费用与纠正(或改善)市场失灵所获得的收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当市场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时,政府就要干预;而且,经济学家的作用就是帮助政府认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干预是最有可能有效的。”114克服或杜绝“政府失灵”的具体措施:(1)政府无论是实施垄断权,还是授予垄断权都应慎重;(2)政府应鼓励在公共部门开展竞争:(3)政府的经济职能应分散;(4)实现公平的再分配;(5)扩大政府的开放性,向任何组织和个人提供必要的信息等。115针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既要反对右派化理论家完全否定政府干预的观点,也要反对左派化理论家把政府干预理想化和人格化的观点。正确的方法是持一种折衷的态度,把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走一条既发挥政府调节的优势,又发挥市场机制优点的“第三条道路”。116结束语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会有新认识,对政府职能和角色也会有新界定,各种学派间的争论还将持续下去,还会有新理论和新学派的诞生。有一个结论是不可争辩的,这就是市场经济再也不能回到没有政府干预的自由放任时代了,政府己深深陷入社会经济生活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117第五节我国政府职能的完善118一、政府职能的定位119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对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计划经济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后,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困局,实行市场经济,转换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二者协调作用。12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计划经济时代以微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转变为对以宏观经济为中心的调控。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不是原来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完全抛弃市场的作用、政府垄断性的调控,而是市场和政府职责合理分工,二者职能互补。
2、市场和政府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工具。凡是市场配置资源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效率、竞争力、活力等市场都发挥作用。同时,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凡是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应充分行使其职能。121
二、我国政府职能的构成122(一)构成政府职能包括:微观规制、宏观调控、制度建设。1231、微观规制主要适用于局部、行业、部门、企业乃至个体,主要针对如环境的使用和补偿这样的经济外部性问题以及自然垄断行业等方面的问题。(如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事件等)政府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微观规制的目标是使局部、行业、部门、企业、个体的行为遵循国家的法律、条例、规定,符合国家总体利益。1242、宏观调控主要针对总体的、全局的问题,125同时,政府制定并实行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引导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有限的,即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保障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其目的是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的协调,并要兼顾短期经济增长与国家长期战略目标的一致。1263、制度建设则主要针对长期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问题。127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制度建设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
1、宏观调控为微观规制、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经济大环境。
2、只有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宏观调控的效果才能加强。现阶段政府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为体制改革。128(二)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及其转变1291、强制性行为,即政府依靠法定的强制力实现其经济职能的行为,如行政命令等;1302、奖酬性行为,即政府通过给予各种经济主体(公司、企业)一定的经济利益的方式来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虚拟现实阅读应用-洞察分析
- 星系团物质循环与宇宙环境-洞察分析
- 信号控制对交通碳排放影响-洞察分析
- 脱位复发因素-洞察分析
- 云计算资源调度策略-洞察分析
- 创建文明校园启动仪式精彩讲话稿(12篇)
- 消防宣传教育效果评估-洞察分析
- 无人驾驶系统安全-洞察分析
- 药物检测假阳性分析-洞察分析
- 企业报告中创新技术的运用与实践
- 2025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招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 英语押题卷(五)(含答案)
- 高效脱磷河钢集团李建新
- 2024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课件:2024年高考物理真题完全解读(辽宁、吉林、黑龙江卷)
- 电大机考-2270资源与运营管理(题库带答案)
- 国开(浙江)2024年秋《中国建筑史(本)》形考作业1-4答案
- 2024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口腔常见疾病课件
- 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
-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复习题
- 专题07:回忆性散文阅读(考点串讲)
- 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