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与文学作品阅读课件_第1页
中考记叙文与文学作品阅读课件_第2页
中考记叙文与文学作品阅读课件_第3页
中考记叙文与文学作品阅读课件_第4页
中考记叙文与文学作品阅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试要点一、文体知识要点:1.记叙文2.小说3.散文二、考试要点:1.词句理解2.文意把握3.概括要点4.探究内容5.语言赏析6.作品感受7.整体阅读目标导引·学情分析

一、教学目标: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

式,共

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词句理解与文意把握2.要点概括与探究内容3.语言赏析与感悟评价

目标导引•考情分析

四、学法指导:

1.命题特点:

(1)材料与篇幅:中考记叙文与文学作品阅读材料选自课外,材料难易适中,越

越生活化,适合学生阅读。篇幅一般700—1500字左右。选材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社会、人生等,体现了人文性和时代性的特点。选材范围一般侧重以下几点:

目标导引•考情分析

①反映学校生活:如反映师生之情、同学友爱或展示课堂生活中师生关系……

②反映家庭生活:如反映父子之爱、母子之情、祖孙关系、长辈与晚辈关爱、家庭教育……

③反映社会生活:如邻里关系、社会上的好人好事……

④其他:如社会热点焦点的理解感悟、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动物的相处,抒发对自然的热爱或感悟……

目标导引•考情分析

(2)文体与内容:

选择的文体一般是记叙文、散文、小说等。选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时文,注重人文内涵和教育功能,语言规范优美,可读性强。材料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富有浓郁地域文化的材料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第一课时

(文体知识梳理)六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表达方式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明线暗线人线物线顺序倒叙插叙补叙追叙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文体知识特色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线索种类把握线索1.抓住标题2.抓关键词3.抓关键句4.以事件为线索——《变色龙》3.时地变化为线索——《藤野先生》1.以物为线索——《父亲的自行车》2.以人为线索——《背影》记叙文重要知识1.线索5.以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故乡》6.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类别说明作用顺叙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清晰。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造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重点理解识记)记叙文重要知识2.顺序(插叙作用必记)记叙文重要知识3.人称记叙人称第二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便于直抒胸臆,便于叙述故事和抒发情感。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

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不受任何限制,以旁观者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第三人称类别说明作用记叙介绍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使读者大致了解人物事件描写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交代背景、推动情节、渲染气氛、突出性格、衬托心情。

议论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的意义。

点明人物事件的意义,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中心,升华主题。(重点理解)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起着深化中心,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补充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使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记叙文重要知识4.表达方式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形象主题鉴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分析创作背景动机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分析环境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运用小说文体知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社会环境描写作用4.为情节展开作铺垫②

3.推动情节发展①

1.交代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

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小说必记知识1.环境描写及其作用5.突出深化主题③

6.渲染气氛

④交代时代背景、社会风俗⑤

描写方法说明正面描写包括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环境和他人的描写烘托表现人物形象细节描写对人物环境细枝末节描绘环境描写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语句用词通过用词赞扬或贬斥人物小说重要知识2.人物描写小说重要知识3.区分主人公与非主人公

遵循原则:依据文章的中心、主题以及文章突出的重点人物,切勿以文字的多少来判断。

非主人公作用:(1)侧面烘托突出主人公精神、使主人公(主角)性格特征鲜明突出。(2)起线索作用,如《孔乙己》一文中“我”是文中线索人物,是孔乙己遭遇和命运的目击者和见证者。(3)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鉴赏的角度1.从表现手法角度:小说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巧设悬念、伏笔照应、以小见大、讽刺夸张等。

2.从表达方式角度:如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从语言运用的特点:如用词生动形象、丰富多样,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

小说重要知识4.小说鉴赏特点类型表现手法语言形散神不散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分析创作背景动机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分析环境散文文体知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结合虚实结合布置作业

预习提示:全面回顾以往考试中词句理解这一类题型,并结合《第二课时词句理解》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文章中关键词语的含义?2.怎样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3.如何分析文中某些句子、段落的作用?

第二三课时词句理解课时复习纲要

考点题型方法归纳词句理解

词语含义语境、内容、主旨、情感、修辞句子含义分析途径:用词角度、语境角度、修辞角度、主旨角度、情感角度句段作用一看位置;二看内容;三看结构表达效果(词句赏析)细读语句→找切入点→语言表述:①切入点+②效果+③内容+④情感考点梳理·技法归纳

五种重要词句:

(1)有关环境描写的词句;

(2)有关人物描写的词句;

(3)运用了修辞的生动词句;

(4)对于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

(5)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主要考查点:1.理解词语、句子含义2.分析句段作用3.词句表达效果(中考热点,见语言赏析)◎解题要领:一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三个指向:词句的意蕴、内容、情感五个抓手:语境、内容、主旨、情感、修辞

题型1理解词语含义1.考题表述:

(1)文中加横线或加点的词语“×××”有什么含义,或说说你对文中“××”词语的理解。

(2)指出文中加点词语的指代意义。

(1)理解词语含义:首先弄清词语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再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境,解释在文中的含义。

◎答题的落脚点

一般放在词语所表达的内容主题和情感上。

◎解题要点:

词基本义+深层含义(语境义、修辞义、指代的具体内容和情感)

(2)词的指代意义:

实词的指代意义、代词的指代意义。常考的代词一般有:

此、此种情况、这、这些、那、那些等。

答案一般是往前找(有时也可能在文章后面),有的直接摘录原文前面的句子,有的则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示例】(2013·龙岩市适应性)第(11)段画线句子中的“这一幕”在文中指什么?(11)狐狸好像感到了这种东西,它拼命地撕咬那条被衔在地夹中的腿,决然地咬断了,然后不失时机地跌进更深的夜色。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父亲。

【解析】答案一般是往前找。

题型2理解句子含义1.考题表述:

(1)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章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2)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深层含义句子本身的意蕴、哲理

句子语境义

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情感。

2.技法点拨:

背后的深层意思指的是:比喻生成的语境义感情色彩转换生成的语境义反语表达的语境义【示例】(2012·龙岩市质检《一只眼睛也能看见天堂》)请你说出“一只眼睛中的世界,也可以是完整而美丽的”这句话的含义。

【解析】通过抓关键词,弄清关键词的本义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推知句子的深刻含义。

“一只眼睛”的含义:身患残疾;“世界”的含义:生活、梦想;“完整而美丽”指:像正常人一样精彩或取得成功。所以这句话的含义:一个身体残疾的人,通过努力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取得成功;或一个身残志坚的人的梦想,同样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精彩。

题型3理解句段作用1.考题表述:

(1)结合上下文分析开头句段的作用。

(2)简要分析××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3)分析结尾句段的作用。

2.解题步骤:

第一步:读解文意——明确句段所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

第二步:浮想要点——从内容(表情达意)

结构两个方面浮想答题的要点。

第三步:对号入座——完成解答。

附录:重要句段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

角度作用示例内容①开篇点题;交代故事背景、原因、环境开头句段②点明中心主旨,或升华主旨,或暗含主旨,或抒发情感结尾句段③推动情节发展过渡句段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描写环境或景物的句段

⑤突出景物特点、表达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展⑥表现人物感情和性格特征人物描写句段

接上表

角度作用示例结构①线索作用,贯穿全文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引发兴趣;伏笔铺垫开头句段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伏笔句段④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过渡、照应句段结尾句段⑤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照应题目或开头,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深思【示例】(2008·龙岩市)《母亲的鞋架》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语段的作用。(5分)开头:夜深了,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结尾:又是深夜,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走到鞋架前,弯下腰来……

【解析】答题要点: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设置悬念,引发兴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引出下文(故事的主人公);末段怀念母亲,深化主题。题型4语言赏析语言赏析题的答题模式:切入角度作用表述修辞角度运用××修辞,××(修辞特性,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用词特点运用××词+(准确、贴切传神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或表达了××情感。描写角度运用××词+(准确、贴切传神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或表达了××情感。句式角度句式及其特点+内容情感语言风格体验其所蕴含的哲理和情趣举例运用角度一修辞角度分析语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和效果。(注:词句赏析首选修辞,如果没有使用修辞,再考虑用词角度或其他角度)【示例】(2013·福州市《快递》)根据句子后面的提示加以赏析。

他就像一团烈火,是滚着离开的。

【答案】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效果)地写出快递员怒气冲冲、心急火燎离开时的样子(内容),体现了他此时的急躁和粗暴(情感)。角度二用词特点从用词方面分析其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和作用:(1)动词、形容词、拟声词→生动形象、贴切传神(2)词语的感情色彩、语境义;(3)副词的修饰作用及其表达效果;(4)分析叠词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强调:

运用重叠词,可以表示情感的加强、程度的加深、动作的持续等,同时可以使得句子间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旋律优美,恰当地运用重叠词,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和力量。

【示例】(2013·福州市《快递》)根据句子后面的提示加以赏析。我的火终于“腾”地窜上来,那窜上来的声音也几乎听得见。(从用词角度)

【解析】从用词角度切入。示例:这句话运用了“腾”这个拟声词(这句话运用了“窜”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听到快递员粗暴喊叫时心中怒火升腾的情状。

角度三描写角度判断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主要是人物描写、环境(景物)描写,体会这些描写所表达的内容、情感。

【示例】(2012·南平市《一个走运的人》)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1)“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2)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解析】第(1)句从人物描写角度入手,第(2)句从环境描写角度入手。

答案示例:(1)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效果)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1分)感到非常意外、吃惊(1分)(内容情感)。(2)通过景物描写(1分),烘托(效果)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1分)(内容),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1分)。(情感)角度四句式角度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陈述句→语气平稳

◎疑问句→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

◎感叹句→抒发强烈感情

◎骈散句、长短句→使语言清新生动、铿锵有力富于表现力。

【示例】赏析下面句子。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答案】句子语言简练,句式工整(句式及其特点),赞扬了物质上清贫,心灵上富裕的一类人(内容情感)。

角度五语言风格找出文中运用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以及富有哲理的句子,体验其所蕴含的哲理和情趣。

考题2句子辨析

1.题型表述:这是词句赏析的变体,这种题型通常表述为: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2.解题方法:(1)辨析不同点:改句哪些地方对原句进行了改动?这个改动好不好?要表明自己的观点。(2)分析原句的优点在哪里?(同词句赏析)改动后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这是答题的核心。(3)要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通顺。题型解析·考点精练题型解析详见《中考语文考点技法点拨》

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果园快乐的时光》文章略1.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青翠的颜色弥散,绿意晕染,一片波光。答案:(绿色)扩散、映绿了水。

(2)花期最长、香味最浓的是漳州柑子花儿,一朵朵晶莹洁白,缀成一簇一簇的,在青枝绿叶间闪烁。

答案:忽隐忽现(忽明忽暗)。

2.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漳州柑子圆溜溜的似孩子胖胖的脸蛋,笑盈盈地张望着。

点拨:词句赏析最重要的是找答题的准切入点,因此我们首先要细读语句,分析体悟词句的语言表达特点。很显然句子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此我们可以从修辞角度切入。

答题格式:运用……修辞,……(修辞特性,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答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柑子圆而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现了他的喜悦之情。

3.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5分)

考点:词句理解题型:句段作用

点拨:内容——点明中心主旨、抒发情感

结尾段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构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深思

答案:内容上:点明了外婆的爱使他感到温暖、果园给予了他快乐的主旨,抒发了他对果园的喜爱之情。结构上:总结全文。布置作业预习提示:全面回顾以往考试中文意把握这一类题型,并结合《第三、四课时文意把握》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概述文章内容?请举例说明。

2.如何归纳文章主旨?与概述内容有何区别?

3.如何揣摩文中作者或者文中某一特定人物的情感、心理?请举例说明。4.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什么角度入手分析?请举例说明。第四、五课时文意把握“文意”,即文章的意思,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文意把握”指的是对文章内容、主题以及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纵观各地市中考,文意把握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1.把握文中内容(设题形式:概述内容)

2.把握文中主旨(设题形式:归纳主旨)

3.把握作者情感(设题形式:体验情感)

4.理解文章标题(注: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理解标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考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技法点拨(第四课时)

自主复习技法归纳部分,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如何概述文章内容?请举例说明。

2.如何归纳文章主旨?与概述内容有何区别?

3.如何揣摩文中作者或者文中某一特定人物的情感、心理?请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题型1概述内容

1.考题表述:(1)简要概括(或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故事、事件)的内容。(2)概述文章(故事、事件)的内容。

2.解题方法:第一步:整体感知。人——文章写了谁?(明确人物主次)事——做了什么事?(明确具体事件)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或什么主题?物——写了什么景或物?理——阐明的事理、蕴含的哲理第二步:提取要素。第三步:组织答案。

第三步:组织答案。A.写人叙事类文章——人+事+结果即:谁?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结果如何?(注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B.写景状物类文章——物+特征+理即: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什么哲理或表达什么情感?

特别提醒:

概述内容,要看清题目表述,是“概括内容”还是“概述、复述故事”,有否字数限制。【示例】(2009·龙岩市《终于可以说声对不起》)概述文章内容(100字左右)。(6分)

【解析】文章记叙了“我”(谁?)买了一本盗版书请作者签名,作家在明知盗版的情况下还是微笑着给我签了名。(做了什么事?)十年后,在这个作家的新书发布会上,已成为记者的我,巧妙地把当年的盗版书和一封信交给作家,终于对作家说了声迟到的“对不起”。(怎么做的?结果如何?)题型2归纳主旨1.分析标题。2.注意首尾。3.抓关键句。4.把握背景。

特别提醒:归纳主旨,表述时抓住两个要点:记叙内容+主题思想,规范表述:文章通过……的叙述,表现了(或赞美了、揭示了、批判了)……(某种主题或思想感情)。

题型3揣摩心理体验情感

1.考题表述:第一类是:作者情感。第二类是:文中人物的心理想感。考题常常这样表述:(1)说说文中画线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2)揣摩描写文中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3)用词语概括人物心理或情感变化过程。如2014年龙岩市中考《种欢喜得欢喜》第1题:“我”与小女孩的交往中,心理发生了多次变化。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横线上。(2分)没趣→

→欣慰、愧疚

2.解题方法:

(1)抓行文思路——抓心理情感历程和心路历程。

(2)扣人物特点。

(3)抓关键词句——喜、怒、哀、乐、赞扬、贬斥等心理情感词句。(4)扣中心主旨

(5)进入角色。课堂小结

1.概述内容(1)概括文章(故事、事件)的内容。

人物+事件

(2)复述、概述文章(故事、事件)的内容。人物+事件(要写出起因、经过、结果)

2.归纳主旨:记叙内容+主题思想

3.体验情感:关键词句、主题情感标题理解自主复习技法归纳部分,探究讨论下列问题:1.说说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2.怎样分析标题的作用?3.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

合作探究技法点拨(第五课时)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方法一:析字词。理解标题关键字词的本义、字面义、象征义入手,并结合文章的内容、主旨和情感来理解方法二:析手法。结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文章的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方法三:析内容主旨。表层含义联系文章内容概括;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主题,作者情感以及表达意图,从多个角度加以挖掘。

方法四:析背景线索。从分析作品背景、文章的结构线索入手理解标题。考题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示例】(2011·临沂市)本文标题“水边的文字屋”有什么含义?

【解析】析字词。“文字屋”在文中是指作者自己创作的作品。“水边”点明作者生活在水乡。综合起来,得出答案:

“水边的文字屋”既点明作者生活在水乡,又说明作品描写的是自己熟悉的故乡生活,有独特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示例】(龙岩市中考《最温暖的墙》)你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最温暖的墙”?

【解析】析手法。标题“最温暖的墙”用比喻手法,将孩子们的爱心比作温暖的墙,生动形象。【示例】(2011·龙岩市质检《年少的蜗牛没有壳》)标题的含义有哪些?

【解析】析内容主旨。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①结合内容分析,得出第一层面的含义:少年心理脆弱,容易受伤害;少年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没有安全感。

②结合主旨分析,得出更深层面的含义:青少年需要社会各界关爱;弱势群体需要爱护。

③结合情感分析,得出第三层面的含义:少年纯洁的感情需要呵护。考题2.理解标题作用

1.考题表述:(1)怎样理解文章标题“××”?(2)文章为什么以“××”为题,说说你的理解。(3)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

2.解题步骤:第一步:读解文意。第二步:浮想要点。从内容、主旨、结构、语言、写法方面浮想答题的要点。第三步:对号入座。完成解答。角度作用示例内容①交代文章内容《智取生辰纲》②确定描写对象《孔乙己》③确定文章感情基调《乡愁》主旨揭示(或暗示)主旨,画龙点睛,点明文章中心主题《走一步,再走一步》《热爱生命》结构提示行文和感情的线索《故乡》《背影》写法分析所用的修辞及表现手法的作用《变色龙》《紫藤萝瀑布》3.标题的作用解题要点:角度作用示例语言①形象生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紫藤萝瀑布》《我的名字也有花》

②新颖独特、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你听,我说》③一语双关,内涵深刻,有讽刺意味,幽默诙谐

《桥在水上》《心声》

接上表考题3.拟写文章标题1.考题形式:(1)(2013·龙岩市适应性)请你帮作者给文章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2)下列标题哪个更好,为什么?(3)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好不好?为什么?2.解题方法:(1)理解主旨。(2)提炼标题。围绕三个方面提炼: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事物。(3)语言精炼。标题的语言要求简练深刻、形象生动,字数不宜太多,一般在5~7个字左右。

题型解析•课堂点拨

学题型解析详见《中考语文考点技法点拨》

练(2014·十堰市)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最小的星星也闪光》文章略

1.请你谈谈对小说题目的理解。

题型:标题理解点拨:含义+作用理解含义:析字词→析手法→析内容主旨作用:从内容、主旨、结构、语言、写法方面浮想标题所起的作用,然后对号入座,完成解答。

答案:①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②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③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看到明亮的星星,更要善于发现那些微光的不起眼的小星星,④题目点明了小说的主旨,⑤形象新颖,设下了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请你用四字词语,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星夜家访→()→

()考点:要点概括题型:理清行文思路

答案:(课堂风波)——星夜家访——(真相大白)——(期望发光)

3.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下面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1)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2)“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题型:揣摩心理,体验情感

点拨:揣摩人物心理一要扣人物特点。结合人物的处境和人物的有关描写来分析。二要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词句所蕴涵的人物心理。

答案:(1)①不被理解的委屈②挨训后的后悔③被叫家长的害怕(2)①受到鼓励后的兴奋。②得到肯定后的激动。布置作业预习提示:全面回顾以往考试中要点概括这一类题型,并结合《第六课时要点概括》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清文章思路?可以借助哪些手段?

2.“概括内容要点”这一类题目通常有几种类型?怎样概括更有效?

3.如何概括文章人物形象、性格?请举例说明。第六课时要点概括○考○点○梳○理“要点概括”是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用简洁的语言转述文章内容的主要形式。它重点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是否仔细,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入,对文本信息的整合是否完善,对自己的理解表达是否简洁清晰。这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每年都要涉及的考点内容。这一考点考查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1.理清行文思路。2.概括内容要点。3.概括人物形象。技法点拨自主复习技法归纳部分,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如何理清文章思路?可以借助哪些手段?

2.“概括内容要点”这一类题目通常有几种类型?怎样概括更有效?

3.如何概括文章人物形象、性格?请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①按时间划分②按地点划分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④按逻辑关系划分。

1.理清思路的五个“借助”:○借助结构层次

○借助段意层意

○借助文章线索

○借助组材顺序

○借助关键词句①摘录法

②提炼法

③归纳法

类型解题指导1.认真审题2.概括内容要点:○概括事件题○概括特点题○概括现象题○概括原因题①明确答题的区间②明确概括的指向2.提炼整合

①截取关键词②改换关键句③分析整合分条表述3.提炼整合

3.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直接提取词句法○典型事例分析法○人物描写分析法○环境描写分析法○故事情节梳理法方法一直接提取词句法直接提取作为答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很显然,我们可以提取其中“方正,质朴,博学”作为答案之一。方法二典型事例分析法从具体典型的事件中分析人物思想品质。例如:《藤野先生》一文:典型事例人物思想品质添改讲义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实事求是方法三人物描写分析法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如下表: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作用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1)表现人物性格、品质。(2)反映人物思想、情感。(3)反映人物身份、地位。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

例如:《范进中举》一文: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分析:这里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通过“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刻画出胡屠户贪财、虚伪。具有讽刺意味。特别提醒:

客观公正评价作品人物:评价人物形象要注意作者塑造人物的感情倾向,明确文中人物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正面人物一般用褒义词评价,反面人物一般用贬义词评价,如果人物又有优点,又有缺点,则在评价优点的基础上还要适当点出其不足。

题型解析·课堂点拨

课堂导学题型解析详见《中考语文考点技法点拨》考点精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渡(文段略)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考点:文意把握题型:概述内容

【导思】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文章的人、事、物、情、理。即:谁?做了什么事?表达什么情感?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人——柱子事——坚守承诺,免费摆渡。情——赞美柱子诚信、富有爱心、勇担责任。答案:柱子坚守承诺,免费摆渡。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考点:要点概括题型:概括人物形象性格

【导思】人物形象分析,解题思路:阅读全文→找出事例(或人物描写句)→分析人物品质。答题要点:人物格+举例分析,评价和举例必须吻合。

答案:柱子是一个坚守承诺(诚信)、富有爱心、勇担责任的人。坚守承诺如文中“为了一纸承诺……自己又接过了这把磨得光滑的橹……”;富有爱心如文中“一句呼唤,就丢下滚烫的饭碗;一声招呼,除夕夜就剩下婉儿娘俩……”;勇担责任如文中“模糊中柱子听到对岸有声呼唤……对岸很近,不到半支烟功夫,船稳稳地泊近岸边。”

3.“柱子愣了,从女儿伤心的眼神里他读出了生活对她的伤害。”生活对婉儿造成了哪些伤害?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3分)考点:要点概括题型:概括内容要点(概括现象题)【导思】概括现象题,纵观全文生活对婉儿造成了哪些伤害很多,考生要联系上下文,分条缕析进行概括。并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答案:生活让婉儿伤心、孤独、贫穷——“伤心”句如别人说她爸是傻帽儿;摆渡人不无善意的揶揄;一句呼唤,就丢下滚烫的饭碗;一声招呼,除夕夜就剩下婉儿娘俩;“贫穷”句如眼见着一座座楼舍平地而起,自己又接过了磨得光滑的橹;“孤独”句如婉儿迷茫的泪眼,还有妻儿在田野中孤独劳作的身影

4.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光,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痛苦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

考点:词句理解题型:语言赏析【导思】从描写角度切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

答案:环境描写,借“黑暗”形象地写出了柱子内心的烦恼、苦闷(痛苦的挣扎)。

5.综观全文,文章以“渡”为标题,有哪些含义?(3分)考点:文意把握题型:理解标题【导思】从“析手法、析内容主旨入手”分析其含义。

答案:一语双关,揭示主题。既指柱子摆渡船,更指柱子经过痛苦的挣扎后生命的升华——一份生命的承诺,一场心灵的涅槃。布置作业

1.完成《第九~十一课时自主测评》下列题目:

(一)2;(四)1;(六)4;(七)1;(七)3

2.预习提示:全面回顾以往考试中内容探究这一类题型,并结合《第六课时内容探究》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原因分析题一般有几种类型?怎么解答?

2.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运用这些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3.如何分析判断文章(文段)运用的写作手法?试举例说明。第七课时内容探究考点梳理“内容探究”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将获得的人物故事、观点道理等内容层面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烙上个性印记的阅读方式。相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等考点而言,“内容探究”考查的程度较深。前者要求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而“内容探究”则强调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还要弄清“为什么”。因此,它是中考阅读的拉分题。纵观各地市中考,“内容探究”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考查:原因分析、写法探究。技法点拨自主复习技法归纳部分,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原因分析题一般有几种类型?怎么解答?

2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运用这些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3.如何分析判断文章(文段)运用的写作手法?试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课堂小结

题型1.原因分析

主要类型:○直接发问“为什么”○直接发问“原因”解题方法:(1)领悟主旨,深入内容,把握感情。(2)确定范围,锁定区间,筛选词句,加工改造。(3)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思考。(4)选准角度,抓住关键性词句,答出要点。题型2写法探究1.常见写作手法特点及其作用(见表格内容)2.分析写作手法(1)判断——指出何种写作手法(2)分析——扣文本,举实例(3)解答——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题要点:判断写法+举例分析+运用此写法的作用3.情节设置评价解题思路:先明确该部分情节写的是什么,再从内容、结构、写法等方面分析作用。

(1)内容上: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结构上:一般来说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使情节曲折生动。

(3)写法上:如欲扬先抑,与后文形成对比等。.题型解析·课堂点拨

课堂导学题型解析详见《中考语文考点技法点拨》考点精练

(2014·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我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

1.为什么作者认为“我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3分)

考点:内容探究题型:原因分析

点拨:选准角度,抓住关键性词句——最后一段,答出要点。

答案:因为在作者的童年时代,孩子们可以尽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从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妙与欢乐。生活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童趣。

2.第②段描写了全院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分享侉炖鱼的温馨场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答出两点。(4分)

考点:写法探究题型:情节设置评价

点拨:先明确该部分情节写的是什么,再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对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有何作用。结构上:一般来说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答案:交代“我”迷上钓鱼的原因;展示了“我”童年生活中的人情之美,体现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为下文写“我”学钓鱼作铺垫(埋下伏笔);反衬出这种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是现在住在楼房里的孩子所缺失的。

3.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按指定角度对第④段画线的A、B两句进行赏析。(5分)

考点:词句理解题型:词句赏析

答案:A句:选用了“和”“倒”“滴”“做”等动词,具体准确地写出制作鱼饵的过程,表现“我”对钓鱼这件事的浓厚兴趣。(由衷喜爱)B句:运用轻快活泼的短句,表现了“我”钓鱼的急切心情。

4.竿儿被撅了,鱼也放了,却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我”的好心情,从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真谛?(3分)

考点:作品感受题型:启示感想

答案: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②钓胜于鱼。③在尝试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布置作业预习:全面回顾以往考试中出现过的开放性试题,并结合第八课时部分,思考下列问题:(1)总结开放性试题的类型和答题时的思路要点。(2)答题表述中如何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答题要注意培养哪些意识?第八课时

(复习要点:考点六、七)考点梳理作品感受能力主要考查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不仅要读懂而且还要读透,这是阅读能力中要求较高的一种题型,也是考查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作品感受题具有答题发散性强、自由度大的特点,答案是多元的、开放的,为考生开创了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但开放性不等于天马行空没有限制,必须围绕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内容来组织答案。整体阅读,中考设题由点到面,复习时要对前面的各考点进行融合贯通。技法归纳一、作品感受(开放性试题)的六种题型1.启示感想

就文章某一话题或内容,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启发。

2.观点表述就文章所涉及的某些问题观点,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主张或建议。3.评价分析对选文作家作品、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性格、写作特色作简要评价。

4.想象补写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展开想像回答问题。5.拟题解答就选文某一内容,自己拟题,自己解答。6.广告标语

就文章某一话题或内容拟写广告标语启示感想1.表感想。联系文本主题思想,表明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也可找出文中能表现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2.巧联系。可联系文本,就因果方面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个感想;联系社会,分析这个启示感想的社会意义;联系自身,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3.小结表态。

题型1启示感想答题要点

【示例】(绍兴市中考《爱之望》)你觉得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解析】根据文章内容、主旨,我们可从多角度思维:(1)从“我”对白人后妈的偏见角度——不要让偏见蒙蔽了我们的眼睛;(2)从白人后妈对“我”爱的角度——爱能弥合伤痕;母爱源自天性,不受干扰,没有阻碍。然后任选一角度阐述,

答案示例:从文章中得出这样的启示:爱能弥合伤痕。(表感想)文中尽管“我”对白人后妈存在多深的偏见和固执,但后妈对“我”的爱一刻也不曾停止,最终得到“我”的理解。由此可见爱能弥合伤痕。(联系文本分析因果)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孤儿和单亲儿童,他们情感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这些伤痕,需要我们用爱去弥合,社会才会更加和谐。(联系社会,分析普遍现象)观点表述1.表观点。联系文本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入手,表明你的观点看法。

2.说理由。理由充分是得分点,如何做到理由充分,可以联系文本解说理由,可以联系社会现象加以评析,也可以联系自身具体事例举例说明,阐明理由。注意有否字数限制。3.重申表态。

题型2观点表述答题要点

观点表述1.根据原文的思想内容,对文章的作家、作品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2.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作家、作品的优点及进步性应作充分肯定的评价,对其局限性也应有适当的评价,并点出造成这种局限性的原因(如时代局限性)等。

题型2评价分析答题要点

想象补写1.补写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当时说话的情境、情调。2.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写内容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3.补写情节的发展或故事的结局,所写的内容不仅要符合当时情境,更要合情合理。

题型2观点表述答题要点

考点七、整体阅读1.浏览题干,审读要求。

◎明确命题的角度;◎看清题目表述的要求;◎根据题意确定阅读范围。

2.整体感知,掌握大意。◎人-事-物-情-理

3.对应原文,聚焦考点。根据设计的问题,逐一找到原文的对应处,再联系上下文,确定考题的落脚点:

◎局部的语段或语句;

◎文章的整体。

4.整理信息,稳妥解答。◎摘录原文词句◎提炼文章相关词句,加以改造。5.掌握方法,规范答题:(1)限字题的解答技巧:◎读懂题意,不限字数,网罗答案。◎字数简缩:抓住核心内容,剔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或可要可不要的词句。◎根据题意和字数要求组织答案。(2)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根据题意找出相关内容和语句来◎变原文内容语句为自己的话:

变换句式法

提炼概括法

词语替换法

答题切记:勿脱离原文大意而随意编造,歪曲原文主旨。(3)答题顺序:◎循序渐进◎前后参照。(4)答题意识:◎文本意识◎语境意识◎要点意识:

看分数分点答题

看问题分点答题

宁多勿少“网罗”答案题型解析·课堂点拨

课堂导学

【导学提示】阅读下文,请根据下列各考点相应题型的导思提示,自主解答下面考题:(2013·龙岩市)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父亲的大学(文章略)1.“父亲最终没来看我”的原因是什么?(4分)

【导思】这是一道原因分析题。首先确定答题范围,题目信息是在第⑤段出现的,因此锁定阅读区间①~⑤,联系上下文语句,筛选关键性词句,如第①段父亲的“委琐俗气”第③“父亲不识字,闹了不少笑话”;第④段“我也就很难为情”。当然最好把自己当作作品中的“我”,设身处地思考。

【自主解答】(1)父亲怕自己再闹笑话,给女儿丢脸。(2)父亲怕自己再出错,给自己丢脸。(3)怕自己“委琐俗气”的形象让女儿难堪。(4)自卑感。

2.赏析下面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6分)(1)我“腾”地站起来,电击了一般。(2)现在好了,我闺女考上大学了,那就是我的大学……父亲每天都像复读机似的一遍遍地重复这些话。

【导思】词句赏析首先选好角度(或修辞,或用词,或描写,或句式等),第一题:“腾”是一个拟声词,赏析可以从用词角度切入;第二题可以从修辞角度切入。答题的落脚点是词句所表达的内容情感。【自主解答】(1)虽然只是一个拟声词(象声词),却准确地描摹出了动作的突然性,表现了“我”听到消息之后的震惊、焦急与牵挂的心理。(2)例一:比喻。准确、生动、形象,表现了父亲压抑已久的心愿终于实现之后的狂喜之举。例二:长期被人看不起的父亲终于在这一刻得到释放,反常的举动准确地表现父亲从急切期盼到如愿以偿的狂喜心理。

3.(7分)“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背影》(1)文章第⑤段的“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与上述《背影》中的这句话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2)探究:“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在两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析。(5分)

【导思】词句的理解要结合语境。语境义包括三类:比喻生成的语境义;感情色彩转换生成的语境义;反语表达的语境义。此题要理解反语表达的语境义。两处均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但要探究它们所表达的意思不同之处。

【自主解答】

(1)(2分)均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2)(5分)示例一:它们表达的意思略有不同:《背影》侧重于自嘲——作者把父亲的细心体贴看成是“迂”,嘲讽自己“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真是太聪明了”。《父亲的大学》侧重于自责——父亲这么想见女儿,又这么体谅女儿,自己却有这么多的顾虑,真太不了解父亲了!示例二:《背影》一文,作者自责当年为什么自以为是,为什么不能理解父亲无微不至的爱,愧疚之情溢于言表。《父亲的大学》一文,“我”只顾及自己的面子,残忍地浇灭了父亲的思女之情,作者为自己的自私而深深自责。两篇文章都借反语的语调,表达了一样的愧疚之情。

4.文章以“父亲的大学”为标题有哪些含义?(6分)

【导思】理解标题含义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理解标题的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标题的表层含义通常要联系文章内容加以概括;深层含义往往是多方面的,通常要联系文章主题,作者情感以及表达意图,从多个角度加以挖掘。

【答案】要点:

(1)表达了父亲的遗憾。未能上大学是抑郁了父亲一生的心结。(2)表达了父亲的梦想。女儿的大学就是自己的大学,女儿圆了父亲的大学梦。(3)表达了父亲的解脱感和自豪感。对过去“委琐”生活的解脱和对女儿的自豪。(4)表达了对父亲的孝顺和自我牺牲的补偿(5)表达了女儿的感恩。考上大学是女儿对辛勤劳作的父亲的最好回报。考点精练

(2014·龙岩市)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25分)种欢喜得欢喜

(文章略)

1.“我”与小女孩的交往中,心理发生了多次变化。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横线上。(2分)没趣→

→欣慰、愧疚

考点:文意把握题型:揣摩心理体验情感

点拨:抓关键词句。锁定反映人物喜、怒、哀、乐、赞扬、贬斥等思想感情的词句来分析揣摩。

答案:暗喜吃惊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回答问题。(8分)“她的变化让我感到很欣慰,同时心里浮起一阵愧疚。”(1)她的哪些变化让“我”感到欣慰?(4分)

考点:要点概括题型:概括内容要点(概括现象题)

答案:(1)(答对两点即可)①小女孩性格的变化:小女孩从敏感、孤独、忧郁、脆弱中走出来,变得活泼、开朗、快乐。②小女孩对“我”态度的变化:小女孩先前不理睬“我”,慢慢地理解和接纳了我。③从小女孩的笔记中可以看出她思想认识的变化:小女孩感受到了别人对她的爱,认识到只有在心中种下快乐,才能收获快乐,也能带给别人快乐。

(2)“我”又为什么会产生愧疚?(4分)

考点:内容探究题型:原因分析答案:①“我”对身边的亲人吝于赞美,特别是对女儿缺乏宽容和耐心,对她的优点视而不见。②“我”被一些琐事缠身,没有经常去关心她。③“我”对“如何获取快乐”这一认识不及小女孩,感到愧疚。

3.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品味下面句子。(5分)“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一颗珍珠落在盘中,是那么地清悦动听。”

考点:内容探究题型:原因分析点拨:修辞+(修辞效果)+内容+情感

答案:答题要点:①比喻(把小女孩说的每个字比成珍珠,用珍珠落盘的声音形容小女孩说话的清悦动人)。②小女孩开口说话显得特别珍贵(难得)。③“我”第一次听到小女孩开口说话感到无比的欣喜(激动、高兴)。

4.作者为什么以“种欢喜得欢喜”为题,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4分)

考点:文意把握题型:标题理解点拨:标题作用:从内容、主旨、结构、语言、写法方面浮想标题所起的作用,然后对号入座,完成解答。

答案:从内容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只有在内心深处播下快乐的种子,才能真正收获欢喜。从形式看,化用了“种瓜得瓜”,新颖,别致。用“种”字,吸引读者,增强阅读兴趣。

5.作者说:“对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我可以尽量给予宽容和耐心,对身边的亲人却吝于赞美。”有时我们对身边的人(家人、同学、老师等)也缺乏宽容和耐心,也吝于赞美。试举一例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6分)

考点:作品感受题型:启示感想点拨:启示要联系文本主题思想,从多个角度分析。

答案:举例:略启示:①多发现他人的优点,真诚赞美。②给予宽容和耐心。③种欢喜得欢喜。

第九~十一课时自主测评(讲评)(一)传递(文章略)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4分)十分痛苦→①→重拾希望→②→十分感激

考点:文意把握题型:揣摩心理体验情感点拨:抓关键词句。锁定第(7)(8)段反映人物心理、情感的词句来分析揣摩。

答案: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②心急如焚

2.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考点:要点概括

题型:人物形象性格分析思路:通过文中小男孩的典型事例、人物描写来分析小男孩。

答案要点: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答出三点即可)(4分)

3.第(6)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考点:内容探究题型:写法探究思路: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

答案要点: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4.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⑺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4分)

考点:词句理解题型:分析词语含义点拨: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具体语境,答题落脚点在词语所表达的内容、情感上。

答案: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5.分析结尾划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

考点:词句理解题型:句段作用

点拨:内容——点明中心主旨、抒发情感

结尾段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构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深思

答案:内容上:点明了外婆的爱使他感到温暖、果园给予了他快乐的主旨,抒发了他对果园的喜爱之情。结构上:总结全文。

6.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5分)

考点:作品感受题型:启示感想点拨:启示要联系文本主题思想,从多个角度分析。

答案: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二)一支金色的钢笔

1.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并将((1)(2)(3)(4)处内容填入答题卡相应位置。(4分)

考点:要点概括文意把握题型:概括内容要点揣摩心理,体验情感思路: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筛选各段各层信息,对内容分条缕析。

答案:情节:(1)“她”第五次没用钢笔写字(作业)。(2)他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等两人冲过终点后,他才奔向终点。对此,我对“他”怒吼斥责。情感:(3)愤然(4)愧疚

2.小说题为“一支金色的钢笔”,请问“钢笔”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你认为“金色”有哪几层含义?(4分)

考点:文体知识词句理解

答案:结构上的作用:“钢笔”是全文的线索。含义:(1)颜色是金色的。(2)童真的友谊是珍贵的。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4分)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考点:词句理解题型:句子赏析思路:切入角度+内容+情感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比作“秋风”,将“小女孩”比作“春花”,漫长的夏季比作“我”与“小女孩”之间的距离,形象地表现了“我”与“她”之间的距离很长,暗示了“我”的情感变化,进而深化主题。

4.你认为“我”和“小男孩”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简述理由。(4分)

考点:文体知识

答案:①“我”是主人公。小说以“我”所见、所闻、所思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了“我”对自身心态的愧疚和对“小男孩”的行为赞赏。②“小男孩”是主人公。小说通过“小男孩”的行为,充分表现了童真友谊的珍贵。③“我”和“小男孩”都是主人公。小说通过“我”与“小男孩”的行为对比,既表现了“我”的愧疚,也表现了“我”对“小男孩”,以及“小男孩”与“小女孩”珍贵的童真友谊的赞赏(答出其中一种即可)。

(三)玉米饼里加了糖

(文段略)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4分)

考点:文意把握题型:概述内容

【导思】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文章的人、事、物、情、理。然后组织答案:人+事+结果,即:谁?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结果如何?答案:为玉米饼而自卑的我在老师的教育下改变了想法,认识到了母爱的伟大。

忐忑2.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按要求填空。(4分)A.这一路上,我的心始终(1)着,母亲给我烙的几个甜玉米饼越想越拿不出手。B.我(2)地走到了一棵树下,默默地吃起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要求:(1)上填写一个描写程刚心理活动的词。(2)上填写一个描写程刚神态的词语。满脸通红

3.你是如何理解第⑦段加点词语“珍贵”和“贫穷”的?(5分)考点:词句理解题型:理解词语含义

【导思】理解词语含义,要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境,理解在文中的含义。答题的落脚点放在词语所表达的内容主题和情感上。

答案:“贫穷”是指“我”的家里生活拮据,买不起好吃的去郊游。“珍贵”体现了“我”对母爱的理解与感激。

4.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母亲都会以不同方式表达对我们的爱,读了这篇文章,请结合亲身经历谈谈感想。(5分)

考点:作品感受题型:启示感想点拨:启示要联系文本主题思想,并结合亲身经历,从多个角度分析。

答案: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即可。

(四)怯懦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情节主要事件开端(北京)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见面发展(“话吧”)(1)高潮(礼堂)(2)考点:要点概括题型:概括内容要点(事件概括)思路:根据情节提示,锁定区间→摘取要义→组织答案(人+事)

答案:(1)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在北京打来的电话(陈叶与同在北京的父亲只通过一次电话)关注点:陈叶与父亲通电话,第一次(或“唯有一次”)通话。(2)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关注点:陈叶看见父亲(或“父亲就在眼前”),陈叶没与父亲相认。

2.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考点:内容探究题型:写法探究思路:根据写法+举例分析+作用,紧扣文本,举出实例说明文章所用的对比手法,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形成对比,表现了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示例二: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形成对比,表现陈叶的羡慕之情。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形成对比,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虚荣。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和打来电话,与陈叶父亲从没来看女儿形成对比,表现了陈父的怯懦。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