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情报机构_第1页
中国古代情报机构_第2页
中国古代情报机构_第3页
中国古代情报机构_第4页
中国古代情报机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情报战刘宇,图书情报档案系宝山东区国商楼445邮箱:histly@

手机博:刘宇-LIS-SHU博客:/38435729/

2Self-introduction年龄:1982年8月教育2000-2004,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图书馆学2004-2010,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工作2010年7月,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家庭:准爸性格藏书癖、羽毛球、乒乓球、电影、冰封王座吃辣粘液性气质:对新事物比较谨慎、保守,尖刻宅,愤青古代情报工作重心的转移古代情报工作重心的转移经历了2条基本的路线一条是从军事情报逐渐转向政治、外交和军事情报并重二是情报收集的重点对象逐渐从注重国内转向国内、国际并重,尤其注重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信息收集关于情报工作的最早文献记载据现有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用间始于夏代。《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夏之少康使女艾谍浇”。也就是说,早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夏朝的第六代帝王少康派间谍女艾到政敌浇那里进行间谍活动,灭掉过国和戈国,恢复其统治地位,这是中国古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侦察间谍活动少康中兴姒少康[sì]的伯祖夏王姒太康在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叛乱下失国,姒少康的父亲夏后氏首领姒相被寒浞杀死,姒少康是姒相的遗腹子。姒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任庖正,娶有虞氏之女,积极争取夏后氏遗民,志在复国,派间谍女艾于浇,在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鄩氏[xún]的帮助下,与夏后氏遗臣伯靡等人合力,攻灭了寒浞[hánzhuó],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姒少康大有作为,史称少康中兴。寒浞,曾统治中国长达四十年之久,只是因为他的名声不好,以孔圣人的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历史把他排斥在帝王之外,称他为枭雄,把他统治中国的岁月从史书上抹掉。妘姓yún,任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的相,后来杀死后羿,夺取有穷氏大权,一统天下,晚年死于夏后相的遗腹子少康的复国之战中。间谍的古义中国古人称间谍为“间”。“间”字的本意是“空隙”、“缝隙”,后来发展为对敌方制造可乘之机,乘机加以利用,以刺探情报、击败对手。“间”和“谍”在古代是两个词《说文解字》:“间,隙也,从门从月,会意示形……谍,军中反间也。谓佯为敌国之人,入其军中。伺候间隙,以反报其主人。”《大戴礼记·千乘》云:“以中情出,小曰间,大曰谍。”小的窃密活动叫做“间”,大的窃密活动叫做“谍”古代的间谍组织《六韬·王翼第十八》中“间谍”一词首次出现,记载了一个间谍组织的构成有“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事,军中之情。”主管通过与外界的交往,听风声,观动静,察明天下形势,了解敌军情况“羽翼四人,主扬威名,震远方,摇动四境,以弱敌心。”主管宣扬将帅的威名声誉,以震骇远方、动摇邻国、削弱敌军“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主管察明敌方奸佞,刺探敌国变乱,操纵敌国民心,观察敌人意图,进行间谍活动春秋战国的间谍春秋时期的间谍专职官员主要是设置在军队中,其中以晋国最为突出据《左传》记载,晋国军队中设有“候正”或“候奄”的官职。杜预注:“候正,主斥候。”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释为:“为军中主管侦探谍报者。”“斥候”这一军队中负责收集情报的职官,我们今天在反映秦汉时期的电视剧中可以经常见到先秦间谍活动的技术手段尚处于一种原始状态,所以,当时的间谍活动主要局限在智力活动范围春秋时期的子贡纵横说列国,在中国的间谍活动史上有重要意义:他的活动标志着“士”这个阶层的人物登上间谍活动的舞台;他的活动表明间谍符合“上智”的素质。春秋战国的间谍《战国策·燕策二》: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如燕昭王薨,惠王自为太子时,不快于乐毅。田单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惟恐他将来,即墨残矣!”惠王闻之,即使骑劫代将。毅遂奔赵。即墨:中国山东省下辖县级市,由青岛市代管中国的特洛伊木马计《孙子兵法·计篇》“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公元前700年,楚人伐绞,军队驻扎在绞国南门,楚莫敖屈瑕说:“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扦采樵者以诱之。”(《左传·桓公二十一年》)楚王听从了屈瑕的建议,派30个兵卒扮成砍材人被绞国人抓走;第二天又派30个兵卒在山上砍柴,引诱绞国人来抓……在楚军包围了的绞国之后,先前被抓的兵卒起事,成为内应。莫敖,楚國官名,莫,有大的意思,敖,即為獒,有猛犬之意,乃屈氏世襲之官,原為楚國最高官職,有自由參與國政與軍事的資格。轻:人口不多苏秦谍齐苏秦(公元前347-284年),东周战国时期周王室直属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与张仪齐名公元前314年,燕王哙因为把王位让给其丞相子之而酿成一场内乱。这时候,齐宣王乘机大举进攻燕国,燕军几乎覆灭,连燕王哙和子之都被杀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苏秦给燕王的真正策略是使齐国“西劳于宋,南疲于楚”。齐国,宣王已死,继位的是齐湣王。间谍与秦统一中国《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赵孝成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间谍与秦统一中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传》: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春秋战国的间谍战的特点先秦时已经出现了专职的间谍官员,开始出现了具有间谍性质的机构,而且有了较为严密的组织结构、合理的人员编制和明确的职责任务等。但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这样的职官设置先秦的间谍活动十分广泛,已经不仅仅限于军事斗争,它还被广泛的运用与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不仅诸侯国之间广泛使用间谍,诸侯国的内部贵族集团之间也广泛使用间谍;当时的间谍活动,主要适用于收集情报、散步谣言、离间君臣或政治同盟关系。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间谍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与匈奴、西域等少数民族诸国的外交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在游牧民族间利用间谍活动进行多方分化瓦解,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比如东汉的班超、张骞出使西域汉代,军队中有专门进行侦察活动的候骑(骑兵)和斥候(又称候者),并且还出现了专门管理侦察间谍活动人员的官吏候吏,对于候吏这种官吏的职掌《淮南子》曾作过这样的解释:“前后知险多,见敌知难易,发斥不忘遣,此候之官也。”高诱注说:“军候,候望者也。”可见,在汉代军队中的专职间谍人员和主持间谍活动管理间谍人员的官吏都已经出现,并且成为军队组织中的一部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间谍三国时期,在魏蜀吴互派间谍搜集敌方情报,诈降渗透、瓦解敌方,比如黄盖受刑诈降、庞统巧授连环计、火烧赤壁等三国时吴国在边境也有反间谍组织,称之为刺奸屯,每刺奸屯有五兵,贼曹(屯长)一人,负责边境的反间谍和报警等任务。这是有史可考我国最早的反间谍活动。政治斗争中专职的间谍活动人员及其组织机构也就逐渐产生。三国时设置的“校事”机构三国时设置的“校事”机构曹操是校事的始作俑者。他为了维护自已的统治,侦控臣下的言行,除了在以幕僚人员为主的“霸府”内首设负责谍报通讯的舍人外,还以身边地位较低的亲信卢洪、赵达等组织设立了秘密间谍性质的机构“校事”校事的职掌是为最高统治者充当耳目,负责监察百官及吏民。到曹丕为帝时,甚至发展到“上察百官,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造法造于笔端,不依科诏,狱成于门下,不顾复讯”的猖獗局面。后来,东吴也设置了类似的专门间谍性质的机构,叫做中书或典校。孙权时担任中书的是吕壹和秦博,他们不仅“举罪纠非,纤介必闻”,而且还凭借手中的侦察权力毁短大臣,排陷无辜,结果当然是“吏民皆以之为害”,在一片责难声中,于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三国时设置的“校事”机构根据清代俞正燮《癸巳guǐsì存稿七·校事》中记载“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候官,明之厂卫,或谓之典校,或称之校曹,或谓之校郎,或谓之校官。”自三国时期所开始的对臣民的间谍监控制度,被后来历代王朝多承袭。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间谍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动荡,兼并与反兼并战争频繁激烈,间谍活动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或者暗杀地方政治重要人物,或者采用离间计离间君臣,使敌方政权越来越衰弱,然后再强兵压境,达到削弱敌方政权的目的。为了监控出任方镇的宗室诸王和各州刺史,还设置了“典签一职,典签帅,一方之事,悉以委之,每至觐接,辄留心顾问,刺使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典签一般也由皇帝派亲信担任,以充当皇帝耳目。秦汉至南北朝这一阶段设置的间谍职官及其相关机构,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此时的间谍职官的设置已较为完备,间谍性质的机构也已相当成熟,特别是政治组织中的间谍性质的机构,如三国时的校事,已经有了完善的组织编制人员配置领属关系和专门任务等特征。可以说,这些机构已经非常接近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间谍机构。隋唐宋辽金元时期的间谍隋代的左右武候府和左右虞候开府“掌斥候,伺非常”。守卫京师宫廷的禁卫军也有比较固定的侦察间谍机构和专门的官吏专职的侦察间谍人员。唐代的“察事”“进奏院”唐肃宗时的太监李辅国,权重位高,竟达到威逼皇帝擅杀皇后的地步,为了维护其权势,李辅国秘密组织了一个由数十人组成的间谍组织机构察事,其成员称为“察事厅子”或“察事厅儿”,这些人专门对宫廷官吏进行政治侦察、控制活动马端临《文献通考·六院四辖·进奏院》说:“唐藩镇皆置邸舍京师,以大将主之,谓之上都留后。大历十二年,改为上都知进奏院。太平兴国六年,简知后官,得李楚等百五十人,并充进奏官……掌受诏敕及诸司符牒,辨其州府军监。”两宋间谍皇城司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宋太祖改“武德司”为“皇城司”,掌宫城出入之禁。根据《宋史》所载,皇城司的主要职掌应该是保卫皇城,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除去作为天子的直属机关担任保卫皇城的职务外,它还是一个拥有专职侦察人员,具有侦察权力的机构。皇城司中主管探事的是皇城司探事司,它隶属于皇城司。皇城司最初被赋予探事职能,是因为“祖宗开基之始,人心未安”,各割据政权还未荡平,国土还未统一,天下还未太平,宋太祖“恐有大奸阴谋无状,所以躬自选择左右亲信之人,使之周流民间,密行伺察”。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及时掌握各方动态,将各种不安因素消灭于襁褓之中皇城司《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3记载天圣三年(1025年),“东上门使、会州刺使王遵度领皇城司,遣卒刺事。有沈吉者,告贾人张化等为契丹间谍,即捕系本司狱,所连逮甚众。”两宋间谍南宋时期的中央间谍机构是枢密院机速房关于机速房的职掌,《宋会要》中有如下记载“机速房掌行事务:边防急速运事,调发军马移屯非措置控扼去处;遣发间探人并回推恩探报事宜;诸处申解到归正人并申解到奸细;北界关牒;禁止北贩客船合归刑房;逐年募发海船防托合归兵房,候有调发移入机速房;非次差出官兵,干办边事。”“遣发间探人并回推恩探报事宜”明确规定了该机构的间谍职能。两宋间谍边界间谍机构主要是机宜司和边铺宋朝边境的官方间谍组织是何时建立的已不得而知,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是建立于雄州专掌边境军机事宜的机宜司。这应该是宋朝边关官方组织谍报活动的开端。机宜司具体始建于何时没有记载,“倾者用兵之际,本州每有密事不欲漏落,因择驯谨吏专主行之,号机宜司。今契丹修和,请改为国信司。”包拯为河北转运使时在奏章《请择探候人》中提到:“诸处自有机宜一司,所管金币不少,自来只备支赐与探事人,……欲乞应系沿边自来探候事宜,州军密令知州、通判及旧例管机宜人等,尽籍见勾当事人姓名,仍具机宜司。”包拯出任河北转运使是庆历八年(1048年),按照包拯所言,此时雄州之外的各处都还设有机宜司,并且依然是主管对外间谍活动的间谍机构,其主管人还是由各州的知州、通判担当。宋太祖对间谍的使用972年,南唐都留守、兼侍中林仁肇素有威名,宋太祖深忌其人,便贿赂林仁肇的侍者偷了他的画像,单独挂在一室里,“引江南使者观之,问何人,使者曰:‘林仁肇也。’曰:‘仁肇来降,先持此为信。’又指空馆曰:‘将以此赐仁肇’”让南唐主以为林仁肇投靠了宋朝,“国主不知其间,鸠杀仁肇”。这样,宋太祖只是略施小计,便让南唐主诛杀一忠臣,自毁长城。明清时期的间谍朱元璋扫平群雄时,就已经派自己身边的军吏去从事谍报活动。朱元璋坐稳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便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把负责皇帝警卫之“仪鸾司”,改置“锦衣卫”(全称为“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名义上锦衣卫是负责皇帝安全的亲军卫队,但是实际上负有特殊的任务,即从事间谍侦探活动。锦衣卫成立后,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统率包括将军、力士、校尉等官卒共一千五百多人,还添设了专门的法庭和监狱,主要职责为“盗贼奸宄[guǐ],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到英宗复辟后,更是利用纵容锦衣卫,“虑廷臣党比,欲知外事,倚锦衣卫官校为耳目。”一直到1644年明朝覆灭,锦衣卫这一间谍特务机构也随之灭亡,前后时间达260多年之久。东厂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恐臣民中有不满之言行,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京师设立东厂以便镇压。东厂由宦官掌之。《明史·刑法志三》记载:“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左右为耳目。故即位后专倚宦官,立东厂于东安门北,令嬖[bì]昵者提督之,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势。”而且,东厂人员都是锦衣卫中挑选最狡猾最狠毒的特务来充当,有役长(也叫挡头)若干人,率有“番子”(侦察间谍的称呼)数千人,分赴各官衙和各地从事监视和侦探。西厂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明宪宗又设立了一个间谍特务机构西厂,由亲信太监汪直掌领,其规模比东厂大一倍。汪直“分命诸校,广刺督责,大政小事,方言巷语,悉拣以闻”,就是朱姓亲王也在其侦察范围之中,其权势远远超过东厂和锦衣卫。在成化十八年(即1482年),宪宗得知汪直的恶行,于是下旨废西厂。不久西厂就在大臣们的反对声中暂时解散了到了明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太监刘瑾在把持东厂的同时,又恢复了西厂,并控制了锦衣卫,“厂卫之势合矣”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后,西厂被裁撤内行厂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刘瑾又秘密设立了另一个间谍特务机构“内办事厂”(简称内行厂),由自己亲自任提督,其权势凌驾朝廷一切机构之上,锦衣卫东西厂也都在内行厂的监视控制之下。至此,中国古代间谍机构的发展达到了顶点,不仅有了庞大的间谍特务机构,而且有了监视这些机构的机构。刘瑾操纵三厂一卫,对朝野进行了大规模的间谍特务活动,“毛举官僚细过,散布校尉(即间谍),远近候伺,使人救不过瞻”,间谍特务遍布全国各地,如水银泻地,无隙不入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倒台后,内行厂与西厂亦一同被裁撤。清代间谍清朝始祖皇太极善于用间,计杀名将袁崇焕,为推翻明朝建立清朝扫清道路清代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虽然没有设立明代厂卫这样公开的间谍特务机构,但康熙时设在江南的“三织造署”,实际上就是康熙帝设在江南的三个秘密间谍情报站。而且,清代还采用密折制度和在各级政府机构中选派专人来实现其侦察间谍活动。清代中后期,传教士和中外战争频发,间谍活动更为活跃徐磊.清政府的对日情报收集研究(1871-1894)[D]:吉林大学,2013.陈景彦,徐磊.东靖民间谍案考析[J].历史研究,2013(3):177-188.间谍活动的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兵书中对于间谍活动的一般都有比较系统的论述,比如《六韬》(相传为姜子牙所撰)、《司马法》(周代司马穰苴撰)、《吴起兵法》等。最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