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主要灾害及其灾害链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71bf69eb57269b4595b1012f4d9bea7/d71bf69eb57269b4595b1012f4d9bea71.gif)
![第二章主要灾害及其灾害链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71bf69eb57269b4595b1012f4d9bea7/d71bf69eb57269b4595b1012f4d9bea72.gif)
![第二章主要灾害及其灾害链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71bf69eb57269b4595b1012f4d9bea7/d71bf69eb57269b4595b1012f4d9bea73.gif)
![第二章主要灾害及其灾害链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71bf69eb57269b4595b1012f4d9bea7/d71bf69eb57269b4595b1012f4d9bea74.gif)
![第二章主要灾害及其灾害链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71bf69eb57269b4595b1012f4d9bea7/d71bf69eb57269b4595b1012f4d9bea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主要灾害及其灾害链第一节灾害链的类型一、灾害链的概念灾害一经发生,极易借助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产生连锁效应,由一种灾害引发出一系列的其他灾害,从一个地域空间扩散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地域空间,这种呈链式有序结构的灾害传承效应称为灾害链。灾害链S(n)由n个相互关联的灾害要素组成,灾害链中的灾害要素用SG(n)表示,也是一个灾害系统,灾害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用R表示,灾害链所处的环境用E表示。因此,灾害链一般可描述为:S(n)={SG(n),R,E}
灾害链中各种灾害相继发生,从外表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而其内在原因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但可初步认为,能量守恒、能量转化传递与再分配是认识它的重要线索和依据,灾害的发生往往是能量突变的结果。
二、灾害链的类型根据灾害链的发生发展,一般可以归纳出五种灾害链。1.因果型灾害链这是指灾害链中相继发生的自然灾害之间有成因上的联系。如发生在山区的地震都会导致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如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等;滑坡或泥石流如果规模较大就会堵塞江河、沟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就截断水流,上游不断形成回水、壅水,水位不断上涨,形成淹没灾害;一旦堰塞体溃决,会在下游形成溃决洪水灾害。这就是一个灾害链,多个灾害相互作用、相伴共生的过程,从而形成灾害链。2、同源灾害链这是指形成灾害链的各种灾害的相继发生是由共同的某一因素引起或触发的情形。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多、地震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这三种灾情都与太阳活动这个共同因素相关。
3.重现型灾害链这是同一种灾害二次或多次重现的情形。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都是灾害重现的例子。4.互斥型灾害链这是指某一种灾害发生后另一灾害就不再出现或者减弱的情形。民间谚语“—雷打九台”就包含了互斥型灾害链的意义。历史上曾有所谓“大雨截震”的记载,这也是互斥型灾害链的例子。5.偶排型灾害链这是指一些灾害偶然在相隔不长的时间在靠近的地区发生的现象。这是人们在对过去发生的灾害事件进行统计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的一些可能相关的现象。例如,大旱与大震、大水与地震、风暴潮与地震等就属于这类灾害链。第二节重要灾害及其灾害链一、地震灾害及其灾害链(一)地震及地震灾害的分类1、地震及其分类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通常,人们认为地震是由岩石圈运动引发的一种灾害性自然现象。地震一般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90%以上为构造地震。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从地震发生位置的地理环境上看,全球地震可分为海洋地震和大陆地震两大类;其中发生在海洋的海洋地震占地震总数的85%;发生在陆地的大陆地震占15%。但由于大陆是全球人类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地球上的地震灾害绝大部分来自大陆地震。根据20世纪以来的地震灾害统计,大陆地震所造成的地震灾害占全球地震灾害的85%。2.地震灾害及其分类地震灾害按发生原因主要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三类。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类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原生灾害。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随之造成的,诸如地震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1932年日本关东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由地震原生和次生灾害引起的其他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称为诱发灾害。(二)地震灾害的特征1.爆发的瞬时性地震一般是在平静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强烈的地震可以在几秒或几十秒的短暂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严重的顷刻之间可使一座城市变成废墟。尤其发生在夜间的地震,后果更为严重。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发生在凌晨3点42分,当时人们正在酣睡,事先毫无警觉,结果伤亡惨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在百亿元以上。2.预报的困难性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科学难题。目前的地震预报是对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的三要素确定性预报。从目前地震科学发展的水平看,实现这种预报的难度确实很大,而且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上看,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运用自然规律预报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地震可能发生的地点和震级。但往往地震发生前是没有明显预兆的,以至人们来不及逃避,造成大规模的灾难。3、巨大的破坏性和成灾的广泛性地震波到达地面以后造成了大面积的房屋和工程设施破坏,若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据联合国统计,1900~1985年,全世界地震死亡265万人,占各种自然灾害死亡总数的58%。据官方网站数据表示,四川汶川地震中,遇难人数69197人,失踪人数18341人,最终获得的直接经济损失的数据是8451.4亿元人民币。4.持续时间长、影响较深远一是主震之后的余震往往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地震发生以后,在近期内还会发生一些比较大的,虽然没有主震大,但是这些余震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这样影响时间就比较长。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截至2009年7月20日12时共记录到余震58401次,最大余震为5月25日16时21分46秒四川青川县6.4级地震,其中4级以上余震达302次。
2008年5月12日至7月20日汶川地震灾害发生的地震次数再者,大的地震发生后不仅会产生严重的直接灾害,而且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次生灾害。一般情况下次生或间接灾害是直接经济损害的两倍,在次生灾害中不只是单一的火灾、水灾、泥石流,还有滑坡、瘟疫等,形成地震灾害链,灾害叠加,破坏性更大,造成的影响也更深远,使灾区的恢复和重建工作难以在短时期内完成,给灾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及心理上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5.时空分布广泛性自古以来,地球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地震,这是地球演化中释放能量以得到相对平衡的自然现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小地震,大地震相对较少,其中6级以上的强震每年发生10~200次;7级以上的大震平均每年18次,达到8级或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每年平均1~2次。我国不仅地震频次高,而且地震强度极大,平均每年发生30次5级以上地震,6次6级以上强震,1次7级以上大震。
(三)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1.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次高、强度大,称之为地震活跃期;而在另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地震相对频次低、强度小,称之为地震平静期。根据地震发生的特征,又可在活跃期中划出若干“活跃幕”。
20世纪前后,我国已经历了1895~1906年、1920~1934年、1946~1955年、1966~1976年四个地震活跃期。在第二个地震活跃期,我国大陆共发生12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5万至30万人死亡。在第四个活跃期的十年间,我国大陆共发生14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7万人死亡和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地震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破坏性地震是受到一定地质条件控制的。人们把全球地震分布划分为四条巨大的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该带在东太平洋主要沿北美、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在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主要沿岛屿外侧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该带上。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80%。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该地震带横贯欧亚大陆,大致呈东西向分布,全带总长约15000km,宽度各地很不一致,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穿地中海、经伊朗高原,进入喜马拉雅山东端向南拐弯经缅甸西部、安达曼群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至班达海附近与西太平洋地震带相连。该带的地震活动仅次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外的几乎所有的深源、中源地震和大多数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该带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15%。
(3)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总长约65000km,宽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
(4)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该带与上述三个地震带相比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水湖,如东非裂谷、红海裂谷、贝加尔裂谷、亚丁湾裂谷等。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不仅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地震活动的范围很广,几乎全国各省均发生过强震。据统计,我国大陆7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2;全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79%。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以及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其中,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烈地震,被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这条地震带上,集中了我国有历史记录以来一半的8级以上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中南段。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四)地震灾害链地震具有强大的能量和破坏力,往往形成地震灾害链。不同地区发生的地震,形成的地震灾害链的重点不同。城市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的地震灾害链以建筑物倒塌、火灾、毒有害化学物品泄漏、化学物品爆炸和疫情等为主。山区的地震灾害链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陷、堰塞湖、洪灾等为主。沿海地区的地震灾害链以震害、海啸等为主。地震灾害链二、洪水灾害及其灾害链(一)洪水、洪水灾害及其类型洪水是指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溢流现象的总称,通常由暴雨或冰雪融水造成,以公认的某一有影响的水位为标准。一般可以用洪水三要素(洪峰流量或水位、洪水总量和洪水历时)来描述洪水强度,此外还可以用洪水深度、洪水淹没历时、洪水重现期等老表示。洪水灾害是指由降水、融雪、堤坝溃决等原因引起江、河、湖、库和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涨而泛滥或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根据洪水灾害形成机制和成灾环境的特点,可以把洪水灾害划分为以下类型:1、溃坝型洪水灾害溃坝洪水是指大坝或其他挡水建筑物发生瞬时溃决,水体突然涌出,造成下游地区发生洪水灾害。2、漫溢型洪水灾害漫溢型洪水是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洪水。它是由较大强度的降水形成的,也简称雨洪。我国受暴雨洪水威胁的主要地区有分布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七大江河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河流洪水的主要特点是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灾害波及范围广。3、内滞型洪水灾害包括陆地河流的冰凌洪水、沿海地区河流的风暴潮型洪水和海啸型洪水灾害。冰凌洪水主要发生在黄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上。由于某些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气温上升,河流开冻时,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而高纬度的下游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而形成冰坝,容易造成灾害。在河流封冻时也有可能产生冰凌洪水。风暴潮型洪水主要是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使洪水排泄不畅而形成的洪水灾害现象。海啸型洪水主要由海底地壳运动造成地震、火山爆发、水下滑坡、塌陷等激发的海洋巨波阻挡了河流洪水的排泄而造成的洪水灾害现象。
4、山洪型洪水灾害山洪是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暴落的洪水或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融水的洪水。由于山区地面和河床坡降都较陡,降水后产流和汇流都较快,易形成急剧涨落的洪峰。所以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破坏力强等特点,但一股灾害波及范围较小。这种洪水如形成固体径流,则称作泥石流。5、城市洪水灾害现代城市高楼林立、钢筋水泥如丛林封闭,道路、广场、生产和生活区等,改变了原来的自然景观,大大降低了雨水的下渗量,洼地的蓄水量也大大减少,所以容易产流形成城市洪水。尤其是一次强的降水过程往往会使现代城市洪流如注,积水成灾。(二)洪水灾害形成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水文和下垫面因素。(1)洪灾形成的水源暴雨暴雨是洪灾形成的必要条件,暴雨面积、总量、历时、过程及暴雨空间移动方向是形成洪水灾害的决定性因素。如河南驻马店“75.8”特大洪水灾害事件,1975年8月5~7日,河南省中南部漯河、驻马店、南阳、平顶山之间的淮河上游丘陵地区发生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24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054.7mm(方城县郭林),6小时最大降水量达685.4mm(泌阳老河),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189.5m(泌阳老河),其中1~6小时暴雨创我国历史最高记录,也创6小时世界降水记录。3天降水总量最高1605mm(泌阳林庄)。过程总降水量超过1000mm的面积约有1460kmz,分布自薄山水库向西北经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至方城一带,致使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及一批中小型水库同时溃坝失事,使河南驻马店地区猝然间沟壑横溢,顿成泽国,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据统计,这次洪灾使驻马店、许昌、周口、南阳的30个县(市)受灾,受灾人口达1015.5万,受到毁灭性灾害的有86.5万人,整个驻马店地区96%的面积受灾,许多地方一片汪洋,平均水深3~7m。暴雨移动方向对洪水现成的影响。如1998年长江洪水,暴雨中心从鄱阳湖流域向长江上游移动,先抵达宜昌附近,后进入四川,最后又回到宜昌以下区域,使武汉等地的洪峰叠加,超过1954年最大洪流,致使九江溃堤。海啸在沿海地区,地震海啸、滑坡海啸、火山海啸和风暴潮等往往形成海水入侵内陆的海啸洪水。冰雪融水在高山或高寒地区,冰雪消融会形成冰雪型洪水;也会引起冰川阻塞湖泊引起湖水量暴涨,水压力促使坝体抬升和部分崩解,造成冰湖水迅猛下泄。冰凌中高纬度地区,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河冰融化后易形成冰凌洪水,包括早期的冰凌洪水和晚期的冰坝洪水,如2001年12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黄河凌汛决堤,河水淹没桥西镇和乌兰乡5个村,受灾面积达50km2。溃坝洪水在一些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区,滑坡、泥石流等会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一旦堰塞湖溃坝可造成下游巨大的洪水灾难。(2)海洋水文因素对于外流河流来说,河流在下游的泄洪是否通畅往往是沿海地区形成洪水灾害的重要因素。波浪和潮汐往往会造成沿海地区平均海平面的升高和海水入侵甚至倒灌等,使洪水宣泄不畅,易形成洪水灾害。尤其是像风暴潮那样的大潮,会出现潮流的上溯倒灌与泛滥,发生大规模的洪涝灾害。(3)下垫面条件包括流域特征、地表状况等,这些要素直接影响径流的汇集,是气象要素转化为洪水的必要条件。流域特征首先从地形分析,地形不仅影响降水,即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而且如高程、坡度、切割程度等还会影响地面水流的汇集,盆地型地形往往是引起洪水泛滥成灾的主要区域;其次,流域长度决定地面径流的汇流时间,流域面积的大小影响径流量的多少,限定了洪水来水量的大小以及洪涝灾害影响的范围,而不同的水系形式也影响到流量过程线。地表状况主要从植被、土壤及地表湖沼分布等方面来分析,植被的疏密直接影响着降水的截留和下渗,并且植被可增加地面的粗糙度使土壤持水性增大,减少流速,植被还通过挡水固土,减少水土流失,来减轻洪水危害。地表湖沼的分布,尤其是大型湖群或湖泊的存在对径流起到很好的调蓄作用,能削弱洪峰。2.社会因素人类在与洪水的争斗中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生存要兴修水利,减轻洪水灾害;而另一方面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以追逐经济利益而不顾生态保护的一些经济或社会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使得洪灾频次增多、损失加大。
(1)破坏植被,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除与土壤性质、山坡坡度、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有关外,不合理垦殖方式、对森林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等是人为造成和加剧水土流失的重要方式。严重水土流失区,必使河道淤塞严重,洪灾加剧。
(2)围湖造田,与水争地湖区滨湖农民,争相围垦滩涂,造田种植、养殖。如鄱阳湖湖盆新中国成立后被围控面积已超过1400km2,容积减少80亿立方米,使鄱阳湖的调蓄洪水能力大为减弱。(3)圩堤薄弱,标准偏低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各河中下游两岸圩堤大多堤身单薄,且存隐患,抗洪标准不高,一般10年一遇,重要圩堤也仅能抗30年左右一遇的洪水。新中国成立后经多年培修加固,抗洪能力较前虽大为增强,但总的来说,防洪标准仍普遍偏低。(4)河道设障,影响行洪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一些地方或部门缺乏全局观念,擅自在河道上兴建违章建筑物,缩小了行洪断面,导致洪水涌高。(5)城市不透水地面现代大城市易形成城市洪水,主要是因城市大多为不透水地面所覆盖,下渗基本为零,再加上边沟、排水沟和雨水管网等的汇流作用,导致遇雨就使城市内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加大,或城市内管涌增强,形成城市洪流。(三)洪水灾害的特点及危害1.洪水灾害的特点(1)洪水破坏和灾害损失严重
1931年夏季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长时间阴雨天气,造成南起广东北至关外洪涝严重,波及16个省672个县。其中江淮流域灾民就有5127万,死亡约40万人;武汉长达3个月被淹。2002年,中国洪涝受灾人口1.52亿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40万公顷,成灾面积约75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38亿元,其中水利工程水毁损失166亿元。2003年上半年,中国南方地区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955.9万公顷,成灾618.4万公顷,绝收145.8万公顷;1.4亿人(次)受灾,成灾9079.8万人,因灾死亡569人,伤病5.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29.2万人;倒塌房屋50.5万间,损坏房屋133万间;各类直接经济损失398.7亿元。(2)灾害发生频率高从大洪水的时序分布来看,过去百年中,我国有过三次洪水频发期。第一个频发期是1930~1939年,第二个频发期是1949~1963年。在频发期内七大江河几乎都发生了特大洪水,有的江河甚至连续出现特大洪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正处于第三个洪水高频期,相继发生了1991年淮河和太湖大水、1994年西江大水、1995年辽河大水、1996年长江中游和珠江及海河大水以及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大水等。(3)灾害影响范围广中国和孟加拉国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的变率大,是世界上洪水灾害最频繁的地区。我国约有35%的耕地、40%的人口和70%的工农业生产经常受到江河洪水的威胁,并且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居各灾害之首。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受灾面积达约2267×104hm2,受灾1.8亿人次,死亡4150人。(4)灾害持续时间长
1954年长江大水,汉口最高水位达29.73m,超出1931年决堤水位2.8m,武昌、汉口被洪水围困百日之久,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通车。2.洪灾的危害(1)直接影响洪水淹没城镇建筑;淹没农田、作物和牲畜;冲击水库大坝和河堤,破坏铁路、公路、航运等交通设施;摧毁厂矿、电力和通讯等,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领域,造成农业减产、工业停产、交通瘫痪、电力通讯中断,使经济蒙受巨大损失。(2)环境危害大洪水能大乱江河水系,污染环境、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水冲、淤埋、沙压,造成农田荒芜。(3)社会后果
2005年6月10日14时30分左右,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沙兰河上游山区突降暴雨,40分钟内降水量达到150~200mm,瞬间形成巨大洪峰,引发泥石流,扑向沙兰镇中心小学,高达2m的水头从门窗同时灌进教室,上百名师生被淹死或闷死在教室里。(四)洪水灾害链洪水灾害是一个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复杂灾害系统,往往与其他的灾害形成灾害链条,而洪水一般都位于灾害链的尾端。如地震一滑坡、泥石流一洪水、地震一海啸一洪水、台风一暴雨一洪水一瘟疫、融雪一冰坝溃决一洪水等。三、干旱灾害及其灾害链(一)干旱与干旱灾害1.干旱干旱指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就是特定地域长期无雨或少雨,蒸发强烈,湿度小,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使作物正常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枯死,造成减产或绝收。2.干旱的分类(1)按干旱指标分类1)气象干旱:由降水和蒸发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2)农业干旱:由土壤水和作物需水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3)水文干旱:由降水和地表或地下水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4)社会经济干旱:由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2)按干旱发生季节分类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冬旱、春夏连旱、春夏秋连旱等。我国的干旱类型的分布大致以秦岭一淮河为界,秦淮线以北以春、夏旱为主,秦淮线以南以夏、秋、冬旱为主。
(3)帕尔默干旱指数帕尔默干旱指数的基本原理是:干旱期是一个水分持续亏缺的时段,干旱程度可以认为是水分亏缺量及其持续时间的函数。它比较全面地综合了水分亏缺量和持续因子等对干旱程度的影响,并考虑了前期的天气气候状况,有较好的时空比较性。该指标可客观地描述旱情的各项特征,能给出干旱开始、发展、减弱和结束的过程,能定量任意时刻的干旱程度,能科学预测干旱的未来趋势和影响程度。
Mi=AZi
+BMi-1(1)(1)式中,Mi为本月的干旱指数;Mi-1为前一个月的干旱指数,表示前期的干旱程度对本月的响;Zi为当月的标准化降水指数,A、B为与区域降水特征有关的系数。相应地,区域干旱指数的计算公式为:2012年7月14日全国帕尔默指数图3.干旱灾害在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总损失中气象灾害引起的损失约占85%,而干旱又占气象灾害损失的50%左右。干旱灾害的损失之所以如此严重,与干旱经常发生、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有关。干旱灾害是指某一具体年、季或一段时期的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而发生的灾害。狭义的干旱灾害主要是指农业干旱灾害,即由干旱而导致的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危害。(二)干旱灾害的成因干旱是指大气运动异常造成长期的大范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的气候现象。干旱灾害受自然要素中的气候因子影响较大,其中降水量是决定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的主要因子;人为要素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1.降水和蒸发是干旱形成的基本气象因素降水与干旱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降水是某一区域大气或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之一,而降水量的分布及其演变是由大气环流的状况及其演变决定的。就大范围的干旱来说,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引起的降水量的变化是干旱形成的主要因子。对于土壤水分来说,降水是其主要来源,而蒸发则是其损失的主要方式,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就决定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在降水量一定的情况下,蒸发量越大,土壤水分损失越多,越容易引起干旱。2.干旱形成的环流因子除了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外,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降水量分布不平衡、太阳黑子活动异常、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使全球降水量的分布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导致旱涝灾害在全世界频繁发生。就我国大范围和长期性的干旱而言,不仅与全球性要素有关,而且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西风带和中高纬度环流的发展和分布有关。如1972年出现的全国性干旱,主要是由于西太平洋副高活动位置偏东、强度也较常年偏弱,导致太平洋的水汽滞留在东部沿海地区而造成的。1982—1983年的强厄尔尼诺事件造成东南亚、印度、南非和南美等许多地方的干旱。2008年冬季至2009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的冬春连旱,与拉尼娜活动有关。
3.降水的时空变化降水的时空差异影响着干旱的发生、发展和分布。首先,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是干旱分布的主导因子,降水量较小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干旱发生的概率要大得多,如我国华北的一些地区就有“十年九旱”的说法。在全球变暖和北方干旱化的背景下,我国北方受旱面积呈上升趋势,旱灾增加。其次,大多数气候条件下,降水量的季节分配都呈不均匀性,干湿季明显。在降水量较少的季节最容易发生干旱,如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在7—8月,各地发生冬春连旱或春旱的机会最多,持续的时间往往也最长;像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也频繁发生。最后,某些气候类型因受大气环流强弱变化和进退时间差异的影响,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使某些地区有的年份降水较多,有些年份降水较少,在降水较少的年份容易发生干旱。4.人为因素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但旱灾频繁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存在,具体表现在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水污染严重、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等,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旱灾发生的机遇。
(三)干旱的危害干旱是指持续期较长的气候现象,可以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江河断流、禾苗干枯,造成农业减产或绝收。干旱不仅引起农业生产受害,而且由于干旱缺水,又会使城市生活用水紧张、工业用水困难,甚至使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受损,致使水资源的短缺。俗话说“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旱灾是一种渐进式的灾害,特别严重的灾害影响范围广,损失也特别严重。此外,干旱还可能引起火灾、虫灾、土地退化甚至沙尘暴肆虐,以及疾病传播等,更严重的还会引起政治不稳、社会动荡。(四)干旱灾害链干旱往往表现出广泛性特征,影响的范围广、影响的领域广。干旱在形成的灾害链中一般都是在首端,是灾害链形成的原因。因此,结合成灾机制和危害,干旱灾害链一般表现出:干旱一火灾干旱一虫灾干旱一沙尘暴一土地沙化干旱一饥荒一疫病一逃荒干旱一政治不稳、社会动荡一朝代更替等干旱灾害链四、冰冻灾害及其灾害链(一)冰冻灾害的类型冰冻灾害是大气温度急剧降低而产生的一种破坏性气象灾害,主要包括低温冷冻害、寒潮、雪灾、冻雨、冷雨等。1.低温冷冻害低温冷害主要是由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不同季节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不同:在冬季,冷空气强、温度低,为寒潮,可使气温在1~2天内急剧下降8~10℃或以上;在春季,主要表现为倒春寒、晚霜冻和低温阴雨;在夏季,整体温度较高,突遇急剧降温则会引起农作物低温冷害事件;在秋季,可能会因为冷空气的侵入而形成早霜,可能会发生寒露风、霜冻和冷冻害等降温事件。2.寒潮灾害我国冬季常受西北、北、西季风影响。当大范围强冷空气从上述方向凶猛入侵,使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的气温在48小时内下降10℃以上,并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4℃以下时,该强冷空气被称为寒潮。寒潮入侵时,常伴有大风、低温和雨雪,使我国农作物从北到南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3.雪灾雪灾一般指冬春季节因降雪量大、气温低,造成积雪持续多日不能融化、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在牧区,也称“白灾”。雪灾的发生和降雪量、积雪深度、积雪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主要取决于降雪量的多少。(二)冰冻灾害的划分标准及影响1.低温冷冻害的划分标准及影响(1)低温冷冻害的划分标准狭义的低温冷冻灾害是指春秋季节出现的对我国农业十分有害的低温连续阴雨天气。中央气象台曾规定长江以南省区低温阴雨天气标准:3~4月份日平均气温≤lO℃的阴雨天气出现在两个省区范围或以上,且持续4天以上者,定为一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如1996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广大地区持续低温,导致早稻大面积烂秧、烂种。(2)低温冷冻害的影响低温冷冻害主要影响农业生产,因此不同的低温冷冻现象影响的结果是不同的。
1)倒春寒现象:春季气温回升过程中,常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出现“前春暖,后舂寒”现象,对作物造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可引起南方早稻烂种烂秧等现象。
2)霜冻现象:春末的晚霜和秋初的早霜,往往使土壤中水分冻结,以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等。
3)夏季低温现象:往往使作物在生长期内因异常低温而减产,这是我国东北地区粮食产量不稳的重要原因。
4)寒露风现象:秋季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使江淮及以其南地区气温明显降低,导致双季晚稻受害减产。2.寒潮灾害的划分标准及影响(1)寒潮的预警标准寒潮是9月至次年5月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指高纬度大规模的强冷空气迅速侵入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冷冻等的灾害过程。
2010年中央气象台寒潮预警发布标准:橙色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下降16℃以上并伴有6级及以上大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一半以上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将下降12℃以上,冬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春、秋季江淮地区)最低气温降至4℃、局地降至2℃以下。黄色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下降12℃以上并伴有5级及以上大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一半以上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将下降10℃以上,冬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春、秋季江淮地区)最低气温降至4℃以下。蓝色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2个及以上省(区、市)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下降10℃以上并伴有5级及以上大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一半以上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将下降8℃以上,冬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春、秋季江淮地区)最低气温降至4℃以下。(2)寒潮灾害的影响寒潮灾害最严重的是春、秋二季,频度大、强度高、危害重,常对农业、牧业、养殖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造成巨大破坏。严冬时节,气温已很低,寒潮往往对越冬林木、牲畜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寒潮是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寒潮、冷冻害能危害农作物的生长,亦能破坏病虫害的越冬环境,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3.雪灾的划分标准及影响(1)雪灾的气象指标雪灾一般以积雪深度和积雪持续时间为气象指标。当积雪深度分别为2~5cm、6~10cm,对应积雪持续时间为11~20天、5~10天时,为轻灾;当积雪深度分别为2~5cm、6~10cm、11~20cm,对应积雪持续时间为21~40天、11~20天、5~10天时,为中灾;当积雪深度分别为2~5cm、6~10cm、11~20cm,对应积雪持续时间为大于40天、21~40天、11~20天时,为重灾;当积雪深度分别为5~10cm、11~20cm、大于20cm,对应积雪持续时间为大于40天、大于20天、大于15天时,为特大灾。暴风雪是指伴有强降温和大风的降雪天气过程。它是直接造成牲畜伤亡和阻碍陆地交通的重要气象灾害。降温强度、风速和降雪量是形成暴风雪天气的基本因素。研究者根据新疆不同地区暴风雪实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在放牧条件下,牲畜死亡率与大风、降温和降水合并出现的次数、强度及持续时间成正相关。由此得出,日平均气温≤5℃、24小时降温≥6℃、日降水量≥5mm、瞬间风速达到8m/s,即为牧业暴风雪的气候指标。(2)雪灾的主要危害雪灾的主要危害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破坏交通、通讯、电力等生命线工程,影响户外作业等。雪灾对干旱具有缓解作用。牧区还会发生一种与“白灾”对应的“黑灾”,即降雪过少,干旱无水所产生的灾害。我国牧区有大量的无水冬牧场。在牧草生长季因无水饮用而无法利用牧草。只有到冬季形成稳定的积雪后才能利用。无积雪或少雪的年份,因牲畜吃不上雪,在这里放牧就会遭到灾害,这就是“黑灾”。(三)寒潮的路径
1.寒潮的源地一般来说每年的3月份与10~11月份是寒潮灾害最严重的时期。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个源地:①新地岛以西的寒冷洋面;②新地岛以东的寒冷洋面;③冰岛以南的洋面。
2.寒潮的路径寒潮入侵时其主体的移动路线称为寒潮路径。我国寒潮冷空气活动主要有三条路径:①从西北来的寒潮,由新地岛附近的北冰洋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北部或蒙古人民共和国,朝东南方面,扫过黄河河套地区泻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可穿过南岭影响南部沿海,又称中路,较为多见。②从北方来的寒潮,由亚洲北部的北冰洋上起身,经俄罗斯远东部分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径直南下,称为东路。③从西方来的寒潮,由欧洲北部的北冰洋上启程,穿越整个欧洲大陆,南下到地中海附近,然后拐弯向东,从我国西部进来,又称为西路。(四)低温冰冻灾害链低温冰冻灾害是大气温度急剧降低的一种破坏性气象灾害,这种灾害形成的链条以大风、降温或雨雪等天气的出现为主,往往影响工业、农业、交通等生产和生活。灾害链往往会随着大风降温过程的变化而迁移,因此低温冷冻灾害链有灾害一灾害的链条,还有时间上的传递性灾害链条和空间上的继起性链条。寒潮灾害链,如寒潮一暴风雪,寒潮一冻雨,寒潮一大风一翻船,寒潮一龙卷风等;其次时间上的灾害链,主要是某地在时间上的变化,可能表现为寒潮一大风降温一暴风雪一冻害;最后随着冷空气的运动,寒潮影响的范围逐渐扩大,寒潮一北方大风降温一南方冻雨、冷雨等。寒潮灾害链及其影响示意图
2008年1月中旬以来,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冰雪灾害已经造成黔、湘、鄂、皖、苏、陕、甘等21个省(区、市、兵团)不同程度受灾,灾民过亿。截至2月12日,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已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踪,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冰雪灾害造成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线停运、京珠高速公路交通瘫痪、大量房屋倒塌、农作物冻死、物价上涨、电网瘫痪、人员伤亡等重大经济和社会影响。据统计由于交通延误、电力资源的紧缺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交通滞留人员192.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亩;倒塌房屋35.4万间。此次冰雪灾害引发的连锁反应如国道中断、交通受阻、建构物坍塌、通信不畅、菜价上涨、电网瘫痪等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与社会问题。2008年中国南方冰雪灾害链五、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一)台风的概念1.台风的概念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及其以上(即风速32.6m/s以上)的热带气旋。因产生的区域不同名称也不相同,在西太平洋地区称为“台风’’(typhoon),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地区和东太平洋称为“飓风”(hurricane),印度洋地区称为“旋风’’(cyclone)或“热带风暴’’(tropicalstorm)。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2.热带气旋的分类世界气象组织(WMO)统一规定,热带气旋分为5个等级,按风速由小到大依次为:热带低压、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风力常用蒲氏风速表表示,通常使用12级风力。现在部分国家修正为17级,我国从2006年起,采用17级风速表。分类风速(km/h)风力(级)引起的浪高(m)描述热带低压118~153<6>1.2基本无破坏热带气旋154~1776~7>1.8轻微破坏热带风暴178~2108~9>2.7破坏强热带风暴211~24910~11>4.0严重破坏台风>249>12>5.5毁坏性破坏
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分类表台风结构示意图(3)台风的结构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台风的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台风眼、涡旋区和大风区三部分。2.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主要有两类:一是西行路径,台风一般在加罗林群岛海区形成后向西移动,由菲律宾以东洋面进入南海,在我国广东、广西或越南登陆,或者经巴士海峡在台湾、广东或福建登陆而减弱。另一类是转向路径,台风在加罗林群岛海区一带形成后不久便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一般在20ºN~30ºN路径由西北转向东北,最后移向日本或太平洋。在我国大陆上转向的台风,后来多经朝鲜或我国东北地区消失。(三)台风的分布及灾害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等区域。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热带风暴的灾害性居十大自然灾害之首,其主要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掘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热带风暴和台风80~100个,造成经济损失60亿~70亿美元和2万人丧生。最严重的是1970年11月袭击孟加拉国的热带风暴,导致30万人死亡;近年来,台风灾害造成的年直接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为数十亿元,90年代为100亿元,2005年高达750亿元。热带风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害,但假如没有热带风暴,人类将更加遭殃。
1)如果没有热带风暴,世界性水荒将日趋严重。因为,热带风暴从大海里为人们带来了丰沛的淡水资源。据测算,每年热带风暴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菲律宾、越南和美国东南部带来的雨水,占这些地区总降水量的25%~30%。在我国,台风降水是江南地区和东北诸省夏季雨量的主要来源,可达一半以上;正是有了台风,才使这些地区的旱情解除,确保农业丰收;才使这些地区大小水库蓄满雨水,利于发电。
2)如果没有热带风暴,世界各地将更加冷热不均。热带风暴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区,那里纬度低、日照时间长、太阳高度大、气候炎热,如果没有热带风暴的巨大潜热输送来驱散这些地区近地面的热量,那里将会变得更加炎热,地球上的寒带也将变得更加寒冷,温带将会消失。
3)在酷热的日子里,热带风暴来临,凉风习习,可以降温消暑。如果没有热带风暴,我国江南地区的夏日将是酷暑难熬。
4)如果没有热带风暴,地球将失去热量平衡。热带风暴风速较大,强台风(或飓风)的最大风速可达200km/h以上,加快了高低纬间和海陆间水热交换,促进全球“海—气系统”的热量平衡。
5)如果没有热带风暴,其过境海域的渔业产量将减少。每当热带风暴来临,大风吹袭海面,掀起巨浪,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促进海洋表层浮游生物繁殖,使鱼饵增多,进而促进渔业产量的提高。(四)台风灾害链
(1)台风或热带风暴一狂风巨浪台风附近风速可达12级(≥32.7m/s),最大可达110m/s。翻船、拔树、倒屋造成严重破坏。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苍南县登陆,中心最大风力17级,受其影响,浙江玉环县坎门港内的防洪堤坝中部80余米被台风卷起的巨浪拍断。据统计,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共有665.5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83人,飓风造成福建福鼎的天然避风良港——沙埕港中的1万多艘渔船遭受重创,1000多艘渔船毁损,400多艘船只沉没。台风灾害链示意图六、农作物生物灾害及其灾害链(一)农作物生物灾害及分类农作物生物灾害是指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或流行,对农作物及其产品造成巨大损失的灾害现象,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这类灾害源于生物本身,起因于农业发展,只是当大规模农业出现后,极少数种类的病、虫、草、鼠数量才畸型增长,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才真正成为生物灾害,但其害源常随农田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通常以农作物为食物或寄主,当一种作物被严重毁伤后,害源也会自动调节自身数量。危害农作物的生物灾害种类仅其中主要的就达1300多种。其中,中国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水稻虫害252种,小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花虫害300多种,及其他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森林病害2918种,有害昆虫5020种,森林鼠害160余种,各类农田鼠害150多种。从其成因上大体可分为农作物病害、农业虫害、农田杂草和农田鼠害等几大类。l、农作物病害农作物的病害是指病原体使农作物组织发病,导致农作物的器官或者对其生理机能造成破坏,影响其产量。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黄淮海地区是小麦锈病、玉米斑病等最严重的流行区,每年因病虫害约损失数百万吨粮食。稻瘟病则主要分布在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2.农业虫害和鼠害(1)农业虫害农作物的虫害是昆虫直接以农作物的某一个器官为食,导致农作物生理机能或者光合作用物不能够正常积累的危害。据统计,全世界危害庄稼的害虫有6000多种。农业虫害每年造成的农业灾害是相当严重的,大灾之时甚至会造成上百万人因饥荒而死。常见的农作物害虫有: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蝗患区,如1972年的大蝗灾使山东省700万灾民背离家园。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2)农田鼠害据了解,我国农区常见的鼠类有100多种,其中对农作物构成危害的有30多种,这30多种鼠类当中,危害频繁的鼠类有10余种。在各地农田里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的主要害鼠有:黑线仓鼠、褐家鼠、乌尔黄鼠、长爪沙鼠、中华鼢鼠、黄胸鼠、板齿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黄毛鼠等,这些鼠类繁殖率高,危害范围广泛,破坏性大,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作物的生长带来巨大的损害。
2007年6月下旬,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严重威胁湖南省22个县市区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据粗略统计,从6月21~24日,灾区共捕杀90多吨老鼠,约225万只。在草原上,由于人类生活及捕猎活动使得鼠类的天敌(蛇、鹰等)大幅减少,使得草原生物链失衡,鼠类大量繁殖,形成灾害。3.农作物杂草害农作物的杂草害是指杂草与农作物都长在同一块地里,竞争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在地面上跟农作物竞争光线,对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抑制作用。豚草、葛藤、假高梁、加拿大一枝黄花、大米草、水葫芦等生殖力很强,往往泛滥成灾,属于祸害农作物及其他林木的恶性草本植物。(二)农作物生物灾害成因一般来说影响农业生物灾害发生有四个条件:①气象、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和降雨等常见气象要素,如温度低、湿度大、农作物容易得病害,干旱一般容易发生蝗灾;②可以提供病虫害营养的农作物,其生长发育阶段和状态是比较重要的;③天敌的制约作用,包括天敌的数量以及对病虫害控制作用的大小;④人类采取的管理方法,如是否进行病虫害防治、喷洒农药、采用抗病抗虫品种、新的栽培方法等,以应对病虫害。1.农作物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被称为生理病害,其病因主要是气候条件及水分、土壤、肥料等的变化。
2)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称为传染性病害,引起它的因素有病原物、感病植物、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病原物侵染作物,作物不一定发病,病害能否发生,还取决于作物抗病能力的强弱,如果抗病能力强,则不发病或发病很轻。2.农作物虫、鼠害发生的主要原因(1)适宜繁殖的条件干旱使蝗灾爆发,造成农作物颗粒无收;气候环境变化导致的森林病虫害,使成千上万亩林木毁灭,其损失远远大于森林火灾。研究发现松毛虫的发育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降水强度增大可起杀虫作用,因此松毛虫灾害随气候的韵律变化而起伏,一般在太阳黑子活动的极大年和极小年附近,常是松毛虫大发生年。1957~1958年、1964~1965年、1973年、1976~1977年、1979~1980年、1987年均是我国松毛虫灾害严重的时期。许多作物病虫害是随温度、湿度、风和水文、土壤环境的变化而迁移的。群居性飞蝗成长到一定时期,遇上生存环境的温度超过3l.5℃即羽化迁飞,危害庄稼。(2)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盲目引进物种会造成外来物种侵入,引发动物易地泛滥。
3.农作物杂草灾害的主要成因草害主要是与作物竞争造成破坏。这类植物生命力强、繁殖迅猛,有的还有毒性。它们抢夺其他农作物的养分,甚至致其死亡。例如,紫茎泽兰生命力极强,在农田、牧草地、经济林园甚至荒山、荒地、沟边、路旁、屋顶、岩石缝、沙砾堆都能生长。原产地在墨西哥,因此有人把它称为“墨西哥魔鬼草”。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东南亚传入云南省,首先在26ºN以南,海拔1000~1900m地区生长,以后逐年由南向北蔓延,目前除极少数地区外,已覆盖云南省。紫茎泽兰的种子比蒲公英的种子还轻,繁殖能力极强。每年的夏、秋季节,其种子可随风飘扬,落到哪里,就会在哪里扎根繁殖,迅速形成优势群落。紫茎泽兰主要是靠它那密集成片的生物学特性和惊人的繁殖能力排斥其他植物的生长。它所到之处,原有植物均被“排挤出局”,牛羊喜吃的草类均告消灭,只有紫茎泽兰唯我独尊。(三)农作物生物灾害的危害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造成衣作物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②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全世界谷物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14%,因病害损失l0%,因草害损失11%;棉花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16%,因病害损失12%,因草害损失5.8%。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农业生物灾害每年损失粮食仍高达400×108kg,损失棉花20万t,并且严重降低水果、蔬菜、油料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常年给国家造成近100亿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影响着农业年度的丰歉、国家计划的安排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根据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的性质、种类、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将灾害分为:
I级——特别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计单项灾害发生面积50万亩以上或严重发生面积达到危害作物种植面积50%以上、控制难度较大的、可能造成巨大危害的生物灾害。
Ⅱ级——重大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计单项灾害发生面积30万亩以上或严重发生面积达到危害作物种植面积30%以上造成严重危害的生物灾害。
Ⅲ级——较大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计单项灾害发生面积在10万亩以上或严重发生面积达到危害作物种植面积20%以上,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生物灾害。
Ⅳ级——一般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计单项灾害发生面积在5万亩以上或严重发生面积达到危害作物种植面积10%以上,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生物灾害。1.农作物病害的危害农作物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以致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农作物的病害使病原体引发作物组织发病,对农作物的器官或者它的生理机能造成破坏,影响粮食质量和产量,以致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2.农作物虫灾和鼠害的危害蝗灾是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对蝗区的改造与治理尤为重要。老鼠不仅啃食植株、糟蹋粮食、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破坏森林草地,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给人类带来严重威胁。3.农作物杂草的危害在热带和亚热带一些地区,每年由于恶性杂草成灾引起的农作物产量减少可达50%。水葫芦、水花生、豚草、紫茎泽兰花、飞机草、大米草等都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严重侵占轮歇地、增加垦殖费用、覆盖荒山、增加造林费、使牲畜生病至死亡,与茶叶等经济作物争夺资源。(四)农作物生物灾害链农作物生物灾害大多都是在灾害链的中端或终端,往往是由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且大多会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或饥荒,在历史上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如温度低、湿度大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容易得病害,小麦、玉米等遇暴雨或阴雨天气容易发生霉变,森林林木也会腐朽枯死,这就是阴雨或暴雨—农作物病变—农作物减产或死亡灾害链。七、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灾害链(一)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突然暴发、难以预料、必然原因、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与级别1、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制,主要分为以下五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如2008年初的中国南方冰雪灾害、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如2006年2月吉林化工厂有毒物质泄漏就给松花江沿岸城市的饮水安全一度带来极大威胁。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食品恐怖”正威胁着中国的老百姓,毒米、毒酒、毒奶粉、苏丹红及受污染的海产品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SARS'、“HINl”流感等蔓延全世界,造成社会恐慌和安全威胁。(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2008年西藏的“3·14‘事件,2009年新疆“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5)经济安全事件重要包括金融安全、物价异常波动、因突发事件引起的能源、生活必需品供应严重短缺等事件。根据突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台阶轴车削加工》课件
- 《悦纳自己欣赏他人》课件
- 《零件测绘方法》课件
- 《飞机疲劳强度计算》课件
- 2025年福建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及答案大全解析
- 探索地球:地貌之奇妙旅程
- 优化购物体验报告模板
- 带着幸福感去做老师等4则
- 2025年电动晾衣机项目合作计划书
- 小议美国卡登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 园林绿化一月份养护计划
- 2024年辅警招考时事政治考题及答案(100题)
- 小肠梗阻的护理
- 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印 课件
- 手拉葫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空气动力学数值方法:有限元法(FEM):边界条件处理与应用
- 2024-2025年高中化学 第1章 第3节 第1课时 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教案 鲁科版选修3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申报书
-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与相关事故案例培训课件
- 2024年秋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3.1.1 代数式
- 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服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