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理论_第1页
公共产品理论_第2页
公共产品理论_第3页
公共产品理论_第4页
公共产品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第一节公共产品的定义及分类第二节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第三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第四节公共资源与外部性第一节公共产品的定义及分类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受益的非排它性二、公共产品的特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三、产品类型划分四、判别公共产品的步骤一、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是相对应的概念。人类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吃的食品、穿的衣服、住的房屋、行的道路和交通工具,以及各种日用品;还有国防提供的国家领土安全、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秩序、行政机关提供行政管理服务、以及提供教育、文化和卫生保健服务。依据需要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将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1.私人产品是指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2.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二、公共产品的特性1.受益的非排他性2.效用的不可分割性3.消费的非竞争性1.受益的非排他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不喜欢的公共产品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例如国防,一旦形成了国防体系,提供了国防服务,要想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防保护,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拒绝为国防费用纳税的人,也仍然处在国家安全保障的范围之内。

而私人产品则必须具有排他性,因为只有在受益上具有排他性的产品,人们才愿意为之付款,生产者也才会通过市场来提供。

2.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Non—divisibility):即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或者,不能按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享用。私人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公共产品是不可分割的。国防、外交、治安等最为典型。3.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竞争性: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非竞争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如灯塔等)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个人无法调节其消费数量和质量。(如不拥挤的桥梁、未饱和的Internet网等)面包与取暖——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相区别的具体实例假定一个社会是由生活在一个房间里的人们所组成的,此房间内作出的决策只会影响本房间内的人。每天房间内的居住者得到数目固定的面包和一定量的取暖燃料。很显然,面包是一种纯粹的私人产品,因为:(1)它可以分割为若干单位,并可在人们之间进行分配,满足“效用的可分割性”;(2)人们每天消费的面包量就是每天收到的量,如果某人某天分到的面包数量多一些,其他人的消费量就要少一些,满足“消费的竞争性”;(3)面包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由每天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所决定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在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这个房间的人可根据其偏好和经济状况而调整其面包的消费量,满足“受益的排他性”。

取暖则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因为:(1)在这个房间所提供的热量是不可能在人们之间分割的,生活在这个房间的任何位置的人都享受同样的室内温度,满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假定房间的面积很大,可容纳更多的人住进来,随着居住人数增加,为该房间取暖所需要的燃料并不需要增加,同时,也没有可能使某些人所消费的热量多一些,其他人所消费的热量少一些,满足“消费的非竞争性”;(3)在技术上没有可能让生活在这个房间的不同的人消费不同数量的热量,即任何人所享受的室内温度,其他所有人同样能够享受。所以,消费者无法根据其个人偏好及经济状况来调整其所消费的热量,满足“受益的非排他性”。可以看出,这个房间的取暖水平同时具有公共产品或公共劳务的三个特征,无疑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1、纯公共产品:是指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如:国防、基础科学、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等。2、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3、混合产品。纯粹的私人产品和纯粹的公共产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有些产品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特征,被称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1)公共资源(公有私人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如:海洋捕鱼、油田开采、国际互联网、拥挤不收费的道路等。(2)俱乐部物品(私有的局部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剧院、收费公路、图书馆、夜总会、有线电视。三、产品类型划分

第一步,看一种产品或劳务的效用是否具有不可分割性,如果有,则转入第二步分析;第二步,看这种产品或劳务的消费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果有,则转入第三步分析;第三步,看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受益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如果有,则该种产品或劳务必为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公共劳务。如果一种产品或劳务既不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又不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则该种产品或劳务必为纯粹的私人产品或私人劳务。如果一种产品或劳务同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在技术上能够排他,可进一步分析实现排他的成本是否较高。如果排他的成本很高,不容易实现排他,则该种产品或劳务应属公共产品或公共劳务,应由政府提供(如路灯要实现排他的成本很高)。如果排他的成本很低,则这种产品或劳务属于“拥挤性”的公共产品或公共劳务,如公路、桥梁、影院、公园等。这类产品或劳务可通过市场来提供,同时,政府财政给予补贴。如果一种产品或劳务同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但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则该种产品或劳务属于公共资源,即属于具有非排他性,但有竞争性的产品。四、辨别公共产品的步骤公共产品的识别过程第二节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一、公共产品与搭便车1、搭便车(Freeride)或叫免费搭车:指某些人虽然参与了公共产品的消费,但却不愿意支付其生产成本的现象。2、通过观看礼花表演的例子来说明,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使得私人企业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二、博弈论与提供公共产品1、博弈论(Gametheory)或叫对策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在博弈论里,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博弈论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能达成协议则为合作博弈,反之,则为非合作博弈。2、“囚徒困境”模型3、“修路博弈”模型——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低效率

2、“囚徒困境”模型囚徒困境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被关在不同的房间里进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遵循“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原则,坦白的人将被放出去,抵赖的人将被判刑10年。囚徒困境的战略式表述“囚徒困境”模型的启示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即个人理性的结果不一定导致集体的理性或集体的最优。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坦白各判刑8年好。但由于这种帕累托改进不能满足个人理性要求、不是纳什均衡,所以很难得以实现。换个角度来看,即使两个囚徒在被警察抓住之前建立了一个攻守同盟(死不坦白),但这个攻守同盟也不会发挥太大的作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协定。3、“修路博弈”模型设想乡下地方有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小居民点,由于道路情况不好,与外界接触的交通比较困难。如果修一条路,则能解决这些不便。假设修路的成本为4,每家得到的好处为3。如果两家联合修路,每家分摊成本2,各得好处3,两家的纯“赢利”都是1;如果一家修路,另一家坐享其成,修路的一家要支付全部成本4,获得好处3,净“赢利”为-1;如果两家都不修,结果两家的赢利都为0。

“修路博弈”模型的战略式第三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一、私人如何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必要性三、政府如何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四、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局部均衡分析五、政府供应公共产品的范围一、私人如何有效提供公共产品1、私人之间的协商与合作2、通过找到合理的收费方式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必要性1.“智猪博弈”模型——政府为何提供公共产品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必要性1.“智猪博弈”模型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端有一个猪食槽,另一端安装一个按钮,控制着猪食的供应。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按电钮是需要付出劳动的,谁按按钮谁就需要付2个单位的成本。问题是电钮和食槽分别放置于猪圈的两端,当付出劳动按电钮的猪跑到食槽的时候,坐享其成的另一头猪已吃了不少。具体情况如下:若大猪先到,大猪吃到9个单位,小猪只能吃1个单位;若同时到,大猪吃7个单位,小猪吃3个单位;若小猪先到,大猪吃6个单位,小猪吃4个单位。

“智猪博弈”模型的战略式小猪就相当于私人部门大猪就相当于政府穷户---私人部门富户---政府路----公共物品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必要性

(1)市场力量提供公共物品的局限性要求政府供应公共物品。

(2)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充分提供既是政府履行好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要履行好其所应该履行的经济职能,成为有效政府,就应该提供公共物品。

(3)政府具有更强的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第一,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它具有市场力量所不具有的合法强制力;第二,政府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公共权力机构,它能够持续地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第三,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赋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并授予其筹资和分配资源的权力,从而可以使公共物品的提供具有稳定性;第四,政府是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机构,民主政府受到选民监督,因而能够保持公正,从而适合提供公共物品。三、政府如何有效提供公共产品1、通过收税直接提供公共产品2、通过公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3、通过收税间接提供公共产品——

资助私人企业

4、政府采购四、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局部均衡分析有效供给即为供需平衡。影响供需平衡的两个因素:产量和价格由产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

P

DB

P1GSSDAE

P0DD=DA+DB

OQAQBQ0Q私人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价格机制同一价格水平下的消费量不同:QB﹥QA不同价格水平下的消费者不同:

G点转折时,DD=DA私人产品有效供给的实质是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指数的加总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P

DD=DA+DB

SSEP0

PBGPADA

DBOQ0Q1Q五、公共产品最佳供给:一般均衡分析公共产品最佳供给的简单假设

1.存在两种消费品供最后消费,私人产品X和公共产品G2.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已经确定

3.两个消费者偏好已经给定五、政府供应公共产品的范围

1.公共性程度高的公共产品。(如国防、全国性立法

)

2.不宜或不应由非政府力量供应的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安

)

3.非政府力量不愿意或无力提供且外部性大的公共产品。(如传染病防治、基础科学研究

4.非政府力量没有能力提供和虽有能力提供但非竞争性程度高的公共产品。(跨地区的道路、大江大河的整治、桥梁、港口、消防设施

)案例:110警察该不该为居民代买早点?

案例内容

200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某市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他是一个工人,因前一天晚上加班太累了,不想起床,但肚子饿了,指挥中心能否派一辆警车帮他代买一份早点,并送到他家门口。考虑到公安部门曾经许愿:有事找110,有困难找警察。该市110指挥中心最后还是派警察帮这位工人代买了一份早点。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市民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件事体现出警察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有人说,警察这样做是不务正业。案例评析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警察不应该为居民代买早点。警察的基本职责是提供“公共安全”这样一种纯公共产品。因为,从消费特征看,“公共安全”既有非竞争性,又有非排他性。早点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属于典型的私人产品。它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和生产,不必由政府为居民提供或代买。如果警察承担买早点、送鲜花之类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事务,公共安全就会受到影响。正是这个原因,《人民警察法》规定的警察职责范围中,找不到与“代买早点”相对应的法律条款。目前,总体说来,社会治安状况不容乐观。个中原因很多,警力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有报道说,河北省永年县临关镇派出所辖区有12.6万人口,却只有10名民警;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有88个派出所,每个派出所仅有2名甚至1名警察。有官方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现打警察170万人,从万人比来看,中国的警力配置比例约为万分之十一,西方国家则约为万分之三十五。警察数量偏少是警力不足的—个方面,警察的职责范围不清是另一个方面。职责范围不清主要表现在警察承担了过多的非警务活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在基层派出所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派出所的工作,20%是打击犯罪,30%是基层基础工作(如户口、档案、身份证),还有50%是其他服务性的琐事。比如,在农村帮政府部门征收税费、催粮要款、计划生育;在城镇配合政府部门拆迁房屋、整顿市容以及配合厂商、烟草、医药等部门执法,还有受命插手经济纠纷、采取强制手段替单位或私人催款追债等。非警务活动过多使警察不能集中精力打击犯罪,这是警力不足的—个重要原因。为提高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效率,对于那些不在警察职责范围的事务,就要有所不为。警察不应当成为社会的保姆。所以,“有事找110”、“有困难找警察”,这样的口号值得反思。

第四节公共资源与外部性一、公共资源的特性二、外部性的定义三、外部性的分类四、外部性的经济影响五、外部性的纠正六、案例分析一、公共资源的特性公共资源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如:海洋捕鱼、油田开采、国际互联网、公共草场、拥挤不收费的道路等。二、外部性的定义外部性是指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社会成员遭受损失(获得利益)的特性,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书上的定义)外部性的定义: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最简单的定义)外部性有不同的叫法,也叫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性、外溢性、外在性、外在效应三、外部性的分类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第三者受益而不用付出成本。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第三者受损而无法得到补偿。生产的正外部性(如养蜂)生产生产的负外部性(如污染)外部性消费的正外部性(如摆花)消费消费的负外部性(如吸烟)

四、外部性的经济影响——效率损失成本的转嫁成本超负担公共资源的过度利用负的外部性和市场失效

五、外部性的纠正(一)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二)抑制外部性的公共政策一、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1、道德规范:如在公共场所不准乱扔赃物。2、慈善行为:国外的环境保护俱乐部,我国的希望工程助学活动3、利用市场解决外部性。(1)利用市场把不同类型经营结合在一起的形式。(2)利用市场,利益双方签定协约,解决外部性。科斯定理与外部性罗纳德·科斯(RonaldH.Coase)是美国当代经济学家。他认为,外部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产权界定不够明确或界定不当引起的。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无论初始权利如何界定,通过当事人之间进行协商并达成一定的协议,可以很好地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交易成本:达成交易和执行交易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市场机制解决方法的失效1、当交易成本过大时2、当涉及当事人人数众多时3、市场机制解决方法的失效时,需要政府采取行动。二、抑制外部性的公共政策(一)政府进行行政管制1、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禁止将有毒的化学物质倒入供水区。2、规定排放标准(1)排污标准是由管制部门制定并依法实施的每一污染源特定污染物排放的最高限度。(2)规定排污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A、如何确定排污标准

B、如何确定罚款3、采用新技术排污标准的确定方法

(二)经济管制1.征收庇古税和进行补贴2.排污权交易

(一)庇古税和补贴1、庇古税的定义2、庇古税的确定3、庇古税的优点4、庇古税的缺点1、庇古税: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最早由庇古提出,主要对排污者进行征税,又叫“排污收费”。征收庇古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他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税收,这样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了负外部性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决策时必须考虑该成本。

2、庇古税的确定3、庇古税的优点与排污标准比较,达到同样排污量庇古税的成本较低。3、庇古税的优点(1)征收庇古税可以激励污染排放者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量,以便减少所缴的税。(2)征收庇古税可以激励污染排放者不断探询减少污染的新方法。(3)政府可以以征收的污染排放费对受害人进行经济补偿或治理环境污染。4、庇古税的缺点(1)准确地确定边际外部成本较为困难(2)管制部门不容易了解企业的私人边际净效益。5、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排污收费是在197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务院环境变化领导小组的《环境变化工作汇报要点》。1979年9月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对排污收费制度作了明确规定。1982年2月5日国务院批准并发布了《排污收费暂行办法》,自该年7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标志着排污收费制度在中国的正式建立。中国排污收费的法规体系由四个层次组成:全国人大颁布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法规,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地方法规。目前征收排污费的项目有水、气、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废物等五大类113项。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了排污收费。全国2773个县中,已有2524个县开征了排污费。2000年全国年排污费征收达54.l亿元。2003年以前我国主要是对废水、废气、废渣、环境噪音和放射性废物等五大类113项污染物实行超标排放收费。在排污费的使用上,主要是用于返还企业治理污染源,部分用于贷款。2003年7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并对排污收费制度进行了一定改革。由浓度超标收费改为零起点总量收费,收费标准提高到略高于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成本。在排污费使用上,也从着重于返还排污企业进行污染源治理转化为集中使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设立“环保专项基金”,用于重点污染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以及国务院规定的防治污染项目。从指导思想上也从“末端治理”转向于生产的“全过程控制”。目前,排污收费制度已成为我国环保法规的一项重要制度,对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能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排污权交易1、排污权交易指管制当局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排污许可可以在市场上买卖。

2、排污权交易的特点(1)排污权交易可避免排污标准的低效率,可以调剂余缺。(2)管制当局可以通过发放或买卖排污权来控制排污权价格。(3)给非排污者以表达意见的机会。3、案例:美国的可交易许可证制度美国的可交易许可证制度从1976年开始实施。可交易许可证主要包括:空气污染许可证、汽油含铅量许可证和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许可证等。排污交易是美国采取的同许可证相关的第一个主要制度,是空气质量管理政策的主要手段。美国的(清洁空气法)规定:允许进行排放交易,交易包括补偿(offsets)、容量节余(netting)、泡泡(bubbles)和银行(banking)四种方式。排放信用(emissioncredit)可以进行交易,可交易量等于允许排放量同实际排放量之差。交易可以是内部交易(同一工厂或车间不同污染源之间),也可以是外部交易(不同工厂之间)。污染源分为:老污染源(70年代中期已经存在的污染源)、新污染源(70年代中期后出现的污染源)、改扩建污染源。地区被分为达标区和未达标区。容量节余政策允许改扩建污染源通过减少同一工厂内的其他污染排放来避免通常要求达到的更高标准,工厂必须在总体上产生净效益。补偿政策用于达标区的新污染源和改扩建污染源以及达标区的一些污染源。在这些地区,只有当厂商得到本区内足够的排放信用的时候,才能进行新的排放。泡泡政策用于达标区和未达标区的老污染源。在一个多污染源的工厂内部,允许在减少一个污染源排放的同时增加另一个污染源的排放,使总排放水平保持在规定的限度内。银行政策促使污染源储存排污消减信用以备将来之用。

案例分析:公地的悲剧很久以前,在小镇上,该镇的人从事的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养羊。镇上只有几户人家,这些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并养羊来维持生计。大部分时间羊在镇周围土地的草场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共有地。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这块土地,所有的居民被允许在这块地的草场上放羊。因为土地很大,只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地,而且,允许居民在草场上免费放羊。时光流逝,镇上的人口在增加,镇共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由于共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的来源。问题: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

案例分析1、造成悲哀的原因:(1)羊吃草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外部性)(2)社会激励与私人激励不同2、解决方法:(1)镇政府出面控制羊的数量,如通过收费、对羊征税使外部性内化,或拍卖有限数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