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全国一等奖_第1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全国一等奖_第2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全国一等奖_第3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全国一等奖_第4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全国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18年一轮复习(必修二:经济史)专题测试卷1.“大清国农村是一个精英自治的准民主社会,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乡绅的自然威望主要来自德高望重、勇于负责和办事公正。”这种自治状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中央集权的逐渐削弱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地方政府权力的下移【解析】乡绅(乡里的管理者与读书人或乡间的绅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是统治者与下层农民之间的桥梁。宗法制度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与“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不符,故A项错误;自北宋,中央与地方斗争中,中央完全占据了上风,清朝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故B项错误;从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大清国农村民间自治的状况,而这种自治状况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故C项正确;地方政府权力的下移与材料“大清国农村是一个精英自治的准民主社会”不符,故D项错误。2.吐鲁番地区曾出土若干份唐代租佃契约,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和知见人,还有租种期限、租田数目和田租数额,田租有分成制和定额租制。这种租佃契约A.阻碍了小农经济继续发展B.限制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削C.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D.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解析】租佃契约涉及的是地主和佃农的关系,不能说明它阻碍了小农经济继续发展,故A项错误;“租佃契约,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和知见人,还有租种期限、租田数目和田租数额,田租有分成制和定额租制”,说明契约对地主的剥削奴役有限制,故B项正确;“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和知见人,还有租种期限、租田数目和田租数额,田租有分成制和定额租制两种”表明减弱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故C项错误;租佃契约未涉及到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故D项错误。3.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A.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B.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C.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D.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解析】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东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区,到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粮食不能自给”,说明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明清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说明该地区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区和棉纺织基地,故A项正确;宋代及明清的农业生产技术依然沿用唐朝时已成熟的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宋代及明清的农业生产关系依然为小农生产模式,故C项错误;明清农业生产人口增加,尽管会增加粮食需求,但也为农业生产提供劳动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不会导致材料中“明清太湖平原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故D项错误。4.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一做法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解析】“四民分业论”、“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说明工匠社会地位较低,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互讨论工事,交流经验,展示成果,这能促进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将四民分开居住可以固化社会阶层等级,但与材料强调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重农抑商政策最早由战国时商鞅提出,故D项错误。5.按明代规制,地方四品以上官员禁止经商。然而明代中叶以后,地方臣子们纷纷“下海”。嘉庆时期,首辅徐阶就在老家华庭蓄养了许多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这反映了明代A.轻商观念发生改变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政府吏治日益腐败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解析】根据材料“地方臣子纷纷下海”“首辅徐阶蓄养织妇”可知,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实际参与制订者、推行者的士大夫的轻商意识逐步淡化,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私营手工业中,B与题干无关;C、D材料中均未体现。6.赵冈在《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写道:从14世纪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人工操作生产的记载,惟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其主要原因是A.官营手工业的垄断B.小农经济的竞争C.民营手工业的竞争D.西方国家的竞争【解析】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主体经营者是家庭手工业,而且官营手工业不面向市场,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是男耕女织,家庭手工业主要是满足家庭需要。一户一织的家庭纺织与规模化的工场化相比,最大特点或优势是,家庭纺织几乎没有劳动成本支出,而且时间也是几乎没有成本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单独操作。在这种生产模式的竞争之下,规模化的手工业工场(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当然就没有任何生存的空间,也就是说小农经济限制了手工业的规模,所以会出现“惟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现象,故B项正确,C项错误;西方国家的竞争在鸦片战争后才出现,故D项错误。7.“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个比方直接说明了A.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优于西欧B.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必然性C.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D.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欧洲货币短缺【解析】根据“东西方贸易逆差”“欧洲货币短缺”“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欧洲货币短缺,从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而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最先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故B项正确。材料“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说明西、葡成为最终缓解贸易逆差的突破口,并不强调地理位置的优越,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信息,题干设问为“直接说明”,而不是“根本上说明”,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东西方贸易出现逆差后,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突破”,而非强调欧洲货币短缺的原因,故D项错误。8.1609年,荷兰人格劳修斯匿名发行的《海洋自由论》一书,曾断言:“任何国家到任何他国并与之贸易都是合法的,上帝亲自在自然中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他们被禁止进行贸易,那么由此爆发战争是正当的。”格劳修斯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荷兰A.为了获取商品市场与原材料产地B.已经完成海军军队的近代化改革C.以重商主义推动了海上自由贸易D.力图打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解析】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对外殖民扩张目的是获取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开始,荷兰因造船技艺的提高,货物贸易频繁,故成为17世纪标准的商业资本主义国家,但并未完成海军近代化,故B项错误;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经济政策是重商主义,故在此政策指导之下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故C项正确;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是在1651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9.始于15世纪的黑奴贸易中,英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又于1833年在西非海域驻扎了一支海军舰队,拦截贩卖奴隶的船只并将截获的奴隶放归自由。对英国的这一转变,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英国放弃了殖民扩张政策B.奴隶贸易制度已彻底消失C.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表现D.蕴含人类历史进步的方向【解析】英国在1840年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从材料“1833年在西非海域驻扎了一支海军舰队,拦截贩卖奴隶的船只并将截获的奴隶放归自由”,可知英国虽然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但奴隶贸易仍在继续,故B项错误;英国反对和打击奴隶贸易有利于工业革命期间的英国推行自由贸易,但并不是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表现,故C项错误;英国通过《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并打击奴隶贸易,客观上保障了黑人的人权和自由,这是人道主义的胜利,正体现了人类文明曲折发展中光明的方向,故D项正确。10.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叶,“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象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这一现象表明A.科学进步的速度明显加快B.科学进步决定了时代的发展变化C.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D.工业革命受科学进步的影响较大【解析】材料意在表明工业革命前大部分科学进步来自大学科研机构,而工业革命后主要来自伯明翰这些工业城市的工厂,只是表明科学进步来源的变化,未体现进步速度的加快,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工厂的需求更能推动科学进步,而这恰恰是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时代”对科学进步的推动,故B、D项错误;材料工业革命后主要科技进步来自伯明翰这些工业城市的工厂,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故C项正确;11.到19世纪初期,许多下岗的机器纺织工、无地的农工、流浪汉和爱尔兰人等潮水般涌进英国手织业,其手织工人队伍迎来了大膨胀阶段,英国手织业发展到繁华旺盛的阶段。这反映出A.英国手工业受到了机器工业冲击B.圈地运动推动了工业革命发展C.手工业成为机器工业的重要补充D.英国政府推行了自由放任政策【解析】据材料“英国手织业发展到繁华旺盛的阶段”可以看出英国虽然出现了机器生产,但同时期手工业仍然十分繁华,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英国的圈地运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到19世纪初期,许多下岗的机器纺纱工、无地的农工、流浪汉和爱尔兰人等潮水般涌进英国手织业,其手织工人队伍迎来了大膨胀阶段,英国手织业发展到繁华旺盛的阶段”,故C项正确;英国政府推行了自由放任政策结论是正确的,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2.18世纪90年代,法国土地所有权碎化,之后的百年间农村土地所有者数量增加了1倍,而法国总人口增长不到50%,年均增长率只有%,农村人口几乎长期不变。这一土地制度的变革A.巩固了法国的封建小农经济B.阻碍了法国的现代化进程C.促使法国封建统治加速瓦解D.推动法国大革命深入发展【解析】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可知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给农民,因而使“农村土地所有者数量增加了1倍”。法国封建农业为领主制经济(与“地主制经济”相对。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农奴为基础。领主在领地上建立庄园,庄园里的农奴分到一份土地,就要无偿地为领主耕种,还要负担其他封建义务。领主在庄园内有行政权或司法权。以中世纪的西欧最为典型),非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雅各宾派的这一措施使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不利于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因而阻碍了法国的现代化进程,故B项正确;雅各宾派的这一措施是在法国封建统治瓦解后实施的,故C项错误;这一措施对法国大革命产生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13.鸦片战争后,英国商人要求“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据此可知A.英国要求对华贸易自由化B.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C.英国要扭转对华贸易逆差D.损害了中国关税和贸易主权【解析】材料英国商人要求“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实际上是要求中国对英国开放市场,推动英国对华贸易自由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朝官员贪污腐化严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中国与英国贸易数据的对比,不能反映出英国要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可以制定并颁布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不能体现出中国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损害,故D项错误。14.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C.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D.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1937年9月,而题干材料是1937年8月,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可以看出国民政府积极保护民族工业,准备持久战,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可以看出国共两党为积极抗日做准备,保护民族工业,并没有争夺资源,故C项错误;企业的转移并不能说明经济中心转移到西部,故D项错误。15.在1946-1950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对硬性摊派给集体农庄的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还停留在1928年的水平上,而出售给农庄及庄员的工业品价格则比1928年提高了20倍。其政策旨在A.早日实现国家工业化B.尽快修复战争的创伤C.加速工业经济的发展D.应对紧张的国际形势【解析】苏联在完成前两个五年计划就实现了工业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尽快修复战争带来的重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苏联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将工业品卖给农民,其实是想不惜一切发展工业,让农业为工业化进行资金积累,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际形势,故D项错误。16.从1933年以后的10年内,美国由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多达3556项,联邦行政官僚机构扩大了5倍,罗斯福通过向国会提出特別咨文、写信等方式,把“总统破例向国会提出立法草案”的做法变成了一种经常性的活动,这反映出A.新政破坏了美国的民主制度B.新政中存在总统滥用权力的现象C.新政并没有任何实质性效果D.新政使“三权分立”格局面临失衡【解析】罗斯福新政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大力干预经济,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故A、C项错误;材料“罗斯福通过向国会提出特別咨文、写信等方式,把‘总统破例向国会提出立法草案’的做法变成了一种经常性的活动”符合美国宪法关于“在战争和紧急情况下,经国会授权,总统还可拥有更大的权力。”的规定,并不属于滥用权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美国由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多达3556项,联邦行政官僚机构扩大了5倍”可知总统的行政权得到扩张,故D项正确。17.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被称为“里根经济学”。其主要措施包括支持市场自由竞争、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降低政府对企业经营的控制等。该经济思想A.与罗斯福新政的思想一脉相承B.是美国“新经济”出现的标志C.背离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D.是解决经济“滞胀”的探索【解析】里根采取的经济举措是减少国家干预,并非不干预,依然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故A、C项与材料不符;美国“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出现,其特点是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高增长,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里根的举措是解决“滞涨”问题的尝试,故D项正确。18.20世纪70~80年代,苏联每年的新技术发明大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但只有四分之一的科技成果在经济中得以应用,而一项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长达10~20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忽视民用工业的技术革新B.苏联过分倚重军工生产C.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制约D.苏联民众消费水平有限【解析】苏联的新技术发明占世界总数的比重很大,可见苏联并没有忽视技术革新,故A项错误;苏联过分倚重军工生产,也会推动科技转化为应用,故B项错误;苏联新科技转化率低、周期长,主要是因为来自苏联体制的严重制约,计划经济排斥市场,使得转化缺少动力,故C项正确;苏联民众消费水平有限只是表面原因,故D项错误。19.1962年3月中共中央财经小组会议决定:1962年的绝大多数重工业生产指标比原计划分别降低5%到20%。其中,煤产量从亿多吨降为亿吨,钢产量从750万吨降为600万吨。这次调整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有利于扭转经济比例的失调C.使工农业产值都有很大提高D.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解析】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60年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而材料“绝大多数重工业生产指标比原计划分别降低5%到20%”,重工业生产指标下降,有利于产业间比例的均衡,这恰恰符合八字方针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而且工业生产指标也进行了一定的下调,故C项错误;在苏联的帮助下,1956年底我国“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0.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一度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这反映出A.开始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B.国有企业改革正逐步走向市场C.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观念D.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普遍建立【解析】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故A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材料中“兴起砸‘三铁’的风潮,不再保留‘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说明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故B项正确;“完全接纳”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初,国有企业朝着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没有普遍建立,故D项错误。21.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放弃了金本位体制,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重新确立了金本位体制。这两次改变的共同之处是A.提高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B.推动了世界经济体系化C.反映了美国主导世界的愿望D.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解析】1933年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放弃金本位体制,实际上美元贬值,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故A项错误;30年代美国美元贬值,放弃金本位体制,加剧了当时各国倾销战、货币战,阻碍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故B项错误;30年代美国迫不得已放弃金本位体制,使美元在世界货币地位大大降低,美国主导世界经济的愿望难以实现,故C项错误。30年代美国放弃金本位体制,美元贬值,有利于开拓美国国内、国际市场,促进美国经济恢复;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来确定国际金价,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故D项正确;22.经济区域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深刻影响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版图,欧盟被认为是当今一体化程度最高者,但在应对欧债危机问题上,它却没有进行内部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依据和民意基础。这说明A.欧盟缺少应对经济发展困境的能力B.欧盟政治一体化滞后于经济一体化C.欧盟各成员国间经济水平存在差异D.欧洲央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存在缺陷【解析】根据材料“它却没有进行内部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依据和民意基础”可知,欧盟缺少法律和民意支持以应对经济困境,而不是没有能力应对经济困境,故A项错误;据材料“它却没有进行内部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依据和民意基础”可知,欧盟政治一体化滞后于经济一体化,故B项正确;材料“但在应对欧债危机问题上,它却没有进行内部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依据和民意基础”与欧盟各成员国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进行内部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依据和民意基础”表明与货币政策的缺陷无关,故D项错误。23.有英国学者指出:美国霸权已经衰落,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世界未来的多极化格局仍不明朗,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这表明A.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化B.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有关C.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D.多极化趋势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解析】材料未涉及全球化的主导权,故A项错误;“均与”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己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可知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从而减少政治冲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未体现多极化的作用,故D项错误。24.《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B.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C.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D.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解析】根据材料“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不同国家的人们互相接触,互相了解,思想相互影响,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原有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故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材料均无从体现。第Ⅱ卷本卷第25题、26题、2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和商业的发展,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材料三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于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自治城市中。这种城市一般不大,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向封建主购买了特许权,从而获得了自治的权利。城市虽然没有完全摆脱王权或封建领主的控制,但是商人和手工业主不断地与专制势力斗争。城市的商人和手工业主逐渐获得了由市民选举参政员,组成属于城市的武装力量,独立地征收赋税和独立审判的权利,有的甚至建立了“城市共和国”,摆脱了封建王权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工商业可以不受约束地发展,并对本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再加上其他条件,如近代金融信用业的出现,规模越来越大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等等,中世纪的城市经济最终成为资本主义的摇篮。——摘编自《顾准文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唐至清前期“城”与“市”关系的演变。(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中世纪城市成为资本主义摇篮”的原因(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从历史上考察,经济全球化过程至少开始于14世纪末期。欧洲人在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后,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在此后的几百年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而不断推进。但在19世纪结束之前,由少数发达国家强行推进的全球化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统治上。——摘编自查尔斯•欧蒙《全球化和地区开发》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再次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这次经济全球化无论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推进速度上都超越了以往。本轮经济全球化与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建起一套对全球市场开放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本轮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经贸联系的共同基础。——摘编自张燕生毕吉耀《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世纪末期欧洲人开启经济全球化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无论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推进速度上都超越了以往”。(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转型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材料二“圈地运动”深刻影响了英国乡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带来了土地关系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自然经济基础逐渐消解,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发展,农场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场所。除了受雇于农场之外,海外移民是农民的又一种选择。殖民地的拓展吸引大部分人移居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和农业内部的转移,有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则亦工亦农,只有少量农民进入城市。——摘编自王爱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