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公开课奖_第1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公开课奖_第2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公开课奖_第3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公开课奖_第4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公开课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1、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2、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主要为了满足自家的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的一种自然经济。3、评价小农经济:积极:生活较稳定,有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精耕细作的发展;消极:农民需要交纳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十分脆弱,过度的压榨和剥削容易使其破产。4、古代手工业分类: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家庭;民营)5、市的变迁:宋之前:①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②按时开市闭市,闭市以后不许有经营活动;③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宋之后:①市坊界限被打破;②打破了时间限制;③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井田制在战国时期被废除。重农抑商:①目的:根本:巩固封建统治;直接:确保徭役征派和地租征收。②评价:积极: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海禁和闭关锁国:①原因:根本: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直接:明初,防范东南沿海的倭寇;清初,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②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消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新航路的开辟:①过程:《葡》迪亚士1487-1488(葡萄牙→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好望角)达伽马1497-1498(葡萄牙→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好望角→印度);《西》哥伦布1492(欧洲→大西洋→美洲)麦哲伦1519-1522(欧洲→大西洋→美洲→美洲南端→太平洋→印度洋→非洲→欧洲的环球);②影响:⒈对、葡:从海外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的国家;⒉对欧洲:⑴商业革命:Ⅰ贸易范围扩大;Ⅱ种类增多;Ⅲ经营方式多样化;Ⅳ贸易中心发生变化(地中海→大西洋沿岸)⑵价格革命:Ⅰ物价上涨,货币贬值;Ⅱ社会分化:封建地位衰落,资产阶级实力上升;⑶社会转型: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⒊对世界:结束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区文明开始融合交汇,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各地区的贸易发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⒋对被侵略地区:①给被侵略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荷兰为什么被称为“海上马车夫”:①海上商业运输的发达;②悠久的经商传统;③海上商业霸权的确立。英国的殖民扩张:⑴英西争霸—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使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⑵三次英荷战争—商业霸权:新阿姆斯特丹→纽约,取得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⑶七年殖民战争(英法)—殖民霸权:打败法国,在北美、亚洲、非洲、大洋洲扩大了殖民势力。结果:在18世纪中期,英国建立了“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确立了世界殖民的霸权。影响:⑴对欧洲: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⑵对被侵略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⑶对世界: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⑴条件:①政治前提:英国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②资本:殖民掠夺、黑奴贸易等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③技术: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一定技术;④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提供充足的劳动力;⑤市场:“日不落帝国”具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最必要的条件);⑵表现:纺织革命: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引发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一系列变革)②动力革命: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③交通革命:美国——轮船(富尔顿)、英国——蒸汽机车、火车(史蒂芬孙);⑶影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摄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二次工业革命:⑴背景:19世纪中后期,科学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⑵成就:①电力广泛使用;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③交通工具出现汽车、飞机;④化学工业的发展;⑶垄断组织的出现:①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根本)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便形成垄断(直接)②本质:生产组织形式的调整;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世界市场的形成:①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②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③19世纪中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现象:“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③影响:客观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洋务运动:19世纪60~90s,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①背景:内忧外患;②目的:主张在不改变封建体制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③内容:Ⅰ、前期19世纪60~70s,“自强”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满族):天津机器制造局Ⅱ、后期19世纪70~90s,“求富”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Ⅲ、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Ⅳ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④评价:Ⅰ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各个阶段的状况:⑴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①原因:列强的入侵逐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外因);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的诱导。②地区:东南沿海;③特点:Ⅰ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Ⅱ采用机器生产;Ⅲ依赖于外国资本,受外商排挤。④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⑵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初步发展:①原因:Ⅰ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的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Ⅱ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表现:Ⅰ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Ⅱ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Ⅲ投资总额增加。③影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⑶1912~1919年,短暂春天:①原因:Ⅰ辛亥革命扫除障碍(根本原因);Ⅱ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Ⅲ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Ⅳ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表现:Ⅰ轻工业发展较快;Ⅱ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数量和新增资本增加。③影响: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⑷1927~1936年(国民政府前十年),获得较快发展:①原因:Ⅰ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Ⅱ政局的稳定。②表现:Ⅰ工业部门增多;Ⅱ产品出口;Ⅲ国民生产总值增长。③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⑸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日益萎缩:原因:Ⅰ日本侵略者的掠夺;Ⅱ官僚资本的压榨。⑹1945~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陷入绝境:原因:Ⅰ国民党发动内战,美国的经济侵略;Ⅱ官僚资本的压榨;Ⅲ苛捐杂税,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阻碍中国资义发展因素:本国封建主义的剥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19、一五计划(1953—1957):①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②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0、、三大改造(1953—1956)①内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②影响: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至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中共八大(1956):①内容:Ⅰ主要矛盾:❶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生产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❷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Ⅱ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意义: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线未能坚持)。2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23、大跃进(1958—1960):①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②农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全国上下大炼钢铁;③评价:反映了人们迫切需要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24、人民公社:①内容: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②评价: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原理,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1959—1960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③调整: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启发:①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③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5、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⑴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①Ⅰ思想路线:掘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想,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Ⅱ经济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Ⅲ组织路线:拨乱反正。②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⑵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①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④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㈠农村:①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②原因:现实: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历史:无农不稳;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政府取代人民公社;村民委员会取代生产大队;按劳分配取代平均主义;分户经营取代集体生产)④意义: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城市改革。㈡城市:①开始:1984年;②原因: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③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④改革(所有制改革: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管理体制改革: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⑤意义:调动了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从此得到发展。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①背景:国内:Ⅰ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遇到阻力;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Ⅲ192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了理论基础。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遇挫折。②过程:Ⅰ1992年,十四大确立目标;Ⅱ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基本框架;Ⅲ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理论;Ⅳ21世纪初,基本确立。③意义: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Ⅱ推动了资源的合理分配;Ⅲ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Ⅳ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对外开放布局的形成:⑴经济特区的创办(5个):①过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②特点:Ⅰ实行了不同于内地管理经济体制;Ⅱ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Ⅲ吸引外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③影响:①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②特区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⑵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㈠开放沿海港口城市:①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②概况: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㈡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①概况:1985年以后,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和环渤海相继开放;②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形成从南到北的连成片;形成了沿海开放地带;③意义:进一步加深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㈢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①范围: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②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加工出口产品;③特点: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⑶浦东的开发和开放:①时间:1900年。②目的:以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的新飞跃。③意义:Ⅰ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Ⅱ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的重点和标志。⑷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①体系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开放城市;②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中国近现代社会生过的变迁:⑴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衣: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改良的旗袍、裙子食:西餐进入中国住: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通商口岸出现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制度、社交礼仪但在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1987年,农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88年,“菜篮子工程”;1955年,安居工程。⑵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筑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轮船招商局的开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开端。19世纪80年代,外商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清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互联网发送文件。⑶大众传媒的变迁:三大媒介:一:印刷媒介;二:电波媒介;三:声像媒介。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宣传维新改良思想),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民主共和),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科学民主、马克思主义)等。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1905年《定军山》(无声)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美国,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特点:具有传播信息快的功能;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互动、双向接受。)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Ⅰ、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具体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大,股票投机过度,分期付款、银行信贷过度膨胀;(2)直接原因:供求矛盾尖锐;(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Ⅱ、爆发标志: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崩溃Ⅲ、表现: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人数激增(就业危机);农业危机Ⅳ、特点:(1)波及范围广(2)持续时间长(3)破坏性大(4)影响深远Ⅴ、影响:国内:加深各国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抗议等接连不断,法西斯分子和军国主义趁机抬头;国外:①各国加紧在国际市场的争夺;②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掀起反抗资本主义国家掠夺的斗争。Ⅵ、自由放任经济政策:①措施: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的直接干预,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②内容: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摆脱危机。③意义:危机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Ⅶ、背景: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全国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Ⅷ、内容:(1)整顿财政金融(突破口):①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增强竞争力);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促进财政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前提条件】;(2)复兴工业(核心内容):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蓝鹰运动(最低工资、最高工时);(3)调整农业(缩减):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加强救济工作(联邦紧急救济署);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③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罗斯福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属于自己的公会;②成立全国劳动关系委员会,工人政治地位提高。Ⅸ、影响:积极:经济: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大危机;政治:缓和了政治危机,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运行机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局限: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存在,在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不可能根除紧急危机。Ⅹ、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局部调整;特点:①国家干预经济;②以法律形式保障措施的实施;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①Ⅰ理论来源:凯恩斯主义(二战后-20世纪70s初);Ⅱ原因:二战后西欧各国面临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Ⅲ滞胀:1973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Ⅳ解决滞涨的措施:⒈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⒉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的混合经济。②作用:(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二战结束到20C70s,经济发展)出现了“黄金时期”。⑵建立福利国家:①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目的: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缓和贫富差距,维护资本主义统治。;③实质:把国家看做是全社会增加福利的工具;④意义:⒈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⒉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①背景:二战后美国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发展新兴产业。②时间:20世纪90s。③特点: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④意义: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被称为新经济的胜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Ⅰ背景:内忧外患;Ⅱ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国外敌人;Ⅲ评价:⒈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⒉损害农民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②内容:Ⅰ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Ⅱ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Ⅲ贸易:取消自由贸易;Ⅳ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⑵新经济政策: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标志:《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1931年3月);②内容:Ⅰ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Ⅱ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Ⅲ贸易:恢复自由贸易Ⅳ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制;③特点:利用市场与货币的关系来发展商品生产,巩固工农联盟;④评价:⒈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⒉是向社会主义国过渡的正确形势。⑶斯大林模式:①背景:苏联成立(1922年底)和列宁逝世(1924年)。②含义: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③表现:⒈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⒉农业:农业集体化;⒊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集控】;④评价:Ⅰ功绩: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也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Ⅱ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⑷赫鲁晓夫改革:①内容:Ⅰ农业:⒈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⒉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⒊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Ⅱ工业:废除了部门管理制,将部分中央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管理,给企业部分权力。②评价: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⒉对斯大林模式缺乏正确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⑸勃列日涅夫改革:①内容:Ⅰ管理体制:⒈恢复部门管理制,加强了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⒉在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⒊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进行经营管理;Ⅱ工业:注重发展中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②评价:⒈使苏联的军事实力匹敌美国;⒉军备竞赛使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未能从根本上变革斯大林模式。⑹戈尔巴乔夫改革:①内容:Ⅰ改革的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Ⅱ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了发展,并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Ⅲ后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②失败的原因:⒈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设施;⒉就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⑴、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①含义: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②背景:西欧国家实力削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美国的怀特计划】;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Ⅰ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Ⅱ任务:⒈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⒉促进国际合作,为困难的国家提供短期贷款。④世界银行(IRDB):⒈宗旨:前期致力于欧洲经济复兴,后期全球性发展;⒉特征: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会员国货币和美元汇率挂钩;⑤作用:⒈使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⒉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恢复和发展了经济。⑵、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①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贸易自由化;②目的:美国为扩宽市场的手段;③意义:客观上创造了自由贸易环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美国向外扩展经济。④作用:标志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⑶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欧盟:①背景:⒈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盟的重要性;⒉西欧经济发展的需要;⒊在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上有认同感;⒋国家间的冲突和战争激起人们渴望统一;②过程:(1)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2)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3)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