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策略】高考历史备考策略_第1页
【备考策略】高考历史备考策略_第2页
【备考策略】高考历史备考策略_第3页
【备考策略】高考历史备考策略_第4页
【备考策略】高考历史备考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实干合作

第一部分研究,把准方向

一、研考纲,明确考试目标

二、研考题,把握命题规律

三、研考生,把准学生脉搏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一)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会更看重专业属性,会在专业上有更高的要求

(二)根据课标规定的内容划定了考试内容的基本范围

依标不依本,教材知识不是全部(三)提出了历史学科的概念

考试内容是能够反映、代表学科体系的内容

一、研考纲,明确考试目标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考趋向于考查知识点的运用和活用(五)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

(六)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研考纲,明确考试目标

要求目标ⅠⅡⅢ

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解释

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等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二、研考题,把握命题规律(一)试题特点(二)备考启示

题号考点专题类别通史类别分值国别24小农经济经济史中国古代史4444(16)中国史3225外戚干政政治史26民间崇拜与经济变化文化、经济27科举考试与经济互动文化、经济28商品输出与自然经济经济史中国近代史444(12)29军阀混战政治史30局部抗战政治史31一五计划经济史中国现代史4(4)32罗马法政治史世界古代史4(4)世界史1633英国君主立宪下国王权力的变化情况政治史世界近代史4(4)34罗斯福新政经济史世界现代史44(8)35世界银行与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史政治史世界现代史(一)试题特点题号考点专题类别通史类别分值国别40儒学发展(先秦、汉、宋);韩愈、康有为、今人评儒文化史中国古代史25中国史2541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经济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12世界史1245唐代币制改革经济史中国古代史15中国史1546抗战前后各党派地位政治史中国近代史47二战与戴高乐法国政治史中国古代史48成吉思汗与丘处机政治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史通史结构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古希腊、罗马4分4分4分4分古代中国24分30分29分33分近代世界25分8分16分16分近代中国20分23分20分20分现代世界4分16分8分8分现代中国8分4分8分4分

1.各版块知识考查不均衡

(一)试题特点2.不照顾模块平衡,但渐趋平衡。模块结构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政治16分45分28分20分经济49分28分20分36分文化20分12分37分29分3.重视基础知识应用

(一)试题特点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零和思维)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因果倒置)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概念混淆)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27.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扩大非转移)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落后非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总体北移)3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没有关系)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史实错误)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时间不符)4.突出阶段特征考查

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5.重视历史的人文性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主观题40题6.关注社会热点的考查

考察内容热点Ⅰ卷26、27Ⅱ卷26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Ⅰ卷32题罗马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Ⅰ卷30题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战略意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Ⅰ卷46题抗战前后各党派地位的变化Ⅰ卷47题法国人民对法西斯的坚持抵抗Ⅱ卷30题侵华日军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Ⅰ卷40题孔孟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唐代的儒学复兴;维新思想——康有为的儒学认识传统文化复兴Ⅱ卷40题Ⅰ卷41题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7.凸显能力与素养立意考核目标

考核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Ⅰ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Ⅱ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Ⅲ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Ⅰ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Ⅱ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Ⅲ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事物Ⅰ客观叙述历史事物Ⅱ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Ⅲ认识历史事务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解释论证和探讨问题Ⅰ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Ⅱ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Ⅲ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秦晖教授: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解释,去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果不去解释,历史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24题,对战国农业收益增加带来的影响

25题,外戚干政的背景分析

26题,民间崇拜的原因分析

27题,状元人数在不同时间人数变化原因分析

28题,包装布变化的原因分析。

29题,阶段特征的考查

7.凸显能力与素养立意30题,分析国民政府行为的目的

31题,分析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快的原因

32题,对材料内涵的概括

33题,对材料内涵的概括

34题,纯知识性考查

35题,世界银行贷款总额增加原因分析40.对比分析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41题依然保持其开放性,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22013201441题评析中国近代化冲击——反映模式比较图9(东汉十四州)和图10(唐开元十五道)两幅图片,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2015年41题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一)试题特点:各版块知识考查不均衡不照顾模块间的平衡重视基础知识的应用突出阶段特征的考查重视历史的人文性关注社会热点的考查7.凸显能力与素养立意高考的品质高考总是与所学不一样

变换角度考----要求考生视角拓展

变换情境考----变形所学知识考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要求考生解析教材到要求考生从材料出发作出结论----提取信息,迁移、归纳、综合、比较所学

高考品质就是通过变换命题情景,切换命题视角。高考试题之所以能推陈出新其关键也就在于此,避免了被猜题、押题的尴尬,同时也确保高考的公平性。(二)备考启示1.全面复习,但不能均衡用力。2.教学围绕主干,重知识落实。3.能力培养为核心,重基本技能。4.关注社会现实、学术前沿。三、研考生,把准学生脉搏(一)知识结构不足: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题号分值平均分得分率标准差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T2540.7017.401.52古代中国的经济T24,T26,T27126.8056.703.7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T40_1,T40_2,T40_32511.1944.765.37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T3242.9774.361.75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T3343.1979.831.61近代科学技术T41123.8532.102.3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T29,T3084.3254.002.80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T2841.4235.411.91思想解放的潮流T40_284.1952.342.6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T3442.9473.591.7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T3542.4260.561.9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T3141.2831.981.87(一)知识结构: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题号分值全省衡水得分率标准差得分率标准差24466.491.8968.751.8525417.401.5219.761.5926451.052.0064.981.9127452.572.0064.681.9128435.411.9139.101.9529462.011.9470.381.8330445.981.9954.781.9931431.981.8742.111.9732474.361.7575.191.7333479.831.6187.281.3334473.591.7677.521.6735460.561.9573.591.76402544.765.3754.335.11411232.102.3339.162.37(一)知识结构: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二)审题不清,答非所问40题第三问(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41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注意对审题意识和技巧的培训。如:划出时间、暗含时间、主干主语、连词、暗含连词等,把握句式语气,注意分号、省略号等。

(三)基础不牢,阶段不明(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四)表述不规范,口语化严重

语言表达缺陷使主观题丢分严重。需要加强历史答题术语的规范、忌口语化,多加积累,勿现硬伤。

(五)书写不规范,卷面信息不清

要求书写过程的段落化、层次化、时序化、序号化、要点化,关键使阅卷老师明白你头脑里想什么、心里想说什么,最后落脚点是看得清考卷子上写了什么。

注意:审题最关键、破题重布局、点题关键词。

三、研考生,把准学生脉搏(一)知识不足,结构性缺陷(二)审题不清,答非所问(三)基础不牢,阶段不明(四)表述不规范,口语化严重(五)书写不规范,卷面信息不清第二部分实干,夯基提能一、计划引领,方向清晰

(一)复习计划

一轮(2015年7月上旬-2016年2月中旬)

通史复习,夯基提能。

二轮(2016年2月中旬-4月下旬)

小专题突破,融会贯通。

三轮(2016年4月下旬到5月下旬)

回归考点,由学变考。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1.一轮指导思想:

以课标、大纲为依据,以考题为方向,以夯实基础为主旨,紧密结合学情,关注重点、难点、疑点、盲点,以知识为载体,准确把握基本史实、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准确摸清基本规律、灵活运用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基本方法。2.一轮要达成的目标:

基础知识方面:

(1)明确基本概念:

所有学生能准确理解概念内涵和外延部分,并能准确的表达并能区分易混概念。这是一轮必须扎实的东西。

(2)建立知识体系:

90%的学生能建构起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能用有形的知识框架图建构出来。

(3)内化基本史观:

所有学生能能准确说出新史观的具体内涵并能用新史观解读不同的历史事件。能力技巧方面:

(1)所有学生能准确从材料中提取出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归纳概括,务必做到全面提取信息。(2)绝大部分学生能准确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并能用历史术语表达出来。(3)熟练运用解题技巧、避免低级失误,做题效果得到提升。

习惯培养方面:(1)所有学生能做到做题有痕迹,表达段落化、序号化。(2)90%的学生能使用历史语言表达。(3)大多数学生养成及时改错并对错题分析的习惯

二、立足课堂,夯基提能

(一)多元资源,综合利用

1.多版本教材的关注

(2013全国1卷31题)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人民版必修二P112选修一梭伦改革---必修一专题六第1、2节(古代希腊、雅典)

商鞅变法---必修一专题一第2节(秦统一的背景),必修二专题一第4节(重农抑商),必修三专题一第1节(法家思想)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必修一专题八第3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

戊戌变法--必修三专题三第1节(维新变法)2.必修选修无缝对接3.学术前沿的引入

了解途径:

①北大先修课资源

②名师课件

③关注港台历史教材

④共识网

一些需关注的观点:

唐宋变革期研究

清末新政

苏联解体反思

抗战时期国民党地位等

中国近世开端于宋代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教材都是强调两宋时期政治上的“积贫积弱”。在民族战争中评价宋代统治者“昏庸、懦弱、无能”等。随时代发展,当今大部分学者认为,两宋时期中华文明跃上了新的高峰,尤其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等方面成绩斐然,有的成果甚至光耀世界。如经济发展胜过汉、唐;科学技术成就辉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思想的重新活跃、教育的成功、知识普及的程度前所未有。汉族的王朝在宋后中断过很长时间,但汉文化没有中断,几千年文献记载也没有中断,这在世界史上是唯一的,汉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动摇。这一切,宋文化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宋代历史地位问题

〖高考文综江苏卷〗21.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请回答:(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参考答案:(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主观目的的反动性;

活动本质的落后性;

客观影响的进步性;

实际作用的背离性。

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是从经济、军事、文化方面推进了近代化进程;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迈进!

清末新政的评价问题第一,从现代化的角度看,改革与革命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两种方式,不能以革命否定改革。第二,从改革的动机看,清末新政具有明显的王朝自我拯救以及消弭革命、取悦列强的意图,而“自强雪耻”则新政的根本内在动因。第三、从改革的内容看,无论深度还是广度,清末新政都要超过戊戌变法。第四、从改革实际效果看,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不仅未能实现王朝自救,反而“种瓜得豆”,加速了它的灭亡。清末新政尽管存在诸多缺限和差强人意之处,“假维新”三字不足以对这场长达十年的改革盖棺论定。清末新政高考题

(2015年北京卷17题)

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D.中华民国初期

(2014年全国卷一46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6分)苏联解体原因

苏共蜕变说

戈、叶争权说

西方和平演变说

斯大林模式桎梏说┅┅

重新审视戈尔巴乔夫改革现任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说:“苏共丧失政权的最主要原因是,在长期一党专政的制度下,实行了‘三垄断’:

垄断真理的意识形态制度,

垄断权力的政治法律制度,

垄断资源与经济利益的经济制度。

这种体制必然会被文明历史无情淘汰。

重新审视戈尔巴乔夫改革

历史课本把戈尔巴乔夫作为导致苏联解题的千古罪人。但他的历史功绩,不仅是结束了冷战,把世界从核战争威胁中挽救出来,更重要的是推进了苏联自由和民主进程,把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推向市场经济体制。经过20年的反思与冷静,俄罗斯已有51%左右的民众对他作出了正面的评价。民间出现了自发的“感谢戈尔巴乔夫”运动。热点的分类:长效热点和短热点4.社会热点的关注长效热点:一般是反应时代主题:例如民主与法制,全球化,多极化等。短热点:具有时效性强的特征。一般是一年内的社会焦点及历史大事件的周年纪念。

思想解放民主、法治、法制

环境问题科教兴国城市化改革开放民生问题海权丝绸之路监察制度反腐倡廉

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中日中美等大国关系

全球化、区域化等

热点问题高考历史长效热点

特别关注——中日关系甲午战争和平交流2014.10.甲午沉船《吐不尽的狼奶》

——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文化反哺’的反思

王彬彬《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特别关注——强力反腐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古今中外监察“苏联官册制度与干部状况(1923-1929)”“1920-1930年代苏联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研究”(二)抓住主干,重点突破所谓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就文综高考考查的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而言,是指能形成一个系统并能说明一个问题的知识体系。具体包括:重要的历史概念、重要的历史史实重要的历史结论、主要的阶段特征重要的历史发展线索1.挖掘教材,弄清概念

历史概念,既具有一般概念的共性,又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它是人们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全面认识的概括性反映。历史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是特定的历史名词或词组。由于历史事物总是具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专指的其他内容,所以,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该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地、人,事;

该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性质);

该历史事物的特征(意义、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原因(1)与新中国特定的形势及周恩来的个人性格密切相关

(2)是近代中国历经百年耻辱后痛定思痛的产物

(3)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运用及历史影响

(1)初步运用,广交第三世界国家朋友

(2)跨越鸿沟,打开外交新视野

(3)做好自己的事,坚定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4)与时俱进,共建和谐世界“新中国外交”(1)外交本质:国家利益是外交工作的最高准则。(2)“新中国外交”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独立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实现对外政策,由国家元道、政府首脑、外交部门和外交代表机构进行的诸如访问、谈判、交涉、发出外交文件、缔结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对外活动,行使主权。(3)外交的原理: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同时服务于内政。2.分清阶段,把握特征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是对具有阶段性的长时段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从某个领域的表现去概括。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4、15世纪至18世纪)(1)经济领域:

①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和西北欧出现

②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并开始形成世界市场。

③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2)政治领域: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英、美、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②17世纪初开始,英、法、荷等欧洲国家加紧殖民扩张,并开始了殖民争霸战争,至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③英国和欧洲封建国家干涉法国革命、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和维也纳体系(3)思想文化领域:①资产阶级发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反封建斗争,特别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②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产生了近代实验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新航路开辟早起资产阶级革命工场手工业发展自然科学兴起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经济基础用基本史学理论理解历史的全貌对外的殖民扩张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闭关锁国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市民文化兴盛反君主专制新思想经济基础用基本史学理论理解历史的全貌2015年福建卷21

欧洲国家对亚洲的殖民活动

2015年安徽卷20

宗教改革

2015年海南卷10

1500年-1800年欧洲的人口结构变化

2015年上海卷13

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转折点的依据

2014年海南卷10

宗教改革2.分清时期,把握特征时空定位:粗线条掌握时间线索

(1)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1919年.5-1927年7月)

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共成立

1924年国民革命

1926年北伐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上井冈山

土地改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3、知识建树,理清线索

平时注意知识的点—线--面--网的过程,加强知识自身的体系化、联系化。

“点”即历史中的知识点:例如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中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明太祖废丞相、清朝军机处等。

“线”即用内在的联系将孤立的历史事件构成知识线索:讲完清朝统治政策,就可将前面的零散知识穿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创立(秦朝)——发展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

“面”即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网”即把零散知识串联起来,“织”成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原因、发展历程、基本特点、两大矛盾及趋势、作用影响等全方位进行构建;同时还可与古希腊的制度对比,找共性与特性,升华到经济、地理环境、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等因素。同时给学生以思维的拓展,认识文明的多样性。

(1)一节内容的小结:以主题为线索,将本节中的“目”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总结。(2)一单元的总结:纲举目张,注意目、节、章的关系与内在的联系理顺;(3)一本书的相关知识进行打破教材的重新整合。苏联历史:不平衡的现代化—完成工业革命的农业国;矛盾重重下的俄国;清除现代化的障碍——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后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福祸相依的体制——斯大林模式等。平时做到3总结

链接背景

分散的文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链接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精神动力社会因素

链接条件主观条件文明的链接客观条件

链接过程四条航线

链接影响经济政治思想社会

欧洲美洲亚洲、中国世界

链接实质征服:资产阶级世界发现人、地理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3---1956社会主义建设起步起步背景起步方针起步过程起步影响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探索背景探索历程探索特点探索成就1966—1976文革经济建设建设阶段建设特点建设评价1978—2008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1992改革:农村、城市开放:点、线、面、内地1992—2008深化发展:思想、体制

(1)一节内容的小结:以主题为线索,将本节中的“目”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总结。(2)一单元的总结:纲举目张,注意目、节、章的关系与内在的联系理顺;(3)一本书的相关知识进行打破教材的重新整合。苏联历史:不平衡的现代化—完成工业革命的农业国;矛盾重重下的俄国;清除现代化的障碍——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后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福祸相依的体制——斯大林模式等。平时做到3总结4、古今贯通,中外关联(1)注意同一时段东西文明发展的不同走向及关联(2)注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出现的同类历史现象(3)注意同一历史事件或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1)注意同一时段东西文明发展的不同走向及关联春秋战国古代希腊文明类型制度文明政治制度政治活动物质文明经济类型经济思想精神文明思想发展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君主专制的萌芽公民集体民主制商鞅变法等梭伦改革等农业经济工商业经济重农抑商重视商业发展百家争鸣人文精神的起源中西文明对比春秋战国—古代希腊(1)注意同一时段东西文明发展的不同走向及关联相同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不同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东方儒学强调“社会”的人西方人文强调“个体”的人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东方儒学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西方人文强调人的平等作用不同东方儒学服务于君主西方人文有助于民主政治。中西文明对比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思想的对比春秋战国-古希腊时期历史发展的“相似”:

这是一个文化学术思想异常活跃的时代

这是一个个人自我觉醒的时代

人类文明何以在这一时期同时在不同区域取得如此突破性的成就呢?

第一、得益于人类生产力的明显进步。

第二、得益于人类自身关系的解放。

第三、得益社会矛盾与斗争现实所激发的人类潜能的发挥。历史发展的相反:

政治上:中国走向专制

古希腊走向民主

文化上:中国文化的世俗化姿态,

古希腊文化进一步神学化

宽容心态看待中国古代的文明东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本质观念作用罗马法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罗马国家秦律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工具强调等级,体现人治压制反抗,激化矛盾权利法案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强调平等,体现法治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2)注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出现的同类历史现象(2)注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出现的同类历史现象

材料一

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做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的个人才能。”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任何人”分别是指什么?

(2)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

(1)最高统治者,被统治者;有限定的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

(2)人民主权。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

明清之际新思想性质:(1)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尽管激烈反对传统思想,但他们并不是要否定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明清之际思想的实质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变异。(2)明清之际的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但仍属于封建思想范畴,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2)注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出现的同类历史现象明清之际反君主专制辨析三种民主及其关系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

西方启蒙思想无关先秦“民本”雅典民主本质不同影响影响(2)注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出现的同类历史现象影响影响(3)注意同一历史事件或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影响

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重农抑商政策

儒家思想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斯大林模式

……

程朱理学对古代科技的影响(1)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为当时科学技术的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想观念环境。(2)程朱理学提出的格物穷理方法也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思维方式对宋元科技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李约瑟曾经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

——《程朱理学对宋元科技发展的影响》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在高考主观卷中的应用题号2013年全国卷一对比对比类型第41题对比汉唐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纵向比较第45题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横向比较第46题选修二洋务派与维新派办报的比较纵向比较第47题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的对比纵向比较题号2014年全国卷一对比对比类型第40题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背景横向对比题号2015年全国卷一对比对比类型第40题孔孟儒学、汉代儒学、宋代儒学的不同内涵纵向比较第46题抗战胜利前后党派地位的变化纵向比较(三)锻造思维,提质增效

1.锻炼思维的灵活性2.形成思维的多元化

“历史现象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而,它就不可能是简单的、机械的和公式化的。具体的历史现象是多样的和复杂的。”

——赵俪生

1.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例:国民党政府是一个反动的政府抗日战争是一项正义的事业所以国民党政府不可能真正地进行抗日《蒋介石日记》杨天石先生研究蒋介石日记

海外华文媒体的报导:蒋日记改写中国现代史杨天石对蒋介石的评价

第一,我认为蒋是民族主义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希望中华民族振兴,中国统一。第二,蒋介石是一个改良主义者。第三,我认为蒋介石是一个个人中心主义者。第四,我认为蒋介石有功有过,既有大功,又有大过。皇帝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变迁唐前期的三省制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起草诏令中书省三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省之间,三省与皇权之间相互制约,减少了决策的失误。(2013.江苏)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冶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政事堂:“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事的场所。”

——人民版第13页皇帝-政事堂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人教版第15页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政事堂会议演变为唐初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

钱穆《国史新论》

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变迁“中书门下”不仅继续具有原来政事堂的决策的功能和权力,而且由于五房等办事机构的设立,中书门下也具有的行政权力。因此,政事堂改中书门下后,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部权力,成为最高的决策兼行政机关。唐初以政务处理程序分工、决策与行政分离的三省制名存实亡了。这也预示了此后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方向。

吴宗国主编隋唐中枢体制演变:

三省六部制(隋朝至贞观初)

政事堂集议制度

(贞观至开元)

中书门下体制(开元十一年以后)

“在中学教学的历史观中,在思维方式上总是一元性地教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和学生对史料展开多元的理解,以不同的视角去组织教学。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多元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中国教师报》李宏图专访

2.形成思维的多元化

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

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要求: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材料: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能够从两个或者以上不同的角度回答即可,但要注意最好不同的角度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性)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理解

中西法律体系的不同和冲突

从国际法的角度

从“人权”的视角

要注意从新角度回归基本考点郡县制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现代化”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新史观下中国近世开端于宋代日本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是人文启蒙思潮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从社会稳定角度看和谈出来的中华民国傅国涌《有限辛亥革命换来破天荒的共和制》

分田到户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从商业广告恢复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雅典公民大会决策缺乏理性的制度化毛丹《修昔底德的正义论》

商业资本推动了近代民主制的建立《政府预算的民主性:历史与现实》

先秦时期视角一“中国”:原意“国都”视角二分封制是一种宗族式的殖民扩张视角四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推动了土地买卖活动视角五中国先秦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汉代历史视角一姓氏含义变迁与官僚政治的形成视角二官营手工业也面向民间市场生产视角三汉武帝并没有罢黜百家唐宋时期视角一唐代三省制实际上制约了皇权专制视角二科举制摆平了智力精英视角三唐代长安城严禁违章建楼视角四宋代农业经济出现专业化生产视角五唐宋时期社会价值取向明清时期视角一明清时期宗法观念走向衰落视角二明清时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中的“迁业”现象视角三传统思想中萌发“人性”的觉醒★注意几个地方:突出历史学科特色,注意史料研习克服短视行为,不以记忆代替能力训练;不以回忆代替分析;不以分析答案代替讲评注意知识体系的梳理宁慢也要实注意阅读训练和主观题的分析该补充的补充,该整合的整合,做到对知识和体系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习题讲评课:

(一)练习时效

1.练习三化:自习考试化

考试高考化

高考平常化

2.教师四须:有题必收

收题必批

全批全改

批阅必发

(二)讲评原则

注意及时性突出针对性强调层次性讲究激励性落实总结性(二)讲评原则

注意及时性突出针对性强调层次性讲究激励性落实总结性(三)课前准备

根据答案找失分;针对失分找差距;对照差距找不足;依据不足找改进。教师方面:备习题、备学生

分析本班成绩

找准问题所在

针对问题备课学生方面:课前改错(自查自纠)(四)讲评模式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达成学生自纠下发试卷和答案,指导查、纠方法自查失误,分析错因,研究答案,自我修正落实基础,培养自我反思能力考情分析展示成绩、加强对比自我定位、找到差距自我评价,树立危机意识合作释疑指导、调控、释疑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质疑释疑,落实答案解决疑难,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典例剖析案例探究难点突破总结规律,升华认识归纳总结,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补偿提升出示题目,明确要求自主解题,定时训练查漏补缺,深化审题解题能力(五)讲评过程●讲构成:了解试题构成。●讲思路:审题的关键点是什么,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讲方法。抓住典型题目,敏锐抓住试题本质。讲解试题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突破已有思维定势,速解巧解得出结论。●讲规律:即归类讲解,由题及类,触类旁通;总结出相对稳定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格式,把试卷规范化落实于平日复习中。●讲变化:讲评要善于借题发挥,举一反三,对某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拓展讲解。●讲技巧:学会让学生揣摩题意,揣摩出题人的思路---指导学生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出题人设计的思路是什么,有时候就能将答案得出。“材料”+“设问”+“答案备选项”☆文字☆图片☆数据☆材料反映了()材料中“××”指的是()☆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材料说明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目的、特点、实质、作用()解读材料型史论结合型深入分析型☆题肢本身错误☆题肢正确但不合题意☆题肢正确且合乎题意※了解试题构成,熟悉试题类型,掌握解题步骤和方法【选择题构成】(五)讲评过程:●讲构成:了解试题构成。●讲思路:审题的关键点是什么,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讲方法。抓住典型题目,敏锐抓住试题本质。讲解试题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突破已有思维定势,速解巧解得出结论。●讲规律:即归类讲解,由题及类,触类旁通;总结出相对稳定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格式,把试卷规范化落实于平日复习中。●讲变化:讲评要善于借题发挥,举一反三,对某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拓展讲解。●讲技巧:学会让学生揣摩题意,揣摩出题人的思路---指导学生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出题人设计的思路是什么,有时候就能将答案得出。

●方法技巧总结客观题1.识破“条件陷阱”,提高审题能力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A.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B.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C.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2、辩别“似是而非”,增强再现能力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3.明察“以偏概全”,提高概括能力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A.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B.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C.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4.谨访“变换概念”,增强理解能力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5.拨开“因果混杂”,培养分析能力。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零和思维)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因果倒置)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概念混淆)解题步骤第一步:读----“四分法”,带着问题读材料读题要做到“四读”:按照顺序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第二步:审----“四定法”,破解材料解析题(1)审分值----分值/2确定要点数量(2)审设问----“四定法”审设问非选择题部分四定法材料解析题设问部分结构组成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注意:一般来说,定位词前往往会有关键的限定词,限定答题的时间、空间、角度等。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特点内容成就实质影响作用意义启示认识等概括

分析比较

说明评析

指出列举等定向词定法词定位词公式一:根据定向词,确定答案来源定向词分类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

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

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子

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

答案肯定在材料间递进或并列或转折的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回答设问间的递进或并列或转折关系材料教材材料+教材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如:概括、列举、分析、指出、比较、阐述、说明、评述、评析、评价、评论公式二:根据定法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定法词(行为动词)既承担命题人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公式三:利用定位词,确定材料解析题的类型1、背景(原因、条件)类2、影响(意义、作用)类3、表现(内容)4、特点类5、异同(比较)类6、说明类7、变化类8、本质(实质)类9、启示(认识)类公式四:通过限定词,确定答案的时间、空间和角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例(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0题)

(定向词)(定向词)(定法词)(定法词)(定位词)(定位词)(定位词)(限定词)例(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0题)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

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定向词)(定向词)(定法词)(定法词)(定位词)(定位词)(定位词)(限定词)(限定词)(限定词)(定法词)第三步:写----注意答案要“六化”:(1)要点化:(2)精准化:(3)主干化:(4)段落化:(5)序号化:(6)整洁化:温馨提示:点要多、面要宽、话要短。解题步骤开放性试题模块201220132014201541题评析中国近代化冲击——反映模式比较图9(东汉十四州)和图10(唐开元十五道)两幅图片,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论证;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考生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试题,要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开放性的要求(1)强化学生对于主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2)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模式(3)强化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4)积极引介史学理论概念(5)引导学生逐步意识到历史认识的相对性(6)提示学生注意材料题的答题要领应对策略选修题模块河北省平均分满分201220132014201540题25分11.188.627.6611.9141题12分5.994.274.164.3645题15分9.647.218.699.7246题7.26.527.215.9547题8.884.146.2510.1648题10.79.2310.357.762010刘晏改革(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2011八旗改革(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2012王莽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2013清末新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共同之处。(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2014两汉魏晋法律改革(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2015唐代币制改革(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回顾高考选修1:改革1.从考查特点上看: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2.从考查内容上看: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选修和必修相结合;3.从考查方式上看:以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为主。4.从设问方式上看:一般为两问(分值分配为8、7分或6、9分),主要以考查改革之背景(原因、目的)、特点、影响(作用)为主;选修一题型特点选修一应对策略1、真题训练法:回眸历年真题,归纳总结规2、思维建模法:构建改革的类型、背景、成败因素、评价标准、启示等模型3、史观引领法:多元史观解读改革4、课外延伸法:命题时重点关注中学选修教材中未涉及的改革课外延伸法(中)李悝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王莽改制、两税法、张居正一条鞭法、张之洞湖北新政、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新生活运动、西藏的农奴制改革

(外)大化改新、彼得大帝改革、斯托雷平改革、日本战后民主化改革、德国战后民主化改革、现代企业改革2010曹操(1)据材料一、二,概括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原因。(9分)(2)据材料三,概括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2011钱玄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2012道光帝(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2013韩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2014包拯(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2015丘处机(1)据材料结合所学,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回顾高考选修4:人物选修四题型特点1、从命题特点看:命题依纲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与时政联系密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切的现实关照;2、从考查内容看:以中国历史人物特别是古代和近代历史人物为主;人物往往是教材上不太重视但生活中耳闻能详的人);3、从考查目标看:考查能力目标涉及较广泛,层次也较高一些。这一点可从设问的方式得出,如“概括”、“指出”、“评价”、“简评”、“说明”等。4、从答案组织看:对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要求较高。温馨提示:答人物题一定要眼中有人!选修四应对策略1、真题训练法:回眸历年真题,归纳总结规律2、思维建模法:构建人物评价的要求、原则、角度、方法、影响因素等模型3、课外延伸法:命题时重点关注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中学教材上不太重视但生活中耳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