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中(全国一等奖)_第1页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中(全国一等奖)_第2页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中(全国一等奖)_第3页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中(全国一等奖)_第4页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中(全国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十二中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2.他在位时开创科举,开凿运河,造福后世。他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结果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这里说的“他”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3.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4.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缘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A.春秋诸侯争霸 B.汉末军阀割据 C.魏晋北民南迁 D.隋朝暴政而亡5.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6.唐朝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写下《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诗篇,被誉为“诗仙”的是()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他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A.医圣 B.书圣 C.诗圣 D.诗史8.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准备了重要的条件的是()A.王安石变法 B.后周世宗的改革C.杯酒释兵权 D.陈桥兵变9.下列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①北宋②辽③西夏④金。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10.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共同之处是()A.划定边界 B.宋对少数民族称臣C.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D.少数民族军队撤走11.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它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的()A.辽 B.西夏 C.金 D.元12.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少数民族建立的()A.契丹、党项、匈奴 B.契丹、党项、女真C.党项、女真、回纥 D.匈奴、回纥、吐蕃1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的融合.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14.在文物收藏热中,某历史兴趣小组模仿中央电视台举行“鉴宝”活动。下列“宝物”一定不属于文物的是()A.标有:唐朝景德镇的瓷器﹣﹣“唐三彩奔马”B.标有:宋朝景德镇的瓷器﹣﹣“绿釉黑花瓶”C.标有:宋朝的指南针﹣﹣“罗盘针”D.标有:宋朝的纸币﹣﹣“交子”15.《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塘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A.统一国家建立 B.江南地区开发 C.商品经济繁荣 D.民族政权并立16.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B.南宋手工业进步C.南宋商业繁荣,出现了“会子”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17.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A.南北朝时期 B.随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18.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造纸术、司南、火药、活字印刷B.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司南C.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司南D.司南、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19.“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A.秦都咸阳 B.汉都长安 C.隋都长安 D.宋都东京20.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农民用曲辕犁耕地B.家中摆着唐三彩C.长安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D.长安城内有许多“瓦子”,十分热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8分,24题14分,共60分)21.识图并回答问题:(1)图中向西和向东行的路线分别反映哪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2)B路线要经过历史上著名的什么道路?此路大约在我国哪一朝代开辟的?(3)试举出唐朝与A地区发展关系的事例,并说明意义。22.列举题(填空):(1)隋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以为中心,北通,南达,全长。(2)宋代发明的新的农具﹣﹣;兴起于北宋,我国著名的瓷都﹣﹣;北宋前期,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主要的稻米产区﹣﹣、。(3)北宋画家的生动反映了东京城内外和汴河两岸商贩云集、交易繁忙的景象。(4)北宋词人词作意境高远,豪迈雄浑,开创豪放词派;婉约派女词人生活在两宋之际,前后期词作风格迥然不同;靖康之变后南宋的豪放派词人词风慷慨奔放,词作充满豪迈气概和爱国情怀。2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唐朝时期,书生张三出生于人杰地灵的A地(隋朝第二代皇帝多次乘龙舟来这里游玩,最后在这里被杀).张三寒窗苦读十载,一日他从家乡出发,经运河到京城应试。在离船登岸之地B(运河的中心)遇雨,全身衣服湿透,避进一老翁家。老翁沏茶热情款待,为张三烘干衣服,还为他做了一顿香喷喷的占城米饭。张三又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京城C,他看到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在这里,往来的商旅熙熙攘攘。张三凭一手漂亮的“顔体”楷书和一篇优美的文章及第(考中).为答谢老翁,送他景德镇茶具一套、唐三彩骆驼载乐佣一个;还带老翁的儿子到京城C的“瓦子”中玩,在这里张三朗诵了唐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赢得了热烈的掌声。(1)张三出生在何地?隋朝第二代皇帝是谁?(2)张三离船登岸之地B是哪一个城市?(3)张三此行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开创于何时?(4)张三所朗诵的《忆昔》反映了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繁荣景象?为什么会出现“开元全盛日”?(5)上述材料中有三处与唐朝历史不符的知识性错误,你能找出来吗?并说明原因。24.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材料二两幅历史图片材料三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图一中,大运河从江都至余杭之间河段的名称是什么?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3)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它的名称是什么?它最先出现于哪一朝代?(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16-2017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十二中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考点】51:隋朝的建立.【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解答】图片中①处581年.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故选A.2.他在位时开创科举,开凿运河,造福后世。他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结果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这里说的“他”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考点】5D: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53:隋朝大运河.【分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开创科举,开凿运河”可知此人是隋炀帝.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故选D.3.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考点】5D: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掌握情况.【解答】根据所学可知,隋朝时创立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度,唐朝得到完善,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正地选拔官吏的制度,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4.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缘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A.春秋诸侯争霸 B.汉末军阀割据 C.魏晋北民南迁 D.隋朝暴政而亡【考点】54:隋朝的灭亡.【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贞观之治.应重点掌握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解答】唐太宗重视农民的作用,唐太宗经历了隋朝末社会大动荡,亲眼看到了隋朝在农民战争风暴中迅速崩溃,受到极大的震撼,从隋朝因暴政灭亡中吸取教训,提出了民本的思想.故选D.5.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考点】58: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分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统治期间推行贞观新政,历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解答】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的教训,虚心纳谏,选贤用能,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推行贞观新政,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历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故选B.6.唐朝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写下《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诗篇,被誉为“诗仙”的是()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考点】5J:光耀千古的唐诗.【分析】本题考查李白的相关知识.【解答】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一生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人们称他为“诗仙”,他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故选A.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他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A.医圣 B.书圣 C.诗圣 D.诗史【考点】5J:光耀千古的唐诗.【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形式诗歌的知识,重点识记杜甫的相关知识.【解答】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医圣”指的是东汉名医张仲景;“书圣”指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诗圣”称颂的是杜甫的诗歌艺术.故选D.8.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准备了重要的条件的是()A.王安石变法 B.后周世宗的改革C.杯酒释兵权 D.陈桥兵变【考点】63: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分析】本题以“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北宋的建立的知识.【解答】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后周强大起来,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故选B.9.下列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①北宋②辽③西夏④金。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考点】64: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67:南宋和金的对峙.【分析】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掌握各政权的建立时间.【解答】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辽),960年北宋建立,1038年西夏建立,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故选B.10.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共同之处是()A.划定边界 B.宋对少数民族称臣C.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D.少数民族军队撤走【考点】64: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67:南宋和金的对峙.【分析】本题考查了辽、西夏、金与宋和议.【解答】宋辽、宋夏、宋金和议中宋都需要向少数民族政权交纳岁币.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北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1141年岳飞被害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选C.11.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它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的()A.辽 B.西夏 C.金 D.元【考点】64: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辽、西夏并立的知识点,应把握澶渊之盟的历史知识.【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澶渊之盟”,结合所学知识:宋真宗时期,辽军与宋军经过澶州之战后,双方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故选A.12.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少数民族建立的()A.契丹、党项、匈奴 B.契丹、党项、女真C.党项、女真、回纥 D.匈奴、回纥、吐蕃【考点】64: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61: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67:南宋和金的对峙.【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与宋并立的政权,注意把握各政权的建立民族.【解答】两宋时期,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辽是契丹族所建;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故选B.1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的融合.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考点】64: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辽、宋、西夏并立和金与南宋对峙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要求回答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南宋建立之前,北宋和辽已经灭亡,所以A、B和D排除掉,南宋、金、西夏处于并立时期.故选C.14.在文物收藏热中,某历史兴趣小组模仿中央电视台举行“鉴宝”活动。下列“宝物”一定不属于文物的是()A.标有:唐朝景德镇的瓷器﹣﹣“唐三彩奔马”B.标有:宋朝景德镇的瓷器﹣﹣“绿釉黑花瓶”C.标有:宋朝的指南针﹣﹣“罗盘针”D.标有:宋朝的纸币﹣﹣“交子”【考点】68: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5E:盛唐的社会气象.【分析】本题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和宋代经济的发展,知道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解答】据所学知,唐三彩是陶器,故不属于文物的是标有:唐朝景德镇的瓷器﹣﹣“唐三彩奔马”.故选A.15.《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塘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A.统一国家建立 B.江南地区开发 C.商品经济繁荣 D.民族政权并立【考点】6A:宋代的社会生活.【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时期社会风貌的内容.【解答】由《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可知,该材料描述的是北宋东京城夜市繁华的状况,夜市的繁华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C.16.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B.南宋手工业进步C.南宋商业繁荣,出现了“会子”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考点】68: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唐朝至宋朝,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狡快,逐渐超过北方,再加上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主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就说明江南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故选D.17.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A.南北朝时期 B.随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考点】6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分析】本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解答】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故选C.18.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造纸术、司南、火药、活字印刷B.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司南C.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司南D.司南、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考点】6K: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3K:纸的发明和改进;6J: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分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顺序.【解答】战国时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西汉前期,中国发明造纸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列顺序正确的是司南、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故选D.19.“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A.秦都咸阳 B.汉都长安 C.隋都长安 D.宋都东京【考点】6A:宋代的社会生活.【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的社会生活,注意识记相关的知识点.【解答】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早市和夜市,还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题目材料即反映了这些生活风貌.故选D.20.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农民用曲辕犁耕地B.家中摆着唐三彩C.长安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D.长安城内有许多“瓦子”,十分热闹【考点】5E:盛唐的社会气象.【分析】本题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解答】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开始出现是在宋朝,故生活在唐朝,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长安城内有许多“瓦子”,十分热闹.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8分,24题14分,共60分)21.识图并回答问题:(1)图中向西和向东行的路线分别反映哪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2)B路线要经过历史上著名的什么道路?此路大约在我国哪一朝代开辟的?(3)试举出唐朝与A地区发展关系的事例,并说明意义。【考点】5G: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3H: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5F: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丝绸之路和唐与吐蕃关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地图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答】(1)题干中的地图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历史.图中向西行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向西经过西域等地,最后到达天竺,反映的是玄奘西游天竺.图中向东行的路线从广陵出发,向东渡海,随后到达日本,反映的鉴真东渡日本.(2)图中的B路线,从长安出发,向西要经过河西走廊、西域等地区,即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以后,丝绸之路得以开辟.(3)图中的A地区是青藏高原.唐朝时期,吐蕃人在青藏高原建立了政权.文成公主入吐蕃,金城公主入吐蕃等历史事件,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故答案为:(1)玄奘、鉴真.(2)丝绸之路;西汉.(3)文成公主入藏.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22.列举题(填空):(1)隋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2)宋代发明的新的农具﹣﹣秧马;兴起于北宋,我国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北宋前期,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主要的稻米产区﹣﹣苏州、湖州。(3)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东京城内外和汴河两岸商贩云集、交易繁忙的景象。(4)北宋词人苏轼词作意境高远,豪迈雄浑,开创豪放词派;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际,前后期词作风格迥然不同;靖康之变后南宋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奔放,词作充满豪迈气概和爱国情怀。【考点】53:隋朝大运河;3V: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68: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6A:宋代的社会生活;6N:宋词和元曲;6O:宋元的绘画艺术成就.【分析】本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宋代经济、宋代社会生活、宋词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1)结合所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2)结合所学可知,秧马是宋代发明的新的农具.景德镇是宋代我国著名的瓷都;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苏州与湖州是南宋主要的稻米产区.(3)结合所学可知,北宋著名的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东京城内外和汴河两岸商贩云集、交易繁忙的景象.(4)结合所学可知,北宋词人苏轼词作意境高远,豪迈雄浑,开创豪放词派;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际,前后期词作风格迥然不同;靖康之变后南宋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奔放,词作充满豪迈气概和爱国情怀.故答案为:(1)洛阳,涿郡,余杭,2000多千米.(2)秧马;景德镇;交子;苏州、湖州.(3)张择端,《清明上河图》.(4)苏轼;李清照;辛弃疾.2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唐朝时期,书生张三出生于人杰地灵的A地(隋朝第二代皇帝多次乘龙舟来这里游玩,最后在这里被杀).张三寒窗苦读十载,一日他从家乡出发,经运河到京城应试。在离船登岸之地B(运河的中心)遇雨,全身衣服湿透,避进一老翁家。老翁沏茶热情款待,为张三烘干衣服,还为他做了一顿香喷喷的占城米饭。张三又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京城C,他看到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在这里,往来的商旅熙熙攘攘。张三凭一手漂亮的“顔体”楷书和一篇优美的文章及第(考中).为答谢老翁,送他景德镇茶具一套、唐三彩骆驼载乐佣一个;还带老翁的儿子到京城C的“瓦子”中玩,在这里张三朗诵了唐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赢得了热烈的掌声。(1)张三出生在何地?隋朝第二代皇帝是谁?(2)张三离船登岸之地B是哪一个城市?(3)张三此行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开创于何时?(4)张三所朗诵的《忆昔》反映了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繁荣景象?为什么会出现“开元全盛日”?(5)上述材料中有三处与唐朝历史不符的知识性错误,你能找出来吗?并说明原因。【考点】53:隋朝大运河;5B:开元盛世;5D: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68: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6A:宋代的社会生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隋朝大运河、开元盛世、科举制、宋代经济相关知识的掌握.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唐玄宗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曹芸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解答】(1)据题干“唐朝时期,书生张三出生于人杰地灵的A地(隋朝第二代皇帝多次乘龙舟来这里游玩,最后在这里被杀).张三寒窗苦读十载,一日他从家乡出发,经运河到京城应试.”结合所学可知,张三出生在江都,隋朝第二代皇帝是隋炀帝.(2)据题干“唐朝时期,书生张三出生于人杰地灵的A地(隋朝第二代皇帝多次乘龙舟来这里游玩,最后在这里被杀).张三寒窗苦读十载,一日他从家乡出发,经运河到京城应试.在离船登岸之地B(运河的中心)遇雨.”结合所学可知,张三离船登岸之地B是洛阳.(3)据题干“唐朝时期,书生张三出生于人杰地灵的A地(隋朝第二代皇帝多次乘龙舟来这里游玩,最后在这里被杀).张三寒窗苦读十载,一日他从家乡出发,经运河到京城应试.”结合所学可知,科举考试开创于隋朝.(4)据题干“张三朗诵了唐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赢得了热烈的掌声.”结合所学可知,《忆昔》反映了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唐玄宗即位后很有作为,他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整顿吏治,大力发展生产.(5)据题干“老翁沏茶热情款待,为张三烘干衣服,还为他做了一顿香喷喷的占城米饭.为答谢老翁,送他景德镇茶具一套、唐三彩骆驼载乐佣一个;还带老翁的儿子到京城C的‘瓦子’中玩.”结合所学可知,错误1:“做了一顿香喷喷的占城米饭”;原因:占城稻在宋代得到大力推广.错误2:“景德镇茶具一套”;原因:景德镇兴起于北宋时期.错误3:“到京城C的‘瓦子’中玩”;原因:“瓦子”出现于宋朝.故答案为:(1)江都(今扬州),隋炀帝.(2)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