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件36张_第1页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件36张_第2页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件36张_第3页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件36张_第4页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件36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整体感知,把握全文内容,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2、结合典型材料,把握焦裕禄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3、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体悟焦裕禄精神的价值。4、结合有关新闻的知识,把握两种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研读课文,了解兰考当时的实际情况,找寻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来源,理解焦裕禄工作的目的与意义。了解作者穆青(1921~2003),河南杞县人,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著有《穆青散文选》《彩色的世界》《十个共产党员》等。写作本文时任新华社副社长。冯健,原名樊煦义,1925年生,河南新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天》《管得宽》等。1949年后,冯健被调至新华社工作。1965年冬,他与穆青、周原一道赴河南兰考采访焦裕禄的事迹,写出了那篇曾经感动了亿万读者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周原(1928~2011),原名乔元庆,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人。1948年,周原选择了新闻工作,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了解背景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但从1958年起,由于“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我国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危机。自1961年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复苏时期。此时,作为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脑海中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该怎样将蕴含于人民之中的那种打不垮、压不倒的英雄精神,通过新华社的报道,播撒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为了找到一个突破口,穆青决定到自己熟悉的故乡河南去。这片土地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饱受水旱灾害的地方,他希望能在这里找到新闻素材。到河南后,根据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提供的线索,穆青得知,在豫东兰考县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开展除“三害”斗争被活活累死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穆青决定深挖焦裕禄这个典型。

1965年12月17日,穆青一行来到了兰考县委大院。大院里有两排破旧的平房,白花花的盐碱漫地而生,爬上墙头、窗台,红砖墙被盐碱咬蚀得斑斑驳驳,有的地方甚至成了白粉。穆青等人尽管对这位县委书记的事迹早有耳闻,也看了当时报纸上的一些报道,但还是被现场看到的情景,耳中听到的故事深深震撼。随后,穆青一行访问了几十位基层干部和群众,走到哪,群众都饱含热泪的叙说着焦书记的故事。当他们亲眼看了焦裕禄带领群众挖的沟渠、封闭的沙丘群后,穆青对冯健和周原说:“焦裕禄就是一代共产党员的典型!我们一定要把他的事迹原原本本地写出来,让人们看看咱们共产党的干部是怎么舍生忘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在周原写的初稿的基础上,他们对这篇报道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修改,先后七易其稿。稿子基本完成后,穆青又让周原把稿子带回兰考,在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朗读,征求群众意见,除订正了几个人名、地名外,大家表示事实准确。1966年2月7日上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新华社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焦裕禄这个名字传遍了全国各地,震撼了千千万万颗心。焦裕禄奋斗在兰考的475个日日夜夜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盐碱内涝风沙通讯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通讯一般有以下特征:一是报道详细深入,要对事件的来龙去脉、重要环境、背景做具体描写,这是区别于消息的一个显著特点;二是注重思想意义,要报道那些人们普遍关心、有现实意义的题材,还要讲究主题的开掘;三是强调用形象说话,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还要有情节、有联想,用形象说话;四是突出评论性,思想观点要一目了然,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走进人物焦裕禄,男,汉族,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1962年,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办公室带领兰考县人民治沙兰考泡桐成兰考县特产,泡桐被称为“焦桐”兰考人民送别焦裕禄“他死后,人们在他病榻的枕下,发现一本《毛泽东选集》,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焦裕禄一生未见过毛泽东,1966年9月15日,13岁的女儿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了父亲一生的老师毛泽东。初读文章思考:这篇文章围绕焦裕禄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①焦裕禄赴兰考任职②焦裕禄深入一线调研③焦裕禄冒风雪送温暖④焦裕禄带病痛斗灾害⑤焦裕禄不幸离世⑥焦裕禄活在人们心中再读课文对照课文小标题,分析这些典型事例表现了焦裕禄怎样的精神和品质?典型事例人物品质危难之际赴兰考任职知难而上的大无畏气概深入一线调研细致深入、求真务实的求实作风冒风雪送温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带病痛斗灾害坚忍顽强、公而忘私的“忘我”精神积劳成疾,不幸离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格兰考人民深切悼念焦裕禄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深受爱戴精读文中对焦裕禄的相关描写,从饮食、出行、工作三个方面概括并分析焦裕禄这一人物形象。1、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无私奉献。如:他“调查水情”时,到吃饭的时候了,焦裕禄说:“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说着就又向风雨中走去。2、心系百姓,克己奉公。如:对于喜欢下乡实地考察的焦裕禄而言,自行车就是他最“奢华”的代步工具,凡是能够骑车的地方,他都会蹬着自行车去。3、迎难而上、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形象。如:文章第19、29段。思考文章为什么从兰考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写起?①在人物刻画上,文章开篇描绘出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严重的灾荒景象,具体展现了摆在焦裕禄面前的重重困难,有助于突出焦裕禄临危受命,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②在文章结构上,为下文写焦裕禄,深入一线调研、带领人民群众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在工作岗位上逝世等情节埋下伏笔。③在文章主题上,开篇兰考县遭受伤害的情形与文章最后一节兰考县粮食“初步自给”“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家的灾害”等面貌改变形成对比,突出了在党的好干部的领导下“人定胜天”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巨大胜利。请分析“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有36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集体完成了”这句话中的“文章”的内涵。1、表层含义:指1964年的3月,焦裕禄想动手写的《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文。2、深层含义:指焦裕禄生前对兰考县“三害”治理工作的各种规划,以及焦裕禄对兰考人民未来生活的美好设想。3、隐含含义:指焦裕禄心中对兰考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深深的爱,对没能在兰考实现党交给自己的任务的遗憾。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习近平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为它千顷澄碧。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于1990年7月15日所做的,表达了对焦裕禄由衷的崇敬之情。2014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访问河南兰考县,有感于焦裕禄为人民服务之精神,重诵此词,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总书记到兰考访问

在焦裕禄逝世5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的纪念文章指出:“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

1966年2月7日,自《人民日报》全文刊发《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焦裕禄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分析本篇文章的写作特色①运用典型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形象。②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将记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内容更加丰富,更富感染力。《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当代新闻作品中的名篇。同为新闻类文体,消息和通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这两篇作品加以探究。比较阅读相同点:都是新闻的主要文体,都具有严格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不同点:①在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②在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③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④在风格上,消息朴素实用,通讯富有文采⑤在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作业有人认为,“焦裕禄固然可贵,但如果他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可以作出更大贡献呢?”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阅读本文,体味作者对焦裕禄的深切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用散文笔法写新闻”

陆永稳

【摘要】新闻通讯是新闻中的巨制,创作难度较大。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通讯作品,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研究和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穆青尝试、提倡的散文笔法在通讯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人物通讯写作上。此种散文笔法的运用在其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可见一斑。

【关键词】穆青

散文笔法

新闻通讯中国新闻文本写作是不断发展、完善、变化的。从最早的古文体例到后来形成的新华体,都是应时而起,为时而作,与时俱进的。在新闻文本写作中,穆青的“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尝试、成功和倡导,在中国新闻界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其新闻通讯代表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对其散文笔法进行解析,以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启发。1963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开始提倡“用散文笔法写新闻”。他说:“现在,有的同志在尝试着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我个人是赞成这种尝试的。”“比如可以不一定写导语;也可以不一定要有新闻根据;可以夹叙夹议,既有形象的细节描写,又允许有简短的议论和记者的感受;在选择角度的时候,既可以从领导角度来写,也可以从群众角度来写。突破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以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可能随之改变了。”

补充阅读

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此前,1964年11月《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已发表过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写的焦裕禄的人物通讯。穆青还是觉得有重新采访、重写的必要,并于1965年12月17日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作为穆青最重要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材料的真实感人。没有焦裕禄的真人真事和真情真意的这些客观事迹存在,无论穆青等人有什么神来之笔都写不出如此之文。但是,同样的人、事,穆青等人写的人物通讯就非同一般了。下面试就其文按照散文笔法的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榜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思想红线”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这就是所谓的“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文由八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成篇,而且各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题思想,但是这八个小主题无不是贯穿“榜样”的大主题来展开的。作为全文的引子,一开头,作者就用简洁准确冷静的陈述把焦裕禄所面临的“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和“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的兰考推到读者面前。接着,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兰考“灾害景象”图。这样的困难和灾难场景令人不寒而栗!面对这样的困难,焦裕禄的态度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榜样”主题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第二天……他已经下乡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间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焦裕禄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这些都已渐现一个务实、坚定、为民的县委书记的新形象,已见一个敢于面对困难,信念坚定,敢于战胜灾魔的县委书记。这也为下文展开作了铺垫。

接着,作者写焦裕禄亲自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灾害源头做好灾害根源调查,深入群众寻求、研究治“三害”对策,并总结出“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是“兰考的新道路!”。这样作者已经将能够把全县干群凝集到一起战胜“三害”的县委书记的榜样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了——这是以事立人;这是一个坚强的“班长”,是一个信得过的领路人;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从第二个标题开始,作者从焦裕禄作为一个党员领导时刻把百姓的冷暖装在心里,视人民为父母的情怀;从对自己、家人严格要求,对同志和风细雨和对犯错误的下级极力挽救、帮助,对群众关爱有加的事迹叙述开去。这些真人真事、真情真意无不凸显焦裕禄同志的真性情,其形象也饱满可感、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不仅如此,作者所写的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以焦裕禄的活动来展开,通过他的工作、言行以及其部下的工作、言行等等来表现其领导作用和榜样的力量!当然这些主题只有通过描写、议论、抒情等散文常用的多种手法,才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节奏感好而不僵硬、没有说教感。文章最后三个标题“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没有死,他还活着”把生前对同志的爱护、对工作的认真、尽责,并且全然忘记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为了人民,忘记自己的焦裕禄,展现在读者面前。

总之,在全篇行文中,“榜样”是主线,但每一部分还有各自的中心,只是每一个小中心都是主线的一个方面的表现。二、表达方式灵活,多用散文常用的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该文主要是运用记叙的行文方式,但是作者为了使文章生动,适时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用数字来记叙兰考的受灾程度,并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灾区面貌,用抒情的笔触来表达对文中主人公的深情。就如在最后一个标题下的文中:“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穷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查看水情。……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服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文中抒情的地方都是发乎自然。

文章还在适当的地方通过议论点明焦裕禄的精神和意义。比如全文倒数第二段中:“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