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件脏腑辨证临床用药_第1页
中医学课件脏腑辨证临床用药_第2页
中医学课件脏腑辨证临床用药_第3页
中医学课件脏腑辨证临床用药_第4页
中医学课件脏腑辨证临床用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脏腑辨证许新晖副教授目的要求

1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2掌握各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以及鉴别诊断、常用方剂3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分析典型病例的方法授课方式

CAI、理论讲授、病例讨论课时

18学时

概念

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辨别、分析,从而确定疾病所在脏腑,病因、病性以及邪正盛衰等的一种辨证方法。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内伤杂病(以脏腑病变为主的内科杂病)特点结论具体,定位、定性清楚,指导治疗明确

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八纲辨证——是对病人整体证候表现总和的规律概括,以起提纲领的作用。脏腑辨证——是将八纲进一步落实到脏腑上,用以辨明疾病的部位、性质,并指导治疗的辨证方法。关系: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本方法,是辨证的总纳。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是辨证的核心。一、心与小肠病辨证SyndromesoftheHeartandSmallIntestine目的要求

1掌握心与小肠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2掌握各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3掌握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三者鉴别要点学习方法:1、纵:熟记脏腑的生理功能2、横:联系八纲、气血津液内容来分析

生理病理心---血脉

心脏本身病变:心悸、怔忡、心痛、胸闷脉:结代

神明

神志病变:心烦、失眠、多梦、健忘

神昏、狂躁,昏谵

汗液

汗出异常

面色异常

口舌生疮,舌尖红赤

小肠---泌别清浊

尿短赤涩痛,尿血腹胀、肠鸣、腹痛腹泻

心的病证主要病变特点:1心气虚证(Heartbloodstasissyndrome)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之证

机制

概念先天禀赋年高体弱久病或暴病

心悸怔忡---心气虚鼓动无力气短胸闷---宗气不振气虚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

面色淡白,自汗,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弱---气虚

辨证要点

心悸+气虚症状

表现·分析【代表方剂】——养心汤黄芪、当归:补气兼补血,气旺则血生

人参、茯苓、川芎:益气安神调畅气血

半夏:燥湿和胃

远志、茯神:宁心安神

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

肉桂: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治法:

补益心气2心阳虚证(HeartYangdeficiencysyndrome)

心阳不足,鼓动、温煦无力之证

概念

机制

心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参“心气虚证”

表现心气虚证+虚寒证阳虚-形寒肢冷,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脉-舌质淡胖,脉弱或结代——保元汤

【代表方剂】治法:温阳益气人参、黄芪:温阳补气

肉桂:入心温补心阳

生姜:辛温助阳

炙甘草:补中益气并调和诸药

使【常用补心阳药物】桂枝、附子、肉桂、干姜等-肉桂-

临床上可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

目前临床上常用参麦注射液来治疗冠心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有扩张冠脉,改善心肌缺血,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脏指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3心阳暴脱证(HeartYangandanxietysyndrome)

心脏阳气骤然亡失之证

概念

机制

心阳虚证的进一步发展参“心阳虚证”

表现心阳虚证+亡阳证心-胸痛暴作,面唇青灰,甚或神志模糊,昏迷

亡阳-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脉-舌淡或淡紫,脉微细欲绝——四逆汤或参附汤附子:

干姜:

炙甘草:

佐使【代表方剂】治法: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一、方名:二、组成:附子1枚,干姜半两炙草2两

附子:1、原方生用,现宜制用

2、用量:不宜太大,10—15克,强心稍重三、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四、方解:

1、作用—回阳救逆,大祛阴寒

2、配伍:

附子:辛热、温阳祛寒

干姜:辛热、助附温散

回阳祛寒

炙草:甘温①扶正②监制姜附

a.解毒

b.制大辛大热伤阴3、说明:①何谓回阳?

②为何不补阳?

【配伍特点】

先后天并温,功专效宏。【证治要点】

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同时也是中医的急救方之一。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证治要点。

五、剂型:

1、汤剂:附子先煎1小时

2、注射液:多用于急救

3、口服液:程度较轻的少阴病。

4、不宜丸散。

六、【药理研究】升压作用强心作用利尿作用改善微循环作用抗炎作用改善肾功能作用

七、【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关系三证同属心的功能减弱,但程度不同心气虚病情轻,无虚寒表现心阳虚病情重,虚寒明显心阳暴脱病情危急,有亡阳的危侯证候

相同点不同点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面色淡白或黄白,舌淡苔白,脉虚心阳虚畏寒肢冷,心痛,面色黄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心阳

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

(舌质淡紫青滑,脉微细欲绝)

4心血虚证(Blooddeficiencysyndrome)心血不足,濡养失职之证

机制

概念

脾胃肾失血久病

忧思化源

耗血心血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心神失养

血虚证:头晕,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血虚见症

表现·分析——人参养荣汤

人参:大补元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

白芍、当归、熟地:补心血

臣远志、五味:安神定志

桂心:温阳,以助气血生化

佐陈皮:理气,使补而不腻

使治法:养心血,安心神【代表方剂】【常用补心血药】

当归、熟地、白芍、鸡血藤、阿胶、首乌等

熟地

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阿胶的主要产地在山东,所以都以“山东阿胶”出名。5心阴虚证(HeartYindeficiencysyndrome)

心阴不足,虚热内生之证

概念

心血亏忧思外感热病后期心阴虚证

机制

心悸怔忡---心神失养心烦,失眠多梦---虚热内扰阴虚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阴虚见症

表现·分析【代表方剂】——天王补心丹生地:重用,滋肾水以补阴

玄参、天冬、麦冬:滋阴清虚热

臣丹参、当归:补血养血

人参、茯苓:益气宁心

酸枣仁、五味子、柏子仁、

远志、朱砂:养心安神

桔梗:载药上行

使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常用养心阴药】天冬、麦冬、阿胶、

玉竹、五味、白芍等。

麦冬【生地】中药地黄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每年10—11月采集,晒干即成生地。将生地以砂仁、酒、陈皮为辅料,反复蒸晒至颜色变黑,质地柔软即为熟地。生地与熟地药理作用是不同的

方药:天王补心丹

临床上常见于心

神经官能症,贫血等疾病。心血虚与心阴虚鉴别两者以心悸、失眠、多梦、健忘为主症心血虚:以血虚为主因,无虚热之象。血虚不荣而致的面唇、爪甲及舌质的淡白。心阴虚:阴虚为主,有虚热特点。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数等症状。6心火炽盛证(Heartonflourishingcard)心火内炽,扰心、炎上之证

机制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感热邪心火炽盛证

概念

心烦失眠---热扰心神面赤口渴,便秘尿赤---热盛津伤或口舌生疮,舌尖碎痛---热灼舌体或小便赤涩灼痛,尿血---心火下移伤络或狂躁谵妄---热盛扰心,神不守舍舌尖红苔黄脉数---心火

辨证要点

神志症状+舌、脉象

表现·分析【代表方剂】——导赤散治法:清心降火木通:清心降火,利水通淋,导热下行

生地:清心生津,与木通配伍,利尿不伤阴

竹叶:清心除烦

生甘草:调和诸药

佐使心火上炎之重证可用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常用清心火药】

竹叶、莲子心、黄连、山栀、木通、滑石、生地、丹皮、灯芯等。

大黄[木通]

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

小木通ClematisarmandiiFranch.

或绣球藤clematisarmansiiFeanch.

的干燥藤茎。

临床上常见于口

腔溃疡等,目前常用的中

成药有黄连解毒片,牛黄

上清丸7心血瘀阻证(Resistanceofbloodstasissyndrome)

心脏脉络阻痹不通之证

机制

概念

情志不遂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病体弱

心悸怔忡---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气滞血瘀若:刺痛,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瘀闷痛,体倦肢重,舌苔白腻,脉沉滑---痰剧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紧---寒胀痛,与精神因素有关,脉弦---气(郁)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心胸闷痛,痛引肩背时作

表现·分析【常用活血化瘀药】

丹参、桃仁、红花、川芎田七、赤芍、元胡、郁金【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四逆散+牛膝+桔梗桃红四物汤

活血化瘀四逆散

理气止痛牛膝

引药下达桔梗

载药上行——血府逐瘀汤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云南特产——田七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一、关于血府

二、组成:桃红四物汤、四逆散加牛膝、桔梗

三、作用特点:

1、专于肝经,长于胸中。

2、重在活血,佐以行气。

3、祛瘀不伤血,行气不耗气。

四、配伍

桃、红、归

赤、芎、膝

活血祛瘀

生地(合当归):养阴血

柴胡:疏肝理气

桔梗

枳壳

载药上行,宽胸行气

甘草:调和

五、主治—胸中血瘀证

1、病机:血瘀胸中,气机受阻。2、主症:胸中瘀痛,舌质紫暗,脉弦或涩。3、关于原方主治19种病证的理解。

①王氏认为均与血府瘀血有关。

②临床注意寻找瘀血征象六、临床应用

1、范围原则—凡肝经血瘀气滞证,以瘀为主。2、现代:最多用于冠心、风心、胸部挫伤、

肋软骨炎、脑震荡后遗症。

8痰迷心窍证

痰浊蒙闭心神所致的以神志失常为主的证候

机制

概念情志不遂,气郁生痰;湿浊酿痰临床表现:湿痰证+精神异常(癫、狂)

湿痰-面色晦滞,脘闷恶心,舌苔白腻

癫证-精神抑郁,喃喃自语

痫证-突然昏仆,口吐涎沫,喉中痰鸣半夏:燥湿化痰

胆南星:燥湿化痰

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健脾

枳实:理气消积

茯苓:健脾渗湿

甘草:调和诸药

使【代表方剂】治法:涤痰开窍——导痰汤【常用化痰药】半夏、陈皮、苍术、厚朴、川贝、

白芥子、胆南星、天竺黄、竹沥、礞石等。9痰火扰心证

痰火内盛,扰乱心神的证

机制

概念七情郁结,气郁化火灼津为痰,上蒙心窍临床表现:痰火证+狂证

痰火-发热气粗,面红目赤,喉间痰鸣

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狂证-躁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礞石:攻逐陈积老痰

大黄:清热泻下

黄芩:泻火清热

沉香:理气以化痰使

【代表方剂】治法:清心豁痰——礞石滚痰丸【常用开窍药】菖蒲、郁金、麝香等

痰火扰心与痰迷心窍两证之鉴别相同点

痰火扰心与痰迷心窍两证均有神志异常及痰浊内盛的症状。

痰迷心窍无火热之证候,以神志昏蒙、淡漠、抑郁、痴呆等相对静止的症状为特征,属阴证;

痰火扰心神则火热证候明显,以躁狂谵妄、面赤、发热等燥热的症状为特征,属阳证。不同点10小肠实热证

小肠热盛,泌别清浊失常之证

机制

概念心火下移小肠心烦---热扰心神口舌生疮---心火上炎,灼伤舌体口渴---热盛津伤小便赤涩灼痛,尿血---心火下移,灼伤肠络舌红苔黄,脉数---里热

辨证要点小便赤涩灼痛+心火内盛见症

表现·分析

——导赤散治法:清利实热

【代表方剂】木通:清心降火,利水通淋,导热下行

生地:清心火而生津,与木通配伍,利尿而不伤阴

竹叶:清心除烦

佐使

生甘草:调和诸药心与小肠病常见证候一.心气虚证二、心阳虚证三、心阳暴脱证四、心血虚证五、心阴虚证六、心火炽盛证七、心血瘀阻证八、痰迷心窍证九、痰火扰心证十、小肠实热证病例讨论例1:许×,男,40岁,干部,2003-9-20就诊。病例讨论

素有“神经衰弱”症,经常失眠,近因每日开会至深夜,病情更甚。自诉心烦不寐,有时彻夜难眠,纵然入睡片刻,亦是睡眠不实而梦多,白天则觉头脑晕沉,心悸更甚,咽干舌燥,饮食无味,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诊见形体消瘦,舌红体小,苔少,脉细数。

(1)分析病症并判断病位及证型。(2)本病证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它们的临床表现特点各是什么?

诊断:心阴虚证

治法:滋补心阴,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

中成药:天王补心丸、养心氏片

一年前月经不调,量多,色淡,淋漓不断,持续5个月,经诊刮及药物治疗,月经停止,已有半年多未再行经,但相继出现心悸,并有头晕、睡眠不实、多恶梦、健忘、饮食不香、大便干结。查见:面色淡白,唇舌甲色浅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病例讨论例2:姚×,女,35岁,工人。2003-10-6就诊。诊断:心血虚证治法:养血补心安神方药:归脾养心汤

中成药:柏子养心丸

自述近十年来,每逢工作紧张,或加班睡眠不足时,即发舌疮,少时1~2处,多则5~6处,舌疼痛难忍,影响进食和说话,伴心烦、口臭、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查:舌尖红,舌尖、舌边有3处赤烂疮面,疮面直径可达lcm,苔薄黄燥,脉数稍弦。

病例讨论例3:吴×,女,50岁,职员。2002-10-6就诊。诊断:心火亢盛证治则

清心泄火方药

泻心汤中成药牛黄清心丸,黄连上清丸等病例讨论例4:王×,男,26岁,2002-10-6就诊。诊断:痰蒙心神证(痫证——风痰闭阻)

发作——治标:先用针剌,促其清醒后再投涤痰熄风开窍醒神之剂平时——治本:1、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养心安神

2、生活调理:4年前头部外伤后发病,发时怪叫一声,突然跌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牙关紧闭,曾将牙齿咬断,四肢抽搐。每月发作10多次。平时眩晕,大便不畅,痰多,舌苔白腻,脉弦滑。

患者一周前突然高烧,体温39.2℃,疲乏欲寐,稍有咳嗽,急诊室以“高热待查”收入院。经青霉素点滴等治疗7天,病情未能控制,体温未降。现面红目赤,气粗胸闷,喉间痰鸣,神志时昏,谵语,躁扰不安,身热烫手,大便三天未解,尿深黄而短,嘴唇干裂,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滑数。病例讨论例5:李×,男,16岁,学生,2003-8-6就诊。诊断:痰火扰神证(外感热病——痰火内盛扰乱心神)病例讨论例6:王×,女,23岁,职员。2003-10-6就诊。诊断:小肠实热证

自诉近来工作紧张,压力较大,常见口舌生疮,昨日突感小便频数,灼热疼痛,尿量不多,尿中混有血液,淋漓不尽,并觉心烦、口渴,夜寐不安,遂来就诊。查见其面红、舌尖红赤,脉数。病例讨论例7:黄×,女,45岁,职员。2003-10-6就诊。诊断:心气虚证诉反复发作心悸、胸闷1年余,动则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治法:补益心气方药:归脾汤、保元汤(人参、黄芪、甘草)中成药:步长稳心颗粒,补中益气丸,参芪片等病例讨论例7:朱某,男,45岁,工人。2003-11-6就诊。诊断:心阳虚证因头晕眼花、乏力半年,近半月加重而就诊。诉半年前一发感冒后,开始全身不舒,劳累则头昏、心悸、欲倒,稍休息后缓解。近因感冒发热,诸症加剧。曾昏倒三次,均发生在小便将完之时。开始感到头昏眼花、胸闷、心慌、憋气,继则昏倒在地,不省人事,经人呼喊方可苏醒,醒后汗湿衣衫,四肢逆冷,全身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迟微弱,血压70/50mmHg(9.23/6.67kPa),心率43次/分。治法:温补心阳方药:养心汤、桂附保元汤。(人参、黄芪、甘草、桂附、制附片)中成药:附子理中丸病例讨论例8:朱某,男,47岁,干部。2010-11-6就诊。诊断:心脉痹阻证(气滞瘀阻心脉)近期劳累,某日生气后,出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胸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治则

活血祛瘀,温通心阳方药

以心区痛甚者(刺痛或绞痛)—活血化瘀为主—血府逐瘀汤以心胸中憋闷严重者—通阳宣痹法—枳实薤白桂枝汤中成药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消栓通络胶囊、血塞通片等。二、肺与大肠病辨证SyndromesoftheLungandLargeIntestine目的要求

1掌握肺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2掌握各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掌握鉴别要点授课方式

CAI、理论讲授、病例讨论课时

2学时

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2、主宣发、肃降3、主通调水道4、在体合皮

常见病理表现1、呼吸功能失常:咳嗽、气喘2、宣降功能失常:咳痰、胸痛3、通调水道输布津液失职:水肿4、肺气虚,卫外不固: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生理

大肠

--吸收水分,传导糟粕病理

大肠---腹痛腹胀,便秘,泄泻,里急后重等

1肺气虚证概念肺气虚证是肺气不足,功能减退之证久咳伤肺或脾胃虚弱机制

表现·分析

咳喘无力,少气声低--肺气虚主气、宣降不利动则尤甚--劳则耗气痰液清稀--肺气虚津液不布,聚而为痰

或自汗,畏风,易感冒--肺气虚卫外不固气虚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咳喘无力、痰清稀+气虚见症【治法】补益肺气1.保元汤

黄芪、人参——补肺益气

君肉桂——温肺化饮

炙甘草——甘温补中

佐使2.补肺汤人参、黄芪——补肺气熟地、五味子——补肾精紫菀、桑白皮——肃肺化痰【代表方剂】

临床上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功能不全,经常感冒等疾病。目前常用玉屏风颗粒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2肺阴虚证概念肺阴虚证是肺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

机理

伤肺久咳温病后期情志化火表现·分析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肺阴亏,清肃不利

或痰中带血---虚火灼伤肺络音哑---肺阴虚咽喉失养阴虚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干咳,或痰少而粘+阴虚见症【代表方剂】百合固金汤

百合、生地、熟地——滋养肺胃

麦冬——润肺止咳

玄参——滋肾清热

当归、白芍——养血和阴

贝母、桔梗——清肺化痰

甘草——协调诸药

使【治法】滋阴润肺

临床上常见于肺结核,

肺部感染的恢复期。

3

风寒束肺证

概念风寒束肺证风寒犯肺,宣降不利之证

机制

外感风寒

肺失宣表现·分析

本症:

咳嗽,痰清稀,鼻塞流清涕

--风寒袭肺,肺失宣降

表寒证:症、舌、脉

表证:恶寒发热、咳嗽鼻塞、头身疼痛、苔薄脉浮辨证要点咳嗽+表寒见症【治法】宣肺散寒止咳【代表方剂】三拗汤加味

麻黄、杏仁、甘草

或根据病情选用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寒犯肺证麻黄汤《伤寒论》

一、组成:1、主要配伍:麻黄配桂枝。

2、药量:麻黄稍大于桂枝:3:2。

二、作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为什么?

麻黄—辛苦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君桂枝—辛甘温—解肌发表、温经散寒——臣杏仁—苦微温—降肺合麻黄调肺平喘——佐炙草—甘温---调和、防麻桂发汗太过----使

三、效用特点

1、辛温发汗之峻剂

①麻桂的相须配伍。

②麻桂的药量比例。

2、主治风寒表实证。

①病机:风寒郁表,肺失宣降。

②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苔薄、脉浮紧。

四、临床应用:

1、风寒表实的要方—邪实体壮。

2、治咳平喘的基础方(肺、实)

①风寒表实之喘—原方。

②风寒闭肺之喘—去桂,如三拗汤。

③风寒痰气咳喘—去桂加苏子,陈皮,如华盖散。

④风热犯肺咳喘—去桂加石膏,如麻杏石甘汤。

风寒束肺与表寒证的关系两证同属外感病证,但主症兼症不同。风寒束肺证:以肺系症状(咳嗽、痰稀色白、或胸闷气喘)为主表寒证以表证(恶寒、发热)为主,而咳嗽等肺系症状为次或无刘渡舟医案:

刘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C,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淅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舌苔薄白,脉浮紧有力。分析:辨证:

太阳伤寒表实之证.治法:辛温发汗,解表散寒.方药: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

医案选录煎服法:

·入汤剂不宜久煎;

·宜热服以助汗;

·温覆要适度;

·

药后应避风,以免重感外邪;

·药后不汗,可再服。·解表剂·

·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饮食宜忌:4

风热犯肺证

概念

风热犯肺证是风热袭肺,清肃不利之证机制

肺失于清肃风热表现·分析本症:

咳嗽,痰黄稠,鼻塞流浊涕

--风热犯肺,清肃失职

表热证:症、舌、脉辨证要点咳嗽+表热见症【治法】疏风清热,肃肺化痰

【代表方剂】桑菊饮

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清热

杏仁、桔梗、甘草-疏肺降气

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风热犯肺证5燥邪犯肺证

概念

燥邪犯肺证是燥邪犯肺,失于清润之证

机制

肺津伤失润外感燥邪表现·分析

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燥伤肺津,清肃失职

或痰中带血--燥伤肺络

燥证:症、舌、脉辨证要点干咳或痰少而粘、口鼻咽干+表证见症

【代表方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等)

桑叶——清宣燥热

杏仁——宣肺止咳

沙参、梨皮——润肺生津

淡豆豉——宣肺化痰

浙贝母——清热化痰止咳

栀子皮——清泄肺热【治法】清燥润肺

燥邪犯肺证6.痰热壅肺证

概念热邪夹痰内壅于肺,肺失清肃之证

外感热邪风寒入里化热

机制

表现·分析

咳嗽息粗,痰黄稠---邪热犯肺,肺失清肃甚则鼻煽---热壅于肺,宣降不利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肺热壅盛,灼伤胸络,血败肉腐

实热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咳痰喘+实热见症临床上常见于肺部感染,肺脓肿,一般是感染的急性期。【代表方剂】

麻杏石甘汤

(或清金化痰汤)

麻黄——宣肺平喘

石膏——清泄肺热

北杏仁——降泄肺卫,助麻黄平喘

甘草——调和诸药

使

【治法】辛凉清泄,清肺平喘

痰热壅肺证7痰湿阻肺证概念

痰湿阻肺证是痰湿阻滞于肺,肺失宣降之证

机制

脾气不足痰湿肺外感寒邪失宣表现·分析

咳嗽,痰多色白质粘,易咯出–痰湿阻肺而失宣胸闷,甚则气喘痰鸣--痰阻气逆,呼吸不利舌淡苔白腻,脉滑--痰湿辨证要点咳嗽,痰多色白质粘,易咯出

【代表方剂】二陈汤

法夏、陈皮-燥湿化痰

茯苓-健脾渗湿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或加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治法】燥湿化痰

痰湿阻肺证二陈汤《局方》1、半夏、橘红量偏重(原方半夏生用,现宜制)

2、包括用法中的生姜、乌梅(现代一般不用)

3、橘红多用陈皮取代。

一、组成:二、主治—湿痰病证。1、病性:病本在脾,病标在肺,病患痰湿。

2、病机:脾不运湿,成痰犯肺,肺失宣降。

3、主症: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易咯,胸痞,苔白滑,脉滑。

4、兼症:恶心呕吐,肢体倦怠,头眩心悸。

三、方解:

1、为何是湿痰咳嗽的主方—作用特点—燥湿化痰力2、配伍半夏:辛苦温,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君陈皮:辛苦温,行气和中,且助化痰—臣茯苓:甘淡,健脾杜痰源,且除痰——佐甘草:甘温,调药和中———————使3、说明:①

二陈的含义。②

乌梅、生姜的意义。强,佐以理气和中。四、临床应用:

1、范围:治痰的基础方,汪昂:“治痰通用二陈。”①适当加减变化可用于各种痰证。②后世众多治痰方多由此变化。2、变通:①湿痰:A:犯肺:

a、痰湿重—加苍术、厚朴。b、咳喘甚—合三子养亲汤。

B:痰湿化热,胆胃不和—温胆汤

a、组成:二陈加竹茹、枳实b、作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c、主症:心悸失眠,惊悸不宁,呕逆甚癫痫,苔腻可挟黄,脉滑可偏数(痰热所致的神志不安)。d、原则:痰湿为主,热不宜重。e、方名:温即温和.调和,非温燥,实则清胆。②热痰—清气化痰丸A、组成:去甘草,加胆星、芩、萎仁、枳、杏、姜汁。B、作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C、主治:痰热咳嗽—咳嗽痰多黄稠,胸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D、半夏:竹沥半夏。E、方名:清火气,化热痰,故名。

③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A、组成:加天麻、白术、大枣、生姜。B、作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C、主治:风痰上扰证—湿痰挟风,上扰清空—眩晕、头痛,呕恶胸闷,苔白腻,脉弦滑。D、应用:眩晕头痛之要方。多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半夏—化痰

天麻—熄风

化痰熄风

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

眼黑头眩,非天麻不能除

风痰头痛眩晕之要药

E、半夏天麻的配伍意义:④寒痰—加干姜、细辛,或合三子养亲汤。

⑤食痰—加莱菔子、神曲、麦芽。3、参考—对肺部湿性罗音经久不消的治疗。4、使用注意:①燥痰不宜。②孕妇慎用。8大肠湿热证概念大肠湿热证是湿热蕴结大肠,传导不利之证机制外感饮食不洁湿热大肠传导失常表现·分析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湿热蕴结大肠,气滞血瘀,肉腐成脓

或暴注下泻,色深黄如糜,肛门灼热--湿热下迫兼:身热口渴,小便短赤

--湿热内结,气化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湿热

辨证要点下痢脓血或暴泻+湿热见症【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代表方剂】

白头翁汤

白头翁-清血分之湿热

黄连、黄柏-清热解毒

秦皮-清下焦湿热止痢

大肠湿热证9大肠液亏证概念大肠液亏证是大肠津液不足,传导迟滞之证机制

温病后期产后失血素体阴亏

表现·分析

大便干燥,难以排出,数日一行

---肠道液亏,传导不利口燥咽干

---津亏口腔失润或口臭,头晕

---腑气不通,浊气上犯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燥热津亏

辨证要点大便干燥+津亏见症

【治法】润肠通便【代表方剂】1.麻子仁丸

麻子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

杏仁——降气润肠

白芍——养阴和里

枳实——破结

厚朴——除满

大黄——通下

蜂蜜——缓下

使2.白虎增液汤

石膏、知母、梗米、甘草----白虎汤清热玄参、生地、麦冬----增液汤补液太子参----益气10大肠结热证

自学肺与大肠病常见证候一、肺气虚证二、肺阴虚证三、风寒犯肺证四、风热犯肺证五、燥邪犯肺证六、痰热壅肺证七、痰湿阻肺证八、大肠湿热证九、大肠液亏证十、大肠结热证病例讨论

国庆节后从外地巡回演出归来,咳嗽频作,痰少而粘,伴有胸痛,以致影响演出。近三天来,干咳更剧,昨日曾咳出血丝少许,咽喉干燥作痒,声音嘶哑,口渴饮水不太多,皮肤干燥,小便尚调,大便燥结,舌质偏红,舌苔薄而少津,脉细数。

病例1:邱×,女,32岁,演员。2003-10-14就诊。诊断:燥邪犯肺证(温燥)治则

清肺润燥止咳方药

桑杏汤病例讨论病例2:张×,男,42岁,2003-10-14就诊。诊断:肺热炽盛证

患者于昨日下午饮酒后回家忽遇大雨,全身湿透,夜间即感恶寒,随之发热,一身尽痛,今清早曾请本村医生诊治,给服药三片(药不详),并处中药两剂,服药后病情无好转,故于夜间来院急诊。现发热(T39.5℃),不恶寒,咳嗽,呼吸喘促,咽痛明显,口渴欲饮冷水,大便今日未解,小便短黄,神志烦躁,满面通红,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

病例3:谢×,男,15岁。2003-11-4就诊。病例讨论诊断:寒饮阻肺证

患者自幼患哮喘病,每遇寒冷而发作,近半月来发作较频,咳逆倚息,喉中如水鸡声,胸部紧闷,喘不得卧,咳痰量多质稀,色白而夹泡沫身觉畏寒,四肢欠温,口淡不渴。曾服西药阿莫西林、氨茶碱、麻黄素、可的松等未见大效。查面色苍白,舌淡,苔白润,脉弦。

(邪实正虚痰饮内伏复感风寒)已发作——邪实为主:攻邪治标,去痰利气未发作——正虚为主:扶正固本,补肺、健脾、益肾病例4:李某,女,66岁。

患者经常咳嗽已二十余年,近五、六年频繁发作,咳痰清稀量多,遇寒加重,伴颜面浮肿。近日因天气突变而致诸症加重,恶寒,头痛,鼻塞,咳嗽,胸闷气短,气喘不能平卧,精神萎糜,畏寒肢冷,面肿向下蔓延,小便短少,大便溏烂。舌淡胖苔白滑腻,脉虚弱。病位:肺病性:虚实挟杂病势:恶化发展病例讨论诊断:肺阳虚、外感风寒病例5:许×,男,38岁,农民。2001-11-4就诊。病例讨论诊断:肺阴虚证

一年前病起干咳,初以为嗜烟所致,未予重视,半年来自觉形体渐瘦,精神疲乏,仍未认真诊治。近来劳累过度,咳嗽等症加重。昨天下午突然头晕心慌,咳嗽频作,吐出鲜血数口,当地医生给注射安络血止血.今来院诊治。现咳嗽痰少,痰中偶有少许血丝,自觉手足心烧,心烦微渴,睡后汗出,大便干结,肺片诊断为“右上肺结核”,体温37.8℃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

治则

滋阴润肺止咳方药

灸甘草汤,参麦饮病例6:许×,男,38岁,农民。2001-11-4就诊。病例讨论诊断:痢疾——大肠湿热证

自述夏初食瓜果患痢,下痢脓血粘冻,日夜无度,一昼夜十数次,腹痛下迫,里急后重,呻吟不止,口渴,发热恶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例7:王×,男,18岁,学生。2003-11-4就诊。病例讨论诊断:泄泻——大肠湿热证

三天前吃火锅,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次日即发生腹泻,自服黄连素、痢特灵等药,治疗未效。今日腹泄加重来医院就诊。症见腹痛泄泻,一日四、五次,泻下不爽,粪色黄褐,脘痞,泛恶欲呕,烦热口渴,肢体困重,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病例8:许×,男,38岁,2001-11-4就诊。病例讨论诊断:大肠液亏证

患习惯性便秘已八年余,每隔五、六天大便一次,时觉腹胀,大便干结难出,甚是痛苦,近十日来,病情较前更重,排便时经常肛裂出血,伴有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舌偏红,苔薄黄少津,脉细弱。

1、袁某,男,33岁。干部。诉因到高寒地区半月,返回后即胸闷、乏力、自汗、气短、怕冷、易感冒、微咳、吐白痰,食欲欠佳,舌质淡红,苔薄白滑,脉象虚细而弱。2、

蒋某,男,26岁。诉发热头痛,恶寒无汗,体温40.2℃。鼻塞咳嗽,胸闷且痛,肢节酸楚,舌苔白润,脉象浮紧。3、易某,女,10岁,学生。1976年4月20日就诊。3天前放学冒雨回家,次日即发热,流清鼻涕,稍有咳嗽,服西药和中药2剂(药物不详)未效。今卧床不起,咳嗽加剧,气急而喘,并诉喉咙痛,时欲冷饮,小便短少,颜色深黄。查体温38.9℃,面赤唇干,鼻翼煽动,皮肤干燥,咽部轻度红肿,两肺呼吸音粗糙,舌质鲜红,舌苔薄黄而干,脉数有力。4、患者咳喘反复发作十余年,三天前不慎受凉而诱发。症见:喘促息粗,胸闷憋胀,咳痰色白,粘稠不爽,伴发热,恶寒,周身酸痛,无,烦闷口渴,舌苔薄黄,舌质红,脉浮紧。5、患者咳喘反复发作6余年,一周前不慎受凉而诱发。症见:喘咳气逆,呼吸困难,难以平卧,咯痰清稀色白,胸闷心悸,肢体浮肿,小便量少,畏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三、脾与胃病辨证SyndromesoftheSpleenandStomach目的要求

1掌握脾与胃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2掌握各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掌握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气下陷证及脾不统血证四者鉴别要点授课方式

CAI、理论讲授、病例讨论课时

2学时

生理功能

1、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2、主统血3、主升清4、喜燥恶湿

常见病理表现1、运化水谷失职纳少、腹胀、便溏2、运化水液失职浮肿3、脾不统血慢性出血4、脾不升清内脏下垂,头晕目眩5、脾为湿困肢体困重生理

—受纳、腐熟;主降;喜润恶燥病理胃

—纳食异常,脘胀(痛),恶心呕吐,呃逆嗳气1

脾气虚证概念

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之证机制

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思虑太过

表现·分析

纳少腹胀,便溏---脾虚失运

面色萎黄,消瘦---脾虚气血不足,机体失养

或浮肿---脾虚水湿泛溢

气虚证

舌淡苔白,脉缓弱

---脾胃气虚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气虚见症

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代表方剂】四君子汤

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胃

白术:健脾燥湿促脾运化

茯苓:健脾渗湿

炙甘草:甘温调中

使【常用健脾补气药物】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扁豆、陈皮、大枣、炙甘草等。四君子汤《局方》

一、作用特点:

专补中气,平补不峻

四药味甘,均入中焦

人参多用党参

人参:大补中气—君

白术:补脾燥湿—臣

茯苓:健脾渗湿—佐

炙草:益气调和—使

益气补中

二、主治—脾胃气虚轻证

1、病机:中气亏虚、运化升降失司。2、主症:面白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无力。三、与理中丸的区别

四君

理中

组成:参术草

作用:补中气

主治:中虚证

有茯苓—专于补气—参术—脾胃气虚证

有干姜—散寒补阳—参姜—脾胃虚寒证

现代研究1、成份—丰富的铜、铁、锰、锌(补气主要与铜有关)2、抗贫血—对失血性贫血有显著恢复作用—治贫血(气虚型)3、抑菌—大肠杆菌等—治脾虚慢性肠炎。4、抗肿瘤(抗C突变)----肿瘤后期的辅助治疗剂;

★化疗配合本方,可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5、抗衰老—S0D升高,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衰老的胸腺功能恢复正常—防治气虚衰老的代表方。四、临床应用:

1、范围:补气的代表方、基础方。2、举例:①异功散

②六君子汤

③香砂六君子汤

④保元汤

⑤七味白术散

3、参考—对肾炎蛋白尿的治疗。

2脾阳虚证概念

脾阳不足,温运无力之证机制

脾胃气虚饮食生冷攻下太过

表现·分析

腹痛喜暖喜按

---阳虚腹部失煦

纳少腹胀,便溏

---脾失健运

肢冷

---阳虚失煦

或浮肿,小便不利

---脾虚水湿泛溢

或带下清稀量多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阳虚,寒水内盛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

+阳虚见症

脾阳虚证【治法】温中健脾脾治法【代表方剂】理中丸干姜:温脾胃

人参:大补元气,助脾运化

白术:健脾燥湿

炙甘草:益气和中

使【常用温脾阳药物】附子、干姜、肉豆蔻、草果、木香、益智仁、吴茱萸、生姜、丁香等。

3脾气下陷证概念

脾气不足,升清失职之证机制

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详见“脾气虚证”

表现·分析

头晕目眩---脾虚清阳不升

久泄久痢,便意频数

---脾虚清阳下陷

脘腹坠胀,胃下垂,

子宫脱垂,脱肛等

---脾虚举托无力

脾气虚证:症、舌、脉辨证要点内脏下垂+脾气虚见症【治法】补中益气【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黄芪:益气君

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臣

橘皮:理气佐

当归:补血

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使【常用升提药】升麻、柴胡、桔梗等。

中气下陷证

4

脾不统血证概念

脾气不足,血失统摄之证机制

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详见“脾气虚证”

表现·分析

出血症:便血、尿血,衄血,崩漏,或月经量多

--脾虚血失统摄脾气虚证:症、舌脉象:细弱辨证要点出血症+脾气虚见症【治法】健脾益气,摄血。【代表方剂】归脾汤人参、黄芪:补气升阳

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益气

当归:补血养肝茯神、枣仁、元肉、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气血药滋腻

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常用收涩止血药】仙鹤草、蒲黄炭、乌贼骨、血余炭、地榆炭、白芨、三七、白茅根等。

脾不统血证脾气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与脾阳虚证的关系四证同属脾的常见证,以脾气虚证为基本证脾气虚证:纳呆、腹胀+气虚见症脾阳虚证:较前者重+虚寒之象脾气下陷证:脾气虚证+气陷脾不统血证:脾气虚证+出血

5

寒湿困脾证概念

寒湿内盛,困阻脾阳之证机制外感寒湿饮食不节表现·分析

脘腹胀痛,纳少便溏

--脾运不利呕恶身重

--寒湿中阻,脾胃失和或身目发黄,晦暗如烟薰

--寒湿中阻,胆汁泛溢或浮肿、尿少

--寒湿内盛,气化不利或妇女白带清稀量多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寒湿辨证要点脘腹胀痛、便溏呕恶+寒湿见症【治法】温中化湿【代表方剂】胃苓散、茵陈术附汤白术、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平胃散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五苓散茵陈术附汤适于阴黄以散寒除湿退黄: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炙草、肉桂

【常用祛湿药】

苦温燥湿:苍术、厚朴、草果、半夏;芳香化湿:藿香、佩兰、蔻仁、砂仁;淡渗利湿:茯苓、苡仁、泽泻、猪苓;利水通淋:木通、车前、萹蓄、滑石。

寒湿困脾证

6

脾胃湿热证概念

湿热蕴结脾胃,纳运失职之证机制

外感湿热饮食不节表现·分析

脘腹痞闷,纳呆便溏--运化失职呕恶口苦--湿热中阻,胆气上犯头身困重,身热不扬--湿性重浊,湿遏热伏或面目身黄,鲜明如橘皮--湿热熏蒸,胆汁外溢尿短黄--湿热下注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湿热辨证要点脘腹痞闷、纳呆口苦+湿热见症【治法】清利湿热【代表方剂】连朴饮黄连、栀子:清热化湿

法夏、厚朴、豆豉行气化湿除满

菖蒲、芦根:清热和中

佐使湿热黄疸用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苦参

脾胃湿热证7胃阴虚证

概念

胃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机制

温病后期情志化火剧烈吐泻嗜食辛辣

表现·分析

胃脘隐隐灼痛

----虚火灼伤胃络

饥不欲食,或嘈杂

----胃失濡养

干呕呃逆

----虚热内扰,胃失和降阴虚证:口燥咽干,便秘,尿短赤舌红少津,脉细数辨证要点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阴虚见症

胃阴虚证【治法】养阴和胃【代表方剂】益胃汤

麦冬:益胃生津

沙参、生地、玉竹:滋阴养液

冰糖:养胃和中

【加减】

虚热明显者,酌加黄连、芦根;

便秘者,酌加当归、麻仁、郁李仁。8胃火炽盛证概念

胃火亢盛,胃失和降之证机制

嗜食辛辣(火)热和降失职外感情志不遂胃表现·分析

胃脘灼痛,拒按

---胃火亢盛,气血壅滞

口臭---胃火熏蒸浊气上犯

或消谷善饥

---胃纳腐能力过亢

或齿衄,牙龈肿痛

---胃火灼伤龈络

实热证:渴喜冷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辨证要点胃脘灼痛拒按、口臭+实热见症

【治法】清泻胃火【代表方剂】清胃散

黄连:清泻胃火

生地: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止痛

当归:养血和血,以助消肿止痛

升麻:清热解毒,宣达伏火,并引导诸药直达病所。

使

【常用清胃药】

黄连、石膏、知母、黄芩、大黄、生甘草等。

胃热炽盛证9食滞胃脘证概念

饮食停滞胃脘所表现的食积之证机制

饮食不节食积胃脘胃腑失和脾胃虚弱表现·分析

脘腹胀痛,拒按

---食滞内停,气机不畅

嗳腐吞酸

---食滞内停,胃失和降,浊气上犯

厌食

---食积于内,纳腐不利

或吐物酸腐

---胃气上逆,浊气上犯

吐后胀痛得减---吐后胃气得舒或矢气,泻下臭秽如败卵---食滞肠道,阻滞气机

舌苔厚腻,脉滑

---食积

辨证要点脘腹胀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

【治法】消食导滞【代表方剂】枳实导滞丸(或保和丸)大黄:攻积泻热

枳实:行气消积,导滞除满

臣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止泻

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止泻

佐使

白术:健脾

神曲:消食【常用消食药】

山楂、谷芽、麦芽、神曲、鸡内金、砂仁、枳实、枳壳等。

食滞胃脘证

10胃阳虚证

概念

胃阳不足,胃气失和之证辨证要点:胃脘绵绵冷痛、胃失和降+虚寒证

11肝气犯胃证

在脏腑兼证中讲

脾一、脾气虚证与二、脾阳虚证胃三、脾气下陷证病四、脾不统血证常五、寒湿困脾证见六、脾胃湿热证证七、胃阴虚证候八、胃火炽热证九、食滞胃肠证十、胃阳虚证十一、肝气犯胃证

病例1、王某,男,42岁。2003-10-11就诊。

自述胃脘隐痛,每因劳累或饮食不慎而发,病延十余载。近来又发,胃脘隐隐冷痛,泛吐清涎,喜温喜按,得食痛减。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淡纳差,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病位:脾胃治法:温中健脾虚寒脾胃虚寒证病例讨论方药:理中汤诊断:病性:病例讨论病例2:李×,男,37岁,2003—8-10就诊。

一个月前,因高烧、寒战、咳吐血痰,以“大叶性肺炎”住院治疗,病愈出院后,食欲一直不振,精神疲乏,时作干呕,腹中饥饿而又不欲食,以为是病后体虚,自购黄芪、党参、当归、大枣等补益之品,并杀母鸡一只炖服,食后上症加重,并有胃脘隐痛伴烧灼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少津无苔,脉细而数。

【诊断】胃阴虚证【治法】养阴和胃【方剂】益胃汤

麦冬:益胃生津

沙参、生地、玉竹:滋阴养液

冰糖:养胃和中

病例讨论病例3:季×,男,53岁,2002-12-25就诊。诊断:脾胃虚寒、脾不统血证

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脘腹疼痛反复发作已有十余年,近两月来脘腹疼痛持续不止,并排黑便,自疑为癌变,经胃镜等检查证明并非癌变,但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而服中药。症见脘腹隐痛,喜温喜按,不欲饮食,食后腹胀,便少稀而色黑,畏冷肢凉,体瘦神疲,头晕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嫩,苔白厚,脉沉缓。病例4:程×,女,29岁,农民,2002-12-25就诊。诊断:脾虚气陷证(阴挺)

一年前小产,产后失调加之劳累过度,初感少腹坠胀,腰部酸痛,小便频数,阴道如有物堵,其后阴道突出一物,行动时感到触痛,时有淡血淋漓,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病例讨论病例讨论病例5:陈×,女,20岁,2002-12-25就诊。诊断:脾不统血证

三年来月经常提前,每次行经十余日方止,量多色淡,皮肤经常出现紫斑,并常觉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每食油腻则便溏,肢体麻木,皮肤枯涩,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身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例讨论病例6:李×,女,40岁,2003-03-25就诊。诊断:湿热蕴脾证

经常腹胀作泻已年余,食油腻之物后更为显著,近月来因天气回南,居处潮湿,更增肩背、下肢等处酸胀作痛,自购“湿毒清”1瓶,服后身痛略减,但余症无变化,并见口渴尿黄,故来就诊。现腹胀隐痛,渴不多饮,口腻厌油,食谷不香,偶有恶心,肢体酸重,便溏不爽,小便短黄,白带量多,略有醒臭气味,舌红胖,苔黄腻,脉滑稍数。

病例讨论病例7:张×,男,43岁,2002-01-02就诊。诊断:寒湿困脾证

半月前,因野外作业,淋雨涉水,归家后自感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头身困重,口淡不渴。近两日又见肌肤面目发黄,泛恶欲吐,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故来求医。查:其黄色晦暗如烟熏,下肢按之凹陷,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

病例讨论病例8:王×,男,30岁,2003-10-25就诊。

近两年来,由于工作繁忙,饮食经常无规律,渐致脘腹隐痛时发,纳食逐渐减少,口淡乏味,时嗳气,无泛酸,食后脘胀尤甚,喜按,气短乏力,体重下降3公斤,大便时溏。查: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舌淡嫩,苔白润,脉弱。诊断:脾胃气虚证定位——脾胃定性——气虚病例讨论病例9:王×,男,57岁,2003-09-25就诊。

自述患胃痛多年,饮食稍凉或气候寒冷即发作,发作之时胃脘冷痛,痛势急剧,堵塞胀闷,遇寒加重,最初自用白酒烧红糖,服后可缓解,其后效渐不佳。胃脘一直隐隐作痛,常在空腹时加重,得食、得温、得按则痛减,整日用热水袋温暖胃部,畏进冷食,按前法用之无效。近来更是不停的呕吐清水,不欲进食,脘腹部可闻及漉漉水流声,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头晕目眩。查见痛苦面容,表情淡漠,舌淡胖,苔白滑,脉弦紧。诊断:胃虚饮停证(胃实寒胃虚寒胃虚饮停)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病例讨论病例10:张×,女,43岁,2002-05-14就诊。诊断:胃火炽盛证

平日身体尚健,近半月来时有腹痛,未加注意,但其痛渐重,疼痛部位在剑突之下,呈灼热性质,不喜按,口渴欲饮水,口中有秽臭,牙龈亦肿痛,大便秘结,2、3日一行,小便短赤,自觉全身不适。查:舌红苔黄厚,脉弦数。病例讨论病例11:王×,男,17岁,2003-06-25就诊。诊断:食滞胃脘证

患者自述昨日晚餐与朋友一起食自助火锅后,夜里即见脘腹胀满不舒,渐渐加重,到深夜上腹胀痛甚,难忍,坐卧不安,自服“藿香正气液”1瓶后,痛稍缓解,但不久胀痛又作,拒按而不思食,嗳腐酸臭气,嗳气后较舒,大便未解,矢气酸臭。查:舌苔黄厚腻,脉滑有力。病例讨论病例12:王×,男,37岁,2003-08-05就诊。诊断:胃脘气滞证

患慢性胃炎已一年,每于忧烦郁闷则胃痛发作,发则胃脘胀满,疼痛连胁,时时嗳气,嗳气后则略舒,心下有灼热感,恶心欲吐,口苦,食少,大便干结,小便略黄,舌红,苔薄黄,脉弦。(肝气犯胃证)1、王某,男,36岁。诉经常肛门下脱,久立或行走加剧,有时入厕出血,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